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化服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容器化服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基夫•莫里斯寫的 基礎設施即代碼:雲伺服器管理 和(美)CHRISTOPHER NEGUS的 Docker容器:利用Kubernetes、Flannel、Cockpit和Atom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容器化的微服務- Xamarin也說明:容器化 是軟體開發的方法,其中會將應用程式及其版本設定相依性集合,以及其抽象化為部署資訊清單檔案的環境組態封裝為容器映像、測試為單位,並部署至主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人民郵電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電機資訊國際學程 黃經堯所指導 安頌海的 使用Kubernetes 在霧運算進行容器編排 (2019),提出容器化服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雲端運算、服務導向架構、霧端運算、單體式服務導向架構、雲端運算 服務導向架構 霧端運算 單體式服務導向架構 微服務軟體架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 楊竹星所指導 陳冠升的 設計與實作路燈管理系統:配置與佈署 (2018),提出因為有 路燈管理系統、容器虛擬化、串流直播、SSH Tunnel的重點而找出了 容器化服務的解答。

最後網站Red Hat Kubernetes容器化應用程式平台 - 精誠資訊則補充:精誠資訊SYSTEX (台股6214) 是台灣資訊服務業的龍頭,以「數據」為核心,發展DATA Technology,聚焦在「雲服務、數位資安、行動應用、大數據分析、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容器化服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基礎設施即代碼:雲伺服器管理

為了解決容器化服務的問題,作者(美)基夫•莫里斯 這樣論述:

本書旨在解釋如何利用“雲時代”基礎設施即代碼的方法來管理IT基礎設施。主要內容包括:組織在採用新一代基礎設施技術時經常掉進的陷阱以及避免這些陷阱 的核心原則和基礎設施即代碼的關鍵實踐;動態基礎設施平臺的性能和服務模型;提供、確認核心基礎設施資源的工具;規定伺服器、構建伺服器範本和更新運行服務器的實踐和模型。 基夫·莫里斯(Kief Morris)是ThoughtWorks歐洲區持續交付和DevOps帶頭人,致力於説明客戶尋找建立和管理基礎設施運維工作的更有效方法;擁有近20年設計、構建和運行自動化IT伺服器基礎設施的經驗。 第 一部分 基礎 第 1章 挑

戰與原則 3 1.1 為什麼採用基礎設施即代碼 3 1.2 什麼是基礎設施即代碼 4 1.3 動態基礎設施的挑戰 5 1.3.1 伺服器蔓延 5 1.3.2 配置漂移 6 1.3.3 雪花伺服器 6 1.3.4 脆弱的基礎設施 7 1.3.5 自動化恐懼症 7 1.3.6 侵蝕 8 1.4 基礎設施即代碼的原則 8 1.4.1 系統能夠輕鬆複製 8 1.4.2 系統是用完可扔的 9 1.4.3 系統是一致的 10 1.4.4 過程是可重複的 10 1.4.5 設計經常變更 10 1.5 實踐 11 1.5.1 使用定義檔 11 1.5.2 自文檔化的系統和流程 11 1.5.3 一切版本化 1

2 1.5.4 持續測試系統和流程 13 1.5.5 小的變更,而不是批量變更 13 1.5.6 讓服務持續可用 13 1.6 反脆弱性:超越“穩健性” 14 1.7 結語 15 1.8 下一步 15 第 2章 動態基礎設施平臺 16 2.1 什麼是動態基礎設施平臺 16 2.2 對動態基礎設施平臺的要求 17 2.2.1 可程式設計 17 2.2.2 按需獲取 19 2.2.3 自服務 19 2.3 平臺提供的基礎設施資源 19 2.3.1 計算資源 20 2.3.2 存儲資源 20 2.3.3 網路資源 22 2.4 動態基礎設施平臺的類型 23 2.4.1 公有IaaS雲 23 2.4.

