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醫院體檢費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大同醫院體檢費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明鉅寫的 翻轉醫療 和陳亮恭,林芝安,陳德信的 真逆齡:醫學實證,超越抗老的大智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同醫院體檢費用 - 日本打工度假最佳解答也說明:服務項目|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健檢中心以上為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規定一般勞工體檢項目,詳細檢查項目請依貴公司規定做檢查.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天下生活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謝榮堂所指導 徐在智的 兩岸社會保險之健康醫療保險比較-兼論長期照護保險 (2014),提出大同醫院體檢費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民健康保險、社會醫療保險、長期照護制度、長期照護保險、司法院釋字第472、524、550及701號解釋、社會法治國。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藥學系 劉文雄、王四切所指導 許嘉紋的 執行藥事居家照護藥師工作壓力及其相關因子與離職意願探討 (2013),提出因為有 藥師、居家照護、工作壓力、離職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同醫院體檢費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體檢醫院 - 台灣工商黃頁則補充:同時做汽車及機車體檢費用為270元. 1.請攜帶身份證。 2.身心障礙者:請務必攜帶身心 ...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委託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經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同醫院體檢費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翻轉醫療

為了解決大同醫院體檢費用的問題,作者王明鉅 這樣論述:

*從台大醫院副院長、竹東分院院長, 再成為台大總院一位醫師, 頭銜看似變小,但他做的事格局更高、意義更深遠、影響力更大。 因為,他投入的志業是――讓台灣更多人擁有健康!*   作者王明鉅醫師,在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五年期間(2008-2013),以創新的思維整合了心臟內外科共同照護的模式,打造以服務病人為主的心血管中心;他建置了門診與急診抽血檢驗的自動化系統,種種致力於優化醫療品質的開創作為,讓王醫師榮獲2015年醫療典範獎的殊榮。   他獲獎的原因不僅於此,在台大竹東分院擔任院長兩年期間(2013-2015),他將一所靠著政府補助勉強維持的地區醫院,改頭換面,從整建硬體設施到注

入帶人帶心的領導風格,尤其是他找到了不靠民眾「生病」來獲利,而是以照顧並促進民眾「健康」為目標的經營模式。王醫師在竹東的故事就像是在「水泥地上種花」,而且還花開遍地。調至竹東是一個契機,讓王醫師思索地區醫院存在的價值、經營的方向,過程中他逐一釐清現今台灣健康醫療與全民健保制度的問題癥結,並提出翻轉醫療具體可行的策略,終止告種崩壞的現象。   本書內容從王醫師調至台大竹東分院,擔任院長的七百多個日子開始。「院長,你能不能想辦法募一台(醫療)車?」司機大哥的一個問題改變了一切,由此王醫師肩負起「不可能的任務」,四處演講、傳達理念、積極募款……,他不斷思索與調整方向,通過一關關的考驗,擘劃出一條經

營之道。他在短短兩年之內完成醫院大改造,同時建置「東健康中心」,大力推動聚焦於預防中風、心肌梗塞以及早期發現癌症的平價高階健檢,大幅提升竹東分院的醫療技術與服務品質,凸顯地區醫院的高度價值。他充滿創意的作為凝聚了全院醫護人員的向心力,讓大家以在竹東分院服務為榮。   作者更明白指出,台灣的健保醫療雖然堪稱世界第一,卻因當初設計失當,無視台灣小國經濟與大國經濟的差異,靠著醫護人員的血汗來硬撐。錯誤的商業模式、破壞醫療分級、保險變成福利、缺乏節流措施與誘因,都是健保錯誤制度的根因。在民眾過度耗用、醫療資源錯置的情況下,結果就是醫療人力成為血汗醫護、健保給付低廉、城鄉差距大、醫療糾紛不斷,整個醫療

制度瀕臨崩壞。   眼前各種問題紛呈,卻不見解決方案。然而,就在不久的將來,少子化讓醫療人力的供應更加短缺,人口老化的海嘯來襲,醫療需求將只增不減,醫療科技的發展到了足以應付危機的地步了嗎?健保能靠持續不斷地提高保費來維持嗎?更重要的問題是,未來沒人、沒錢、沒病床,民眾的健康在哪裡?   原本讓台灣引以為傲的醫療制度,現在不改革,未來有錢也看不到病。作者提出的解決之道就在於,醫療資源的重新分配,儘管醫療分級已無法回頭,但是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應有不同的任務,唯有各司其職才能減緩醫護的過勞,真正提升看診與醫療品質。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需要誘因,不僅要「鼓勵少用」,同時也要有「懲

