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1999案件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基隆1999案件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炎東寫的 新世紀刑事訴訟法釋要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航運技術系 蔡育明所指導 許忠盈的 臺灣港埠引水安全精進策略之研究 (2021),提出基隆1999案件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引水、引水人、強制引水、現代化、現代性、助航設施。

而第二篇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羅承宗所指導 陳正南的 預售屋履約擔保制度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同業連帶擔保、續建機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1999案件查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1999案件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世紀刑事訴訟法釋要

為了解決基隆1999案件查詢的問題,作者黃炎東 這樣論述:

司法為人民權利保障最後的一道防線, 訴訟權則為人民受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   刑事案件係由被告與犯罪事實所組成,而刑事訴訟立法之目的即在於追訴犯罪、發現事實,以確保法律程序正義之實現與司法人權之有效保障。   然而,在追求此一目標的過程中,更必須重視憲法之基本價值與原則。   因此,做為一門應用法學,無寧說刑事訴訟法之目的乃是在程序正義的前提之下透過訴訟方式以保障人權。   刑事法關係國民之權益至深且鉅,尤其是刑事訴訟之運作方式,一向為人民所最為關切;同時,筆者有鑑於刑事訴訟法體系之龐雜與學習上的需要,因此特將刑事訴訟法條文解說、立法說明、實務見解、案例故事,依條文有系統的加以編排

、連成一貫,並排除已不再採用或不合時宜的判例,以適合各界讀者查閱使用。   並以「新世紀刑事訴訟法釋要」為名,依據編者多年來研究與教學的經驗編輯成書,希望有助於減輕投身刑事法學習者在資料查詢上的不便與負擔。同時,本書期望藉由提供基礎而重要的法學資料,帶領讀者從不同的角度一窺堂奧,有效且實在的瞭解與學習刑事訴訟法。 作者簡介    黃炎東教授      年齡:1948年9月3日   籍貫:台灣省屏東縣   學歷:屏東師範學校畢業   輔仁大學畢業   臺灣大學法學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政府系訪問教授   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   教授資格:1992年元月獲教

育部頒授正教授〈教字第6693號〉      學術領域專長:法學、政治學、企業管理      經歷:   中央警察大學專任教授兼公關室主任、圖書館館長   世界警察博物館館長、中央警察大學全民拼治安論述文集總編輯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兼任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崇右技術學院專任教授兼財法系主任   崇右技術學院講座教授、副校長   考試院司法人員、警察人員、公務人員升等考試典試委員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已改為司法官學院)法學課程講座   衛生福利部法規委員會委員   國立中山大學行政主管班講座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校長儲訓班講座      榮譽事蹟:   曾榮

獲國際光明社會促進會〈聯合國非政府組織〉1998年世界年會暨〈道德重建與社會和平〉國際學術會議頒發國際社團服務績優獎章。   2002~2004年擔任中央警察大學公關室主任期間,服務績效卓著,曾榮獲傑出新聞人員獎。   教育部於2005年元月首次舉辦對中央警察大學評鑑,榮獲校務組第一名,經上級獎勵在案。   2010年3月17日榮獲內政部頒發一等警察獎章。   2013年3月6日榮獲行政院頒發服務成績優良獎章。   榮登1999年2000年世界年鑑:中華民國名人錄;榮登2004年2009年世界年鑑:台灣名人錄;榮登2014年世界年鑑:台灣名人錄。      歷任:   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專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管所航運管理講座、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委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委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研究生學位考試委員、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台東市市政顧問、新竹縣政府縣政顧問、雲林同鄉會顧問、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法律總顧問、國防部總政戰局國軍官兵權益保障委員會委員、長庚醫院林口總院倫理委員會委員、國立體育大學申訴委員會委員、中華武術總會法律總顧問、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友會常務理事、屏東師範學院兼任教授、中央警察大學全民拼治安論述文集總編輯考試院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基層行政警察人員考試典試委員、考試院司法人員考試典試委員、考試院公務

