實習歷程檔案範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實習歷程檔案範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怡辰寫的 (親簽版)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心態×概念×工具,打造恆毅力的人生複利心法 和江學瀅的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旭村所指導 徐楷評的 拼圖法教學融入食農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實習歷程檔案範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農教育、拼圖法教學、行動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林意雪所指導 左榕的 運用Lee Shulman教學推理與行動模式分析國小教師國語教學知識之轉化 (2021),提出因為有 學科教學知識、教學推理與行動、轉化、教學案例、實踐知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實習歷程檔案範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實習歷程檔案範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親簽版)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心態×概念×工具,打造恆毅力的人生複利心法

為了解決實習歷程檔案範例的問題,作者林怡辰 這樣論述:

《從讀到寫》、《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作者最新力作, 5場早鳥讀者限定線上導讀會X高效時間管理交流社團, 讓怡辰老師陪你一起,把時光釀成價值,讓人生活出意義!     這本書的誕生,   源於一場多達上千位教師報名、課後回饋超過兩百則的高效教學與時間管理工作坊開始⋯⋯     你也曾有過以下的迷茫與困頓嗎?   Q. 為什麼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Q. 怎麼工作最有效率?如何養成影響一生的好習慣?   Q. 一天的時間該怎麼分配最好?如何不把工作帶回家?   Q. 如何把人生花在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   Q. 該如何起步,才能累積「培養孩子恆毅力」的恆毅力?  

 Q. 如何回顧反思,才能不被時間所欺,累積自己的人生複利?     時間管理的重點不僅僅是「計劃」,更重要的是「實踐」,   今天不會發生的,未來也不會發生!   國小資深教師、重度閱讀推廣者林怡辰老師,   繼以「時間軸」整理孩子學習關鍵點的《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後,   回歸原點,以自身生命故事與親身經驗,徹底省思「時間」的真義與價值,   提供讀者跨越不同人生階段,人人都需要的時間管理思維與實用工具。   並提供讀者下載6款方便、實用的,作者自身長年使用的人生盤點與時間管理表格,   幫助你提升時間可視性,不再被時間所欺。     怡辰老師指出,「時間管理」的議題,其實更是重新「認識

自己」的生命課題。   作者特別專訪把時光釀成價值的教育夥伴生命故事,   收錄包括何憶婷X姜青慧X孫菊君X陳權滿X歐陽立中X蔡淇華X蘇明進,   七位涵蓋國小、國中、高中教師,以及從體制內轉換跑道自行創業的教育工作者等,   提供讀者時間管理的心法,應對生命課題的思考,以及運用生命歷程的多元想像。   幫助讀者提升時間的「質」,讓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變得更有價值。     除了真實溫暖、貼近生活的真實人生故事外,   本書同時也帶你向高手取經,從「曼陀羅人生計畫表」「時間軸+50大目標」「時間管理矩陣圖」,   到兼顧健康、家人、工作、財務與學習的「家庭月收支表」「夢想清單」、「生活打卡表

格」⋯⋯   讓怡辰老師陪你,將時間運用可視化,在時光中選擇目標、堅定信念、刻意練習、栽培自己;   在以終為始的人生目標盤點中,心中時時有遠方,身心卻能穩穩的活在當下。     「我想說的,不只是「時間管理」,而是這二十多年來的故事,   是關於我怎麼從「把書店當成避難所,找光」,進而到「寫一本書放書店,有光」。   這二十多年的故事裡,有關於時間、關於管理、關於價值、關於長時間的堅持,   寫下這些,希望能為茫然無頭緒的你,提供一點啟發的靈感;   期盼能為在黑暗中的你,帶來一點光。這永遠是我不變的初衷。」    ——本書作者 林怡辰老師   本書特色      1. 有別於多數只談冰冷的

