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捷運站咖啡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圓山捷運站咖啡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信企劃編輯小組寫的 騎YouBike,趣台北!:YouBike+捷運+散步,騎遍75個人文風味景點×16個小確幸行程 和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楊孟瑜的 親子玩身體:打造孩子幸福成長的八堂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貓咪咖啡》啡創工廠|圓山站,自家烘焙專業咖啡結合文創也說明:在捷運圓山站、花博附近上班的表妹知道我喜歡去貓咪咖啡店,而介紹了啡創工廠。 這次比較特別的同伴是-我的父親,當時父親節快到了想帶住在療養院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凱信企管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劉晉立所指導 鄭智源的 青少年社團運作與後戲劇劇場:明倫高中「親愛的戲劇社」創作個案研究 (2015),提出圓山捷運站咖啡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中生戲劇社、後戲劇劇場、漢斯‧蒂斯‧雷曼。

最後網站圓山站火鍋圓味涮涮鍋| 頂級高檔食材平價享受,海鮮+肉盤的 ...則補充:圓味涮涮鍋民族店距離圓山捷運站步行約5-8分鐘的距離,位於於民族西路上 ... 不管是吃鍋少不了的汽水,還是果汁,甚至連少見的雀巢奶茶跟咖啡都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圓山捷運站咖啡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騎YouBike,趣台北!:YouBike+捷運+散步,騎遍75個人文風味景點×16個小確幸行程

為了解決圓山捷運站咖啡廳的問題,作者凱信企劃編輯小組 這樣論述:

手握《騎YouBike,趣台北!》一次擁有台北的活力 × 創意 × 驚喜!   ⊕擁有豐富故事的店家老闆、偶遇的形色旅人,帶來滿滿的活力,邀你來認識!⊕   ⊕老舊建築與摩天大樓、老歷史與新店家,源源不絕的台北創意,要你來體驗!⊕   ⊕平凡的街道上,藏著不可貌相的精緻店家,台北到處都是驚喜,等著你發現!⊕   本書的4個好,給你全新的台北旅遊體驗!   ⊕好好玩YouBike專屬路線⊕   本書為你特別企劃,深愛YouBike的你不能不知的好玩特輯,帶你騎過台北異國風小道、最佳停靠休息站、絕佳夜景特色道路、親子安全共騎路線、心曠神怡的河濱公園...,更貼心規劃了一日遊和半日遊的主

題行程…租了車,就可以立刻開始小旅行。   ⊕好詳細不迷路的交通資訊⊕   有了這本,Google Map不用也OK!景點與景點間怎麼走最順?!從捷運站怎麼走到目的地?!哪裡有YouBike站點,又該怎麼騎?!本書B.M.W.(B-bike, M-metro, W-walk)通通告訴你,還附有路程估算時間,讓你完成一趟趟悠閒不費力的台北小旅──冤枉路,再見!   ⊕好創意深度台北人文景點⊕   本書不只交通路線詳細,更要給你最深度的店家介紹:老闆的話、偷偷告訴你、小史……台北的溫柔與深度,看了就知道!對很多人來說,台北很擠很吵鬧,或許還很冷漠,但如果你願意跟著本書,走遍人文景點,仔細品嘗,

這座城市將會令你深深著迷。   ⊕好可愛精美手繪插畫地圖⊕   初出茅廬新銳設計師,手繪七條線主要地圖,人文景點標示可愛;不僅如此,書後附贈旅行小別冊—地圖隨身GO,細心描繪符合比例大小的路線圖,讓你一手掌握台北騎徑!資訊實用之外,收藏價值也滿分,讓你還沒上路,就先來一場視覺的台北TRIP!   ▌▌台北,到底哪裡好玩?▌▌   想來想去,還是只想到:木柵動物園、美麗華、九份、士林夜市、一○一……?   這些景點很棒,但卻沒辦法完全勾勒出台北的好,   觀光客路線走完一陣空虛?還在疑惑到底怎麼樣玩出台北的深度?   抓不住台北的重點,是因為你還不知道——   其實,台北要這樣玩:   