罰多用」機制,才能落實對於寶貴醫療資源的珍惜。不是只在重症醫療上投入最多的費用與人力,而是要同等重視預防醫學與健康管理,讓人人能夠「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大病不致命」,台灣的健保醫療制度才有救,民眾的健康才有保障!書中提出十一點「翻轉醫療」的觀念與作法,見解深入獨到,分析鞭辟入裡。   閱讀本書,讀者不僅感動於作者奉獻醫療源源不絕的熱誠,更能超然於報章媒體網路對於醫療熱門議題的報導,以客觀持平的視角,理解台灣醫療政策的缺失、導致醫界與社會脫節的思維、民眾看診就醫的不當習慣以及急切需要扭轉的健康醫療觀念。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讀者大眾,是受惠且維繫健保醫療制度的一份子,閱畢本書,都將

思索為翻轉台灣醫療的未來盡一份心力,畢竟因此獲益而擁有健康快樂人生的也將是我們自己。 本書特色   作者擁有醫療專業與醫院經營管理經驗,立論有據,見解獨到   從醫者與患者的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從醫學中心與地區醫院經營者的立場出發,深度思考台灣醫療制度的根本問題,並提出改革方案,拯救台灣醫療免於崩壞   提出健康二十字箴言,「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大病不致命」,推動觀念革命   其建言讓每一個人都能為自己的健康,以及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與醫療制度作出具體的改善   敘事深入淺出,解說明白易懂,與讀者大眾對話,熱情奉獻,感動人心 名人推薦   導讀推薦   行政院院長

張善政   熱誠推薦   璞園建築團隊董事長 李忠恕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財務長兼發言人 何麗梅   台灣證交所總經理 林火燈   大學眼科集團總裁兼總院長 林丕容   東聯光訊董事長 林資智   新竹縣衛生局局長 殷東成   冠德企業集團董事長 馬玉山   全球人壽董事長 彭騰德   玉山金控總經理 黃男州   泰山企業董事長 詹岳霖   聯發科董事長 蔡明介   信義房屋總經理 薛健平

兩岸社會保險之健康醫療保險比較-兼論長期照護保險

為了解決大同醫院體檢費用的問題,作者徐在智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之內容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論文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章節架構等說明。 第二章為「兩岸社會保險制度」,由社會法治國之存立展開論述,探討社會法治國下之社會安全制度及社會保險之關聯性,並就社會保險制度之退休金保險、全民健康保險、失業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和照護保險加以闡明,同時對於大陸地區社會保險制度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加以論述,比較及歸納兩岸之間社會保險制度之差異。 第三章為「兩岸社會保險之健康醫療保險及長期照護制度之比較」,臺灣之健康醫療保險制度以全民健康保險為主,大陸地區醫療保險依保險對象可

分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臺灣早期以勞工保險、公務人員保險、農民保險制度較為相似。首先就健康醫療保險之目的與功能予以說明,其次對於臺灣與大陸地區健康醫療保險之保險對象、保險財務、保險給付及醫療體系等方面進行比較,並加以整理及歸納,提出研究見解。 其次,就長期照護制度與健康保險之銜接進行論述,並蒐集歸納臺灣現行制度中與長期照護服務相關之法令,如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精神衛生法及全民健康保險法等內容加以說明。再者,介紹臺灣於2015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之長照服務及長照體系內容,並藉由籌措長期照顧服務制度之財源時,進而推展長

期照護保險。最後,介紹大陸地區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之發展,歸納比較兩岸長期照護制度之差異。 第四章為「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研究」,本章就司法院釋字第472、524、550及701號解釋,說明全民健康保險法對於強制納保、繳費滯納金之規定、不給付內容之明確性、責成地方政府補助保費及身心失能無力自理生活須長期照護者之所得列舉扣除等議題分析歸納其結論。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經比較兩岸社會保險之健康醫療保險制可知兩岸之醫療體系均採分級制度,兩岸保險財務之管理及來源方式亦屬大同小異,其差異並不明顯;惟於承保範圍方面,臺灣採全民強制納保方式較大陸採強制與自願並行之方式為優,且臺灣之醫療保險給付範

