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診所收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好日子診所收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udithHoare寫的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 和(美)瑪麗•皮弗的 只有心理醫生知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莊精神科診所也說明:永悅診所. 好心情身心精神科診所- 醫師介紹. 校園心理服務. 美麗心成人兒童精神科診所臨床心理師. 新莊仁濟醫院臨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路 和東方所出版 。

最後網站台北菁英診所收費:: 牙醫評價網則補充:菁英診所基因營養功能醫學門診營業時間:週至週六~ 周日休診服務專線:02 ... 問題肩膀增生療法去醫院好還是診菁英診所收費ptt 生昇復健增生療法收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好日子診所收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與焦慮和解:認知療法先驅克萊兒・維克斯的教導

為了解決好日子診所收費的問題,作者JudithHoare 這樣論述:

她率先從生物學的角度,揭露神經系統對於情緒的影響, 引領時代地揭露了心智與身體之間的連結,卻因為身為女性 以及獨排眾議的見解,遭受當時心理健康領域當權派所排擠, 然而無數受益於她的著作的讀者,見證了其獨特療法的價值。   *****   二十多歲時,克萊兒・維克斯經診斷,罹患了當時人人聞之色變的結核病,被迫入住療養院。雖然後來醫生發現是誤診了,但她的心律不整並未改善,自此長年陷入焦慮。後來經過一個朋友提點,她發現自己的焦慮來源原來是被恐懼所驚嚇,這個認識對她意義重大。很快地她便掌握重點——她必須停止對抗恐懼。   由於維克斯的學術專業是生物學,她得以深入觀察所有生物都擁有的神

經系統,從而了解我們的原始大腦——後來她理解到,這與人類的情緒激發模式密切相關。又因為親身經歷過心智與身體之間形成的強力循環,維克斯後來發展出治療焦慮症等神經(失調)病症的萬用療法,她用以下簡單的口訣總結這套獨特療法:   「面對」、「接受」、「漂浮」,以及「讓時間流逝」。   維克斯後來成為醫生,治療焦慮症的成效頗受病患肯定,但有病患向她反映,雖然她的建議很有用,然而一旦離開診所,效果就大打折扣。該病患建議她「寫下所有細節,省得得一再重複告訴病患」。這個建議催生了維克斯的首部著作。   1962年,《幸福就在轉念後》(Hope and Help for Your Nerve)出版,這是

一本為一般大眾撰寫焦慮症「自療」專書。儘管當時的精神醫學社群普遍無視這本書,維克斯的治療口碑仍藉由病患持續在醫界傳開來。《幸福就在轉念後》出版後在多國熱銷,她也颳起旋風,廣獲媒體邀約(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熱情邀約她合作訪談節目),世界各地的讀者信件與電話大量湧入,更有不少病患登門造訪她的澳洲住處,感謝這位博士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甚至拯救了他們的人生。一些心理健康領域重量級學者,也開始注意到維克斯及其療法,與她進行交流。   恐慌、憂鬱、焦慮、懼曠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日後精神醫學界傾向細分疾病,但維克斯認為,當中有許多疾患其實「病出同源」,也因此她都採取同一套方法治療廣泛的精神問題

,也就是現代教科書所稱的「精神官能症」,同時稱呼它們「神經疾病」,除了避免批評意味,也點出這些疾病都是暫時、而且可以治癒的。   *****   克萊兒・維克斯思考活躍奔放、不喜因循守舊,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贏得了全球讚賞,亦是第一位取得澳洲歷史最悠久大學科學博士的女性。由於多才多藝且興趣廣泛,維克斯曾經從學者生涯轉換跑道,成立旅行社,後來又轉往醫學領域發展,最終成了醫生。   她是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先驅,徹底顛覆看待「焦慮」這個重大文明病的角度。《幸福就在轉念後》出版已是六十年前,至今持續再版、依然暢銷,繼續造福眾多有焦慮症困擾的人。即使在克萊兒・維克斯死後三十年的現在看來,她的治療方法