沿著7條主要市區路線,騎遍75個人文風味景點 × 16個小確幸行程,   1張悠遊卡 × 1台腳踏車 × 1雙腳,走訪台北街頭巷尾,讀懂台北的所有表情,發現 無限驚喜!   ♦♦♦ 7大路線 × 75個人文風味景點 ♦♦♦   ⊕中山享藝文/文創園區、特色小店,文青們聚集的清新小區!   ⊕艋舺走街屋/古蹟、寺廟、老街區,認識台北歷史必遊路線。   ⊕永康玩新鮮/捷運已開通的台北觀光新星,夯到連日本觀光客都愛!   ⊕東區尋風尚/國際名品與台灣在地好店,用心體會絕品設計。   ⊕書香溫羅汀/學生必訪書店集散地,讓你悠遊書海裡!   ⊕古香大稻埕/民主基地與人文展演古今交融,台北城繁華榮景再

現。   ⊕幽香新北投/日式建築回顧老時光,韓國節目「花漾爺爺」也遊遍!   ♦♦♦ 7大區域 × 16個小確幸行程 ♦♦♦   ⊕貼心規劃A—跨區一日遊主題行程   永康東門/博物 × 踏青 × 老記憶   公館西門/文化 × 信仰 × 流行寶地   迪化中山/懷舊 × 美食 × 博物館   ⊕貼心規劃B—半日遊主題行程   中山/購物半日遊──台灣好物 × 特色小物 × 異國紀念品   中山線/溫暖手感半日遊──鉛字 × 版畫 × 手工紙   西門/建築瀏覽半日遊──布政使司衙門 × 公共市場 × 憲兵分隊所   西門線/歷史味半日遊──博物 × 綠意 × 老騎樓   東門/新潮半日

遊──公平貿易 × 書店 × 紙的材料室   永康線/舊時代半日遊──早期台灣 × 古物收藏 × 地質教室   東區/認真做小事──文具 × 單車 × 稻米   東區二/好樣文化半日遊──複合餐廳 × 最美書店 × 裁縫烘焙   公館/文青專屬路線──故居 × 書店 × 小聚落   迪化街/民主半日遊──1920年代書籍 × 228歷史 × 民主講堂   大稻埕/好姻好緣半日遊──求紅線 × 吃蛋糕 × 逛碼頭   北投/深度半日遊──台灣好物 × 特色小物 × 異國紀念品   北投線/浪漫夜晚半日遊──甜點 × 咖啡 × 泡湯   ♦♦♦ 獨家附贈︰旅行小別冊—地圖隨身GO ♦♦♦   

暢遊台北城地圖集 ⊕親切 × 實用 × 便利⊕   ●YouBike 場站 & 鄰近捷運站  周遭   ●7大路線 × 75個人文風味景點   ●5條環台北市河濱自行車道   ●16個小確幸行程(一日遊 & 半日遊)   一本在手,帶你騎遍台北的每個不思議…… 推薦人   「這本書除了帶領我們在巷弄間快速穿梭,也很細膩的帶出了重要的歷史記憶。」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CEO──劉麗珠小姐 × 全台走透解惑達人──肉魯 × 文化旅遊最佳嚮導──水瓶子 ◆深度推薦◆

青少年社團運作與後戲劇劇場:明倫高中「親愛的戲劇社」創作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圓山捷運站咖啡廳的問題,作者鄭智源 這樣論述:

臺灣劇場發展至今,各種劇場可能性的潛在活力逐一展現,然而在當代,如此眾多的劇場形式、個別展演,是否都能留下紀錄,以供後世參考?本文將以研究者與自己所指導的高中戲劇社--明倫高中「親愛的戲劇社」,歷年合作的社團經驗與創作成果為出發點,試圖論述這樣非學院戲劇教育式的「劇場可能性」,在當代臺灣劇場界能有什麼樣的位置與意義。在社團的關係與行動分析上,研究者欲以田野調查與自傳研究敘述的方式來論述「親愛的戲劇社」是什麼樣的團體,其特殊性何在,並試圖以此補足創作過程的觀察面向。在演出分析的論述上,研究者從歷屆演出中,選擇劇場實驗性強烈的《魔鬼》(2008)、River Talk(2011)兩個作品作為研究

