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吉兒.施萊辛格寫的 理財盲點:有錢人不會做的13件理財決定 和胡碩勻的 節稅的布局(2020年版):搞懂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與房地合一稅, 你可以合法的少繳稅,甚至一輩子不繳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弱勢助學計畫-弱勢助學金 - 歡迎光臨國立中央大學校園安全中心也說明:一、一學年僅補助一次,採上學期申請,下學期扣抵學雜費。 二、110 學年第1學期申請收件,經教育 ... 1, 教育部學雜費減免 ... 級距, 家庭年收入, 學校類別, 大專院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樂園 和任性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李立如所指導 謝孟庭的 兒童貧窮扶助法制之研究-以兒童生存權與發展權為中心 (2021),提出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兒童權利公約、生存權、發展權、教育權、貧窮兒童、新貧家庭、單親家庭、社會救助法、國民基本教育、偏鄉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社會工作碩士班 陳依翔所指導 沈彥儒的 國軍男性離婚軍官復原力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復原力、男性離婚軍官、保護因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同大學弱勢學生助學辦法則補充:七、 已申請教育部各類學雜費減免及政府其他助學措施(行政院人 事行政總處公教人員子女教育補助、法務 ... 一、 家庭年收入 70 萬以下及前一學期學業成績平均及格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理財盲點:有錢人不會做的13件理財決定

為了解決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的問題,作者吉兒.施萊辛格 這樣論述:

★想聰明理財,就得先理解人的情緒盲點★ 聰明人就該這樣做!了解13件理財聰明事 幫你避開蠢事、心理陷阱,做出超棒的人生財務規劃 ★Mr.Market市場先生、安納金、PG財經筆記版主蔡至誠,一致推薦   充實理財知識,是你最聰明的投資:   不論你想逃出財務無底洞,或想替未來存下幾桶金,請務必詳讀本書。   你是否有朋友極為聰明,有高學歷,事業成功,堪稱人生勝利組,   但是在金錢方面,卻時常犯下愚蠢錯誤?   這些錯誤,像是:   購買自己搞不懂的金融商品   借錢給孩子付高額學貸   該租房子的時候卻買房子   把退休金拿去鄉下買房子   買錯保險,或根本就沒買   相信手中股票會

持續漲,不肯分散風險   把自己扭曲的金錢觀灌輸給孩子……   吉兒.施萊辛格是CBS新聞網商業分析師,也是全國知名的「吉兒談錢」廣播節目主持人,她提供財務規劃和投資建議,將近三十年之久。她的客戶有心臟外科名醫、備受推崇的律師、睿智的科學家與資深的企業管理者,但這些大家公認的聰明人卻在理財方面犯下大錯,而必須付出驚人的代價,像是失去家園、人生支離破碎、放棄追尋夢想等等   為什麼會這樣呢?吉兒曾有幾次重大的投資失誤,她花了很多時間分析自己以及其他聰明人,為什麼會犯下類似錯誤。最後她明白:金錢深深牽動著我們的情緒,讓我們成為情緒的俘虜,所以,要探討如何聰明理財,就得先理解聰明人的情緒盲點。

  ◎為什麼會花大筆退休金去鄉下買地蓋房子?   吉兒說:因為辛苦了一輩子,想要在夢想的地方退休,過著有山有水養狗的悠閒生活,過度依偎在玫瑰色的未來夢想裡。「樂觀偏誤」讓我們無法正確評估財務狀況。   ◎為什麼有人會害怕多交稅,不敢賣股票而損失更多?   吉兒說:請別把金錢看得過份重要,我們要注意錢、尊重錢、欣賞錢,但別過份執著。過份執著可能會讓你無法在最佳時機做出行動。不要省小錢而花大錢。   ◎為什麼有人會把全部的錢投入單一賭注,不怕失敗嗎?   吉兒說:人類的爬蟲腦傾向於注意最近發生的風險相關事件,且假定這些趨勢將永遠持續下去。因此讓我們做出不理智的舉動,無法反映真實的風險程度。這

