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 特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商務印書館 特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可‧貝爾寫的 紅外套三部曲套書 (羅卡曼多的指環/消失的小提琴/名畫真假之謎) 和(漢)司馬遷的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十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商務印書館「英文特價圖書展銷」 - Timable Hong Kong Event也說明:由即日起至1月3日,商務於尖沙咀圖書中心舉行英文特價圖書展銷活動,場內二千多種貨品以低至6折發售!機會難逢,歡迎到門市參觀選購!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和中華書局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李世暉所指導 劉忠諺的 中國與印尼經貿研究:從世界體系理論角度切入 (2020),提出商務印書館 特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世界體系、地緣經濟、「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崛起。

而第二篇論文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貫道研究所 洪淑芬所指導 黃學日的 一貫道「十六字心法」義諦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一貫道、十六字心法、三寶心法、玄關妙諦、一貫真傳、天命真傳、道統真傳、性理真傳、修辦等持、白陽普渡收圓、堯天舜日的重點而找出了 商務印書館 特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減價優惠】商務印書館香港仔分店清貨大特賣文具精品3折 ...則補充:最近商務印書館香港仔分店推出清貨大特賣優惠,店內的文具精品低至3折 ... 【減價優惠】商務印書館香港仔分店清貨大特賣文具精品3折/特價書籍區$10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商務印書館 特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紅外套三部曲套書 (羅卡曼多的指環/消失的小提琴/名畫真假之謎)

為了解決商務印書館 特價的問題,作者麥可‧貝爾 這樣論述:

《紅外套三部曲》套書499特價上市!   青少年偵探小說「紅外套少女偵探團」,內容輕鬆、幽默又驚險,引導讀者走進一個又一個連環故事,一起參與解謎,享受閱讀樂趣之餘,還需要發揮妳的文學及數學知識──等妳一起來挑戰。   首部曲《羅卡曼多的指環》 The Ring of Rocamadour   蘇菲、蕾貝卡、瑪格莉特是紐約天主教女校「聖韋洛尼加」的學生,除了上課、讀書、分享心事、聊男生的話題,偶爾做做白日夢之外,生活中沒什麼波折。直到有一天,蘇菲在課堂上看到對面教堂的窗戶上有一張女人的蒼白面孔!她到底是誰?為什麼會突然在那裡露面?   三位少女自此捲入一場解謎之旅。為了幫助那位女士

破解她父親留下的各條線索,並找出留給女兒的禮物,於是招募了新朋友莉安加入,四人運用學校中學得的各種知識破解和數學、文學及聖經有關的謎題,與幕後黑手鬥智,尋回傳說中聖韋洛尼加觸碰過、能使人禱告應驗的戒指,將它交還到合法的擁有者手中。     這場冒險之旅並不只是解謎跟找回寶物,過程中四人互相幫助,成功地解決問題,也讓一對久未謀面的母女有了修補感情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蘇菲和喜歡的男孩有了進一步發展,四人也更了解彼此,友情變得更加堅固、親密,這一戰成名,打響了「紅外套少女偵探團」聲名,但下次又會碰到什麼案子呢?   二部曲《消失的小提琴》 The Vanishing Violin   成功解決

第一個案子後,紅外套少女們在校園中聲名大噪!三人與新成員莉安的生活更加忙碌了,不僅組了樂團,也接到許多委託。其中最大的案子就是她們必須找出是誰竊走了那把古老昂貴的小提琴,小提琴手瑪格莉特在這個案子中發揮專長,大顯身手。但嫌疑最大的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小偷呢?   這次案情更為撲朔迷離,也讓女孩們忙得焦頭爛額,不僅要解決案件,還得忙著跟死對頭打交道,又要處理和男友的關係。幾位主角在這新案件中逐漸展露聰穎又富才華的自我,故事精采更勝首部曲!   三部曲《名畫真假之謎》The Mistaken Masterpiece   紅外套少女們成功解決了兩個案件,生活變得更多采多姿!首先她們跟少女殺手大明

