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谷翔平202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王開府、蕭麗華所指導 黃敬家的 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 (2006),提出大谷翔平202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贊寧、宋高僧傳、敘事、北宋、佛教、僧傳、系通、史傳論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谷翔平202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

為了解決大谷翔平2022的問題,作者黃敬家 這樣論述:

論 文 摘 要高僧傳記是以高僧的宗教實踐歷程為內容,提供一個足以垂範後世的修行典範,同時兼及僧人所處時代的佛教發展概況,這對於被正史有意忽略的佛教歷史而言,有其史學價值。因此,前人關於僧傳的研究,多從歷史角度著手,著重於考證傳文的敘述是否符合高僧的真實面貌,然而,傳主的真實面貌實際上是作者根據史料加以縫合而成,這當中難免有想像的成分和作者的判斷,從這個角度而言,高僧傳記實兼具宗教性、歷史性和文學性的特質,只不過僧傳的文學性,向不為人所重視。因此,本文是從敘事的視角來探究高僧形象是如何被形塑出來,及作者透由塑造高僧典範所欲傳達的宗教意義,以拓展佛教文學研究更多元的面向。贊寧以依憑三教一致的教化

精神,著重感應事蹟的宗教心理,運用模擬史傳的實錄風格等原則,在朝廷的監督以及自己護持佛教傳統的使命等內外條件下,完成了《宋高僧傳》。此書是傳統僧傳十科體例最後的繼承者,以它為研究基點,正可以總結傳統僧傳的存在意義,對其內容特色和僧傳價值給予應有的定位,並且,觀察宗門僧傳體裁興起的原因。本文從敘事的結構、視角、人物和主題等元素進行文本分析。中國僧傳在敘事結構方面,受到佛傳部分情節模式的影響,敍事結構由高僧出生、捨俗、求法、度生,以及捨壽等特殊宗教性情節所組成。《宋高僧傳》多數傳文都不長,其敘事結構的模式化傾向,其實是「高僧」身份特質所決定的,所以對高僧生平的敘述偏重不同,或重在學法經歷,或重在教

化利生,甚至以單一事例來凸顯高僧的形象。敘事視角則承襲中國史傳傳統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由全知的敘事者掌握傳主生平發展的來龍去脈和敘事時序的節奏,決定所欲呈現給讀者的傳主樣貌,並適時運用視角轉換,使敘事層次更有變化。《宋高僧傳》所記多為僧人求法、傳教的外部行動,關於傳主內在思想感情的著墨不多。以此看來,贊寧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似乎並不以凸顯個別高僧為目的,而是以高僧群體大同小異的行為模式,類似的情節,不斷疊合於讀者腦中,自然累積出時代高僧的整體形象。也就是他強調的並非每位高僧獨一無二的存在,而在傳遞一個時代,一群同類型的修行典範,所以他的重心是高僧宗教實踐精神的傳揚,而非傳記人物的藝術經營。就敘事主

題而論,由於《宋高僧傳》基本敘事結構是以高僧實踐菩提道的一生作為架構,兼具自求解脫和行道度化兩方面的修行歷程,展現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的宗教精神面向,以標舉高僧的典型形象,並揭示可行的修行之道。從某個角度而言,它是在中國聖賢文化傳統之外,塑造出另一種行道的人格美典,代而有之的高僧典範,有助於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社會地位的鞏固。另一方面,相應於贊寧奉敕撰寫僧傳,所必須承載合於君王觀點及普世價值的教化目的,以平衡儒釋關係,而特意彰顯理想的高僧除了畢生致力於求道利生之外,必須內外兼修,儒釋具通,具備博綜多學、兼容並備的圓融性格,在修行方面,經教、戒律和禪定三者兼習,解行俱全,乃為高僧之典範。《宋高僧傳》

除了每科的「論曰」之外,在傳文之末依仿史傳,另闢一個論贊空間,一方面不影響傳文的完整性,一方面又可抒發個作者對傳主乃至相關史事的看法,此乃《宋高僧傳》最具獨創價值之所在。系、通的內容,一者,從史學角度,對僧傳的編輯,佛教的發展問題,尤其是三教的關係加以解釋。二者,以人物為對象,評讚傳主一生的修行成果、行事作風和對佛教的貢獻。受到史傳傳統的鑑戒觀念影響,使僧傳敘事往往隱含道德教化的意義,並於系通中給予後代修行者以激勵和警策。宋代的佛教政策是採取保護和控制兼而行之,加上外患威脅不斷,使得士大夫產生強烈的民族意識而排斥外來的佛教。這樣的時代環境下,佛教一方面要從後周廢佛中復甦,一方面又要面對當代儒者

的排佛挑戰,如何在朝廷政策和士大夫排佛的夾縫中求生存,是贊寧撰作僧傳所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在評斷贊寧撰述僧傳的立場時,不能不考慮他所面對的時代情境,從唐代以來儒釋道三教的發展,一直存在緊張的對立和衝突,加上唐末五代激烈的社會變革,贊寧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理念上朝向儒佛一致的觀念;實際操作上,以親近王臣來增加佛法的外護,同時積極地與當時儒家學者往來,化解儒家學者對佛教的敵視,因此,在佛教思想的優位性和沙門面對君主是否該禮敬的態度上,採取較中庸的處事法則。這凸顯贊寧具備強烈的歷史意識,故而主張佛教發展應「濟時須」,他所採取的應世態度,有強烈的人間性格,不強調山林清修,正視佛教與現世社會的關係,這是

他不同於慧皎和道宣之處。贊寧能正視「力輪」對佛教發展的影響力,所以與當政者保持友好的關係,從佛教對帝王統治教化有輔助之用的觀點,與統治階層保持合作的態度,以抵抗儒家學者及道教人士的攻擊,維護佛教的穩定發展。總結本文藉由敘事分析來凸顯《宋高僧傳》的文學特質,在分析架構中,仍兼顧僧傳的宗教意涵和歷史意義的論述。所以,就佛教高僧傳記的文學價值而論,它實已熔文學、宗教和歷史情境於一爐。這個解讀模式對僧傳定位的探索如果可以被接受,將可以開拓僧傳在宗教、史學之外,另一個文學層面的意義,豐富僧傳的文本價值,並且,形成可行的解讀模式,重新來檢視中國的歷代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