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牆仿石漆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外牆仿石漆價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玉富,徐苑菁寫的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和邢義田的 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套書附典藏書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外牆磁磚防水漆也說明:快搜尋「外牆磁磚防水漆」找出哪裡買、現貨推薦與歷史價格一站比價,最低價格 ... 工程項目:抓漏,防水,隔熱,璧癌根治,結構補強,自潔,外牆拉皮,仿石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界客家出版社 和聯經所出版 。

最後網站【外墙仿大理石漆价格】外墙仿大理石漆图片- 中国供应商則補充:中国供应商(https://site.china.cn)免费提供外墙仿大理石漆价格、外墙仿大理石漆图片、外墙仿大理石漆批发,欢迎来电咨询,外墙仿大理石漆厂家尽在中国供应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外牆仿石漆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為了解決外牆仿石漆價格的問題,作者徐玉富,徐苑菁 這樣論述:

  「天然漆」日據時期曾為臺灣外銷創造產值,尤其曾大量外銷日本,南投是主要產地,客家人更是開墾天然漆特色產業的主力,曾創造了當時的繁盛與榮景。   時至今日,位於埔里當地的「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仍保存當時天然漆的製作器具、相關文物和漆器藝術品,館長徐玉富先生與徐苑菁父女更共同出版了《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該書除了將「天然漆」在將臺灣的開發、種植、造林、製作和外銷歷史沿革與發展,做詳細敘述外,並對天然漆的特性,藝術創作,物件都做了詳實寫照,探索精采的百年臺灣天然漆藝術與文化必讀史資料。   該書對始自臺灣800多年前雅美(達悟)族漆拼板舟以來,天然漆樹及東臺原住民族、清

治時期漆產業(1683~1895年)、日治時期漆產業(1895~1945年)、臺灣煉漆廠、臺灣漆文化的推進;從清治時代的大稻埕漆產業與福爾摩沙台灣茶漆器茶箱風靡歐美、日治時代華麗精緻的臺灣火車漆工藝、臺灣最宏偉壯麗的漆藝、總統府舉辦盛大的臺灣博覽會展覽臺灣漆器、大正6年(1917)以來開創臺灣漆樹種植與天然漆產業史之新頁,「臺灣國產漆」外銷全世界,為臺灣創造了驚人龐大的經濟效益並深具客家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更對天然漆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採漆故事與徐館長家族漆業發展史等做了全面性深入的探討,是一部臺灣史的百科全書。   「臺灣漆史」即「臺灣史」,「臺灣漆Taiwan Lacquer」全面深刻的

影響著每一位臺灣人,身為臺灣人的您,絕對不能錯過!  

外牆仿石漆價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親子遊|X park
去年來青埔一遊,就滿心期待水族館完工開幕
是由日本「株式會社横浜八景島」團隊與國泰人壽攜手打造的首座國際水族館喔!
還記得第一次帶小孩看水族館,是帶哥哥去日本品川的「Aqua Park」 這次我們帶上略懂略懂的啾吉,一起去感受海中散步的夢幻。
啾吉顯得比已經去過水族館的哥哥還要興奮,一路上情緒澎湃不已。(難得坐汽座乖乖的直到目的地。)
蕾可是國小時校外教學活動,第一次到水族館。當時隔著水缸看到波光粼粼,威猛的鯊魚與巨大的海龜從眼前游過,內心感到的震撼實在無法言喻。
只能佇立在玻璃前,端看那從不曾見過的畫面。看起來很寂靜,裡頭的魚類與生物看似互不相干,卻又如此和諧。
隨著水波與光景,彷彿身處在未知夢幻的國度,我幾乎看到入迷的,仔細看著不同的魚類,成群結隊穿梭在礁岩裡。還有如一抹軟帕優雅來回游動的魟魚。
僅是仿造海洋的一處,就足以讓我目眩神迷。直到同學催促我往下一個地方前進。
帶小孩去X park 水族館,早做好會有人潮壅擠的心理準備。
果然不出所料,許多家長陪同尚未開學的學生,看到都是全家動員來抓住暑假的尾聲。
#X park 遊歷心得
蕾可從KKday 訂購門票(到九月底只開放網路預約,建議大家先線上買票登記入場時段!)
https://reurl.cc/gmWyyQ KKKday售票系統
全時段不清場的關係,如果想要好好拍照,建議最早10:00進場。
若是從較遠外縣市到來,可以入住和X park 合作,結合水族風格的和逸飯店!(但價格稍高,周邊也有不錯的住宿可參考。)
平日最晚入場時間為18:00,假日為20:00。
#一樓有紀念品特賣還有美食街
帶小孩參觀請務必餵飽孩子~美食街中最快的就是頂呱呱,健康點就是翰林茶館的關東煮,蕾可和青蛙哥哥很喜歡吃章魚燒,但看到大排場長龍就作罷惹。🤣
#日劇中最浪漫場景莫過於水族館與摩天輪
這次我們預約了14:00,吃飽喝足後可以慢慢參觀的時段(但也是人潮最多的時段⋯。)在等待過程,現場人員舉牌勸導未先行購票的民眾勿排隊,排隊的人潮才減少一些。(先買票很重要喔!不然只能眼巴巴看著其他人進場。)