就是「近因偏差」(recency bias,又稱「近因效應」)。   避開情緒盲點之後,等等!先別急著學理財,   請你務必檢查自己的「財務三大問題」:   (1)你是否已清償所有債務,例如卡債、學貸?   (2)你是否有退休金預存金,而且儘量多存?   (3)你是否有緊急帳戶,金額大到足以應付六到十二個月的開銷?   如果這三項都有,那麼讓這本書來教你更詳細的理財祕訣吧!你在人生中會遇到的各種財務問題,吉兒都寫在書上了:坐下來跟家人好好談談金錢、大學費用籌款、購買保險、購買不動產或租屋、討論退休養老規劃、擬定遺囑、為老邁父母規劃長期照護等等,吉兒將提出簡單的工具,幫助你用最省力的方式避開

投資陷阱,做出真正聰明的理財規劃。 好評推薦   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安納金╱暢銷財經作家     蔡至誠/PG財經筆記版主   克里斯.古利博(Chris Guillebeau)/《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作者   穆罕默德.伊爾艾朗(Mohamed A. El-Erian)/安聯人壽首席經濟顧問 國際讚譽   「常識眾所皆知,卻非人人都懂,尤其在談及金錢管理之時。請把吉兒.施萊辛格這本書當作指南,全面了解理財事務,學到前所未有的教誨。讀完本書,你將日益聰明睿智,甚至更富有。」——克里斯.古利博(Chris Guillebeau),著有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Side Hustle)與《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The $100 Startup)   「不論你想逃出財務無底洞,或想替未來存下幾桶金,請務必詳讀本書。《理財盲點:有錢人不會做的13件理財決定》是個人財務金礦,富含睿智的理財金玉良言,作者施萊辛格的風格一向坦率直言,不妄作批判;不但妙語如珠,還十分詼諧風趣。本書幫助你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數錢數到手抽筋,就連作夢也會笑。」——貝絲.柯林娜(Beth Kobliner),著有《影響孩子一生的金錢對話》(Make Your Kid a Money Genius Even If You’re Not) )與《規劃財務生

活》(Get a Financial Life)   「吉兒.施萊辛格這本書令人拍案叫絕,討論十三項蠢事,內容引人入勝,非常重要。包括見多識廣的投資者在內,絕大多數的人都承認犯過一項或多項蠢事。我自己也是。作者本身功成名就,不但敏銳觀察個人理財,也擔任理財規劃師和期權交易員。本書讓人獲益良多,提供助力,矯正現有財務規劃錯誤,避開未來可能發生的昂貴代價。」——安聯人壽首席經濟顧問穆罕默德.伊爾艾朗(Mohamed A. El-Erian),著有《大衝撞-全球經濟巨變下的重建預言與投資策略》(When Markets Collide)與《唯一的選擇》(The Only Game in Town)

,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在個人理財和錢財管理方面,吉兒.施萊辛格總是字字珠璣。請務必聽進她的話,以免身陷財務險境。」——《華盛頓郵報》部落客海蓮.歐倫(Helaine Olen),著有《貪小便宜吃大虧》(Pound Foolish)   「再怎麼談錢也不為過,錢財占了人生重要地位。就連英明睿智的成功人士也會輕易失足踉蹌,只因為習慣不良或缺乏財務管理知識,實在讓人大感意外。吉兒.施萊辛格這本書使人大開眼界,切合實際,幽默有趣,談論我們搞砸哪些事,以及如何導正。若我十年前曾看過這本書,不知該有多好!現在看到了,倍感欣喜。」——艾莉森‧葛林(Alison Green),著有《問問經理》

(Ask a Manager)  

兒童貧窮扶助法制之研究-以兒童生存權與發展權為中心

為了解決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的問題,作者謝孟庭 這樣論述:

我國的社會變遷情況如家庭型態與功能的轉變,單親家庭比例增加及經濟產業的結構變化,使得社會貧富差距變大,當家庭面對這些變化又無法發揮以往的家庭功能時,身為家庭成員的兒童因仰賴家庭最深,故受害也最深,而家庭貧窮會限制兒童的成長發展。本論文的問題意識為,探討我國現行兒童貧窮扶助法制是否能給予貧窮兒童,尤其是偏鄉兒童、單親家庭兒童、新貧家庭兒童足夠的保障,以滿足兒童享有兒童權利公約所規定的兒童生存權與發展權? 依照現行的兒童貧窮扶助法制規定,多將重點放在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兒童,而對於無法取得社會救助資格的其他類型貧窮兒童較忽視,似乎無法滿足貧窮兒童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本文希望藉由探討兒童貧窮議

題達成兩個目的,第一,藉由探討兒童貧窮問題的背景,整理出在我國經濟社會脈絡下,貧窮兒童的類型為偏鄉兒童、單親家庭兒童與新貧家庭兒童。第二,依據兒童權利公約中關於兒童生存權與發展權之規定,檢視我國兒童貧窮扶助法制的問題與不足。此外,為探討兒童生存權與發展權在我國兒童貧窮扶助法制上的落實,從生存權中聚焦在與貧窮兒童保障最相關的社會保障與適當生活水準權,發展權則聚焦於兒童教育權,以檢討我國法制的不足之處,最後提出未來修正的方向。 依照本文研究的成果,本文認為國家要如何幫助貧窮家庭中的兒童,使其脫離困境,可從兩方面著手,其一為落實兒童生存權,幫助兒童及其家庭,給予家庭經濟上的援助,使家庭中兒童受

益,保障兒童享有基本的生活資源,另一則為落實兒童發展權,直接以兒童為對象,藉由教育資源的投入,培養兒童於未來社會生活、工作所需能力,促進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因此,本文對兒童生存權法制之修正方向,建議如下:第一、社會救助資產審查程序:從僵化的形式認定到實質認定;第二,從社會救助到兒童需求服務的提供;第三,兒童基本生活:從殘補式到兒童權利保障;而本文對發展權法制之修正方向,建議如下:第一、義務教育:從免學雜費到免學習有關費用;第二、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從偏鄉兒童到貧窮兒童;第三、促進偏鄉學校師資合作;第四、提供長期經費培養偏鄉學童多元興趣與能力;第五、轉銜政策:從片段不連續到統合處理。

節稅的布局(2020年版):搞懂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與房地合一稅, 你可以合法的少繳稅,甚至一輩子不繳稅。

為了解決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的問題,作者胡碩勻 這樣論述:

  內附2020年最新免稅額、扣除額一覽表。   新增長照特別扣除額12萬,符合四種條件之一,馬上適用     ◎我年收入80萬,他年收入100萬,為什麼報稅時我繳的錢居然比他多?   ◎家長會費、安太歲、植牙、整形、政治捐款……哪些花費可以用來合法抵稅?   ◎兒女不孝,我死後一毛都不給,外傭認真顧我,以後把錢全給她,法律允許嗎?   ◎想買房送女兒當嫁妝,怎麼給,不會被政府課贈與稅?   ◎儲蓄型保單,受益人不能隨你高興填,不然國稅局會找上門。     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到房地合一稅,   你一輩子都會用到的稅務知識,本書通通告訴你!   讓你可以合法的少繳很多稅,甚至一輩子不用繳稅。

    上班族都以為自己領的是死薪水,賺的錢絕對逃不過國稅局法眼,   甚至誤以為,節稅是有錢人才要做的事,跟自己無關,   但天天在幫老闆做節稅規劃的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胡碩勻說,   變有錢的第一步就是懂節稅,因為節稅跟收入多寡無關,   是一種你對自己財富配置的布局,領死薪水的上班族更需要。     不論是小資族、頂客族、單身族,或四口家庭,   小從每月薪水自提勞退金、買保險,大到數百萬的房屋貸款到遺產規畫,   只要你搞懂政府收稅的遊戲規則,不僅可以合法節稅,還能幫自己加薪。     ◎讓錢流進來,再也不出去──個人所得稅篇     ‧賺錢管道百百種,政府最愛這10種:   薪