「時間管理」計畫使用,更有作者溫暖且真實的人生脈絡與實踐分享。   2. 作者親自訪問7位教師的生命故事與時間管理心法,更貼近大多數真實人生的時間管理方法。   3. 收錄作者慣用6款時間管理、人生計畫表等工具,並提供範例與空白表格,加入會員變可免費下載!   4. 本書採雙目錄實用性設計,讀者可根據自身情境與需求,以「功能檢索目錄」搜尋書中引導與建議。   5. 書籍只是起點,早鳥讀者線上導讀會X作者親營時間管理交流社團,陪你一起淬煉出時間的價值!   花時間誠摯推薦     Esor|《時間管理的難題》、《防彈筆記法》作者、電腦玩物站長   王永福|《教學的技術》作者、頂尖職業講師   何

憶婷|臺南市中山國中教師   姜青慧|嘉義縣水上國小教師   孫菊君|新北市中和國中視覺藝術教師   陳權滿|嘉義市港坪國小教師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Podcast「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蔡淇華|臺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蘇明進|臺中市大元國小教師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 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何憶婷老師   眼中的怡辰老師是個有著三頭六臂的好老師好媽媽,跟老師的認識大多來自老師的臉書,時常看見老師在臉書上分享與學生互動的紀錄,感受到老師真誠對待學生的心。   而在寒暑假期間,則會看見老師與家

人間的相處,在田間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越煮越多的各式蔬果,小孩之間的趣事。   除此之外,還能看見老師以穩定的速度創作,不禁吶喊:怎麼有時間寫書啊!!!是不是有偷借時間沙漏?     姜青慧老師   從工作、教養、到生命夢想的追求,怡辰學姊奉行時間複利的核心價值,點點滴滴累積成巨變。於我而言怡辰老師就像是涓涓清流:樸素的清泉淙淙,平凡無聲的流過山間流過雨林,拉長時間軸的遠端,已然遇見浩瀚的汪洋。     孫菊君老師   和怡辰老師相識最初是臉友,在老師的動態分享中,總是意外發現彼此興趣喜好和習慣之相似,使用同一款鋼筆、同一盞桌燈,關注相似的主題,習於用筆記進行時間管理、讀書心得、教學設計⋯⋯然而

,怡辰老師的恆毅力又是我遠遠不及的。她身兼三寶媽和繁重家務,又負擔學校行政與細瑣課務,令人驚奇的,還有爆棚的內容產出力,可以堅持日日晨起寫作不輟,完成一個又一個出版計畫!   菊君《點亮藝術力》撰寫過程面對身心挑戰之際,是怡辰時時給予真誠的建議提點與鼓勵支持,讓書籍可以順利出版。怡辰老師總是如此親和謙遜且無私分享,是我私慕傚法的對象。     陳權滿老師   怡辰老師是我教學生涯中的貴人之一,也是全方位的人生導師。因為她常常分享許多「秘笈」,從閱讀寫作到時間管理,從班級經營到家庭經營,或是子女教養到人生規劃,真心感受到跟著怡辰老師走,快樂人生就會久。     蔡淇華老師   所有的能力都起源於

熱情與善良,怡辰老師為這句話做了最好的示範。   因為對教育的熱情,怡辰老師永遠願意會為學生多多做一點,慢慢地,就長成他人仰之彌高的專業大樹。而這棵樹的根,仍牢牢捉住教育現場的土壤。     蘇明進老師   如果要談教師的時間管理,怡辰老師可說是當今的最佳人選。身兼三寶媽、教師、作者、講師、校務推手、研習高密度參與者⋯⋯多種身份,我常常感到好奇,明明大家都只有24小時,但怡辰老師的時間怎麼都用不完?想必大家都和我有同樣的好奇,來讀讀這本書肯定可以學到好多招!