星見了面,居然還得到幫他照顧寵物的機會;蕾貝卡則遇到了一位神秘畫家;蘇菲跟死對頭之間的關係如何;莉安也開始談戀愛了。四人跟平常一樣為了解決案件而東奔西跑,還得找時間團練,準備上台表演等,這些看似平常的事居然都跟案情有關!   她們受朱利安神父之託,鑑定洋基傳奇球星的簽名球及一幅大師名畫。但這任務可不簡單,簽名球之一被狗咬碎,為了畫,女孩們居然以身犯險,進入畫的主人家偷天換日!但是,好不容易真畫到手,卻出現意想不到的發展……   這次輪到蕾貝卡發揮長才,展現藝術家般的細膩與直覺,找到關鍵線索。蘇菲號稱洋基隊史達人,運用棒球知識破解,成功找出名畫真跡。最後,樂團表演也大受歡迎,紅外套少女們又一

次完美達陣!

中國與印尼經貿研究:從世界體系理論角度切入

為了解決商務印書館 特價的問題,作者劉忠諺 這樣論述:

當今的世界局勢,基本在資本主義塑造的現代世界體系架構下運行,由於存在位階差異的關係,因此不平等交易與剝削的狀況始終發生在國際經貿往來當中。隨著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快速經濟發展,甚至於2013年提出影響世界格局的「一帶一路」倡議,都顯示中國正在設法持續透過資本累積進而在國際局勢中擴張自身的影響力。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夥伴中,東南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即是印尼,身為東協最大的經濟體,通常被視為東協中天然的「領航者」,因此中國在向外擴張勢力的進程中,印尼扮演了指標性的角色。然而中國身為世界體系中半邊陲的發展後發國家,要在區域與全球範圍內拓展勢力,勢必將遭遇來自既有中心與前段半邊陲國家的阻撓,因

為一國的崛起意味著另一國的衰弱,因此如何化解這些困境,將成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課題。本論文主要將從世界體系理論的角度切入探究中國在體系內的發展,並且聚焦於中國與印尼的雙邊關係,透過研究中國與東南亞最大經濟體的經貿往來,首先觀察中國與印尼各自的經貿特質,與印尼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角色,確立兩國在世界體系中的定位與職能。並且依據中國與印尼近數十年來的經貿往來行為,觀察兩國經貿往來的現況與特性,分析中國是否確實存在從半邊陲地帶進發至中心的野心,如果存在那麼其表現為何。身為當今現代世界體系中最大的半邊陲國家,在試圖進入中心地帶的過程中,勢必需要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以中國與印尼雙邊經貿關係為例,過程中不

但需要面對來自印尼內部對於中國的不信任感與抗拒心理,更要遭遇來自東亞地區傳統中心國家的阻礙。本論文除了將分析這些來自印尼「內部」與「外部」的挑戰外,也將透過中國可能採取的「微觀」與「宏觀」應對途徑,探究中國將如何化解在成為中心國家的過程中遭遇的各種障礙。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十冊)

為了解決商務印書館 特價的問題,作者(漢)司馬遷 這樣論述: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二十四史”之首。全書一百三十卷,其記載始于傳說中的黃帝,迄于漢武帝時期,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959年,在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的指示下,顧頡剛先生領銜整理的《史記》點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審慎、標點妥貼,有關技術處理得當,成為半個世紀以來最為通行的《史記》整理本,中國歷史典籍整理標誌性成果。 此修訂本歷時8年,是二十一世紀最新學術成果和學術水準的集中體現。 修訂前言 一 《史記》,漢司馬遷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從開始撰寫到最後成書,經過了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兩代人的努力。司馬氏先人「世典周史」

,司馬談仕於「建元、元封之閒」,長期擔任太史令,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自序》)。他熟悉史事,精通諸子之學,有意繼《春秋》而作史,以創作《史記》爲己任,但生前未能如願。漢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一一○年),司馬談病危,囑咐司馬遷繼承父業,完成《史記》撰著。 司馬遷,字子長,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西元前一三五年),卒年無考,約在武帝末年。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太史公自序》)。在南遊之前數年間,他曾向董仲舒請教過《春秋》之學,向孔安國學習過《古文尚書》。元封三年(西元前一○八年),司馬遷任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