資、利息、租賃、財產交易、中獎……這些有憑有據的收入通通都要報稅,   那麼,領死薪水的你要怎麼節稅?   只要每月薪資自提6%進勞退帳戶,馬上就能節稅,有超過90%的上班族都沒發現。   做網拍、有外快、斜槓青年,怎麼節稅免稅?     ‧你有正當收據,政府就會放過你:   給廟裡的香油錢、為兒女點的光明燈,哪一個才能抵稅?   照顧媽媽的看護費用、幫老爸裝的假牙、青春期女兒的牙齒矯正,   捐錢給私校辦學,捐錢給慈善基金會……有錢的人用哪種方式合法節稅?        ◎把愛與錢一起傳下去──遺產稅篇     最療癒老人的事,就是寫遺囑,遺囑要怎麼交代,才有法律效力?   關於繼承,你拿到

的是錢還是債?得先了解限定繼承與拋棄繼承。   陪我最久的親人就給最多,法律准許嗎?先弄懂遺產繼承的應繼分與特留分。   在國稅局眼裡,哪些財產最值錢?遺產估價決定你能不能繼續當富二代。     ◎喜歡嗎?送給你──贈與稅篇     有錢人為什麼這麼愛買豪宅給兒女?   原來留不動產給下一代超節稅,如果附房貸居然更划算。   長輩送什麼給新人當新婚賀禮,最能表達祝福之意又能躲過贈與?      ◎有房斯有財,儘管政府要你萬萬稅──不動產篇     省吃儉用買下不動產,政府會收你萬萬稅,怎麼合法減免?   不動產實價登錄後加上房地合一稅,隨便賣房等於再多送一間房給國稅局!   不用擔心,只要你弄

清楚一生一次、一生一屋的規則,   還有重購退稅加上自用住宅優惠,賣房就能不用繳稅!      搞懂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到房地合一稅的所有眉角,   你可以合法的少繳稅,甚至一輩子不繳稅。   內附2020年最新免稅額、扣除額一覽表。   各界書評     「學做有錢人,就從布局節稅開始!」──朱紀中,商周集團《Smart智富》月刊社長     「想合法的少繳稅捐嗎?您可參閱本書。」──社團法人台灣省會計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呂志明     「一生必讀的理財經典。」──余凱文,台灣創速創辦人、台灣投資人關係協會首席顧問     「繳稅人人有責,節稅人人有權。輕鬆搞懂節稅布局,讓你的錢長大,跟著名

會計師學節稅,讓你的錢輕鬆變大。」──林奇芬,理財教母、前《Money錢》雜誌社長     「這是一本易讀實用的好書。」──周行一,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     「一本大家都可以參考的稅務實用好書。」──張士傑,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獨立董事     「這是一本淺顯易懂的節稅實用寶典!」──郭維裕,政治大學教授、劍橋大學經濟博士     「看了《節稅的布局》,你能輕易搞懂如何合法的使稅後財富最大化。有錢人該看、上班族也該看,財務顧問師更該看!」──梁天龍,保險行銷集團董事長     「投資,巴菲特說財報就像球賽的計分板,看不懂你就無法了解比賽。而理財,稅務規

劃就是合法的創造財富,不懂規則,你輸在起跑點,也流失了金錢。胡碩勻有會計師和財務規劃師的雙重身份,讓節稅有了布局和規劃的意涵!」──闕又上,理財暢銷書作家 作者簡介   胡碩勻     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台灣創速加速器合夥人暨財務長、圓子夢創辦人,人稱圓夢會計師,擁有國際會計師與臺灣會計師證照,同時為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榮譽會計師,曾任中華民國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智庫服務委員會委員。     現為《今周刊》達人觀點及《Advisers財務顧問》專欄作家,經常受邀至各大企業及學校演講。著有暢銷書《重複的力量》(大是文化出版)。     曾受邀演講機構:Allia

