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空調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施宣光所指導 林哲雄的 運用多層級分析法及重要滿意度模型 評估永續建築物業設施改善順序 -以台北101大樓為例 (2020),提出商用空調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重要性滿意度模型、永續建築評估模型、台北101大樓、層級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張文貞、黃國倉所指導 何威融的 氣候變遷下校園節電推動困境之探討—以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校園節電、四省專案、永續校園、需量控制、儲冰系統、公民參與的重點而找出了 商用空調補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商用空調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運用多層級分析法及重要滿意度模型 評估永續建築物業設施改善順序 -以台北101大樓為例

為了解決商用空調補助的問題,作者林哲雄 這樣論述:

檢視國際各大都會區建築物林立,自完工啟用的第一天起,每棟建物即開始進入營運改善的階段。對於建築物而言如何能夠持續營運使用,必須依賴設施不斷的更新維護,持續不間斷地獲得使用者滿意與接受,尤其是永續建築。由於設施設備眾多,耐用年限不同,對於使用者重要度及感受滿意度均不相同,尤其面臨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建築物管理者面對多項改善項目,往往無法判斷其改善順序,過去大樓的經營者都是以財務考量為設備更新的依據,沒有考慮使用者的真實感受,即使花費鉅大的支出卻沒有得到使用者的高滿意度。故本研究希望藉由來自使用者的科學數據的分析,利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進行不動產

領域專家之問卷調查,找出影響承租意願的關鍵因素,並利用篩選出與物業設施相關的關鍵指標,透過使用者關心的如「空調設備」、「電梯設備」等各項因素,再利用I-S模型(Important Satisfaction Model)找出物業管理設施及設備中,亟欲優先改善的項目。如此創新的分析模式,將可系統性、邏輯性的建立營運優先改善順序的評斷標準。本研究以台北101大樓作為研究標的,受訪專家均具備辦公大樓使用經驗,透過問卷調查數據實證之評估架構及權重排序,釐清改善的優先順序項目。本研究結果可以協助建立建築物設備改善的評估模式,將有限的資源投注於真正需要改善的項目,對於永續建築經營提供更有系統的營運模式。

氣候變遷下校園節電推動困境之探討—以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為例

為了解決商用空調補助的問題,作者何威融 這樣論述:

本研究在氣候變遷的大議題下,以空間尺度觀點出發,從全球視野逐步聚焦到臺灣的校園空間,點出大專校園對於氣候行動的重要性。接著論述校園空間的學級差異,說明為何大專院校需要特別區分獨立探討。然後藉由建築空間、電機工程、機械空調等專業領域的前人研究視角,說明不同專業視角在校園節電的議題中,各專業的核心思維有哪些限制、盲點和衍生問題。首先,在節電政策的歷史沿革章節中,本文回顧了歷年公部門所施行的相關政策,包含了經濟部的四省專案、教育部的永續校園相關計畫,並從政府所採取的措施和推動節能的手法,推敲綜整出目前的治理侷限。接著在節電的建築物理基礎章節中,本文說明了相關建築能耗的基本概念,包含建築生命週期、比

較國際間綠建築評估概念及系統,然後透過熱舒適度及相關評價系統的演進,闡釋永續設計思維的典範轉移。再者,在說明校園節電的治理架構(三大系統)和議題特性之後,本研究詳細探討了總圖及社社館案例及其反映的問題。最後,筆者嘗試提出校園節電治理的策略方向,以「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取徑搭配前述的二個案例,分別以制度、科技及利害關係人的維度討論在不同的專業視角、層次、系統之中,校園節電政策該如何協調,或說是不同價值選擇下某種程度的妥協,並希望能能以臺大為案例樹立典範,將經驗推廣至其他學校,達到氣候變遷減緩之行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