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容忍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Boothby寫的 我們沒有好好道別:一位哲學教授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 和熊秉明的 關於羅丹:熊秉明日記擇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免排隊:一般入場容忍博物館門票- 洛杉磯也說明:举个例子,一个句子会帮助游客做出有无偏见的展览。我毫不怀疑的是博物馆为小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做出项目和培训计划。不过,对于家庭过来一起参观,这个地方需要考虑游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雄獅美術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王韻所指導 陳宥喬的 一「媽」各表:兩岸媽祖信仰交流再檢視 (2020),提出容忍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媽祖信仰、媽祖聯誼會、兩岸交流、政教關係、宗教統戰。

而第二篇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護理系長期照護碩職專班 邱怡玟所指導 莊甯珺的 地方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研究:以長期照顧機構住民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長期照護機構、住民、地方認同、生活適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容忍例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考試沒教的事---- 第四則--挫折容忍力( 值得一看喔~~!! ) - 新 ...則補充:這兩個例子說明了為何芬蘭的教育在近年來成為世界各國爭相取經的楷模 因為芬蘭教育專注在初等教育的投入以及重視「雪中送炭」,而不對優勢學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容忍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沒有好好道別:一位哲學教授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

為了解決容忍例子的問題,作者RichardBoothby 這樣論述:

死亡,是最難痊癒的愛的傷痛。 如果說我們走不出死亡的喪慟,最難熬的不是誰消失不見了, 而是他無處不在,在記憶和日常中都變得更加鮮明。 本書是一個父親的懺悔錄,是一位哲學教授在兒子死後經歷的漫長重建之路,他透過精神分析試著理解為什麼事情會走到這一步。從執著於解開兒子自殺丟給他的一連串難以回答的問題,到檢視內在真實的自己,最終能夠面對生命最難以承受的失去,接受生命中的種種未知。 ------------------- 十五年前的事了,感覺卻像十五分鐘前。 十五年前的那個深夜,理查接到前妻的電話——他們二十三歲的兒子奧利弗自殺了。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因為過去大半年他看著兒子陷入毒癮的黑暗世界,

只是他未曾預料到消息來臨時心會這麼痛。他失去一個他毫不猶豫會為之付出自己生命的東西。 兒子死後,他像著了魔似的想要弄清楚他到底為什麼會自殺,以及當初如果自己做了什麼不同的決定,是否有可能阻止憾事發生。 他找上了心理分析師,不是因為他也出現自戕的念頭,而是因為他亟欲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他想要理解兒子在想什麼,也想要理解自己。其實他對心理分析並不陌生,他本身是一位哲學教授,主要研究正是心理分析理論以及現代哲學的交會點。 經過多年的悲傷與探索,事情開始變得有些不同。他似乎重拾了生活,重新認識了自己。而他的平靜與重生來自於接受他不知道也無法知道的事,很多結果是他這個終身追求知識與理解的哲學教授也無

法明白的;他從純粹的理性計算轉而更能夠容忍和擁抱不確定性。 兒子的生與死,引領他看見愛的奧義。首先是允許自己卸下罪惡感;重點不在於放過自己,而是放下對方。接著是承認悲傷,悲傷會把人掏空,卻也讓我們更能夠承載他人的情感。最終則是接受生命中種種未知,沒必要為了活下去,用唯美的幻想遮蓋內心缺口,而是要能夠擁抱這些傷,換個方式理解那些永遠無法預知的事。   ◎以精彩故事搭配絕妙文筆,帶我們與作者一同走過悲慟的心路歷程,迎向能從悲傷中獲取的智慧和成長。──暢銷作家Thomas Brockelman ◎本書以穿透靈魂的力量,描述失落與奇蹟般重獲新生及創造力的過程。作者述說面對兒子成癮及自殺的艱難歷程,從一