nceBernstein聯博投信、JPMorgan摩根投顧、富蘭克林、Invesco景順投信、Janus Capital駿利投顧、國泰世華銀行、中國信託、台北富邦銀行、台新銀行、永豐銀行、遠東銀行、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安泰銀行、京城銀行、台中商銀、CHUBB安達人壽、富邦人壽、國泰人壽、南山人壽、新光人壽、中國人壽、保德信國際人壽、台灣人壽、日盛證券、商業周刊、今周刊、Advisers財務顧問、保銷集團、Panasonic、復盛企業、21世紀不動產、SmartM、恩主公醫院、長虹建設、新聯陽實業、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原大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IARFC國際認證財

務顧問師協會、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扶輪社、BNI 商聚人、IRTC投資人關係培訓中心等。演講人次超過四萬多人。     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成立於1985年,是TIAG(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Group)國際聯盟事務所的會員。TAG Alliances由TAGLaw、TIAG及TAG-SP(Strategic Partners)所組成,多年被《Accountancy》及 《AccountancyAge》雜誌評為全球前十大會計聯盟,在全球105個國家擁有超過1.8萬名專業人士。 各界推薦 前言  變有錢的第一步:稅後財富最佳化   第一章讓錢流進來,再也

不出去──個人所得稅篇 1.賺錢管道百百種,政府最愛這10種<綜合所得來源類別> 2.每逢報稅倍思親,5月孝子特別多<免稅額、扣除額> 3.你有正當收據,政府就會放過你<列舉扣除額> 4.特別的稅給特別的你<特別扣除額> 5.哪些收入來源,政府可以當作沒看到? 6.志玲姐姐哭了vs.林若亞笑了<師字輩的執行業務所得> 7.包租公、包租婆的租賃所得 8.有錢人愛入籍新加坡?因為稅率少一半<居住者與非居住者之差別> 9.人兩腳錢四腳的金融商品所得課稅 10.累進稅率,有錢人的惡夢<綜所稅率級距表>   第二章 把愛與錢一起傳下去──遺產稅篇 1.現在就把錢給你,你還會孝順我嗎?<財產移轉規畫> 2

.健康時就要布局,重病才想來不及<遺產稅> 3.最療癒老人的事,就是寫遺囑 <遺囑怎麼交代,才有法律效力?> 4.能分到多少?先弄清繼承順位<哪些人是法定繼承人?> 5.繼承?你拿到的是錢還是債?<限定繼承與拋棄繼承> 6.「陪我最久的就給最多」可以嗎?<應繼分與特留分> 7.在國稅局眼裡,哪些財產最值錢?<遺產估價方式> 8.有多少財產的人才要考慮遺產稅?<遺產稅免稅額、扣除額> 9.照顧家人也照顧荷包 <如何用保險節省遺產稅?> 10.保險也有三高,要注意!<保險給付仍課遺產稅?>   第三章 喜歡嗎?送給你──贈與稅篇 1.送現金,不如給房子<贈與稅>     2.送人房子也有技巧<不動

產怎麼送人最節稅?> 3.沒錢繳稅只好拿東西跟政府換<遺贈稅實物抵繳原則> 4.不動產如何移轉最節稅?附房貸最划算 5.把儲蓄或養老險受益人換成小孩?不妥<保險課徵贈與稅> 6.避免後代爭產的最好方式<信託基本介紹> 7.如何讓「耳」孫們還記得你?<信託vs.贈與> 8.財產移轉五大策略及工具   第四章 有房斯有財,儘管政府要你萬萬稅──不動產篇 1.   買個不動產,政府收你萬萬稅<不動產加稅的演進與趨勢> 2. 沒算你不知,養車稅金比養房還貴<不動產相關稅捐> 3. 一生一次、一生一屋<土地增值稅> 4. 好厲害的國稅局,買賣金額瞞不過<實價登錄與實價課稅> 5. 壓垮不動產的最後一根稻

