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效應藥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天花板效應藥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郝洛西,曹亦瀟寫的 光與健康:以實證設計為根基,引領全球光與照明的研究與應用 和華倫‧法雷爾約翰‧葛瑞的 男孩危機:偽單親、兩性失衡、缺乏競爭力,兒子的未來正在崩解,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10年12月號 - 臺北榮民總醫院也說明:清藥物辨識資料庫,開發「愛家小藥師」APP,以AI創新居家用藥整合服務,守護民眾 ... 進一步提供門診藥物辨識諮詢及住院病 ... 有所謂「天花板效應」,也就是隨著劑.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葦文思 和三采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東亞學系 關弘昌所指導 林品清的 以雙層賽局理論分析蔡英文政府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政策 (2021),提出天花板效應藥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雙層賽局理論、台美關係、兩岸關係、美豬美牛、Covid-19。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 蕭心怡所指導 張耘瑛的 應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方法建立餐飲衛生查檢表及檢查頻率-以複合式咖啡廳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咖啡廳、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檢查頻率、風險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天花板效應藥物的解答。

最後網站止痛藥效果則補充:Morphine、fentanyl、codeine無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最高劑量之上限), ... 前者因為是短效藥物,患者需忍受多次注射,後者嗎啡用藥止痛效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天花板效應藥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光與健康:以實證設計為根基,引領全球光與照明的研究與應用

為了解決天花板效應藥物的問題,作者郝洛西,曹亦瀟 這樣論述:

照明影響健康的時代鉅作 以實證醫學為根基 引領全球光之照明、色彩與健康的權威研究 從住宅、學校、辦公場所、醫療與安養院所乃至都市規畫 創建改變人類光與照明應用技術的全新里程碑   遠古以來,人類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19世紀末電燈發明;從此以後,人類正式邁入夜生活時代,也開始經歷日夜顛倒、時差、3C藍光導致失眠等健康困擾。   本書奠基於醫學與研究實證,闡明光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既是建築與照明、醫療專業人士的教材,也是學術價值極高的科學研究用書,更提供許多光與照明實際應用設計的專業規畫方案,為建築與照明行業從業人員提供學習參考和創新思考的引導,是為21世紀照明與健康的嶄新里程

碑,提供富有前瞻性與永續性的發展視野。   本書作者郝洛西,現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畫學院教授,亦是全球知名、專門從事與顏色、視覺與照明領域的數位、科學研究和設計工作的專家。她自2014年起便帶領本書共同作者曹亦瀟,一起進行關於全年齡的光與健康研究、設計與應用工作,本書即為兩位作者12年研究之集大成,為人類提出劃時代的珍貴成果——掌握光照,便能掌握健康。   ★ ★ ★   壹、醫學實證光與健康的關係   本書引用近700項國際研究文獻+繪製400張圖表,針對視覺發育、視力健康、生物節律、情緒認知、新陳代謝、免疫調節等方面,提供詳細的醫學理論並設計實驗研究進行分析,是為照明設計改善及促進

人體健康的堅實依據,而如何利用照明技術來積極改善健康,將是未來的重要發展趨勢。   ■ 控制光照,就能改善健康——以褪黑激素為例   褪黑激素不僅影響睡眠週期,若分泌不足,除了會提高乳癌、攝護腺癌等的罹患風險,也跟發胖和近視有關。實驗顯示,350lx(注:lx為照度單位,表示被照物體表面單位面積之光通量)左右室內照明的光強度,已能使夜間褪黑激素分泌濃度顯著下降,由此可知,不當的室內照明會影響使用者的睡眠節律;反之,由老化、輪班和快速時區變化引起的節律紊亂及睡眠障礙,也能藉由室內節律光照來改善。   ■ 不同光譜的光療效用   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若接受積極的光照便可回復健康,最廣為人知的便屬

紅外線光療,除了治療或輔助治療急性與慢性軟組織損傷,還可促進新陳代謝和細胞增生;而偏頭痛採用窄波段綠光,亦具有干預療效。   貳、全面剖析光照對各年齡發展與特定對象之健康影響   了解光對健康的影響之後,了解如何以正確的方式來運用自然光與人工照明,不僅可避免對健康造成傷害,對於希望採用光療來改善疾病症狀的醫學界人士,更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先驅研究。本書除了逐一分析不適當的自然採光或照明,對不同年齡族群與特定對象所造成的正面與負面健康影響,更提出不同發展階段應注重的照明要點,以及健康方面的改善與治療建議。   ■ 嬰幼兒   因為其眼球藍光透過率較成年人高出4倍,因此藍光可直達嬰幼兒的視網膜,對黃

斑部發育造成影響,必須盡量避免接觸富含藍光的電子設備。但藍光並非百害而無一利,波長390~470 nm的高強度藍光可用於減輕新生兒黃疸狀況,治療效果極佳。   ■ 青少年   光照與經常用眼過度的青少年視力健康及其學習績效有關。除了使用未經認證的健康照明燈具、桌面照度的設置不合理、與檯燈下光亮度對比過大、重點照明燈具布置錯誤、長時間使用平板或手機等,都是普遍導致眩光和視力惡化的問題。而課業壓力亦嚴重壓縮青少年的睡眠時間,也使他們具有晚睡晚起的現象,應關注日間自然採光效果,包括減少入睡後的光線干擾,在光汙染嚴重地區應用窗簾阻檔室外人工光源等方法來防範。   ■ 老齡人口   此階段眼睛功能明顯退

