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公園滑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大都會公園滑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E.Ocejo寫的 老派工作是潮的:當年輕的創意靈魂碰上傳統的職人手作(全新修訂版) 和蔡秉叡的 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北最大特色公園底家!可從白天玩到晚上,孩子樂翻天!也說明:肯定少不了近期才開放的新北大都會公園(熊猴森樂園),. 全區範圍超廣,應該光快步走一圈也要半小時吧! 包含彌猴溜滑梯、瀑布滑草場、幸運草地景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二十張出版 和釀所出版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 蘇恒安所指導 譚宏孝的 呷冰呷到「煞到」?來自醫療人類學的觀點 (2021),提出大都會公園滑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冰、煞到、飲食禁忌、冰品消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高嘉謙所指導 黃國華的 浮城•鬼城•滅城:20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城市想像 (2018),提出因為有 浮城、鬼城、滅城、華文小說、華語語系、城市文學、世紀末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都會公園滑草的解答。

最後網站改造空間,一同滑草派對! | PeoPo 公民新聞則補充:新北大都會公園將打破你過去的認知,他們去年打造了「幸運草地景溜滑梯」,有各式各樣的溜滑梯,使這裡成為大小朋友的遊玩天堂。 民眾吳小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都會公園滑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派工作是潮的:當年輕的創意靈魂碰上傳統的職人手作(全新修訂版)

為了解決大都會公園滑草的問題,作者RichardE.Ocejo 這樣論述:

手作至上,老派當道! 成為職人是一件很潮的事!   著名社會學家耗時六年,記錄紐約年輕職人顛覆職涯選擇的第一手報告── 他們是屠夫還是切肉師?是剃頭匠還是男仕理髮師? 是酒廠作業員還是釀酒人?是賣調酒的還是Bartender?     當年輕的創意靈魂碰上傳統的老派工作   個人風格+創造樂趣+賦予意義   工作就是一種享受!      過去被認為「地位不高」的「老派」傳統工作是在什麼情況下,突然變「潮」、變「酷」,甚至引發品味追逐的新浪潮?     在像紐約這樣大都會裡,年輕世代捨棄安穩的辦公室工作,開始賣起精釀啤酒、從事理髮,透過掌握傳統技藝,以手作勞動為職志,不禁令人好奇!     

本書正是社會學家理查・歐塞霍對年輕職人顛覆傳統職涯選擇與職業認知的第一手觀察。     居住於紐約的他注意到,文化底蘊豐厚的年輕世代職人,不但展現高度的專業意識、尊重傳統文化,也懂得創意變通,為古老產業注入新靈魂。他們把勞動變成美學,把傳統低階的手工勞動轉變為帶有品味與態度的創造性行業,呈現當代城市生活的靈魂和消費文化新趨勢。     歐塞霍花費六年時間,深入觀察四種職業──Bartender、釀酒人、男仕理髮師、切肉師──的工作現場。他以社會學者的洞察力,探索年輕職人為何對於老派工作產生無比興趣,以及他們在重視手作,提供獨一無二、真材實料的商品與服務時,為何更重視和眼前的客人有更多互動:  

  ▋Bartender不只是調飲專家!顧吧本來就是一門藝術,調酒則是一門科學   「差別在於你是忠於客人,還是忠於酒水。很多bartender確實很會調飲料,但如果客人想知道城裡近期有什麼展覽開幕該怎麼辦?……我一下子就能讓客人曉得,『我知道你需要什麼』、『這兒有我照顧大家」。」──Bartender/瓦金     ▋釀酒人走出廠房,與實際消費者展開對話!有故事的酒,給有故事的人   「不管是否會用於調酒,這些bartender的架上都擺了我們的產品。他們希望盡可能了解自己倒入杯中的產品。對我們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跟這些夥伴接觸,和他們共同建立口碑,成為重視細節的可靠品牌。」──釀酒人/蓋伯

    ▋跳脫十分鐘快剪,男仕理髮師慢工出細活!量身打造的髮型,既自然又時髦   「客人多的大店有時剪出來的線條會非常明顯,一看就知道不是在我們這兒剪的……對這間店來說,不留痕跡重於一切。我們不會留下銳利的線條。這種的我們不剪,就算客人要求也不剪。」──男仕理髮師/喬伊     ▋切肉並不是切肉師的全部工作!思考分解肉品的不同方式,讓客人吃得更好   「你想不想看個還沒有起名、也沒人賣過的肉塊?我們把這塊肉從肋部上切下來做絞肉,但這其實是最好的肉,生吃也沒問題,味道超棒。這個部位不存在美式做法中,但我很想賣賣看。」──切肉師/萊娜     新一代職人如何打破框架,將老派工作翻轉為展現職業哲學

乃至個人人生理念的體面工作?他們又是如何將其眼中的「好品質」、「好品味」,推廣為一般人也可以接觸和獲得的事物?透過紐約年輕職人的故事,本書將讓你恍然大悟,獲得相關的觀念和技術,甚至身體力行、毫不猶疑加入職人行列,或者創造出更多令人意想不到、引領潮流的老派工作。     現今,工作已經被賦予超越謀生以外的意義,勞動更被視為個人通往自我實踐與快樂的途徑。本書呈現乍看之下沒有前途的零售、服務與製造業工作,被年輕的從業者注入新價值的過程;而老派、手作,就是其中蘊含的精神與功夫。     ◎本書曾在2019年以《職人新經濟:手工精神的文藝復興,品味與消費文化的再造》為書名出版   得獎紀錄     ★榮

