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培計算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安培計算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柯利弗德.皮寇弗寫的 科學之書 和(日)菊地正典的 圖解電的基礎知識入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歐姆定律計算器 - DigiKey也說明:使用DigiKey 的歐姆定律計算器,可快速計算電阻值、電流、電壓、功率。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化學系所 林寬鋸所指導 許瀚中的 利用紫質提升鋰離子電池性能之多孔膠態高分子電解質 (2020),提出安培計算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鋰離子電池、膠態高分子電解質、紫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林文程所指導 薛惠文的 中國政府、網路媒體與公民的互動關係:網路威權主義的視角 (2017),提出因為有 網路控制、中國、網路威權主義、集體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安培計算機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華太陽能聯誼會--光電少年則補充:也就是計算機上面用的那種太陽能電池,這是一種採用薄膜技術製造半導體的產品. ... 電表測出它的電壓(伏特V)與電流(安培A),而電對於電線好比是水對於水管的關係.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安培計算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科學之書

為了解決安培計算機的問題,作者柯利弗德.皮寇弗 這樣論述:

史上最強、科普界全能鬼才皮寇弗全新力作!   史上最強系列第9集《科學之書》 從西元前1萬8千年前的伊尚戈骨,到20世紀的複製人, 250則趣味的科學故事+詳解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科學知識的百科     一本圖文並茂的科學百科.一本博古通今的科學歷史   一本趣味橫生的科學故事.一本條理分明的科學資料庫   關於科學世界裡最重要、最有趣的故事盡在其中     「經過演化的人腦,讓我們逃離非洲莽原上的獅子,但光憑人腦,可能無法揭開那籠罩著現實世界的無盡面紗,我們需要數學、科學、電腦、大腦增強,甚至是文學、藝術和詩歌的幫忙。即將徹底閱讀這本《科學之書》的讀者,別忘了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性,以

崇敬的眼光凝視這些想法的演進,然後徜徉於想像力構成的無垠海洋中。」──柯利弗德.皮寇弗     ‧時光旅行是可能的嗎?   ‧為什麼青銅可以擁有一個以它為名的歷史年代?   ‧病毒的發現為科學的歷史建立了什麼樣的里程碑?   ‧小男孩原子彈又是什麼?     《科學之書》橫跨多元主題,畢竟現今科學家涉獵廣泛,從探究各式各樣的主題和基本定律,為了了解自然界的作用、了解宇宙,以及現實世界的結構,到思考器官移植、基因治療和複製的問題,研究DNA和人體基因組揭開了生命本質的基礎奧秘等等。本書採取較為廣泛的觀點,囊括涉及工程學、應用物理學、以及使我們對天體本質的理解有所提升的主題,甚至還選錄幾個帶點哲學

意味的主題。     本書內容條目依年代順序組織,各含一則簡短摘要和至少一幅令人驚豔的全彩圖像。每頁底下的圖說與參照條目,提供更深入的資訊,是科學知識入門的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豐富條目:250則科學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錄。   ‧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科學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濃縮文字:每篇約700字,快速閱讀、吸收重要科學觀念和大師理論。   ‧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緻、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科學百科。 作者簡介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

ord A. Pickover)     他是一位多產作家,涉獵主題從科學、數學一路涵蓋到宗教、藝術及歷史,累計發行已超過四十本書,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皮寇弗在耶魯大學取得分子生物理化博士學位,在美國擁有四十多項專利,並擔任數本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他的研究內容獲得CNN、《連線》(WIRED)、《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諸多媒體重視。著有《數字的異想世界:125個有趣的數學遊戲》、《光錐.蛀孔.宇宙弦》、《數學之書》、《物理之書》、《醫學之書》等書。個人網頁(www.pickover.com)的造訪人次更是數以百萬計。想要在推特上關注他,可以追蹤@pickover。  

譯者簡介   陸維濃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目前為專職譯者,熱愛大自然,以傳遞科普新知為志業。近期譯作包括:《人類這個不良品》(天下文化出版)、《預見未來的人》(貓頭鷹出版)、《毒生物圖鑑》、《下一個物種》(臉譜出版)等。     譯文賜教:[email protected] 約西元前1萬8000年 伊尚戈骨 約西元前1萬1000年 小麥:生命之糧 約西元前1萬年 農業 約西元前1萬年 動物馴養 約西元前7000年 稻米栽培 約西元前5000年 宇宙學的誕生 約西元前3300年 青銅 約西元前3000年 骰子 約西元前3000年 日晷 約西元前3000年 縫合術