化,包括視敏度及色彩辨別能力、對比敏感度、明暗適應能力都下降,對眩光特別敏感、視野範圍縮小等問題,都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因此居家環境需提高照度水準、避免眩光、確保相鄰空間亮度的平穩過渡與照度均勻度、良好的光源顯色性、增加對比度,以及採用寬板設計的開關面板與延時開關等,都能避免老人最常發生的跌倒問題,改善整體的生活品質。   ■ 孕產婦   以產婦產程的光照陪伴為例,從產前、待產、分娩、產後各階段,產婦的身心都會面臨極大的變化。因此作者研究團隊提出光照分娩陪伴方案,在宮縮逐漸強烈的第一產期維持暗光,使褪黑激素含量增加,為分娩提供動力,並且在分娩室設計模擬花開時節花朵繽紛的光照意象,以幫助

產婦放鬆、鎮靜。此一方案在廈門的醫院分娩中心實施應用,並獲得了極佳的回響。   ■ 年長病患   隨著社會高齡化與失智症患者的增多,在治療上除了用藥控制,也可以利用高色溫、高強度的光源,在不同時段提供不同照度和方向的方式(早晨7:30採6,500K、8:00前從200lx逐漸達到至少1,000lx垂直照度並維持、傍晚18:00逐漸降低至200lx),來改善患病老年人的畫夜節律,並可能減少躁動行為,使照護上更加輕鬆。   參、不同場域的健康照明規畫   醫療界盡其所能尋求一切辦法幫助患者減輕病痛,提高生命品質,然而除了內外科的用藥與治療,在作者團隊歷時多年的研究下,也開啟了以光照輔助醫療,甚至

達到治療效果的可能性。本書針對各種不同環境的居住健康,包括:住家、教室、辦公室、工廠生產線、醫院手術室與病房、安養機構、地下空間,甚至極地科學考察站等,從波長、色溫、照度、光源位置進行周全的評估分析,包括從牆面、地板到天花板的光線反射、漫射、散射等條件,到照明控制時段與開關設計等細節都考慮在內,提供了建築設計與照明業者最詳盡週全的專業建議。   ■ 教室   小學課堂有較多動手操作,因此需要足夠的直射光照。中學生的學習以讀寫作業為主,教室光環境應強調視覺舒適和緩解用眼疲勞,課桌面在符合標準規定的300lx照度的情況下,應斟酌再提高。而美術教室、電腦教室等視覺作業要求更高的教室,照度值則需達到5

00lx,甚至更高。而為了觀看多媒體投影設備,燈光和窗簾經常是關閉的,學生在黑暗中寫字會嚴重影響視力,因此多媒體投影區和座位區應設立獨立的照明。   ■ 安養中心   以安養中心或長者居室為例,提高照度並增加對比度;減少相鄰空間的亮度差以避免產生視疲勞;浴室、廁所燈則宜採用延時開關等,都能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風險。   ■ 地下空間   地下空間普遍多有封閉、潮濕、通風不良等問題,可以透過諸如將自然光引入地下空間、地下照明模擬自然環境意象、在出入口採用重點照明設計,以避免明暗快速變化時所會引發瞬間盲視或眩光等方法,對地下空間的先天條件不良加以改善。   ■ 手術室   手術與病患性命攸關,因此手術

室中需要最高標準的、最專業化的照明條件。國際照明委員會、北美照明工程協會建議,手術室環境照度均在1,000lx以上;而為了保證手術醫生對病灶組織、血液等色澤變化的辨識和判斷能力,光源顯色指數Ra應大於90,特殊顯色指數R9應大於0,而且這些標準還應盡可能提高。室內環境照明的光源色溫需與手術無影燈色溫相同或接近。手術操作時,為確保避免眩光和陰影以及視野內照度均勻,因此燈具需在手術枱四周以環狀設置。此外,熱能會引起外科醫生的不適,也會使暴露在外的病人組織脫水,盡可能控制800~1000nm範圍內的光譜能量分布。   肆、城市夜景照明的發展與隱憂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了2050年,全世界70%

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之中,也因此,城市的照明規畫與光害防治,亦將隨著人口愈來愈多而更顯重要。   ■ 城市健康照明的進展   近幾十年,城市照明建設發展有著飛躍式的進步。除了照明燈具的品質提升、燈具配光更加合理,使得路面照度更加均勻、大幅減少交通事故。而近50%的傳統光源被LED取代,照明節能也引領了城市的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此外,作者也針對建築立面的LED媒體廣告,提出亮度、解晰度、刷新頻率、色彩、內容複雜度,之於觀者視覺與情緒舒適度的影響分析,對於現今為數愈來愈多的LED廣告媒體與城市空間的整合,有著極為關鍵且建設性的參考價值。   ■ 繁榮背後的隱憂與警示   城市中不適當照明將造成光污染

,若不加以重視,將對動、植物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對於野生動物更甚。諸如昆蟲趨光而被燈具的高溫燒死、夜間建築照明使得鳥類迷失方向甚至撞上玻璃帷幕而亡、建築物和路燈照明也會使兩棲動物無法入睡……等等,都將造成致命且無法彌補的生態浩劫。因此作者亦針對上述提出了分析與警示,希望人類在追求以科技促進健康福祉之餘,也必須關注各界對於其他物種與生態環境的重視。 名人推薦   ★台灣永續建築與健康建築研究先驅   成功大學建築系前系主任   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 江哲銘 特聘教授/博士——專業推薦

以雙層賽局理論分析蔡英文政府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政策

為了解決天花板效應藥物的問題,作者林品清 這樣論述:

蔡英文總統的第二任期甫揭幕,2020年8月28日蔡總統親自召開記者會,宣布自2021年元月起,開放含安全容許值以下萊克多巴胺 (Ractopamine) 含量之美國豬肉、內臟,以及30月齡以上之美國牛肉進口。引發媒體熱議,也引起國內各界對於該政策的疑慮與批評。回顧臺美關係歷程,美豬、美牛開放進口一直是我國歷屆政府,不分黨派都曾經面對的「燙手山芋」;然而,民進黨在2012年曾強力杯葛美牛進口,8年後卻對於美豬、美牛進口政策態度急轉彎,其原因為何?本研究指在探討蔡英文政府選擇在其第二任期之初、2020年8月底宣布這項重大政策,其中蔡政府對國際關係層面以及國內內政向度可能的考量與評估為何?本研究以