依然先進,而且證實有效。然而,她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這本書,就帶您一窺她走在時代前端的見解,以及她豐富且深具啟發的經歷。(更詳盡的內容介紹,請參見網頁中目錄的各章引文。) 各界好評   ►克萊兒‧維克斯在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出版了探討「神經病症」的暢銷書,享譽全球,然而儘管有許許多多病患對她心懷感激,如今她卻幾乎已為世人遺忘。這本極具啟發的傳記……完整揭露了這名優秀女性不凡的一生,她在演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值得讚揚。——《書籍與出版》(Books + Publishing)   ►克萊兒‧維克斯憑藉著跳脫框架的思考,以及極為敏銳的臨床診斷,開發出一套治療計畫,長年以來讓數千萬名病患受益無窮。

——大衛‧巴洛(David Barlow),波士頓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榮譽教授   ►這本傳記讓克萊兒‧維克斯這名澳洲醫生的成就不再遭到埋沒,重新站上焦慮症診斷與治療的歷史舞台。本書展現出優秀記者的純熟功力,描繪一位個性無拘無束、思想創新的女性多采多姿的經歷,讓讀者理解演化與精神理論的歷史,重新認識維克斯的治療方法與著作。——卡洛兒‧密道頓(Carol Middleton),《澳洲書評》   ►克萊兒‧維克斯對於焦慮治療做出的貢獻時常遭到外界忽視,這本傳記重新給予了認可。——《科學人》

只有心理醫生知道

為了解決好日子診所收費的問題,作者(美)瑪麗•皮弗 這樣論述:

好的心理諮詢可以救人,但有毒的心理諮詢卻會使人墜入深淵。《只有心理醫生知道》是哈佛心理學教授、美國家庭治療方面專家瑪麗·皮弗30多年來從事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經驗分享。 她以書信的方式來總結自己對於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解和感悟,在諮詢倫理、諮詢原則、心理諮詢與藥物、諮詢成敗得失、行業壓力、心理醫生的身心自救、人際關係、原生家庭、婚姻幸福等方面都給出了真知灼見。 本書既是給年輕心理醫生的從業教科書,幫助其成為對大眾真正有幫助的優秀從業者;而對大眾而言,本書更是一本打開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神秘之門的鑰匙,帶大家去探究心理醫生的堅守、禁忌、倫理、方法與底線,以及心理治療的秘密,幫大家在捫心問診之前真正瞭

解心理諮詢,瞭解自己所需,不受無謂的傷害。     (美)瑪麗·皮弗(Mary Pipher)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作家,哈佛心理學教授,美國家庭治療方面權威專家,從事臨床心理諮詢與治療30多年。她出版的著作《拯救奧菲莉亞》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達149周,震撼了200多萬人。她深入研究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善於將心理諮詢專業與訪談技巧結合,以深刻真摯的實例和流暢和煦的文字,帶領讀者省思人生重要議題。   第1封信 成長之路一步一個腳印 回顧自己的來時路,可以幫助你更瞭解自己;而瞭解自己,也有助於你的人生和工作。   第2封信 並非人人都能當心理醫生 心理諮詢這個

行業不會讓你名利雙收,除非你有很強烈的幫助他人的動機,否則很難持之以恆。心理治療真正發生療效的是,一個有血有淚的人與另一個有血有淚的人之間產生互動聯繫。   第3封信 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任何時候,只要面對心裡想不開的個案,不妨考慮建議他們養一隻寵物,沒有什麼比看到小貓咪在火爐前玩耍更能讓你平靜下來。   第4封信 抨擊家庭並不能解決問題 所有小孩對父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怨恨,沒有人覺得自己被父母真正瞭解。所有家庭聽起來都有些瘋狂,但那是因為人類本來就有些瘋狂。   第5封信 心理治療沒有捷徑 每一個人都有想要向上的潛力,只要有人肯花時間幫助我們把它們發掘出來,並加以灌溉,它們便能開花結果。  