內容,以德國戲劇學者漢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提出的後戲劇劇場理論(Postdramatic Theatre),作為一種有別於傳統戲劇注重寫實主義式的劇場分析,希望以更全面檢視劇場各元素的方式,來研究高中戲劇社演出的可能性。關於青少年高中生社團與當代劇場實驗手法之間的互動可能性,本篇論文除了分析明倫高中「親愛的戲劇社」的社團場域關係、演出作品之外,亦是提供了研究者本身從青少年時期接觸劇場,到帶領青少年一起在劇場中工作的經驗整理。希望這樣的社團工作紀錄、成果分析,能帶給有志於作劇場的青少年一些新的方向與參考。

親子玩身體:打造孩子幸福成長的八堂課

為了解決圓山捷運站咖啡廳的問題,作者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楊孟瑜 這樣論述:

※一本最初的、身體教育的書※一本全方位、實用、身心靈皆平衡的書   培養孩子的身體感,學會動靜皆宜的生活能力!   美學大師蔣勳說:「人不愛自己的身體,很難快樂;不愛自己的身體,很難愛這個世界。愛自己的身體,是一切的起點!」   一直以來,我們強調智性的發展,卻忽略身體的重要性;總是要求孩子向外追求成績,卻忘了教孩子往內探求靜定的力量,以及人與人之間溫暖接觸的感覺。這不僅是人生中重要的技能,這個學習過程也是父母與孩子最美好的互動。   本書八堂親子與身體律動課,從自己與身體的關係出發,談擁抱、呼吸、重心、安靜、專注、跌倒,再擴及孩子與父母、玩伴間的關係,談親密、陪伴。八堂課各蘊含一種能力的培養

:讓愛流動、調和身心、端正自己、靜定沉著、好好生活、跨越關卡、快樂互動、溫潤心靈……   本書八堂課,從身體記憶、遊戲示範、醫學與文化等各種角度切入,廣納各界專家建議,如專研過敏的蕭瑞麟醫師談「呼吸」;專攻人體工學的白淳升醫師談「重心」;鋼琴家李明蒨談「安靜」;專精神經科學領域的洪蘭教授談「專注」;作家張大春、朱天心談「親子互動」;兒童身心發展醫師陳達德談「孩子抒壓的玩伴需求」……   期待每個人都可以認識並覺察自己的身體,喜歡並善待自己的身體,尊重並關懷別人的身體。學習,就從身體開始吧! 作者簡介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為了從身體上  幫助我們的孩子「認識自己」  雲門以三十五年的舞蹈藝術經

驗  開創出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教學系統  生活律動 專業舞蹈 武術 課程  透過肢體的開發  學習更多身體的可能和生活的樂趣   身體學會的  誰也拿不走  自在精采的生命  就從動身體開始 楊孟瑜   (1965年3月18日~2010年6月15日),熱愛文字與文化,歷任《遠見》雜誌資深記者、《人本教育札記》總編輯、雲門舞集《雲門通訊》主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電台中文部駐台特約記者。   十七歲立志做新聞記者,爾後得逢機緣,撰寫多位藝術大師傳記,包括《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以及《少年懷民》等。另著有《閱讀蕭萬長》。 序

子宮──身體最初的記憶∕蔣勳給孩子一個飽滿、敏銳、健康、好奇的身體∕楊照 第1課 擁抱 給孩子「讓愛流動」的能力身體的記憶  不分年紀的擁抱∕林懷民身體芬多精  擁抱的力量身體診療室  從小到老,都需抱抱──專訪小兒科與抗衰老醫學醫師丁綺文身體新視界  不只「擁抱」,更是「懷抱」──專訪學者熊秉真親子玩身體  請你跟我這樣抱 第2課 呼吸 給孩子「調和身心」的能力身體的記憶  呼吸,所以存在∕蔣勳身體芬多精  呼吸,原來大有學問身體診療室  「呼吸」大自然,避免過敏原──專訪蕭瑞麟醫師談兒童過敏身體新視界  呼吸,雲門舞者的每日功課親子玩身體  練習呼吸,可以這樣做 第3課 重心 給孩子「端正

