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循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土壤碳循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meranMayer寫的 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餵飽你的腸道菌,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和EmeranMayer的 【腸道菌身心健康套書】(二冊):《腸道.大腦.腸道菌【新版】》、《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气候变暖对森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也說明:森林土壤碳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约占全球土壤碳总量的73 %,是陆地生态系统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果出版社 和如果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久米朋宣所指導 鐘敏華的 台灣溪頭孟宗竹林土壤呼吸年間變異 (2018),提出土壤碳循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土壤呼吸、年間變異、時間變異、空間變異、控制因子、孟宗竹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久米朋宣所指導 林孟穎的 臺灣溪頭孟宗竹林碳循環特性 (2013),提出因為有 土壤呼吸、空間變異、控制因子、孟宗竹林、碳循環、淨初級生產力、淨生態系生產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土壤碳循環的解答。

最後網站根系分泌物帶來的土壤碳固存則補充:土壤 和植物對於維持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如碳循環)的完整性至關重要。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活動擾亂了大氣碳循環,導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到大氣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土壤碳循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餵飽你的腸道菌,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為了解決土壤碳循環的問題,作者EmeranMayer 這樣論述:

疫苗無法遏止疾病,但腸道菌能   衰弱的腸道會使我們更容易染疫,並增加重症的風險 健康的腸道菌相是解決21世紀所有健康危機的唯一解方     《腸道•大腦•腸道菌》暢銷作者以網絡科學的概念,   再次解說「腸腦菌軸」的最新研究成果     附:餵養腸道菌食譜     為什麼罹患慢性病的covid-19確診者的死亡率較高?   為什麼憂鬱症、神經退化疾病,甚至二型糖尿病患者各自都有類似的腸道菌相?   腸道菌能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當前的重大健康危機?     •腸道與腸道菌失去協調是現代人不健康的主因   現代社會的食物已大大改變我們腸道菌的樣貌,許多肩負人體重要功能的菌株因缺乏需要的食物已不復

存在,或改而以人體組織為食物,例如膳食纖維不足時,腸道菌會把腸道壁的黏液當作食物,使得我們的腸壁變薄,腸道通透性增加,引起慢性發炎,成為各種慢性病的根本原因,並一旦遇到嚴重的流行性疾病,導致中重症的機率就會大增。     •不同的腸道菌各有不同的核心功能,多樣且豐富的腸道菌是健康的關鍵   沒有腸道菌的參與,人體需要的荷爾蒙、神經傳導素、細胞激素等訊息傳遞分子都會不足。不同的腸道菌在這裡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世界各地都有重要的研究單位對此展開研究,但我們對此的理解仍然相當初步。既然我們不知道哪一種腸道菌負擔哪一種功能,讓腸道菌豐富而多樣,就是最好的方案。     •不只飲食會影響腸道菌,壓力、睡

眠和運動也會   人體從來不是線性的,網絡科學運用到人體上,也影響了我們對腸腦菌軸的理解。慢性壓力會影響腸道菌的基因活動,增加細菌與腸道免疫系統的接觸。運動會讓腸道菌組成產生變化,適度運動有益腸道菌相,但極限運動則會增加腸道通透性,讓身體發炎,讓你的身體一直處在免疫危機中。正念、冥想、正常的晝夜節律都必須加入我們維持健康腸道菌相的必須條件中。     •提升免疫力,不是靠吃益生菌,而是餵飽你的腸道菌   我們習慣吃益生菌保健,以為只要補充某些菌種,達到某種固定的腸道菌相,一切健康問題都能解決。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腸道菌隨著每天的時間節律、季節轉換、居住地點、所吃的食物一直在變動。我們不知道最

適合的腸道菌相是什麼,因此靠補充益生菌來達到目標是非常不精準也不一定有效的方式。     •以餵養腸道菌為目標的全新飲食方式   餵養腸道菌,提供腸道菌食物讓腸道菌豐富多元,自然達到最適合身體需求的健康平衡才是提升免疫力並讓身心健康的解答。培養豐富的腸道菌相需要多元的「腸道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MACs),書中提供了以餵養腸道菌為目標的食譜,並告訴我們怎樣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對餵養我們體內的腸道菌最有助益。   本書特色     •以網絡科學的概念,進一步說明腸腦菌軸運作的方式   •從腸道菌與免疫力的關連,告訴我們健康的腸道菌相為什麼能提升免疫力   •結合飲食、壓力、睡眠、運動四大方向的腸道菌

