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整治技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地下水整治技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琮裕寫的 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技術 和許茹婷的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簡介:土壤污染評估調查人員訓練教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東華 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所出版 。

國立金門大學 管理學院事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企業管理組 趙嘉裕所指導 陳建宇的 未爆彈處理作業對地區影響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 (2021),提出地下水整治技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未爆彈、鄰避現象、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陳錫添所指導 陳鈺明的 重金屬對犀角金龜成長影響與在其體內流佈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重金屬汙染、生物反應器、犀角金龜幼蟲、土壤重金屬復育效率、重金屬流布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下水整治技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下水整治技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技術

為了解決地下水整治技術的問題,作者葉琮裕 這樣論述:

未爆彈處理作業對地區影響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地下水整治技術的問題,作者陳建宇 這樣論述:

金門地區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盟軍對日據時期的台灣進行轟炸、國共內戰時期的八二三炮戰、以及國軍為抗共軍侵犯所埋下的大量地雷,這導致戰爭過後島上留下大量未爆彈及廢棄彈藥,也成為政府及國軍未爆彈處理人員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對於廢棄彈藥國內外有很多處理的方法,但未爆彈因其複雜性及高危險性,因此處理流程最後就是爆毀處理,以減少其危害,國軍目前僅南彈庫設有標準的廢彈處理中心,金門地區目前仍是採取開放式銷毀,不定期在偏遠的海邊實施未爆彈銷毀作業。國內對於彈藥危害的研究,大多侷限於彈藥對人員危害、彈藥庫房危害評估及彈藥爆炸事件的相關研究,少有彈藥銷毀對地區環境的影響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質性研究,訪

談附近民眾、軍方要員、環保與生態專家,以三個層面探討民眾對銷毀場地鄰避現象及支持度,再透過環保團體探討場地在作業後對環境的汙染及生態的破壞,最後深度訪談軍方高層了解目前政策及未來可能的方向。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簡介:土壤污染評估調查人員訓練教材

為了解決地下水整治技術的問題,作者許茹婷 這樣論述:

  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除了介質本身受到影響之外,往往伴隨污染物的移動擴散機制進入其他環境介質,如果人類或動植物透過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空氣、蒸氣等介質而食入、吸入、接觸等途徑吸收了污染物質,則將造成人體健康或周圍環境生態風險的增加。本冊主要依據Feder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Roundtable (FRTR)之整治技術篩選矩陣表中所介紹的59種國際上採用的整治方法,篩選出台灣目前較常見的及其所應用之各項整治技術進行分類,個別介紹土壤和地下水整治技術,並依照物理、化學、生物、能量法等第理類別進行下列各章節之簡介。

重金屬對犀角金龜成長影響與在其體內流佈之研究

為了解決地下水整治技術的問題,作者陳鈺明 這樣論述:

台灣污染場址土壤多以重金屬污染為主。重金屬在土壤中移動慢,無法被生物有效分解,也不易揮發,因此容易透過生物濃縮或生物放大作用,累積於人體中。目前雖已有多種土壤重金屬復育技術,但經濟可行、效率高,又能保持原土壤特性者,乃有待開發。本研究以犀角金龜幼蟲為生物反應器,探討其食入三種土壤常見重金屬銅鋅鎳後的流布,其間並記錄蟲體生長指標,以評估蟲體在不同濃度重金屬暴露下的生理變化,藉以評估以甲蟲復育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可行性與可能移除效率。為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1) 找出目標重金屬對犀角金龜幼蟲之劑量效應、(2) 評估犀角金龜幼蟲對去除污染物之效率、(3) 研究犀角金龜幼蟲期、化蛹期和成蟲期之重金屬

質量流布。研究中先在甲蟲飼育材中添加銅、鋅、鎳等重金屬後,觀察甲蟲幼蟲生長狀況,並進一步測試其對添加重金屬去除效率。接著將已暴露於重金屬十週蟲體、最後一次蛻皮及蛹殼及成蟲不同部位,進行金屬含量檢測。最後,根據檢測資料,就重金屬在不同時期流布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蟲體在十週飼養期間死亡率方面,只有鋅濃度組幼蟲死亡率在25-50%間,高於空白組(死亡率25%);在蟲體吃食量方面,前三、四週並無異常,第四週後暴露組吃食量明顯低於空白組,而其中鎳7,200 ppm組蟲體吃食量大幅下降;在體重成長率及基質轉換率方面,前五週蟲體成長與空白組相似,僅鎳7,200 ppm組蟲體明顯偏低;在糞便累積量方面

,銅和鋅添加組跟空白組結果雷同,而鎳7,200 ppm組則因為受到進食量減少影響,導致累積糞便量也跟著下降;另,幼蟲累積於其體內的重金屬去除效率介於40-80%,而蟲體內累積重金屬量與暴露濃度呈正比關係,且平均單隻蟲體內累積最高銅、鋅及鎳,分別為125.4、91.4及595.3 mg。由金屬流布數據中得知: 蟲體內重金屬主要累積在腸道內,銅比鋅跟鎳更容易從腸道中擴散至幼蟲體內,而體內銅與鎳含量並不會影響幼蟲化蛹,但鋅含量上升,幼蟲化蛹成功率則隨之下降。化蛹期的蛻皮(shed)及蛹殼(puparium)總重金屬占比為,銅濃度組30-49%,鋅濃度組25-30%,鎳濃度組100%(含蛹體),且在相

同金屬濃度(即1,200 ppm)條件下,脫皮的銅、鋅和鎳含量分別為30.8、6.9和13.6 mg,蛹殼含量則分別為12.7、15.0和48.9 mg (其中鎳組因未羽化,故以整個蛹體量表示)。成蟲期數據顯示,銅金屬分布於成蟲體內較為平均,而鋅金屬分布則主要累積於頭部(head)、腿部(legs)和甲蟲身體(body remains); 而濃度方面,銅組在嘴器(mouthpart)及內翅(membrane wings)有高濃度累積,而鋅組在嘴器、內翅及鞘翅(elytra)中並無金屬累積。此外,本研究最後以土壤/飼育材等於1的條件下進行土壤重金屬移除測試,其間甲蟲生長狀況及所添加銅鋅鎳去除率與

無土壤結果相當。故以甲蟲來移除土壤重金屬,應屬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