#福爾摩沙:以台灣海域為主的生態展示。牆面高四層樓、重現台灣沿海的魚種與海洋地形。
#珊瑚潛行:以萬花筒般的絢爛華麗投影技術,搭配180度的環景櫥窗,走在裡頭我覺得自己根本就是穿梭於期間的魚,獨攬珊瑚礁的繽紛多變。(媽媽妳快回到現實啊~~)
#雨林探險:哥哥和弟弟最喜歡這個展區,將台灣亞熱帶濕熱的氣候,與熱帶雨林巧妙結合,配合聲光效果,地板上不時出現下起雨的水滴特笑,叢林中來自不同動物的叫聲。
生態缸巧妙的橫切做出了,水底、水中、水上 的生態展示。
(哥哥還學著青蛙呱呱的叫聲,帶著跳來跳去)😆
#深海尋秘:一轉眼來到黑漆漆的房間#與夜行動物館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裡都是深海特有的奇特魚類。
搭配黑暗的空間,氣氛相當奇妙玄異,讓我想到許多的珍稀怪獸,靈感應該也是從此衍生而來。
(啾吉一直說怕怕,所以沒待很久就離開了。)
#癒見水母:
要不是中心的水晶球與四周透明管柱裡,裝的是瑰麗迷人的水母,游移在其中擺動身體,觸手飄動,我會以為這是什麼奇幻藝文特展,實在太美了!
背景搭配著久石讓大師的配樂,滿滿的日系感爆表。(會不斷連想到去過的「Aqua Park」哈哈) 隨著音樂,周圍的氣氛燈會不停轉換顏色,投射在四周都是鏡面的療癒水母空間。
#企鵝奇遇 :
這裡走的是清新可愛的明亮路線,可以看到國王企鵝與麥哲倫企鵝,呆萌地搖擺走動,或是靈活躍入水中遨遊。
(不知道它們是不是特別喜歡小朋友? 我發現企鵝都會在有站著小孩的玻璃前,特別停留抓住他們的目光。)
我們還很幸運的拍到了企鵝排路隊,一搖一擺前後跟進,有序地跳入水裡的可愛模樣。
#寒帶地凍:
聳立在中間的圓柱構造展示管,裡面有三、四隻圓滾滾的海豹,看來無憂無慮的正游過來,翻肚的躺游過去,實在是太萌太古錐了!
我們看到前方一群民眾不知為何,抬頭指著頭上的一個霧面天花板,原來是一個游累!?的海豹躺在上面休息,充滿慵懶的慢步調氣氛,可愛的海豹超受小朋友的喜愛,讓我們忍不住在這裡多待了不少時間。
如果天氣好,時間還早~可以過個連通道,走去旁邊的華泰名品城逛逛,或是用餐能避免人擠人唷!😊


X park 交通小記: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春德路105號
MRT-桃園捷運 A18站出口徒步約8分鐘
台灣高鐵- 桃園站 6號出口徒步約9分鐘
開車- 水族館室內停車場或周邊停車場。

