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太陽能發電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科塔普》雜誌寫的 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表,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 和菅直人的 核災下的首相告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知識專區 - 恩發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說明:一般而言,現在市售的各廠牌太陽能光電板發電效率相去不遠,以矽結晶光電板而言,目前單位面積發電量功率大約是在120~150W/m2上下,即架設1KW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今周刊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邱靜娥所指導 蔡依玲的 運用ARIMA模型與LSTM模型預測廢鋼和鎳的價格-以某電爐廠為例 (2021),提出太陽能發電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不鏽鋼產品、統計時間序列、灰關聯分析、長短期記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闕蓓德所指導 葛凡宇的 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以桃園市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生命週期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成本效益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太陽能發電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限電|新型太陽能提供潔淨能源敦煌鏡子發電站年發電量3.9億度則補充:在煤電短缺的情況下,水力發電、太陽能等成為目前最理想的電能來源。位於新疆哈密伊吾縣淖毛湖鎮的塔式熔鹽太陽能熱發電站,今年9月初成功並網發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太陽能發電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球生存地圖:88張環境資訊圖表,看懂世界資源消耗與氣候危機

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量的問題,作者《科塔普》雜誌 這樣論述:

用地圖,一眼看懂地球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讓你一眼就了解地球的狀態有多嚴峻。 ▍每年消失的熱帶雨林,有整整一個英格蘭這麼大! ▍如果每個人都按照香港人的生活方式,那我們會需要4.2個地球才有足夠的資源! ▍被混凝土覆蓋的地表面積,有22個台灣這麼大! ▍全球的海洋,每一分鐘被撈出176公噸的漁獲,卻有19公噸的垃圾投入! 專精於資訊圖表的作者,還會告訴你: ▍死於鯊魚的人類,和因人而死的鯊魚,分別是多少? ▍全球運轉中的燃煤電廠、核電廠,有多少、在哪裡? ▍我們需要多大面積的植物,才能中和全球的二氧化碳? ▍全球使用中的手機,和使用中的牙刷,哪個多? ▍懸浮微粒汙染,在哪裡最嚴重?

▍氣候暖化,聖誕節時不再下雪了? 這些發人深省的答案,是地球在呼救的訊號。 作者以精美的圖表呈現地球當下的情勢,讓人們能脫離原本習慣的視角,用不同的眼光審視這些迫切的問題。本書不告訴讀者該怎麼做、不提供建議,也沒有任何環保運動的排名,而僅止於陳述事實,期望讀者能先思考,再行動! ★德國亞馬遜暢銷書、讀者4.8星好評 ★國內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舒夢蘭/金鐘獎《聚焦全世界》主持人兼製作人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溫美玉/全台最大教學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謝隆欽/地球星期三地科社群、中山大學附

中地科教師 ★國際推薦 「所有這些地圖都以美學和超越知識性的體驗,試圖讓人採取有效的行動,或至少簡化理解某個議題的門檻。……並且,無庸置疑地帶來希望。」 ──湯姆‧沃法特(Tom Wohlfarth),《星期五週報》(der Freitag) 「本書以意外簡單又關鍵的圖像,就環境保護、永續發展概念、生活方式和政策等層面提出許多最具迫切性的問題。重要的是,這些圖像都在告訴我們:我們做得到!所以,動起來吧!」 ──《亮點》雜誌(stern) 「打開書來看、錯愕之餘才意會到:我們當前的處境有些不對勁。這些極具巧思的資訊圖像都在理直氣壯地訴說這個世界當下的情勢。」 ──珮特拉‧阿內(Petra

Ahne),《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書中出人意表的繪圖將讀者拋出習慣的視角,讓他們用不同的眼光審視存在的問題,並期待他們藉此找到解決方案。」 ──大倪‧阿涅特(Daniel Arnet),瑞士《週日展望報》(SonntagsBlick) 「現在有一群創意工作者以簡明易懂而生動的方式,用圖像呈現出地球現況的許多資訊,並冀望以此提升人們對所處環境的重視。雖然事況嚴峻,但本書讀來輕鬆、富機趣,偶爾帶有諷刺意味,還不時有靈光乍現的頓悟。」 ──黑爾嘉‧菲茲納(Helga Fitzner),《文化在線報導》(KulturA-extra) 「格萊夫斯瓦德(Greifsw

