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火環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太平洋火環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thonyReid寫的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潘昌志的 天氣100問+地震100問(套書):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不可思議的天氣與地科祕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火環帶頻發火專家:全球疑進入地震活躍期 - 鉅亨也說明:事實上,處於活躍地震帶才是釀成強烈地震的主因。全球約85%地震發生於不同板塊之間,日本和印尼地震頻仍,是因為它們位處全球最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大漢技術學院 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研究所 簡立凱所指導 王海燕的 米崙斷層中段下盤之電性地層構造研究 (2020),提出太平洋火環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米崙斷層、地電阻影像剖面法、全新世沖積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地震研究所 溫士忠所指導 洪茂容的 台灣北部地區地下三維衰減構造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台灣北部地區、衰減模型、台灣陣列、路徑衰減因子t*的重點而找出了 太平洋火環帶的解答。

最後網站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墨西哥傳規模6.1強震 - Taiwan News則補充:墨西哥由於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Ring of Fire,又稱環太平洋帶或火環帶),因此地震活動頻繁。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流域,​經常有地震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太平洋火環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為了解決太平洋火環帶的問題,作者AnthonyReid 這樣論述: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

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

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

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

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

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

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

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

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

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

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

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太平洋火環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日本發生傷亡慘重的大地震,台灣人特別感同身受,不少人也問,台灣是否也可能發生規模9以上的大地震呢,學者分析認為,台灣的地質構造,並不利於規模9的地震生成。

學者指出,這次日本宮城地震,是由三個大破裂造成了大規模的地震,斷層約長560公里,台灣本島南北總長不到400公里,並沒有構成這麼長的破裂帶的條件,而且台灣附近海底板塊擠壓皺摺為弧形構造,不易形成連續破裂。再看歷史上,規模9以上的大地震,都是位於太平洋火環帶上,台灣距離遙遠而且面積小,威脅不大,不過學者也提醒,台灣還是有可能發生規模8的地震,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也得小心海嘯的侵襲。

國科會表示,將向國防部取得機密的台灣海域地形資料,委託研究團隊進行海嘯模擬,由於台灣東部海溝相當陡峭且深,對海嘯有破壞力,未來的三個月到半年,將建立一套預警系統,在海嘯傳到台灣北部和西部前,預做防災準備。記者陳姝君陳昌維台北報導。"

米崙斷層中段下盤之電性地層構造研究

為了解決太平洋火環帶的問題,作者王海燕 這樣論述:

台灣東部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之聚合板塊邊界,板塊運動活躍,地震活動頻繁,也造成許多地質構造,如花東縱谷中的活動斷層。近期「0206花蓮地震」造成花東縱谷最北端的花蓮市中華國小操場測區附近有多棟建築物傾斜或倒塌,為災損最嚴重區域。本研究在中華國小操場測區規劃3條RIP測線,採用地電阻影像剖面法,調查測區地表下地層電阻率的分布情形,進而研判岩層組成與構造。根據施測資料推測出電性地層剖面並參考鄰近測區鑽井岩芯紀錄及地質等資料,研判測區岩層組成由淺至深分別為:在淺部地層,厚度2-5公尺,屬高電阻率區,電阻率值為150-1000 Ω-m,研判岩層組成為顆粒較大礫石含砂人工回填層;在人工回填層

下方厚度12-15公尺處,有一低電阻率區,電阻率值小於40 Ω-m,研判為美崙溪流域河道顆粒細小未固結砂泥沉積層;在深部地層,厚度13-42公尺,屬中電阻率區,電阻率值為10-300 Ω-m,研判岩層組成為顆粒較小的礫石夾砂泥沉積層。米崙台地上盤地層以米崙山礫岩為主體,位在米崙斷層下盤之中華國小操場測區的電性地層構造型態與米崙台地呈現不同差異,研判為全新世沖積層。

天氣100問+地震100問(套書):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不可思議的天氣與地科祕密

為了解決太平洋火環帶的問題,作者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潘昌志 這樣論述:

榮獲第43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 最實用的臺灣本位百科套書 科學主題X生活應用X趣味故事X手作實驗 符合素養導向與跨領域學習、氣象專家與地震學家專業編寫 200個有趣問題,帶孩子學習基礎大氣科學、地球科學、物理、化學及生物知識!     從氣象與地科現象掌握科學思考核心!   從每一天都會經驗到的天氣、時常會遇到的地震現象出發,   利用重點提問、圖表說明破解看似複雜的知識,   整合系統性脈絡,透過思辨、討論與動手實驗,   為讀者配備最可靠的活用防災資訊。   讓孩子自臺灣這個大氣科學與地球科學的天然實驗室由小窺大,   進而認識影響全球的氣候變遷關鍵議題和重大地殼變動事件。     ◎本

套書共2冊   1. 《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   2. 《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     各冊簡介   《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氣溫是怎麼量出來的?   ★焚風是會燃燒的風嗎?   ★PM2.5到底是什麼碗糕?   ★鋒面到底是什麼「面」呀?   ★為什麼孔明能借到「東風」?   ★為什麼氣象預報常常報不準呢?   ★天氣變冷時,為什麼空氣也會變差?   ★為什麼體感溫度跟真實溫度總是差了好幾度?   ★超級寒冷的「霸王級寒流

」以後還會不會再來臺灣呢?……     這些問題,你是不是也曾經問過自己?   或者,你的心中也曾經有好多好多關於天氣的問題,希望能獲得解答?     在所有科學領域當中,氣象科學最能引起多數人共鳴,也是孩子在學習科學的歷程中,最容易引發興趣的項目。原因就在於氣象科學與所有人的生活習習相關,是一種可以「被經驗到」的科學。所以,很多人從小小孩的時期,就會本能的觀察到天晴、下雨、起風和溫度冷熱的變化,同時也萌生出許許多多的疑問。     氣象科學也是標準的「跨領域」及「探究式學習」的科學,在探討天氣變化的過程中,必須活用物理、化學,甚至生物的基礎知識,統整歸納後才能確認原因及影響,因此它會成為十二

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自然領域」的重要環節。本書匯整了一百個既生活化又能與學習內容扣合的天氣問題,由最專業的氣象團隊親自執筆,配合文字簡答、真實照片、幽默插畫與最具設計感又容易理解資訊圖表,還有眾多能重現現場的有趣實驗,幫助孩子破解所有關於天氣的疑難雜症,輕鬆學習無負擔,同時也能得到收穫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   ★為什麼地球上的陸地會移動呢?   ★「斷層」究竟是什麼?   ★下一次大地震最有可能在哪裡發生呢?   ★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也有地震嗎?   ★為什麼火山有分「活的」和「死的」?   ★為什麼臺灣地

震很多,卻很少發生海嘯呢?   ★臺灣一年會發生幾次地震、通常發生在哪裡?   ★要怎麼找出地震發生地點?   ★發生地震時我該怎麼應變呢?   ★我們有辦法提前預測地震發生嗎?     身處在地震頻繁的臺灣,你是不是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   你是否也曾這麼想──如果能了解多一點,地震來臨時就不用那麼害怕了?     市面上雖然有許多關於地震知識的書籍,但大多若不是闡述深奧的地科理論而讓人卻步,就是偏重防災步驟,較少提及地震成因與測量原理。然而,地震總是突如其來擾動大家的生活,如果不能從成因到預防災害──各方面真正「有感」了解地震及自己能做到的應對,對孩子而言,地震仍然會是不可掌握的怪獸。

    又恰恰是因為地震常常降臨、影響我們的日常,從感受現象、探究背景因素到充實防災知識,地震正是能讓孩子利用經驗、跨領域學習的一個關鍵主題。本書匯整一百個融入日常生活、扣合學習內容的地震問題,由專業地震團隊執筆,配合文字簡答、豐富圖照、幽默具設計感的插畫與圖表,以及趣味實驗和小故事,引導孩子學習融會不同領域的資訊,輕鬆破解關於地震與地球科學的疑難雜症。這些深入淺出的帶領,能具體化孩子對地震的印象、了解可能的損害以及控制程度,以及越來越進步的地震觀測技術。破除孩子因為不了解地震而產生的迷思與懼怕,同時收穫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本套書關鍵字:   ◎無注音,5-8歲親子共讀、9-15