圍遠大於大陸之基本醫療給付。於兩岸長期照護制度方面,臺灣已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由各縣市政府提供長期照顧服務,並2015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較大陸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主之長期照護制度較為廣泛。最後就長期照護保險未來之立法方向提出說明。

真逆齡:醫學實證,超越抗老的大智慧

為了解決大同醫院體檢費用的問題,作者陳亮恭,林芝安,陳德信 這樣論述:

健康增齡,才能真逆齡 你一定要知道的新思維   不到40歲就當上國際醫學期刊主編的高齡醫學專家陳亮恭,   爬梳國際間最新研究,分享令人興奮的健康增齡策略,釐清各種養生迷思。   健康逆齡的真科學,讀這本就對了。   每個人都會老,但每個人都能有效健康增齡,延緩老化對健康的影響。   預防身體活動功能(肌肉骨骼)、心智功能(失智、憂鬱)、感覺功能(視力、聽力、平衡感等周邊神經)的喪失才是真逆齡。   台灣首屈一指的高齡醫學專家陳亮恭醫師,結合近十年來最新的研究推翻過去陳舊觀念,告訴你:   ◆肌肉與骨骼一樣重要:肌肉是基礎新陳代謝與維持身體支架的重要部分,好的蛋白質合成肌肉最快,早午餐

吃尤勝晚上吃。   ◆足夠的負重運動:運動量多的人比較不會失智,每天走路一個小時或8000步以上是最起碼的要求。   ◆七八十歲不能太瘦:維持BMI在18.5與35之間,死亡風險最低。65歲以上人稍微胖一點反而比較好。   ◆高齡者勿過度控制血糖與血壓:不要過度控制讓血壓太低,以免腦部缺氧,血壓比一般高一點反而可以改善大腦的血流量,避免心智衰退。   ◆高齡者勿讓血脂(膽固醇)維持在很低的數字:血脂過低反而是營養不良的表現,影響身體面對急性疾病時的防禦能力。     ◆冰凍人、幹細胞組織工程、複製人,醫療工程最新發展分享   身份證年齡可以逐年增加,但青春的心情與身體長年留駐!   從心血管

、神經與心智健康、骨關節肌肉、營養與體能、   內分泌與荷爾蒙、維他命與微量元素,全面幫你健康增齡 名人推薦   梁賡義(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林芳郁(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吳若權(名作家與廣播節目主持人)   李瑟(康健雜誌社長) 作者簡介      陳亮恭   學經歷: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  主任/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   亞太臨床老年病學暨高齡醫學聯盟主席   台北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   Journal of Clinical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主編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nd Aging副主編   .Journal of Frailty and Aging副主編   .BMC Geriatrics 副主編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 採訪撰文     林芝安   著有《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故事》、《關鍵時刻—邁向全民健保改革新紀元》、《跟親愛的說再見》、《搶救中風》、《小心!肝》等書。 推薦序 能夠健康的逆齡,才能達成逆齡生活的基礎|梁賡義(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把逆齡推到極致,就是理想大同境界|林芳郁(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做永遠的帥哥美女|吳若權(作家

/廣播主持人) 青春雖好,成熟更好,有智慧更完美|李瑟(康健雜誌社長) 自序 打造逆齡快樂世代,國家社會無憂的大未來 第一章  別被年齡數字給騙了 年齡的人生意義 老化的各種測量指標 心血管的老化指標 骨骼肌肉可以告訴你多老了嗎? DHEA荷爾蒙做為老化指標 抗氧化真的等於抗老化嗎? 老化的指標應該如何建立呢? 如何健康逆齡:不受年齡羈絆的人生目標 失能預防,決定你的老年生活能否精采絕倫 別讓老化悄悄上身 影響老化的因素 一、遺傳基因說 二、荷爾蒙假說 三、自由基假說 四、染色體終端體假說 五、粒腺體假說 六、醣化老化假說 長壽的決定因素 健康老化的決定因素 基因 環境要素 個人生活型態

>>如何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健檢? >>體檢套餐中的項目真的有意義嗎? 第二章  掌握逆齡六大關鍵策略 關鍵策略一:提升心血管代謝健康 高齡長者的血壓不用維持太低 多做心肺有氧運動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關鍵策略二:提升神經與心智健康 認知功能退化的兩種模式 >>正常的老化模式 >>病理的老化模式 維持終身學習的心態 足夠的運動 運動為什麼可以預防失智 適當的營養 >>魚油 >>膽鹼 >>腦磷脂(Phosphatidylsrine, PS) >>抗氧化物 關鍵策略三:讓骨關節與肌肉強健有活力 運動有助體能維持與骨關節肌肉的健康 >>體能如何維持?運動是關鍵! 骨關節與肌肉健康的營養關鍵

