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名勝古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基隆名勝古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闞正宗,張益碩寫的 臺灣旅行寫真照片(1920-1930)(精裝) 和林文集的 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基隆市仁愛安樂區志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也說明:仁愛區志部分,共分為7章:(1)〈成立沿革〉、(2)〈地理位置〉、(3)〈都市更新〉、(4)〈組織概況〉、(5)〈名勝古蹟〉、(6)〈鄉賢介紹〉、(7)〈區內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揚 和樂果文化所出版 。

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黃美娥所指導 郭貞孜的 林述三暨《南瀛佛教》相關作品研究 (2020),提出基隆名勝古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治時期、《南瀛佛教》、林述三、《鳴鼓集》、臺灣。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卓克華、陳旺城所指導 王正國的 淡水龍山寺的宗教文化價值 (2020),提出因為有 宗教、觀光、觀音信仰、文化價值、淡水龍山寺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名勝古蹟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3 基隆歷史名勝飯店,旅行前必看! | Expedia - 智遊網則補充:大部分基隆歷史名勝飯店住宿「可以先訂後付」! 做好下一次基隆 ... 人氣基隆歷史名勝飯店住宿優惠推薦低至NT$1,008 ... 基隆有什麼絕對不能錯過的古蹟等其他觀光景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名勝古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旅行寫真照片(1920-1930)(精裝)

為了解決基隆名勝古蹟的問題,作者闞正宗,張益碩 這樣論述:

  《臺灣旅行寫真照片(1920-1930)》一書主要收錄了臺灣於1920至1930年代的旅行相關史料與照片,包括《臺灣一覽》(1912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1940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灣案內》與部分鐵道紀念章。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殖民地經營所需,開通了基隆與高雄之間的線路,之後遵循著島內環線構想之鐵道網也逐漸完善。故臺灣當時所發行的旅遊指南書,也多是配合鐵路沿線,分成各驛站來加以介紹其觀光景點,足見當時的旅客普遍利用鐵道作為觀光旅行之交通工具景況。

林述三暨《南瀛佛教》相關作品研究

為了解決基隆名勝古蹟的問題,作者郭貞孜 這樣論述:

「南瀛佛教會」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所主導的臺灣本土全島性佛教組織,該組織唯一的刊物《南瀛佛教》,刊載了當時不少活躍在佛教界的知名人物作品。其中,林述三在《南瀛佛教》擔任編輯期間,刊物的發行量並非是最多的,但其中漢詩文作品的投稿量,卻是《南瀛佛教》發行以來最大的。這些投稿的傳統文人想藉《南瀛佛教》來爭得發聲園地,以此保存傳統漢文化與提倡儒家思想。而相對地,總督府當局也希望有影響力的人士加入《南瀛佛教》,可藉此達到當局政策宣傳的效果,並希望藉由林氏在傳統文人和執政當局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因此,當林氏離職之後,很明顯的《南瀛佛教》漢詩文部份的作品頓時少了許多。尤其,《南瀛佛教》和《鳴鼓

集》這兩種出版品中,有部分投稿者是重疊的,這些人有 可能受林氏的影響,而轉換了舞臺。如是言之,就足以肯定林述三對《南瀛佛教》的角色意義了。再者,林氏對當時臺灣佛教的種種亂象是非常憂心。他對於張宗載、甯達蘊、釋太虛或李添春、高執德、曾景來、林秋梧,甚至是林德林等,這些高舉改革大旗者的理念相當贊同,並且用實際行動表示支持。另外,《南瀛佛教》在林氏的編輯的時期,對女性投稿的漢詩採用占了極高的比例,而在他的小說創作中,女主角往往也比男主角出色許多,可見林氏不但觀點進步,突破儒家思想束縛,懂得欣賞女性的才華,也肯定女性在社會上的價值。本論文論述林氏如何透過刊物傳遞國族認同的觀點,鼓舞傳統文人的堅持,維護

漢學文化價值,以及傳達與時代俱進的宗教觀念。

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

為了解決基隆名勝古蹟的問題,作者林文集 這樣論述:

一部結合魚知識及地方美食的百魚圖鑑。 台灣沿海90%的魚都在這裡,除了風景、風味,更有風情。   魚※漁人※漁村生活※魚藝術   從眼睛到舌尖,品味南方澳的時鮮滋味。   喜歡海洋,我的童年就受惑於屏東小琉球的內太空和美麗的珊瑚礁以及色彩繽紛的熱帶魚,中學時期,擁有了一支伸入海洋的釣竿,讓我藉由長長的魚線尋得無限希望,收起釣竿轉而拿起相機,搭漁船出海,拍攝捕魚作業有時像海上漁工,跟著老師出海調查紀錄,有時也像是志工。   喜歡海洋像亂流般的這股傻勁,因緣際會把我推向即將百年的漁港-南方澳,也因此有了《鱻魚の味》,書中主舞台南方澳,是我喜歡海洋45年的出口,這本書裡的魚圖鑑,我把每一尾

得來不易的魚擺的美美,這讓我感覺自己好像魚的送行者,當拍到美麗稀有的魚時,高興中總也些許感傷,出海時拍攝漁業豐收,替船長高興總也擔心海洋生態的失衡,在尋找海洋台灣的特色文化中,我喜歡港邊職人和魚藝術家,我認為這是透過海洋的另一種「看見台灣」。   《鱻魚の味》我的第一本書,不只是海鮮、魚味,小故事,這本書也是我的海海人生,也載入許多海洋台灣的第一個紀錄,多年的努力,希望你會喜歡。  

淡水龍山寺的宗教文化價值

為了解決基隆名勝古蹟的問題,作者王正國 這樣論述:

淡水龍山寺隱身於老街傳統市場內,這座已經有160年歷史的國家三級古蹟,若沒有特別留意,往往錯過與他的相遇。寺外市場裡喧囂吵雜,而踏入寺內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靜謐和緩。以三川門為界顯現聖與俗的對比,宗教信仰有整合民眾價值觀的規範,有緊密連結人類的功能,是人類生命終極價值,與危機困惑時支持的力量。龍山寺結合了當代人文藝術,以它特有的神聖性ヽ神秘性ヽ理想性,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與生活習俗,進而達到居民們團結,合作共榮的安定繁榮生活,是淡水重要的宗教文化資產。 本文藉由文獻探討與田野調查,研究淡水龍山寺由三邑人同籍公廟,轉變成全淡水供奉的閤港廟。碼頭港埠、漢人市街區、重建街及當年與艋舺

龍山寺的密切互動,具有宗教觀光的文化資產價值。文獻方面以地方志、碑文、地方寺廟沿革..等為主;田野調查方面,個人長期在淡水地區與各行各業居民,參與淡水龍山寺觀音信仰所構成的祭典活動,而有實際參與訪談資料為輔。 現代人生活壓力繁重,在工作之餘尤重視休閒旅遊。淡水的名勝古蹟多不勝數,其中又以淡水龍山寺,百年來依然維持其,古色古香神聖空間的特色,從宗教文化與旅遊作一連結,來趟淡水龍山寺之旅,期能讓您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