歲自己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海洋、環境   ◎學習領域分類:自然、綜合活動、生活科技   ◎幼兒學習指標:無   套書特色     特色1  氣象博士彭啟明領軍臺灣首家民間氣象公司X地震專家馬國鳳與科普作家潘昌志聯手打造最實用百科   特色2  由淺入深,涵括氣象科學與地球科學最有趣也最重要的六大主題。   特色3  真實照片+幽默插畫+化繁為簡資訊圖表,輕鬆破解抽象難懂的天氣與地震祕密。   特色4  書中設計能重建現場的小實驗與有趣小故事,讓知識應用更生活化。   特色5  內容扣合十二年國教自然課綱,是課本知識之外的最佳閱讀補給品。   各界專家同聲按讚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   米蘭老師 YouTube自然科網紅教師   吳俊傑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臺灣「追風計劃」創始主持人   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許樹坤 中央大學地科學院院長暨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陳良基 科技部部長    陳國昌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黃世建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黃昱維 天氣即時預報論壇創辦人    楊世昌 臺北市長春國小教師兼主任、自然科學輔導小組輔導員   鄭明典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網總編輯     盧俊良 宜蘭縣岳明國小自然教師、fb粉絲頁「阿魯米玩科學」版主   鍾孫霖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    嚴

明鉦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    各界好評     「透過《天氣100問》精心設計的圖表與文字,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為什麼臺北市是打破高溫紀錄的常客,以及暖化、氣候變遷,以及強降雨、極度乾旱、極端高溫與低溫等正在影響全球天氣現象,這是所有未來公民都需要建構的基本知識。」──臺灣颱風論壇共同推薦     「閱讀是開啟天氣知識寶庫最佳鑰匙,目前適合孩子的天氣科普書很少,且多以文字為主。《天氣100問》,由生活現象入門,透過有趣的問題,帶領孩子探索千變萬化的天氣。作者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搭配精心設計的插圖,幫助讀者理解天氣現象背後的原理。此外,書中設計了多個材料取得容易、操作難度不高的實驗,滿足了孩子

愛動手的天性。」──臺北市長春國小教師兼主任、自然科學輔導小組輔導員  楊世昌     「讓孩子對求知上癮,就別在他們提問時潑冷水。想當孩子的好家長,更要成為他們的好學長,《天氣100問》是一本最適合親子共讀共學的天氣+生活科普書,讓你禁得起孩子問,保護他們的好奇心,爸媽們切勿錯過。」──PanSci 泛科學網總編輯  鄭國威     「《天氣100問》的內容豐富,是教、學皆宜的好書,喜歡自己動手做的小朋友,還可以依照『天氣小實驗』裡的實驗步驟,驗證書本裡的內容。另外,附錄的課綱對應表,可以清楚的了解每一個問題所對應的國小、國中自然單元,是老師和小朋友的好幫手,課本之外最佳的補充教材。遇到和天

氣有關的問題時,隨時翻閱,一定能讓好學又主動的你成為氣象達人。」──宜蘭縣岳明國小自然教師、fb粉絲頁「阿魯米玩科學」版主  盧俊良     「臺灣地處太平洋火環帶,由於地質構造的因素,造成臺灣地區的地震頻繁,對於人民的生命財產也產生極大的威脅。但一般民眾對於地震的了解,其實相當有限,對於如何在地震發生時,爭取有限的時間,迅速做出正確的反應,以減少受損傷的機率,也多一知半解,所以地震防災的教育,才會顯得極其重要。     《地震100問》內容豐富、資料準確,章節經過精心的安排,由淺入深、環環相扣,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有艱澀的感覺,而且每個問題解答都附上簡單易懂的綱要,很容易讓讀者過目而不忘。

最重要的是,該書不像一般的教科書或工具書文字繁瑣令人生畏,而是以活潑易懂的圖畫,來描述多數人不易了解的科學問題。     這是一本親子都真正能輕易閱讀的科學書籍,而在傳遞科學中,亦帶入地震防災教育,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加強本身對於震災來臨時的迅速反應,提高保護自己或家人的安全意識。這是一本好書,我極力推薦!」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 陳國昌     「矗立於婆娑之洋的美麗島臺灣,其出生係由板塊相互擠壓而得,因此具有雄偉的高山,但也有可怕的地震。而生活於其中的臺灣子民,應有與地震共同生活之準備,所以必須厚植地震防災的意識與知識。《地震100問》對地震之成因、伴隨災害、地震測報乃至地震當下

