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局洩漏個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稅局洩漏個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akeBernstein寫的 金錢密界:深入巴拿馬文件背後的離岸金融運作,揭開全球政商名流不為人知的藏金祕密 和RobertScheer的 誰買走我的個資:當你一上網,就等於宣告「我自願出賣關於我的所有資料,且分文不取,以使企業獲得最大利益」。為什麼?該如何遏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好優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葉奇鑫所指導 張之瑜的 隱私標章於台灣企業實踐之研究 (2013),提出國稅局洩漏個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隱私權、個人資料保護、適當之安全措施、個人資料保護相關法規與管理制度、隱私標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徐淑如所指導 康晉維的 企業網路監控正義知覺對員工工作行為影響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網路監控、組織正義、組織信任、工作行為、社會控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稅局洩漏個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稅局洩漏個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錢密界:深入巴拿馬文件背後的離岸金融運作,揭開全球政商名流不為人知的藏金祕密

為了解決國稅局洩漏個資的問題,作者JakeBernstein 這樣論述:

  首度全面揭露離岸金融層層包裹的運作路徑,   揭開政要權貴、跨國企業最不為人知的藏金祕密!   全球非權即貴的金流往來、各國追稅懸案的背後都有個共同主角──避稅天堂   一間在中美洲巴拿馬小街上的律師事務所,   每年全球竟有數兆美元的資金流入,就消失無蹤,再也追查不到。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一名記者追著一份報告的線索,竟能吸引80國107家一流媒體聯手,   發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政商名流跨境金流大追查。   這場揭弊行動,揭開多少避稅秘密?   離岸金融、避稅天堂存在多年,但是大家從不知道錢如何流入避稅天堂,   進入避稅天堂的財富為什麼再也追查不到?更重要的是,到底

誰是藏金大戶?   全球最神秘的藝術交易,在瑞士自由港區的貨櫃。   數十億美元的藝術品,買家:空殼公司,賣家:空殼公司,納稅:零。   ★冰島破產,成為2008年金融海嘯的第一個重災國。   掀開崩壞的財政,赫然發現數百家空殼公司早就在掏空冰島,連總理與其夫人都用離岸公司藏富。   ★匯豐銀行在全球除了設分行,還大筆買下超過2300家空殼公司,服務大戶。   他們要用空殼公司匿藏什麼?   二○一六年四月,「巴拿馬文件」引爆全球關注,首度揭露離岸金融不為人知的運作方式,以及政商名流們從未曝光的海外資產。這些資料全都指向巴拿馬的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這間事務所替客戶在巴拿馬、英屬維

京群島、盧森堡等避稅天堂設立空殼公司,幫他們避稅、甚至藏匿不法所得。   本書作者伯恩斯坦是「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的資深記者,曾因報導金融危機獲得普立茲獎。國際調查記者同盟長期關注離岸金融世界,在巴拿馬文件之前,已經有離岸解密、盧森堡解密、瑞士解密等震驚世界的重磅調查報導。伯恩斯坦在本書爬疏避稅天堂始末、運作方式,以及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如何通力合作,解析總共2.6TB,計1,150萬筆詳細資料,發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揭弊行動。   ※離岸金融影響全球經濟   在避稅天堂設立公司能辦到許多事:包括藏匿資產、供生意人或政客包養情婦、持有豪宅、做複雜的交易買賣,重點是,幾乎查不出公司的所有人是誰。基本

上身為匿名公司的受益人並不違法,但這些設置在避稅天堂的公司能為經濟提供的養分有限,同時又以避稅阻塞全球金融動脈,甚至讓犯罪分子心癢難耐,藉機把髒錢洗白。莫薩克‧馮賽卡事務所幾乎不關心他的客戶到底用匿名公司做些什麼事,是否涉及違法。   ※巴拿馬文件讓全球得以一窺離岸金融的運作   二〇一四年底,《南德日報》記者收到一則匿名留言:「有興趣看一份資料嗎?」隨即他分批收到數個檔案,也就是後來的「巴拿馬文件」。資料所列是莫薩克‧馮賽卡事務所從一九七〇年代開始設立的離岸公司詳細內容,資料龐大,建構出一個截自當時不為人知的隱密世界。莫薩克‧馮賽卡事務所藉由兜售已設立好的空殼公司、信託及基金會來販賣「保

護隱私」的服務。   取得資料後,《南德日報》記者聯合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用將近一年的時間,以最保密的方式,結合資料新聞學與科技技術,搜尋與查證巨量資料後,才得以完成這次揭密計畫,將離岸金融的隱密世界公諸於世。 各界推薦   在這個假新聞充斥的年代,本書再次證明,資訊爆炸未必能夠了解更多真相,鍥而不捨的調查報導則從不讓人失望。   本書完整呈現「巴拿馬文件」的前世今生。沒有「離岸解密」、「中國解密」、「盧森堡解密」、「瑞士解密」的一步步累積,就不會有巴拿馬文件的開花結果;而巴拿馬文件震驚全球之後,其於政治、經濟、媒體等層面的後續效應與最新發展,也依舊值得關注。   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