開始深深揪住讀者的心,力道隨著書頁疊加。這是在面對喪慟後餘生的主題上,我看過最打動人心的作品。對於曾遭遇不幸的人來說,這本書是撫慰心靈的獻禮。──多倫多大學特聘教授Mari Ruti ◎繼奧古斯汀《懺悔錄》之後最具哲思突破的回憶錄。布斯比帶領讀者從面對難以言說的失去,走向正視死亡以活出真實人生的反思。他把絕望的心情化為帶給讀者心靈昇華的作品。──知名作家Todd McGowan ◎極其感人……故事敘述鮮明精闢,將會動搖你對生死的看法。對我便是如此。──紐約市羅賓斯醫療機構院長C. Edward Robins ◎這位世界一流的拉岡思想哲學家,因喪子悲劇被迫重新檢視自己人生的點點滴滴,以及原

先對於知識、愛、死亡,甚至神的根本信念。讀者將從中獲得體悟,重新看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新墨西哥大學特聘哲學教授Adrian Johnston ◎本書是一面黑色鏡子,映射出主觀性的內心結構,以及心理創傷如何助人化解無法直視的心魔。書中流露極其懇切的情感,是一本能打動世人的好書。──慕尼黑哲學院教授Dominik Finkelde ◎一口氣讀完,彷彿被這偉大的愛之作刺穿心頭而一顫。非讀不可,它將牽動你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和精神體驗。──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Walter A. Davis ◎布斯比以優美曉暢的行文,記述他在精神分析過程中所探索的複雜真相──在每段回憶中遭遇的痛苦失落,能通往與

兒子和自己更深層的連結。本書刻畫精神分析過程的要義,極其觸動和啟發人心。──新紐澳良伯明罕精神分析中心培訓與督導分析師Molly Anne Rothenberg ◎這是本優秀好書,讀起來宛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悲劇作品。──喬治城大學哲學教授Wilfried Ver Eecke

容忍例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爸媽做什麼 #物理博士 #車庫創業 #物理

#爸媽做什麼 做了這麼多集, 這是Lara第一次採訪爸爸🙂也是我第一次採訪斜槓創業者😎

認識CJ是從 #行行出老母 podcast的節目聽到的, 當時後邊聽邊點頭, 感覺每句話都好認同啊!雖然CJ的理科背景跟我這個文科人完全不一樣, 他是清大物理系、交大物理所畢業、英國杜倫大學博士還入選英國基金會30位30歲以下優秀科學家....以為這樣的👨‍🎓物理博士講話應該會像Sheldon Cooper一樣摸不著邊際, 但是沒想到他卻在podcast裡面大聊孔子😆 薛丁格的貓😻這個例子也被CJ講得很有趣~
.
Lara不禁想到, 其實小時候我是非常喜歡💫天文、物理的。小三的暑假我幾乎是三天兩頭就到當時家附近的長安圖書館借天文科學書📚, 8,9歲的我即使啃著生硬的文字, 也覺得黑洞是一個好夢幻的世界, 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成為科學家或是天文學家~但是, 我的美夢就在國二的時候就硬生生的被當時的物理老師給剝奪了👨‍🏫🙅‍♂️....因為這位老師覺得, 班上只有兩個人, 那兩位資優同學才能與他對話....🥺
.
不過如果只是物理博士的單一身份, 可能還不足以讓Lara動機強烈到主動要求認識對方😌😂因為除了物理的專業外, CJ 有不同的創業, 從將老房子裡做現代手搖飲、再改造成有米其林三星甜點師傅進駐的餐廳; 還經營文創市集、更繼續延伸專業創做APP, 最重要的還是第一次的APP得獎、第二次的APP則得到科技公司全額投資!(在創業的人都知道, 有好的idea很容易、想辦法開始製作也不難、但是要募資還得到全額投資, 根本比登天難啊!) 因為有許多 #車庫創業 的經驗, 而且在不同的行業, 就讓Lara馬上產生了一個 #一定要介紹給我們的大小朋友們 的念頭!
.
這一集我們在一個連隔間的水泥牆都還沒砌好的空屋裡錄製, 回音真的比較大, 要請大家包涵!但是選擇這個地點是有原因的。採訪的這一天, Lara特地帶著兒子一起去, 因為我希望他能認識 #真實的世界。這個場地是CJ 家的50年眷村老屋, 正在裝潢成米其林甜點餐廳。是想一下, 如果有一天朋友約你去一家裝潢精緻的餐廳吃飯, 走進去的時候有人會驚嘆、有人覺得燈光柔和很舒服, 但是沒人會想到, 在這一片絢麗之前, 也是鋼筋水泥。我希望孩子能親眼看到從零到有的過程, 而不是將周遭的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Before/After的照片出現時, 大家只會著眼在結果的美麗, 而忽略了一切都是從水泥開始的....
.
如果願意容忍一下較大的回音, 這一集絕對會讓你對 #物理 有不同的認識喔~跟孩子一起看影片吧~🤗🤗