獲2019年美國社會學協會(ASA)「組織、職業與工作部門」韋伯好書獎(Max Weber Book Award, Organizations, Occupations, and Work Section)   ★榮獲2019Openbook年度翻譯好書   ★入圍2018年度美國調酒大賞(Tales of the Cocktail)雞尾酒精神獎「最佳飲品、文化、歷史,以及列酒類」新進好書(Spirited Awards Best New Book on Drinks, Culture, History, or Spirits)   老派精神.聯合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公視《我在市場

待了一整天》主持人   林楷倫|作家、《偽魚販指南》作者   姜泰宇|作家、《洗車人家》作者   張采婕Charlene|肉舖職人   張瑞夫|萬秀洗衣店計畫主理人   黃銘彰|「平凡製作」創意總監   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社會學家走進酒吧,探索當代新經濟的靈魂精髓……歐塞霍打開觀察敏銳的眼與耳,訪談眾人,書中載滿他的細膩所聞與貼近觀察的細節。」——《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傳統手工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高檔升級版本,現在為何會被肯定為時髦、令人嚮往,而且酷勁十足的行業?社會學教授歐塞霍檢視了為都會區域注入新

活水的『都會村莊模式』。……他運用田野調查經驗,以及與從業人員的訪談,檢視文化精英何以轉向投身這一波以男性從業者為主導的『新服務經濟』。以曼哈頓切爾西市場為實例,呈現一度被視為不甚高尚的行業如何展現獨特、高級的新風貌,從中映照出中產階級化正以何種方式改變這些過去撐起傳統產業的城市區域。本書流暢易讀,社會學研究者和其他對『文青』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皆能從中得到豐厚收穫。」——《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誘人之作,觀察洞見極富價值。書中捕捉這些職業特殊氛圍的手法,最教人印象深刻。」——《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這本創新之作讓讀者走進

工藝職人的世界,以及他們所服務、品味紛雜的社群團體;同時,對於立基於現下不穩定的都會經濟,一個與顧客能有真實互動的職業是否可能維繫,本書對此也有深化你我理解的描述。歐塞霍對職人從業途徑和業者顧客之間互動的新分類方法,有助未來的學術研究,而對從業職人在掌握其工藝技巧之際,亦能有所啟發。」——丹尼爾‧康菲爾德(Daniel B. Cornfield),田納西州范德比大學社會學教授、《超越節拍:在納什維爾打造音樂新社群》(Beyond the Beat: Musicians Building Community in Nashville)作者     「《老派工作是潮的》提供有力的觀察視角,細看當今

社會兩股最強大的力量:城市中產階級化,以及工作的變化。透過對連串對新型手工產業的精細研究,歐塞霍讓你我更能理解都會再造的機會與挑戰,以及古老的手工勞動職業如何蛻變成結合專業知識的混種新型式。」——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教授、《創意新貴》(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作者     「儘管我們常以『品味』看待現今時髦的消費行為,《老派工作是潮的》卻提供了看待這個行為基礎的內行觀點:技巧純熟的職人調製高妙的調酒,全屠體的肉食料理,以及打造時髦髮型的巧手,這些都是都會文化生態中最『文青』的那部份所仰賴的職業。透過呈現

創意階級如何將原始素材轉變為謀生之道,歐塞霍呈現新都會經濟的迷人交會處。研究文化、工作、城市和消費行為的社會學家必讀之作。」——雪倫‧朱津(Sharon Zukin),《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大都會公園滑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三重堤防【新北大都會公園】一公頃艷紅花海大爆炸,鳥中嬌客鷦鶯現身百日草中,吸引大批攝影師捕抓身影,超適合帶小朋友來玩,順便搭乘小火車、玩瀑布滑草場和幸運草溜滑梯喔!
全文連結:https://taiwantour.info/zinnia/
~~~~~~~~~
歡迎加入分享文章
跟著領隊Sky玩:https://t.me/sky415
基隆吃喝玩樂資訊: https://t.me/keelung1
三重蘆洲吃喝玩樂 https://t.me/sanchongdist
林口吃喝玩樂資訊:https://t.me/Linkoulife
大桃園吃喝玩樂:https://t.me/Taoyuan168
苗栗吃喝玩樂: https://t.me/Miaoli0
台中吃喝玩樂:https://t.me/taichung1
嘉義 吃喝玩樂:https://t.me/Chiayi0
台南吃喝玩樂:https://t.me/tainancity
花蓮吃喝玩樂資訊:https://t.me/Hualiengo
全台親子共融式特色公園:https://t.me/child_park

呷冰呷到「煞到」?來自醫療人類學的觀點

為了解決大都會公園滑草的問題,作者譚宏孝 這樣論述:

天氣熱吃碗剉冰是臺灣普遍的消費現象。「吃冰」在今天可謂是不分季節的食尚代名詞。然而,冰品看似臺灣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仍有許多人視吃冰為畏途,甚至年輕世代也有許多奉行不悖。臺灣民間有諸多吃冰禁忌,說法主要來自:1.因寒邪、濕邪以致體虛的中醫養生觀與2.吃冰損及中氣的民俗醫學。本研究試圖追溯臺灣吃冰起源,重新理解民間吃冰禁忌。因此透過醫療人類學研究取徑探究此社會現象的文化意涵。除參考歷史文獻外,本文利用深度訪談進行中西醫科學、臺灣民俗醫學的交叉辯證。研究結果發現,中醫觀點與民俗醫學存有不同看法,後者認為吃冰過量確實會傷到中氣,以「煞到」症狀形容,最值得關注。而對此國人特有的吃冰禁忌,隨著時代

變遷,生活型態改變,新舊世代對身體關照態度認知不同,中醫、民俗醫學均著重「冷/熱平衡」的原則,卻可能也適用於當代年輕人的生活中。此外,民間傳統的飲食禁忌帶有關心問候的意涵,並不能單只從體質生理學的醫療角度,駁斥其沒有科學根據。因此,本研究期盼透過吃冰禁忌和相關廣狹義病症的理解,深化臺灣社會整體醫療體系的認識。