人員升等考試、關務人員升等考試典試委員兼分組召集人、中華民國溫泉觀光協會法律顧問、衛生福利部法規委員會委員、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102年7月1日已改制為司法官學院〉法學課程講座、崇右技術學院講座教授、崇右技術學院教授兼副校長、國立中山大學行政主管班講座、教育部國家發展研究所校長儲訓班講座。  賴 序    賴浩敏    IV 蔡 序    蔡崇義    VI 蔡 序    蔡明誠    VIII 自    序    黃炎東    IX 再版序    黃炎東    XI 第一編 總則 第   一   章 法例 §1    7 第   二   章 法院之管轄 §4    10

第   三   章 法院職員之迴避 §17    20 第   四   章 辯護人、輔佐人及代理人 §27    25 第   五   章 文書 §39    35 第   六   章 送達 §55    44 第   七   章 期日及期間 §63    49 第   八   章 被告之傳喚及拘提 §71    52 第   九   章 被告之訊問 §94    65 第   十   章 被告之羈押 §101    70 第 十一 章 搜索及扣押 §122    85 第 十二 章 證據 §154    98 第 一 節 通則 §154    98 第 二 節 人證 §175    146

第 三 節 鑑定及通譯 §197    156 第 四 節 勘驗 §212    168 第 五 節 證據保全 §219之1    172 第 十三 章 裁判 §220    178 第二編 第一審 第 一 章 公訴 §228    181 第 一 節 偵查 §228    181 第 二 節 起訴 §264    209 第 三 節 審判 §271    212 第 二 章 自訴 §319    241 第 三 編 上訴 第 一 章 通則 §344    254 第 二 章 第二審 §361    266 第 三 章 第三審 §375    281 第 四 編 抗告    300 第

五 編 再審    308 第 六 編 非常上訴    321 第 七 編 簡易程序    327 第 七 編之一 協商程序    333 第 八 編 執行    340 第 九 編 附帶民事訴訟    352 附錄─相關法規彙編 刑事訴訟法施行法    362 少年事件處理法    365 刑事妥速審判法    388 法庭錄音及其利用保存辦法    391 法院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    393 檢察機關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    442 刑事法庭布置圖    479

臺灣港埠引水安全精進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基隆1999案件查詢的問題,作者許忠盈 這樣論述:

目錄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誌謝-------------------------------------------------------------------------III目錄-----------------------------

---------------------------------------------IV表目錄-----------------------------------------------------------------------VII圖目錄----------------------------------------------------------------------VIII第一章 緒論-------------------------------------------------------------------1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2 研究目的---------------------------------------------------------------21.3 研究範圍與限制----------------------------------------------------------21.4 研究方法---------------------------------------------------------------3第二章 臺灣引水制度之沿革與現況-------------------

------------------------------42.1 引水之意涵與目的--------------------------------------------------------42.1.1 從法制面向分析----------------------------------------------------------52.1.2 從港埠經營面向分析------------------------------------------------------82.2 引水人的角色功能------------------------------------------

--------------92.2.1 引水人之角色定義--------------------------------------------------------92.2.2 引水人關於航行安全之角色功能--------------------------------------------112.2.3 引水人關於監督船舶與船員之角色功能---------------------------------------122.2.4 引水人關於港埠服務之角色功能--------------------------------------------132.2.5 引水人關於港埠

效率之角色功能--------------------------------------------162.3 臺灣引水制度之沿革-----------------------------------------------------172.4 臺灣引水制度現況-------------------------------------------------------192.4.1 強制引水與自由引水之實施現況--------------------------------------------192.4.2 引水人之資格、培訓與執業----------------------

--------------------------212.4.3 引水費率--------------------------------------------------------------232.4.4 引水之監理------------------------------------------------------------252.4.5 各港引水人選任與執業人數現況--------------------------------------------30第三章 臺灣港埠引水環境之變革----------------------------------------

---------343.1 國際公約對臺灣港埠引水環境的牽動----------------------------------------343.1.1 IMO早期決議案---------------------------------------------------------363.1.2 SOLAS之相關規定-------------------------------------------------------373.1.3 STCW之相關規定--------------------------------------------------------443.1.