**********************************
🎯🎯🎯
從多語繪本到國際視野, Lara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希望他們能與世界的連結越來越多。課堂上的時間有限, 每週一次把複雜的國際時事簡化成5歲小孩都能聽得懂的文字!
**
🌎在台灣跟世界接軌的兒童國際觀課程招生中
🔥#5月23日台中講座暨北歐神話故事工作坊
🔥#6月26日台南俄羅斯文化體驗工作坊
.
📺YOUTUBE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
http://yeslara.com/yt
.
🎙podcast『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
想從哪一個平台聽podcast? 自己選:
👇👇
https://yeslara.com/podcast_平台

一「媽」各表:兩岸媽祖信仰交流再檢視

為了解決容忍例子的問題,作者陳宥喬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媽祖廟聯誼組織在兩岸宗教交流的角色和影響力,同時釐清中共利用媽祖信仰進行對台統戰的目的和機制。以鎮瀾宮成立的台灣媽祖聯誼會為研究對象,本研究藉由深度訪談發現,國內近20年逐漸興起的媽祖聯誼會成為大中型媽祖廟爭奪象徵地位的新場域,而入會的廟宇亦從中爭取該廟的神聖和世俗利益,體現了聯誼會開拓南北的「媽祖緣」及伴隨的人情壓力。在「信仰搭台,經貿唱戲」的宗教治理思維,中國境內近20年亦出現多個含省市級以下的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多點對接台灣各媽祖廟聯誼組織,兩岸媽祖信仰交流出現組織化、制度化的趨勢,強化了兩岸媽祖信仰社群「核心-邊陲」的生態體系。綜覽近20年的兩岸媽祖信仰交流,本研究認

為這已形成一個跨海峽的「媽祖文化產業複合體」,這個共生關係由兩岸地方政府、媽祖廟團體和旅行業者組成,他們幾乎聯合壟斷各種形式的交流。本研究以統戰是維持中共政權正當性的視角切入,從「正當化理論」衍生出「整合」、「吸納」、「動員」、「排擠」與「分化」5種統戰策略,描繪中共利用媽祖信仰在兩岸施展哪些統戰作為,並驗證中共對台宗教統戰的最終目標,是透過在深度參與兩岸交流的跨海峽社群內部進行「大宣傳」,以維繫中共的執政正當性。現有文獻多提及中國宗教團體是中共統治的工具,卻忽略了在大格局下台灣行為者的主體性。本研究認為,台灣廟宇在交流過程中具有潛在放大或縮小中共統戰效果的能力。從台灣宮廟頭人的交流經驗重構和

詮釋當中,本研究得以推斷台灣媽祖廟聯誼組織在應對中共統戰攻勢,成為民主社會的破口或堤防,可能取決於宮廟頭人在交往過程掌握多少主動權及風險意識。

關於羅丹:熊秉明日記擇抄

為了解決容忍例子的問題,作者熊秉明 這樣論述:

  這本環繞羅丹雕塑所投射出來的種種思考,文筆優美,思想精闢。   每一頁,都是熊秉明思想的雕塑。可以細水長流,逐頁慢讀,也可盍興乎來,隨意翻檢。享受他豐沛的文采與藝術的洞見!   他既是思想的、藝術的、人文的,更是文學的、情感的。   雖然,日記書寫於二十六至三十歲間,是熊秉明的青春冊頁;然而,今日再看,依舊新意盎然,是一本穿越時空,屬於所有人的哲學散記。      《關於羅丹—熊秉明日記擇抄》這本新書,是熊秉明在雄獅圖書出版近40年經典好書《關於羅丹—日記擇抄》(1983)的新編版。熊秉明(1922-2002),這一位集哲學、文學、雕塑、繪畫、書法修養於一身的藝術家與教育家,2002年

過世。2022年是熊秉明的百歲誕辰,雄獅圖書藉以新編此書,來紀念這一位卓越的智者。     1982年,熊秉明開始於《雄獅美術》月刊連載〈關於羅丹——日記擇抄〉。這是他將自己四、五十年代在法國學習雕刻的記錄,有關羅丹的部份擇抄出來,主要是以法國雕塑巨匠羅丹為中心,但也含蓋省思東西方的美學、哲思、神學等範疇,例如他說:     「中國人很容易嘲笑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嘲笑他們給神賦予了人的形象,嘲笑他們的天使長著鳥翅,神長著大鬍子,其實應該說,西方人把人提昇到神的神聖層次去,正像我們給雲烟、林泉賦予崇高神秘的意義。」(〈艾瑪神父〉P43)     就這一段話,他點出了西方肖像畫與中國山水畫的核心要義

。西方肖像畫(或塑像)主要在於呈現人的神聖面容──「存在意志」的倔強:尊嚴、肅穆、光明、廣大,超越生死的永在與神性的面容。而中國山水畫旨在表現胸中之丘壑,追求的是理想的、反樸歸真的境界。     在本書中,他甚至也以原始哲學與神話,來觀看古今中外的雕塑藝術,在探究「生死」之「天問」上,有何精湛的呈現。他在〈梁代墓獸〉一文說:     「梁代的獅具有一個沉重龐然的形體,長著短短的硬翅,四爪穩立在地,張開大口向天,挺圓了胸,勾卷了尾,凌然、巍然,渾淪浩瀚,變成一個迷離的玄學的符號。……此非獅子的金獅子立在古帝王的墓側,在生與死的邊界上,在茫茫的曠原上,欲明死生的究竟,流露神存神滅的困惑。這超獅子的

獅子吼使山川震搖,日星欲墜,使一千五百年之後的我們歡喜、愀愴、憔悴、戰慄。在中國雕刻史上,這『天問』式的狂歌實在是奇異的一幟。這裏不溫柔敦厚,不虛寂澹泊,沒有低眉的大慈大悲,也沒有恐嚇信男善女的怒目,這透徹的叫喊是一種抗議,頑強而不安,健康而悲切,是原始的哲學與神話。」     熊秉明在1983年,榮獲法國教育部頒發學院棕櫚騎士勳章,可見他在法國教學領域的卓著貢獻。身為一位教育家的他,非常重視啟蒙年輕人的思想。他在序中說:「書中的一些想法和經驗,可能對於現在年輕的藝術朋友有一點用處,就算這用處是極微吧!也或許他們會覺得過時了,可笑了!」     這是熊秉明謙虛之詞,這本書不會過時,即使出版近四

十年,其引人認識藝術真理與生命存在之本質的經典之言,是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永恆迴蕩於每位讀者的心海中。     ★關於羅丹的重要性     熊秉明於書中清楚點出,羅丹在每一作品中注入濃厚的思想性。在他以前的雕刻是紀念碑、紀念像,是裝飾庭院、宮室、教堂的形體。它的社會任務、政治任務、裝飾任務先於藝術表現。到了羅丹時,雕刻忽然變成表現思想的工具,個人抒情的工具,藝術表現占了首位。     ★「羅丹是一切。」     詩人里爾克說:「羅丹是一切。」關於這一點,熊秉明引領讀者看出,「羅丹以雕塑讓我們看見人世可悲可喜可歌可泣可愛、可怖的種種相,讓我們看見生命的真實和藝術創造的意義。」(〈「他是一切」〉

