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山海觀命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基隆山海觀命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子華寫的 難忘的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真理大學 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張家麟所指導 游景丞的 宗教經驗與功能:以基隆代天宮扶鸞為例 (2019),提出基隆山海觀命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宗教經驗、扶鸞儀式、鸞堂、儀式變遷、社會變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山海觀命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難忘的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

為了解決基隆山海觀命案的問題,作者葉子華 這樣論述:

  窖藏18冬,醞釀500天,金枝演社X 國藝會X發言權出版跨界大合作!   台灣出版史「首次」完整紀錄金枝演社劇團美學 & 文化脈絡 & 生命歷程故事之全心力作!!   林懷民、黃明川、紀蔚然、蕭青陽、張四十三、黃淑文、吳耿禎等名家一致力薦;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央社、台灣醒報、蕃薯藤、鳳凰網等媒體同時狂推!2011年冬,《難忘的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鄭重推出!!!   時序回到1993年春,兩個對表演執著的傻子,用一張A4影印紙寫了戲劇符咒,拐騙一群傻子探索生命,在一間名為「人性空間」的角落,就這麼搞起了戲,當時,這群人連劇團叫什麼名字都不清楚,後來,

有了一個俗得很到味的團名—「金枝演社」。   18年來,金枝演社演過鄉野廟埕、古蹟、廢地、高樓頂、穹蒼下,也走進了國家劇院殿堂,儘管團裡多少傻子上台下台,但不變的是—搬演著這塊土地生命的悲歡離合。最終,化為觀眾心中永難忘懷的悸動與幸福。18年後,金枝演社將這超過6,500多個日子裡的感動與回憶,悉數記錄在《難忘的心愛的人》之中,作者葉子華參與劇團演出前後逾6年,所有的歡笑與淚水,一次地、頂真地、詳盡地燦爛呈現! 作者簡介 葉子華   我喜歡旅行,占星分類上說雙子對生命總是好奇,這樣說來性格與出生剎那遠方星宿排列是有些關聯性的。自幼行游於台南烏山頭鄉村林野間,18歲堅持到台北,拎著母親特意至棉被

行「打」來的被子及簡單行李隻身北上讀書。生命的行李日益堆疊,我的世界在台北城裡膨脹長大。大學唸的是台師大特教系,大二時發覺自己不想也不適合當老師,但問我真正想做什麼?茫然。於是繼續做一位特教教師。沈潛多年發現自己突然想學表演,決定戲夢人生,加入牛古演劇團。2005年考上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2006年加入金枝演社,展開日夜世界分離又連結的生活,白天教書,晚上學表演,甚至後來有機會隨著劇團到處演出。我的旅行因著金枝演社的流浪戲班越走越遠,越走越深行入心底。旅行,帶來能量的匯聚轉換。與金枝演社共行的旅程,凝結成我人生的精神膠囊,開啟我不同的生命視野。後來的我,越來越喜歡在城市裡、島嶼邊緣、社會期

待、家人關注中、職業責任間、自我期許、夢想天空裡…… 漫游著,看世界,學生活。

宗教經驗與功能:以基隆代天宮扶鸞為例

為了解決基隆山海觀命案的問題,作者游景丞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鸞」的博碩士論文、「扶鸞的歷史脈絡」、「扶鸞與社會的關係」、「鸞堂與善書」與「儀式與宣講」等作為次級資料;扣緊「信眾」、「鸞生」與「管理委員會成員」三類「扶鸞儀式參與者的宗教經驗」等作為原級資料;探討參與者的宗教經驗,扣緊「扶鸞儀式」所產生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心理」,進行焦點團體法與深度訪談,詢問關於「神祕主義」、「奧秘主義」、「素樸主義」、「靈驗」與「信神」等半結構式問題。再將研究所得,進一步梳理而為:緒論、文獻回顧(鸞堂)、代天宮的扶鸞儀式(田野調查)、參與者的宗教經驗(深度訪問稿)、參與扶鸞的效果(代天宮四年來鸞文的質性與量化研究),與結論(研究發現)對通篇論文作一總結,等

六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