ald)這個年輕團隊關心的是:把科學知識生動地呈現出來、挑戰既有觀點並提出論據。而且他們總是做得到。有些圖只是點出一個數字,也有些圖值得多花點時間去研讀,還有幾張圖又顯得不是那麼正經。幸好,光是每張圖都經過精心設計這點,就讓人讀來賞心悅目。」 ──《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雜誌》2020年第二期(BUNDmagazin 2/2020) 「《科塔普》(Katapult)這本發跡於格萊夫斯瓦德的資訊圖像雜誌以本書再次證明,強而有力的論理和溫和的幽默之間彼此並不衝突。」 ──《novum設計誌》2020年第六期(novum 6/2020)  

太陽能發電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近年全球 #再生能源 的主要投資集中在 #風電 和 #太陽能,但他們到底實際發了多少電?哪些國家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最大,這個影片給你看歷史變化。

另外會同場加映,大家最關心的 #核電 全球發電量的50年歷史變化。

Source: BP

運用ARIMA模型與LSTM模型預測廢鋼和鎳的價格-以某電爐廠為例

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量的問題,作者蔡依玲 這樣論述:

鋼鐵廠生產鋼鐵產品的製程複雜且費時,當鋼品產出後,原料成本與市場行情已有所差距,若能精準掌控原料價格的趨勢變化,對其產品的訂價、銷售策略等都是很大的幫助。對公司來說,成本的管控與利潤的制定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關係著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關鍵,因此希望藉由本研究建立主要原料價格預測模型,並運用該預測模型在原料的採購與產品的銷售及定價策略時作為重要參考依據。 本研究針對不鏽鋼產品其主要原料廢鋼及鎳進行分析,分別以ARIMA模型以及灰關聯分析結合LSTM模型來預測廢鋼和鎳的價格。灰關聯分析結合LSTM模型先利用灰關聯分析篩選出影響主要原料價格的關鍵因素(美元匯率、黃金價格、美元指數、原油價格、天

然氣價格、LME鎳庫存量),然後將關鍵因素做為深度學習模型(LSTM)的輸入來建立廢鋼及鎳價格預測模型,以MSE及R2來衡量ARIMA模型與灰關聯分析結合LSTM模型的績效,結果以LSTM模型,其預測績效略優於ARIMA預測模型,本研究結果可以運用在鋼鐵業其廢鋼及鎳採購上的參考工具。

核災下的首相告白

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量的問題,作者菅直人 這樣論述:

日本首相一生懸命的第一手日記,重磅問世 【真實披露】浩劫當前,最高指揮官的所思、所見、掙扎與決斷 【核去核從】跟著首相穿梭核災現場與國會攻防,直擊你看不到的核能真相   「那時候,我已立下捨命守護國民的覺悟。」──來自首相的衝擊告白   2011年3月11日,我們共同目擊了現代最慘重的災難。   當現有制度無法因應前所未有的核災,國家結構性問題浮上水面之時,   身為最高權力者,他該如何帶領島嶼國民走過存亡危機?   什麼樣的決策和行動,才能挽救日本免於沉沒?   地震、海嘯、核災……他是全球第一位面臨多重浩劫的首相。   在深陷風暴的日子,他以文字記錄當下──   「下午2點46分發

生地震,我直奔官邸地下室的危機管理中心。就在發布各項行動指令的當頭,傳來噩耗:『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冷卻功能停擺。』」   「事故不斷延燒,整個東日本都遭到名曰『放射能』的敵方占領。敵人並非外來的侵略者,而是日本親手創造的怪物。正因如此,這場混戰必須由日本親自收拾,我們不可能撤退。」   「再這樣下去,國家勢必走向滅亡。不知不覺間,我已經在腦中盤算起最壞打算:反應爐徹底失控,含首都圈在內的東日本數千萬人被迫逃難……」   「我同時面對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大海嘯,以及世界首見的多座核反應爐重大事故。這些災難就算各自獨立發生,都會引發一連串問題,而我所面臨的,是誰也沒有經歷過的多重危機。」  

