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復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土壤復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偉,石濤寫的 環境與生態(第四版) 和陳偉石濤的 環境與生態(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土壤生物復育- 教育百科也說明:名詞解釋: 利用土壤中微生物進行污染整治的技術。換言之,藉著土壤微生物對污染物進行氧化、還原、去鹵、聚合、轉化、水解及苯環裂解等生物化學作用,將污染物轉變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新文京所出版 。

嘉南藥理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劉瑞美所指導 洪振愷的 生物炭和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對污染土壤中鎘移動性與植物吸收之影響 (2021),提出土壤復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物炭、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鎘。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劉瑞美所指導 朱奕璇的 運用生物炭和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改良銅污染之土壤品質與促進植物生長 (2021),提出因為有 生物炭、植物根圈生長促進細菌、銅污染土壤的重點而找出了 土壤復育的解答。

最後網站以禾草類植物進行臺灣重金屬污染土壤之植生復育則補充:土壤 肥料研究成果研討會(105 年12 月9 日) 國立臺灣大學水工所406 視聽教室中華土壤肥料學會. 1. 以禾草類植物進行臺灣重金屬污染土壤之植生復育:從盆栽詴驗到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土壤復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境與生態(第四版)

為了解決土壤復育的問題,作者陳偉,石濤 這樣論述:

  本書為作者們依多年教學心得,並參考、整理國內外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育等相關書籍及網站編著而成。   全書分為10章:第1章介紹生態學的概念;第2、3、4章依序講述生態系統、動物與環境、野生動物保育;第5、6、7章分別說明土壤生態保育、水資源的保育與利用、大氣污染與生態保護;第8章介紹生態工法;第9、10章分別探討都市生態與綠化與掩埋場復育。書末附錄收錄了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法規,以及各相關研究所的入學考題。   各章章末附有學習評量及解答,能讓讀者進一步掌握重點及自我測試學習成果,同時亦可供任課教師作為試前之參考題目。本書除了適合當作「生態學」、「都市生態學」、「森林生態

學」及「環境生態學」專業學科的教科書外,亦可作為許多通識課程,如:「環境生態學概論」、「生態學概論」、「自然保育」、「環境保護概論」與「自然資源保育」等課程之參考書籍。   第四版廣納建議與指正,將原有章節依其相關性加以整併,並依國內現況增修相關章節之圖表,並更新數據、法規及考題。  

土壤復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生物炭和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對污染土壤中鎘移動性與植物吸收之影響

為了解決土壤復育的問題,作者洪振愷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工業發展產生不少環境污染問題,其中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增加,也提高對人體危害風險發生之可能。添加生物炭與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plant-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簡稱PGPR)作為重要的土壤改良劑,利用PGPR之特性與生物炭相互作用增強土壤修復過程,對重金屬污染土壤復育應用具有極大潛力。本研究探討聯合施用生物炭與耐重金屬PGPR對受鎘污染之農田土壤中植物有效性鎘含量與吸收之影響。主要成果分述如下:1.利用熱裂解技術將菱角殼、稻殼和雜木等農業廢棄物轉化成良好生物炭,生物炭之pH值(1:5,生物炭/水)均為鹼性,約為8.35~10.75,其中以菱殼炭之

pH值與EC值較高,約為0.98~5.02 mS/cm,生物炭EC值因質材不同而有所不同。生物炭之孔隙性、比表面積與元素組成不盡相同,以雜木炭的比表面積(173 m^2/g)為最高。2.收集台南地區4處鎘污染土壤的9個植物根圈土壤樣品,篩選出53株耐受20 mg/L鎘之菌株,其中41株菌株具有固氮能力;34株菌株具有溶磷能力;其中13株菌株同時具有固氮、溶磷與IAA產生能力。3.挑選出5株具有4項以上植物促進功能的菌株並完成菌種鑑定;耐鎘菌TA794-9之溶磷能力最佳,培養50小時(菌數達10^8 CFU/mL),即可產生132.9 mg/L的水溶性磷酸鹽;各菌株之IAA產生量介於4.0~29

.9 mg/L,以耐鎘菌TA751-8分泌IAA的能力為最佳。4.在不同稀釋倍率下,TA751-4與TA751-6菌株胞外分泌物有較佳之促進萵苣胚根與胚莖生長作用。5.芥菜盆栽試驗中,施用生物炭對於土壤pH值、EC值與有機質含量有顯著提升作用,單獨接種TA751-6對植體鮮重、乾重與降低植物吸收鎘有顯著效應;施用雜木炭與稻殼炭對植體鮮重、乾重與降低植物吸收鎘有顯著效應;耐鎘菌TA751-6配合生物炭之共同施用時,對提升植物生長與降低植體吸收重金屬之功效較為顯著。

環境與生態(第三版)

為了解決土壤復育的問題,作者陳偉石濤 這樣論述:

  本書為作者們依多年教學心得,並參考、整理國內外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育等相關書籍及網站編著而成。   全書分為10章:第1章介紹生態學的概念;第2、3、4章依序講述生態系統、動物與環境、野生動物保育;第5、6、7章分別說明土壤生態保育、水資源的保育與利用、大氣污染與生態保護;第8章介紹生態工法;第9、10章分別探討都市生態與綠化與掩埋場復育。書末附錄收錄了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法規,以及各相關研究所的入學考題。   各章章末附有學習評量,能讓讀者進一步掌握重點及自我測試學習成果,同時亦可供任課教師作為試前之參考題目。本書除了適合當作生態學之專業學科的教科書外,亦可作為許多通識課程,如:「環境生態