健康指南   •以增加腸道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為目標的餵養腸道菌食譜   專業推薦     吳偉愷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張立人醫師(《大腦營養學全書》暨《皮膚營養學全書》作者)   劉博仁醫師/博士(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按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推薦     •「邁爾醫師不僅會讓您了解居住在我們腸道中的各種微生物的重要性,還會讓您更廣泛地了解支持生物多樣性的食物選擇如何拯救生命、保護我們免受新感染和保護地球。令人著迷的是,改善我們個人健康的選擇如何與保護和創造肥沃土壤、清潔的水,以及我們的母艦——地球和我們的後代相關聯。」——喬·富爾曼 (Joel Fuhrman),

《傅爾曼醫生教你真正吃出健康》暢銷書作者     •「一本將腸道健康、人類健康和生態健康作為主題的書。一位醫生、作家和思想家的啟示性讀物,我們都需要聽到,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丹·巴伯(Dan Barber),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三盤》作者,米其林2星餐廳主廚

土壤碳循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太陽能發電ㄉ另一面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10 太陽能發電的污染在哪裡?
01:50 製造太陽能電池會有什麼污染?
02:34 處理這些污染物很難嗎?
03:22 太陽能板是巨型垃圾?
04:15 回收成本要怎麼解決?
05:22 漁電共生會不會有污染風險?
06:05 漁電疑慮1:洗太陽能板會污染到魚塭的水嗎?
06:52 漁電疑慮2:太陽能板擋不住颱風?
07:49 漁電疑慮3:架設太陽能板會影響產值?
08:43 關於漁電共生的補充說明
09:14 我們的觀點
10:41 提問
11:00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宇軒
|腳本:歡歡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范范
|演出:志祺

——

🔺註解
→ 02:30 註1:
例如華盛頓郵報就在 2008 年報導,有中國工廠把四氯化矽直接倒在廠外的土地上,使得那裡的土壤慢慢變得雪白一片、沒辦法再種植作物;附近的居民也表示,空氣中因為含有這些化學物質,所以他們一出門,就會覺得眼睛刺痛、頭昏、呼吸困難。
→ 03:10 註2:
例如光宇材料的技術,可對太陽能及半導體產業每月產生的 6000 多噸廢砂漿進行分離、清洗、改值等工序,重新產出矽粉、氫氣、碳化矽、二氧化矽,重新應用於鋰電池負極材料,及機能衣物等產品,如去年世大運紀念服。
→ 03:17 註3:但薄膜型太陽能電池也會有自己的重金屬污染問題
→ 04:01 註4:一般矽晶體太陽能板組成比例是: 65%~75% 玻璃、10%~15% 鋁框、10% 塑膠和 3%~5% 的矽晶。
→ 04:09 註5:這個成本有包含回收玻璃以外的其他部分
→ 08:09 註6:
當然,按照漁電共生的法規,產量只要有七成就符合標準,但嚴格來說,漁民還是損失了另外三成,這也是大家會有顧慮的地方。
→ 09:36 註7:2015年天下爆出台積電的合作工廠違法傾倒的內幕: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621

——

【 本集參考資料 】

🌞 一次可以看很多太陽能資訊ㄉ網站們:
→ 陽光伏特家:http://bit.ly/2pe4IR1
→ 太陽能五四三:http://bit.ly/314Mi2h
→ 公視|我們的島:太陽光電系列專題:http://bit.ly/2oAEdFw
/
→ 維基百科|太陽能電池:http://bit.ly/2IMsSZY
→ 科技新報|太陽能真的夠「綠」嗎?還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http://bit.ly/2Vy7YTu
→ TVBS|真綠能?太陽能板製程 產生4千噸廢料:http://bit.ly/317MBcR
→ 環境資訊中心|光電循環之路 桶裝廢液污染如何解:http://bit.ly/2q7CvvJ
→ 關鍵評論網|太陽能光電的回收「技術」很環保,卻可能造成2項汙染:http://bit.ly/2B49vXX
→ Energy Trend|廢太陽能板回收有解!台灣太陽能模組回收聯盟成立:http://bit.ly/2Mb1mqQ
→ 科技新報|廢太陽能板惹人嫌?創新回收模式將再創商機:http://bit.ly/2q7DdsT
→ 央廣|工研院研發太陽能板回收技術 獲環保署肯定:http://bit.ly/2oqEXgv
→ 科技新報|退休太陽能板何處去?歐洲首座專門回收廠坐落法國:http://bit.ly/35wsHMa
→ 自由時報|擁核公投控「太陽能板有毒」 太陽光電業者要提告:http://bit.ly/2B44RJt
→ 【能源報導月刊】太陽能板多久洗澡一次?:http://bit.ly/2oAFufM
→ 每日頭條|太陽能發電原理圖,看完秒懂:http://bit.ly/2Mb2lHy
→ 太陽能五四三|颱風對太陽光電系統的影響(1/2)-基礎與支架:http://bit.ly/35uPozY
→ 太陽能五四三|颱風對太陽光電系統的影響(2/2)-模組強度問題:http://bit.ly/33lJMGD
→ 太陽能電池產業製程及污染防治簡介:http://bit.ly/35sHiYG
→ 陽光伏特家|【誤會讓人受盡委屈- 太陽能真的夠「綠」嗎?】:http://bit.ly/319m92D
→ 公視|太陽能產業廢棄物 可回收高純度""""矽"""":http://bit.ly/2IHlAXc
→ 中時|樹立循環經濟體系新典範 成亞廢砂漿回收技術 獨步:http://bit.ly/2B7LCi5