 311十周年回顧,首次披露日本首相最真實的告白,以及在天災與人禍下的歷史證言。 本書特色   |311十周年回顧,時任首相的衝擊告白|   【真實披露】浩劫當前,最高指揮官的所思、所見、掙扎與決斷   【核去核從】跟著首相穿梭核災現場與國會攻防,直擊你看不到的核能真相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本書呈現了數起生死關鍵,例如全球矚目的『廠房爆炸』『直升機灑水』『首相親赴核電廠』;以及我們看不到的『灌注海水的真相』『敢死隊入廠降壓』。菅首相以當事人角度親述核災驚心動魄的內幕真相,內容完全基於可信的事實。這是每一座核電擁有國的重要啟示錄。」──陳弘美(旅日作家)   各界好評(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曉樂(作家)   陳雅琳(壹電視新聞台總編輯)   楊斯棓(醫師、年度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作者簡介 菅直人(KAN NAOTO)   一九四六年生於日本山口縣,畢業自東京工業大學理學部應用物理學科,第九十四任日本首相(任期四五二天)。現居東京都武藏野市。   曾任眾議院議員、專利師。一九八〇年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歷任社會民主連合副代表、先驅新黨政調會長等職,一九九六年一月至十一月擔任第一次橋本內閣厚生大臣,同年組成民主黨,擔任共同代表。一九九八年民主黨重組,歷任該黨代表、政調會長、幹事長。在鳩山內閣時期曾任副首相、國家

戰略擔當大臣、財務大臣。   現為民主黨最高顧問。著有《核災下的首相告白》《大臣》(暫譯)等書。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大人的周末創業》《未來年表》《民粹時代》等書。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譯作包含《東京歷史不思議》《三日間的幸福》《海賊王的時代》。   Facebook:baristahsu|Email:[email protected]

蔡昭儀   自由譯者,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譯有《惡的出世學》《日本瞥見記》《真田三代的挑戰》等書。   導讀 核災十年後,我們何去何從?/陳弘美 自序 身為首相,我想說的事   序章──覺悟 車諾比事件與東海村核輻射事故 福島核電廠事故 核電廠事故惡化 初期應變 燃燒不盡的核電廠 最壞的劇本 核能委員長的劇本 《日本沉沒》成為現實 最壞的劇本持續上演 最高指揮官的內心掙扎 東電撤退與統合指揮中心 逆轉攻勢 神明保佑 窺見日本毀滅的深淵 核電是哲學問題 與人類共存   第一章 回想――凝視深淵的日子 〈三月十一日.星期五〉 大地震發生前 搖晃的水晶燈 緊急災

害應變指揮中心 福島第一核電廠全面喪失電源 核能緊急事態宣言 核電廠事故與地震及海嘯的處理方式不同 如何看待首相的權限與責任 專家的建議――和能安全委員會 失能的當地緊急應變小組 核能安全保安院是什麼樣的組織? 電源車的確保與運送成為首要之務 決定降壓與避難指示   〈三月十二日.星期六〉 首要之務:盡速讓反應爐降壓 首相究竟該不該視察災區? 宛如戰地醫院的災區景象 組織敢死隊――吉田所長的決心 從上空視察海嘯災情 看電視才知道核電廠爆炸了 為什麼我們選擇分段擴大避難區域 「注入海水」的真相 前所未有的國難――致國民的訊息 尋求第二意見   〈三月十三日.星期日〉 睡在官邸的日子 東芝的救援物

資無法送達 缺席的東電領導人 分區停電的突襲   〈三月十四日.星期一〉 三號機爆炸 二號機的危機   〈三月十五日.星期二〉 我們不可能撤退 覺悟 宣布設立統合應變指揮中心 闖入東電總公司 四號機爆炸、二號機壓力下降 只有幸運可言 向國民的請託 被迫承接大賣壓的日本 反攻的號角響起   〈三月十六日.星期三〉 給自衛隊的指示   〈三月十七日.星期四〉 自衛隊直升機注水 請求東京都知事協助 前往皇居――史上頭一遭的西裝認證儀式   〈三月一八日・星期五〉 向對立陣營遞出橄欖枝 第一周的訊息 闊別一周的家   〈三月十九日之後〉 危機仍未解除 餘波不斷的災後影響 核災現場的捨命努力   第二章