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

為了解決大都會公園滑草的問題,作者蔡秉叡 這樣論述:

班雅明筆下的世界首都、海明威口中的流動盛宴; 啟蒙歐洲最大的城市、自由民主博愛的革命爆發地; 締造巴黎輝煌的關鍵,就在風起雲湧的19世紀──   巴爾札克創作《人間喜劇》宇宙,左拉承先啟後完成《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悲慘世界》的街壘、巷戰與復辟王朝,《巴黎聖母院》的鐘樓、信仰與底層社會;路易─拿破崙和奧斯曼的都市改造世紀工程,第三共和的公社大屠殺;拱廊街、瓦斯燈、樂蓬馬歇百貨商場;漫遊者、世博會、艾菲爾鐵塔──沒有一個時代,比19世紀對於今日的巴黎容顏更有決定性。   19世紀時,革命法國(La France révolutionnaire)與藝文法國(La France littér

aire)都形成一個歐洲尺度的霸權,以巴黎為中心,射向歐陸各大都市。同時,殖民法國(La France coloniale)身為亞洲強權,透過傳教、外交、戰爭、萬國博覽會、移民、貿易、文化與知識交流等方式,也與東亞各邦密切連結。若說19世紀是奠定巴黎甚至整個法國現代發展的關鍵世紀,可說毫不為過。   本書主要透過巴爾札克、波特萊爾、雨果、左拉以及印象派畫家等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視角,結合城市發展史脈絡,將人物、歷史、遺跡、名勝交織論述,立體呈現19世紀的巴黎城市風采與生活樣貌,不但引領讀者穿越時空見證花都的締造,更試圖向讀者呈現:舉凡今日巴黎所具有的歷史文化之氛圍、都市美景的繚繞,以及美食文化的

誘惑,形形色色代表了法蘭西現代化生活的形象符號,均有賴於19世紀的精心營造,才構築了20世紀以後巴黎的精神與風貌,而所謂的「巴黎經驗」也才成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社會文化的重要典範。 本書特色   ★透過巴爾札克、波特萊爾、雨果、左拉以及印象派畫家等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視角,結合城市發展史脈絡,將人物、歷史、遺跡、名勝交織論述,立體呈現19世紀的巴黎城市風采與生活樣貌!   ★脈絡性、故事性地介紹巴黎遊人如織的名勝景點,書中的「時空遊覽」部分更可方便讀者按圖索驥在巴黎來場深度的文化觀光!   作者簡介 蔡秉叡   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與推廣教育中心、正修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

高雄醫學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樂齡研究苑及國立中山大學產學營運推廣教育處等校兼任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十九世紀社會文化及印象派藝術,授課領域為「世界文化遺產」、「西方藝術與博物館巡旅」與「近代西方文化與文明」等專題課程,是目前活躍於南部地區各大專院校,佳評如潮的講座型學者,近來屢屢應邀至各級機關學校與圖書館開辦藝文講座課程。著有《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谷最後的親筆信》、《名偵探與柯南:福爾摩斯藝文事件簿──追捕兇手還得引經據典!?》等書。   臉書專頁:小蔡的睿智歷史交響曲   推薦序 也是東亞人心靈的十九世紀世界首都/魏聰洲 作者序 序章 第一章 語言學家與皇帝

眼中的巴黎 語言學家初抵巴黎 拿破崙的夢想之都 語言學家與皇帝的相逢 方尖碑下的千秋事業 第二章 人間喜劇的巴黎 夜間咖啡的遙想 《人間喜劇》下的巴黎眾生相 文豪的情愛世界 貴族情結的終章 第三章 革命的巴黎 自由領導人民 革命進行曲 第四章 奧斯曼的巴黎 奧斯曼登場 世紀改造工程 第二帝國的輝煌 第五章 公社的巴黎 坐困愁城 曇花一現 公社覆滅 第六章 左拉的巴黎 從普羅旺斯到巴黎 《人間喜劇》的傳承者 《盧貢―馬卡爾家族》與巴黎浮世繪 梵谷與左拉的世界 第七章 信仰的巴黎 教權與王權 邁向政教分離之路 第八章 印象派與世紀末喧鬧、繽紛的巴黎 走進印象派世界 軍官與間諜:德雷福

事件 我控訴 世界博覽會與新世紀的花都 附錄 本書提及巴黎歷史與文化景觀地圖 左拉〈我控訴……!〉(J’accuse...!) 巴黎與本書重要人物年表 參考書目   推薦序 也是東亞人心靈的十九世紀世界首都   這是一個很耀眼的出版企畫,作者將十九世紀的巴黎以「立體寫作法」進行重組,當歷史人物的身影走近時,我們看到其中有政治人物、小說家、學者、畫家、建築師,這時遠景浮現了該年代文學作品的眾角色,有的振臂疾呼,有的侃侃而談,有的溫柔輕語,然後一陣腳步聲取而代之,那是二十一世紀作者疾行在十九世紀的石磚路上。這是一部大河記,一部揉合了田調、史實、記憶、再現(représentation)

、想像的大河記,一部值得歷史學家及人類學家拿來做研究素材的大河記:東亞這小島的知識分子在2020年時是如何遙想那十九世紀的世界首都?   不論能否用英語溝通,每個人都認識英語,講得上幾個字、幾個句子,那是最普世的語言,最具共量性的文化資本尺度,而且,這個尺度的最大值是沒有其他語言比得上。英語之於全世界語言的地位,就如同巴黎之於全世界的城市,無論造訪過與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巴黎,清晰或模糊,彩色或黑白;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巴黎,19世紀的世界首都》一書即揭示:在談巴黎一地的社會史同時,已經談出整體人類現代性的肇始;這個時空形成一種智性的原鄉、一個觀看現代世界的起點,許

多學科肇始於此,東西兩半世界的眾多交流也與它有重大關係。全世界的文人無論操哪個語言、來自哪個角落,都可以透過閒聊它的歷史、美術、文學、哲學、社會科學……,來較量一下彼此的深淺,亦即,對它的認識形成一種最具共量性的文化資本;地球上或有其他的城市也能提供這樣的趣味,但深淺尺度的最大值,終究得將眼光飄向巴黎。希望,我這樣的說法不是一種迷信。   在巴黎的日子裡,學上了法國人講話的風格,留學荷蘭的好友Y感嘆說:「荷蘭是離天堂比較近的地方。」「對,坐Thalys高鐵才三個小時啊。」我笑回;留學西班牙的好友J說:「我住的城市有四個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要這麼多?我住的城市,一個就夠了,就是整個城市。」