普特南 (Robert Putnam) 1988年提出之雙層賽局理論 (Two-level games) 為研究視角,筆者採取文獻分析法,並配合訪談法取得蔡政府內部幕僚對美豬、美牛進口政策之決策過程的一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2016年至2020年間,蔡政府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型態美中臺三邊關係,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之時,我國亮眼的防疫表現不僅為臺灣在國際上帶來正面宣傳效果,在國內也召喚出強大的「國家光榮感」,同時更為蔡英文政府帶來以「快刀斬亂麻」之姿,處理美豬、美牛進口議題的契機。

男孩危機:偽單親、兩性失衡、缺乏競爭力,兒子的未來正在崩解,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

為了解決天花板效應藥物的問題,作者華倫‧法雷爾約翰‧葛瑞 這樣論述:

過動、愛哭、缺擔當、抗壓性低? 當媽媽抱怨兒子越來越不像「男孩子」時, 失序、暴力、自毀,亦是現代男孩的黑暗面貌。   日本法務省研究:「隨機殺人的兇手大多為男性。」   心理、生理、教育、經濟......把男孩推向火坑的原因不只一個!   全世界63個國家正延燒的「男孩危機」,   我們該如何遏止與預防?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 約翰.葛瑞   +   歐巴馬白宮顧問 華倫•法雷爾   歷時11年研究,拯救二十一世紀男孩~新世代兩性寶典     男人和女人或許來自不同的星球,但是都在同一艘船上奮鬥。   兩性之間,沒有所謂輸贏;某一性別的「勝利」,其實是兩性的失敗。   

失衡的兩性,不只讓女孩受傷,男孩的未來更是岌岌可危!   正襲向全世界63個高度開發國家「男孩危機」,我們該如何應對?     二十一世紀男孩的4大危機   ▎心理危機/男孩更容易自殺?   過往男性要上戰場和養家活口;但現在前者需求降低,後者有女性分擔。男孩得找到人生使命,避免為了做而做、失去目標,導致憂鬱症與自我厭惡。   ▎生理危機/男孩比較短命?   現在男孩的精子數量,不到祖父輩同齡時的一半,每年持續下滑1.5%;自殺率更是隨著年齡飆高,身為男性就是早死的最大因素。   ▎教育危機/男孩不愛上學?   拒絕上學;沉迷電玩;缺乏抗壓性,男孩被退學的機率是女孩的3倍。未來時代最需要的

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男孩無法達到「精熟」標準。   ▎經濟危機/男孩的收入降低?   AI時代,勞力工作降低,需要腦力、情緒智商的工作大增。傳統的男性工作減少,缺乏彈性的男性將面臨工作上的挑戰。     你以為這只是女孩的表現越來越好,而男孩在原地踏步嗎?   我們可以這樣做!   ◆打破「你是男生,所以該……」的偏見   避免被「你是男生,所以該⋯⋯」的社會偏見綁架。男孩不只能賺錢養家、保家衛國,還可以做更多事。為自己做選擇,男孩才會更愛自己。   ◆重新定義何謂英雄   傳統男孩依靠體力成為英雄;AI 時代的男孩,需要的是同理心和情緒智商。不是強壯才叫男人,男性也能做「不男人的工作

」。   ◆讓爸爸重回親職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心靈特別容易空虛、被幫派吸引,成為性犯罪的獵物。鼓勵爸爸陪伴孩子,讓男孩知道自己未來可以成為好爸爸。     男孩危機是時代造成的問題,   性別戰爭中,不論誰占上風,都是雙輸。   應該不分男女,拉掉性別框架,做自己擅長的事。   這是個「新性平」時代,   不只要性別平等、更要性別平衡。 各界好評   ◆若你關切人類的存亡,務必閱讀本書。──傑德.戴蒙博士   ◆這社會的既有收買手法有效率地讓年輕男性準備好送死,而非好好活著。──蘿瑞.D.蓋帕林,診療社會工作師   ◆男孩的失敗也是女孩的失敗。──利奧納德.薩克斯醫學士博士   ◆

男孩危機的挽救,當從男孩的教育與成年男性的治癒著手。──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推薦導讀】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教育和文化轉換的方法,以學校、家庭、飲食、活動、情緒等各種調整,希望治癒受傷的男人、教育有危機的男孩,我自己看了很有啟發。因為深刻的理解、尊重個體的發展和差異、分享和指導他人雙槳齊划的經驗,將男性從英雄傳說中解放出來,同時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謂是一種助人亦能助己的實踐。──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國際推薦】   《男孩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書。法雷爾與葛瑞表現極為出色。他們靠著處理性別議題數十年的經驗與嚴謹的研究,帶領我們認識兒子們為何正在失敗,以及我們身處

的世界為何越來越暴力的背後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了我們能共同支持的解決之道。若你關切人類的存亡,務必閱讀本書。──傑德.戴蒙博士(Jed Diamond),著有《男人,為什麼抓狂?躁男症候群》(the Irritable Male Syndrome)      我擔任心理醫師三十多年,親眼見證過法雷爾與葛瑞博士所指出沉默卻致命的危機──這種社會化手法有效率的讓年輕男性準備好送死,而非好好活著。法雷爾與葛瑞敏銳的關注如何改善這種現象,帶有深度與迫切之情。──蘿瑞.D.蓋帕林,診療社會工作師,卡索伍德治療中心(Castlewood Treatment Centers)共同創辦人     當我們