拼圖法教學融入食農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實習歷程檔案範例的問題,作者徐楷評 這樣論述:

本研究內容與歷程為以「拼圖式教學法」設計「食農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採行動研究探討學生對食農教育課程的學習成效、學習興趣,以及教師在教學時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並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本研究設計四項教學活動,進行兩個階段的教學循環,並以國小高年級24位學生為樣本。研究方法採質、量並重的方式,藉由蒐集與分析教學錄影、教學札記、學生文件(學習單、植物觀察紀錄表)、協同教師觀察紀錄表、學習興趣問卷、學生訪談紀錄等相關文件資料。經兩階段之教學活動設計課程獲得以下成果與結論:(一)學習興趣問卷結果在第一階段平均分數為4.26分(滿分為5分),第二階段平均分數為4.49分,兩階段平均分數皆高於「同意」程度

(4分),顯示學生對於「食農教育課程」教學活動是有興趣;(二)第一階段課程學習單的平均答對率為65.4%,第二階段課程學習單的平均答對率為76.1%,顯示以「拼圖法教學進行食農教育課程」活動,對學生的食農概念學習有成效;(三)教師調整食農閱讀文章的內容及字數,以改善教師在教學中遭遇部分學生閱讀上的差異與困難,並結合班級經營方式,鼓勵小組表現較佳的組別,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四)教師調整學生分組工作,以改善種植體驗工作不均等的問題,並針對種植相關知識說明,增強學生對於實際種植的問題解決能力;(五)教師專業成長包括教學課程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拼圖式教學能力的增長、教學研究能力的增進。本研究最後提出以

「拼圖法教學融入食農教育課程」在教學上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供有興趣進行食農教育教學之教師利用及參考。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

為了解決實習歷程檔案範例的問題,作者江學瀅 這樣論述:

本土第一本藝術治療圖卡應用書籍,理論與實務兼具 藝術治療圖卡全指南 或中或西,或絢麗或可愛,繽紛多樣的圖卡已經是藝術治療或諮商專業的常見工具。 作者是臺灣藝術治療圖卡應用的先驅者之一,並設計有多種藝術治療圖卡, 本書是她十多年實務經驗的無私分享。   市面上的藝術治療圖卡日趨蓬勃發展,幾乎專業人士手邊都有好幾套藝術治療圖卡,但要如何把手邊的藝術治療圖卡綜合運用,不僅能應用圖卡主題,同時應用不同圖卡,還能開發出具有創意的用法。   閱讀本書之後,你將可以瞭解: ──為什麼圖卡可以用於藝術治療? ──透過藝術進行會談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臺灣常見的藝術治療圖卡有哪些?可以在哪裡買到? ──藝術

治療圖卡和藝術作品應用於會談時有哪些原則? ──不同的藝術治療圖卡,如何交互運用? ──藝術治療圖卡的延伸創作引導方法有哪些? 書中不僅闡明藝術治療圖卡的應用通則,更有延伸使用技巧與應用實例,是專業工作者必備工具書。   擁有藝術治療師與諮商心理師證照的作者,在書中不僅說明為何圖卡能用於藝術治療,加上她個人教學開創的獨特設計與用法,引領使用者能統整善用手邊的各類藝術治療圖卡,協助個案探索心理過程與生命故事。 【專文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專業推薦】(按姓名筆畫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田

秀蘭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朱惠瓊 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治療組助理教授 黃凱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教授 賴念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兼任藝術治療師 蔡汶芳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 王釋逸、李泓、林維良、林盈君、周詠詩、姜亞岑、胡綺祐、陳怡婷、賀孝銘、康依婷、黃子琳、孫守宏、賴麗筠、蘇銘昌 〈好評推薦〉 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中國文化大學心理

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作者簡介江學瀅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擁有美國藝術治療學會註冊之藝術治療師資格(ATR),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認證會員,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著有:《玩藝術,酷思考》(商周出版)、藝術治

療圖卡《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商周出版)、《我的任意門:打開心門.看見自己》、《生命樹》、《貝殼卡》等。合著有:《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商周出版)。相關著作:《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中英對照)(拆封不退)》《玩藝術,酷思考:親子一起學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管貴貞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陳盈君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第一部 藝術、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圖卡  第一章 藝術能應用於治療?  第二章 臺灣的藝術治療圖卡發展與應