之書」,開始蒐集史料。太初元年(西元前一○四年),司馬遷與公孫卿、壺遂等人共同修訂的《太初曆》正式頒佈施行,於是開始撰寫《史記》。天漢三年(西元前九八年),司馬遷因李陵事件得罪武帝,被處腐刑。《漢書•司馬遷傳》雲,「遷既被刑之後,爲中書令,尊寵任職」。遭受腐刑摧殘的司馬遷,更加堅定了完成《史記》的決心。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年),司馬遷作《報任少卿書》,雲:「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文選》卷四一)概述全書及各部分篇數,與《太史公自序》全同,可見此時《史

記》已經基本完成。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漢書•楊惲傳》稱「太史公記」,《漢書•藝文志》稱「太史公百三十篇」,《風俗通•正失》稱「太《史記》」。大約在東漢桓帝時,《史記》之名已經通行。 二 《史記》敍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太史公自序》雲「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又雲「漢興已來,至於太初百年」,又雲「百年之閒,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其他各篇也多次提及太初斷限。《太史公自序》雲:「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太初下限的確定,也與其時漢朝文治武功臻於鼎盛有關。今本《史記》中涉及太初以後之事,多爲後人增

補。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太史公自序》、《漢書•司馬遷傳》皆有明文。但在司馬遷去世之後不久,《史記》便已殘缺。《後漢書•班彪傳》引班彪《略論》雲: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漢書•藝文志》雲:「《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録無書。」《漢書•司馬遷傳》也説其中「十篇缺,有録無書」。所謂「有録無書」,指劉歆《七略》雖有著録,而其書已亡。《漢書•藝文志》係據《七略》節縮而成,而《七略》本於劉向《別録》,據此可知劉向、劉歆時《史記》已有亡佚。實際上十篇亡佚的時間,當更在劉向父子之前。漢宣帝、元帝之時,褚少孫已稱求《三王世家

》、《龜策列傳》不能得,因未盡見諸本,所以他不敢斷言亡闕與否,實則其篇已佚。 《漢書•司馬遷傳》注引三國魏張晏列舉十篇亡書雲:「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按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討論此十篇存亡,多有爭議:或以爲十篇草創未成(如劉知幾),或以爲部分亡佚(如呂祖謙),或以爲十篇未亡(如李長之)。余嘉錫《太史公書亡篇考》折衷群言,詳加考證,多精當之論,可以參看。 今本《史記》十篇俱在,當出後人續補。張晏又雲:「元成之閒,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

鄙陋,非遷本意也。」張晏所雲褚少孫補《史記》四篇,其中《三王世家》、《龜策列傳》二篇,褚氏明言求《史記》原書不能得,因而補其缺,所補文字標明「褚先生曰」;《日者列傳》雖未明言爲補亡之作,但褚補文字俱在,亦稱「褚先生曰」,應無疑義;今本《孝武本紀》鈔《封禪書》成文,篇中無「褚先生曰」,當非褚少孫手筆。錢大昕雲今本《孝武本紀》「或魏晉以後,少孫補篇亦亡,鄉裡妄人取此以足其數爾」(《廿二史考異》卷一)。褚少孫續史篇目有六篇,分別爲《三代世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外戚世家》、《梁孝王世家》、《田叔列傳》、《滑稽列傳》,亦皆標明「褚先生曰」。至於《孝景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

來將相名臣年表》、《傅靳蒯成列傳》六篇,爲何人所補,今已難以考定。餘嘉錫雲:「張晏雖能知十篇之目,然於其六篇不言爲誰何所補。雖明知《景紀》爲劉歆、揚雄、馮衍、史岑等所記,而終不能得其主名。」(《太史公書亡篇考》) 褚氏之後,繼作者頗多。劉知幾《史通》雲:「《史記》所書,年止漢武,太初已後,闕而不録。其後劉向、向子歆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衞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次撰續,迄於哀平間,猶名《史記》。」(《史通通釋》卷一二《古今正史》)班彪以爲各家所撰續書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史記》,「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後漢書•班彪傳》),班固等