2 社區IaaS雲 23 2.4.3 私有IaaS雲 23 2.4.4 反模式:手搖雲 24 2.4.5 混合雲服務 24 2.4.6 裸機雲 24 2.5 如何選擇動態基礎設施平臺 25 2.5.1 公有還是私有 25 2.5.2 雲的可攜性 27 2.6 與雲和虛擬化的“機械通感” 29 2.7 結語 30 第3章 基礎設施定義工具 31 3.1 選擇基礎設施即代碼的工具 31 3.1.1 需求:指令碼介面 32 3.1.2 需求:無人值守的命令列工具 32 3.1.3 需求:支持無人值守的執行 33 3.1.4 需求:外部化配置 34 3.2 配置定義檔 36 3.3 使用基礎設施定義工

具 37 3.3.1 用過程化腳本置備基礎設施 38 3.3.2 聲明式定義基礎設施 40 3.3.3 使用基礎設施定義工具 41 3.3.4 配置伺服器 41 3.4 配置註冊表 42 3.4.1 羽量級配置註冊表 42 3.4.2 配置註冊表是CMDB嗎 43 3.4.3 CMDB的審計與修復反模式 44 3.4.4 CMDB的基礎設施即代碼方式 44 3.5 結語 44 第4章 伺服器配置工具 45 4.1 自動化伺服器管理的目標 45 4.2 具有不同的伺服器管理功能的工具 46 4.2.1 創建伺服器的工具 46 4.2.2 配置伺服器的工具 47 4.2.3 打包伺服器範本的工具 

48 4.2.4 在伺服器上運行命令的工具 49 4.2.5 從中央註冊中心獲取配置 50 4.3 伺服器變更管理模型 51 4.3.1 臨時變更管理 51 4.3.2 配置同步 51 4.3.3 不可變的基礎設施 51 4.3.4 容器化服務 52 4.4 容器 52 4.4.1 以容器方式和非容器方式管理Ruby應用程式 53 4.4.2 容器是虛擬機器嗎 54 4.4.3 使用容器而不是虛擬機器 55 4.4.4 運行容器 56 4.4.5 安全和容器 56 4.5 結語 58 第5 基礎服務概述 59 5.1 基礎設施服務和工具的考慮 59 5.1.1 支援外部配置的工具優先 60 5

.1.2 假定基礎設施是動態的工具優先 61 5.1.3 具有雲相容許可的產品優先 61 5.1.4 支援松耦合的產品優先 62 5.2 團隊之間共用服務 62 5.3 監控:告警、指標和日誌 63 5.3.1 告警:出現問題時告訴我 64 5.3.2 指標:收集和分析資料 65 5.3.3 日誌聚合和分析 65 5.4 發現服務 66 5.4.1 伺服器端的服務發現模式 67 5.4.2 用戶端的服務發現模式 67 5.5 分散式進程管理 67 5.5.1 使用伺服器角色編排進程 67 5.5.2 使用容器編排進程 67 5.5.3 調度短期任務 68 5.5.4 容器編排工具 68 5.6

 軟體部署 68 5.6.1 部署流水線軟體 68 5.6.2 打包軟體 69 5.7 結語 70 第二部分 模式 第6章 置備伺服器的模式 73 6.1 伺服器置備 74 6.1.1 伺服器的生命週期 74 6.1.2 伺服器都承載了什麼 77 6.1.3 伺服器上東西的類型 77 6.1.4 伺服器角色 79 6.2 創建伺服器的模式 80 6.2.1 反模式:手動製作伺服器 80 6.2.2 實踐:將伺服器創建參數放在腳本中 81 6.2.3 反模式:熱克隆伺服器 82 6.2.4 模式:伺服器範本 82 6.2.5 反模式:雪花工廠 82 6.3 引導新伺服器的模式 83 6.3.1 

推送引導 83 6.3.2 拉取引導 84 6.3.3 實踐:對每個新伺服器實例進行冒煙測試 84 6.4 結語 85 第7章 管理伺服器範本的模式 86 7.1 供應範本:不能讓別人來做嗎 86 7.2 使用範本置備伺服器 87 7.2.1 創建時置備伺服器 87 7.2.2 在範本中置備 88 7.2.3 平衡範本和創建之間的置備工作 88 7.3 構建伺服器範本的流程 89 7.4 原始鏡像 90 7.4.1 反模式:熱複製伺服器範本 90 7.4.2 基於作業系統安裝鏡像烘焙範本 91 7.4.3 基於供應鏡像烘焙範本 91 7.4.4 基於Unikernel構建範本 92 7.4.5

 在不啟動伺服器的情況下自訂伺服器範本 92 7.5 更新伺服器範本 92 7.5.1 重新烘烤範本 93 7.5.2 烘焙新範本 93 7.5.3 版本控制伺服器範本 93 7.6 構建基於角色的範本 95 7.6.1 模式:分層範本 95 7.6.2 共用範本的基礎腳本 96 7.7 自動化伺服器範本管理 96 7.7.1 在烘焙前自訂伺服器 96 7.7.2 實踐:自動測試伺服器範本 97 7.8 結語 97 第8章 伺服器更新與變更模式 98 8.1 伺服器變更管理模型 99 8.1.1 臨時性變更管理 99 8.1.2 持續配置同步 99 8.1.3 不可變伺服器 99 8.1.4 