用   BOX 何處找圖卡 第二部 面對作品.理解圖像  第一章 現象直觀法的藝術治療實務應用  第二章 現象統整與現象詮釋循環  第三章 四個濾鏡與其應用  第四章 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法之應用  BOX 作品象徵意義的探索  第五章 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  BOX 藝術治療過程的行為觀察  第六章 圖解藝術治療歷程  BOX 個別藝術治療與團體藝術治療   第三部 不只是圖卡  第一章 圖卡的藝術治療應用  第二章 全圖像圖卡應用於藝術治療的原則    1.情境引導   2.象徵性表達引導   3.投射引導   4.敘事引導   5.綜合圖卡應用   BOX 圖卡基本引導方法  第三章 

以主題為主軸之應用圖卡具體引導   延伸探究的十種主題:   1.我   2.我的內在外在   3.我的童年   4.今天我想說OO   5.我的生涯   6.我感覺很OO   7.我對OO(事件)感到很OO(感覺)   8.我與我的朋友   9.我的家人   10.我與我的環境   結語:最高境界之自發性創作 附錄:學術性讀本的實務應用範例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管貴貞   我喜歡這本《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這幾年圖卡(牌卡)在心理治療領域流行,實務界與學術界都有高度的興趣與好奇,實務界的夥伴期待知道有那些好用的圖

卡?如何用於工作中?學術界想知道它的理論基礎在那裡?有效嗎?在眾說紛紜中依然有許多治療師紛紛地投入,也覺得運用上是有實用性和意義性的,如何學習這些圖卡只能透過各種工作坊提供大家嘗試的機會,卻沒有相關書籍提供我們在使用這些圖卡的參考工具,讓學術界感到不安,實務界卻又充滿疑惑。 終於出現了契機,學瀅寫了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讓我又驚又喜,它為現在這個模糊狀態提供說明,讓藝術治療圖卡的運用有所依據,也讓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於圖卡的運用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說明了藝術治療理論基礎,介紹了臺灣目前的圖卡,更有意思的是把會談技術整合於藝術治療圖卡,讓藝術治療師能善用助人技巧的部分,心理師也可以在圖卡中妥善掌握各

種助人技巧,讓圖卡能充分發揮其效能,這是這本書非常有意義的部分。透過這本書,完整且清楚地說明如何運用藝術治療圖卡在治療工作上。 那幾年有幸與學瀅共事,那真是美妙的日子。學瀅是一位學養深厚的藝術治療師和諮商心理師,能兼具這兩種身分的大學教師不多,她能把藝術治療概念巧妙的融入教學和實務上,常常令我嘖嘖稱奇。這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左西人文空間、學爾國際教育機構創辦人/陳盈君   從第一

次接觸牌卡,我就深深的著迷。從此一頭栽進牌卡的世界,開始自己創作各種牌卡,結合心理諮商、藝術治療、心靈療癒的概念,在台灣開始進行本土化的出版,並在牌卡教學中傳遞力量。 投射牌卡,是擁有魔法般的工具,能夠直接帶出內心想望,引導出潛意識的隱藏訊息,帶領我們進入更深的探索。這是一個與自己相遇的過程,更是一個看見自己的歷程。 在輔導諮商的運用中,經過引導,讓抽卡者能夠有一個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機會,投射出自己內在的所思所感,並進而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帶出解決策略以及智慧力量。透過投射及敘說,內在產生心理位移,說著說著,生命板塊能進行重組,建立新的生活架構。 目前的許多牌卡都自國外進口,而台灣創作者的

作品,也在這幾年開始蓬勃發展,產量與輸出,有不小的累積。然而,在使用方式及相關書籍的參考上,目前還是少之又少。 很開心,學瀅老師出版了《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詳細羅列了台灣創作者的出版作品集,不僅解答了我們在使用上可能會有的疑問,並有系統地整理了透過圖像對談的內容,整合了各個層面的資訊,對於牌卡愛好者,真是一大福音。 書中篇章層次分明:藝術能應用於治療、現象學方法之應用、四個濾鏡與其應用、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與其應用、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圖解藝術治療歷程⋯⋯等等。 我特別喜歡其中現象學與四個濾鏡的應用,不只滿足了我研究的好奇心,更讓我能從不同層面去思考,帶出新的高度與切入角度。