第6封信 把握好思考、感覺和行為三者之間的聯繫 心理治療能夠治癒到你,根本在於關係,即在人的各種思考、感覺和行為之間建立聯繫。   第7封信 痛苦洗禮下的成長 生活中不幸的遭遇固然能帶來巨大的傷痛,甚至可能永遠改變我們的現狀。但事情往往不全然是壞的,也有好的一面。唯一比痛苦更糟糕的事就是,對痛苦毫無感覺。   第8封信 快樂指數自己定 幸福與否和財富多寡幾乎無關。有錢人並不比窮人快樂,人類傾向於保持某種程度的快樂,即便經歷大喜或大悲,也能在很短時間內改變這種快樂指數。   第9封信 如何在心理治療中巧用比喻 好的心理醫生隨時拎著一隻裝滿精美隱喻的工具箱。我們可以把人生比作任何美好的事物,但一定

不要將人生框限在競爭、暴力和輸贏上。   第10封信 忍耐是一種美德嗎 忍受痛苦和哀傷的能力,是一種不受重視的美德。在遭遇真正絕望的情況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回避問題本身,談談其他事情。   第11封信 在人生路上多關愛自己 我們整天都在說話和思考,身心是會枯竭的資源,需要妥善管理,只有儲存能量才能持續運轉。所以,空暇時最好培養一些能引起感官觸覺的休閒樂趣。   第12封信 藥物治療並非最好的選擇 心理問題可以同時是生物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可能是各種因素彼此互動的結果。   第13封信 戀愛不易、結婚亦難 愛與不愛是一場關於操縱的遊戲,但也是唯一的選擇,人類必須玩這個遊戲才能建立自己的家庭。

  第14封信 維繫美好的婚姻有多種方式 世界上有真正美滿的婚姻,但根據個人定義的不同,幸福婚姻可能少有,也可能很普遍。強化自己對伴侶的正面錯覺,有助於維繫美好的婚姻。   第15封信 家庭造成的傷,在關係中療愈 一個健康的家庭總有人輪流扮演弱者、強者和小丑的角色。但是,在有問題的家庭中,這些角色都已被定得死死的。   第16封信 稱職的父母教出自控力強的子女 稱職的父母要能抵擋住廣告的誘惑,他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子女“你不是宇宙的中心”。子女每天都被灌輸著各式各樣的資訊,父母是協助他們構建生活意義的不二人選。   第17封信 情緒如地區天氣,各不相同,各有所好 在感覺的強度和心情的變化上,每個

人並非生而平等,有些人每天面對龍捲風式的悲喜,有些人則永遠沐浴在輕柔的海風中。   第18封信 游泳帶我們找回自我 我們都是由水構成的,很久以前我們都生活在水裡,現在借著游泳,我們又重新回到了水裡。   第19封信 心理醫生也可能成為受害者 如果個案讓你感到害怕,千萬要當心。若覺得不太安全,不要再走下去;倘若已經踏進去了,要立即小心地退出來,這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為個案和其他相關人員著想。   第20封信 寫作與心理治療 我們必須努力工作,但我們又必須不計較成功與失敗,否則,我們會很辛苦。   第21封信 職業道德不缺席 當你想要從事心理諮詢行業或者求助於心理諮詢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及需

要的價值導向,切記不要誤人,更不要被人誤。   第22封信 心理醫生是講故事的高手 一個人的日子過得很有趣和一個人的個性很有趣,完全是兩回事,兩者的差別就是你能否把生活中發生的故事講出來。   第23封信 以平常心面對抗拒 每個人都想要進步,卻不喜歡改變,尤其是外界強加於我們的改變。就某個程度來說,我們本身就是問題所在,丟掉了問題就等於遺失了自己。   第24封信 失敗的治療在所難免 有些失敗是意料之外的:個案似乎很理性,在治療過程中極為投入且達到了他們預設的目標,卻突然放棄不來了;或者用一種從雞蛋裡挑骨頭的態度蓄意干擾治療。   第25封信 安慰劑效應無處不在 傳統療法和習俗之所以奏效,是因