向男孩提供協助時,常被視為是在剝奪女孩獲得的協助。華倫.法雷爾幫助我們明白,為何男孩的失敗也是女孩的失敗。然而,男孩茁壯成長所需要的東西,與女孩並不相同。華倫.法雷爾明白這一點。身為一個女兒的父親,我相信我們都將能因閱讀《男孩危機》而受益。──利奧納德.薩克斯醫學士博士(Leonard Sax),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浮萍男孩》(Boys Adrift)與《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     任何育有男孩的父母必讀本書。你將在本書中找到各領域的指導,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為兒子建立安定性都有。本書不僅解釋達成的方式,更提供了背後原因,讓你能清楚理解來龍去脈。──

瑞秋.亞歷桑德(Rachel Alexander),「市政」(Townhall)網站撰稿人   作者簡介 華倫.法雷爾博士(Dr. Warren Farrell)   ●白宮男性暨男童委員會推動聯盟(Coalition to Create a White House Council on Boys and Men)主席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前100 名思想領袖   ● 三度入選為紐約市全國婦女組織(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NOW)董事會   國際級暢銷作家,其著作包括《為什麼男人應該是這個樣子?》(W

hy Men Are the Way They Are) 與《男權的神話》(The Myth of Male Power),曾以17 種語言出版暢銷全世界。致力於成立男性與女性團體,造福全美人民。   約翰.葛瑞博士(Dr. John Gray)   ●兩性研究專家   ●過動症自然療法專家   其著作《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不僅被譯為約45 種語言暢銷全球,更被《今日美國》(USA Today)列為近25 年來最具影響力書籍。   譯者簡介 洪翠薇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

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熱愛文字工作與翻譯,深信好的翻譯能將重要的知識與美好的藝術散播到每個角落。目前為全職譯者。     推薦導讀:齊家治國的雙槳齊划─為所有人而寫的《男孩危機》  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前言:什麼是男孩危機? Part1「男孩危機」真的存在嗎? Chapter 1 男孩更容易自殺? Chapter 2 男孩比較短命? Chapter 3 男孩的收入降低? Chapter 4 男孩不愛上學? Chpater 5 全球共同面對的男孩危機 Chapter 6 為何對男孩危機視而不見? Part2 「男孩危機」不是你的錯 Chapter 7 男孩的生存之道改

變了? Part3 失去目標的男孩 Chapter 8 當社會改變,男孩想要的也不同了? Chapter 9 「英雄悖論」:不重視自己才有自我價值 Chapter 10 現代危機,離婚造成的父親缺席 Chapter 11 隨時代改變的成功定義 Chapter 12 失衡的世界,男孩更要均衡   Part4 讓父親重回親職 Chapter 13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 Chapter 14 為何爸爸如此重要? Chapter 15 重新發現「爸爸」的變化 Chapter 16 爸爸的做法和媽媽不一樣 Chapter 17 離婚時必做的四件事 Chapter 18 男性的新目標:成為人父 Chapt

er 19 解除對爸爸的歧視 Chapter 20 所有父母都是最佳家長 Chapter 21 面對身為人父的困境 Chapter 22 建立充滿父愛的家庭 Part5 當英雄有損健康 Chapter 23 男孩該當英雄嗎? Chapter 24 英雄們的情感障礙 Chapter 25 日益嚴重的男性憂鬱症 Chapter 26 男孩健康的隱形殺手 Chapter 27 男孩學會愛的第一步 Part6 焦躁過動的男孩,有解嗎? Chapter 28 神經系統的新危機 Chapter 29 過動症的4種性格 Chapter 30 引發過動症的16種原因 Chapter 31 恢復多巴胺功能的

自然療法 Chapter 32 增進大腦表現的天然保健食品   結語 附錄 家庭晚餐的5大要素 銘謝    作者序 什麼是「男孩危機」?   在一場氣氛活絡的聚會上, 在場者有政府官員、企業老闆、作家及柏克萊加大的教授(3 位男士、3 位女士,其中2 位是立場強烈的女權主義者),主人之一的作家山姆.金恩(Sam Keen)問:「如果能重新投胎,你會選擇當男生還是女生?」   所有男士都回答:「女生。」另一場晚宴上,好友的女兒梅莉莎告訴妻子莉茲和我懷孕的消息。我問她丈夫安迪,如果生了兒子最期待什麼。安迪雙眼發亮地說:「我要把他舉高高;等他長大,要帶他玩、踢球。小時候我爸都會故意放水讓我

得分。如果可以,我也想為兒子這麼做。」當晚稍後我又問他:「你比較喜歡男生還是女生?」他以認真的語氣回答:「我選女生。現在的女生想做什麼都可以,男生卻不行。我也擔心男生書讀不好或是沉溺於電玩。」   女生當然得面對各種內在與外在的文化偏見。但令我驚訝的是,即使安迪想像和兒子一起玩耍的畫面如此明確,他渴望孩子擁有美好未來的欲望,卻壓過這些想像,最後選擇想要女兒。   過往,多數爸爸都希望先生兒子,現在已經不再如此。安迪心裡的「父親本能」—希望孩子過得好勝過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正是現在多數爸爸的寫照:準爸爸想要女兒的比例,幾乎是想要兒子的2 倍。   至於準媽媽,她們想要先生女兒的比例,比想要先

生兒子高出24%。以前,大家都認為女兒比兒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後與父母同住,但現在此景不再:25 ∼ 31 歲的年輕男性與父母同住的可能性,比同齡女性高了66%。   凱文的爸爸威廉告訴我:「凱文在他30 歲生日派對不久後就搬回來了,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爸爸』,這個想法一直困擾我。」   凱文則有另一件事煩惱:「我和一個女生在派對上看上眼,我想邀她續攤,但總不能回我爸媽家吧。後來她提議想換個地方,很挑逗地對我說:去你家吧?你住附近嗎?」   「我說我和爸媽住一起。原本我是想問她有沒有適合的地方,但我發現她僵住了。她找了個藉口說去化妝室後就回到朋友身邊,兩人偷瞄著我笑。我人生中從未感到如此羞

