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地下水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專家委寫的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地質風險分析與對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所 丁澈士所指導 林郁玲的 屏東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調節池入滲阻塞之調查研究 (2016),提出地下水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下水人工補注湖、定水頭試驗、水力傳導係數、統一土壤分類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宜蘭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碩士班 江漢全所指導 廖仲威的 台灣中段山區地下水水質特性與地質間之關係研析 (2013),提出因為有 地下水水質、水-岩反應、地下水參數、水化學模擬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下水定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下水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地質風險分析與對策

為了解決地下水定義的問題,作者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專家委 這樣論述:

地質條件是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的基礎,在工程風險控制中應將其作為重要的風險控制因素。共分5篇共25章,分別從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與地質條件、常見土層的工程風險、特殊岩土的工程風險、不良地質的工程風險、地下水的工程風險五個方面,對黏土、粉細砂、卵礫石、軟岩、硬岩、人工填土、軟土、膨脹土、風化岩、黃土、空洞、土洞、有害氣體、孤石、漂石、軟硬復合地層、岩溶、地裂縫、地下水等地質條件的定義,形成的機理,在我國大陸分布的范圍,岩土工程特性,在不同地質條件下采用不同工法施工可能存在的工程風險,以及針對不同風險應采取的控制措施等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同時配以大量的工程案例,圖文並茂,由淺入深

,將理論和實踐、知識和經驗緊密結合,既具較深的理論基礎又是扎實的實踐總結。

屏東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調節池入滲阻塞之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地下水定義的問題,作者林郁玲 這樣論述:

台灣山形峻峭以致河流短促,雨水因此無法長期留住,紛紛奔流入海。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豐水期平均在每年的5-10月,尤其屏東林邊下游一帶常飽受淹水之苦。該地區因三十餘年大量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平面高於陸地,林邊溪上游出河谷一帶又是洪水氾濫地區。故屏東縣政府於2008年開發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第一期計畫50公頃,規劃以林邊溪上游之台糖公司萬隆農場面積300公頃作為場址,攔截多餘之雨水透過上游高滲透土壤快速入滲補注到地下含水層,進而提高地下水位,減緩林邊溪下游沿海地層下陷之狀況。2014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與汛期間試引水,乾涸後發現3公頃調節池池底有淤積的狀況。為了第二期之規劃入滲補注湖為功能之

湖泊設計,永續入滲功能,藉由調節池來模擬入滲湖,探討細顆粒淤積機制及分佈。本研究利用室內定水頭儀器求出分層土壤之水力傳導係數與土壤種類,並與統一土壤分類系統作為比較。結果顯示水力傳導係數在進水口2.60m/day大於池中央1.89m/day大於出水口1.00m/day,平均水力傳導係數1.83 m/day。在20°C飽和滲透性分類集中於滲透性低的砂質黏土,而統一土壤分類集中於乾淨砂。

台灣中段山區地下水水質特性與地質間之關係研析

為了解決地下水定義的問題,作者廖仲威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全球氣候劇烈變化,台灣的地面水文環境產生極大的變化,導致水資源匱乏現象益加明顯,而地下水文環境也受到嚴重影響。而台灣地區地下水資源的研究,一向以平原地區為主,對山區地下水之瞭解相當有限,因山區地下水對於鄰近平原及盆地區域含水層之補注有所貢獻。因此,藉基礎資料之完整蒐集及應用,將對地下水資源之永續經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地下水之水質特性通常因其來源、地下水內的地球化學反應及與岩石間之水-岩反應,故透過分析地下水的水質成分組成,可瞭解地下水形成的過程。因此,本研究係針對台灣中段山區,進行地下水水質調查,進而對基本水質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據以瞭解台灣中段山區地下水水質主要成分,並以不同地下水參

數研析其水質特性,並以逆推式方法進行地下水水化學模擬,探討地下水化學與地質間關聯。本研究地下水井平均標高為海平面上568 m,在2010年至2013年間採樣分析共81口井,水質分析包括pH、電導度(EC)、總溶解固體物(TDS)、氧化還原電位(ORP)、氨氮、主要陰陽離子等項目,依據環保署標準檢驗法檢驗,經本研究分析及模擬結果,可瞭解台灣中段山區地下水之水質特性及與地質間關係,俾利本區域地下水資源之保育,提高水資源管理及永續經營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