如何自處等,傳達精確但又淺顯易懂的說明。全書以問答與活潑角色插畫形式,輔以圖解及照片說明,更特別的是還有地科小實驗,可以透過實作增加了解。     本書是非常優良的科普書籍,可供家庭親子閱讀,也適合學校做課堂教材用。書中對地震災害之成因、特性以及防災都有完整論述,又有系統地以問答互動拆解為各自獨立的不同單元,隨手翻閱均有驚喜可觀之內容,實為難得之出版品,故極力推薦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黃世建 作者簡介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     成立於2003年,為臺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並領有全臺第一張企業氣象預報證照,擁有獨立預報天氣的能力。公司內有一群

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努力推動臺灣的氣象產業,目前已將氣象資料成功應用於防災、企業風險管理、氣象經濟、氣候評估、媒體傳播及環境教育等服務。   潘昌志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上班族兼科普作家,在網路與平面媒體專欄撰寫科普文章超過百餘篇。喜歡自然科學、想當地球科學家是小時候的夢想,長大後又發現了說故事的興趣,合起來就是以地球科學為主的科普寫作,希望用知識傳播多給社會正向力量。在氣象局服研發替代役時吸取了滿滿的地震科學實務,之後便與馬國鳳教授合作《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部落格,為大家帶來深入淺出的地震知識,並用故事串起科學和社會的連結。   監修者簡介   彭啟明     國立中央

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現任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臺氣象主播,國立中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專長在氣候變遷、大氣化學及風險管理。期盼自己和天氣風險公司能做更多一點肩負起社會公民、甚至地球公民的責任,因此致力於氣象傳播及環境教育,並推動臺灣的資料開放。著有《天有可測風雲:彭啟明的資料經濟與科學創業之路》。   馬國鳳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現任臺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暨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榮獲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教育部學術獎並獲選為國家講座教授、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組織臺灣地震模型團隊,將科學研

究實用化,使學術成果普及大眾,降低地震災害損失。在此推廣的同時,深覺一般大眾對於相關地震資訊的理解,仍有一段距離。因此結合科普作家潘昌志先生,共同建立「震識」網路平臺。希望透過科普的語言,提供大眾對地震危害潛勢資訊的理解,以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   天氣100問 文字協力者簡介   賈新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天氣風險公司氣象總監,曾任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2015年臺灣《氣象法》修正後,為全臺第一位取得「災害性天氣預報許可證」的氣象人員。當飛官是小時候的夢想,只是單純地想從軍報國,沒想到竟成了從事天氣和氣候預報的賈博士,原來人生比天氣更難預期呀!    簡瑋靚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現為天氣風險公司氣象分析師,Yahoo《一分鐘報氣象》氣象主播。從小喜歡和家人一起躺在草地上看雲,高中歷經納莉颱風造成臺北大淹水後立志要念大氣科學,希望《天氣100問》能讓更多孩子認識氣象、愛上氣象、應用氣象。   繪者簡介   陳彥伶     畢業於美國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取得視覺傳達設計碩士。喜歡老鼠、喜歡書、更喜歡假日悠閒的午後。作品曾獲得兒童文學牧笛獎、入圍信誼幼兒文學獎。畫完《天氣100問》後,終於可以準確的看天氣的臉色,決定洗衣服的時刻!繪製《地震100問》時,還做了一個大地震的惡夢,所幸夢中的我成功逃生。只能說,地震真的好可怕呀!     F

B:老鼠愛說話(mouse.chit.chat) 推薦文   一本教會孩子看天氣的好書 吳俊傑(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臺灣「追風計畫」創始主持人)     小時候我住在臺東,大自然就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騎著腳踏車到海邊觀浪,還會在颱風來臨時頑皮地偷溜出門「追風」。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1911至2016年侵臺颱風的登陸點,有高達31%的颱風「選擇」從臺東登陸,讓我在成長過程有許多機會可以親身感受颱風神祕又狂暴的威力。我想,日後我對大氣及颱風科學研究的熱情,必定是在當年的風雨中悄悄地埋下了種子。     臺灣的天氣現象豐富又多變,冬天有東北季風、夏天有西南季風,梅雨、颱風、午後雷陣雨更是常客

,再加上豐富的地形,不僅形成了許多氣候特色,也直接或間接地造就了殊異的地方特產及風土民情,例如屏東車城的洋蔥之所以又大又甜,正是因為當地的落山風,逼得洋蔥只能把養分儲存在地下根莖。     正因如此,全臺各地的學童,所感受到的天氣現象都不一樣,若能引發學童的好奇,藉由每日所見的現象,引導他們探究背後的科學原理,將知識與經驗連結,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臺灣是大氣科學教育的天然實驗室   而《天氣100問》一書,正是達此目的絕佳素材。全書設計了100個臺灣常見、孩子們感興趣的的天氣問題,使用孩子們的語言,分門別類、深入淺出地說明天氣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還能以簡單的方法、自己手做的觀測儀器

