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呀用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呂佳蓉所指導 張祖寧的 中文的個性語:以語尾助詞啊、呀、嘛、呢為例 (2018),提出啊呀用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性語(Character language)、角色語(Role language)、語尾助詞、社會語言學、性別、年齡、語調單位(Intonation unit)。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啊呀用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文的個性語:以語尾助詞啊、呀、嘛、呢為例

為了解決啊呀用法的問題,作者張祖寧 這樣論述:

個性語(Character language)被學者定義為一種可以根據說話者所處的不同情境和目的而自由變換的說話風格,同時也是顯現出說話者身分地位的指標(Sadanobu, 2006)。日文存在著許多個性語,相較之下,中文被認為缺乏這種語言現象。雖然中文的語尾助詞(Sentence-final particle)研究頗豐,然而很多關於中文語尾助詞的研究主要是把重點放在語尾助詞的文法和語用功能上。因此,為了釐清中文是否有個性語的現象,本論文旨在以中文語尾助詞 A 啊、 Ya 呀、 Ma 嘛和 Ne 呢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是否有個性語的現象。 本論文為以實際語料為本的研究,語料來源為台灣和中

國的三部綜藝節目和四部電視劇。我們觀察三個年齡組:30歲以下、31歲到50歲、51歲以上,隨機挑選60個男性和60個女性進行系統性觀察。語料轉寫的方法是根據 Du Bois et al. (1993) 和 Tao (1996) 對於語料轉寫的理論。對於四個中文語尾助詞的分析會分成性別和年齡這兩個方面來探討。 本論文結果顯示中文語尾助詞 A 啊、 Ya 呀、 Ma 嘛和 Ne 呢的用法上存在著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本論文先從 A 啊和 Ya 呀入手。在性別差異的層面上,雖然 A 啊和 Ya 呀的用法是根據發音規則,也就是在 [i] 之後,理論上/a/ 會變成 [ja],但是研究發現,男生還是

傾向於使用 A 啊,而女生還是傾向於使用 Ya 呀。作為個性語,A 啊和 Ya 呀會根據不同情境和目的而被男生和女生靈活運用。在年齡差異的層面上,作為一種個性語,只有30歲以下和31歲到50歲的男性在特別的情境或目的之下使用 Ya 呀,但是三組年齡的女性在特別的情境或目的之下都會使用 A 啊。 接下來是 Ma 嘛的分析。在性別差異的層面來說,男性傾向於使用表達顯而易見的事實的 Ma 嘛,而女性傾向於使用表示建議或表達情緒和期望的 Ma 嘛。作為個性語,這兩種功能的 Ma 嘛可以根據特別的情境或目的被男性和女性靈活運用。在年齡差異的層面來說,作為個性語,三組年齡的男性都只在特別的情境下使用

表示建議或表達情緒和期望的 Ma 嘛。女性的情形則是,51歲以上的女性傾向於使用表達顯而易見的事實的 Ma 嘛,而30歲以下和31歲到50歲的女性傾向於使用表示建議或表達情緒和期望的 Ma 嘛。這種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說話方式的情形也是作為個性語的一個例子。 最後是 Ne 呢的分析。在性別差異的層面來說,女性比男性傾向於使用 Ne 呢。作為個性語,男性會根據不同的情境或目的來使用 Ne 呢,像是和女性或年長者說話時。在年齡差異的層面來說,三組年齡的男性都只在特別的情境下使用 Ne 呢。女性的情形則是,51歲以上的女生比30歲以下和31歲到50歲的女生少使用 Ne 呢。這種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

說話方式的情形也是作為個性語的一個例子。 本論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研究中文語尾助詞,並且討論常被學者忽略但在我們日常對話中很重要的角色語的現象。本研究不但指出不只日文當中有個性語的現象,在中文的語尾助詞當中也存在著個性語的特色,也為個性語的研究盡了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