自己」的能力身體的記憶  旋轉與重心∕蔣勳身體芬多精  重心,蘊含身體的奧妙身體診療室  腰酸背痛?根源就在重心──專訪人體工學醫師白淳升身體新視界  重心,牽引著不同的文化風景親子玩身體  感受身體的重心 第4課 安靜 給孩子「靜定沉著」的能力身體的記憶  動與靜∕蔣勳身體芬多精  安靜的滋味身體新視界  發呆,讓你變得更「聰明」∕楊照身體新視界  音樂家談「靜」──專訪鋼琴家李明蒨親子玩身體  體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親子遊戲 第5課 專注 給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身體的記憶  給感官「專注」的機會∕楊照身體芬多精  專注,讓生命有了亮點身體新視界  打開繪本,讓專注「活」起來──專訪

繪本媽媽莊世瑩身體新視界  在雲門,專注就這麼發生了親子玩身體  親子遊戲,輕鬆學專注 第6課 跌倒 給孩子「跨越關卡」的能力身體的記憶  最早的跌倒∕蔣勳身體芬多精  當孩子跌倒時身體診療室  以動防跌身體新視界  愛自己不一樣的身體──易君珊的故事親子玩身體  親子遊戲之間,輕鬆鍛鍊AQ 第7課 親密 給孩子「快樂互動」的能力身體的記憶  包餃子∕蔣勳身體芬多精  家的甜蜜與愛的聯繫身體診療室  親密關係,重質也重量──專訪雲門舞蹈教室教學總顧問劉北芳身體新視界  創造一家人的親密連結親子玩身體  親密好遊戲,成長大躍進 第8課 玩伴 給孩子「溫潤心靈」的能力身體的記憶  玉常──我最早的

玩伴∕蔣勳身體芬多精  孩子的玩伴身體診療室  善用玩伴,親子關係更柔軟──專訪親子教育專家楊俐容身體診療室  孩童的玩伴需求──專訪身心發展醫師陳達德身體新視界  我與我的「想像」玩伴身體新視界  我與我的寵物朋友親子玩身體  遊戲中玩在一起,壓力解放好健康 推薦序 給孩子一個飽滿、敏銳、健康、好奇的身體 楊照∕媒體人、作家   那一年是二○○六年,我極度憂心臺灣媒體的發展變化,憂心有意義的文化藝術訊息進一步被邊緣化,出於一種迫急的使命感,冒昧地勸林懷民老師應該辦雜誌。我的理由是:臺灣需要一本可以被信賴的文化雜誌。雲門有超過三十年累積創造出的社會信賴基礎,雲門可以、也應該利用這樣的信賴,為

臺灣多做一點事。   我還記得那是在圓山飯店二樓的「圓苑」,講完我的想法,我知道林老師一定會有很多不贊同或疑慮,我也準備好了,盡量一一回答來說服他別那麼快就否定這件事的可能性。「圓苑」吃完午餐,我們換到樓下的咖啡廳,這時林老師的手機響了,電話那頭是蔣勳老師,林老師看著我,對著電話用他特有精神奕奕的口氣說:「我在圓山飯店,楊照要勸我辦雜誌,我竟然答應了!」   林老師答應的方式很簡單:「你要去找有行動力的人,找我沒用的。」他口中「有行動力的人」,是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執行長溫慧玟。   我和慧玟討論了一陣子,決定先從擴大、改版舞蹈教室原有的內部刊物開頭,試試看我們能做什麼,能做到什麼程度。讓一本內