轉身面向巴黎卻是甜言蜜語:「為什麼妳在天氣這麼糟的時候還是可以美成這樣?」好多次都傻傻望著流下淚來。如果迷信帶來偏見,那愛情是更巨大的偏見,巨大到卡住我的人生十二年。   去年搬回臺灣,我與藝術家太太把家當款一款,居然款出兩個貨櫃來。Emile Guimet數月的日本行帶回來的物件都可以作為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的起家底,那我們長居十二年的「後送行李」──其中大都是百年以上的布爾喬亞家具……,好像可以在打狗做些什麼?或許是「復刻」出一個十九世紀藝文沙龍(salon littéraire)?在巴黎的公寓裡,因著一種生活情趣,我們原本即經常更換內部裝飾,為此還得租用倉庫來堆放季節

不對的「過季品」,這些古物或骨董有的是世居那裡的朋友因搬家相贈,有的是我們從事古畫買賣所順道購藏。在整理這些家具之際、在復刻工作籌畫之際,出版界的朋友忽然寄來這本書的稿子,啊,好巧,在同一個城市,有一個人跟我們一樣在時時遠眺著十九世紀的巴黎。   儘管久居巴黎,熟到土生土長巴黎朋友也會驚豔於我的導覽,但作者對於十九世紀巴黎的飽讀詩書仍令我自嘆不如;原來,塞納省省長奧斯曼(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的政界人生是從我語言學校所在的普瓦捷(Poitiers)起步;原來,政治生命一夜起落的Georges Boulanger,勝選之夜時人所在的餐廳就是九年後左拉(Émile Z

ola)振筆寫下〈我控訴……!〉的那間,目前由來自美國的高級時尚名牌所占據著;原來,我們去過很多次的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再走幾步就是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辭世的地方,他在那裡「全身水腫使皮膚變得像豬皮,動脈炎還引起了壞疽,腐爛處的繃帶發出陣陣惡臭」;最後,造訪住在聖丹尼門附近的好友K總會和好幾位性工作者在街上擦身而過,原來,1848年民變(insurrection)時這裡被堆了街壘(barricade),當時一位性工作者站到前面去,向政府軍大喊:「膽小鬼們,開槍吧,如果你們有膽量向一個女人的肚皮開槍!」隨即迎來一陣無情的槍響,而另一位性工作者卻無畏地挺身而上……   史

家一般把法國的十九世紀界定在1814到1914年之間:拿破崙退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或者廣義地往前推至法國大革命。但為何是十九世紀?站在巴黎街頭舉目望去,沒有一個時代比起這段期間對於今日城市容顏更有決定性,不論是一排又一排很雷同的奧斯曼式建築(immeuble haussmannien),或是醒目的觀光景點,多是誕生於此:如拉雪茲神父公墓、兩個凱旋門、旺多姆圓柱(La colonne Vendôme)、聖米歇爾噴泉、瑪德蓮教堂、七月柱、協和廣場的噴泉、聖拉札車站、加尼葉歌劇院、聖心堂、市政廳、大小皇宮、亞歷山大三世橋、艾菲爾鐵塔、春天百貨、拉法葉百貨公司、地鐵新藝術(art nouveau)

入口、奧塞美術館建築等等。從2010年開始,英文的Palace被借用來標示那些無上尊貴的法國旅館,巴黎歷來的十四家即有八家可溯自這年代:Le Meurice、Le Ritz、Hôtel Régina、Le Shangri-La、La Réserve、The Peninsula、Hôtel Lutetia、Hôtel Plaza Athénée;至於一戰之前拜訪巴黎的國王們,大致上會在Le Meurice、Le Ritz、Hôtel de Crillon(源自十八世紀)之一落腳。   十九世紀對於今日法國之重要,又可如歷史學家Jacques Revel所描繪:「法國記憶安穩住進了國族空間(la

mémoire française se loge aisément dans l’espace national)。」這是有其國族與政治上的意義;就國族上,那六角形的國土以國族定義出現,即地理法國與由記憶形成的國族法國在邊界上重疊起來,其實是在這期間形成的集體意識,1887年Ferdinand Buisson所出版的《小學教學與教導字典》(Dictionnaire de pédagogie et d’instruction primaire)可視為一個時代結晶,用以向孩童們灌輸而去。在政治上,被認為啟發了1980年代法國政治史新研究取徑的《法國的右派們》(Les Droites en Fr

ance)一書(第一版在1954年),René Rémond指出今日法國政治結構是延續了那源自法國大革命、而於十九世紀不斷打造出來的summa divisio(深層分裂):左派與右派,二十世紀的右派可細究為反革命右派(如維琪政權)、自由主義右派(如季斯卡派)、凱薩式右派(如戴高樂派),這三系意識形態皆可在十九世紀找到很直接的根源,依序見於波旁正統黨、奧爾良黨、波拿巴黨;意識形態的分裂無法分割這個國族,因為大家擁有同一個十九世紀,各黨各派都是從這個共享的記憶資源庫去發展敵友互動。   法國在廣義的十九世紀被擠入了十幾個體制,短有數月的巴黎公社、百日王朝,長有數十年的第三共和;法國人在帝國制、王

朝制、共和制之間來來回回數次,直到第三次王朝復辟在1879年流產才確定了共和制的鞏固。這不只是法國史中最為縝密的一段年輪,放在歐洲尺度也是如此:十九世紀的法國無疑成了人類政治體制的實驗室。   體制如此多變,不少人主張是因為首都街道紋理易生民變;在1830年七月革命、1832年六月暴動、1848二月革命、1848年六月蜂起、1871年巴黎公社、1968年的五月學工運,石頭與家具往路上一丟,堆出街壘就成為戰鬥舞臺,雙方對峙二邊;後來,塞納省省長奧斯曼重整此紋理,將巴黎多處開腸破肚,以便讓政府軍得以直奔任何動亂處所;1866年流亡比利時的革命家Auguste Blanqui寫下了《武裝奪取的指示