>>骨骼 >>肌肉 關鍵策略四:維持良好營養與體能健康 老化本身是一個逐漸營養不良的過程 >>老年人普遍營養不良 如何改變營養不良的過程? >>補充蛋白質 .重點一:分散在三餐吃比集中在單一餐好 .重點二:蛋白質攝取集中於早餐和午餐效果更好 .重點三:動物性蛋白質較快合成肌肉 .重點四:乳清蛋白比酪蛋白好 .重點五:運動後補充蛋白質比較好 >>補充微量元素 維持體能健康的運動 關鍵策略五:內分泌與荷爾蒙維持最適狀態 生長激素:人體荷爾蒙的調控者 胎盤素 性荷爾蒙 DHEA與妊烯醇酮 關鍵策略六:維他命、微量元素與重金屬 第三章  達成逆齡的潛在科技發展 逆齡發展事業潛力無窮 基因修復與

治療 基因修復為何還很難? 幹細胞組織工程 山中伸彌等人的努力 換個身體行不行? 把我冰凍起來吧! 第四章  逆齡人生向前行 你有機會可以長生不老 逆齡人生為霞尚滿天 逆齡的實踐 打造逆齡社會,讓老化從負擔逆轉為機會 推薦序1     能夠健康的逆齡,才能達成逆齡生活的基礎 梁賡義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人類的平均壽命在過去的兩百年間由四十歲大幅增加到八十餘歲,依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公布民國103至150年的台灣人口推估,103年到114年台灣高齡人口將快速成長,預計107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14%成為高齡(aged)社會,並於114年達20%成為超高齡(super-ag

ed)社會。在此同時,這幾年來每年近六千億的健保費用裡,將近40%是用來照顧此一組群。   老化已經成為我們最重要的議題,也是最急需解決的議題。   姑且不論這議題對國家將造成的影響,站在個人的角度來看,要面對老化就需要確保兩個概念,一為預防,積極延緩老化將有助於保持好的生命力;另一則為健康的老化,以正面思維積極面對,尋求維持良好狀態甚至逆轉。生與死要何時到來我們無法掌握,但是老跟病就是每個人都要認真面對的課題。陳亮恭醫師長期關注高齡議題,為了幫助台灣人做好準備,特別撰寫《直逆齡》,分析當今各種老化研究,建立正確觀念,並以六大策略闡述個人如何達成健康上的逆齡,能夠健康的逆齡才是能達成逆齡生

活的基礎。   近年來亮恭所領導的高齡醫學團隊在榮民總醫院以及陽明大學組成的榮陽團隊中都已建立深厚基礎,從臨床醫療服務模式的發展到國家健康照護政策的參與,進而到基礎的老化研究等,都具有相當傲人的發展。除了臨床醫療與教學研究之外,亮恭更想做的是對大眾闡述如何面對快速老化的社會。而國內外學術研討會邀約不斷之外,他更是與大眾媒體合作進行論壇的辦理與書籍的出版,感受得到他的積極,希望能促進整體社會更為正向的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     做為一個從事高齡醫學研究的臨床醫師,面對艱鉅的挑戰不能停留於原地感嘆,必須積極面對並提供解答,並充滿熱情的帶動所有民眾共同邁向未來。亮恭正是具有這樣態度的人,在繁忙的

醫療工作與教學研究之中,更希望走出學術研究的象牙塔,帶動全民逆齡運動,這樣的一本書,值得大家一讀。 推薦序2     把逆齡推到極致,就是理想大同境界 林芳郁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華夏的神話中,有高壽820 歲的彭祖的故事,也有秦始皇派徐福到蓬萊仙島,求取長生不老神藥的故事,更有唐朝楊貴妃的故事:「七月七日長生殿」……等,可見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即重視長壽養生之道,希望能夠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如用科學來分析推算,中華民族四千多年從盤古一直到清末民初,人均壽命(life expectancy)始終不超過40 歲。今日台灣人民的人均壽命,可說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一個時期。從光復初期的

