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海關大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基隆海關大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東販編輯部寫的 北台灣一日小旅行:基北8條路線X桃竹5大特區X宜蘭35個吃喝玩樂要點 和王俊雄徐明松的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基隆關也說明: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簡稱基隆關)為財政部關務署所轄4個海關之一,扼守 ... 關本部設於基隆市仁愛區港西街6號海港大樓,地處基隆港西岸1號碼頭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邱世仁所指導 歐東哲的 河港碼頭區空間變遷之研究-以淡水烽火段為例 (2015),提出基隆海關大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間機能變遷、峰火段。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堀込憲二所指導 蕭文杰的 從淡水八景變遷探討淡水文化景觀保存與經營 (2015),提出因為有 文化景觀;八景;文化傳播;藝術地理學;淡水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海關大樓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柯一夢: 高仁河導演回憶錄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不久便搭上十一點鐘開往基隆的平快車,約五個多小時的車程抵達基隆。 ... 看到海港,小舢板和渡輪停泊在岸邊,碼頭靠近車站有港務局和海關大樓,紅男綠女,熱鬧非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海關大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北台灣一日小旅行:基北8條路線X桃竹5大特區X宜蘭35個吃喝玩樂要點

為了解決基隆海關大樓的問題,作者東販編輯部 這樣論述:

賞景漫遊XIG打卡X深度導覽 六大遊玩路線與138個IG輕旅行提案     北台灣絕不能錯過的吃喝玩樂要點~   就算不能出國也不覺得可惜,深入探討北台灣各種特色風景!   讓你雙北走透透,捷運、近郊半日遊,   基隆周末就醬玩,好吃好看又好好玩;   桃園不再是沙漠,深度導覽漫遊散策;   新竹超夯一日遊,IG打卡美照連發;   宜蘭漫遊輕鬆玩,走訪私房口袋名單。   利用週末來趟自在愉快、說走就走的輕旅行吧!     【台北捷運走透透】   ☆淡水海關碼頭——重現淡水河岸金色夕照   ★北投中心新村——體會舊時代眷村生活   ☆新北大都會公園——家長最愛「溜」小孩之處     【新北近

郊半日遊】   ★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觀瀑、賞景、森林浴,一次滿足   ☆深澳鐵道自行車——欣賞台灣最美海岸支線   ★菁桐老街——因為礦業文化興起的小鎮慢行路線     【基隆周末就醬玩】   ☆和平島公園——奇岩怪石林立的異世界風貌   ★周家豆漿店——50年老店,老基隆人最愛的早餐   ☆潮境公園——闔家大小共樂的悠閒踏青      【桃園玩樂好去處】   ★舊百吉隧道——營造古時輕便車道的歷史氛圍   ☆李騰芳古宅——舉人宅最具代表的建築型態   ★白千層綠色隧道——千塘之縣裡的優美綠帶     【新竹超夯一日遊】   ☆靜心湖——環湖步道遊逛各色鳥類生態   ★那羅青蛙石園區——天

空步道無礙觀賞磅礡瀑布   ☆關西文人巷——紅磚小巷日式宿舍巡禮     【玩遍宜蘭瘋打卡】   ★南方澳——蘇澳港、內埤海岸、龜山島等盡收眼底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傳遞米食文化與溫情記憶   ★鄂王社區——舊城漫步閱讀老故事   本書特色     ※六大遊玩路線與139個IG輕旅行提案   ※從台北捷運、新北近郊,到基隆、桃園、新竹、宜蘭,分享超過100個吃喝玩樂要點

基隆海關大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河港碼頭區空間變遷之研究-以淡水烽火段為例

為了解決基隆海關大樓的問題,作者歐東哲 這樣論述:

1858年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北台灣的淡水被迫開港。此舉使淡水因商業貿易之利逐漸成為北台灣最繁盛的地區。除了政治因素外,也因為當時洋行貿易的興起以及汽船運輸的盛行,帶給淡水聚落西側尚未開發的烽火段地區轉變的契機。洋行碼頭以及建築先後進駐烽火段地區且成為淡水聚落發展的重心,相較於開港前烽火地區的荒蕪景象,政治與經濟影響下促成了烽火段在空間機能上的變遷。1895年台灣地區因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被迫簽下《馬關條約》且割給日本,台灣自此為日本的領土。日治時期淡水由於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港口機能不若以往,總督府急欲建造基隆港來取代淡水。在政策面上總督府以指定航路、專賣政策等迫使昔日洋商在台無法獲利如昔