》(Instructions pour une prise d’armes),詳細闡述了巴黎街壘的設置技藝;十九世紀全球大概只有這一都會擁有著一本教導如何民變的「使用手冊」,儘管它的到來已經快要趕不上巴黎的空間變化了。   在巴黎藝術家及作家的手下,每一場民變都孕育出一道道藝文風景,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畫作《自由領導人民》講的是1830年那場,雨果(Victor Hugo)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採用了1832年那場做背景,馬內(Édouard Manet)留下了巴黎公社街壘的石版畫……,這些才子們在這本書被談論與稱頌,然而,他們在當年並非站

在一個主流品味的位子上。   這些人可以被視為十八世紀啟蒙時代文人(homme de lettres)──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的繼承者,但和這些前輩不同,十九世紀的他們不依賴權力中心作為「藝術保護者」,創作也不受到王室訂購與否的影響;事實上,前輩並沒有在十九世紀重現而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因為在狹義的十九世紀裡,並沒有一位君王或其身邊的人對文化品味的演進產生足夠的影響:Alexis de Tocqueville稱Louis-Philippe國王沒有什麼藝術概念,就算Mathilde Bonaparte及Napoléon-Jérôme Bonaparte積極介入文化圈,也很難描繪出他們的偏好主

導了什麼。舊的藝術機制──法蘭西學院、官方沙龍、法蘭西喜劇院等等―並沒有失去其在品味控制的重要性,只是和政治權力者的個人偏好脫鉤了。十九世紀的主流品味不再是官方藝術(art officiel),而是布爾喬亞品味(goût bourgeois);這是一種墨守常規主義(conformisme),保守且拘泥於道德框架,支持偏好古典題材的學院派,不過,也懂得擁抱現代化帶來的技術新事物。   就此品味可見:法蘭西喜劇院不停地重複上演古典作品,建築形式不停地搜尋古典元素並湊合起來:即後來傳到臺灣的折衷樣式;在文學世界裡,當年最受肯定的也不是大小仲馬、雨果或左拉,而是像Eugène Scribe這樣的劇作

家,當年威爾第(Giuseppe Verdi)為了能在巴黎歌劇院演出,還得接受他丟來的劇本,但今日人們幾乎忘卻了他所有的作品;至於畫市裡最為被推崇的大師:Théodore Chassériau、Eugène Devéria、Horace Vernet、William Bouguereau、Ernest Meissonnier、Franz Xavier Winterhalter、Rosa Bonheur、Alexandre Cabanel、Jean-Léon Gérôme,全是服務於布爾喬亞品味的學院派,他們中間也沒有一個能將當年的名望延續到今日;更糟的是,當訂購者過於介入時,還會擦槍走火出ar

t pompier(消防員藝術),這個負面標籤是源自歷史題材畫作經常出現戴著金屬頭盔的人物,這讓人想到消防員。   打頭陣挑戰學院派的是1820及1830年代的浪漫主義,這首先是對古典作品的否定,指那是祖先們才會有感覺的過時作品,其次是強調作品要能表現出新時代的深層感情,主角人物要能召喚激情而不是理性;雨果、德拉克洛瓦、大仲馬皆屬浪漫主義的創作者;歷史學界也受到影響,Jules Michelet在其《法國大革命歷史》(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847)一書裡,即以抒情筆調寫下對巴黎人的歌頌。浪漫主義之後是寫實主義及自然主義,從1840年代中葉

開始,庫爾貝、杜米埃、左拉、米勒這些創作者陸續挺身挑釁布爾喬亞品味:世界是怎樣就畫出怎樣、寫出怎樣,不用考慮什麼藝術固有的美學標準。最後,一群被官方沙龍拒絕的畫家們集結起來,從1874年第一次辦展就確定了他們的印象派名號,群眾湧入不是來欣賞叛逆,而是因為畫作內容難以理解到好笑;但不過幾年之後,學院派就要被迫將市場一步步地讓出來了。   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這些十九世紀的巴黎叛逆才子集體創造出一個被社會所肯認的新身分,他們的創作不受「藝術保護者」擺布,也不去迎合布爾喬亞的主流品味,他們積極透過作品再現「現下的巴黎社會」而間接地表達了公共意見,不少還直接介入時事議論;同時,儘管無法如同其挑戰對象

在經濟上如此成功,他們已經可以靠著版稅過上舒適生活;那是一個可以靠著才氣化身為公共知識分子,並同時取得階級翻身的時空;今年剛辭世的Pierre Bénichou稱這現象為「一種非宗教的精神權力的降臨(l’avènement d’un pouvoir spiritual laïque)」。這是一個不曾出現在臺灣的現象,一方面是這裡菁英文化消費市場體弱,一方面是因為島上的創作者較為自離於土地,比如,美麗島事件沒有辦法如那一個個巴黎民變刺激出大量文學或視覺創作,而這兩方面或許有因果關係。   十九世紀時,革命法國(La France révolutionnaire)與藝文法國(La France

littéraire)都形成一個歐洲尺度的霸權,以巴黎為震央,射向歐陸各大都市。同時,殖民法國(La France coloniale)身為亞洲強權,透過傳教、外交、戰爭、萬國博覽會、移民、貿易、文化與知識交流等方式,也與東亞各邦密切連結;法帝是印度支那最大的帝國、印度支那則是法帝裡人口最多的殖民地,並且,最迷惑十九世紀巴黎藝文圈的異國情調是和風主義(japonisme),因此下述狀況是很例外的:介於印度支那與日本之間,福爾摩沙與巴黎互動稀薄,僅僅出現在張聰明(Tiunn, Tshong-bîng)、孤拔將軍(Amédée Courbet)、1900年萬國博覽會……幾個例子上。   在臺灣的

清領時代,可能只有一個旅行讓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踏上巴黎,那是馬偕夫人張聰明,她在隨丈夫回鄉省親時於1880年1月24日過路此地,同行的還有他們不滿一歲的長女偕瑪連(Mary Ellen Mackay)。   1884年至1885年法軍侵略越南、中國與臺澎海域,為北臺灣帶來了「西仔反」;領軍的孤拔戰績斐然,於1885年三月底拿下澎湖時被巴黎媒體封為「民族英雄」,但數週旋不幸病逝;遺體於八月時在大量群眾圍觀下抵達巴黎,國葬在傷兵院舉行;法國境內今日有七十條左右的公共道路以孤拔命名,其中一條在巴黎。   在1900年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中,日本館展出臺灣地圖,文宣冊子提到臺灣,臺灣總督府派了代表前去,