為人們相信他們有效,幾乎所有疾病的治療藥方都牽涉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在心理治療中,個案的病情得到改善的部分原因是他們期待自己會有進步。   第26封信 對生活抱有合理的期望 如果幸福取決於可滿足的欲望與總願望的比例,那麼欲望無窮無盡的人是無法獲得幸福的。   第27封信 真實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我之間的相似多過差異,最終我們想要的東西都一樣。除了基本的物質、住所,我們都想要別人的尊重、放鬆的生活、良好的人際關係、努力有成果及願望能實現。   1972年,我首次為一個來自暴力酗酒家庭、流浪街頭的年輕婦女夏綠蒂(Charlotte)進行心理治療。她帶著

抱歉的表情,信步走進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在之後的一星期療程中,我努力地為她孤寂、亂糟糟的人生理出了一些頭緒。每當低聲傾訴自己被強暴和毆打的遭遇時,她總是垂下頭任油膩膩的劉海蓋住雙眸,她是那麼害怕別人溫柔的對待,連我對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發出讚美,她都顯得有點退縮。經過半年的心理治療,夏綠蒂能把前額劉海撥到一旁露出眼睛正視我的臉了。第一年治療近尾聲時,她已經會對我咧嘴笑了,有時甚至試探性地笑出聲來。在這三年的相處中,我相信我對她沒有什麼害處,我們相互喜歡且彼此尊敬,我從她身上學到的東西絕對多過她從我身上學到的。 從那時開始,我陸續看過形形色色的人─多動症學童、受淩虐的婦女、天賦異稟的學生、同性戀

父親、哀痛逾恒的寡婦、暴躁易怒的青少年、做出各種蠢事的成人、精神變態者、身負照顧他人重擔的人、迫切想要保持家庭完整的人、急於分道揚鑣的人……這30年來,我看著無數的痛苦在無數的身體裡流淌。 我現在可以說是研究人類痛苦的博士,我聽過太多有警世意味的遭遇,見識過人類傷害自己和別人的各種手法,我也間接地從別人的經驗中學會如何避免犯他們曾犯過的錯誤,我曾目睹一個家庭隨著婚外情而變得支離破碎,我不需親自下海賭博、吸毒和欺瞞,便能體會那些行為帶來的破壞力,從我所做的不同選擇所產生的後果中,我得到了終身免費的教育機會。 在臨床執業生涯中,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離家六個街區的診所,和我先生吉姆(Jim)及好友珍

(Jan)一起共事。我們開了一家“小即美”的診所(“smallisbeautiful”office),診所的清潔工作由我們的子女來做,等他們離家自立,我們便自己動手。我們也自己處理收費和安排看診時間等雜事。有一次,一位知名精神科醫生對我說:“我會叫我的助理打電話給你的助理。”我回答:“我沒有聘請任何助理。” 經過數十載寒暑,心理治療工作已有很大的變化,不斷有新的理論躋身於舞臺中央,但很快又退場。心理醫生在口沫橫飛中走過令人眩暈的20世紀70年代,而在大刀闊斧的20世紀80年代,我們幾乎毀掉了我們自己。我們一路從鬆散的長期療程轉到鎖定目標的短程治療。“家庭治療”曾是我們最優秀的技術,現在幾乎銷

聲匿跡了。如同詩人華茲華斯(Wordsworth)最愛的“像酒般深沉的大海”,心理治療也是“總是不斷變化,又全都一個樣”。 我深愛心理治療工作。經常有人問我:“整天聆聽別人的問題,會不會讓自己心情低落?”我總是回答:“我不是為聽取問題而聽,而是為解決問題而聽。”個案通常是想要一些改變才找上門來,他們花錢是為了得到一些建議,而且已做好洗耳恭聽的準備。我身為一名心理醫生的經驗是:悶悶不樂的個案來找我們之後變得更加快樂;經常鬥嘴的小倆口變得更能看到對方的優點;家庭成員們也終能言歸於好並攜手共度人生。雖不儘然如此,但幾個療程後常常就可以聽到治療出現成效的故事。 心理治療領域一如人生,總有不同的觀點