在此基礎上撰成漢書百篇,而各家續書遂亡。 三 《史記》一百三十篇,分爲五體:《本紀》記帝王及王朝之事,爲全書之綱領;《表》載録各個歷史時期王侯將相及相關事件;《書》分門別類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和重要專題;《世家》記載王侯貴戚及其家族興衰;《列傳》敍述各色人物事蹟及周邊民族歷史。趙翼《廿二史劄記》雲:「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爲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卷一《各史例目異同》)歷代所謂「正史」,從《漢書》到《明史》,門類或

有增減,名目或有異同,篇目或有損益,但都有《紀》有《傳》,絶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體例。 劉知幾《史通•六家》雲:「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體。榷而爲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史通通釋》卷一)劉知幾分敍六家,統歸二體。所謂「二體」,就是「編年體」和「紀傳體」。《史記》採用的是一種綜合性的敍事模式,囊括了記言、記事、編年、國別等形式,編年與紀傳兼而有之。《史記》縱貫兩千餘年,歷經五帝、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政權更迭,社會形態極爲複雜,採用綜合性的敍事模式,與其所承載的歷史內容有關。就內容而言

,《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論,《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四 《史記》的史料價值,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漢書•司馬遷傳》雲:「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録。」「實録」二字,反映出前人對《史記》史料價值的肯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史記》作爲一部歷史著作的價值,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原來有爭議的記載也得到了確證。例如,《殷本紀》中有關殷代先公先王的載述,在殷墟甲骨文出土之前,其正確與否無從證實,學者對此疑信參半。自王國維作《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二文(《觀堂集

林》卷九),將殷代先公先王從蔔辭中剔發出來,使殷本紀所載殷代王統得到了物證。陳直説:太史公作《殷本紀》,多合於殷墟甲骨文,由此推論,《夏本紀》「雖無實物可證,亦必然有其正確性」(《史記新證•自序》)。 雖然《史記》在史料方面並非盡善盡美,但就總體而言,它是一部價值極高的信史,無愧於「實録」之美譽。由於這一時期的相關文獻大多已經散逸,《史記》的史料價值顯得尤其寶貴。 五 據《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史記》寫成後,「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司馬遷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魏晉時期,《史記》流傳稍廣。晉末徐廣,研覈衆本,兼作訓釋,作《史記音義》。

劉宋裴駰,增演徐氏,採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説,作《史記集解》;至唐代,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張守節作《史記正義》,二人在裴駰《集解》基礎之上探求異文,考證史實,訓釋音義,《史記》三家注由此具備,奠定了《史記》通行文本的基礎。 《史記》三家注原本各自單行。《隋書•經籍志》及《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録裴駰集解《史記》八十卷。 《新唐書•藝文志》著録《史記索隱》、《史記正義》皆爲三十卷。《集解》八十卷本早已失傳,今本《集解》散入《史記》各篇之中。《史記正義》舊本亦已失傳。《史記索隱》今有明末毛晉汲古閣單刻本三十卷。三家注中,《集解》最早與《史記》正文相附,至南宋出現了《集解》、《索隱》

二家注合刻本,再由二家注本合以《正義》,最終形成了三家注合刻本。在這一過程中,因爲裴駰、司馬貞、張守節所據《史記》正文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時有正文與注文不相吻合的現象,後人依據注文改動正文的情況也屢有發生,增加了《史記》及三家注文本的複雜性。現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爲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一百三十卷。 《史記》存世版本很多,賀次君《史記書録》著録《史記》版本六十餘種,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所列《史記》版本、鈔本資料尤爲豐富。明清時期通行的主要有明嘉靖、萬曆間南北監刻二十一史本、毛晉汲古閣刻十七史本,以及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近代以來以武英殿本最爲通行,黃善夫本因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

史》據以影印,也流傳甚廣。 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刊行《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一百三十卷,由張文虎主持校刻,根據錢泰吉校本和所見其他各種舊刻古本、時本加以校勘,系統吸收梁玉繩、王念孫、錢大昕等人的研究成果,並以《史記》各篇本校,與《漢書》等書互校,參校《太平禦覽》等類書,對《史記》予以全面綜合校勘,改正《史記》正文及三家注錯誤甚夥。張文虎據此撰寫了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劄記》五卷,共計近九千條,其中多數與文字校改相關。金陵書局本是清末以來最好的《史記》精校本。 六 點校本《史記》,由顧頡剛、賀次君標點,宋雲彬參考顧頡剛、賀次君標點本重新標點並編輯加工,最後由聶崇岐覆校,於一九五九年九月由