辱過。」   另一個不同於凱文的活潑男孩,也同樣有著敏感及羞愧的共通點。在比爾.寇司比(Bill Cosby)、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等名人醜聞風暴的影響下,媒體每報導一個性騷擾犯、強暴犯或連續殺人犯的新聞,就讓一位敏感的男孩因為身為男性而感到羞愧。從羅伊斯.曼恩(Royce Mann)在2017年為「孕育」(HATCH)—以「孕育創意」為宗旨的全球性社團—朗誦的散文詩,可以感受到15 歲的他承受的羞愧感:   我變成男人了。第一次有女子在路上閃過我,這位離我3公尺遠的女性回頭看我一眼便立刻改變方向走到對街⋯⋯她的腳步聲讓我明白我雙手的危險,讓我明白身為男人真正的

意義,或許我永遠無法了解她為何要懼怕男人。但在那一刻,我終於明白彼得.潘的感受—想當個男孩,永遠都不要成為男人;因為,作為男人便是父親、兄弟、攻擊者的綜合體,但主要是後者。   羅伊斯感受到的愧疚感,讓他明白「自己的危險性」;大眾對於男性的恐懼,讓他下了個結論「我想永遠當個男孩」—最好能像彼得.潘那樣—因為男人是「攻擊者」。   所幸,羅伊斯不太可能成為性罪犯。在他的發言中,始終未提到自己多想將男性的優點部分貢獻給家人、奉獻給全世界;但是被當成攻擊者所引發的罪惡感,限制住了他。   無論你的兒子像凱文還是羅伊斯,這就是現今男孩生長的時代。《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曾有一篇

文章〈男人末日〉(The End of Men),因為讀者的熱烈反應而出版成書—你能想像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有人預言「女人末日」(The End of Women)嗎?過往,從來沒有這種預言自己的性別將步向末日的言論出現;但前述「男人末日」的預言,對兒子的人生可沒什麼重要啟發。   現今男孩遇到的情況真的就是危機嗎?或者,只是因為女孩的表現越來越好,男孩卻在原地踏步?我將提出諸多男孩在各種重要領域都走下坡的證明。男性每況愈下的情況,也將傷害所有女孩、婚姻、他們的小孩和全球的安全。   多數人對這問題都視而不見。2017 年9 月16 日,我在谷歌(Google)上以「男孩危機」(boy c

risis)為關鍵字搜尋,搜尋結果一半是和樂團「男孩危機」有關;而搜尋文化上的男孩危機,有一半的文章都斥為迷思。   了解男孩危機這個問題,對心理絕對有益。假如你覺得兒子成了「賴家王老五」,你可能會像威廉那樣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家長;但當你了解這現象是所有已開發國家正面臨的問題時,你會知道這不是你的錯,我們可以做些事避免兒子捲入危機中,幫助他將危機化為轉機。   我與男孩危機   1970 年代,女權運動領袖被冠上燒胸罩的人(bra burners)、醜八怪(ugly)、男人婆同性戀(dykes)、厭男者(men-haters)等稱號。我曾請羅格斯(Rutgers)大學的學生玩角色扮演,「親

身體驗」女權運動領袖的角色,其他學生則扮演沉默的大眾或辱罵叫囂的人。在他們完全投入其中後,我要求他們角色互換。   學生的熱情回應,讓我因此修改博士論文方向,聚焦在女權運動上。紐約市的全國婦女組織(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NOW)聽聞此事後,邀我成立「男性自覺團體」(men's consciousness-raising groups)—一個滲入女權主義者的男性團體。我獲選為全國婦女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在世界各地為女權主義者發聲,成立上百個男性與女性的支持團體。   70 年代末,離婚率大幅上升,我注意到許多離婚家庭的孩子都是與媽媽同住。爸爸的

文化模因(cultural meme)都著重在他賺的錢,而非他對孩子的愛;當爸爸沒有支付贍養費時,就會被說是「賴帳者」。原本我也接受這樣的文化模因,直到我親耳聽到離婚爸爸的心聲。   他們為在家事法庭中遭到的不平等對待憤怒,對法條字字計較。但當我問起孩子的情況,爸爸們的眼淚奪眶而出。憤怒只是掩飾脆弱的面具,用來遮掩「探訪、監護權」這類讓他們覺得自己像個二等公民的用詞,也因為兩週才能見到孩子一次,爸爸們覺得自己的努力在每次探訪結束後化為烏有。   我看到好些爸爸一路墜入人生低谷;也有爸爸拚命賺錢支付訴訟費用,好讓自己能平等地參與孩子的生活。有些爸爸負擔不起打官司的錢;有些爸爸努力賺錢,最後卻

