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信義國小確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陳婉真所指導 周育滕的 國小兒童行為困擾第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暨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效果之研究 (2018),提出基隆市信義國小確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為困擾、生活適應、情緒智力、社會與情緒學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所指導 黃靖淵的 我國國民中學學生能源素養調查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國民中學、能源素養、迷思概念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市信義國小確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市信義國小確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小兒童行為困擾第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暨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效果之研究

為了解決基隆市信義國小確診的問題,作者周育滕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計有兩部分:研究一—《國小兒童行為困擾第二階驗證性分析》,及研究二—《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之效果研究》;研究一為後者的前導研究。研究一旨在探討國小兒童行為困擾,以了解國小兒童行為困擾背後是否指涉生活適應與情緒智力等此二者的潛在變項;並以此的研究結果,納入編擬《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的內涵,以為實施《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落實班級預防性與發展性處遇的輔導。研究一援用李坤崇、歐慧敏(2008)編製的《行為困擾量表》(第四版)以便利取樣徵集北、中與南部中型國小四、五年級1200名兒童(各600名);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計有972份,問卷有效率達81%。經驗證性因素分析,研究假設

1-1~1-9均獲致驗證,結果如下:一、國小兒童行為困擾在生活適應心理構念的測量模式具有良好的適配度(一)關懷他人評價、生理發展與體力等行為困擾的觀察變項,為潛在變項「個人適應」的測量指標。(二)親子溝通、家庭問題與管教態度等行為困擾的觀察變項,為潛在變項「家庭適應」的測量指標。(三)課業與常規、學習態度與習慣、教師管教方法與師生關係等行為困擾的觀察變項,為潛在變項「學校適應」的測量指標。(四)生活目標、自我能力、情緒、同儕互動與社交技巧等行為困擾的觀察變項,為潛在變項「社會適應」的測量指標。(五)「生活適應」具有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學校適應與社會適應等心理構念。二、國小兒童行為困擾在情緒智力

心理構念的測量模式具有合理的適配度(一)自我能力、關懷他人評價、生理發展、體力、家庭問題與情緒等行為困擾的觀察變項,為潛在變項「自我內省情緒智力」的測量指標。(二)生活目標、管教態度、課業與常規、學習態度與習慣與教師管教方法等行為困擾的觀察變項,為潛在變項「壓力適應情緒智力」的測量指標。(三)親子溝通、同儕互動、社交技巧與師生關係等行為困擾的觀察變項,為潛在變項「人際關係情緒智力」的測量指標。(四)「情緒智力」具有自我內省、壓力適應與人際關係等心理構念。研究二旨在探討實施《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之效果,了解實驗課程是否能具體協助孩子進行社會與情緒學習,增進生活適應,提升情緒智力,改善行為困擾

;並彙整研究結果以提供未來課程編修與實施的建議。研究者以新竹縣隘口國小(化名)兩班學生為受試,接受《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的為實驗組(N=29),接受綜合領域活動如常課程的為控制組(N=28),進行前後測、追蹤測的準實驗研究;經十三單元(26節次;1040分鐘)的規劃與實施,研究假設2-1~2-4 均獲致驗證,研究結果如下:一、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之立即效果實驗課程施行後一週內,進行生活適應與情緒智力的後測,立即效果為:(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生活適應後測的平均得分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在生活適應後測得分的降低顯著優於控制組;實驗課程對生活適應的增進有顯著的立即效果。(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情緒智力後

測的平均得分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在情緒智力後測得分的提升顯著優於控制組;實驗課程對情緒智力的提升有顯著的立即效果。二、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之延宕效果實驗課程施行後第五週,進行生活適應與情緒智力的追蹤測,延宕效果為:(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生活適應追蹤測的平均得分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在生活適應追蹤測得分的降低顯著低於控制組;實驗課程對生活適應的增進有顯著的延宕效果。(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情緒智力追蹤測的平均得分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在情緒智力追蹤測得分的提升顯著優於控制組;實驗課程對情緒智力的提升有顯著的延宕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家長、教育工作者、教學研究者,以及未來後續研究參考之用

我國國民中學學生能源素養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基隆市信義國小確診的問題,作者黃靖淵 這樣論述:

近年來氣候變遷議題受到重視,成為各國急需面對與解決的環境問題。然而氣候變遷議題與能源的選擇、使用息息相關;為了使公民具備正確選擇能源,並了解能源的開發及使用對人類社會、自然環境、政治經濟等面向的影響,能源教育成為提升能源素養的重要且有效策略。本研究以臺灣各區域的國民中學學生(七至九年級)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了解能源素養的現況,並探討能源的知識及態度彼此間的關聯,以及學生的背景變項是否對能源素養表現造成影響;再輔以迷思概念晤談,深入了解學生所抱持的與能源相關的迷思概念、思考邏輯及形成原因。本研究透過能源素養問卷,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發放,共計回收1231份有效問卷,含括臺灣北區、中區、南

區、東區及離島區域的國民中學。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能源素養的知識表現不佳,尤其在能源相關的科學知識、原理方面未能深入了解;且因錯誤的訊息來源產生了迷思概念;高年級的知識表現優於低年級;離島地區學生的知識表現較差;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學生能源知識表現有正相關。能源態度除了三年級學生的顯著遜於一、二年級外,與其他背景變項並無相關。整體態度表現正向積極,已體認到能源對自然環境、生物、政治經濟、環境品質的重要性及影響力,也具備良好的節約能源態度,惟對於親身實踐、落實節約能源與鼓勵影響他人的態度最為消極。整體分析推測,要提升學生的行為意圖,必須經由培養積極正向的能源態度,與知識程度並無相關。透過晤談法了解10

位學生對「太陽能量驅動地球大氣系統」、「太陽能量對生物的影響」、「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化石燃料」、「能源相關議題」及「能源轉換」六面向的迷思概念,並繪製成迷思概念思考邏輯圖。晤談結果發現,不論問卷的知識題表現優劣,學生都持有相當多的迷思概念,且經常用相近的科學概念、詞彙或直覺來解釋科學概念。而日常生活經驗與學校教育對學生影響甚深,錯誤、零碎的資訊或不適當的教學法,皆可能導致迷思概念的產生。能源牽動著整個世界的運作,透過能源教育,能培力學生具備了解能源相關議題背後隱含的科學及生態知識、原理,關心能源相關議題,思考能源與環境、社會、生態間的交互關係,並培養積極正向的態度,方能面對因應氣候變遷及

化石能源日漸稀缺的衝擊。透過本次能源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國民中學學生的能源素養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須更積極的在各學制及學科中落實能源教育;且大眾傳播媒體與教科書須提升能源相關資訊的正確性,教師也應注意教學方法,以減少迷思概念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