【 延伸閱讀 】

→ 知識力|太陽能的原理、種類與優缺點:http://bit.ly/32bnpmT
→ 達智綠能科技|什麼是太陽能?:http://bit.ly/33tiNsv
→ 科技新報|德國打造熱裂解太陽能回收設備,有望年處理 5 萬片太陽能板:http://bit.ly/2oAGhgK
→ GreenMatch|The Opportunities of Solar Panel Recycling:http://bit.ly/2B3PyQS
→ 中央社|疑颱風釀災 日最大規模水上太陽能板失火:http://bit.ly/2McypuZ
→ SEMI Taiwan|半導體工業廢棄物處理創新技術與趨勢:http://bit.ly/31avfMp
→ 台積電|廢棄物管理:http://bit.ly/2VACuMi
→ 科技報橘|外媒讚「垃圾處理天才」,台灣廢棄物回收技術傲視全球好棒棒:http://bit.ly/2OIstLM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台灣溪頭孟宗竹林土壤呼吸年間變異

為了解決土壤碳循環的問題,作者鐘敏華 這樣論述:

東亞地區孟宗竹林面積逐漸增加,而這現象有可能會造成土壤碳循環的改變。近年來研究發現孟宗竹林的林分密度有年間變異。土壤呼吸為碳循環中的重要途徑之一,且土壤呼吸有可能因林分密度、溫度及濕度的年間變異而有變化。因此為了瞭解孟宗竹林土壤呼吸及土壤碳循環的過程,必須先了解在孟宗竹林中土壤呼吸的年間變異。因此本研究目的為利用5年的測量資料來瞭解土壤呼吸的年間變異,以及評估控制因子對於土壤呼吸年間變異的影響。 自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台灣大學實驗林的孟宗竹林設置435 m2的樣區進行土壤呼吸的量測,我們每月在20個樣點測量土壤呼吸、土壤溫度以及土壤水分一次至兩次,並在2013年及2016年,

再新增8個點做量測(共28個點)。我們每年也在樣區量測林分結構(竹稈密度、竹稈位置及竹稈DBH),並在2013年及2016年以28個點來量測根密度。為了調查土壤呼吸的時間變異及時間變異每年的變化,確認每月在20個點所量測的土壤呼吸值後,再使用回歸分析評估控制因子(如土壤溫度及土壤水分)對土壤呼吸時間變異的影響。為了調查土壤呼吸的空間變異及空間變異每年的變化,將5年或每年各點所量測的土壤呼吸取平均值,利用相關分析評估控制因子(如土壤溫度、土壤水分、林分結構因子及根密度)對土壤呼吸空間變異的影響。 土壤呼吸在季節及年間的變異(季節變異模式及年平均值)上,這5年間有明顯的差異,如2016年土壤呼吸

的年平均值高於其他年份。在土壤呼吸的時間變異上,這5年中,土壤呼吸年間變異主要受到土壤溫度影響,且溫度敏感度(Q10)每年不同,尤其是2016年溫度敏感度較高。土壤呼吸在空間變異上每年也有差異,如在整個樣區範圍中,土壤呼吸相對較高位置每年有所不同。空間上,以20個量測點而言,在這5年,土壤呼吸不受土壤溫度、土壤水分以及林分結構影響,但以28個點量測而言,在2013及2016年,林分結構參數(如在各個量測點周圍的竹桿數、平均DBH及DBH的總和)可能為土壤呼吸空間變異的影響因子。 因此,在孟宗竹林中,在這5年,土壤呼吸在時間及空間上有明顯的年間變異,其中原因除了非生物因子的影響(如土壤溫度),