容器化伺服器 100 8.2 通用模式和實踐 100 8.2.1 實踐:最小化伺服器範本 101 8.2.2 實踐:當伺服器範本變更時更換伺服器 101 8.2.3 模式:鳳凰伺服器 101 8.3 持續部署的模式與實踐 102 8.3.1 模式:無主要伺服器的配置管理 102 8.3.2 實踐:應用Cron 103 8.3.3 持續同步流 104 8.3.4 未配置領域 104 8.4 不可變伺服器的模式與實踐 106 8.4.1 伺服器鏡像作為製品 106 8.4.2 使用不可變伺服器簡化確認管理工具 106 8.4.3 不可變伺服器流程 107 8.4.4 使用不可變伺服器引導配置 10

8 8.4.5 事務性伺服器更新 109 8.5 管理配置定義的實踐 109 8.5.1 實踐:保持配置定義最小化 109 8.5.2 組織定義 110 8.5.3 實踐:使用測試驅動開發來驅動良好的設計 110 8.6 結語 110 第9章 定義基礎設施的模式 111 9.1 環境 112 9.1.1 反模式:手動製作的基礎設施 112 9.1.2 定義基礎設施棧即代碼 112 9.1.3 反模式:每個環境單獨的定義檔 114 9.1.4 模式:可重用的定義檔 114 9.1.5 實踐:測試並推進棧定義 115 9.1.6 自服務的環境 116 9.2 組織基礎設施 116 9.2.1 反模

式:單體棧 116 9.2.2 遷移基礎設施時避免“直接遷移” 118 9.2.3 將應用程式環境分到不同的棧中 118 9.2.4 管理棧之間的配置參數 119 9.2.5 共用基礎設施元素 120 9.2.6 實踐:應用程式碼和基礎設施代碼一起管理 122 9.2.7 共用定義的方法 123 9.2.8 實踐:基礎設施設計要與變更範圍匹配 124 9.2.9 示例:微服務的基礎設施設計 125 9.3 運行定義工具 128 9.4 結語 128 第三部分 實踐 第 10章 基礎設施的軟體工程實踐 131 10.1 系統品質 132 10.1.1 低品質的系統很難變更 132 10.1.2 

高品質的系統能更容易、更安全地變更 132 10.1.3 基於代碼的基礎設施品質 133 10.1.4 快速回饋 133 10.2 基礎設施管理的版本控制系統 133 10.3 持續集成 134 10.3.1 持續測試分支不是持續集成 134 10.3.2 誰破壞了構建 136 10.3.3 忽略失敗的測試 137 10.3.4 針對基礎設施的持續集成 137 10.4 持續交付 137 10.4.1 集成階段的問題 137 10.4.2 部署流水線和變更流水線 138 10.4.3 持續交付不是持續部署 139 10.5 代碼品質 140 10.5.1 整潔代碼 140 10.5.2 實踐:

管理技術債務 140 10.6 管理重大的基礎設施變更 141 10.7 結語 142 第 11章 測試基礎設施變更 143 11.1 敏捷測試方法 144 11.1.1 自動化測試提供快速回饋 144 11.1.2 有機地構建一個測試套件 145 11.2 構建測試套件:測試金字塔 145 11.2.1 避免失衡的測試套件 146 11.2.2 實踐:盡可能在最低層級進行測試 147 11.2.3 實踐:僅實現需要的層級 148 11.2.4 實踐:經常刪減測試套件 148 11.2.5 實踐:持續評審測試的有效性 148 11.3 實現均衡的測試套件 149 11.3.1 低層級測試 15

0 11.3.2 中間層級測試 151 11.3.3 高層級測試 154 11.3.4 測試運維品質 155 11.4 管理測試代碼 156 11.4.1 實踐:將測試代碼與所測代碼放在一起 156 11.4.2 反模式:反射測試 156 11.4.3 隔離元件進行測試的技巧 157 11.4.4 重構組件以便隔離 158 11.4.5 管理外部依賴 158 11.4.6 測試設置 159 11.5 測試的角色和工作流 161 11.5.1 原則:人們應該為所構建的東西編寫測試 161 11.5.2 編寫測試的習慣 162 11.5.3 原則:每個人都應該能夠使用測試工具 162 11.5.4