部刊物趨近雜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設計出夠分量的「封面專題」。   這些專題從雲門的本色──身體意識──出發,一來藉由身體能力的開發,扣緊教育信念;二來透過多種角度的映照呈現,讓讀者不只「知道」,而且能「感受」。   理念理想如此,重點是要以文字和版面內容予以落實。幾經試驗波折,還好我們有了楊孟瑜來幫忙採訪寫稿。   孟瑜頭腦清楚,人脈熟悉,而且具備豐富的採訪經驗,有辦法讓不同對象都願意和她侃侃而談。在這優秀的記者編輯本事之上,更重要的,是她有著長期對雲門的深刻了解,和做為一個母親在教育上認真思考、積極實踐所獲得的智慧。   孟瑜完全明白貫串這些專題的精神與熱情:希望給孩子一個飽滿、敏銳、健康

、好奇的身體,帶著這樣完整的配備,去接觸、去學習,進而去給予、去奉獻、去付出。   小孩的教育,必須在尊重與快樂兩大原則中進行。因為不被尊重的小孩,無法建立和別人平等互信的關係;因為不快樂的小孩,勢必得關閉自己部分的感官,避免受傷。   孟瑜的文字,充滿了流動與喜悅,她行文的口氣,不管面對的是專家,是家長,還是小孩,都有一份認真與誠懇。那是傳遞這些訊息再恰當不過的媒介了!   大家積極、興奮地工作,怎麼樣也預想不到,就在打造小孩身體概念的同時,孟瑜的身體悄悄地敗壞了。癌細胞無聲地侵蝕了她的精神、她的健康,最後帶走了她的生命。   這對我們正在進行的刊物與觀念發展,是無法取代的打擊。我們不得不暫

停下來,剛開始期待等待孟瑜能夠復原,接著悲傷哀嘆於這生命中無從補償的巨大損失。還有很多討論過的題目來不及做,還有更多可以再討論的題目難產了。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終於能夠面對損失遺憾,整理出當時和孟瑜合作過程中的產物。閱讀這些過去仔細看過,自以為已經很熟悉的文稿,卻再度受到感動。   孟瑜不在了,但孟瑜還在,留在這些文字裡,這些仍然隨時準備要感動讀者的文字。這些文字安安靜靜地散放著清清楚楚的呼喚,它們要去影響、改變更多的人,帶給更多人尊重與快樂的身體訊息。 序 子宮──身體最初的記憶 蔣勳∕作家   我總覺得身體的記憶是從在母親子宮裡就開始了。   我蜷縮著,像一個果核裡靜靜等待發芽的果

仁。四周沒有光,或者,我沒有張開眼睛。然而我聽得到聲音,我嗅聞得到氣味,我感覺得到溫度,感覺得到另外一個身體跟我連接在一起的心跳、呼吸。   我像是浮在水流裡,可以聽到水波微微晃漾的聲音,感覺得到水波流動。水流是溫熱的,貼近我的皮膚,我像是被安全的港灣保護著的一艘船。   我試圖感覺那一個環繞在我四周的空間,柔軟而溫暖的空間。我試圖伸動一下我蜷曲的手腳,挪動一下拱著的背,向下探一探頭部。   也許在密閉的空間裡,那裡有一個出口,我想出去。想從這個安全、溫暖、幽暗、潮溼的空間出去。想出去,卻又恐懼出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還要多久,才能出去?我靜靜等待。像果仁的芽等待撐開果核的硬殼

,探出新綠的芽。   我動了一動,不多久,感覺空間外面也有反應。是一隻手在撫摸我,輕輕拍打、摩娑,像一種訊號。好像很遙遠,卻又很熟悉的訊號。   我再動一動,那拍打、撫摸的訊號就更明顯了。我們像玩著身體密碼的遊戲,我們都渴望感覺到對方。   那是我學習到最早的語言嗎?一種心跳的節奏,一種血液的流動,一種身體的溫度,一種呼吸的起伏,我靜靜聆聽著,我靜靜感覺著,被另一個人的體溫包圍呵護著的幸福。   那個在母親子宮裡的空間,是我第一個單純而清晰的記憶。那個最初的空間,或許是我一直想回去、卻再也回不去的空間。   我們通常講的「記憶」,是從三、四歲開始。但是,那或許只是大腦的記憶,視覺的記憶,可以用

