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ashidKhalidi寫的 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 和宋永毅的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馬可孛羅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律學系 鍾芳樺所指導 魏子璇的 法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1949-2019) (2020),提出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治、社會主義、中國憲法史、中國政治史、合法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劉柳書琴所指導 白春燕的 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劇運動系譜(1921-1936) (2020),提出因為有 新劇、文化劇、社會網絡、演劇系譜、新文化運動、台灣文化協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

為了解決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的問題,作者RashidKhalidi 這樣論述:

愛德華.薩依德之後,巴以衝突最重要的研究者 國際權威期刊《巴勒斯坦研究期刊》主編哈利迪 台灣目前所見,最全面且深入探討以巴衝突的專門著作 綿延一百年的戰火,何時才會終結? 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包修平 專文導讀 《遠見雜誌》資深主編兼國際組召集人︱簡嘉宏、《阿拉伯人五百年史》作者︱尤金.羅根、《失敗的國家》作者︱諾姆.喬姆斯基、《大國政治的悲劇》作者︱約翰.米爾斯海默、《文化的位置》作者︱霍米.巴巴、《伊斯蘭國》作者︱派崔克.柯伯恩 一致推薦 包修平:「作者哈利迪專注此項議題長達五十年之久,可說是巴勒斯坦研究的先驅,《巴勒斯坦之殤》可謂經典著作。」 簡嘉宏:「本書描繪了巴勒斯坦民

族過去一百年來因外來殖民所造成的離散及衝突,言簡意賅的血淚字句涵蓋厚重史料。」 尤金.羅根:「本書將傑出的學術研究成果與豐富的戰爭和外交第一手經驗相結合。」 諾姆.喬姆斯基:「本書是第一部在深入了解巴勒斯坦人奮鬥的基礎上,探討他們所面臨的戰爭的作品。」 約翰.米爾斯海默:「對於愈來愈多有興趣了解巴以衝突真正根源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 霍米.巴巴:「細緻描述巴勒斯坦歷史,為研究全球範圍內的定居者殖民主義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框架。」 【書籍介紹】 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是一場已持續長達百年以上的衝突。自十九世紀末開始,許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開始返回巴勒斯坦,希望能重建已經滅亡將近兩千年的猶太國家。

但問題是在這段時間裡,巴勒斯坦人也在這裡居住了上千年,誰是新住民?誰是舊住民?誰有權宣稱擁有這塊土地的主權,就成了一切爭議的源頭。 本書作者哈利迪是愛德華.薩依德之後,巴以衝突最重要的研究者,也是國際權威期刊《巴勒斯坦研究學刊》的主編。不同過往描述巴以衝突的作品,本書有四大特色。 首先,哈利迪提出以「殖民戰爭」的角度審視巴以衝突,認為以色列早從十九世紀末出現猶太復國主義,二十世紀英美大國全力支持以色列立國,顯示以色列及其盟友有意識地向巴勒斯坦人發動殖民戰爭,意圖奪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要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 第二,本書以年代先後描述巴以衝突的百年歷史,利用六起重要的國際事件,包括貝爾福宣言

、聯合國第一八一號決議、六日戰爭、黎巴嫩戰爭、奧斯陸協議、大衛營峰會,一步步勾勒出歷史的原貌。 第三,本書除了是部巴勒斯坦人的歷史,也融入了作者個人的生命史、整個哈利迪家族的家族史。哈利迪家族的成員就是這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最後,本書不強調巴勒斯坦人的「悲情色彩」,除了會抨擊以色列及其盟友的不公正作為,也不忘針貶巴勒斯坦領導層的失誤與無能。希望透過重新審視這段歷史,能為至今仍無法解決的歷史難題提供一個有啟發的新視角。 【國際書評】 哈利迪在本書中,描繪了巴勒斯坦民族過去一百年來因外來殖民所造成的離散及衝突,言簡意賅的血淚字句涵蓋厚重史料,更讓吾人反思,國際強權所擘劃的「土地換和平」,是