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套書附典藏書盒)

為了解決外牆仿石漆價格的問題,作者邢義田 這樣論述:

傳世和出土文獻向來是研究古代歷史的主要材料, 邢義田院士相信,圖像如同文字, 一樣能對今人吐露心聲。 《今塵集》採用2036張珍貴圖片,全彩印刷, 為您帶來全新視界!   《今塵集》所輯為邢義田院士2011年以後的最新論文,材料上試圖在過去不甚搭界的傳世、出土文獻和圖像材料之間建立橋梁;方法上試圖糅合上述三類材料,說服今天以研究傳世和出土文獻為主流的古史學界,也能用另一隻眼看圖像。   全著分為三卷:卷一是「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卷二是「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卷三是「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三個主題收錄一起,方便讀者能有機會看到在其他固守傳統研究領域和方法的論文裡被忽略的問題和方

面,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找到新的可能。   卷一「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探討一個本屬社會上層統治精英擁有的文字能力和思想,如何流播到平民百姓的世界裡。內容有:   〈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史料解讀篇之一〉   〈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對中國古代基層社會讀寫能力的反思〉   〈秦漢基層員吏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從居延牘 506.7(《吏》篇)說起〉   〈從《太平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   〈再論中原製造:歐亞草原古代金屬動物紋飾品的產銷與仿製〉   卷二「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既有針對某一組出土文獻的縱向深入研究,也有從秦至晉長時段歷史時期下的橫向比較分析

,還有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校讀居延漢簡所累積的心得。內容有:   〈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   〈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   〈敦煌懸泉《失亡傳信冊》的構成〉   〈漢晉公文書上的「君教『諾』」、署名和畫諾: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   〈「?其計」臆解: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一〉   〈「當乘」與「丈齒」: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二〉   〈再論三辨券: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三〉   〈三論有期刑: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四〉   〈「手、半」、「曰 曰荊」與「遷陵公」:里耶秦簡初讀之一〉   〈張家山《二年律令》行錢行金補證〉   〈西漢戶籍身分稱謂從「大小

男女子」變為「大小男女」的時間〉   〈乘車、乘馬吏再議〉   〈「雀」手足與「刑」手足: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讀記〉   〈校讀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的新收穫(民國 102.3-103.7)〉   卷三「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通過簡牘、畫像和文獻資料的相互印證,對簡牘、畫像和文獻尚存的一些難明之處提出了獨到的解讀。內容有:   〈漢畫、漢簡、傳世文獻互證舉隅〉   〈「太一生水」、「太一將行」和「太一坐」的關係:讀郭店簡、馬王堆帛畫和定邊、靖邊漢墓壁畫的聯想〉   〈一種漢晉河西和邊塞使用的農具—鑡〉   〈伏几案而書:再論中國古代的書寫姿勢〉   〈說「堂皇」〉   〈「豫讓刺趙襄子」或「秦

王謀殺燕太子」?:山東鄒城南落陵村畫像的故事〉   〈從制度的「可視性」談漢代的印綬和鞶囊〉   作者簡介 邢義田   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出版有《秦漢史論稿》(1987)、《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一)》(1987)、《古羅馬的榮光》(1998) 、《天下一家》(2011)、《地不愛寶》(2011)、《治國安邦》(2011) 、《畫為心聲》(2011) 、《立體的歷史》(2014)、《畫外之意》(2016)等。   自序 卷一 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 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

史料解讀篇之一 一、私人書信——以秦「黑夫」家書和漢「元致子方」帛書為例 二、墓室銘題——以河北望都一、二號漢墓壁磚題字及朱書買地券為例 三、地上刻石——以宋伯望刻石、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為例 四、暫時的小結 附錄:帛信材料價格 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對中國古代基層社會讀寫能力的反思 一、問題緣起 二、對隧長書寫及文書能力的反思 三、對「文書行政最末端」的反思 1. ES16 遺址出土王莽詔書殘文 2. 隧遺址出土的文書材料——筆、木簡、書繩 3. 隧長書寫的送達文書和不定期文書 4. 由隧長書寫的基本記錄 四、暫時的小結 秦漢基層吏員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從居延牘 506.7(《吏》