,學習怎麼「看天氣」,既實用又有趣。     比起過去強調知識、記憶的教育方式,現今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對現象的觀察與探究。臺灣是大氣科學教育天然的實驗室,這本針對臺灣兒童規劃、設計的科普書籍,不僅能為我們的科學教育扎下良好根基,相信也能讓閱讀此書的學童,對自然環境有截然不同的認識與體會。   從問答解惑中開啟孩子的氣象科普興趣 黃昱維(天氣即時預報創辦人)         還記得小時候常望著天空,看著天上軟綿綿的白雲,想像能像卡通人物一般,坐在雲上面想去哪就去哪。也正是這份對天氣的熱愛,驅使我從小就對於各種的天氣變化有著無限想要探索的慾望,下雨、颱風、閃電等等讓人頭疼的壞天氣,卻成了我的最愛。

各種的天氣變化就像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因此當我在感受著這些天氣現象發生時,縱使外頭可能狂風暴雨,但卻能靜下心來體會大自然的變化,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國中時,我也曾用自己存了零用錢買了人生第一本天氣相關的書籍,裡頭有各式各樣「雲」的照片,那時的興趣就是看著書中的雲,再看看天上的雲,如果能找到一樣的雲就做記號,每一次對照成功心中都雀躍不已,好像自己就是科學家一般,發現了世人沒有發現的事情一樣。小時候的想法很天真,但也很快樂。     在我的就學歷程中,並沒有機會進入到大氣相關的科系就讀,但我卻沒有放棄對天氣的熱愛,因此在2012年,創立了「天氣即時預報」FB與LINE的平台,至今平台經營

已經超過五年,在天氣即時預報裡,我能夠對我的觀眾說明各式各樣的自然現象,天氣有改變時也會告訴大家,五年下來,平台總共累積了將近120萬的粉絲,算是圓了自己的氣象夢。     將複雜難懂的氣象知識普及民間   還記得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當時我人在臺南,猛烈的風雨造成了一場傷亡慘重的風災,也讓我真正見識到大自然的力量,並不是人類所能匹敵,但我們如果能更了解大自然的各種變化,是不是可以在氣候愈來愈極端的此時,給自己有更多的知識來面對未來的天氣挑戰呢?     「科普」一直是臺灣很欠缺的部分,舉凡天氣各種改變,甚至到現今大家關心的空氣品質,甚者是全球氣候變化,很多知識依然是停留在專業人員,並無法傳

遞到一般民眾身上。我細細翻閱《天氣100問:最強圖解+實驗─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這本書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張圖,就感覺回到了當年買了第一本氣象書籍的我,對書裡面的問題都充滿了好奇心,豐富且易懂的圖解更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心想,如果我是一個對天氣完全都不懂的人,我一定也可以看懂。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有子女的父母,讓孩子能對大自然富有興趣,是促使孩子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就算小朋友對於大氣並非熱衷,但卻能夠在過程中找到科學的樂趣,對未來學習將是加分。     我也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喜歡天氣變化的朋友們,氣象科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但此書化繁為簡,是一本氣象入門的好書。     相信我,體驗

大自然的變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歡迎你跟著我,一起走入這奇幻美妙的天氣世界!   天氣100問 作者序   為臺灣的複雜多變的天氣現象留下記錄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臺氣象主播、國立中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我兩個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問我:「為什麼會有彩虹?」、「為什麼臺灣夏天有這麼多颱風?」、「全球暖化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麼氣象主播會預報天氣?」雖然自己身為氣象領域的專家,卻發現要運用簡單的語言解釋這些天氣現象並不容易。有時我也忍不住會想:「如果這件事對我來說都這麼困難了,那其他家長該怎麼辦?他們是如何為孩子解惑的呢?」     其實,臺灣的童書市場中,並不