文字敘述複製出來的記憶。文字敘述複製出來的記憶通常並不完整,也不絕對真實。   我跟朋友做過一個實驗,大家圍坐在一起,輪流敘述自己的夢。一開始,夢境的敘述並不完整,很零碎,很片段,常常銜接不起來,甚至彼此矛盾。敘述的人說著說著說不下去,覺得糊塗了,笑著說:「講不清楚了!」   可是,如果讓同一個敘述者再說一次,他的敘述就會有條理得多。如果讓他再說第三次、第四次,他的敘述就越來越有邏輯因果,夢的輪廓、情節、畫面也越來越清楚。   這樣的實驗做多了,通常我最感興趣的,並不是最後整理出來清晰有條理的敘述。印象深刻的,常常反而是那第一次說不清楚的、模糊的、零碎的、拼接不起來的片段。   夢和真實人生很

像,其實並沒有邏輯條理,邏輯條理是我們後天學習來的秩序,甚至是為了使人生更像教條而硬生生編造出來的秩序,其實有很多做假的部分。但是,把夢說得很有條理的人,往往並不知道自己在做假。   我很喜歡歐洲超現實主義大導演布紐爾(Luis Bunuel),他的電影「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都荒誕不經。一堆拼湊不起來的、沒有秩序邏輯的人生片段,那麼荒謬,卻又那麼真實,令人啼笑皆非。   我們害怕沒有秩序的人生,其實是我們害怕真實的人生。我們害怕在別人面前把自己的夢講得亂

七八糟,總要假造出一個秩序。   講得清清楚楚的、有條理的夢,加入了很多做假的成分。看起來一絲不苟、沒有一點誤差的人生,會不會也一樣避開了真實的人生課題?   《紅樓夢》的偉大,正是因為作者「滿紙荒唐言」。他不害怕荒唐,把夢說得離奇荒誕,所以這麼真實。   我還是想回到母親身體裡那個最初的空間,感覺溫度、水流、呼吸、心跳、氣味,感覺那麼真實卻沒有意義條理可言的訊號。那些節奏、速度、韻律的起伏,那些篤定的撫摸與輕輕的拍打,像祕密的扣門聲音,都是我身體裡最初的記憶。   然而,我出生了,探出頭來,嚎啕大哭,從此離開了那最初的記憶空間。   新的空間很明亮,刺激我的瞳孔,聲音很吵雜,找不到原來幽靜的

節奏韻律,很多重大的拍打擠壓、碰撞,都跟最初身體的記憶不一樣。   我不斷在適應新的空間,但是我也一直沒有忘記那最初的空間,時時刻刻想回到那幽靜、單純、全然只有自己的空間。   我喜歡一間不大的臥室,像一個窩。睡眠的時候沒有光的刺激,沒有聲音的干擾。我蜷曲著身體,被窩連頭帶腳一起包裹著,像一隻在蛹眠的繭,回到最初子宮胎兒狀態的自己。孤獨地感覺自己,宇宙只有這麼大,靜靜感覺體溫、心跳、呼吸。等待叩門的聲音,等待呼喚你身體甦醒的訊號密碼。   在那樣的空間裡,在那樣的姿態裡,像等待發芽的果仁,覺得安全,覺得安靜,覺得天長地久,可以跟自己完全在一起。   一直到二十幾歲,一個學醫的朋友發現我這樣的睡

眠姿勢,忽然告訴我:「這是『胎外恐懼症』。」   「胎外恐懼症?」一聽到「症」,就覺得自己像是得了什麼嚴重的病。   學醫的朋友看我一臉驚慌疑惑,笑著安慰說:「沒有什麼,就是在出生時受了驚嚇,一直想退回到子宮裡去,退回到胎兒的狀態。」   「啊──」聽朋友說完,我長長吁了一口氣。原來所謂「症」,只是我們身體上忘不掉的一些記憶吧!   我開始探索自己身體裡潛藏的許許多多記憶,那些零碎、片段、模糊、不成形的記憶,氣味、溫度、節奏、輕重、速度,像一次夢醒時分回憶的夢,這麼具體,又這麼模糊,這麼近,又這麼遠。   我感覺著一條臍帶,連接著另一端的母親,我可以像醫生用聽筒一樣,聽到母親的心跳呼吸,聽到她