約西元前2500年 埃及天文學 約西元前1850年 拱門 約西元前1650年 萊因德紙草書 約西元前1300年 冶鐵 約西元前1000年 奧爾梅克羅盤 西元前600年 畢氏定理和三角形 約西元前600年 汙水系統 約西元前350年 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 約西元前350年 正多面體 約西元前300年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約西元前250年 阿基米德浮力原理 約西元前250年 π 約西元前240年 埃拉托斯塞尼測量地球 約西元前240年 埃氏質數篩選法 約西元前230年 滑輪 約西元前125年 安提基瑟拉儀 約西元前50年 齒輪 約西元126年 羅馬混凝土 約西元650年 零  西元830年

阿爾花拉子模的代數 約西元850年 火藥 西元1202年 費波那契的《計算之書》 西元1284年 眼鏡 約西元1500年 早期微積分 西元1509年 黃金比例 西元1543年 《人體的構造》 西元1543年 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 西元1545年 帕雷的「理性外科」 西元1572年 虛數 西元1608年 望遠鏡 西元1609年 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 西元1614年 對數 西元1620年 科學方法 西元1621年 計算尺 西元1628年 循環系統 西元1637年 笛卡兒的《幾何學》 西元1638年 落體的加速度 西元1639年 射影幾何學 西元1654年 帕斯卡三角形 西元1660年 馮格里克的靜

電發電機 約西元1665年 現代微積分的發展 西元1665年 《顯微圖譜》 西元1668年 推翻自然發生論 西元1672年 測量太陽系 西元1672年 牛頓的稜鏡 西元1678年 發現精子 西元1683年 體內動物園 西元1687年 牛頓帶來的啟發 西元1687年 牛頓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西元1713年 大數定律 西元1727年 歐拉數e 西元1733年 常態分布曲線 西元1735年 林奈氏物種分類 西元1738年 白努利的流體力學定律 西元1760年 人工選殖(選拔育種) 西元1761年 貝氏定理 西元1761年 癌症病因 西元1761年 莫爾加尼「受難器官的呼喊」 西元1783年 黑

洞 西元1785年 庫侖的靜電定律 西元1797年 代數基本定理 西元1798年 天花疫苗 西元1800年 電池 西元1800年 高壓蒸氣引擎 西元1801年 光的波動性質 西元1807年 傅立葉級數 西元1808年 原子論 西元1812年 拉普拉斯《機率分析論》 西元1822年 巴貝奇的機械計算機 西元1824年 卡諾引擎 西元1824年 溫室效應 西元1825年 安培的電磁定律 西元1827年 布朗運動 西元1828年 胚層說 西元1829年 輸血 西元1829年 非歐幾里得幾何學 西元1831年 細胞核 西元1831年 達爾文及小獵犬號航海記 西元1831年 法拉第的感應定律 西元183

6年 化石紀錄與演化 西元1837年 氮循環與植物化學 西元1837年 電報系統 西元1839年 銀板照相術 西元1839年 橡膠 西元1841年 光纖 西元1842年 全身麻醉 西元1843 年能量守恆 西元1844年 超越數 西元1847年 塞默維斯的洗手方法 西元1850年 熱力學第二定律 西元1855年 柏賽麥煉鋼法 西元1855年 細胞分裂 西元1856年 塑膠 西元1858年 莫比烏斯帶 西元1859年 達爾文的天擇說 西元1859年 生態交互作用 西元1859年 動力論 西元1859年 黎曼假設 西元1861年 大腦功能分區 西元1861年 馬克士威方程組 西元1862年 病菌說

西元1864年 電磁頻譜 西元1865年 消毒劑 西元1865年 孟德爾的遺傳學 西元1869年 週期表 西元1874年 康托爾的超限數 西元1875年 波茲曼熵方程式 西元1876年 吉布斯自由能 西元1876年 電話 西元1878年 酵素 西元1878年 白熾燈泡 西元1878年 輸電網路 西元1887年 麥克生─莫雷實驗 西元1888年 超立方體 西元1890年 蒸氣渦輪 西元1890年 心理學原理 西元1891年 神經元學說 西元1892年 發現病毒 西元1895年 X光 西元1896年 證明質數定理 西元1896年 放射性 西元1897年 電子 西元1899年 心理分析 西元190