中華書局出版,是點校本二十四史系列中最先出版的一種。一九七七年四月,出版點校本《史記》綫裝大字本。一九八二年十一月,點校本《史記》第二版印行。 點校本《史記》以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一百三十卷爲底本,主要根據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劄記》及清代以來諸家之説,訂正《史記》正文及三家注的文字譌誤,用方圓括號標示字句的增刪脫衍,部分校勘意見附見於《劄記》整理本。點校本分段精善,校勘審慎,標點妥貼,有關技術處理得當,出版後受到學術界好評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爲半個世紀以來最爲通行的《史記》整理本。 點校本《史記》的修訂,遵循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總則體例和工作程式,

以原點校本爲基礎,遵守適度、適當修訂和完善的原則,統一體例,彌補不足,以期形成一個體例統一、標點準確、校勘精審、閲讀方便的新的升級版本。 修訂本仍以金陵書局本爲底本,兼顧不同印次的文本差異。校勘所用通校本、參校本涵蓋宋元明清各個時期不同系統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版本。 通校本五種: (一)北宋景祐監本《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有配補),二十五史編刊館影印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本。此本爲現存北宋時期最重要的《史記》刻本,對《史記》正文和《集解》的校勘,釐清三家注的混淆,有重要參考價值。近人研究或以爲此本爲北宋刻南宋初遞修本,爲求方便,仍以「景祐本」稱之。 (二)南宋紹興初杭州刻本《史記集解》一百

三十卷(有配補),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此本爲北宋刻十四行本《史記集解》覆刻本,其校勘價值與北宋本相當。 (三)南宋慶元建安黃善夫《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一百三十卷,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此本爲現存最早的《史記》三家注合刻本,對於保存《史記正義》,功不可沒。嘉文勝義,彌足寶貴。但作爲建安刻本,校勘不精,誤倒衍脫,不時可見。 (四)明崇禎毛晉汲古閣《史記索隱》三十卷,清華大學圖書館藏。《索隱》單刻本保存大量《史記》及《索隱》異文,張文虎校刊金陵書局本《史記》,《索隱》主要依據此本。 (五)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此本以明北監本爲底本,經過精心校勘,是清代影響最大的

《史記》版本。 參校本五種: (一)南宋淳熙三年張杅刊八年耿秉重修《史記集解索隱》一百三十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此本爲較早、較爲精善的《史記》二家注合刻本,對於《集解》、《索隱》及其相互關係的辨正具有獨特價值。 (二)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一百三十卷,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此本以黃善夫本爲底本校訂刊刻,爲黃善夫本之後時間最早、承前啓後的三家注合刻本。 (三)明嘉靖四年柯維熊校金臺汪諒刊《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一百三十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出於黃善夫本又經校勘而成。 (四)明萬曆年間李光增補淩稚隆《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此本爲明代最有代表性的《史記》版本之一。 (五

)《史記會注考證》本,日本《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刊行會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年刊行。此本爲晚出而具有重要影響的《史記》版本。 本次修訂以版本對校爲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適當參考相關文獻、舊注引文、類書等資料。全面檢核了點校本對底本所作的校改,包括方圓括號改補和徑改,已經釐正者從之,存疑者慎重斟酌,錯誤者予以糾正。原點校本無校勘記,修訂本不再使用方圓括號標識,凡涉及底本的重要改動、重要版本異文、前人重要異説,均出校記説明所據。 點校本《史記》完成於現代古籍整理規範逐步建立的初始階段,在標點方式上作出了可貴的探索。此次修訂對原點校本標點作了全面梳理甄別,力求統一體例,修正失誤。對

三家注引書作了較爲全面的校核,對於釐清三家注文本,完善引文標點等,有較明顯的作用。 點校本《史記》出版以來,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提出了不少校勘或標點方面的意見,或見諸專書,或散在報刊,我們儘可能搜求參考,限於體例,不能一一標示,謹此一併致謝。 《史記》及三家注內涵廣博,版本複雜,歷代研究資料豐富,懸疑之處尚多,加之水準有限,時間匆迫,修訂工作一定還有不少遺憾和不當之處,敬祈各界讀者批評指正。 點校本《史記》修訂組 二○一三年七月