沒時間陪伴子女。   與此同時,我在小學任教的姊妺蓋兒告訴我,很多成績突然一落千丈的學生,原因就是爸媽正在談離婚。   1986 年《為什麼男人應該是這個樣子?》(Why Men Are the Way they Are)出版,各國語文版本的問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爸爸向我傾訴這些挫折感與無奈。經歷70 年代早期離婚潮的孩子,現在已是上高中的年紀。在我的講座會後,眼中滿是失望的家長向我吐露,孩子遇上的挑戰讓他們深感悲傷。然而,身為研究者和女權主義者,我想知道這些問題是因為爸媽離婚、沒有父親陪伴或是其他原因所導致,這份研究最終收錄在我於2001 年出版的《父子重聚》(Father and Ch

ild Reunion)。研究發現,沒有父親的陪伴是導致這些孩子遇到社會、學業、身心健康等問題的主因。   這份研究明確指出,不論男孩或女孩,父親缺席都會有影響。在我撰寫本書時,情況更明顯,父親不在身邊對男孩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傷害延續的時間也更長。原因是,離婚在高度開發國家是很普遍的事,女權運動為女孩打了強心針,但是卻沒有人為兒子這麼做。女兒們在經歷目標增長(育兒、賺錢或兩者都要)的同時,兒子卻感受到「目標感的失落」(purpose void)。   我越是深入發現男孩為何會如此,越是明白為何沒有爸爸在旁引導的男孩,會大大落後有爸爸陪伴的男孩。   簡單來說,我將「缺乏爸爸」(dad

deprivation)和「目標感的失落」視為一種複合效應。   糟糕的是,我越來越常看到過往歷史的傳承—鼓勵男孩要當英雄的「英雄觀」(heroic intelligence),與維持身心健康的「健康觀」(healthy intelligence)正好大大衝突。想想對著球場上男孩大喊「衝啊!」的家長、啦啦隊,他們完全不覺得自己正把男孩推向腦震盪受傷的風險;等到男孩受傷時,大家又祝他早日康復「再上場奮戰吧!」準備迎接下一次的腦震盪。   在我開始尋找這些現象間的關聯時,我和莉茲搬到加州米爾谷(Mill Valley),遇見了《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的作者約翰.葛瑞(John Gray)。約翰和我一起健行超過400 趟了。約翰雖然以協助男女克服差異、建立同理心聞名,但他也致力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進行非醫學療法的研究,這種療法強調直接處理深層的病因。於是,我請約翰在Part 6 分享,提供家長與教育者新的解決之道:為了快速解決問題而使用藥物,可能帶來需要更多藥物解決的新問題。   2018 年4 月, 我接到來自白宮的電話。歐巴馬總統成立的白宮婦女暨女童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Women and Girls)想邀我擔任顧問。我答應了,同時也反

應別忘了成立白宮男性暨男童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Boys and Men),讓全國正視兒子正面臨的問題。   由於需要另外提案,我邀請國內多位專家組成多黨派聯盟,擬定提案。我們花了18 個月的時間辯論、整合各家觀點。雖然歐巴馬總統和川普總統都沒有成立男性暨男童委員會,但聯盟內的討論讓我接觸到許多男性相關議題。   接下來的9 年,我也將焦點從政府能做的事,轉移到家長、老師、社區能做的事上。當我在進行多黨派聯盟的提案時,我得考慮到每個人的感受;但我相信讀者應該會希望在書中看到我直言不諱、直指問題核心。我希望你閱讀本書,是要看清現實的生活、真實的問題。有些問題可

能很棘手,但若不尋找解決之道,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無助感。   本書所提的每個問題,我都會提供解決方法,讓你能依個人需要調整。現代家庭在養育孩子時,都面臨了比以往更錯綜複雜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利用每週一或兩次的「家庭晚餐」(family dinner night),為男孩提供解決之道。只是如果沒做好,很容易就變成噩夢。舉例來說,在同理兒子和希望他同理你之間取得平衡,不僅是藝術,也是紀律。這兩種面向都列在〈附錄:男孩危機清單:有爸爸陪伴的好處與缺乏爸爸的危險〉中。在男性可能壓抑情緒的地方,我也做了特別提醒。   關於書中的「兒子」   我特別在書中使用「兒子」一詞讓讀者感受整個過程。   這

個兒子指的是「所有人」的兒子。如果你是老師,便是指你的男學生;如果你正帶領一群男孩,那就是當中的每個男孩。   男性會需要這樣的「自助書」嗎?當然,商管書就是男性的「自助書」。這些書讓男性在職場上有更出色的表現。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分擔家計,讓爸爸有機會專注在家務上。既然「男孩危機」也是爸爸的「公事」,本書就是爸爸的商管書。雖然本書聚焦在男孩身上,但我和約翰也同樣關注男孩危機對女性的影響。男人和女人或許來自不同的星球,但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奮鬥。兩性之間,沒有所謂輸贏;單一方的「勝利」,其實是兩性的失敗。   別說男孩危機與你無關,就算你尚未養兒育女,你也得辛苦工作、支付稅金,為男孩危機

付出代價。舉例來說,伊斯蘭國(ISIS)招募的男孩,都是因為缺乏父愛而失去生活目標的人。   伊斯蘭國的壯大,意味著我們需要花更多錢在國土安全、網路戰、國防與照顧新退伍的軍人上,還有犯罪與監獄等費用,以及政府的社會福利計畫中,為了照顧喪夫家庭所支付的撫卹金。若將失業男性無法支付的稅收也算進去,光是在美國,每年就得負擔1 兆美元以上的金額。   這些直接花費還不包括心理上的代價,像是擔心孩子可能成為下一個校園槍擊案的受害者,因為這些槍擊案的凶手通常是缺乏父親陪伴的男性;或是擔憂兒子對父親的渴望,可能讓他成為性罪犯的下手對象。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本為所有人而寫的書。   在上個世代,「

技客」2(geek)很容易被嘲笑,父母會要孩子去練舉重、玩摔角,以避免被同學欺負,讓孩子在不自覺中產生「我不被接受」的感覺。然而,當時若能有一本書帶領大眾討論,幫助父母放眼未來,例如技客的豐富知識,將使他成為億萬富翁。他們便能幫助兒子抱持樂觀態度面對未來,啟發孩子的天分,而不是帶著羞恥感去練舉重。   未來不一定完美,但本書的目標是在針對女性未來挑戰的討論中,加入同等詳細的男性討論。本書將探索這場危機的主因,更提供家長、老師和決策者能採用的解決方案。   每個男孩都是獨一無二的,請先閱讀本書再決定是否應用在兒子身上,你也可以直接把書交給兒子,讓他自行探索;也可以給女兒,讓她帶著這份知識去愛