──廢核與卸任 避難所 決心推動廢核 重新審視能源政策 東電的賠償責任問題 要求濱岡核電廠停機 能源政策的轉換 來自外界的抨擊 我在法國的宣示──一千萬戶住家的屋頂設置太陽能板 政局的變動 決心促成《再生能源特別法》 恢復笑容的公開會議 發布《復興基本法》 核災擔當大臣誕生 玄海核電廠的重啟問題 壓力測試 廢核宣言 降低核電依賴的決心 另一個課題――社會保障與稅制的整體改革 面對下台 最後的談話 放心不下的事   第三章 廢核下的政治與公民 龐大課題 自然能源考察 經濟界的核電必要論 思考核電真正的成本 後端束手無策 電力公司無力清償債務問題 加入再生能源市場的產業激增 節能省電也是成長領域

解構核電利益集團,是改革的第一步 野田政權的核能政策 黨與內閣能源環境會議 公民的角色 國民的選擇   謝詞   導讀 核災十年後,我們何去何從?   核電是唯一對準自己國民的核武。福島核災下,日本經歷了幾乎亡國的危機。   日本核電屬於國策,所以核電相關的重要決定權在於首相。核災發生時,前首相菅直人身為最高指揮,在官邸緊急對策室裡卻是處於無前例可循、無資訊可信的狀態,而失控的反應爐更以秒速持續惡化。本書呈現了數起生死關鍵,例如全球在電視上看到的「廠房爆炸」「直升機灑水」「首相親赴核電廠」;以及我們看不到的「灌注海水的真相」「敢死隊入廠排氣降壓」(電影《福島50英雄Fukushima

50》的主題)等,前首相以當事人角度親述核災驚心動魄的內幕真相,內容完全基於政府事故調查委員會證實的事實。   雖然各國的核電廠都設有重大事故(severe accident)下的對策準則,但都只是紙上談兵。天災會破壞核電廠的哪項設備?災情之下,人性會如何反應並影響各自崗位的職責?即使AI也無法推算。對此,本書為每一座核電擁有國,提供了重要數據和啟示。   我長年居住東京,回想十年前三一一大地震後,日本全國將注意集中在電視上的大海嘯,唯有少數懂核電的人已經聯想到斷電後無法供水冷卻反應爐的恐怖。這十年來,讀者能安心地在東京旅遊,可知道東京曾經差點成為核災重災區嗎?能夠幸免於此,是誰的力量?

  核災當下,最驚險的除了二號機燃料棒熔毀,可能導致圍阻體爆炸,另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四號機燃料池内浸泡一三三一支使用過的燃料棒,若無法冷卻,也會熔毀、爆炸。專家告訴前首相,屆時二五〇公里内包括東京、橫濱等都會區,總計五千萬人將需要避難。當時菅首相已憂心國民將如何疏散避難,包括他八十九歲的老母親──這是他私下向我吐露的。 而日本免於滅國的命運,是靠誰的力量?   災後,歐巴馬總統派遣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er)會長格雷戈里.賈茨科(Gregory Jaczko,我在二〇一五年曾邀請他來台灣)前往福島協助和調查。當他了解核災真相之後,

他的結論是:「我過去認為人類、科學可以控制核災,現在知道那是無知的信心。」世界核能的權威也自此反核。看了此書的讀者,想必也會有同感,燃料池和二號機沒有爆炸,若不是靠天、靠運,那是靠什麼呢?   而為什麼人無法控制核災,還硬要冒險?核電真的便宜到需要國民賭命嗎?   核災發生後,日本媒體和東京電力公司刻意將失敗全推給最高指揮者──首相。當時我和菅首相既還不是朋友,也不是他所屬較左傾的民主黨的支持者,但是以正常的判斷都覺得那不合理、有蹊蹺。之後,我因為著寫《日本311默示:瓦礫堆裡最寶貝的紀念》一書,進行採訪研究,方知核電巨大的利益構造,官、政、商、學、媒的鐵五角稱為「核能村」。災前,東電一年