否真能為約旦河西岸帶來春天?──《遠見雜誌》資深主編兼國際組召集人簡嘉宏 縝密又清晰……哈利迪繼承了愛德華.薩依德衣缽的知識分子,寫了一本有關以巴問題的最偉大作品。──《金融時報》 對於那些想要了解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又想要保持思想開放的人來說,一定別錯過這本書。這本書是高水準學術研究和親身經驗的非凡結合,儘管它帶有明顯的巴勒斯坦人觀點,但仍是公正的,而且極具可讀性。美國人和以色列的讀者尤其應該閱讀這本書,也包括那些更年輕、更傾向自由的人們,在這個地區有兩個理應存在的國家,它們的命運現在必須要交在它們的手中。請不要讓這種情況再持續一百年了。──博納德.波特(Bernard Porter),《

雅各賓》雜誌(Jacobin) 經過幾十年來嚴肅、客觀的研究和體察,哈利迪教授現在寫出了一本非常個人化的書……。這本書講述的是巴勒斯坦跌宕起伏的百年歷史,其中沒有一刻是清靜安寧的。──布魯斯.羅賓斯(Bruce Robbins),The Baffler雜誌 這本書是一部學術研究和個人歷史挖掘的傑作,它與我之前看到的任何作品都不同。這本書將會成為未來幾年巴勒斯坦歷史典籍中的重要力量。──喬治.亞伯拉罕,Literary Hub網站 這本書對一個受到壓制的民族願望的百年歷史進行了內容豐富、個性化的描述。……擁有原創性和獨特性……是對巴勒斯坦人民頑強抵抗的傑出證明。──沃特.錫克森(Walte

r L. Hixson),《華盛頓中東事務報告》(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大師手筆……精采無比……這部重要的著作將會在巴勒斯坦歷史文獻中占據核心地位。──《阿拉伯聖城報》(Al-Quds Al-Arabi) 引人入勝,獨具匠心…… (哈利迪)巧妙地平衡了他對歷史和外交文件的專業分析,以及他自己和他的親屬在整個二十世紀裡起領導作用的敏銳洞察……。這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著作。──拉胡辛.阿瑪里(Lahoucine Aammari),《歷史大踏步雜誌》(Hespéris-Tamuda) 一絲不苟的文獻紀錄。(哈利迪的)詳盡研究……讓讀者

可以毫無疑問地了解,猶太殖民者從一開始就敏銳地意識到,巴勒斯坦人民必須被征服和清洗,從而建立起一個猶太國家。──克里斯.赫奇斯(Chris Hedges),Truthdig網站 令人揪心……強大而勇敢……。作為歷史學家的專業培訓的一部分,人們被警告不要將其個人敘事注入到他們對事件的敘述中。本書是對這一禁忌的寶貴違反。──莫舍.馬朝偉(Moshé Machover),《每週工作者》雜誌(Weekly Worker) 一部及時、有說服力、有耐心的歷史,從一個博學的巴勒斯坦人的角度講述了一場看起來十分棘手的衝突。──《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哈利迪)巧妙地平衡了他對歷史

和外交文件的專業分析,並且提供了他本人和他的親屬們的洞見,他們在整個二十世紀都扮演著領導角色……強烈推薦這本書。──伊莉莎白.海福德(Elizabeth Hayford),《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評論 本書對地球上最棘手的地緣政治和人道主義危機,提出了重要的觀點。──托比亞斯.穆特(Tobia Mutter),Shelf Awareness網站星級評論 拉希德.哈利迪享有當之無愧的聲譽,他是在世的最偉大的巴勒斯坦歷史學家之一……哈利迪是一個成熟的、毫不掩飾的談論者…… 代表了愈來愈多的人對以巴衝突的看法。──伊安.布萊克,《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

ew) 極好的書…… 這是一部關於巴勒斯坦人爭取自由的直言不諱的歷史……拉希德.哈利迪毫不留情地批評了國內外政治人物的卑劣行徑,他們延續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晨星》雜誌(Morning Star) 拉希德.哈利迪專注於巴勒斯坦人在一個世紀的戰爭中的生活經歷,從未忽視助長戰爭的地緣政治力量,他寫了一本全面的學術著作,具有小說的細膩和強度。──《愛的地圖》(The Map of Love)作者阿赫達夫.蘇伊夫(Ahdaf Soueif) 拉希德.哈利迪以其智慧和洞察力,讓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等各方放下各自抱持的幻想。他將傑出的學術研究成果與豐富的戰爭和外交第一手經驗相結合,呼籲雙方能夠接