 品質分析師的價值 162 11.5.5 測試驅動開發 163 11.6 結語 164 第 12章 基礎設施的變更管理流水線 165 12.1 變更管理流水線的好處 166 12.2 設計流水線的準則 166 12.2.1 確保每個階段的一致性 167 12.2.2 對於每個變更都立即得到回饋 167 12.2.3 在手動階段之前運行自動階段 168 12.2.4 儘早獲得類生產環境 168 12.3 基本流水線設計 169 12.3.1 本地開發階段 169 12.3.2 構建階段 169 12.3.3 發佈配置製品 170 12.3.4 自動化測試階段 171 12.3.5 手動驗證階段 

172 12.3.6 上線 173 12.3.7 流水線的節奏 173 12.4 使用流水線的實踐 174 12.4.1 實踐:證明每個變更都對生產準備就緒 174 12.4.2 實踐:每個變更都始於流水線起點 175 12.4.3 實踐:出現錯誤時停止流水線 175 12.5 擴展流水線到更複雜的系統 175 12.5.1 模式:扇入型流水線 176 12.5.2 實踐:保持較短的流水線 179 12.5.3 實踐:解耦流水線 179 12.5.4 集成模型 180 12.6 處理元件之間依賴的技巧 181 12.6.1 模式:庫依賴 181 12.6.2 模式:自置備的服務實例 183 1

2.6.3 提供預發佈的庫構建 183 12.6.4 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測試實例 184 12.6.5 將服務的測試實例用作消費者185 12.7 管理元件間介面的實踐 186 12.7.1 實踐:保證介面的向後相容性 186 12.7.2 實踐:從發佈解耦部署 186 12.7.3 實踐:使用版本相容 187 12.7.4 實踐:提供測試替身 187 12.7.5 實踐:用契約測試來測試提供者 188 12.7.6 實踐:用參考消費者來測試 188 12.7.7 實踐:提供者介面的冒煙測試 188 12.7.8 實踐:運行消費者驅動契約測試 188 12.8 結語 189 第 13章 基礎設

施團隊的工作流 190 13.1 任何可以自動化的都要自動化 190 13.1.1 手動變更 191 13.1.2 臨時的自動化 191 13.1.3 自主的自動化 192 13.1.4 自主的自動化工作流 193 13.2 使用本地沙箱 194 13.2.1 使用本地虛擬化做沙箱 194 13.2.2 具有本地測試的工作流示例 196 13.2.3 使用虛擬化平臺做沙箱 197 13.3 代碼庫組織模式 197 13.3.1 反模式:基於分支的代碼庫 198 13.3.2 模式:每個元件一個主幹 199 13.3.3 模式:單一主幹 199 13.4 工作流的效率 199 13.4.1 加快

變更 199 13.4.2 代碼評審 200 13.4.3 將治理融入工作流 200 13.5 結語 202 第 14章 動態基礎設施的連續性 203 14.1 服務連續性 204 14.1.1 真實可用性 204 14.1.2 用動態伺服器池做恢復 205 14.1.3 為動態基礎設施設計軟體 206 14.1.4 為連續性劃分系統 208 14.2 零停機變更 208 14.2.1 模式:藍綠替換 209 14.2.2 模式:鳳凰替換 209 14.2.3 實踐:縮小替換的範圍 210 14.2.4 模式:金絲雀替換 211 14.2.5 為零停機替換路由流量 212 14.2.6 有數據

的零停機變更 213 14.3 數據連續性 214 14.3.1 冗餘地複製資料 214 14.3.2 重新生成資料 215 14.3.3 委託資料持久化 215 14.3.4 備份到持久存儲 215 14.4 災難恢復 216 14.4.1 持續的災難恢復 217 14.4.2 災備計畫:為災難做計畫 218 14.4.3 實踐:優先重建而不是冷備份 218 14.4.4 通過流水線持續監控 219 14.5 安全 220 14.5.1 自動掩蓋危害 220 14.5.2 以可靠的更新作為防護 221 14.5.3 包的來源 221 14.5.4 自動加固 222 14.5.5 流水線中安全

驗證的自動化 223 14.5.6 變更流水線的漏洞 223 14.5.7 管理雲帳號的安全風險 224 14.6 結語 225 第 15章 基礎設施即代碼的組織要求 226 15.1 演進式架構 226 15.1.1 在實戰中學習 228 15.1.2 從先驅者流水線開始 228 15.2 度量有效性 229 15.2.1 首先對期望的結果達成一致 229 15.2.2 選擇有助於團隊的度量指標 230 15.2.3 跟蹤和改善週期時間 230 15.2.4 使用看板視覺化工作 232 15.2.5 回顧會議及事後分析 233 15.3 組織授權使用者 233 15.3.1 劃分功能模型的陷