有五〇〇億日圓的宣傳廣告費,所以對核電不利的聲音不會上媒體。讀者若了解自己國家的核電利益構造之大,就會知道為什麼核電利益者會不惜賭上全國人民的性命。   我原以為台灣會記取福島的教訓,改善核安,沒想到災後看到台灣的報導盡是「福島核災和地震無關」「台灣有『斷然處置程序』,不會有核災」等足以滅國的謊言。於是我在二〇一三年邀請菅直人前首相來台灣四天,並在自由廣場上親口告訴民眾核災的事實(相關影片皆可自行查詢YouTube),又在二〇一六年為了推動能源轉型,我再度邀請前首相來台闡述電業自由化及綠電發展。   日本政府粉飾太平,例如將東奧稱為「福島復興奥運」,但事實是仍有五萬人無法回歸被輻射污染的鄉

土;災區產品外銷被拒;二〇二〇年決定排放輻射汙水入海;核廢料的最終處理根本束手無策……不勝枚舉的難題,顯見核電的代價是無價的,而這也是全球朝向再生永續能源的原因。 撰文:陳弘美(旅日作家) 自序 身為首相,我想說的事   我的首相任期自二〇一〇年六月八日起,至二〇一一年九月二日止,總共四五二天。任期中最重大的事件,毋庸置疑,就是三一一大地震與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核電廠事故了。我一卸任,就認為自己身為遭遇這起核電廠事故的首相,必須以某種形式留下記錄。   卸任後過了一年,「政府事故調查委員會」等各種報告紛紛出爐,因此我想趁著記憶尚未模糊時,執筆寫下這段經歷。   就我而言,我想要盡可能

揭露自己所知的事實。而且不單單只是呈現事實,更希望回溯當時的情況,進而說明自己身為首相,在核電廠事故的風暴中是如何思考、如何做出決斷,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採取行動。   政治家的行動與成績,並非由政治家本人評斷。儘管我自認為已經屏除私心、捨命行動,但是評論這一切的人,並不是我。我想,政治家的所作所為,最終只能交由歷史評價。   〈序章──覺悟〉即使現在距離大地震與核電廠事故已經過了一段時日,事發第一周的嚴峻狀況,依然歷歷在目。自從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發生大地震後,我連續一周都住在官邸。獨自一人的時候,就直接穿著防災服,在首相辦公室後方的會客室沙發上小睡。但所謂的小睡也只是躺著休息而已,大腦

依然轉個不停,拚了命思考著地震與海嘯的對策、核電廠事故可能會擴大到什麼程度,又該怎麼做才能阻止事態惡化……我完全沒有入睡的記憶。▎車諾比事件與東海村核輻射事故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的記憶依然鮮明,我考量到第一時間行動的重要性,首先緊急派出自衛隊。當然,我也是第一次遇到核電廠事故。雖然在車諾比事件發生後不久就曾讀過相關報告,對於核電廠事故的恐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故竟然會發生在日本。有別於日本,當時蘇聯的車諾比事件是歸因於使用舊式反應爐,以及蘇聯的技術程度不夠完備。但日本擁有世界頂尖的核電技術與優秀的技術人員,因此我一直相信日本的核電廠不會發生那樣的事故。但很遺憾地,我後來才發

現,這不過是「核能村」(譯註:日本用來諷刺因推動核能而得利的產、官、學等特定人士所形成的群體。)所創造的「安全神話」。在此之前,日本發生過最嚴重的核電廠事故,是一九九九年的東海村核輻射事故。這是一起因為處理核燃料的JCO公司管理鬆散所導致的嚴重事故,造成兩名作業員因輻射暴露而身亡。我當時雖然基於關心而詳細調查,卻只知道這起事故由人為疏失造成,沒有意識到可能帶來更嚴重的核災。現在回想,人類犯錯原本就稀鬆平常,核電廠事故的預防也必須以此為前提,我為當時沒有應用這個教訓而深切反省。▎福島核電廠事故地震發生後不久,我就接到報告:福島核電廠啟動了自動緊急停止裝置,所有發電機都停止運作。我記得自己聽到的當