篇)說起(訂補稿) 一、居延牘 506.7 釋文 二、《吏》篇性質、內容與《說苑.臣術》相近 三、《為吏之道》主要是精神道德教材 四、精神教育的其他教材——《孝經》與王莽《戒子孫書》 五、漢邊出土的《論語》、《孝經》、《易》、《尚書》、《春秋》、《詩》、《禮》殘簡舉例 1.《論語》 2.《孝經》 3.《易》 4.《尚書》 5.《春秋》 6.《詩》 7.《禮》 六、居延、敦煌出土的兵書殘簡 七、餘論:吏治的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 從《太平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 一、先秦與兩漢士人看生死 二、《太平經》裡的生死 三、《太平經》裡的死後審判 四、審判與善惡 五、小結 再論「中原製造」:歐亞草

原古代金屬動物紋飾品的產銷與仿製 一、流向草原的牌飾及佩飾 二、漢朝流行的「異域風」與仿製品 三、域外與域內的仿製 四、結論 卷二 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 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 一、正本文書基本上由屬吏代為署名 二、屬吏代為批示文件 三、甲渠候官所見的發文正本和簽署順序 四、副本的多樣角色和多層意義 五、草稿和副本的區分 六、結論 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 一、漢簡文書中的簽署 二、三國吳簡別券上的簽署 1. 吏民田家莂的簽署 2. 從筆跡再思田家莂的性質和製作 3. 竹簡別券的簽署與製作 三、結論 敦煌懸泉《失亡傳信冊》的構成 一、對《失亡傳信冊》構成的不同認識 二、《失亡

傳信冊》的整理與編聯 三、《失亡傳信冊》構成臆測 四、結論 漢晉公文書上的「君教『諾』」、署名和畫諾: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 一、畫諾與簽署有別 二、署名的新證據 三、走馬樓吳牘上後書的「諾」字與不同形式的畫諾 「?其計」臆解: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一 「當乘」與「丈齒」: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二(與高震寰合著) 一、當乘 二、「丈齒」與「馬齒盈四以上」、「齒未盈至四以下」 再論三辨券: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三 三論有期刑: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之四 「手、半」、「曰 曰荊」與「遷陵公」:里耶秦簡初讀之一 一、手、半 二、「曰 曰荊」 三、遷陵公 張家山《二年律令》行錢行金補證 西漢

戶籍身分稱謂從「大小男女子」變為「大小男女」的時間 乘車、乘馬吏再議 一、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新證據及若干旁證 二、《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秦簡》中的有秩乘車 三、乘馬吏存在嗎? 「雀」手足與「刑」手足: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讀記 一、雀手足 二、「刑」手足 校讀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的新收穫(民國 102.3-103.7)(與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合著) 一、工作概況 二、初步收穫 卷三 簡牘、畫像與傳世文獻互證 漢畫、漢簡、傳世文獻互證舉隅 一、離其、離居、晉沙公 二、公孫挾、陳闓強 三、舍利即猞猁? 「太一生水」、「太一將行」和「太一坐」的關係:讀郭店簡、馬王堆帛畫和定邊、靖邊漢墓壁畫的聯想 一、對馬王堆「

太一祝圖」帛畫的再思考 1.圖文布局的規律 2.是否和太一生水說有關? 二、「太一坐」與「太一生水」 三、結論 一種漢晉河西和邊塞使用的農具——鑡( ) 一、農具同形異名與異形同名 二、臿( 、鍤)、鑡( )同或異? 三、耙地工具——鐵齒楱與鑡( ) 四、河西畫像裡的耰、耱、耮田 五、異名、異形、異用的多齒農具——鑡( )與钁 六、幾點補充說明 伏几案而書:再論中國古代的書寫姿勢(訂補稿) 一、阮籍、王羲之和高君孟 二、顧愷之作畫用鎮 三、帛、紙書寫,不須依托? 四、竹木簡的書寫和几案 五、漢代圖像資料中的几案 六、高及腰腹的漢代几案——實物舉例 七、中國兩晉至五代與日本中世几案舉例 八、不同