43 歲,到今天(2014)人均壽命達79.12 歲(男:76.0 歲、女:82.5 歲)。   再過兩年,台灣老年人口(>65 歲)即將超過全人口數的14%。換言之,我們很快地要進入所謂「已高齡社會」,而我們的老化社會速度之快也是歷史上前所未見,應對這種情勢我們能有什麼錦囊妙計?   陳亮恭教授是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也是我們國內在「高齡老化」醫學研究,走在世界尖端的少數幾個人之一。更重要的,他有一顆熱騰騰的心,想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化成片片私把逆齡推到極致,就是理想大同境界語,寫成一本本教育民眾的書籍,宛如慈母於耳際,潺潺細語:「要這麼做喔!要這麼做喔!」   此本陳亮恭主任的

新書《真逆齡》,他提出對我們台灣社會超快速老化,不能再用以往的觀念來應對。傳統上大家對於退休的想法就是「進入了休息、含飴弄孫、享受生活的時光」。現階段,國人平均退休之後,還有將近二十多年的預期壽命,這第二段人生要怎麼過呢?這是一個相當關鍵的議題,也是歐美近年來「逆齡」(amortality) 的概念。2011 年美國作家凱瑟琳‧ 梅爾對逆齡族的定義是:「從青少年到死亡為止,始終以相同的方式和步調過生活,做著差不多的事,消費差不多的東西。」這樣的社會對年齡的定義不但變得模糊,不再考慮年齡所帶來的限制,不斷地追求理想,嘗試新商品,渴望婚姻和培養出下一代,嚮往學習並樂在工作,是一種「無齡狀態」。其實

發展到最終將類似孔子—禮運大同篇所描述的社會: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期望大家在細讀此書之餘,也深思作者陳亮恭主任對未來台灣社會的理想和憧憬。 推薦序3     做永遠的帥哥美女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人   帥哥醫師陳亮恭是我在中廣流行網主持「媒事來哈啦」節目養生保健系列的固定嘉賓。起初,聽聞業界說,我能定期訪問他,是我莫大的榮幸。因為他很忙碌,而不得不慎選媒體。至今合作多年,我真的覺得這是我莫大

的榮幸,並不只是他肯賞光來我節目分享醫學新知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在他身上學習到很多寶貴的醫學知識、以及更重要的人生態度。   陳亮恭醫師在臺北榮民總醫院擔任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除了日常的門診,還要經常出國,往返於歐、美、日、韓等各國,深入參與國際高齡醫學相關的研究、討論、講座,也代表台灣出席各種國際高齡醫學研討會,包括世界衛生組織舉辦的專家論壇,累積豐富的理論與實務經驗,無論是在我所主持的廣播節目、或是我邀他一起進行的座談會,他都樂於慷慨地分享第一手關於老化議題的醫學知識與保健資訊。他的專業、熱忱、與耐心,令我非常感動,也因此成為好友。   繼之前陳亮恭醫師在著作中提醒「不怕老」的觀念之後,他

緊接著在這本新的著作《真逆齡》中,分享「逆齡」、「無齡」等最新的趨勢觀念,並提供很多實用的做法,從日常飲食、運動、作息等角度,幫助讀者從三十幾歲的輕熟年開始、到中年、甚至銀髮長輩,都能夠做好心理的準備和實質的鍛鍊,坦然面對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也可以確實照顧自己的身心。   合作多年,我發覺陳亮恭醫師的帥氣,不只是表面的長相與談吐,更具魅力的是他不斷擁有新知,而且願意讓更多人受惠。他除了將心血智慧,用在醫院門診,也為社會公益而急於奔走,希望對台灣快速老化的趨勢有具體的貢獻。   我個人受惠最多的部分有三個面向:   第一、是他願意出席我主持的廣播節目「媒事來哈啦」(中廣流行網,每週一到

週五,下午4點到5點),讓聽眾可以獲得精彩的內容,在談笑風生中學到很多醫學知識;   第二、他從國際研究上帶回來與時並進的寶貴醫學知識,讓我在照顧家中長輩時,可以有所依循,不會因為制式或落伍的觀念而盲從;      第三、我能夠及早為自己的老化做準備,擁有「無齡」感的和諧身心。   以我長期陪伴家母就醫的經驗為例,她中風17 年、高齡80歲,每三個月抽血檢查,平均「醣化血色素」數值大約都在7.1 左右,報告上照例會出現「H」紅字,也就是超過「正常」標準,我都會嘟嘟嚷嚷地唸著家母,回家更嚴格控制她的飲食,讓向來愛好美食的老人家相當苦惱。但當我跟陳亮恭醫師請教這問題時,他有完全不同的見解,認為