受彼此和接受彼此的權利平等,這是結束一個世紀衝突的唯一途徑。這是一本傑出的著作。──尤金.羅根(Eugene Rogan),《阿拉伯人五百年史》作者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原創作品,是第一部在深入了解巴勒斯坦人的鬥爭的基礎上探討他們所面臨的戰爭的作品。這部書以其扎實的學術研究、生動的個人經歷以及對這場極不平等的衝突中的爭執方的關切和願望的敏銳理解而變得更加豐富。──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失敗的國家》作者 這本傑出的歷史學術著作是一本勇敢、卓爾不群、偉大的作品,同時又充滿了戲劇性和迷人的敘述。拉希德.哈利迪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對西方對這一問題的傳統看法進行了重

新評估,是阿以衝突研究中的一個里程碑。──阿維.史萊姆(Avi Shlaim),《鐵牆》(Iron Wall)作者 這是第一部關於巴勒斯坦人民百年鬥爭的真正的人民歷史,優美的文字,對正義和自決的呼喚。──羅克珊.鄧巴-歐提茲(Roxanne Dunbar-Ortiz),《美國原住民史》(An Indigenous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作者 對巴勒斯坦歷史的細緻描述,為研究全球範圍內的定居者殖民主義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框架。你可以不同意哈利迪的觀點,但是你不能錯過與他爭論的機會。──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文化的位置》(

The Location of Culture)作者 拉希德.哈利迪通過扎根於自己家族歷史的學術性敘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釋,表明了巴勒斯坦是大國政治板塊變動中的一個暴力、磨人的斷層。這本書的描述肯定會成為一個經典。──伊莉莎白.湯普森(Elizabeth F. Thompson),《被中斷的正義》(Justice Interrupted)作者 本書出色地交織了三條獨特的線索:一部經過深入研究的猶太復國主義願望與巴勒斯坦抵抗之間的鬥爭史,一個將衝突置於定居者殖民主義背景下的分析框架,以及一部使敘述生動的個人家庭史。無論是入門者還是專家,都將從閱讀這一全面的敘述中獲益匪淺。──威廉.昆特(W

illiam B. Quandt),《和平進程》(Peace Process)作者 學識淵博,目光如炬,這本關於剝奪巴勒斯坦人權利的長期戰爭的引人注目的歷史,揭露了延續一個世紀的錯誤、誤判和故意欺騙。強烈推薦。──史蒂芬.沃爾特(Stephen M. Walt),《以色列遊說團與美國外交政策》(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作者 本書文筆優美,通俗易懂,對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的糾葛進行了寶貴的研究,將巴勒斯坦人的抵抗視為反對定居殖民統治的鬥爭,而不是將它看作是衝突解方中的一個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對於更深入地理解戰爭和有意義地解決

問題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薩拉.羅伊(Sara Roy),《哈馬斯和加薩的公民社會》(Hamas and Civil Society in Gaza)作者 正如拉希德.哈利迪的任何一本書一樣,《巴勒斯坦之殤》中也有歷史研究、博學多聞的寫作、政治和激情。還有他頑強的信念:「現在的巴勒斯坦有兩個民族,不管他們是如何產生的,只要每個民族的存在被另一個民族否認,他們之間的衝突就無法解決。──羅伯特.馬利(Rob Malley),國際危機組織首席執行長、歐巴馬總統時期的白宮中東問題協調員 拉什德.哈利迪明確地指出,如果沒有英國和美國的大量幫助,猶太復國主義者不可能創建現代以色列。對於愈來愈多有興趣了