0年 黑體輻射定律 西元1900年 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 西元1902年 染色體遺傳學說 西元1903年 萊特兄弟的飛機 西元1903年 古典制約 西元1905年 E = mc2 西元1905年 光電效應 西元1905年 狹義相對論 西元1908年 內燃式引擎 西元1910年 氯化水 西元1910年 主星序 西元1911年 原子核 西元1911年 超導電性 西元1912年 布拉格晶體繞射定律 西元1912年 大陸漂移 西元1913年 波耳原子模型 西元1915年 廣義相對論 西元1919年 弦論 西元1920年氫鍵 西元1920年 無線電臺 西元1921年 諾特的理想子環論 西元1921年 愛

因斯坦帶來的啟發 西元1924年 德布羅依關係式 西元1925年 包立不相容原理 西元1926年 薛丁格的波動方程式 西元1927年 互補原理 西元1927年 食物網 西元1927年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西元1927年 昆蟲的舞蹈語言 西元1928年 狄拉克方程式 西元1928年 青黴素 西元1929年 哈伯的宇宙擴張定律 西元1931年 哥德爾定理 西元1932年 反物質 西元1932年 中子 西元1933年 暗物質 西元1933年 聚乙烯 西元1933年 中子星 西元1935年 EPR悖論 西元1935年 薛丁格的貓 西元1936年 圖靈機 西元1937年 細胞呼吸 西元1937年 超流體

西元1938年 核磁共振 西元1941年 摻雜矽 西元1942年 核能 西元1945年 小男孩原子彈 西元1945年 濃縮鈾 西元1946年 ENIAC 西元1946年 恆星核合成 西元1947年 全像片 西元1947年 光合作用 西元1947年 電晶體 西元1948年 資訊理論 西元1948年 量子電動力學 西元1948年 隨機對照試驗 西元1949年 放射性碳定年法 西元1949年 時光旅行 西元1950年 西洋棋電腦 西元1950年 費米悖論 西元1951年 海拉細胞 西元1952年 細胞自動機 西元1952年 米勒─尤列實驗 西元1953年 DNA結構 西元1955年 原子鐘 西元19

55年 避孕丸 西元1955年 安慰劑效應 西元1955年 核糖體 西元1956年 平行宇宙 西元1957年 抗鬱劑 西元1957年 太空衛星 西元1958年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西元1958年 積體電路 西元1959年 抗體的結構 西元1960年 雷射 西元1961年 破解合成蛋白質所需的遺傳密碼 西元1961年 人類首次進入太空 西元1961年 綠色革命 西元1961年 標準模型 西元1963年 混沌和蝴蝶效應 西元1963年 認知行為療治療 西元1964年 腦側化 西元1964年 夸克 西元1965年 宇宙微波背景 西元1966年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西元1967年 內共生學說 西元1

967年 心臟移植 西元1967年 農神五號火箭 西元1969年 ARPANET網路 西元1969年 人類首次登月 西元1972年 遺傳工程 西元1975年 費根堡常數 西元1975年 碎形 西元1977年 公鑰密碼學 西元1978年 心智理論 西元1979年 重力透鏡 西元1980年 宇宙暴脹 西元1981年 量子電腦 西元1982年 人工心臟 西元1983年 表觀遺傳學 西元1983年 聚合酶鏈鎖反應 西元1984年 端粒酶 西元1984年 萬有理論 西元1987年 粒線體夏娃 西元1990年 生命分域說 西元1990年 哈伯望遠鏡 西元1990年 全球資訊網 西元1994年 全球定位系統

西元1998年 暗能量 西元1998年 國際太空站 西元2003年 人類基因組計畫 西元2004年 火星上的精神號與機會號 西元2008年 複製人 西元2009年 大型強子對撞機 西元2016年 基因療法 西元2016年 重力波西元 西元2017年 證明克卜勒猜想 ‧約西元前5000年〔宇宙學的誕生Birth of Cosmology〕 在希臘文中,「kosmos」意指「宇宙」,因此現在我們使用「宇宙學」(cosmology)來指稱研究宇宙性質、起源和演進的科學。在古典學中,一個社會的宇宙學代表這個社會的世界觀,或這個社會如何思考方式人從何而來、人為何出現在此、以及人的去處。整個人類歷史中