中風17 年、高齡80 歲,並有家族糖尿病史,還能長期將「醣化血色素」數值控制在7.1,已經很不錯了,他建議我把重點放在家母的蛋白質攝取、以及肌力鍛鍊。家母聽了我的轉述之後非常開心,不但從自卑變自信,還更樂意配合我幫她擬訂飲食及運動計畫。光是這件小事,一點觀念的調整,就讓原本為健康擔心憂慮的母親,因為心境轉變而露出白髮慈顏的笑容,活得更   健康,也讓擔任「照護者」角色的我,心情上如釋重負。過去有很多出版社邀請我書寫並出版有關「初老」議題的書籍,都被我以「從沒覺得自己老」而回絕,經過陳亮恭醫師對於「無齡」的啟發,我開始對「初老」這個每個人從25 歲後就要認知並關心的主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深

信:陳亮恭醫師的新書《真逆齡》,會讓每個讀者在閱讀後,有信心可以做個永遠的帥哥、美女,即使時光流轉,還能青春常駐。   在《真逆齡》這本新書中,陳亮恭醫師引經據典,分享很多醫學新知,但用最口語化的方式,由淺入深寫作,讓讀者可以在此輕鬆獲得寶貴而且實用的知識,透過日常居家的有恆實踐,就能常保健康快樂的「無齡」身心。從面對「老化的恐懼」,轉變為擁有「無齡的自在」,因此我很樂意、也很誠摯地,為他推薦這本大作。現在就邀請你開始學習如何健康、快樂地老去,但可以無憂無慮地感覺自己愈來愈年輕、開心! 推薦序4     青春雖好,成熟更好,有智慧更完美 李瑟 康健雜誌社長   當陳亮恭醫師《真逆齡》書

稿在編輯檯間往返時,法國性感小貓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同時在過80 歲生日。一位是才華洋溢且努力不肯稍息,還在40+ 盛年的醫師(我常在深更半夜收到他的稿子),一位是40 歲後即息影致力保育動物,且再也不化妝,更不肯做美容手術的智慧女子,在這兩者間溜一通,我在手扎上把碧姬芭杜的金句「青春雖好,成熟更好」加上「有智慧更完美」。   加上的「有智慧更完美」那句是讀完陳醫師的書之後的感想,他闡述的最新實證醫學,教大家不必只沈迷花錢抗老,打胎盤素滿足商家的需索,而是以更科學的方法在每日生活中打造好體能、預防失智、且不知老之將至,繼續昂揚做自己最愛的事:發揮天賦、持續學習、助人愛人

……繼續活躍。   第三章講到未來的醫學,讓人對未來懷抱憧憬,例如複製一個青春的自己、冰凍人、幹細胞組織工程幫我們變成「都教授」400多歲還青春盛茂。第二章則充滿了現在就可驗證的照顧長輩以及自己之道。   我82 歲老母有段時間天天喊頭昏,說是昏到天旋地轉,站起來時要扶著桌子才不致跌倒,陳醫師說,不要把血壓控制在130吧,最新老年醫學是建議老老人的血壓可以上看150、160 的。經過她的神經內科醫師安排MRI 檢查,發現應該直上右腦頂的右頸動脈,卻在右耳附近開始就一路消失了(沒有影像),神內醫師說這條動脈從右耳附近開始已阻塞,以致血液、氧氣都進不了腦內,只能單靠左頸動脈供血,難怪她整日天旋

地轉。   得兩個醫生互相佐證,從而調整血壓用藥,容許血壓到150,把血往腦門衝。現在的她,一點也不天旋地轉,人清爽多、舒服多了。做為中年子女,我好一陣子的無力感頓失,否則每日見她哀啼「我是不是快死了?」讓我壓力太大。   我自己則天天要快走超過半小時,有時太忙做不到早上那一攤,就改為工作中停下來出去走來彌補。因為書中殷殷叮嚀「運動量多的人比較不會產生認知功能的衰退……而且即使先天認知功能低,但努力控制可延後失智」,因為工作中大量接觸失智這個可怕病的資訊,使我知道非克服惰性非走不可。   《康健雜誌》創刊16 年來,所見識過的抗老資訊甚多,網路上似是而非的假醫學(其實是真廣告、或譁眾取寵