視角下的反思 說「堂皇」 一、漢簡裡的堂煌 二、漢畫裡的堂皇 三、漢畫像空間的虛實與公私 四、小結 「豫讓刺趙襄子」或「秦王謀殺燕太子」?:山東鄒城南落陵村畫像的故事 一、對豫讓謀刺趙襄子畫像的幾點觀察 二、機橋、蛟龍捧轝與渭水斷橋 三、壽夭天命——畫像寓意的解讀 從制度的「可視性」談漢代的印綬和鞶囊 一、一些鋪墊 二、漢印為什麼那麼小? 三、如何使用方寸之印? 四、印章因綬帶而可視化 五、可視兼誇示的鞶囊、綬囊與綬笥 六、印綬形制 七、綬帶的織造 八、結論:從可視性看制度——一個仍待開發的領域   自序   1980 年代有一位印尼出生的華人歌手文章,唱紅一首臺灣街頭巷尾都聽得到的歌

:〈古月照今塵〉,歌由小軒作曲,譚健常作詞:   一部春秋史 千年孤臣淚   成敗難長久 興亡在轉瞬間   總在茶餘後 供予後人說   多少辛酸  話因果   百戰舊河山 古來功難全   江山幾局殘 荒城重拾何年   文章寫不盡 幽幽滄桑史   悲歡歲月  盡無情   長江長千里 黃河水不停   江山依舊人事已非 只剩古月照今塵   莫負古聖賢 效歷朝英雄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這首歌陪伴了我太半的研究生涯,餘音繞梁,久久不去。我特別喜歡「文章寫不盡幽幽滄桑史」、「江山依舊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塵」這幾句,一度決定將自己過去發表的論文輯為《古月集》,退休前後這些年來新寫的輯為《

今塵集》。不意《古月集》牽連太多,猶待整編,《今塵集》卻先面世了。   《今塵集》所輯為 2011 年以後這八、九年來所寫的論文,這些論文有不少是我過去研究的延續,但也有些是具方向性的新嘗試,所謂方向性是指材料、方法和課題三方面:在材料上,我試圖在過去不甚搭界的傳世、出土和圖像材料之間建立橋梁;在方法上,試圖揉合上述三類材料,用我稟持的論說方式,說服今天以研究傳世和出土文獻為主流的古史學界也能用另一隻眼看圖像,我相信圖像如同文字,一樣能對今人吐露心聲。   在課題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主題:   1 古代文化的上下及中外流播。〈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秦

漢基層員吏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和〈從《太平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這四篇,都是在探討一個本屬社會上層統治菁英擁有的文字能力和思想如何流播到平民百姓的世界裡去。我必須承認社會底層的某些文化因素是否也曾向上流播,同樣應該注意,可惜我尚無力及此。〈再論「中原製造」〉則是利用出土文物,指出秦漢中國和域外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這是幾年前所出《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三民書局、三聯書店,2014)一書的延續。   2 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這部分有正式的論文,也有讀簡札記,共十餘篇,隨讀成文,不成系統。有些是據新出的材料補證過去曾論證過的問題,例如文書正副本和簽署、有期刑和乘車乘

馬吏,有些則是閱讀嶽麓書院、里耶秦簡、懸泉漢簡、走馬樓三國吳簡和郴州晉簡等新材料的札記。近十餘年來秦漢簡牘帛書不斷出土和刊布,數量之多,頗感接應不暇,而相關研究又多如牛毛,不能不興「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之嘆。這部分所論必多不足和不妥,只能期待後浪再接再厲了。   3 簡牘、畫像和傳世文獻互證。這部分收有論文七篇,這七篇的共同點都在以不同性質的材料互證,試圖打破傳統專業或學科的界線。有些發表在藝術史的期刊,有些發表在古文字學的刊物,有些出現於學報或祝壽論文集,有些改寫自演講,讀者群頗有不同。如今收錄在一起,希望方便更廣泛的讀者,能有機會在我的論文裡看到在其他固守傳統研究領域和方法的論文裡被忽略