,接著總督府又藉由更改土地政策使得洋商無法如前清時期恣意擁有以及買賣土地。在諸多不利己的政策頒布下,許多洋商於日治前期放棄了對台灣市場的經營。此方面的衝擊也明顯的顯現在烽火段的發展上,洋商的退出以及總督府在此地頻繁的進行興建廳舍工程正好象徵了日治時期西方勢力的退卻。將烽火段做為政務空間使用帶來了另一波的空間機能變遷,日治中後期郡役所、警察署、消防組以及登記所等機關的設置使得烽火段的政務機能更為完備。二戰後台灣回歸中華民國,淡水為因應安置軍眷的需求而建立許多眷村。烽火地區因鄰近海軍基地故因此成為軍眷的落腳空間。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興起,影響後續文資法的催生。近年來,政府政策致力將淡水烽火段打

造為藝術村落,並結合古蹟修復再利用,以充沛淡水的觀光資源。綜上分析可知,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及統治政權對於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介入,皆會直接影響聚落在空間上的轉化與變遷並被賦與不同的空間機能。烽火段空間由清末國際貿易結點轉化為日治時期地方行政中心至今日以古蹟再利用空間為主使用是為一明證。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

為了解決基隆海關大樓的問題,作者王俊雄徐明松 這樣論述:

  要瞭解台灣今日建築樣貌的成形,首先當認識台灣過去建築發展的脈絡,要瞭解台灣建築發展的脈絡,就應當自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作品開始認識。   台灣現代建築在二次大戰之後有了相當明顯的轉變,一方面由於脫離日本殖民,日籍建築師紛紛撤離台灣,另一方面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形式成為主流,加上台灣50年代接受美援之後所面對的20世紀現代主義風潮,1950-1970戰後的這20年成為20世紀台灣建築發展最特殊的一個階段。   本書所介紹的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作品,主要來自三類建築師:一、在中國大陸出生,在大陸或海外受教育後來台的建築師;二、外國建築師;三、在台灣出生,在日本受教育的建築師。這

些建築師的建築養成教育皆不在台灣本地,但他們的作品深深影響了下一代在台灣接受建築養成教育的建築師,進而逐步形塑出現今台灣建築的風貌。 本書特色   本書按年代收錄30件作品,其中有像王大閎一樣大陸來台的建築師作品,像台北國立科學教育館、台北教師會館、圓山大飯店、南港中研院美國所等,也有完全接受日治教育的台籍建築師,像台南神學院與高雄三信高商;還有就是藉由西方宗教的傳播所引進的外國建築師作品,後者為數眾多,力量不能輕忽,因為是更直接的現身說法,例如1957年美國建築師Anthony Stoner的台北聖多福天主教堂、1960年瑞士工程師 Dr. Justus Dahinden 的公東高工、1

960年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ohm 的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及1968年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的聖心女中。 作者簡介 王俊雄   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現任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主授設計,並探險於台灣建築的現代性呈現。   著有〈國民政府時期建築師專業制度之研究〉、〈國民政府時期南京首都計畫之研究〉、〈浮游的片段─台灣博物館空間解讀〉、〈把現代建築洗出來─洗石子與台灣建築現代性〉、〈憂鬱的現代─王大閎與台灣建築現代性1950-70〉等;其它多篇建築評論,散見於建築專業雜誌。且曾參與多項公共空間的規劃與顧問工作,希望從中尋求身為公民的意義以及從僵化制度中

產出自由與美感的可能。其他身外之物包括:一堆內容彼此不相干的書籍,一溫室蝴蝶蘭與兩隻狗。 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史學者。著有《柯比意  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古典‧違逆與嘲諷  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王大閎  永恆的建築詩人》、《粗獷與詩意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建築師王大閎  1942-1995》、《蔡柏鋒  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走向現代  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 年份 建築物名稱 建築師 1953 建國南路自宅 王大閎 1918~ 1972 國父紀念館競圖計畫案 王大閎1918~ 1961 後壁菁寮天主堂