草<房地合一稅>   附錄 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    <家族爭產與遺產稅案例大解析>   後記 財產轉移五大策略及工具 前言   變有錢的第一步:稅後財富最佳化     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繳稅(Tax)和死亡(Death)。──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有一對情侶相約共享晚餐,就在兩人聊到綜合所得稅時,女方有點不太開心的問男方:「我去年年收入80萬,你的年收100萬,比我高20萬,為什麼我繳的稅反而比你多800元?」     收入多的人一定繳比較多嗎?     以上兩個人都是單純的薪資收入,年

收入100萬的男生繳了1.88萬的綜所稅,年收入80萬的女生卻繳了1.96萬。為何年收入100萬的人繳的稅反而比較少?因為年收入80萬的女生在申報綜所稅時,選擇「標準扣除額」,而年收入100萬的男生,選擇「列舉扣除額」。     標準扣除額和列舉扣除額有什麼差別?為何會影響報稅的結果?我在後面的文章會介紹。總之,想要節省個人所得稅,最快的方法除了降低所得(但多數人不會這樣做),另一個就是增加扣除額,而增加扣除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政府對於各項扣除額與免稅額的遊戲規則,這就是本書的主題:節稅的布局。     好幾年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在股東會上主動表示,他今年薪水只領1元。媒體調查其他知名企業家

後發現,除了郭董,已故前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等,都是不支領薪水或領非常少的薪津。美國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與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是如此。為什麼這些有錢的大老闆自願領這麼少的薪水?絕對不單只是因為他們的佛心,而是,有錢人節稅的布局。     為何要做稅務規畫?     英語的稅收(Tax)與死亡(Death)的音很接近,所以有人說:「人最怕的兩件事,就是Death&Tax!」為什麼繳稅這麼可怕,居然拿來跟死亡相比?因為幾乎沒有人喜歡繳稅,相信即使是國稅局的員工,也是如此。每個人領到月薪,就

會依照自己的收入能力來消費,很少有人會特別留意一年多後,還要額外把一部分的收入繳給政府。俗話說:「放進口袋的錢就不會想拿出來了!」     先看看有錢家庭怎麼做?     根據美國財務顧問機構斯佩特蘭集團(Spectrem Group),每年針對5,000個有錢人家庭,調查他們關於財富的目標,結果為:確保退休生活無虞占84%、維持現有生活水準占81%、少付點稅占71%、建立規模可觀財產占64%、兒孫的教育準備占54%。     從上述可以發現,即使是有錢人,對於人生的財富目標與憂慮,和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他們坐擁千萬、億萬財富,仍然希望退休生活無虞、繼續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而且一樣重視小

孩的教育發展。     許多人一定質疑,這些有錢人所賺的錢,不是三輩子都花不完嗎?怎麼還會擔心自己的退休生活?真相是,大多數的有錢人是企業家,對他們來說經營一個龐大的組織企業,所要面臨的風險很大,實在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連帶的他們對未來會發生的事,也充滿風險意識。     關於有錢人的五項財富目標中,唯一與普通人不相同的,就是「少付點稅」。已故經營之神王永慶曾說:「賺一塊錢不是賺,省一塊錢才是真正賺。你存下的錢,才是你的錢。」因為精打細算的聰明人,追求的不僅僅是財富最大化,更進一步是追求「稅後財富最佳化」。     不懂節稅,富就不過三代     現在假設有個家庭三代同堂,第一代有財產10億

元,他們不做任何稅務布局,以臺灣目前最重要的四種稅目:所得稅、贈與稅、遺產稅、土地增值稅,各課徵10%,以累計40%的稅負成本計算,到第二代只剩下6億,到了第三代一樣扣掉40%的稅負成本,只剩下3.6億元。 在這當中誰才是最大贏家?答案是政府。為什麼?因為第一代到第三代總共繳的稅金共6.4億元,這些都被政府拿走了。     有錢人想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同樣根據斯佩特蘭集團每年針對5,000個有錢家庭,調查他們資產的配置,結果為:有價資產占41%、私有事業占25%、房地產投資占12%、主要住宅占12%、保險及年金占6%、退休帳戶占3%、股票期權占1%。     這邊要說明一下,有價資產及