阱 233 15.3.2 採取自服務模型 235 15.3.3 承擔全部責任:誰構建,誰運行 235 15.3.4 組織跨職能團隊 236 15.4 持續變更管理的治理 237 15.4.1 提供穩固的構建單元 237 15.4.2 在流水線中證明運維就緒 238 15.4.3 共用運維品質的所有權 238 15.4.4 審查和審計自動化流程 238 15.4.5 優化發現和修復問題的時間 239 15.5 結語:永無止境 239 關於作者 240 關於封面 240

容器化服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以前總覺得東西能用就好,隨便買隨便用,但後來發現生活是自己在過,看得舒心很重要,不能將就也不想將就,就讓家裡的收納除了實用性之外,也一起提升美感吧😉
.
兩款產品的特色如下👇🏻
🔸sistema方型密封罐系列
-耐熱溫度:-20℃~100℃
-容量:1.3L/920ml/700ml/460ml
-特殊TRITAN材質,抗水解
-不含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等有毒物質
-密封效果佳
-可抗UV
-堅固耐用、無異味
-可冷藏,可用洗碗機清洗(請放置上層低壓區)
-輕鬆堆疊、方便收納、節省空間
.
🔸 sistema密封保鮮盒系列(長方形)
-容量:2L/920ml/380ml
-不含雙酚A、無塑化劑等化學物質溶出
-特殊TRITAN材質,抗水解
-100%防漏、防污、防臭
-耐用超輕、透明設計可輕易透視盒內食材
-可重疊收納不佔空間
-可冷藏,可用洗碗機清洗(請放置上層低壓區)
-扣環放鬆即可微波加熱(注意溫度上限100度)
.
❤優惠禮❤訂單滿NT3500,即贈sistema 微波保鮮盒915ml (綠/藍色/紫色/桃紅,顏色隨機)每筆訂單限贈一個,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
🔔團購網址:https://gbf.tw/l0zfv
🔔團購時間:2020/7/27-202/07/31
🚗本島運費NT100,滿NT2000免運。
*目前只限於本島團購,暫不開外島及海外選購服務。
.
‼️貼心小叮嚀‼️
1.請勿使用於烤箱加熱 
2.請勿靠近火源,以免變形
3.裝置含有茄紅素、有色色素 ( 如番茄、胡蘿蔔汁、咖哩等 ) 易造成容器沾 ( 染 ) 色
4.微波加熱時記得打開扣片讓蒸汽露出
.
#收納#保鮮盒#紐西蘭sistema #收納盒 #一致#sistemaplastics #透明感#密封#防漏#防潮

使用Kubernetes 在霧運算進行容器編排

為了解決容器化服務的問題,作者安頌海 這樣論述:

在過去的幾年中,霧計算概念已經出現,以提高最終用戶的服務質量,從而更接近和更快地處理數據。霧計算是用戶/終端設備附近的雲的擴展版本。我們提出了一個Fog環境,用於部署基於Microservices體系結構的應用程序,涉及微服務軟件體系結構(SOA)。基於微服務的應用程序和軟件通常由數百個容器化服務實例的集群組成。這個容器集群必須是容錯的,可用的,並且可能在地理上分散。在我們使用容器時,我們面臨一些與容器擴展,容器相互通信,容器的適當部署和管理,自動擴展以及流量分配相關的問題。微服務是一種新的軟件開發技術,它更適合於增長物聯網應用,因為微服務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可以滿足業務邏輯。在本文中,我們主

要關注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基於使用環境天氣站的微服務的開發,並使用Docker容器平台包裝這些服務。其次,我們使用業務平台使用kubernetes平台來部署,擴展和管理基於Docker容器的微服務。 Kubernetes是一個容器編排平台。目標是使用kubernetes平台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協調微服務。

Docker容器:利用Kubernetes、Flannel、Cockpit和Atom

為了解決容器化服務的問題,作者(美)CHRISTOPHER NEGUS 這樣論述:

Docker容器是Linux系統及雲環境上運行Docker的實用指南。書中全面講解創建、運行、停止、啟動、保存和管理容器的具體方法,同時也涉及了多容器管理的主題。Docker容器內容分成5個部分。diyi部分開啟容器之旅,介紹開始使用Docker容器所需了解的知識;第二部分關注單個容器,主要介紹如何通過docker命令直接使用單個容器;第三部分主題是在雲環境上運行容器,描述如何運行超級特權容器(SPC),以及如何使用Cockpit在雲環境或者本地環境下跨多個宿主機管理容器;第四部分重點是管理多容器,探究容器的編排(利用Kubernates);第五部分專注於開發容器,描述一些開發Docker容器

的建議和技巧,最后通過展示一些Dockerfile文件闡述如何構建容器。Christopher Negus寫了十多本關於Linux的書,包括暢銷書《Red Hat Linux Bible》和《Linux Bible》。他是Red Hat認證架構師(RHCA)以及RHCE認證教練和考官。作為Red Hat的員工,他獲得了RHCE和更高認證方面的Linux專業訓練。目前,他是多個項目的主要作者,這些項目涉及Docker、Project Atomic、Kubernetes和OpenStack。 第一部分 開啟容器之旅 第1章 使用Docker對應用進行容器化 1.1

了解容器化應用的優缺點 1.1.1 容器化應用不是直接在宿主機上運行的應用 1.1.2 容器化應用不是直接在虛擬機上運行的應用 1.1.3 了解容器的優點 1.1.4 了解容器化應用面臨的挑戰 1.2 了解容器的組成 1.2.1 Docker項目 1.2.2 Docker Hub Registry 1.2.3 Docker鏡像和容器 1.2.4 docker命令 1.3 探究容器 1.4 小結 第2章 搭建容器運行時環境 2.1 標准Linux系統的Docker配置 2.1.1 Ubun

tu的Docker配置 2.1.2 Fedora的Docker配置 2.1.3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的Docker配置 2.1.4 其他操作系統的Docker配置 2.2 容器式Linux系統的Docker配置 2.2.1 Atomic Host的Docker配置 2.2.2 CoreOS的Docker配置 2.3 小結 第3章 搭建私有Docker Registry 3.1 獲取和啟動私有Docker registry 3.1.1 在Fedora中搭建Docker registry

3.1.2 在Ubuntu中搭建Docker registry 3.2 配置私有Docker registry 3.2.1 配置docker-registry包 3.2.2 配置registry容器 3.3 了解Docker鏡像命名空間 3.4 小結第二部分 玩轉單個容器 第4章 運行容器鏡像 4.1 以交互方式運行容器鏡像 4.1.1 啟動交互Bash shell 4.1.2 玩些基於字符的游戲 4.1.3 在容器內運行管理命令 4.2 運行容器化服務 4.2.1 運行容器化Web服務器 4

.2.2 在容器中運行服務時進行資源限制 4.3 運行特權容器 4.4 小結 第5章 查找、拉取、保存和裝載容器鏡像 第6章 為鏡像添加標簽 第7章 探究容器 第8章 容器的啟動、停止與重啟 第9章 配置容器的存儲 第10章 配置容器網絡 第11章 清理容器 第12章 構建容器鏡像第三部分 在雲環境上運行容器 第13章 使用超級特權容器 第14章 用Cockpit管理雲中的容器第四部分 管理多容器 第15章 使用Kubernetes進行容器編排 第16章 創建Kubernetes集群第五部分 開發容器 第17章 開發D

ocker容器 第18章 探索Dockerfile文件示例

設計與實作路燈管理系統:配置與佈署

為了解決容器化服務的問題,作者陳冠升 這樣論述:

如今,越來越多的裝置連上網際網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務。路燈作為最常見的基礎設施之一,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在路燈上結合各種感測器及嵌入式設備,可以實現一個資料收集的入口並讓這項大型基礎建設有機會轉型成為一個數位城市的平台。本論文的主要目標為設計與實作一個路燈管理系統,其中邊緣運算裝置包括單晶片電腦、微控制器、傳感器和 IP 攝影機。除了路燈的照明控制,本系統還有提供即時的環境感測數據、影像串流直播,以及歷史資訊查詢的 API。為了方便管理及提高可擴展性,本研究提出了基於容器虛擬化技術部署所有運行於雲端伺服器及邊緣運算裝置之服務的方法,並且以初步的效能測試來驗證於效能較差的邊緣

運算裝置同時執行多個容器化服務之可行性。此外,雲端伺服器與邊緣運算裝置之間的所有資料傳輸都需經過以非對稱式金鑰建立之 SSH 加密通道,並且所有服務在建立連線時會再以 Token 進行合法裝置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