的憂傷或喜悅,聽到她的平靜或急躁。   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裡,我的感覺曾經如此完整而純粹,沒有遺漏任何一點細節。包括母親刺繡時解開糾纏絲線的指尖,那麼纖細舒緩的耐心,包括她不小心被針尖刺到的痛,我都記憶著,記憶在我身體的舒緩與緊張裡,一生都不會消失。   身體的記憶太多細節,太真實,太具體,我們抽象的文字語言無法重複敘述,但身體告訴我──時時刻刻要回到那個原點。   我喜歡莊子說的一個關於「夢」的故事。一個人在喝酒,越喝越開心,覺得這樣喝酒真是太幸福了。喝了一會兒,這個人醒了,發現剛才喝酒是一場夢,他就大哭起來,覺得人生虛無,傷心極了。他大哭了一陣子,不多久又醒了,發現剛才大哭是一場夢,就跑去打

獵去了。莊子說的是:「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旦」就是日出,是日頭從地平線上升起,是睡夢結束的黎明,是醒過來的時候。沒有醒,我們其實不知道是夢。   我們想把夢說清楚,卻越說越遠離夢的真相。莊子是少有的哲學家,敢把夢說得那麼真實,那麼荒誕,令人啼笑皆非。   也許應該回到那最初的空間,再記憶一次身體上那些具體的感覺,那些真實而確定的訊號。在面對完外面吵雜喧嚷的世界,回到家,我還是喜歡窩在被窩裡,連頭帶腳包裹著,享受一個人靜靜聆聽自己心跳呼吸的快樂。   「子宮」,或許真的是每一個人最初的宮殿,這麼華麗,這麼安全,這麼溫暖,這麼幸福。 導讀 認識身體,擁抱自在 林懷民∕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創辦人   演講時,我有時會挑戰一下聽眾:「洗完澡,會在鏡子前面看自己裸體的朋友,請舉手。」台下總是凝著緊張的靜默。偶爾有一兩個人舉手,也是遲疑的。談身體,大多數的人總覺得尷尬。   「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這是我們的文化。不看身體,不談身體,也不跟自己的身體說話。   我的童年,身體是不自由也不自在的。跪坐在榻榻米上,雙手放在膝蓋,挺背不動。站好,坐好,跪好,拿好筷子,端正飯碗。在家如此,出外作客更要如此。   傳統的文化,讓我們迴避身體,忘了身體是我們畢生的朋友,是生命的起始也是終結。我們沒有傾聽身體的習慣,只把它當做機器,用它,操作它

,直到它尖叫、罷工、生病。   一九九八年,雲門舞蹈教室的成立,就是希望透過動身體,來認識身體,做一個自在的人。   每一堂「生活律動」的開始,我們讓學員靜坐一兩分鐘,即使四歲的孩子。透過深呼吸來洗去奔往教室的焦躁,打開眼睛時便能專注上課。   「生活律動」不教學員拿頂,拉筋,下腰。老師不教「舞蹈」,不示範,只是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讓身體去到它可以去到的地方。   下課時,老師擁抱每個學員,跟他們說再見,拂去課堂活動的興奮,讓孩子可以比較平靜地走出教室。   身體是個記憶體,蘊藏先人的經驗與智慧,那些無法言說的本能。雲門希望孩子在被社會制約化之前,在盡情的舞動中,喚起這些本能。長大後,即使受到

