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字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語日報字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容寫的 國語日報字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語日報學生字典 國語日報網路書店也說明:1. 收錄單字八千多個,語詞、成語總數約在三萬多個以上。兼具「辭典」的實用價值。 2. 採用教育部頒布的標準字體。 3. 依照<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注音。 4. 附有漢語拼音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曹麗英所指導 酒小蕙的 更年期婦女停經疲憊經驗、量表建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2019),提出國語日報字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更年期婦女、停經疲憊、紮根理論、驗證性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所 呂菁菁所指導 李方域的 華語母語者與韓籍華語學習者對於NNV語句詮釋的差異:一個事件相關腦電位的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事件相關腦電位、溯源、NNV、NVN、詞序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語日報字典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語日報字典by , 國語日報出版社, Hardcover - Anobii則補充:Discover the story and reviews of 國語日報字典by published by 國語日報出版社- Hardcover on Anobii.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語日報字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語日報字典

為了解決國語日報字典的問題,作者何容 這樣論述:

  本字典功能計有:部首索引。怎樣用這一本字典。國語日報字典說明。難查字跟異體字查字表。字音查字表。字典本文。附錄:【一】注音符號發音表˙聲母˙韻母˙結合韻母˙注音符號發音說明(附)國音聲調表。【二】標點符號用法簡表。【三】民國以前歷代都邑、起訖年數表。附表一:春秋十四國簡表。附表二:戰國七雄簡表。附表三:五胡十六國簡表。附表四:五代時候的十國簡表。【四】度量衡表˙公制度量衡表˙日常通用度量衡比較表˙度量衡略號【五】化學元素表。

更年期婦女停經疲憊經驗、量表建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為了解決國語日報字典的問題,作者酒小蕙 這樣論述:

背景:疲憊為痛苦及不愉快的主觀經驗,雖透過充分的休息,仍經歷一種無法承受的耗竭感,疲憊感是常見的更年期婦女主訴,然而大部份研究聚焦於更年期症狀的探討,少有研究涉入婦女之主觀疲憊感。研究目的:分為三階段1.建立更年期婦女歷經停經疲憊感之描述性理論;2.依質性結果發展更年期婦女停經疲憊量表,建構量表信度與效度;3. 探討更年期停經疲憊經驗、處理方式及有效性、疲憊與基本屬性之差異性,期能提供停經疲憊之整體性探討,以提供更年期婦女健康照護之重要參考資料。研究方法:以質、量性混合研究,質性研究以紮根理論,採一對一深入訪談法,以持續比較法分析訪談內容;更年期婦女停經疲憊量表以項目分析、內在一致性、專家效

度、表面效度、收斂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t檢定基本屬性與疲憊困擾程度之差異性。收案對象為台灣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產科門診及社區42-58歲婦女有停經疲憊感之婦女。結果:第一階段:17位更年期婦女停經疲憊經驗故事線如下: 婦女開始於感受「能量降低精疲力竭」,進入「蠟燭多頭燒」的忙碌生活,周旋於工作,家庭及疲憊自我處理的生活歷程,在此過程中出現以下互動行為類屬:自覺缺乏效率,要與身體不舒適共存,不想出門及想睡又睡不著,最後有些婦女會放慢或調整生活型態;然而有些婦女充滿挫敗感。第二階段:「更年期婦女停經疲憊量表」具良好之信度與效度,共四個構面,「自覺缺乏效率」、「意興闌珊」、「要與身

體不舒適共存」及「想睡又睡不著」。驗證性因素分析(RMSEA =.08、RMR =.05、GFI =.92、AGFI=.86、PGFI=.56)配適度可接受。與「更年期困擾症狀量表」具收斂效度;總量表及次量表均具內在一致性。第三階段:220位婦女參與問卷調查,停經疲憊與基本屬性之差異因素為:疲憊的持續時間、沒有規律運動、慢性病者其疲憊程度較高。輕度、中重度疲憊處理方式有效程度在統計上有差異,包括「諮詢經歷更年期的人」,「尋找心理諮商」,「找時間運動增加體能」,「聽音樂放鬆壓力」,「承受這些疲憊經驗」,「調整未來的生活方式」,「與他人分享處理經驗」。結論及建議:1蠟燭多頭燒是更年期婦女疲憊感的心

聲,需主動關懷更年期婦女的停經疲憊問題。有些婦女不善表達,即使精疲力倦,婦女的重心還是關心工作及家人;宜注意婦女早期疲憊之表徵為反應遲鈍,工作沒效率之警訊,宜提早治療,避免漸漸演變至睡眠,肩頸僵硬痠痛問題;對於骨關節,心理精神,血管及自主神經,慢性病之更年期症狀者,宜注意其兼有疲憊問題;停經疲憊量表可以作為篩檢更年期婦女健康之參考。

華語母語者與韓籍華語學習者對於NNV語句詮釋的差異:一個事件相關腦電位的研究

為了解決國語日報字典的問題,作者李方域 這樣論述:

在第二語言習得裡的心智層面,學習時間是否可以改變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於詞序的指派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議題。在這個研究裡,研究者以ERPs為工具,嘗試去論證上述的議題。在研究者的實驗裡,每題的語料皆為音串與圖片的組合。在音串方面,皆為名詞與動詞的組合;在圖片方面,每一張圖片表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做了一個動作。藉由不同的聲音與圖片的組合,研究者得到三個實驗條件,分別為:AVP、APV、PAV詞序。整個實驗裡一共有90題。實驗參與者一共分為兩組,分別為台灣人組跟韓國人組。研究者假設韓籍華語學習者組的結果跟華語母語者的腦波結果不同。在華語母語者這組,一共有21位實驗參與者(男性2位,女性19位,平均年齡為2

4,範圍從21-37歲,標準差為4.67);在韓籍華語學習者這組,一共有6位實驗參與者(男性2位,女性4位,平均年齡為42,範圍從21到50歲,標準差為10.86)在研究者的ERPs結果裡,發現台灣人這組的腦波反應是:PAV與AVP、APV無顯著差異;韓籍華語學習者的腦波反應是:PAV與AVP、APV有顯著差異。跟假設相同的是,韓國人的腦波反應確實與華語母語者不同。研究者同時也做了溯源分析,推斷受試者進行語料輸入時的大腦反應。不意外的,研究者得到了的文獻中提及,在使用語言時會活化的腦區。對於華語母語者,這些部位是:ACC、R-IFG、L-STG、L-SFG、L-MFG;對於韓籍華語學習者來說,

這些部位是:L-IFG、L-S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