和意見。身為一名心理醫生,我會從個案的問題中跳開,試著將注意力放在為他們量身定制、但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的良好建議上:我要求我的個案保持冷靜、溫和且樂觀的態度,我要求他們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有信心,在面對自己本能的欲望時少憑衝動行事。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Frost)曾寫道:“教育把苦惱推到更高的境地。”心理治療也是如此,它探索痛苦迷惘,從而呈現生命的意義和希望。這本書集合了我從那些徐徐走進我辦公室、撲通跌進舊沙發、找我談問題的個案身上總結的經驗教訓,它是我花數百個小時聆聽個案回答“今天是什麼風把你吹來的呀?”這個問題的濃縮精華。和人交談,與做愛、睡覺、分享食物一樣,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為之

一,儘管這個論調有待商榷。兩個或更多人彼此交換心事,努力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重拾歡笑和內心的平靜,佛洛德以新的方法建構這些交談行為,然後學者對它們進行研究,最後借著交談解決問題,這就構成了心理治療的內涵。 心理治療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大文豪馬克·吐溫曾形容自己是“硬塞進一套衣服內的所有人性本能”。每一個走進我辦公室的人,都有我們的影子,而且我們都是基於本性行事,我們都會推諉搪塞且自抬身價,也害怕承認自己是多麼脆弱,並試圖掩飾自己的缺點,我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學習“如何做一個普通人”。 拿我自己來說吧!我曾是同事眼中“笨手笨腳的天才”,我母親常開玩笑說我是沒學會走路之前就會寫文章。我一隻眼睛失明、

情緒起伏不定、缺乏時尚感和方向感、患有幽閉恐懼症而且很容易倦怠。但是,不知道什麼緣故,我發現有些人還挺愛我,而我也知道他們的缺點,也很愛他們,他們是我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我至親至愛的人。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我自認為自己是個通才,相當於我母親在醫學界的地位。我不是一個遊戲心理治療師,在對幼童進行心理治療時,我會幫他們的父母想出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方法,我會避免碰觸法律方面的事務和精密深奧的診斷。精通某一個領域會帶來財富和職業上的報酬,但是對我來說,心理學聽起來很單調乏味,用30年的時間來解決一個問題,實在太長了。 就我而言,幹這行最好的訣竅就是:不耍任何手段。每當我想要裝出一副聰明老練的樣子時,我常

把自己和個案弄得一臉糊塗。有一次,我指派給個案完成我自認為很漂亮、詭秘的家庭作業,他卻反問我是不是正在吸毒。還有一次,我試圖對個案的未來做一番預測,那個酒精中毒已深的個案直勾勾地看著我,突然大叫:“如果你能預測未來,那你應該到拉斯維加斯去試試手氣。” 我提出的大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很普通,不外乎多休息、好好工作、一天同時做好幾件事及找些人來陪自己等。當然,簡單的建議並不一定容易,且不是都有效果的。當不見成效時,通常我會依賴自己對心理治療的信念來支撐自己。愛因斯坦曾說:“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思維水準來解決問題。”心理治療為個案提供了一個安全的人際關係,使他們能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能在外在世

界中採取一些冒險的行動,並為他們混沌特殊的宇宙提供觀點。 我在學生時代研究卡爾·榮格(CarlJung)、哈利·沙利文(HarrySullivan)、奧托·蘭克(OttoRank)、弗裡茨·皮爾斯(FritzPerls)和喬治·凱利(GeorgeKelly)等心理大師的理論,我也閱讀佛洛德的著作,但我對他們有關“所有良好的行為都是情感昇華”的概念從來就不太欣賞,我也不贊同他們所謂“人生大部分是競爭、攻擊和性”的觀點─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理論。有關成長和以人的力量為中心去發展的原型理論(Strength-basedModels)常常吸引著我,我敬重信仰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心理學家,例如亞伯拉罕·