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無限祝福。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受訓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的過程當中,實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依稀記得,我的實習場域在紐約市立療養院系統底下的一個日間留院機構,樓下是藥酒癮患者中心,樓上是因毒癮引起之思覺失調者長期心理復健的機構。紐約市政府提供給這裡的成員很好的福利,裡面有完整的醫療團隊,藝術治療團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藝術治療師必須參加晨會,和醫療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開會討論各種最好的處遇做法。若藝術治療師在藝術治療團體發現成員什麼樣的特殊狀況,透

過會議報告與討論,共同形成最好的治療方法。 每週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的藝術治療團體是機構內的開放團體,只要機構內成員有意願參與,隨時可以加入。團體以自發性創作引導為主,參與者被視為具有創作能力的個體,能夠自由取用創作媒材,自由決定創作主題。團體結束後,無論作品有沒有完成,都會收在一個個人作品檔案夾當中,課程進行時,參與者可以自由取用前一次沒有完成的作品繼續創作。機構的牆面上掛滿了成員在藝術治療團體當中創作的各式藝術作品,整個走廊和公共空間就像一個小藝廊。 藝術治療團體在這個機構是長期且常態進行的團體,持續的進行之下,參與成員從未因為擔憂自己不會畫畫而無法參與。每次課程開始,藝術治療師會把參與成員

的作品資料夾拿出來,讓參與者決定要繼續畫未完成的作品,或是開始新的作品。他們多數都很有創造力,可以直接拿起自己想要的媒材開始創作,能夠很有信心的以圖像表達,也能支持其他成員的作品表現。 樓下和樓上的成員們雖然診斷上的分類不大相同,但藝術治療團體的自發性藝術創作引導模式是一樣的。參與成員通常不會表示自己不會畫畫,有時候他們會很委婉的說「今天不想畫」,或是「今天不知道畫什麼」,通常藝術治療師就會推出各種各樣的畫冊供欣賞。 猶記得機構有一部行動推車,上面滿滿的畫冊和攝影集,提供不想畫畫和不知道畫什麼的人,隨意取用與翻閱。有些人享受翻閱並欣賞藝術作品,有些人則很快地從畫冊中找到靈感。這一部作品集推車是

團體成員找資料和增廣鑑賞眼界的好去處。

運用Lee Shulman教學推理與行動模式分析國小教師國語教學知識之轉化

為了解決實習歷程檔案範例的問題,作者左榕 這樣論述:

  國語科教學是奠定學生學習的基礎。然因語文教學內容龐雜,學科知識結構不確定,以工具理性驗證的原理原則,不易體察教學現場的複雜多變和解決教學問題;而攸關國小語文教學轉化的研究又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以Lee Shulman「教學推理與行動模式」為視框,透過文件分析、教室觀察、晤談、教學省思等互動取向的質性研究方式,觀察四位國小教師經由教學轉化,建構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之歷程。研究者並以個人實踐知識輔佐教師進行轉化,藉分析十二則教學案例,建構深化的「國語教學推理與行動模式」,嘗試指出一條可循的教學途徑,作為檢核國語教學之工具。研究

發現如下:  一、國語科教學須經「教學前教材轉化」、「教學中教法轉化」,及「教學後省思」三階段,具有循環遞迴(recursive)現象;其中的教材轉化是教學推理與行動之核心;教師教學重在「學習者」理解,且須隨時反省及改變策略;最後,依據個案教學歷程,建構「國語教學推理與行動模式」。  二、教師的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知識與學生特性知識是建構PCK的關鍵;「實踐知識」有助於教學轉化;且教學轉化須植基於「教師基礎知識」。  三、教師先備知識、專家教師介入,以及教材、學校文化因素,對教師教學推理與行動皆有影響。  四、國語教學轉化須植基於「課文本位」(textbook-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