人,用同理心以身作則。   華倫.法雷爾博士於加州米爾谷 2017 年11 月1 日 www.warrenfarrell.com 推薦序 齊家治國的雙槳齊划─為所有人而寫的《男孩危機》     回顧我46 歲的人生經歷,我雖然在美國取得博士,也在許多校園讀書、短期訪學過(杜克大學、哈佛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但是影響我最深最遠的,其實是北一女中。我的性別意識與人生的理念,幾乎可以說是一女中的奠基。擘畫一女中教育和建立一女中學風的江學珠校長,把她對這一代女性的期許,都寫在校歌裡:唯我女校、寶島名高、莘莘學子、志氣凌霄、公誠勤毅、校訓孔昭、齊家治國、一肩雙挑。為國家

盡至忠、為民族盡大孝,繼往開來、為我女界增光耀。   我在閱讀《男孩危機》這本書時,腦中一直不斷自動播放一女中校歌的旋律「齊家治國、一肩雙挑」。然後想著:在這個充滿未知的AI 世代,國與家,都需要更多的肩膀,如果要教導當代的男孩這樣一肩雙挑的觀念,我們該怎麼著手呢?   在《男孩危機》這一本書中,作者指出了一個造成男孩危機的關鍵:過往的男性,可以依靠體力與勞動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自信,如果家庭是一艘船,那就是男性與女性各划一邊—男性負責工作賺錢、女性則在內扮演輔助男性的持家責任。然而,全球化接著數位經濟與AI 世代到來,許多男性因為產業外移、工作被機器取代,而喪失工作優勢。相反的,女性在過

去數十年,受惠於女權運動的興起,不斷被灌輸可以去挑戰各種過往專屬男性的領域的想法,而事實上除了因為玻璃天花板的限制,女力崛起的成果確實斐然。因此,現代男孩們所看到的家庭形象變成了:堅毅智慧的母親,左右開弓雙槳齊划,父親則侷限於一邊划船,甚至有時候連把這一邊划好都不見得做得到,因此,家庭的船隻是失衡的;更糟糕的是,社會文化和性別刻板印象不斷頌揚男性英雄主義,想像與現實的落差,讓男孩的成長充滿挫折和壓抑。   我一邊看一邊覺得,本書其實更適合由一位現代的父親來寫導讀和推薦序,因為作者所訴求的對象,其實更多在於男孩的父親們,簡直可說是一本當代父親生存指南,作者希望的是打造一個雙親都能雙槳齊划的家庭

船。但既然出版社找了我,我就嘗試從性別與一個母親的觀點來分享一些看法。   以我自己成長的經驗,我不得不承認作者在書中的觀察有其道理。我是一個11 歲男孩的母親,也是一位女性主義研究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有許多男性與女性的學生們,且我從20 歲開始工作,在職場26 年,在我奮力打破玻璃天花板、努力進行各種法治革新的同時,性別的敏感度,也使得我特別能感受得到我的男性同儕、我的男性學生和我自己的孩子,在時代中找到新定位的困難。   作者所說的「放大的女孩與縮小的男孩」,確實呈現在學校教育中。我還記得數年前,有一次交大科法所甄試,錄取12 位學生,大家並沒有特別注意性別問題,最後結果出來,12

位連同備取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女同學,當下本所差點改名為交大女子科技法律研究所。   男子氣概的英雄觀,讓男性們在成長中,對分享和求助是卻步的,男性容易假裝有自信但內裡十分不安,最後導致極端的情緒,或者爆發憤怒、或者抑鬱寡歡。如作者所分析的,社會以英雄傳說來收買男性的體力和健康,讓男性被綑綁於形象中,難以脫身,最後影響身心健康,並且喪失對他人甚至對自己同理的能力。這樣的結果是男性容易因為衝動而抑鬱,鑄成大錯無法挽回。作者觀察美國的多起槍擊案例,更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美國近十年來發生多次重大校園槍擊案件,死傷無數,而所有行為人,清一色是男性學生或年輕男性。許多關於男性與暴力問題的統計數據,也呼應

作者的觀察。 我所尊敬的女性主義政治學者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指出,當所謂「好的、成功的男性」被定位為「有能的保護者」時,女性也被套到刻板印象的位置—所謂好的、成功的女性,就是擁有一個保護她的男性,並對其忠貞和順從;反之,一個不好的、失敗的女性,就是欠缺保護她的男性,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保護而主張要「做自己。」   不論是《男孩危機》的作者,或者艾莉斯.楊的論述,他們都認為:生而為人的身心安頓(well-being),其實需要的是國家、社會與家庭的支持與培力,而非割裂式的區分強者和弱者、保護者與被保護者。   受創者傷害他人,唯有自己痊癒才能治癒他人。男孩危機的挽救

,當從男孩的教育與成年男性的治癒著手。在性別的視角下,男性也是性別刻板印象下的受害者,任何對於性別的培力 ( empowerment) ,都應該給予支持。對於男孩,教會他學習聆聽,不因為身為男性而被貶抑,對於看著父執輩只划一邊的槳,卻眼見同儕和配偶雙槳齊划的成年男性,則要給予鼓勵與引導,讚美他們忠於自我的工作和生活,一步一步協助這些心裡住著無所適從、危機男孩的男人,拿起另一邊的槳。   我很幸運,我的11 歲男孩(小名包包),是一個暖男,我這一輩子受到別人的鼓舞和安慰最多的是來自我的包包。他幾乎不存在任何性別的刻板印象,最欣賞的是一個班上想要從軍的女孩。在這個充滿未知的年代,教養兒女是身為父