P35)     ★羅丹在雕刻史上承先啟後的關鍵性     熊秉明說:「寫現代雕刻史的人把羅丹放在第一頁,但要把他當作現代雕刻家的第一人,又總有些不便。我想可以這樣說吧,他的浪漫主義是十九世紀的,但他把雕刻揉成詩,為未來的雕刻家預備了自由表現的三維語言;他把『行走的人』省略了頭,削減了雙臂,這是後起的現代藝術家大膽扭曲人體,重造人體,以及放棄人體的第一步。」(〈後記〉P289)     ★如何欣賞羅丹的作品      (1)應置在室內讓人走近靜觀、冥想     熊秉明認為羅丹的雕刻不適合放在戶外,不屬於外光,應放在室內讓人走近靜觀、冥想。他提出大多數羅丹的作品都浸在一種慘淡的氣氛裏,如果容忍外

光,也只能是巴黎長冬的那一種陰霾佈天。他說:     「『地獄之門』被放在美術館的花園裏,陽光照在那些扭曲掙扎的軀體上,我覺得怪異,而且荒謬。就像掀開一塊大石,讓陽光照進螞蟻的深穴。我想應該在冷月下欣賞『地獄之門』,或者像羅丹欣賞希臘雕像那樣,擎了燭火去看。」(〈巴爾札克立像〉P161)      (2)在人的肉體上,看見生與死     就女體而言,熊秉明提起,維納斯和夏娃,是西方描寫女體的兩個題材,也是西方對女體的兩種看法,維納斯來自希臘思想,屬於理性的又是享世的;夏娃則來自基督教教義,是宗教恐懼塑造的形象,帶有原罪,她在世間是被貶的,她的肉體將要受難。熊秉明說:「羅丹的『夏娃』不但不是處女

,而且不是少婦,身體不再豐圓,肌肉組織開始鬆弛,皮膚組織開始老化,脂肪開始沈積,然而生命的倔強鬥爭展開悲壯的場面。在人的肉體上,看見明麗燦爛,看見廣闊無窮,也看見苦澀慘澹,蒼茫沈鬱,看見生,也看見死,讀出肉體的歷史與神話,照見生命的底蘊和意義,這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也是西方雕刻靈感的泉源。」(〈肉體〉P139)     ★這一本書不僅止於談羅丹。它還是一本教引導如何「看」藝術的書。     (1)藝術與宗教的關聯      熟悉藝術史的熊秉明,在寫作方式上,擅長舉合適的例子來做比較說明。以羅丹與梵谷的藝術為例,熊秉明提出不可忽視他們二人的宗教情操。他說:「激烈的宗教感,使他們對生命對藝術都看得

極嚴肅。藝術與生命不可分。獻身教會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忽略這一點便不能透徹地了解他們,也就不能充份了解西方文化許多重要關鍵。」(〈艾瑪神父〉P43)     (2)藝術與哲學的關聯      「羅丹的雕刻固然有強烈的存在意志的顯現,卻並不表現靜止的意志,抽象的意志,而是描寫存在意志的實踐經歷。從『塌鼻子的人』(1864)開始,不,可以更推早、從『艾瑪神父』(1863)、『父親的像』(1860)開始,每一座人體,每一尊肖像都負載著可以讀得出來的史跡。里爾克講到羅丹的男性肖像時,說︰『一個人的全部生命都走入面孔上。』」(〈生存意志〉P285)     (3)藝術與神學的關聯      熊秉明說:「雕

刻不是一套思想系統,但如果能轉化為一套思想系統,那麼第一條命題應該是:『我存在。』」他又說:「生存意志的倔強,這倔強提升到尊嚴、肅穆、光明與廣大的層次,存在躍進到超越於生命之上的永遠存在。那就是神的形象,一切神的通性。」(〈生存意志〉P285)     這意謂著人在生命旅程中,在可喜可歌可泣可愛可怖的種種生命之相中,為了愛,不斷克苦的煉淨與升華,然而一旦逾越或超脫(pass over),順服天意,同天行健, 便能死而復活。而雕像所要呈現的,就是與神合一,人神同在的形象。     (4)神像與佛像之寂然常住的表情      在本書中熊秉明談到:「希臘古典期的神,北魏隋唐的佛,則只是凜然岸然的『存