解巴以衝突真正根源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大國政治的悲劇》作者 拉什德.哈利迪以道德的激情和嚴謹的分析,巧妙地揭開了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民族衝突的序幕,提供了大量及時、敏銳和原創的見解。這本引人注目的著作是一本必讀書。──澤夫.斯騰赫爾(Zeev Sternhell),《反啟蒙傳統》(The Anti-Enlightenment Tradition)作者 這是一本融合了自傳內容和歷史研究的引人入勝、富有啟發性的書,任何想了解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人的悲劇的人都應該讀一讀。──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伊

斯蘭國》作者 這本尖銳的著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表明了巴勒斯坦經歷中經常被刻意低估的殖民占領性質。它提醒我們,儘管在當地和全球都有反對他們的勢力,但巴勒斯坦人民仍有堅定不移的非凡能力。──薩里.馬克迪西(Saree Makdisi),《巴勒斯坦內情》(Palestine Inside Out)作者

法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1949-2019)

為了解決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的問題,作者魏子璇 這樣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迄今七十年的歷史,也可以濃縮為一部憲法史或法治史。憲法規範國家的性質、制度、任務等根本問題,憲法的根本法地位使得國家重大的社會變遷基本都會在憲法史中有所體現與映射。歷史包含諸多視角與領域,而憲法史主要注重的是憲法與社會現實變遷、尤其是與政治演變之間的相互關聯。縱觀共和國歷史,無論是政治史還是憲法史,整體看來都是在根據現實的變化與需要不斷校正;展現出一條烏托邦色彩與理念追求日益消逝,逐漸走向制度化與現代化的演變脈絡。中國官方當今對法治採用的表述是社會主義法治,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當然官方對社會主義概念的詮釋在數十年間不斷變動,對法治的認識同樣如此。社會主義制度一直被視為是國家

的根本制度,在現行憲法第一條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共和國的前三十年中,社會主義這一意識形態一直是政權主要的合法性來源。但自七十年代末期開始,原有的意識形態愈發式微,與此相配套的計劃經濟政治體制也逐漸瓦解;這使得國家不得不開始逐漸發展市場經濟、主要依靠績效合法性,同時也因經濟績效存在的弊端與風險而逐漸建構法理合法性,重新強調實行法治路線,逐漸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法治是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而憲法又是法治的基礎,是衡量法治發展水平的尺度和基本要素。不過中國此前幾部憲法的內容中都只是分散地、間接地展現出了部分法治理念,尚未

上升到一定高度、尚未獲得足夠的重視;而法治這個概念在憲法中的首次直接出現,是在1999年憲法修正案中,取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法制一詞,這一轉變也代表著執政者對法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此次修憲將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針寫入憲法並作為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而當今,隨著官方出於總結此前曲折歷程的教訓、彌補日益嚴重的合法性危機等考量而进一步地強調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不斷抬升法治與憲政等理念的地位;以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社會階層的多元分化、公民社會的逐漸形成,民眾的法治意識與權利意識逐漸覺醒,民間開始廣泛出現要求盡快落實法治的呼聲;因此官方與民間對實行法

治、甚至是實行憲政逐漸形成高度共識,全社會開始普遍關注法治建設的進展。儘管社會各方對法治的具体定義或认识一直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在現實中法治理念的貫徹也仍然受到諸多束縛,但法治在中國日漸深化的整體態勢卻幾乎已是難以逆轉。而縱覽建國七十年來的法治史,明顯可以從中發現兩條相互聯動的線索與脈絡:明線是官方自上而下的推動,而暗線則是民眾自下而上的追求。畢竟若從根本上看來,法治形成的過程實則正是受到兩個層面的雙向推動:基於社會上層尋求權力的合法性基礎、建構統治合法性的需要以及社會底層制衡國家權力、保護自身權利免受侵害的需要。本文從現代中國的政治、憲法的演變歷程出發,通過法史學的視角概述法治理念在憲法演變

歷程中的發展過程,以及法治理念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不斷碰撞,嘗試探究法治在中國的變遷歷程與前景;通過對建國七十年來政治史與憲法史的梳理與分析,希望能為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以及未來的路徑方向提供參考。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

為了解決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的問題,作者宋永毅 這樣論述:

探索毛澤東及其追隨者的非理性精神活動 追溯和比較文革中重要人物的政治行爲、特殊歷史現象 和中國皇權體制的關聯 文化基因常常並非是中國皇權專制正統,而是它的變異 對文革中浮現的一些特殊歷史現象,做橫截面式的分析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對文革的領袖人物毛澤東及其追隨者(包括林彪、江青、周恩來、康生、張春橋等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動的進行了系統的探索。涉及到私人情慾、變態人格、政治幻想、精神病歷等等深層心靈歷程。全書分析展示了所有這些非理性和無意識的精神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或改變了文革的歷史,展現前所未有的波譎雲詭和變幻莫測。   本書的另一研究重點,在於追

溯和比較文革中重要人物的政治行爲、特殊的歷史現象和中國數千年來的皇權體制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無意識積澱式的關聯。書中特別指出這些可以挖掘到的文化基因,常常並非是中國皇權專制正統,而是它的變異,而且還是在革命的意識形態下的最壞的變異。例如林彪的「接班人」悲劇中皇太子政治的怪圈,但是這一「接班人」制度還在革命的名義下變異出不少新的規則,諸如絕對不允許有「接班人」的潛在「第二權力中心」、最高皇權有隔代指定儲君的「接班人」的權力等等。這些新的變數還使皇權和儲君之間的一些個人性格等因素造成的矛盾激化為無法調和的衝突,最終造成了國家最高權力交接無序的危機。   本書還對文革中浮現的一些特殊的歷史現象,

比如集體大屠殺、夫人參政、異端思潮和政治異議者的興起做橫截面式的分析。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並沒有畫地爲牢在政治心理學的單一的領域內,而是盡可能地海納百川、有容爲大。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是一本關於文革研究突破性的專著,對文革中一系列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做出了全新的闡釋。 名人推薦   永毅中學時代做過紅衛兵,曾經是毛澤東的狂熱擁護者,在上海看過張春橋鬥陳丕顯,上山下鄉,走過文革後期,1980年鄧小平告別革命後,前往美國學習,而且留在美國工作居住,對美國式的民主和資本主義,有一般中國大陸學者所缺乏的理解,因此反省和研究文革十年,角度與前人有異,更能提出深刻

的見解和議論。最近中國大陸蒙昩主義再次當道,杯葛對文革歷史的研究和出版,不願人民知道和瞭解文革真相。永毅得以在華人世界出版此一好書,是吾輩幸運。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宋永毅是這個世界上最長期和最專注於毛澤東和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研究的學者之一。在這本新書中,他借鑒了西方政治心理學的方法,又從挖掘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的角度出發,對毛澤東及其時代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魏昂德 (Andrew G. Walder)╱美國史丹佛大學人文學院   丹妮絲.奧利麗和肯特社會學講座教授   方勵之說過,中國在毛時代公佈過各種計劃,但「從來沒有發布過黨內路線鬥爭計劃」。全國東南西北中

,只有一個小小的中南海是根本無法預測的,更不要說去計劃,原因所在就是宋永毅新書的主題之一:毛澤東的思維和行動不能僅從理性和邏輯的層面的去理解,他的追隨者(林彪,江青,周恩來,康生,張春橋等)跟毛的配合也常常在非理性的心理層面上,也就是說文化基因層面上。這是一個嶄新的理解和闡釋文化大革命的新角度。此外,宋永毅的研究史料扎實、論述嚴謹,對希望全面深刻地了解文革的讀者,此書是必備之佳作。   林培瑞 (Perry Link)╱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多學科交叉講座教授  

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劇運動系譜(1921-1936)

為了解決土地改革前後農民生活的變化的問題,作者白春燕 這樣論述:

日治時期台灣在1920、1930年由知識階級參與演出的「新劇」或「文化劇」,受西方文明刺激產生的新文化運動影響而興起,其發展與台灣社會文化特質及歷史處境息息相關。自從台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倡導新文化運動以來,台灣新劇運動開始發展,直到1937年進入皇民化戲劇時期之前為止。這段期間出現許多新劇社團,多數附屬於文化協會旗幟之下,少數是在最初受文化協會影響而成立,或主事者具文化協會會員身分,性質各異,但皆以戲劇改良及社會改革為目的,都屬於台灣新文化運動中的一環,共同建構台灣文化協會的演劇系譜。過去相關的研究成果已大致確認台灣新劇運動與政治社會運動互為表裡的事實,本論文則進一步從個人與劇團、劇團與