母十分困難的學習歷程,因為我們不像我們的上一輩,可以想當然耳、單純地做些「我是為你好」的指令。但可以確定的是,包包性格裡的溫暖和開闊,定與他從小看多了雙槳齊划的父母與叔伯阿姨們有關。我期待他能順利度過男孩危機,長成一個有自信、樂在自己的生活、並對社會有貢獻的男人。   所有的經驗都是學習而來,何況當女性爭取權利時,我們也曾得到許多男性的支持和協力,所以,女性在男孩危機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不能協助文化轉變,幫忙男性在這個時代度過危機,同在家庭與社會的船上,最終受害的依然是我們的社會和我們自己。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教育和文化轉換的方法,以學校、家庭、飲食、活動、情緒等各種調整,

希望治癒受傷的男人、教育有危機的男孩,我自己看了很有啟發。因為深刻的理解、尊重個體的發展和差異、分享和指導他人雙槳齊划的經驗,將男性從英雄傳說中解放出來,同時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謂是一種助人亦能助己的實踐。我樂意為之,但願你也是。   林志潔教授/交大科法所 CHAPTER13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 父親的缺席是導致男孩危機的主因,原因是父親很少參與教養過程,但是當他真的參與時,又經常被人貶低。孩子在經濟上的富有或貧困,心靈上的豐富或匱乏,越來越仰賴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是否有父親陪伴。 醫學界在發現新疾病時,第一件事就是為其命名。我們可以說,現代孩子所處的時代是「缺乏父親的時代」,特別是「男孩缺

乏父親」。想要終結這個時代,首先就要認清千禧世代是缺乏父親的世代。 不管男性或女性,都認同必須終結缺乏父親的時代;93%的媽媽更同意,美國有父親缺席的危機,爸爸和孩子們也同樣認為。父親缺席對孩子的傷害很早就開始了—從孩子的基因開始⋯⋯ 父親不在身邊,便是剝奪孩子生命的一部分。2017 年出版的《兒科》(Pediatrics),書中的研究總結道:「失去父親的兒童,在9 歲時其端粒(telomeres)會明顯較短。」端粒存在人體細胞裡,主要功能是在細胞分裂時不讓基因被刪除。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顯示:「早期端粒的長度,能預測壽命長短。」 沒有父親陪伴對預期壽命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失去父親的孩子到了9 歲

時,其端粒短了14%。若與女孩相比,因為失去父親造成的端粒傷害,男孩明顯高出了40%。 爸爸和媽媽、空氣、水一樣,都是生命必需的。但我們的生活可以沒有爸爸,卻沒有人會想嘗試在沒有媽媽、空氣、水的情況下過日子。 為何是否擁有父愛陪伴,會是影響男孩陷入危機或帶領大家走出危機的主要因素呢?擁有充實父愛的男孩,通常能建立新的正向目標感,填補失落的目標感;缺乏父親陪伴的男孩卻容易陷入目標感的失落中,或是用毀滅性的目標感填補這種空虛。 女兒也會因為缺少父親的陪伴而受傷害,在擁有充分父愛時,不僅預期壽命更長,在其他方面也更有能力。但是父愛對男孩的影響更大,從兒童時期開始、延續到青少年時期,甚至終其一生。不只

在男孩未來的經濟上如此,他的情緒智力和婚姻也是,一切都是緊密連結。不論是因為男孩大腦發育較慢或因為社交技巧的社會化能力較差,兒子都比女兒更脆弱。 當男孩受傷時,他們便會傷害我們—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經濟上。

應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方法建立餐飲衛生查檢表及檢查頻率-以複合式咖啡廳為例

為了解決天花板效應藥物的問題,作者張耘瑛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咖啡廳成長數量是所有飲料業型態中最可觀的一種,為了增加市場競爭力,除了一般提供立即飲用之飲品,漸漸也走向提供即食餐食之複合式經營。然而複合調理食品中包含各種食材,只要製備過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使食品中毒發生機率提高。因此,本研究使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及 Yes / No Angoff 方法辨別複合式咖啡廳潛在的風險並將其衛生程度進行分級。依據文獻統整與專家訪談整理出從業人員、食材製程管理、設備環境共 19 項失效模式 (failure mode),而後制定問卷調查業者現況,回收有效問卷 67 份,回收率

10.9%。結果顯示,失效模式前 5 名分別為未正確洗手、未維護清潔牆壁和天花板、常溫下解凍超過 4 小時、食材保溫小於熱藏 60℃、人員受傷或感冒時仍製作餐點。複合式咖啡廳衛生程度分級可依風險分數分為非常好 (風險分數 0-3)、好 (風險分數 4-81)、普通 (風險分數 82-198)、差 (風險分數 199-376) 及非常差 (風險分數 377-544)。依據所得之複合式咖啡廳衛生程度可對照風險檢查矩陣得出適當之檢查頻率 (衛生程度非常差以小於等於一星期檢查一次、衛生程度差以二星期檢查一次、衛生程度普通以一個月檢查一次、衛生程度好以一季檢查一次、衛生程度非常好以半年以上檢查一次),

且結果也顯示出正確組合呈現出較高之合格率,推測基於風險的複合式咖啡廳檢查是可行的方法,雖無統計上差異性,建議未來可再做更多的研究。綜合前述研究結果,設計出適用於複合式咖啡廳之衛生查檢表。另,依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顯著影響合格率僅有風險分數而無檢查頻率,所以如想提高合格率需先降低風險分數。研究結果也發現連鎖與否、是否進行內部檢查及咖啡廳規模皆會影響風險高低。透過 FMEA 方法可找出潛在的失效模式並進一步基於風險得出適當之檢查頻率,建議同時應建立標準化流程並進行內部教育訓練,藉此提升複合式咖啡廳之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