誘人點選以增流量的網路商家)也多到令人髮指。非常慶幸有陳醫師這本《真逆齡》問世來釐清迷思,並更上層樓提醒還要做到心智逆齡,展開昂場奮發的人生第二春,令我不斷想起孫越叔叔說他現在在「唱一首副歌」,一首歌當中最輕快昂揚、最開心的一段旋律。以此期許自己,以及所有壯、中、熟年的朋友。 維持良好營養與體能健康老年人普遍營養不良總體來說,老化本身即是一個逐漸營養不良的過程,營養不良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因素是新陳代謝率下降。很多老人家會說她的胃口不好、吃不下,的確,老年人的新陳代謝速率約比年輕人少了9〜12%,為什麼會少,這少的原因是可以校正的,因為這跟老年人身體肌肉量的減少有關。我們人體新陳代謝的速

率是來自整體的肌肉量與運動量,在老化的過程當中很多人會有肌少症,肌肉量會逐漸減少,當肌肉量減少時,新陳代謝速率也跟著下降,所以常常變成老了之後容易不太動也不太想吃。如果想減緩老化對健康的衝擊就必須逆勢操作,也就是要增加肌肉量以及持續運動。學理上來說,一旦增加肌肉量,就可相對維持住新陳代謝率,避免新陳代謝速率變慢,有了食欲,胃口好、有精神、能吃能動之後,生活各方面的狀況就會慢慢轉好。反過來說,如果基礎代謝率下降,吃不下也不太願意動,視力、聽力等功能又漸漸下降,動得愈少就愈沒胃口吃東西,當減少攝食,食物的種類也跟著不會那麼完整,很多微量營養素、微量元素也會跟著缺乏,這時,除了營養的總量不足之外,連

細部的營養也不良,所以我們說老化本身就是逐步的營養不良。老年人營養不良非常常見。古依葛斯教授於2006年發表在《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nd Aging)》的研究顯示,社區的一般健康老人可能約2〜5%有營養不良的情形,門診病人則約佔9%,認知功能比較差的老人則有15%,住在長照機構的老人約莫20%營養不良,醫院內的住院病人約23%,從這些數據可知,老年人營養不良可說非常常見。進一步去探究住院病人則發現,假設生同樣的病來住院,營養不好的老年人死亡率比較高,住院期間發生併發症的比率也比較高,住院日也會增長,整體醫療花費自然也會增加。那我們該如

何去改變這個過程?

執行藥事居家照護藥師工作壓力及其相關因子與離職意願探討

為了解決大同醫院體檢費用的問題,作者許嘉紋 這樣論述:

藥事照護在多個國家已成為減輕醫療成本與維護高齡化多重用藥安全的重要發展,藉探討藥師在執行照護期間的工作壓力,期分析照護需求減少離職意願,建構友善照護條件。目的在探討執行藥事居家照護藥師所承受之工作壓力、壓力來源與離職意願。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調查法,對象選定曾經執行中央健康保險署「藥事居家照護」試辦計劃藥師。結果,全國有74.9%照護藥師參與此研究,整體工作壓力感受得分3.09,略高於量表的中間值。自評壓力分數量表為67.76分。居家照護藥師最大工作壓力源主要為給付條件,藥師認為每次照護費用平均應為1,574元,才符合居家照護藥師專業與軟硬體成本;其他高於中間值壓力源構面,依序為行政管理、顧客

關係與工作內容。七項壓力源構面與工作壓力皆呈現正向顯著關係,整體迴歸模式有34%解釋率;顧客關係與工作壓力是正向顯著關係,直線迴歸(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達52%預測解釋率;以Pearson分析呈現工作壓力與離職意願為正相關;邏輯斯迴歸(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中,工作內容對於有離職意願對無離職意願的勝算比為9.06。本研究結果期能給予相關教學或組織政策參考,著手調整創建和善藥事照護制度與環境,以增加藥師執行居家照護意願與照護藥師數量,為國家高齡化環境提供充足穩定的人力資源,提供給病人穩定的服務品質,保障受照護民眾的權益與成效,

維護民眾用藥安全,並降低國家高齡化醫療經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