而臺北茶商公會則由吳文秀(Ngôo, Bûn-siù)代表前去宣傳,他被莊永明稱為「第一個看到巴黎鐵塔的臺灣人」;日本館旁設有一喫茶店,吳帶去的烏龍茶在裡面供應。今日,臺灣人喜愛的奢侈品牌瑪黑兄弟(Mariage Frère)──唉啊,真巧,臺、法兩地的「兄弟茶」都很貴──是一間開設於1854年的茶貿易行與茶沙龍,其仿古風格的logo寫著「中國、錫蘭、印度、福爾摩沙」四國度,說明臺灣茶在此歷史名店的份量;或許,吳當年曾與他們接觸過。   以十九世紀的巴黎為寫作對象,沒有一位臺灣知識分子曾完成過一本如此紮實且主題多元的著作,但我相信,這只是頭一本,之後會有其他人接棒,因為它明顯還騰出許多空間給

後人努力:產業革命與工人運動、大眾文化的萌生、帝國與殖民、國家認同與移民、科學、政教衝突與分離、布爾喬亞、保皇黨與共和黨、博覽會、社會主義……,事實上,就連布爾喬亞藝術也是有部分該平反,這也值得寫,都可延續「立體寫作法」來下筆。在此同時,也請容我鼓吹以同樣的寫作法應用在臺灣上,比如以上世紀末高雄柴山作為寫作標的,讓田野調查的自己、自然主義時期胡長松筆下的杜天勇,與當年柴山自然公園促進運動人物錯身而過。   除了耀眼,這本書還是一個很佛心的出版企畫:跟作者要個google map連結、粉絲專頁連結,它立刻變身為巴黎觀光導覽書;出版於1856年的《十九世紀的巴黎與巴黎人:風俗、藝術與紀念建築》(

Paris et les Parisiens au XIXe siècle: moeurs, arts et monument)一書開頭寫著:「在今日,只要有著巴黎這曼妙的標題,該劇碼、雜誌或書就一定會成功。巴黎是永不止息地引人好奇,什麼也不能滿足,不管它是嚴肅的大部著作、輕鬆的出版物、歷史、年表、研究、記述、圖表、小說,統統都不能。」最引人好奇的事物需要請教最好的導覽,我們手上這本書就是全臺最有深度的巴黎導覽書:不論是心靈、智性或是觀光,作者所下的考據功夫很驚人,所展現的文字能力令人折服,他揉合了嚴肅與輕鬆、歷史研究與文藝作品的想像、過去與現下,這樣的努力與才氣,理應換來這本書的市場成功。

  勸敗:「一種非宗教精神權力的降臨」是如何發生在十九世紀巴黎?讓這美好的事也發生在二十一世紀臺灣,要請您先來支持這本書。 文/魏聰洲(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CRH史學博士) 作者序   「自小,巴黎便占據我心。我就是因為這座偉大的城市才成為法國人。巴黎之所以偉大,尤其是因為其五光十色,無與倫比。巴黎是法蘭西的榮耀,是全世界最高尚的裝飾。」──法國文藝復興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生活只能在巴黎,換了個地方只是渾渾噩噩度日。」──十八世紀詩人劇作家,路易‧格勒塞(Louis Gresset)   「巴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還年輕。這裡沒有一件

事是簡單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其實我多麼渴望在巴黎輕輕鬆鬆地度過一整個星期,沿著塞納河漫步,帶內人上館子享受精緻美食,到盧森堡花園野餐……」──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對今日世界各國的人們來說,提及花都巴黎不外乎容易讓人聯想到充滿著一切浪漫氛圍的氣息、宏偉秀麗的鐵塔與建築景觀、琳瑯滿目的羅浮宮等藝術陳列,更遑論還有各式各樣美食文化的誘惑。儘管不少親臨過這座城市的旅人,在實際走訪後會產生與先前想像之落差,謂之「巴黎症候群」(Paris Syndrome)的反應,但也無可否認,巴黎的確是一座充滿著豐沛的歷史文化

,兼具藝術與時尚的特色城市。   這座具多元內在的古老城市,數百年來不斷以它姿態萬千的獨特吸引力,「勾引」各國旅人至此朝聖,時至今日每年有高達四千萬人次先後造訪,見證其風華樣貌,更足以證明其風格魅力絲毫不受歲月的流逝而稍減。在這裡漫步,將體驗到無盡的知性優雅;在這裡探索,也將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   然而,這座舉世聞名的浪漫花都、饕客天堂、時尚伸展臺或藝術的寶庫,昔日的面貌是什麼模樣?巴黎之所以成為今日世人所嚮往的城市,又是如何建構起來的?   十七世紀始,巴黎便開展了它的現代化進程,公共交通設施的落實以及街道照明系統在當時便已引領全歐,獲得了「光之城」的稱號。因此早在十七世紀的歐洲便出

版了許多的巴黎旅遊指南和遊記,提供給當時遊客最新、最方便的旅行資訊,這或許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旅遊書籍與部落客專頁,足見巴黎早在距今四百年前就已成為了歐洲人旅遊的勝地。   好景不常,到了十八世紀波旁王朝的全盛時期,官方幾乎都將行政中心置於凡爾賽,而對巴黎市政與景觀的建設革新置之不理,推諉延宕,致使這座城市幾乎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裹足不前,街區擁擠不堪、蜿蜒纏繞、滿是泥濘,房屋破舊腐敗、石灰斑剝脫落,任誰也不會將這樣的城市景象與「花都」之名聯想在一起。   所幸,歷經了法國大革命的動盪洗禮,雄才偉略的拿破崙一世開始對這座停滯多年的城市進行初步的基礎改造工程,儘管滑鐵盧戰爭的挫敗使這項建設事業一度

頓挫,但在其侄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繼承之後,透過塞納省省長奧斯曼男爵剛毅果決、雷厲風行的施政整頓,巴黎終究澈底擺脫中世紀城市的萎靡樣貌,並藉由十九世紀後半葉所舉辦的幾屆世界博覽會過程中,澈底轉型成為現代化之都。是故,舉凡今日巴黎所具有的歷史文化之氛圍、都市美景的繚繞,以及美食文化的誘惑,形形色色皆代表了法蘭西現代化生活的形象符號,一切均有賴於十九世紀的精心營造,才構築了二十世紀以後巴黎的精神與風貌,而所謂的巴黎經驗也成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社會文化的重要典範。這也是本書之所以將時間點聚焦於十九世紀巴黎的人文與城市發展史的緣由。   為了完整闡述十九世紀對今日巴黎精神內涵與物質文明的營建過程,