一貫道「十六字心法」義諦之研究

為了解決商務印書館 特價的問題,作者黃學日 這樣論述:

「十六字心法」出自古文《尚書.大禹謨》,乃舜帝承襲堯帝以禪讓禹王時所咐囑之誡命。作為傳統經學之重要篇章及宋代以降的道統核心議題,「十六字心法」的歷史價值歷經漢唐經學家的政統辨識,成為聖王政權授受之曆數。降至南宋,理學家朱熹援引此聖王授受之誡命,作為儒家聖賢傳承之心性主體,賦予其「密旨/心傳」之精微大義,並依之建立儒家的道統論述,成為儒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永恆精神依歸,開闡「十六字心法」的心性要義及入聖之道。至於一貫道,因闡發三教合一及五教同源之奧旨,以「一貫真傳」而接續「三教聖人之命脈」,於「白陽普渡收圓」的修辦實踐中,倡導繼往聖開來學作為其行道之恆誠原動力。「十六字心法」,不但成為一貫道

的核心道義,並在其天命道統真傳的論述中,作為「性理真傳」之義諦,成為圓成「內聖外王/體用合一」之修辦實踐的依據所在。然而,無論就學術歷史之發展脈絡而觀察,或從哲學義理等視域而探索,乃至於就修行實踐而省思,一貫道對於「十六字心法」之立論、開闡、定位、應用、落實,相較於朱熹之論述,存在著相應、融通、創新等重要意義。再回歸一貫道自身而言,立基於天命道統真傳的脈絡及普渡收圓的天時道運,「十六字心法」開顯出有別於傳統學術的重要價值。在此信仰體系及道統系譜中,一貫道提出歷代傳道聖人因奉天承運,繼天立極,代天宣化,「十六字心法」因而開顯出「天人一貫」之「天命真傳」蘊含。再就其三期道統史觀而言,「十六字心法」

乃為貫通「五教心法」及「三寶心法」之性理主體,體現其「古今一貫」之永恆義理,彰顯「道統真傳」之精蘊。而此命題更繫聯著一貫道之宇宙觀、天時道運之遞嬗,因而被視為「自有還無」之歸根法要,透過其天命明師之指授,揭示人人本自具足之「中/一/道心」,「十六字心法」亦兼具「性理真傳」的「內外一貫」之圓滿普遍義。另外,在一貫道的「白陽普渡收圓」之落實方針上,「十六字心法」更顯示了其與「修辦等持」的實踐措施之密切關係,彰顯其在此新向度的時代新義,以及將「堯天舜日」之理想社會具體化為一貫道普渡收圓後的「世界大同/彌勒蓮邦」之終極理想。足見一貫道對「十六字心法」之開闡立論與應用實踐,關涉著其道學體系中之「上帝觀」

、「天命觀」、「宇宙觀」、「道統觀」、「心性本體論」、「工夫論」、「普渡收圓」、「修辦實踐」等重要命題,成為其道義系統中的核心要義。透過本論文之研究,發現一貫道對「十六字心法」之論述與實踐,體現出發揚傳統論述之思路,並能融通既有之義理而有創新義的呈現。在此議題上,一貫道賦予其綰合「理學」與「心學」之格局,兼攝「本體義」與「工夫義」之內涵,融通「頓、漸」之工夫論,體現「內聖外王」之究竟圓滿。此議題更彰顯其「三教合一」式的義理詮解模式,能系統化的貫通於三教義理,並旁通五教同源之思想,用以彰顯一貫道所倡導的道之宗旨,落實於一貫道之修辦實踐層次與其濟化眾生的終極關懷,開顯其「白陽普渡收圓」之根本價值,

成為道心相傳與道棒相承之樞紐所在。一貫道對「十六字心法」的論述,不僅彰顯其自身的獨特價值,亦輝映學術歷史的漫長發展脈絡,同時憲彰聖人道統真傳的實學內涵,開顯一貫道祖述聖人的究極關懷,成為昭示人類靈性層次與永恆真理的不朽價值,是為本論文的研究發現與成果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