在意志自體』。那些面孔上絕無生活的痕跡,誰能說出佛像所表現的是幾歲的釋迦牟尼?雕刻家所要顯示的不是勞瘁於生老病死,被時間磨蝕刻鏤的肉軀,而是證真如的金剛法身,出離煩惱,寂然常住,不增不減。如果說有表情,那是一種『純存在』的恬然;說是無情也可以,要是一種太上的無情。由這恬然中,無情中瀰漫出意志主體的大自在。」(〈生存意志〉P286)     熊秉明六十歲在本書的今註說:「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時期我逐漸了解羅丹之後,布爾代勒、麥約之後的現代雕刻,但所偏愛的仍是『表現生存之強度』的作品。」接著他又說:「近代雕刻中也有表現生存之脆弱的,像傑克梅第;也有表現形體之柔軟的,像阿爾普、勞朗斯;也有表現形體之輕

盈浮動的,像卡爾達……我當時都不能接受,認為違反雕刻的特質。」(〈生存意志〉P287)     這段話,在主觀上,點出他對雕塑藝術形式的偏好,但也是一種客觀的藝評,提出了雕刻的特質是有一個標準與衡量。他認同的是「表現生存之強度」的作品。他舉出好的雕刻有以下特質:     (1)堅強的存在的力量   「凡好的雕刻都表現一種堅強的存在的力量。通常批評一件雕刻不好時,必用『軟』、『站不起來』、『站不穩』一類的話。」(〈生存意志〉P284)     (2)「有力的內在的衝動」   「雕刻的最基本的特質就是要塑造一個堅實的,不可摧毀的形體。觀者似乎能看到叔本華所說的『生存意志』。叔本華說︰『身體是客觀化

的意志』,這意志正是羅丹所謂的『有力的內在的衝動』。」(〈生存意志〉P284)    名人推薦     鄭麗君(文化部前部長、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藝術是心靈的自由展現,不是因為自由才創作,而是在創作中生命得以自由開展。本書不僅書寫羅丹,作者更通過羅丹的創作精神,帶領我們深刻思考藝術、生命與思想,反思自身所處的世界。」     鄭治桂(留法藝術家/藝術評論):   「作者寫作日記並不為了發表,然而深邃而細緻的文字卻並非隨筆,而句句透露深沉的思考。東方文明的浸染,從哲學出發的文學,是那樣地深刻且淺明地宣敘對藝術的感動與驚奇、思索與觀察,而羅丹,在他的青春歲月中,喚醒了他深蘊的藝術靈魂,啟

發了他對於人性與情感,對於古典和浪漫,對於堅硬的石塊和柔軟的黏土,和所有抽象的思維和具體的物質之間的辯證,與里爾克所說的『羅丹是一切。』」

地方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研究:以長期照顧機構住民為例

為了解決容忍例子的問題,作者莊甯珺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Ⅱ英文摘要. Ⅲ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定義 6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長期照顧機構發展與現況 8 第二節 地方認同 20 第三節 生活適應 23 第四節 人口學特質與地方認同、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28第参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檢定 38 第五節 資料收集過程 3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第七節 研究倫

理 42第肆章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機構住民基本資料 43 第二節 地方認同量表得分情形 45 第三節 生活適應量表得分情形 48 第四節 基本資料與地方認同、生活適應之差異 51 第五節 基本資料與地方認同、生活適應之相關性 59第伍章 討論 63 第一節 人口學特性和健康狀況基本資料 63 第二節 地方認同、生活適應 67 第三節 人口學特性與地方認同、生活適應差異之探討 69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7參考文獻 78 中文參考文獻 78

英文參考文獻 86附錄一 研究問卷 89附錄二 問卷授權使用同意書 91附錄三 專家效度名單及服務單位 92附錄四 機構同意書 93附錄五 研究倫理審查計畫許可書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