本書採大幅的篇章以文學史和藝術史為立基,透過巴爾札克、雨果、左拉等人之文本,配合諸多印象派畫作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個世紀內巴黎完成現代都市性的始末。較為獨特的是,首章之所以選擇透過商博良這麼一位不為臺灣多數民眾所熟知的語言學者作為切入點,正是考量到商博良在十九世紀初的埃及象形文的破解貢獻上,於國際學術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無疑標誌著當時代法國相對歐陸各國無論在學術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皆是獨占鰲頭,首屈一指的領先地位。商博良之所以能夠獲得此一成就與榮耀,除了必須肯定他本人的勤奮不懈,還須考慮到巴黎這座城市所具有的豐厚文化土壤所給予他的精神滋潤,例如法蘭西學會及學術院等機構所提供的資源,因此隨著商博良故

事及其看待巴黎視角的開展,由此接續巴爾札克、雨果和德拉克洛瓦、左拉等人在藝文創作上與這座城市的交融互動,相信這更是以鉅細畢舉的態度來看待這座城市的發展史。   須特別注意的是,儘管今日臺灣關於巴黎旅遊、法國文化賞析以及探討該城市風光之出版品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但卻往往在奧斯曼的巴黎改造工程以及巴黎公社事件這兩項議題上著墨未深,過於輕忽,甚至對於巴黎公社事件視而不見,簡略避談,殊為遺憾。因此為了使讀者領略巴黎現代化改造過程中所遭遇的險關逆境,筆者也以濃墨重彩描繪了十九世紀奧斯曼對巴黎城市雷霆萬鈞般的改造背景與過程,以及那場可歌可泣、沉雄悲壯的巴黎公社事件之始末,願能略微填補中文出版品現今在這兩

項議題闡述上的闕如。筆者將本書視為一部具大眾史學特質的人文科普性著作,期望在坊間琳瑯滿目的法國時尚、美食或旅遊性書籍等資訊之餘,能夠以不艱澀卻又能豐富而淺出的方式,使臺灣讀者親近法國城市文化與人文藝術,因此在附註的引用和取材方面,盡可能羅列臺灣本地較方便搜尋或上手的資料,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朋友了解法國城市文化的發展與人文思想的風貌。當然,本書的撰寫也希望藉由巴黎十九世紀的城市文化轉型歷程,為今日正走在風口浪尖關鍵時刻之臺灣提供另一面的參考借鏡,期盼感染更多讀者對於本土藝文與在地生活環境的提振和關注。   此外,緣於筆者長年著力於後印象派藝術家文森‧梵谷的生平研究,並精讀整理其生前所有的信件,

此次透過文學史的角度審視巴黎城市發展的機緣下,意外得到藝術家梵谷與文學家左拉兩人之間存在著眾多不謀而合,甚至可說是殊途同歸的藝術價值觀與生命共識,這是目前國內外眾多的梵谷研究專家與藝術工作者未曾研究討論,屬於尚待開發的研究視野。凡此種種,我也在書中首次與讀者朋友分享。   完成上一部作品透過著名推理文學《福爾摩斯探案》來介紹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文化風貌後,筆者便急不可待地投入《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這本關於探討十九世紀巴黎城市風貌與歷史文化的取材工作。這段時間閱讀並整理多位十九世紀文豪浩如煙海般的作品,花費不少的時間與心力。此外,前人對於巴黎城市史與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或作品,確實是

汗牛充棟、盈千累萬,因此想要在既有的著述成果上有所突破,唯有朝乾夕惕、孜孜不倦地自我充實,才能期勉自己寫出殷實有益的內容以回饋讀者。為此筆者還抽空利用課餘,多次往返巴黎,漫步於書中各章節所提及的街區與景點,遍覽各大博物館與紀念館的圖文資訊,絲毫不放過任何一個古意的中世紀巷弄或街角,搜尋著歷代前人在這座偉大城市中所留下的無盡蛛絲馬跡,只求盡可能將兩個世紀前的復古氛圍,以及歷史風貌,以時空交錯的方式呈現在讀者朋友的眼前。   「對於巴黎,除了鐵塔、凱旋門和羅浮宮之外,你還能舉出其他幾個著名景點?」這個問題是筆者時常在學校教授「世界文化遺產」的課堂上,尚未開講巴黎主題之前詢問臺下同學的問題。是的,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城市文化史的人文科普性質書籍,也涉及了法國十九世紀的文學史、藝術史與建築史,但亦不妨可以試著將本書視為進階版的旅遊書。在書中各個章節裡,筆者特意穿插了不少名為【時空遊覽】的小段落,適時地帶領讀者穿越古今的巴黎,貼近並瀏覽大多數旅遊叢書或小品散文往往略過或輕忽的人文景點。因此,除了那些時常在傳媒影像及旅遊圖片帶給大眾所謂一般性的巴黎景點外,藉由本書,讀者將會知道:巴黎最熱門的文化沙龍在哪裡?全世界的第一張攝影照片是在巴黎哪個地方拍出來的?蕭邦與人賭輸了之後,去哪裡買甜點賠給對方?梵谷當年最常逛的文具店怎麼走?拿破崙喝完咖啡後發現忘記帶錢,只好把他那頂著名的三角帽抵償給店家的咖啡館

在哪裡?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電影於何處放映?《三劍客》裡的大反派蛇蠍女郎竟然跟雨果住在一起?十九世紀就有人玩真心話大冒險,輸的人要去搥打法國總統?在巴黎的公園裡竟然還可以看到一整排的繁體中文,寫著「感謝臺灣」的字樣,這麼棒的公園在哪裡?……諸多關於歷史人文、藝術文化不可勝數的趣味小故事,筆者會在各個章節段落向讀者娓娓道來。   較為可惜的是,由於專利權以及印刷編排之考量,各章節主題中曾述及的圖像或畫作無法完整以彩圖方式陳列,因此書中各幅畫作均會附上原文名稱,以供讀者上網查詢原圖。另外,筆者也將會在個人的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TSHC/?ref=book

marks),依序貼出補充的插圖與畫作供讀者朋友參考,希望能略補此一缺憾。   本書的完成,首先感謝鄭伊庭經理的熱情支持,讓拙著在面臨與前出版社的倉促解約窘境下,得以嚴絲合縫順利付梓。謝謝心細縝密的編輯尹懷君小姐以及秀威資訊的諸位夥伴,藉由你們專業審慎的編排校對,使本書的內容更為精實細緻,能與你們一同為臺灣出版與文化事業盡一份心力是我的榮幸。誠摯感謝魏聰洲博士為本書所寫的推薦序,並慷慨地向我提出許多專業性的建議與指正,不管在法語詞彙或是史料詮釋上均惠我良多。蔡幸均小姐以及林綺婕小姐,我兩位最傑出的學生,感謝妳們在我每次遊歐期間與我分享無數寶貴當地的文化資訊,並帶給了我極大的溫暖。最須特別感謝