欠缺與天氣議題相關的百科書,但在幫女兒挑選與氣象科學相關的橋梁書時,我卻意外發現,這些天氣百科竟然幾乎是翻譯書,欠缺臺灣本土的觀點,只能回答孩子基礎的天氣問題,卻連「為什麼夏天常下午後雷陣雨?」都無法為他們解答。     也因此「如果臺灣也有一本自製的天氣百科書該有多好!」,這個想法一直放在我的心裡。後來過了好多年,女兒漸漸長大,我也因為經營忙碌的天氣產業而忘了這件事,直到接到親子天下童書知識線主編林欣靜的邀約。     當仁不讓接下重任   事實上,製作氣象百科對公司經營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一來是我們都不熟悉童書的寫作和製作方式,二來必須投入極大的人力資源,且獲得的收益相對不高。然而,親子天

下希望從氣象教育的立場,為臺灣的孩子留下一本「具有本土天氣特色的氣象百科」。這樣的熱情,讓我想起自己當年的初衷,因此決心投入。     我們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蒐集資料,將複雜難懂的原理,改寫成淺顯易懂的文字及圖解,其間遇到許多困難,但終於一一克服。除了藉由回應中小學生最想知道的一百個天氣問題,來為孩子介紹日常、在地天氣乃至全球氣候變遷等重要的議題,書中也穿插了「天氣小實驗」、「天氣小知識」、「天氣小故事」等單元,不但孩子能自己「重建天氣現象」,也增加了許多跨領域的學習知識。親子天下的編輯甚至特別整理了自然課綱的對應表,讓書中的主題與學習內容更能扣連,我很有信心,這將是坊間難得一見的天氣百科

。     在我擔任氣象主播,在電視上和大家講解天氣時,證嚴法師曾和我說,氣象播報在日常生活很重要,但不是只給年輕人看的,要顧及到家裏面的年長者,阿公阿嬤如果聽得懂氣象,可以多給家裡人的噓寒問暖,聊天氣是一個很好的主題。也因於此,我們的氣象比較口語容易懂,科學的轉譯很有經驗,是本書很重要的精神,而我也發現,臺灣成年人可能工作過於繁重,對於環境科普知識,大約就是停留在中小學時期,更需要一起溫故知新。     喜歡氣象,不見得以後要當氣象主播,卻是打開世界的第一扇窗,而全球暖化下,小朋友長大後的氣候也會和現在不同,更需要有充足的知識來面對。希望能藉由這本書,能幫助更多臺灣的孩子了解天氣、愛上氣象科

學,也期待它未來能成為學校自然課以外的最佳課外知識補充讀物。   地震100問 作者序   第一本融合臺灣觀點與防災教育的地震百科 馬國鳳(臺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研院地科所特聘研究員)、潘昌志(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識的震事」部落格共同創辦人暨副總編輯)     地震是臺灣影響最深遠的天然災害:地震議題也是許多民眾相當關心,卻也相對「沒那麼了解」的領域。雖然,基於人類趨吉避凶的本能,每個人都想知道「臺灣哪一條斷層最危險?」「我家的房子會不會面臨土壤液化危機?」「下一次的大地震又會在哪裡發生?」可是,地震知識的門檻一點也不低,例如,想看懂「土壤液化潛勢圖」,得先認識「土壤液化」是什

麼,以及它與地震究竟有什麼關係……如果沒有正確理解,很容易受到許多斷簡殘編的偽科學或假消息所影響。     為了從頭開始,一點一滴幫助大家累積地震知識。「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部落格與社群專頁,在2017年誕生,至今仍持續在網路上分享地震科普、解惑各種地震知識與迷思。雖說這個部落格聚集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地科與地震領域專家學者,又有眾多科普作家的參與,照理說可以得心應手的兼具專業與普及,但是實際上──「要把事情說得簡單,一點都不簡單」。我們也才在科普路上慢慢學習,隨著與網友們的互動、來自各界的支持,並透過不同類型文章鼓勵討論,試圖從社群回饋中得到大家的喜好興趣,以創造更多關於地震的話題,才逐漸

凝聚了許多忠實讀者。     讓孩子也能懂的科普傳播一點都不簡單   然而在經營部落格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由於中小學的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又有升學壓力,體制內的教育,僅能將部分最重要的地震知識列入課本。可是,在面對真實的地震災害風險議題,需要更深入的瞭解、更多的反思,但離開課本,市面上針對中小學生撰寫的地球科學與地震科普書籍,不僅屈指可數,還多為國外譯作。     正好,親子天下童書與天氣風險公司彭啟明博士合作,出版了《天氣100問》一書,獲得極高的迴響,在彭博士的穿針引線下,讓我們認識親子天下童書知識線的編輯團隊,雙方都很希望能為臺灣的孩子編著一本「融合本土與國際觀點的地震百科書」,理念一拍即