下鬆了一口氣,但隨後就傳來「海嘯影響下失去所有電源」「冷卻功能停擺」的消息。我幾乎因衝擊而表情扭曲,因為我知道發電機停止之後,如果不繼續冷卻,最後將導致爐心熔毀。事故發生後不久,我透過祕書官調查才知道,福島第一核電廠有六座機組及七座存放核廢料的燃料池,而距離大約十二公里的第二核電廠也有四座機組與四座燃料池。兩座核電廠的發電量是車諾比核電廠一號爐至四號爐的二.四倍,且車諾比發生事故的只有四號爐,因此福島第一與第二核電廠的核燃料與核廢棄物量是其好幾十倍。

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以桃園市為例

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量的問題,作者葛凡宇 這樣論述:

政府機關近年積極投入整治農地污染場址,不僅採納傳統整治工法,亦推廣轉作非食用作物、植生復育,以及作為生質能原料方法,然而土壤污染濃度達到整治標準而解除列管的農地,由於未善加管理或無法阻斷污染源,出現再次污染或農產品重金屬超標情形;農民考量投入成本和改善時程,不願轉作或採用植生復育改善方法;作為生質能原料則因農地狹小分散,不適合於國內發展。上述情形突顯政府機關耗資經費的整治作為,並未達到農地恢復種植功能的預期成效。因此本研究旨於建立一個兼顧環境面和經濟社會面的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透過探討住宅、商業、工業、太陽光電和農業五種方案的再利用適宜性和效益,作為決策者優化農地污染場址管理效用以及

國土規劃策略之參考。 本評估工具分為兩階段,首先為再利用方案適宜性分析,採納18個環境面和社會經濟面因子,設定住宅、商業、工業、太陽光電和農業共五種再利用方案,透過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 (land 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LUSA) 評選適宜性分數最高方案為未來的再利用方案。第二階段運用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CBA) 計算場址以適宜方案再利用的耗費成本和產出效益,成本效益項目劃分為外部成本效益與內部成本效益;外部成本效益包括透過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計算的碳排成本與碳減緩效

益,以及藉由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方法 (ecosystem services valuation, ESV) 量化的農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內部成本效益定義場址以適宜方案再利用的商品生產或服務提供所涵蓋的直接成本和直接效益。最後採用淨現值方法 (net present value, NPV) 整合場址生命週期所有的外部成本效益和內部成本效益,評定適宜方案中淨效益最高方案為最佳再利用方案;若再利用成本高於再利用效益則恢復農業使用。 本研究以桃園市農地污染控制場址為研究案例,方案適宜性分析結果指出三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適合採用太陽光電方案,剩下二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適合採用農業方案。內部效益評估結

果說明五個密集區的場址,25年生命週期共能產出97,246,975~776,238,657元的內部效益,顯示污染農地整治後恢復耕作或是開發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皆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價值,具有內部效益;然而因為蒸發散量和期作天數的不確定性,太陽能發電量約為926.77~1162.01 kWh/kWp/yr,售電效益可能低於整治改善成本,而造成五個密集區內採太陽光電方案之場址產生約為0~-1,662,839元的內部成本。外部效益評估結果包含溫室氣體排放衝擊評估結果和農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結果,溫室氣體排放衝擊評估結果指出由於三個密集區以太陽光電方案再利用,因此五個密集區可產出約324,396,311~

409,605,211元的溫室氣體減緩效益;不過也因為三個密集區開發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因此造成五個密集區約-218,943,042~-276,225,400元的農地生態系統價值損失。整合以上兩項外部效益評估結果,五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整治改善後再利用能產出約48,170,913~190,662,182元的外部效益,突顯將污染農地開發作為其他用途,會損失高額的農地生態系統服務效益,因此相較採用太陽光電方案,污染農地整治後回復耕作能創造更高的外部效益。 本評估工具最後一個步驟係整合外部效益評估結果和內部效益評估結果,透過以NPV方法計算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的生命週期淨效益。由於應用太陽光電方

案的場址再利用所產生的外部成本衝擊高於再生能源販售的效益,造成淨效益為負值,說明本研究區域內之污染農地不宜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應回復農業耕作以創造更高的淨效益。因此本研究建議五個密集區內的場址最佳再利用方案為農業方案,約能帶來1,602,586,602~1,966,861,607元的淨效益,證明整治改善污染農地場址能帶來換環境價值和實際經濟效益,提供兼顧環境面和社會經濟面的土地利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