本書揭露的跨國合作經驗、調查報導方法都彌足珍貴。從單打獨鬥、缺乏互信基礎到團隊作戰、建立合作網絡,以及從不知保密、土法練鋼到與時俱進的資料新聞學、大數據分析,「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展現了令人敬佩的執著與毅力,在傳播環境崩壞的年代更加彰顯調查報導的重要性。──《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   本書以扣人心弦、節奏明快的敘事方式……描述深具啟發性且令人堪憂的主題。──《德州月刊》(Texas Monthly)2017年最佳書籍   作者伯恩斯坦聚焦於講述那些違法、避稅、規避國際制裁、隱瞞資產、欺騙同夥,或藉由貪贓枉法賺取『正當』錢財的不法之徒事蹟。──《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

st)   在巴拿馬文件公開後,追根究柢地挖掘金融網絡……作者伯恩斯坦展現一流的記者功力,引導讀者揭露這起尚未完全公開之醜聞。──《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隱私標章於台灣企業實踐之研究

為了解決國稅局洩漏個資的問題,作者張之瑜 這樣論述:

中華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於民國99年5月公告後, 因其較前身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擴大適用範圍、提高企業告知義務、加強企業蒐集、處理、利用、國際傳輸個資之遵法義務,並且提高民事、刑事、行政之法律責任,以及舉證責任之轉換、引進團體訴訟制度,提高提起訴訟之便利性等設計,使企業遵法責任與標準大幅提高,旋即引起企業高度關注與積極的討論,許多資訊產品、解決方案因應而生,但在缺乏可遵循的標準作法下,使企業在究竟要如何確實與有效落實個資法要求,以降低營運上違法之風險,仍是莫衷一是。因此,如何有效兼顧在管理成本與效益進行最恰當之法律風險管理,遂成為企業為因應個資法之重大考驗。透過文獻整理個人資料保護之立法精神

、國外個人資料保護相關法規與標準介紹,審視我國對於個人資料保護相關之標章、管理制度規範制定之沿革,以掌握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法規之重點與內涵。再比較分析所適用範圍、著重管理面向均有所不同之國內外「個人資料保護」、「隱私標章」相關規範,以探討企業在因應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7條為防止個人資料被竊取、竄改、毀損、滅失或洩漏,應採行適當之安全措施之法律要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組織之制度、是否有實施上有困難、是否有所謂最符合企業需求之方案、企業是否一定得導入該等制度或標章做為遵法之手段等議題,提出本論文之結論及建議,以做為企業之參考與遵循之用。

誰買走我的個資:當你一上網,就等於宣告「我自願出賣關於我的所有資料,且分文不取,以使企業獲得最大利益」。為什麼?該如何遏止?

為了解決國稅局洩漏個資的問題,作者RobertScheer 這樣論述:

連蘋果都擋不住FBI, 那麼「其他人」呢?   Google:   「自願將資訊交給第三方的人,就不該對隱私有合法的期待。」   如果你知道使用搜尋引擎或網路信箱會有以下這些情形,告訴我,你還會使用它嗎?   因為使用搜尋引擎,所以銀行認為,你可能不會準時付貸款   因為使用搜尋引擎,所以企業認為,或者你不適合這個工作   因為使用搜尋引擎,所以房仲認為,你的房子可能不太好賣   因為使用搜尋引擎,所以保險公司掌握到,能夠調高你保費的理由   ◎一張50元的折價券,就讓你出賣個資了嗎?   購物網站告訴你:立即登錄會員,送50元折價券。於是,你就把個資賣掉了嗎?   當你在購物

網站、網路書店、網路訂房網站、搜尋網站……等等,因為一點點折扣、優饋、回饋而匆匆按下「我同意」,並填入資料時,你就已經被賣給「數據經紀商」了。   你會說:誰在意?網路上沒有秘密可言,多我一個人被洩漏個資也不算什麼。但羅伯特‧席爾要告訴你的是:你被賣掉的,不會只是你的名字、你的電話、你的地址、你的婚姻狀況……等等。   你搜尋某種疾病的資料、你查詢的某些敏感議題、你在網路上查詢你的房子是不是位於土壤液化區、你習慣點閱哪些新聞(!),這些資料可能會被賣給保險公司、房仲業者、或是某些人力銀行。   於是你可能被預先剔除在某些保費比較便宜的保險外,於是願意花大錢買廣告的、你夢寐以求的企業可能會