也可能是受林分結構(如竹稈及根密度的分佈)年間變異的影響。

【腸道菌身心健康套書】(二冊):《腸道.大腦.腸道菌【新版】》、《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

為了解決土壤碳循環的問題,作者EmeranMayer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腸道.大腦.腸道菌【新版】》、《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共二冊   你知道「腸道菌」與我們的免疫力以及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嗎?   引領全球腸腦菌軸研究的艾莫隆.邁爾醫師,揭開腸腦菌軸影響人體身心健康的奧秘     《腸道.大腦.腸道菌【新版】:飲食會改變你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   我們是否能用一劑精神益生菌改善情緒、社交和未來可能的失智?   答案就在「腸腦菌軸」裡!     引領全球腸腦菌軸研究的艾莫隆.邁爾醫師,首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我們揭開腸腦菌軸的奧祕。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遇到以下狀況,   那麼,請趕

快從「腸腦菌軸」的角度重新思考你面臨的問題。     ○ 總是預期事情會往壞的方向發展;   ○ 正逢人生交叉路口,遲遲做不了決定;   ○ 對失智症如此普遍感到不安,想知道該如何預防;   ○ 壓力一來,鹹酥雞、重口味零食就吃個不停;   ○ 為了要不要幫寶寶補充益生菌而猶豫不決;   ○ 雖然沒被診斷出什麼病,但過胖、血壓偏高、容易疲勞、腸胃不適或身體不時有大小疼痛。   ○ 因泛自閉症障礙而考慮「糞菌移植」;   ○ 飲食與一般人無異但卻嚴重便秘,而且有帕金森氏症的典型手抖症狀     遇事猶豫不決,壓力大時容易暴飲暴食,社交障礙、憂鬱、失智、

自閉……這些看似是大腦決定的事,其實都與你的腸道菌相關。     ․腸道菌會影響你的心智、情緒和行為   把個性活潑小鼠的腸道菌移植到膽怯的小鼠身上,膽怯的小鼠竟開始變得愛交際;健康人類女性攝取富含益生菌的優格四週,大腦對負面情緒的反應竟出現降低。這些令人驚異的研究結果,把科學界的眼光吸引到了腸道菌的身上,開始研究腸道菌與人體的關連,還有腸道菌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智、情緒和行為。     ․腸腦菌軸,未來醫學的新走向   「腸腦菌軸」是人體內由大腦、腸道和腸道菌共同構成的系統,這三者,互相以荷爾蒙和神經訊息的形式進行溝通,共同調節我們的情緒反應、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大腦發

育與健康。大腦疾病、情緒問題是我們體內生態系統正在崩壞的警鐘;只有優先考慮腸道菌的需求,才能讓你進入身心健康的正循環,這也是現在醫學界正努力的方向。      ․營養不只來自小腸,也來自大腸裡的腸道菌   腸道菌會提供人體必要的維生素,也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例如有某些腸道菌能刺激細胞生成俗稱「快樂素」的血清素生成,而有些腸道菌能合成人體需要的維生素B群。不同的腸道菌種會擔負不同的功能,如果腸道菌組成改變,我們的吸收營養的方式、情緒反應的能力都會跟著改變。     ․直覺來自消化道與腸道菌提供的訊息   我們的情緒資料庫和直覺,是大腦將腸道和腸道菌提供的訊息整合建構出來的。

事件發生當下是感覺良好、噁心、口渴、飢餓、放鬆,或者不太舒服,這些感覺最後都會被大腦記錄,好在下一次有同樣情況發生時可以不經大腦判斷,馬上決定。腸道健康,與健康的腸道菌相與良好的情緒與直覺息息相關。     ․飲食會改變你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   重口味的油膩食物能降低「情緒腦」的反應,舒緩緊張情緒。但是吃個不停,很可能是你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被腸道菌挾持了。人工甜味劑幾乎零熱量,但腸道菌將之代謝後的產物,卻能提供人體更多熱量。透過攝取各種天然食物和發酵食品,節制飲食,以及練習正念冥想,才能打造出多樣且穩定的腸道菌相,讓健康達到最佳狀態。      這本書還能告訴你  