私有事業的差異。假設你手中有鴻海的股票,對你來說這就是有價資產,但如果你是郭台銘,這些股票就屬於私有事業。也就是說,你持有的股票,正好是你正在經營的事業,即私有事業,其他公司的股票就應該當作有價資產。     另外,股票期權是指大公司激勵員工所發行的限制型股票。只要公司的股價上漲,員工就能有越高的獲利,即利潤共享的概念,就像以前竹科人就是靠這種股票期權成為電子新貴。     個人退休帳戶簡稱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是美國政府投資輔助工作的民眾享有稅賦優惠的儲蓄帳戶。這類似臺灣的勞工退休金,顧名思義指的是勞工退休後可以領取的退休金,在綜合所得來源類別

中叫做退職所得(詳見第一章)。     從斯佩特蘭集團每年針對5,000個有錢家庭,調查他們資產的配置的結果可知,有錢人的資產配置以3種類別最多:有價資產、私有事業、不動產,3種類別的金額約各占三分之一。以臺灣來說,這3種財產近幾年應該關注的相應稅務有:     1. 股票基金(有價資產):股利所得稅、海外所得(最低稅負制)、證券交易所得稅(目前停徵)、二代健保等。     2. 私人事業(所營事業股票或資本):證券交易所得稅(目前停徵)、股利所得稅、財產交易所得稅、二代健保等。     3. 不動產: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地價稅、租賃所得稅、奢侈稅(目前停徵)、實價登錄實價課稅、豪宅稅、房地合

一稅、二代健保等。     看完有錢人的資產配置後,領死薪水的上班族又該怎麼做?我們可以從現金流動,來思考相關的稅務議題,例如:現金的流動、使用、移轉、處分與再利用等。     關於節稅,薪水族該怎麼做?     事實上,臺灣很多有錢人理財規劃的首要重點,不在於增加資產,而是先想辦法少繳稅。關於節稅,有3大心態跟讀者分享:     1. 不管收入高或低,都要了解稅法的基本規定,不讓自己合法節稅的權益睡著。   2. 多學習有錢人怎麼節稅、看看有錢人跟你有什麼不一樣。   3. 該節的稅就儘量節,不用跟政府客氣!     我這幾年當會計師,遇到最多關於節稅與報稅問題,就是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合法」

節稅。像是明明知道有列舉扣除額可以利用,卻懶得蒐集憑證,卻用最簡單的標準扣除額,讓自己白白繳稅。     還有,搞不清楚扣除額中哪些可以扣、哪些不能扣,包含植牙、美白牙齒、坐月子可以列舉扣除嗎?社團入會費、或是去廟裡捐贈香油錢,甚至安太歲、點光明燈算不算捐贈?或是到底該捐多少錢給社福機構抵稅,才不會白白繳錢給政府。     另外,若你的工作是講師或業務員,則搞不清楚自己的收入該申報執行業務所得還是薪資所得;包租公、包租婆不知該如何節稅;經常國內外飛來飛去的人沒有就源扣繳的概念;股票族常問要用個人持有股票、還是用公司持有股票比較節稅等。     接下來,當年紀漸長、小孩大了,卻不知道該如何安全的

把財富傳承下去。包括太晚才開始執行分年贈與;思慮不夠長遠,以為贈與不動產一定能節稅;誤以為生前拚命把錢匯至海外,國稅局一定查不到;生重病後,才擔心自己的財產要不要繳遺產稅,甚至為了節遺產稅就隨意搬錢,亂做規劃。     還有,等買了房子之後,才知道有一生一次、一生一屋與重購退稅的優惠可以節稅;政府實施房地合一稅後,到底影響我們多少……。因此本書分成4大章節,各別為大家一一解析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以及不動產等稅務重要規定,要用什麼策略及工具,才能有效節稅。我也在當中整理許多表格及案例,將原本繁雜難懂的稅法,透過故事來讓各位了解並應用,做好節稅的布局! 特別的稅給特別的你〈特別扣除額〉 