預先對你拉下大門,因為你可能,不是那麼善良的人。   一個折扣、一個方便、一個習慣,就賣掉你的未來。如果你預先知道這些事,還會按下「我同意」嗎?   ◎會對你有興趣的,可不只是要賣你東西的人而已。   在美國,Google不像蘋果的庫克,如果需要的話,你的Gmail會被政府人員以國家安全為名看光光。拿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歐巴馬,任內核准監聽監視的規模,遠比發起伊拉克戰爭的小布希更巨大。你覺得這都不算什麼──不跟恐怖份子沾上邊,幹嘛怕政府監聽呢?   不過你需要的知道的是:會對你在臉書上分享的「喜悅」有興趣的可不只是國安單位,還有國稅局。   你確定你在臉書上做的小生意,國稅局一點興趣都沒

有嗎?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這些跨國企業可不是只把你的資料賣給這家公司、賣給那家公司,他們還主動開後門給政府單位,以換得更多方便。但可能隨之引發的資安問題則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Google說得好:   自願將資訊交給第三方的人,就不該對隱私有合法的期待。   看到這裡,你還認為任由政府機關監聽監視你的隱私,對你不會造成絲毫影響嗎?   ◎庫克拒絕FBI,「其他人」敢嗎?   從九一一開始,從發動伊拉克的小布希到拿諾貝爾和平獎的歐巴馬,簡直時時刻刻透過各種演說、新聞、戲劇來提醒世人:恐怖攻擊無所不在,所以監聽手機、入侵私人電子郵件信箱、提取個資不但必要,而且非常正義。   

但當庫克基於保護顧客隱私而拒絕為FBI開鎖蘋果手機,FBI仍在駭客的協助下繞過蘋果的限制,成功開鎖。   庫克敢對FBI說NO,「其他人」敢嗎?   而當蘋果也無法抵抗國家力量──那麼,「其他企業」呢?   或者我們該問:這些企業,會選擇拒絕國家力量嗎? 各界推薦   羅伯特‧席爾提醒我們,隱私就是一切,它是自由權利的保障、是個人自主性的保證、也是民主的泉源,而它正在以不正常的速度,比電子嗶的一聲更快的速度在消失中,並從你的電腦轉移到國安局。席爾以清晰而準確的思路,對軍事工業綜合體的仔細剖析顯示,它對我們全部的人而言,既不夠安全,也不夠聰明,卻非常危險。──加州柏克萊大學公共政策教授 羅

伯特‧李奇(Robert B. Reich)     《誰買了我的個資?》是一本精采的書,羅伯特‧席爾報導過我揭露五角大廈文件之後在一九七一年接受的審判,他一直在追蹤隱私與監控議題,已經有數十年之久。他是一個關鍵的聲音,而他的書強而有力、切合時機,又非常引人入勝,也是這個時代無法取代的文本。──《祕密:越南與五角大廈文件回憶錄》作者 丹尼爾‧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   羅伯特‧席爾全面檢驗了美國正在消失中的隱私,並在書中提出清晰響亮的呼籲,以免我們不知不覺就在鍵盤中敲走我們的自由。──暢銷書作者與尼克森白宮顧問 約翰‧狄恩(John W. Dean)   席爾是美國

重要的新聞記者。他不只聰明,還有強烈與不妥協的誠信特質,而且是個抒情又能打動人心的作家。這些特質都完整呈現在他的最新著作中,這本書是有關安全與監控政府的出現,以及如果失去隱私權,我們都將面臨的敵托邦世界。──國家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院士,《破壞的日子,反叛的日子》(Days of Destruction, Days of Devolt)共同作者 克里斯‧赫基斯(Chris Hedges)   這才是新聞,作者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記者之一。席爾對當前企業與政府聯手的監控政權,寫了一本有力的控訴書,這個政權已經嚴重侵犯隱私權。就像外科手術大師,他仔細剖析了整個非法

監控美國人的自私論述,顯示這一切根本就是一派胡言。──(Blowing the Roof Of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 羅伯特‧麥切斯尼 (Robert W. McChesney)  

企業網路監控正義知覺對員工工作行為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國稅局洩漏個資的問題,作者康晉維 這樣論述: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軟體工具的快速發展,許多組織藉由網路化的資訊系統進行交易、協同合作與分享資訊,以期大幅增進組織營運的效率和效能。然而,在網路化的工作環境下,組織亦面臨員工洩漏營業秘密、生產力下降、資訊安全危害等風險,為降低上述風險的發生,許多組織設立網際網路使用政策,監控工作場所中員工的網路使用行為。針對網路監控對員工工作行為的影響,本研究基於組織正義與組織信任理論發展研究模型,探討員工對組織實施網路監控的正義知覺是否影響其組織信任程度,進而影響工作行為的表現。本研究以組織施行網路監控的員工為對象,透過網路問卷收集樣本,共回收362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員工對組織網路監控政策的正義知覺正

向地影響其對組織的信任;員工的組織信任越低時,其留職意願也越低;員工的組織信任正向影響其符合角色內行為的意願;員工對組織的信任正向影響其組織公民行為意願;員工的組織連結對網路監控政策的正義知覺與組織信任關係不具有調節效果。研究結果可提供組織了解網路監控政策內容與制訂方式,對員工組織信任及各類工作行為的影響,作為組織規劃網路監控政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