 ․壓力、飲食、抗生素和益生菌是如何影響你的腸腦健康   ․為什麼多樣化的植物來源飲食是腸道和大腦健康的關鍵   ․腸腦發育在兒童成長初期的重要性,及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過度壓力和焦慮對胃腸道疾病和認知障礙的影響   ․如何「傾聽你的直覺」並注意你的身體向你發出的信號     任何不考慮腸道菌的健康計畫都會讓你離健康愈來愈遠,本書從腸腦菌軸的角度,改寫健康的定義,告訴我們如何改變飲食與生活模式,來打造正面情緒、強化直覺、增強免疫力,甚至輕鬆減重。     ․亞馬遜書店超過二千人評鑑、70%的讀者滿分五顆星推薦 專業推薦  

  吳偉愷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張立人醫師(《大腦營養學全書》暨《皮膚營養學全書》作者)   劉博仁醫師/博士(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按筆劃順序排列)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滿分推薦語     ․「我的腸胃一直有狀況,而這本書幫助我打破舊式科學觀念,了解(自己的狀況)。……腸道與大腦的連結,是個相當具有革命性的新思維,但真的非常有道理!」     ․「對醫生、腸道有功能性問題的病患、相關領域的治療師,這都是一本深具啟發性的書。」     ․「我深信在未來,這本書在人們的記憶裡,

將被視為開啟未來醫學主流的啟蒙之書。」     ․「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長久以來被人們所忽視的腸腦互動不只讀來引人入勝,了解身體為什麼會對連自己沒意識到的各種刺激有那些反應,也對我們該如何生活很重要。」     ․「關於腸道菌,和腸道菌如何與大腦連結,當前所有的科學證據差不多都被邁爾博士寫在書裡了。」   《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餵飽你的腸道菌,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疫苗無法遏止疾病,但腸道菌能     衰弱的腸道會使我們更容易染疫,並增加重症的風險   健康的腸道菌相是解決21世紀所有健康危機的唯一解方     《腸道•大腦

•腸道菌》暢銷作者以網絡科學的概念,   再次解說「腸腦菌軸」的最新研究成果     附:餵養腸道菌食譜     為什麼罹患慢性病的covid-19確診者的死亡率較高?   為什麼憂鬱症、神經退化疾病,甚至二型糖尿病患者各自都有類似的腸道菌相?   腸道菌能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當前的重大健康危機?     •腸道與腸道菌失去協調是現代人不健康的主因   現代社會的食物已大大改變我們腸道菌的樣貌,許多肩負人體重要功能的菌株因缺乏需要的食物已不復存在,或改而以人體組織為食物,例如膳食纖維不足時,腸道菌會把腸道壁的黏液當作食物,使得我們的腸壁變薄,腸道通透性增加,引

起慢性發炎,成為各種慢性病的根本原因,並一旦遇到嚴重的流行性疾病,導致中重症的機率就會大增。     •不同的腸道菌各有不同的核心功能,多樣且豐富的腸道菌是健康的關鍵   沒有腸道菌的參與,人體需要的荷爾蒙、神經傳導素、細胞激素等訊息傳遞分子都會不足。不同的腸道菌在這裡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世界各地都有重要的研究單位對此展開研究,但我們對此的理解仍然相當初步。既然我們不知道哪一種腸道菌負擔哪一種功能,讓腸道菌豐富而多樣,就是最好的方案。     •不只飲食會影響腸道菌,壓力、睡眠和運動也會   人體從來不是線性的,網絡科學運用到人體上,也影響了我們對腸腦菌軸的理解。慢性壓力

會影響腸道菌的基因活動,增加細菌與腸道免疫系統的接觸。運動會讓腸道菌組成產生變化,適度運動有益腸道菌相,但極限運動則會增加腸道通透性,讓身體發炎,讓你的身體一直處在免疫危機中。正念、冥想、正常的晝夜節律都必須加入我們維持健康腸道菌相的必須條件中。     •提升免疫力,不是靠吃益生菌,而是餵飽你的腸道菌   我們習慣吃益生菌保健,以為只要補充某些菌種,達到某種固定的腸道菌相,一切健康問題都能解決。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腸道菌隨著每天的時間節律、季節轉換、居住地點、所吃的食物一直在變動。我們不知道最適合的腸道菌相是什麼,因此靠補充益生菌來達到目標是非常不精準也不一定有效的方式。  