4 IALA之相關規定--------------------------------------------------------463.2 海域空間使用多元-------------------------------------------------------473.2.1 遊艇------------------------------------------------------------------483.2.2 渡輪------------------------------------------------------------------503.2.3

漁船------------------------------------------------------------------523.3 船舶大型化與快速化-----------------------------------------------------533.3.1 港埠營運步調的變動-----------------------------------------------------583.3.2 港埠設施規劃-----------------------------------------------------------583.3.3 船員對引水人的依

賴性增加------------------------------------------------603.4 航運效益日漸嚴峻-------------------------------------------------------613.4.1 引水協力資源的強化-----------------------------------------------------623.4.2 航商對引水成本的關注效應------------------------------------------------663.4.3 引水人力與技術的挑戰-------------------

--------------------------------683.4.4 法規制度的全面檢討-----------------------------------------------------72第四章 精進策略探討-----------------------------------------------------------744.1 臺灣港埠引水安全關鍵因素—思維變異---------------------------------------754.1.1 引水人與船長之合作關係------------------------------------------

-------764.1.2 引水人與VTS之合作關係--------------------------------------------------774.1.3 拖船使用觀念的釐清-----------------------------------------------------784.1.4 引水人與帶解纜業者之合作關係--------------------------------------------814.1.5 引水作業程序化---------------------------------------------------------824.2 臺灣港埠

引水安全關鍵因素—制度調整---------------------------------------844.2.1 拖船制度調整-----------------------------------------------------------884.2.2 建構大區域性引水人制度--------------------------------------------------944.2.3 確立VTS之公權力地位----------------------------------------------------984.2.4 強化引水人自律機制--------------

---------------------------------------994.3 臺灣港埠引水安全關鍵因素—環境優化--------------------------------------1004.3.1 檢視臺灣助導航設施現況效益---------------------------------------------1014.3.2 強化科技化助導航設施--------------------------------------------------1054.3.3 優化VTS----------------------------------------------

----------------1114.4 臺灣港埠引水安全關鍵因素—船舶適航--------------------------------------1164.4.1 從國際法與國內法尋求改善船舶適航的辦法----------------------------------1174.4.2 從案例探討------------------------------------------------------------1234.5 臺灣港埠引水安全關鍵因素—技術強化--------------------------------------1254.5.1 引水作業時之團隊合作

--------------------------------------------------1254.5.2 IMO A.960之建議------------------------------------------------------1294.5.3 拖船技術及效率提升----------------------------------------------------1304.5.4 VTS技術提升----------------------------------------------------------1324.5.5 引水人技術提升-----------

---------------------------------------------133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1405.1 結論-----------------------------------------------------------------1405.2 討論-----------------------------------------------------------------141參考文獻 -----------------------

----------------------------------------------142

預售屋履約擔保制度之探討

為了解決基隆1999案件查詢的問題,作者陳正南 這樣論述:

預售屋的商業模式可溯源於民國六十年十月,由台北房屋所成立,銷售位於敦南SOGO附近之宜家大廈,此為台灣當時預售屋銷售之首例,締造七天完銷的傳奇,而在宜家大廈這個案子更早之前,華美建設創辦人張克東就曾採用「預付訂金」的方式銷售房屋,後來芝麻酒店一案利用大眾集資方式,過於取巧的高槓桿模式終究以失敗收場,至今芝麻酒店因產權複雜,雖然不乏開發商試圖整合規劃,然而在2020年中旬,所有權人提出撤銷同意,都更計畫卡關,雖然當時的臺北市政府更新處要求實施者妥予溝通協調,但是談了1年還是走向分手,都更案正式破局,直至目前為止仍是一棟荒廢的大樓。據此可見,預售屋的買賣模式所存在之問題與風險,最終可能導致之後果

,並非短期之內可以妥善處理。我國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屢經多次修正,目前將「履約保證機制」名稱修正為「履約擔保機制」,以符合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第2項第3款之規定,然實務上是否能對開發商或建商更進一步約束其預售屋之銷售方式,並且有效保障預售屋買受人之權益,似乎仍待時間檢視。本文研究目的在探討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所涉及之問題,首先對其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發展沿革,透過先進之文章進行歸納整理,其次為預售屋買賣契約之法律關係以及保證契約、擔保契約之區分加以說明,再以該機制現行各項規範、相關問題及續建機制之實務進行研究,最後為結論與建議,希冀本文對實務問題之探索,在未來消費者於購買預售屋時能有所助益,以確實保

障消費者之購屋權益,進而符合社會經濟效益與法制之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