學概論」、「自然保育」、「環境保護概論」等課程之參考書籍。   第三版廣納建議與指正,內容亦依國內現況進行相關章節圖表增修,以及同步更新數據、法規及考題。 作者簡介 陳偉   現職:   醒吾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系 教授 石濤   現職:   中華科技大學 生物科技系 教授 第一章 緒論 1-1 生態學的概念 1-2 環境與環境污染 第二章 生態系統 2-1 生態系的組成結構 2-2 食物鏈關係 2-3 生產量與生物量的基本概念 2-4 生態因子與環境類型 第三章 動物與環境 3-1 影響動物生理或行為變化的環境因子 3-2 生物對生態因子耐受限度的調整方式 3-3 生物保護

自己的方法 3-4 生態棲位 3-5 競爭生態棲位時的法則 第四章 重視野生動物保育 4-1 族群的生長與分布 4-2 若干保育類動物簡介 4-3 台灣的野生動物 4-4 如何保育野生動物 第五章 土壤生態保育 5-1 土壤生態概論 5-2 土壤微生物 5-3 土壤的守護神—蚯蚓 5-4 土壤生態指標 5-5 土壤復育 5-6 我國土壤污染現況 第六章 水資源保育與利用 6-1 水資源分布及其利用 6-2 河川整治 6-3 河川污染與河川自淨 6-4 優養化現象 6-5 地下水問題 6-6 濕地  6-7 生態公園的規劃 第七章 大氣污染與生態保護 7-1 空氣的組成 7-2 空氣污染

的釋出與污染源 7-3 空氣品質標準與污染指標 7-4 空氣污染的危害與環境綠化 第八章 生態工法 8-1 生態工法的定義、功能及常用石材 8-2 生態工法的實施、執行及規定 8-3 生態工法的水文條件與種類 8-4 生態工法的費用、監測及效應 第九章 都市生態與綠化 9-1 水泥都市的熱效應 9-2 水分與空氣對樹木的影響 9-3 都市綠化的概念 第十章 掩埋場復育 10-1 掩埋場及其復育概念 10-2 大地工程的內容 10-3 掩埋場水廠內的水處理與監測系統 10-4 廢氣收集系統 10-5 掩埋場復育案例 附錄一 法規篇 野生動物保育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 國家公園法 國家

公園法施行細則 文化資產保存法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森林法 森林法施行細則 環境影響評估法 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 拉薩姆國際濕地公約 附錄二 研究所考題篇 中山大學生科所生態學考題 中山大學海生所生態學考題 中山大學海資所生態學考題 中興大學森林所樹木學與森林生態學考題 中興大學植物所植物生態學考題 台灣大學動物所生態學(A)考題 台灣大學漁科所生態學考題 成功大學生物所生態學考題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所生物學考題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生態學考題 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生態學考題 師範大學生物所生態學考題 輔仁大學生態學考題 靜宜大

學生態學考題 參考文獻

運用生物炭和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改良銅污染之土壤品質與促進植物生長

為了解決土壤復育的問題,作者朱奕璇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增加與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生物炭與耐銅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作為重要的土壤改良劑以及對重金屬污染土壤復育應用具有極大潛力。本研究探討生物炭與耐重金屬PGPR共同施用對受銅污染之農田土壤中植物有效性銅含量與吸收之影響。主要成果分述如下:(一)比較生物炭之特性,生物炭之pH值(1:5,生物炭/水)均為鹼性,約為8.53~10.75,生物炭之EC值因質材不同而有所差別,約為0.98~5.02 mS/cm,以菱殼炭(C)之pH值與EC值較高;生物炭之孔隙性、比表面積與元素組成不盡相同,以雜木炭(W)的比表面積(173 m2/g)為最高。(二)採集6處之污染場址,逐步馴化並

80株耐受400 mg/L 銅之菌株,其中22株菌株具有固氮能力;28株菌株具有溶磷能力;8株菌株具有IAA產生能力;10株菌株具有載鐵物質產生能力;3株菌株具有ACC脫氨酶之產生能力。(三)挑選出5株具有4項以上植物促進功能的菌株並完成菌種鑑定;其中086-2之溶磷能力最佳,當培養至50小時(菌數達108 CFU/mL),即可產生80.7 mg/L的水溶性磷酸鹽;各菌株之IAA產生量介於2.6~4.0 mg/L,以794-4分泌IAA的能力為最佳。(四)在不同稀釋倍率下,086-6菌株胞外分泌物有較佳之促進萵苣胚根與胚莖生長作用。(五)芥菜盆栽試驗中,施用生物炭對於土壤pH、EC值與有機質含

量有顯著提升作用;施用雜木炭與稻殼炭對植體鮮重、乾重與降低植物吸收銅有顯著效應;單獨接種756-9和086-2對芥菜鮮重和乾重以及減少對Cu的吸收有顯著影響;756-9、086-2配合生物炭之共同施用時,對提升植物生長與降低植體吸收重金屬之功效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