  •以餵養腸道菌為目標的全新飲食方式   餵養腸道菌,提供腸道菌食物讓腸道菌豐富多元,自然達到最適合身體需求的健康平衡才是提升免疫力並讓身心健康的解答。培養豐富的腸道菌相需要多元的「腸道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MACs),書中提供了以餵養腸道菌為目標的食譜,並告訴我們怎樣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對餵養我們體內的腸道菌最有助益。   本書特色     •以網絡科學的概念,進一步說明腸腦菌軸運作的方式   •從腸道菌與免疫力的關連,告訴我們健康的腸道菌相為什麼能提升免疫力   •結合飲食、壓力、睡眠、運動四大方向的腸道菌健康指南   •以增加腸道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為目標的

餵養腸道菌食譜   專業推薦     張立人醫師(《大腦營養學全書》暨《皮膚營養學全書》作者)   劉博仁醫師/博士(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專業推薦(按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推薦       •「邁爾醫師不僅會讓您了解居住在我們腸道中的各種微生物的重要性,還會讓您更廣泛地了解支持生物多樣性的食物選擇如何拯救生命、保護我們免受新感染和保護地球。令人著迷的是,改善我們個人健康的選擇如何與保護和創造肥沃土壤、清潔的水,以及我們的母艦——地球和我們的後代相關聯。」——喬·富爾曼 (Joel Fuhrman),《傅爾曼醫生教你真正吃出健康》暢銷書作者

    •「一本將腸道健康、人類健康和生態健康作為主題的書。一位醫生、作家和思想家的啟示性讀物,我們都需要聽到,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丹·巴伯(Dan Barber),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三盤》作者,米其林2星餐廳主廚

臺灣溪頭孟宗竹林碳循環特性

為了解決土壤碳循環的問題,作者林孟穎 這樣論述:

近十幾年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竹林逐漸擴散的現象,會造成當地碳循環的改變,土壤呼吸是一個判斷森林生態系是否為碳源或碳庫的重要依據。了解森林生態系中土壤呼吸的空間異質性不僅能夠深入探討二氧化碳的變化,更能獲得比較適當的樣本數以推估土壤呼吸的年量,並且得知其如何影響環境氣候。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了解分布在台灣中部山區雲霧林帶的孟宗竹林(Phyllostachys pubescens)其土壤碳循環特性。因此本研究檢測在空間變異中土壤呼吸的特性以及影響的因子,進而應用空間變異的特性來推估土壤呼吸的年量,並且利用土壤呼吸年量、地上部和地下部碳蓄積的測量來檢視孟宗竹林的碳循環過程。試驗地在臺灣大學實驗林的溪頭營

林區中一片孟宗竹純林中,設置一個435平方公尺的樣區進行研究,並在樣區中設置了28個樣點已量測土壤呼吸的空間變異特性,以及觀察相關的環境因子,包含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土壤孔隙率、土壤碳氮比以及林分結構與土壤呼吸間的關係。在空間變異的部份則是利用了地理統計中的半變異數來分析其特性。並測量竹林中各碳庫的碳蓄積量,包含土壤、根、地下莖、枯枝落葉和地上部竹林來了解孟宗竹林的碳循環特性。土壤呼吸全年範圍為0.92 to 5.10 μmol CO2 m-2 s-1,最高發生於六月最低發生於一月。時間變異的控制因子主要受到土壤溫度的影響(R2= 0.873)。空間變異較大值主要發生於六月至八月間,九月和三月

間的空間變異情形趨緩,而在空間自相關的範圍(range)參數為2.95- 16.96公尺,此範圍和熱帶雨林的結果相近。較大值一樣發生於六、七、八月,說明了較溫暖的季節會導致較高的土壤呼吸值以及比較大的範圍參數。本研究中發現控制土壤呼吸空間變異的因子為土壤水分和範圍間的林分結構(3.5- 8 m),這2個環境因子和土壤呼吸呈現顯著負相關不論是在每個月分的尺度或是年間的尺度亦然。本研究中土壤呼吸年量為3.19 μmol CO2 m-2 s-1 (=1208.02 g C m-2 yr-1)。這個結果高於相似氣候帶的針葉林與天然闊葉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碳蓄積分別為36.37和111.75 Mg C

ha-1。淨初生產力為(12.48 Mg C ha-1 yr-1),高於鄰近的柳杉林(9.6 Mg C ha-1 yr-1)、台灣杉林(8.7 Mg C ha-1 yr-1)以及香杉林(2.95- 5.11 Mg C ha-1 yr-1)。並且此研究的淨生態系生產力(NEP) (= 7.17 Mg C ha-1 yr-1)也高於鄰近柳杉林,這結果不僅說明孟宗竹林扮演了可觀的碳庫角色更指出竹林於地下部的碳循環過程在森林生態系中扮演了重要而且獨特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