的是我摯愛的髮妻Gabrielle,在我撰寫本書的過程中與我結縭,是她溫柔寬容的體諒與陪伴,以及在專業的法文語法校對上的協助,讓我在身兼五校教職的忙碌奔波之餘,勉力順利完成這部作品。謹將本作獻給我的妻子以及守護我的家人。   本書如有錯漏舛誤之處,一概由本人負責。如蒙方家糾謬,當於再版時修正。   最後,由衷盼望不管是歷史、藝文,甚或是旅遊愛好者,都能夠喜歡這本書,願書中的無論是傳記部分、歷史典故、圖片畫作亦或是軼聞趣事,皆能帶給每位讀者朋友豐富的體驗想法或輕鬆自在的閱讀感受。「Merci beaucoup(非常感謝)!」祝福大家!   【序章】赫赫炎炎的七月午間,驕陽直射在巴黎上空,

一道刀刃般的金色光芒照亮著洛博街到河岸路的街區。街道兩側皆是三層寥落不堪的樓房,每一層僅有兩扇窗戶排成一列,黑不溜偢的百葉窗、破爛不堪的石板瓦、岌岌可危的灰泥牆面,足以讓行人感受到這個街區陰暗、破舊的歷史。成排樓房那年久失修的頂部,更因幾經風雨,屋簷與橫樑早已彎曲變形,一輛四輪廂型馬車正好由此經過,整排樓房樑木在榫頭卯眼裡咯咯震動,這排單薄的樓房似乎隨時都會禁不起些微的搖晃而轟然傾倒。箱型馬車中的乘客是位身形高大的壯年男子,身著一件深黑色上裝,前襟、後擺與領口上均以銀絲線繡上花草幾何圖紋,配上寬大的黑絲絨長褲,腳蹬方頭銀扣皮鞋。儘管烏黑的頭髮梳得光滑油亮,仍無法遮掩他那微禿過高的髮線。他的雙眸

明亮有神,細長的鷹勾鼻與修剪整齊的鬢角,更顯得出他堅忍剛毅的性格。任何一位見過他的人,無疑都會被他那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男子氣概給吸引,更會對其十足的堅毅機智個性所震懾。「嘖!還是一樣的骯髒破敗,如此難堪的街景怎能配上十九世紀帝國的首都?」壯年男子望著車窗外的景物,帶著憤懣不平的態度喃喃說著。巴黎,這座「世界都市之都」的偉大城市,今日除了扮演在世人印象中的浪漫象徵外,更是兼具著古典美與現代感的大都會,清新宜人的塞納河、四通八達的大道、綠意盎然的大小公園,更別說還有別致優雅的咖啡館以及引領時尚的名牌店面,無怪乎海明威認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早在西元前四千五百多年即有人類在巴黎活動,那是它還被稱

為呂特斯(Lutetia)的時代,先後成為了高盧族巴黎西人(Parisii)與羅馬人爭奪的重要據點。六世紀初法蘭克人繼羅馬人之後統治了這座城市,隨著墨洛溫王朝的建立,巴黎遂成為了它永久性的名字。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巴黎的命運幾經波折。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時,巴黎遭到棄守;法國宗教戰爭(1562-1598)則讓巴黎飽受數十年的戰爭摧殘與瘋狂殺戮。1789年七月十四日,法國大革命爆發,除了推倒貴族教權舊式勢力之外,巴黎市區內多所教堂、官邸遭到焚毀,象徵王權的雕像紀念物也被夷平。十九世紀伊始,巴黎多舛的命運仍未結束,先後歷經反法同盟軍隊占領、1830年七月革命與1848年二月革命的內

戰衝擊一再地讓這座城市成為了滿目瘡痍、遍體鱗傷的受害者。

浮城•鬼城•滅城:20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城市想像

為了解決大都會公園滑草的問題,作者黃國華 這樣論述:

本論文為一次「跨地域」研究,從「浮城」、「鬼城」和「滅城」三個城市意象,探討20世紀末以來香港、中國、台灣和新馬的華文小說,如何「彼此凝視,各有所思」,在世變之際,共用強烈憂患意識的文學想像,處理各自的內憂(現代化問題)外患(「中國」問題)。20世紀末以來,隨著冷戰逐漸結束,東亞和東南亞華人地區的政經局勢發生一大變化,如中國改革開放、台灣解嚴、香港百年回歸、新馬政府提倡「亞洲價值」(Asian values)、馬共解除武裝、中國崛起和台灣政黨輪替等。當華人世界紛紛響起開放、自由、和平、進步和統一的大聲響,各地華人小說家保持戒慎態度,以曖昧的、陰暗的、荒誕的小說敘事,檢視政經模式轉型過程中,對

個體與集體所造成的衝擊,處理20世紀末以降華人特殊的空間感和身體感——漂浮感、侵入感和消失感。本文論述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浮城」,本文從香港西西、中國梁曉聲和新加坡希尼爾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所提出「浮城」的小說景觀,觀察當中國向外開放並計劃收回香港,如何刺激三地作家作出各種「之間」的游移表述:殖民宗主國和祖國之間、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中華文化和西化之間。本節特別強調三座「浮城」的關係:香港因九七回歸而成為「問題城市」,促動梁曉聲想像由社會主義至資本主義的「中國浮城」,以及希尼爾想像「孤島寡居」的「新加坡浮城」。第二部分的「鬼城」,本文將討論21世紀初的中國崛起,如何讓香港和台灣

女作家,把握住鬼魅的「邊緣性」和「排他性」特質,建構與中國保持距離的「鬼城」,分別回應「一國兩制」和「一個中國」的問題?如何讓中國和馬華作家,把握住鬼魅的「穿越性」,擬定「城/鄉」和「故鄉/原鄉」往返移動的「鬼城」敘事,各別引出「城包圍鄉」和華人離散的課題?第三部分的「滅城」,本文首先對華文小說中的「滅城」敘事,作一次跨界的鳥瞰,說明自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各地如何藉由「滅城」想像,表達具有在地特色的憂患。其次,以兩個引爆「毀滅」幻想的時間點「1984」和「1989」為主題,思考中港「八0後」和台灣「七年級」作家,如何挪用「1984年」這象徵監控和威權的時間符號,處理他們成長期間政經變革的關

鍵時刻?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鄭南榕自焚事件和《合艾和平協議》簽署,如何讓中國、台灣和馬來西亞華人作家,想像注定敗亡、碩果僅存或失敗主義的「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