馬斯洛(AbeMaslow)、羅洛·梅(RolloMay)、維克多·弗蘭克爾(VictorFrankl)、卡爾·羅傑斯(CarlRogers)。我認為,卡羅爾·吉利根(CarolGilligan)與斯通中心(theStoneCenter)有關自我和他人關係的觀點也很有意思,甚至在積極心理學派出現之前,我便深信專注事物積極的一面是很重要的。 我從1972年開始接受心理醫生訓練,那時的心理學家主要是試驗者,我們學習如何進行智力測驗、人格量表和心理投射測驗。心理投射測驗即是拿模糊難辨的刺激物(如墨蹟圖形)給個案看,讓他們說出眼中所見到的東西。起初我覺得那些測驗十分神奇,但是多了一些經驗後,我變得比

較喜歡把交談作為一種心理診斷的方法。 我在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實習時,該中心正在進行好幾項有關家庭治療的開創性實驗。之後我在內布拉斯加大學教授女性心理學的課程,算是較早開設這門課程的人。從某些方面來說,我是在心理學主流中浮游,但也是在獨力行舟。我對家庭治療中怪罪家庭、隔離治療和歸咎於無法在場為自己辯解的第三者的方法有很強烈的偏見,我總是力勸我的個案回家度假並與家人團聚,我從不使用“不健全家庭”這個術語,也不鼓勵個案控告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甚至小時候,我便覺得應該保護自己有點古怪的家人,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雙親其實是有著自身複雜問題的、沒時間陪小孩的不稱職父母,但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很愛我,而且在

盡最大的努力給我幸福,我的內在世界大部分是在與他們的交談中形成的,我不想用嚴苛的標準去評斷他們,而且也不想以嚴苛的標準去評斷他人。 也許源自我在人類學方面的訓練,我總認為心理方面的問題和外在環境息息相關。抑鬱症、焦慮、家庭暴力、濫用毒品和酒精等問題,都源自我們極不健全的社會文化,更不用說多動症幼兒和飲食失調患者。在一個兒童都能接觸到嫖客妓女和連環殺手電影的社會,誰的心理會健康呢?如果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他們的鄰居、不和家人親戚往來,或沒有時間在星期天下午小睡一會兒,我們如何能期待他們快樂呢? 我們深陷於一種否認自己對他人、大地和下一代具有影響的文化中。我們忽視兒童、難民、老年人和窮人的問題,我

們的媒體鼓勵我們生活在膚淺的表像世界裡,叫我們想想如何裝飾門窗,而不去思考世界和平和我們自己的精神需求的問題,我們還被教導把一切事物分隔開,這些都是我們身心呈現病態的原因。 好的心理治療以溫柔且堅定的方式説明人們擺脫負面的情緒和分割的世界,它幫助個案發展更豐富的內在生活及更寬廣的自我認知,它也幫助個案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同時增進他們對自我存在的認知,並讓人們責無旁貸地對這個世界貢獻最大的影響力。 對我而言,幸福,就是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就實際層面來說,這代表著我要降低對事情是否公平或能否如願發生的期望,也代表我要在平凡事物中尋找樂趣。我不是電視迷或購物狂,而且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

力勸導人們不要有“幸福與擁有很多物質息息相關”的想法。 作為一個成年人,就意味著要接受不斷作選擇的神聖責任。我相信,我們到了某個年紀後,除了身患慢性心理疾病及心理遭到嚴重創傷的人之外,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若不這麼想,就是心存傲慢和蔑視。我鼓勵大家瞭解並接受每個人都有一個複雜的過去的事實,拋開過往繼續前進,並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一些美好的事物。我們都有傷心事,但是不能因此就免掉我們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