上一節提到,扣除額分3大類,可採用「標準扣除」或「列舉扣除」兩者選一,另外一個就是特別扣除額。 特別扣除額有6大類,包括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從了解它進而妥善使用它,就可以省下一筆稅款。 1.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如果納稅義務人、配偶或申報受扶養親屬各有薪資所得,每人每年都可以扣除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19年度為20萬;但如果申報的薪資所得沒有超過20萬,只可以扣除申報的薪資所得額。例如你在2019年度的薪資所得有10萬,那麼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就只能扣10萬,而不是20萬。另外,沒有薪資所得的人

就不能扣除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2.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一般為金融機構的存款利息,一戶上限為27萬,但規定免稅的存簿儲金利息(例如郵局存款本金在100萬以下者,按活期儲金利率給付利息)及分離課稅的利息,不包括在內。 我們來推算一下,既然一戶有27萬的扣除額,以現在銀行存款利率約1%來看,一戶裡可以有多少存款利息所得,得以全數扣除而不浪費?其計算如下: 27萬÷1%=2,700萬 一戶有2,700萬以內的存款,利息所得皆可全數扣除。 3.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申報扶養就讀大專以上院校「子女」的教育學費,每人每年可扣除2.5萬,若有接受政府補助,應扣除補助金額。然而,就讀空大、空中專校及五專前3

年者不適用,因為五專的前3年相當於高中的3年,而教育學費僅准扣除就讀大專以上者。 所謂教育學費,是指按照教育主管機關規定的收費標準,於註冊時所繳交的一切費用,包括學費、雜費、學分學雜費、學分費、實習費、宿舍費等。 至於子女於國外就讀大專以上院校,是否可列報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納稅義務人申報扶養的子女在國外就讀大專以上的院校,其學歷獲得教育部採認(依「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公告的參考名冊所列之大專校院),或其他經過當地國政府權責機關或外國專業團體認可的大專校院,且其學籍在學年度內為有效者,納稅義務人可以檢附教育學費繳費收據影本,或其他足資證明文件,依規定列報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國軍男性離婚軍官復原力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學學費減免年收入的問題,作者沈彥儒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是以復原力之觀點,探討離婚男性軍官之生命經驗,其內容包含瞭解男性軍官在離婚經驗中所遭遇的困境、瞭解男性離婚軍官具備之內在與外在保護因子、瞭解男性離婚軍官如何運用社會與軍隊資源。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訪談法進行資料之蒐集,經由研究者自身已掌握認識之特定對象與各級心衛中心之引介,邀請符合本研究資格條件受訪者六位,共同參與本次研究。其研究發現如下:一、哀傷階段的不同,復原力的需求則不同。二、軍人職業工作時間長,夫妻關係經營時間短。三、軍人性格剛毅木訥,夫妻溝通僵化阻暢。四、軍人拒蒙受恥辱印記與傳統性別社會化交互之影響。五、男性離婚軍官復原力展現模式。經過研究之後,

研究者歸納出以下三點結論:一、男性離婚軍官復原力之風險因子顯現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層面中。二、男性離婚軍官之復原力內涵展現於內在保護因子與外在保護因子兩個面向。三、部隊環境與個人互動影響復原力之展現。最後,本研究在個人部分、研究方面與政策方面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在制定政策時參考:一、個人部分之建議(一)提升自我復原能力,勇於尋求專業協助。(二)推動情感與性別課程,強化婚前輔導與教育。二、研究方面之建議三、政策方面之建議(一)結合國軍MDM研發多功能資訊平台。(二)人事派遣納入家庭因素進行考量。(三)設立非營利托育與幼兒園機構。(四)設立離婚數據蒐集專員,以深究離婚原因與影響。(五)成立國軍家庭

服務中心。(六)強化心衛中心服務專業知能,擴大鏈結民間輔導資源量能。關鍵字:復原力、男性離婚軍官、保護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