的問題和方面,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找到新的可能。   以上論文刊出後,不斷有師友和同學指正,我自己也陸續發現了不少須改正或增刪之處。這次收錄都作了或多或少的刪補,雖然基本看法大多維持。改變較大的是例如對馬王堆漢墓帛畫「太一祝圖」性質的認識。過去我在論文中曾贊同太一祝圖的說法,現在認為不如稱它為社神圖更妥當。關鍵在於我和其他學者一樣,過去都沒有充分意識到帛畫上書寫「榜題」和「題記」,這兩種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意義,也沒整體地考慮這些帛畫存放位置以及和喪禮過程的關係,並錯誤地以為古代畫作有所謂的「總題記」。是否如此,敬待讀者的批評和指教。   臺灣出版環境十分不易,學術性書籍銷路尤其有限

。不意不久前,聯經主動求稿,令我感覺意外和感謝。為答雅意,特別徵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鄧小南院長同意,將去年秋天在該院的一場演講整理成稿,納入聯經版,分享讀者。又中西書局簡體版(2019)出版後,陸續發現一些錯誤,又看到不少同行的論文和新材料,有了新想法,這回出繁體版,或增補修改,或保留原樣而註明自己的失誤。我現在的想法當以聯經版為準。   末了,我要感謝這些年來無數支持和鼓勵我的師友和同學,感謝家人維紅和本寧、本元的容忍和耐心。研究太忙常是藉口,失職的丈夫和爸爸則是真實。這本書獻給家人。   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史料解讀篇之一古代希臘、羅馬社會的識字率或讀寫能力(literacy

)一直是西方古典研究學界一個熱門的話題。尤其自從 1989 年威廉.哈理斯(William V. Harris)在其大作《古代讀寫能力》中指出,古代希臘和羅馬世界在任何時期的識字率都不曾超過人口的 5%至 10%以後,激起極大的回響,贊成和反對者都有。在中國史的領域中,有關中國古代識字程度和相關的初級教育問題,近年也引起了若干學者的關注和討論,但熱烈的程度遠遠不如西方的古典研究學界。就古代中國和古代地中海世界而言,探究識字率或讀寫能力,有幾個頗為類似的基本困難:一是何謂「識字」或「讀寫能力」?識字或讀寫到什麼程度才算識字或能夠讀寫?如果考慮人際溝通,讀寫和口耳說聽、肢體表達等其他方式的溝通的關

係如何?在古代有多少情況是依賴口傳或口授和代讀、代寫達到溝通的目的?二是如何去估計識字率或讀寫能力?如果談識字率,必然涉及人口數。我們應以什麼樣的人口基數去作估算?人口有老、小、男、女。秦漢時被列入「小」或僅五、六歲的兒童,基本上幾乎不參與家以外的社會活動。將他們列入計算的基數,有何意義?又因為古代社會性別角色的差異,不計性別差異的識字率估計,是否合適?三是如何評估不同性質的書寫或銘刻材料(例如陶片 ostraka、莎草紙 papyri、鉛牘 lead tablet、牆壁題書 graffiti、木牘 wooden tablet、帛、骨、牙、植物葉片、銅器、漆器、陶器銘文、壁畫、石刻題記……)在

不同的使用脈絡下,所能反映使用者讀寫能力的程度?例如陶片上刻或寫的名字、銅、陶、漆器上的銘刻和莎草紙或簡帛上出現的公私文書,它們所反映的書寫者的身分和讀寫能力,恐怕很難等同視之。同樣不容易評估的是:如何去拿揑文獻中偶然留下的隻字片語或故事,由此分析它們和識字或讀寫普及程度的關係?面對上述的困難,和中國古代相關的研究又多不足,目前恐怕沒有人能為中國古代識字率或讀寫能力的問題下一個不起爭議的結論。因此,本文並不打算去推估一個中國古代的識字率,僅僅嘗試重新評估一下若干曾經以及可能被學者用來討論秦漢識字率或讀寫能力的傳世和出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