波姆(Gottfried Bohm) 1920~ 1960 台東公東高工 達興登(Dr. Justus Dahinden) 1925 1957  台北市聖多福天主教堂 史托勒(Anthony Stoner) 1968 台北八里聖心女中 丹下健三 1913~2005  1958 台南市民族路林宅 金長銘 1917~1985 1957 台南市大同巴哈伊教中心 賀陳詞 1918~1994 1962  成大第三餐廳 賀陳詞 1918~1994 1959 台北國立科學教育館 盧毓駿 1904~ 1961-1971 台北圓山飯店 楊卓成1914~2006 1962 高雄三信高(家)商學生活動中心 陳仁和

1922~1989 1963 高雄三信高(家)商波浪大樓 陳仁和1922~1989 1962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現為音樂系館) 陳其寬 1921~2007 1963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貝聿銘 1917~、陳其寬 1921~2007 1959 東海大學校長會館 陳其寬 1921~2007 1957 東海大學舊圖書館 張肇康 1922~1992 1963 台大農業陳列館 張肇康 1922~1992 1968 台北嘉新大樓 張肇康1922~1992、沈祖海1926~2005 1963  台大醫院外科講堂 沈祖海 1926~2005 1973 台北海關大樓 沈祖海1926~2005 1967 台中

衛道中學教堂 修澤蘭1925~ 1963  台南神學院頌音堂 林慶豐  1965 基隆六堵鹽野義製藥廠 板倉準三 1904~1969 1970 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 貝聿銘、李祖原、彭蔭宣 1972  南港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王秋華 1973 台北大陸大樓 吳文熹 ?~ca.1965  1969 清華大學體育館 張昌華1908~ 1972 台北教師會館 張昌華1908~ 1972 中原大學建築系館 黃寶瑜

從淡水八景變遷探討淡水文化景觀保存與經營

為了解決基隆海關大樓的問題,作者蕭文杰 這樣論述:

東方文化當中,「八景」是十分特殊的案例,許多受了「瀟湘文化」傳播影響的區域都有相近的文本流傳,這個文化思想最初是出現在名人詩詞繪畫當中,後來逐漸形成集體共識,並藉由人的移動與文化變遷,產生了不同的文本。這個文化思想也用來評選實際的美景,成為真正的「聯想性文化景觀」。隨著時代變遷,臺灣淡水的「八景」分別繼承了源自湖南瀟湘與日本的「八景」思想,除了美學之外,清領、日治與1945年之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皆藉由「八景」的評選,推展其背後的目的。觀察八景的變遷,發現過程當中可以產生了「美」的價值與地緣經驗,這個文化、藝術價值有機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城市意識,使文化資產保存與經營進入到生活的世界,是把對景觀的「

感知」,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產。因此本研究從描述「八景」演變,用文人、藝術家、…等多元角度,回到生活互動的風景,藉此探討八景藝術及地域文化景點保存與經營。研究共區分六章:第一章(緒論):提出研究動機,藉由「八景」聯想性的藝術特色,與文化不斷變動的特性,思考能否藉由美感經驗的論述,成為城市保存或經營的基礎。第二章「八景」意識的傳播在文化資產的意義:描述「八景」的文化起源與歷代變化,瞭解「八景」的特色與場所意義,並由現代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角度分析「八景」。第三章談論清治時期臺灣的「八景」場所精神分析,藉由清治時期臺灣的八景產生與流變,尋找清代臺灣府八景文化景觀當中,屬於臺灣的場所特色。第四章將

研究鎖定在清同治十年之前淡水的八景文化景觀形塑,因為受瀟湘流傳的淡水八景思想在清朝同治年間定型,分布於廣義與狹義的淡水地區。此章節也說明淡水與滬尾的名稱、範圍、詩意空間履歷。第五章近代藝術視角與世界遺產機制下的「淡水文化景觀」: 時間軸界定在1858年「天津條約」後洋人文化對淡水埔頂地景的衝擊;以及日治時期明治維新思想傳遞下的日本「新八景」傳播。在這個章節中,「藝術」是「淡水文化景觀」構成的重要因子,因此也藉由「名所觀」與「名所繪」提出藝術思想下的淡水聯想性文化景觀。第六章結論,描述淡水現況,思考變動下的「淡水」該如何規劃及藝術介入文化保育的可能,由淡水經驗、八景變遷經驗提出對淡水當地及我國文

化景點保存與經營提出新的概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