合,自此展開近兩年的著書編輯工作。     不過,寫慣研究論文和成人科普文章的我們,跨足童書領域後才發現,原來這是另一個難度完全不同的專業,光要找出「孩子有興趣又能梳理出學習脈絡」的一百個問題,就花了很長的時間。著書過程中,我們大量利用新聞時事,以及各種環環相扣的問題,並與身邊家中有國中、國小學童的親朋好友訪談,以確認書中的問題既不難、又有趣,如同進行田野調查與研究一般。這個過程又再次驗證:科普真的不簡單!     在親子天下童書編輯團隊副總監林欣靜、副主編戴淳雅,以及繪者陳彥伶的協力下,這本國內獨一無二的「臺灣本位地震百科」,一點一滴的逐步完成,校稿看到成書雛形時相當感動,因為若沒有經過編輯

與童書繪畫專業的協助,我們也不可能將深奧的地震知識,簡化普及到小學生也能理解的層級。而且,在大家的腦力激盪下,書中有各式各樣有趣的圖解與圖表,還設計了可讀性很高的「地科小故事」、「地科小知識」專欄,甚至還有可以讓大家試著「重建地科現象」的「地科小實驗」,也讓內容更加活潑,更親近孩子。     用知識增進素養,正視地震風險   就過去傳播地震知識的經驗,我們也發現,真正在乎地震的威脅與風險的,有許多是年長的大朋友們,但過去的地科教材比起現在還更少,所以本書中提到的許多問答,也適合親子共讀,一起認識各種關於地科的知識。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開始啟動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中,特別重視「素養」的表現,而地震科學的素養,不僅僅在於了解知識層面,更需親力親為,才能在急難來臨時做好最適切的應對。本書中最後一章「地震來了怎麼辦」所提到的防災準備,有不少是需要經過理解、思考後,和家人共同討論決定的。除了希望大家可以正視地震風險,也希望能融合課程綱要中「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期許這本地震百科,能帶給孩子們重要的課外知識,也能成為培養新一代公民素養的最佳讀物。

台灣北部地區地下三維衰減構造研究

為了解決太平洋火環帶的問題,作者洪茂容 這樣論述:

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上,正介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台灣本島的複雜地質構造正由這兩塊板塊的隱沒與碰撞而產生。臺北盆地位於台灣北部,是一片平坦的沖積平原。東臨西部麓山帶,西面林口臺地,向北則是大屯火山群。如此複雜的地體構造歸因於板塊的造山運動與山脈拉張作用造成,也因此常伴有頻繁的地震活動。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IES)與大屯火山觀測站(TVO)共同計畫在北台灣地區設置高密集之地震觀測網「台灣陣列Formosa Array (FM array)」。此密集的地震網包含了140個測站。豐富的地震波形資料正好提供我們能夠去解析台灣北部地區的地下地體構造。在許多前人的研究中已從地震波分析出地下

三維速度構造,但對於地體構造仍舊無法有太深入的探討。由於部分岩石特性對非彈性衰減品質因子Q具有比速度構造更明顯的影響,以及在震波傳播路徑上的介質特性發生變化也容易導致品質因子Q受到火山活動或較大的地震而改變,此種特性便可讓我們對地下構造能有更進一步的解釋。在本研究中使用中央氣象局即時觀測地震網(CWBSN)所收集的資料結合FM array的寬頻地震資料。根據 ω^2-type source model 的假設進行非線性逆推擬合3-20 HZ頻率範圍的路徑衰減因子t*,並通過震源項的消除以提升在非線性擬合t* 時震源項對於路徑衰減因子的影響,最後再藉由參考前人三維速度模型進行非線性逆推求得衰減模

型的層析成像,並觀察消除震源項的影響是否能提升在Q值逆推時的精確度。根據層析成像的逆推結果,可以發現在大屯火山區、觀音山地區附近地下以及龜山島地區下方均有明顯的低Q現象,推測可能為地熱反應或存在塑性物質。而在雪山山脈與蘭陽平原區域也能藉由高Q與低Q的分布觀察到台灣北部地區曾經的造山運動痕跡與如今的張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