,人類文明透過創世故事、神話、宗教、哲學,打造並滋養了人類社會的宇宙觀,最近這段時間,科學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一直以來,有關人類如何看待星辰,或者我們那些久遠的祖先一定是以哪種方式看待蒼芎之類的老生常談,不時出現在我們耳裡或眼前。雖然推測是一件有趣的事,但我們不可能知道史前人類到底是怎麼想的,因為,就定義而言,史前時代是一段沒有記錄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最古老的考古遺物中,和天文主題有關者如此重要的原因:它們提供了一些實際的資料,讓我們可以藉著這些資料,來試圖瞭解古代人如何看待宇宙。 有關人類文明如何看待宇宙這件事,已保留下來的最古老證據來自蘇美文明,這些證據就在一部分的蘇美星圖,或簡陋的天文工

具零件之中,有些學者相信,這樣的歷史可以回溯至5000至7000年前。甚至從那個時代有限的資訊碎片中,都能看出蘇美人對太陽、月亮、主要行星和恆星運行的理解,有著一定的複雜程度。於是,蘇美人打造了史上第一個城邦,成為終年種植作物,不再游牧遷徙的族群,這件事說來或許也沒那麼令人意外。 蘇美人的宇宙觀可能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將天體神格化的宇宙觀,後來的巴比倫人、希臘人、羅馬人,和其他宇宙學家也承襲了這樣的做法。蘇美人的宇宙觀還決斷地認為,宇宙並非以地球為中心,還有許多天堂和地球存在。這樣的觀念意外地和現代的宇宙觀產生共鳴,因為事實看來是這樣的: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中心,而且顯然有很多像地球這樣的星體存在

利用紫質提升鋰離子電池性能之多孔膠態高分子電解質

為了解決安培計算機的問題,作者許瀚中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目錄 iii圖目錄 v表目錄 vii第一章 緒論 11.1 引言 11.2 鋰離子電池 31.2.1 發展概述 31.2.2 工作原理 4第二章 文獻回顧 52.1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62.2 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92.3 鋰離子電池電解質 142.3.1 液態電解質 152.3.2 無機固態電解質 182.3.3 高分子電解質 192.4 膠態高分子電解質 242.5 紫質 292.6 研究動機 32第三章 實驗方法 343.1 實驗藥品 343.2 實驗設備與儀器 353.3 實驗步驟 373.3.1 膠態高分子電解質(GPEs)之製備 373.3.

2 磷酸鋰鐵(LFP)電極之製備 393.3.3 鈕扣電池之組裝 403.4 材料表面形貌及特性鑑定 413.4.1 場發式電子掃描顯微鏡 (FE-SEM) 413.4.2 熱重量分析儀 (TGA) 413.4.3 傅立葉式紅外線光譜 (FTIR) 423.4.4 粉末X光繞射儀 (PXRD) 423.4.5 吸取比測試 (Uptake) 433.5 電化學量測 443.5.1 鋰離子導電度分析 (Lithium Ionic Conductivity) 443.5.2 鋰離子遷移數分析 (Lithium Transference Number) 443.5.3 線性掃描伏安法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453.5.4 恆電流充放電循環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46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74.1 材料表面形貌及特性鑑定 474.1.1 場發式電子掃描顯微鏡 (FE-SEM) 474.1.2 熱重量分析儀 (TGA) 494.1.3 傅立葉式紅外光譜 (FTIR) 514.1.4 粉末X光繞射儀 (PXRD) 524.1.5 吸取比測試 (Uptake) 544.2 電化學量測 564.2.1 鋰離子導電度分析 (Lithium Ionic Conductivity) 564.2.2 鋰離子遷移數分析 (Lithi

um Transference Number) 594.2.3 線性掃描伏安法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614.2.4 恆電流充放電循環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634.3 文獻比較 68第五章 總結與未來展望 705.1 總結 705.2 未來展望 71第六章 參考文獻 73第七章 附錄 807.1 電化學分析儀操作方式與參數設定 807.1.1 線路連接與硬體檢查 807.1.2 循環伏安法與線性掃描伏安法 807.1.3 交流阻抗法和安培法 827.2 磷酸鋰鐵半電池 847.2.1 製作與分級 847.2.2