壓制,在苦惱中,仍記得用深呼吸來調整心裡的景觀,仍可以大方地抱人,也自在地接受擁抱。   舞蹈教室創辦後,我的人緣指數大大上升。時不時,在街角,在書店,幾乎在任何地方,總會遇到年輕夫婦向我致謝,告訴我他們的孩子如何喜歡到雲門的教室上課,如何變得合群、快樂。在捷運站,一位中年男士向我表示謝意,同時伸手指著他七歲的孩子。只見他自得其樂地小跳、跑圈圈,忽而蹲下、起立、揚手,又蹦了一下,在那人來人往的月台上。   我們不知道他腦子裡想些什麼,只明白地知曉,在那一剎那,孩子擁有了整個世界,在那人來人往的月台上。   疲累時,我喜歡到教室,從小窗口看孩子們自然地舞動,看那柔軟的身體變化出編舞家無從臆想的動

作。那種自然的優美,總是令我感動。   有時我從「看課窗」偏個頭,就會看到也在看課的孟瑜。教室裡孩子忽有驚人之舉時,我們不約而同地相視而笑。   敏銳的觀察者,耐心的提問人,文筆流暢親切的作家,孟瑜用母親的愛記下雲門舞蹈教室裡細微的呼吸與龐大的能量。   孟瑜往生時,我在海外,沒有告別。   到教室看課時,我仍會下意識地偏過頭去…… 【身體的故事】旋轉與重心/蔣勳去土耳其康雅(Konya),是因為讀了魯米(Jalal al-Din Rumi)的詩。魯米是十三世紀的伊斯蘭詩人,據說他的故鄉原來是阿富汗高原,因為蒙古西征,他隨戰爭難民流亡,經過印度、中亞、西亞,到了今天土耳其的康雅定居下來。魯米

流亡過的地方是許多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他聽到許多不同的語言,語言無法溝通,必須比手畫腳。他也經歷了許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印度教、佛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每個宗教又常常分成不同的派系,彼此排斥、攻擊,甚至發生殘酷的戰爭屠殺。看到許多人類彼此因為隔離產生的爭執,詩人魯米寫下許多憂傷又美麗的詩。魯米的晚年喜歡聽金屬工匠鉆槌的聲音,製作農具的鐵器撞擊的聲音,捶楪鍋盤銅片的聲音,或者是金銀器製作細緻花紋的敲擊聲。魯米在工匠工作的節奏裡,聽到一種心靈專注的安定。魯米結識了工匠朋友,當他們敲擊起金屬鉆槌時,魯米便隨著那穩定的節奏旋轉舞動起來。他創造了一種只有旋轉的舞蹈。身體像一只陀螺,只要找到重心,就可

以旋轉起來。童年時喜歡玩陀螺,陀螺下端有一個鐵製的重心,重心把穩,線繩一抽動,陀螺就快速旋轉,轉動的時間也比較久。西方的芭蕾舞也發展出陀螺式的旋轉技法,「天鵝湖」裡的黑天鵝伸平雙手,單足腳尖站立,另一隻腳甩開,帶動身體以腳尖為重心旋轉,也很像陀螺。連續快速度的旋轉像高難度特技,使觀眾歡呼鼓掌叫好。但是,我在康雅看的旋轉舞不准鼓掌,寺廟的長老解釋說:「我們不是表演,我們在做功課,身體的功課。」魯米相信,精神持續的專注可以使身體端正,把握住重心,身體就有無限能量動力,可以不斷旋轉,可以與神溝通。魯米創造了一種修行,沒有神像,沒有經文,沒有議論,甚至沒有繁複的儀式,只有身體單純的旋轉。我在一個夜晚被

邀請到寺廟一間空的房間,數十位十來歲的少年排列成行,他們陸續旋轉起來,白色的袍子張開,像一朵白色的花。兩位長鬍鬚長老在旁邊逡巡,他們不說話,只是細心觀看。看到一名少年身體傾斜了,長老才緩步趨前,靠近少年,附在耳邊說兩句話,少年便又恢復了端正,繼續如花一般旋轉。長達三、四小時的旋轉,彷彿一種身體的冥想。告別時我問長老:「你在他們耳邊說了什麼?」「重心!」長老說:「有了重心,身體和心靈都可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