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分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地下水分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善寫的 餅乾戰爭 和劉聰桂等20人的 普通地質學(上)(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少年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陳世楷所指導 李浚瑋的 濁水溪沖積扇各含水層觀測井水位變化趨勢分析 (2021),提出地下水分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趨勢、Mann-Kendall趨勢檢定法、Pettitt檢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 余化龍所指導 曾華廷的 結合資料科學輔助地下水模式建置-以臺北盆地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MODFLOW、貝式最大熵法、經驗正交函數、地下水模式分層、補注區判釋、水文地質參數推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下水分層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下水分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餅乾戰爭

為了解決地下水分層的問題,作者蘇善 這樣論述:

  沒有樹木、缺少水源的陸地,森林無從想像。   坑人、洞人、浪人能否放下彼此怨恨,協力以餅乾拯救世界?   這是一本寫給兒童與青少年的反烏托邦小說,繼《雲娃娃》、《島游4.0》之後,金鼎獎得主、資深少兒文學作家蘇善,又一為關懷環境而作的奇幻故事。   -----------   奧提瑪大陸上,樹已死,森林無從想像。在這裡,只有光禿的高山和平野,以及陸上的居民:坑人、洞人。坑人占山而居,鑿鑿穿穿,取用陸地上僅存的資源,總是能省則省;而洞人深居地下,他們技術高明,接引地下水線,水耕綠意,以蔬果為餐。   為了延續人類命根,坑人挖坑,洞人鑿洞,各行其道,照應自家人就顧不了別人。所以坑人

和洞人按時交換物產,支持彼此的生存。但海上的浪人卻日夜覬覦這些食糧,常引發「瘋浪」來犯。當陸地上的居民,遇上捲潮而來的浪人──水與土的爭戰一觸即發?   坑人洞人的「換人計畫」遇上了意外,登上小宇宙,發現小島人竟用海藻製作餅乾,他們怎會堅信「拯救世界的餅乾」才是唯一的答案?樹奴如何讓樹木落地生根?浪人「興風作浪」原來立意良善?人類與環境的鬥爭該怎麼發展?未來世界的景況你能想像嗎? 本書特色       ★ 金鼎獎得主、資深少兒文學作家蘇善,繼《雲娃娃》、《島游4.0》之後,又一為關懷環境而作的反烏托邦小說。   ★ 奇幻又充滿想像的象徵筆法,在現實與虛擬之間,建構一個似近似遠的未來世界,

是培養孩子環境保育的優良讀本。  

濁水溪沖積扇各含水層觀測井水位變化趨勢分析

為了解決地下水分層的問題,作者李浚瑋 這樣論述:

本研究藉由分析1999年到2020年濁水溪沖積扇含水層1、2-1、2-2、3、4共146口觀測井長期日尺度水位資料與月尺度地下水位變化分析研究。首先以Mann-Kendall與Theil-Sen分析地下水位之日尺度與月尺度長期趨勢與長期斜率,結果表明含水層1扇央南部長期趨勢多呈現下降,扇尾區域觀測井水位長期趨勢呈現上升為主,含水層2-1、含水層2-2、含水層3、含水層4觀測井日尺度水位長期趨勢呈現上升為主,後續再利用Pettitt test分析找出轉變點,進而分析轉變點之前以及轉變點後迄今趨勢與斜率變化,觀測井水位轉變點分析年份統計結果顯示為2002至2003年、2004至2006年、201

0至2012年為主,其結果與台灣乾旱時間以及封井時間點相互呼應,轉變點方向一致性分析,多數轉變點後水位平均值大於轉變點前水位平均值,觀測井水位轉變點前、後迄今趨勢變化分析顯示,觀測井水位轉變點後趨勢分析下降比例高於轉變點前下降趨勢,觀測井水位長期趨勢與近期趨勢比較結果顯示,觀測井水位近期趨勢相較於長期趨勢下降比例提升,研究發現,大部分觀測井日尺度水位轉變點前、後迄今趨勢皆為下降,水位長期趨勢為上升,研判長期趨勢主要受到轉變點後水位平均值影響,轉變點後迄今結果表示2020年旱災影響導致多數觀測井有下降趨勢。觀測井日尺度與月尺度水位比較結果顯示,觀測井月尺度水位不顯著比例較高,且斜率結果與日尺度水

位大致相同。

普通地質學(上)(下)

為了解決地下水分層的問題,作者劉聰桂等20人 這樣論述:

  由二十位教學與研究經驗豐富的地質學者執筆,臺灣第一本全彩色印刷、兼顧國內外地質範例、圖文並茂、取材最新的「普通地質學」教科書問世!   隨著全球資源消耗與自然環境破壞加劇,人與地球的關係更為密切。地質科學的研究雖以固態地球為主體,事實上也與大氣、海洋,乃至生物圈密切相關,已成為現代人必須修習的基本學科知識之一。本書綜論地質學重要內涵,包羅地質學基本原理與必備知識,是大學唯一綜合性的地質學教材。   臺灣的地質有許多精采與特殊之處,本書精選國內、外地質範例,可供讀者實地觀察、具體驗證。生動活潑又豐富的插圖與照片,可增進讀者對地質現象及地質作用的理解;除了奠定學生堅實的

地質學基礎,也可供大眾自行進修、探索地球的奧祕。  

結合資料科學輔助地下水模式建置-以臺北盆地為例

為了解決地下水分層的問題,作者曾華廷 這樣論述:

欲更了解地下水的流動方式,地下水模型的建置一直都是常用的方式,然而過往許多研究在模型的輸入方面,諸如地下水分層的層數,含水層阻水層邊界的位置,水文地質的參數與邊界條件等,都是採取較為主觀的方法,如此導致在同一個研究區,每個研究者設計出來的模式都不盡相同,模擬之結果也都不一樣,甚至有極大的差異。故本研究嘗試以資料的觀點,以相較客觀的方式決定模式的架構與輸入,建立地下水模型,以臺北盆地為研究區。 本研究以數種資料分析的方法建立MODFLOW模式,應用的面向分別為模式架構建立、水利傳導係數推估以及補注區判釋。模式架構方面以類別型貝式最大熵法推估岩性資料至模式各網格,並以kernel densit

y estimation決定阻水層與含水層之分界,結果將台北盆地分為五層,由上至下分別為含水層、阻水層、含水層、阻水層、含水層;水利傳導係數推估方面應用抽水試驗水利傳導係數資料做為確定性資料並考量上述所推估之岩性資料作為不確性資料以連續型貝式最大熵法推估MODFLOW各層各網格之水平與垂直水利傳導係數。補注區則利用經驗證交函數分析地下水位資料與降雨資料,配合表層岩性進行判釋,結果顯示台北盆地補注區位在大漢溪與新店溪上游接近盆地邊緣的扇頂區,分別是柑園、省民一帶與清溪、新店區一帶。 模式率定以Python裡Soptpy函式庫進行,分穩態率定與暫態率定,RMSE分別為0.44與0.97,皆位於一

般可接受標準1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