循環伏安法 (Cyclic Voltammetry) 867.2.3 恆電流充放電循環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90

圖解電的基礎知識入門

為了解決安培計算機的問題,作者(日)菊地正典 這樣論述:

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電究竟是什麼?電有哪些性質?遵循着怎樣的規律?如何來利用?等內容。電以及電現象的應用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作為熱、光、力等「能源」;第二,作為電信號的「信息媒介」;第三,設備、儀器相互連接作為系統化的「通信手段」。本書以電的各個側面為切入點,引進新話題,采取彩色圖表解釋法通俗易懂地加以介紹。本書共七章,內容為什麼是電、電的基本性質、發電與輸電、電與通信、家庭用電、支撐着社會發展的電、拓展電的電子學世界。本書適用於相關專業的中專生、非電專業的大專和本科生,以及初中以上文化的電子愛好者閱讀。 菊地正典,196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物理工程學專業。加入日本電氣公司后一直

從事着半導體設計及流程開發工作。歷任該公司半導體事業部主席技師長,NEC電子半導體主席技師長。2O02年起擔任日本半導體制造裝置協會專務理事。2007年起擔任半導體能量研究所顧問。他的著作有《最新半導體的全貌》、《圖解電子電路》、《成為專業技術工程師的學習方法》、《半導體用語辭典》(與他人合著)等。 前言 3書中出現的卡通人物介紹 8001 探索電的起源追溯到「電子」 10002 「電子」的發現 12003 「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14004 「靜電」和「摩擦生電」 16005 導電的「導體」和不導電的「絕緣體」 18006 電的位能「電位」和電位差「電壓」 200

07 表示單位電荷作用力的「電場」 22008 由於電子過剩或不足產生的帶電原子或分子叫作「離子」 24009 正離子與電子混合的氣體「等離子體」 26010 來自太陽產生的等離子「極光」 28011 電與磁的「相似點」和「不同點」 30012 阻礙電流流動的「電阻」和「歐姆定律」 34013 電流在電阻體內流動時產生的熱量「焦耳定律」 36014 兩點間的電荷相互作用力「庫侖定律」 38015 電流和磁力的關系「安培定則」 40016 電和磁的相互作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42017 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原理「弗萊明定則」 44018 電壓和電流的極性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交流電」和無變化的「

直流電」 46019 交流電包括「單相交流電」和「三相交流電」兩種 48020 可儲電和放電的裝置「電容器」 50021 針對交流而言可阻礙電流流動的「線圈(繞組)」 52022 電路的主要部件「電阻」「電容」「電感」的性質 54023 與直流、交流電路都相關的「基爾霍夫定律」 56024 發電機的構造 60025 具有將水能量轉化為電能的「水力發電」 62026 將化石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火力發電」 64027 將核能轉化為電能的「核能發電」 66028 輸送高壓電「輸電」、改變電壓「變電」、把電輸送到機器設備「配電」 68029 改變交流電壓高低的「變壓」和交流轉變為直流的「整流」

70030 追溯電池的歷史到「伏打電池」 72031 電池的種類 74032 「一次電池」和「二次電池」的構造 76033 由太陽光能直接發電的「太陽電池」 78034 用太陽電池直接發電的「太陽光伏發電」 80035 來自氫和氧的化學反應發電的「燃料電池」 82036 發電和供熱同時利用的「發電及廢熱供暖系統」 84037 電場和磁場的能量合為一體的空間傳播「電磁波」 88038 赫茲發現「電波」 90039 「電波」與「電磁波」的差異 92040 電波的「發信」與「收信」 94041 通過電波指定對象位置的「雷達」 96042 通過人造衛星確定地球上位置信息的「GPS」 98043 轉播地