政治社會運動的社會網絡關係出發,辨識劇團的屬性及發展過程,試圖更完整、更細緻地釐清台灣新劇運動的全貌。本論文指出,台灣文化協會演劇系譜起於1921年,結束於1936年。在這個系譜的發軔時期,首先在1922年至1923年有東京台灣青年會的學生戲劇嘗試,接著在1923年冬天出現具組織性的新劇結社,之後全台各地劇團陸續出現。各劇團的成員大多是具有公學校基礎教育的知識階級,具有地緣性、學緣性的關係,在相同的身分階級或政治社會理念下集結而成。劇團之間因成員的交流或派別的合作,使戲劇養分具有支援、傳遞的連續性質。這個系譜裡的劇團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與政治社會運動團體有關的劇團,皆附屬於政治社會運動團

體,受政治力的作用影響。愈左派的劇團,受政治壓制的力道愈強,消失得愈快;左傾程度較弱的劇團,則可以保持較久的戲劇活動。具體而言,新文協派的劇團大部分在1928年官方壓制下停止活動,而民眾黨派的劇團則晚至1931年民眾黨遭解散前後失去舞台。第二類是與政治社會運動團體無關的劇團,其中再依母會附屬團體的有無分為兩類。附屬型劇團以公益募款、社區營造為目的,以戲劇表演為母會團體服務。此類的劇團,不論是附屬型或非附屬型,都不具有政治社會運動色彩,未受到1928年及1931年兩波官方壓制影響,能夠在1930年代持續保有演出能量,直到1936年因戰爭時局變化而自然退場,使台灣文化協會演劇系譜走到終點。此時仍有

一些志在演出的劇團,在1937年轉型為皇民化劇團,戲劇精神與台灣新文化運動背道而馳,已不能納入台灣文化協會演劇系譜之中。從這個系譜可以看出台灣新劇運動是基於政治宣傳而誕生。亦即,台灣新劇運動是一批熱心政治的台灣青年受「新劇」這個新媒體所吸引,將西方現代戲劇的現實批判精神應用於現實中的政治社會運動,以達成思想宣傳的目的所發展出的戲劇運動。台灣文化劇、日本新派劇、中國文明戲的創始期都有這個相同的特點。不過,相較於日本新派劇、中國文明戲經過創始期之後發展出獨自的戲劇形態而進入成熟期,台灣文化劇因殖民政府的取締壓制,戲劇藝術的發展受到干擾中斷,未能發展出完整的戲劇形態,沒有機會進入成熟期。然而,許多不

具有政治色彩的劇團因未受打壓,在1930年代仍保有演出機會,使戲劇養分持續醞釀,甚至到了1940年代皇民化戲劇統制時期,短暫出現了一些出自台灣人之手、具有台灣民族主體意識的寫實主義戲劇。這些戲劇的出現,說明的是1921年以來的台灣新劇運動的道路雖然荊棘滿佈,但已播下足以開花結果的種子。因此,我們從台灣文化協會演劇系譜看出台灣新劇運動的意義是:它以新的載體傳播思想現代性,同時也達到戲劇現代性的傳播作用。也就是,1920、1930年的「新劇」或「文化劇」,是台灣新文化運動除了演講、報紙之外另一項宣傳利器,在政治社會運動發展上升期,發揮了文化啟蒙作用;另一方面,它也達到戲劇現代性的傳播作用,使得因政

治社會運動而興起的新劇,未隨著政治社會運動的衰退而中斷,在政治社會運動發展下降期的1930年代,仍然保有演出能量,使新劇觀念及舞台經驗得到累積與傳承,並且從台灣人的主體性出發,對於戲劇進行再生產,創造了日治時期台灣人獨有的戲劇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