面上的通信電波並返回給地面的「通信衛星」 100044 利用人造衛星轉播廣播的「衛星廣播」 102045 提供多種多樣的高品質服務的「地面數字電視廣播」 104046 利用光纖高速傳輸激光信號的「光纖通信」 106047 辦公自動化(OA)設備的互連高效率的應用系統「LAN」 108048 利用一般的電話線路邊通話邊上網的「ADSL」 110049 由單純的電話發展到移動信息終端的「手機」 112050 利用放電激發出紫外線的「熒光燈」 116051 利用電波從內部加熱食品的「微波爐」 118052 利用汽化熱和液化熱來給房屋升降溫的「空調器」 120053 把直流電轉化為任意頻率的交流電的「

逆變器」 122054 利用電子眼來攝像的「數碼相機」 124055 GPS在車輛上的應用實例「汽車駕駛導向系統」 126056 根據電磁感應利用渦流使鍋體發熱的「電磁爐」 128057 通過電線傳播聲音的「電話」 130058 利用通信線路來傳遞文字、圖像的「傳真通信」 132059 使用激光來存儲數字信息的「CD」 134060 存儲長段數字影像等的光盤「DVD」 136061 個人用的計算機「個人計算機」 138062 擺脫了化石燃料的汽車「電動汽車」 142063 向電動汽車過渡的「電力內燃兩用汽車(混合動力汽車)」 144064 計算機化斷層造影裝置「CT掃描儀」 146065 利用

磁性將生物體內的信息圖像化「MRI」 148066 各種各樣種類的「打印機」 150067 利用靜電吸着色素粉的「彩色復印機」 152068 利用電子束代替光來放大成像的「電子顯微鏡」 154069 普通電動機線性展開的「直線電動機」 156070 磁懸浮式高鐵的「磁懸浮列車」 158071 確認履歷和身份的電子標簽「IC標簽」 160072 與存儲卡和微機卡有區別的「IC卡」 162073 新型廣告媒體「數字廣告」 164074 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中間的「半導體」 168075 利用硅半導體導電的「電子」和「空穴」 170076 使電流只向一個方向流動起整流作用的「pn結二極管」 172077

ZUI受歡迎的晶體管「MOS場效應晶體管」 174078 根據集成度不斷更換名稱的IC「從SSI到VLSI、ULSI」 176079 用來記憶信息的半導體存儲器的代表「DRAM」 178080 可切斷電源也可以繼續存儲信息的閃存 180081 進行數值計算和邏輯運算及構成邏輯基本要素的「門電路」 182082 計算機的心臟「MPU」 184083 將光能轉化成電能的「

中國政府、網路媒體與公民的互動關係:網路威權主義的視角

為了解決安培計算機的問題,作者薛惠文 這樣論述:

新興傳播科技的誕生對人類乃至社會結構或國家機器會產生甚麼影響?既定的社會結構又會對新興傳播科技發揮甚麼作用?人類作為社會結構的行為者,其與傳播科技、社會結構之間構成甚麼樣的互動邏輯?本研究主要在進行的是傳播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反思。為了尋求研究問題的答案,本研究藉由中國大陸此一威權政體作為研究對象,並採取歷史研究途徑,檢視從傳統媒體時代到社群媒體時代,中國領導人對大眾傳播媒體的思維有甚麼變化?威權政體的行為者在甚麼因素下會企圖運用傳播科技?進而與社會結構產生甚麼樣的互動? 為了瞭解以傳播科技為中介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與行為者的互動關係,本研究將以網路威權主義為分析理論,藉由探討中國政府推動新

興傳播科技發展的歷程中,行為者依託傳播科技所發起的集體行為,建構出「敏感性─風險性」此一分析框架,再分別挑選符合「敏感性─風險性」的代表性個案,歸納出中國政府如何看待不同類型的集體行為?中國政府與行為者在這些集體行為中的互動模式?這種互動模式是否構成威權政體的制度性變革? 本研究發現,從傳統媒體到新興網路科技時代,行為者從媒體職工群體成為分散的個人行為者,個人行為者跳脫媒體作為國家機器的框架,利用自身的網路技能與中國政府在網路空間進行博弈,並進而挑戰既有的社會制度。然而,既有的社會制度是否得以轉變,仍須視中國政府的態度決定之。因此,回到本研究的核心問題:新興傳播科技是社會變遷的關鍵因素?

或是既定的社會結構對傳播科技產生制約?本研究認為,傳播科技固然會帶動行為者進行制度變革,但固有的政治、經濟或社會因素也影響著傳播科技的發展方向,這種互動關係形塑著社會變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