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完第二天頭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哭完第二天頭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崇建寫的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上下冊不分售) 和南琦的 母愛的傷也有痊癒力量:說出台灣女兒們的心裡話,讓母女關係可以有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橡樹林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哭完第二天頭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上下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哭完第二天頭痛的問題,作者李崇建 這樣論述:

沒有人想沉淪,再乖張的孩子、再難搞的大人, 心裡仍渴望愛、渴望接納與有價值…… ▍李崇建首次深度剖析個人成長歷程+對話實例 ▍   ▍在薩提爾中,當一個人能與自己的「渴望」連結,   ▍也就是擁有愛、自由、接納、價值與意義時,就能活出幸福感。   但當以下情形發生,   媽媽好難搞……   少年坐在三樓陽台,只要雙腳再往前一點,就會結束生命……   在外地讀高中的青少年,四個月沒回家,且音訊全無……   面對晚歸又愛打線上遊戲的老公,太太憤怒不己……   與媽媽鬧翻,離家出走的少女夜裡打電話給崇建……   拒學的14歲男孩,把自己鎖在房裡,一被叫喚,孩子就回:「滾!」   該如何喚

回「渴望」?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想活出幸福感,但該怎麼做?   ▍關於活出生命的幸福與意義,最能助人也自助的一本書。     鑽研薩提爾模式超過二十年的李崇建,在本書更深、也更廣地討論冰山理論中的「渴望」層次。上冊中,主要以其個人生命故事深入探討童年時母親離家對自身的影響,幫助讀者探索內在、連結渴望;下冊則以其過往在工作坊、晤談中的對話作為實例,詳加解說如何應用冰山理論,助人連結渴望。   我們那麼容易惱怒,且受制於冰山上層的行為,卻忽略了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求著愛、自由、接納、價值與意義,而那正是可以讓我們活出幸福與意義,並不斷成長的人生關鍵密碼。   ▍當你無法與自己的「渴望」連結

,如何自助?   已長大成人的你,可能心裡仍住著一個童年哭泣的孩子。你需要去探索童年時內在的冰山,去「體驗」當年的傷心、痛苦或憤怒,並將情緒釋放。也請別苛責自己,以往你隔絕情緒,僅是你的生存策略。但隔絕了傷心、痛苦或憤怒,你也將愛、喜悅與幸福阻絕在外,而此刻,你可以將自己縫補回來。   ▍當他人無法與自己的「渴望」連結,你如何助人?   你可以以好奇關心對方,藉由對話,傾聽並理解,向對方表達欣賞與愛,也讓對方覺得被接納與有價值。但你的表達沒有目的,更不是為了期待對方聽話或改變。你關心與疼惜的是眼前對愛深深匱乏的人。當對方的內在開始流動,體驗了價值與愛,你們彼此連結,對方也會獲得更多生命力。

  【特別收錄】18位「薩提爾學習者」跨領域動人專文分享 本書特色   ◎李崇建接觸薩提爾超過20年,薩提爾改變了他,也改變了他和家人的關係,他因此持續推廣薩提爾,期待更多人受益,此書是他多年推廣薩提爾的集大成。   ◎特別收錄18位「薩提爾學習者」跨領域的專文分享,那是學習薩提爾的學員們來自心底深處的感受,多篇令人感動不已。   例子一:   在那樣的一個時刻,除了我媽的聲音,周遭如此的寧靜,我的內在也出奇寧靜。在這份寧靜中,我看見一個念頭:眼前的這個女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了。   若是她不愛我,不會始終如此嘮叨。在說了數百次之後,她仍從未放棄。   即使我一次又一次,以行動告

訴她,我永遠不會是「她期待的那個樣子」,她仍從未放棄,想要我成為她心目中的樣子。   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有能力拒絕她,也有能力去愛「這樣的她」。我不需要跟從前一樣,用發脾氣的方式,去表達我自己。如果我已經明白了,並且接觸了自己的力量,我便不用對她生氣。我也可以讓她知道,我心裡的所思所想。   例子二:   若是早個幾年,我肯定破口大吼:「哭什麼哭?不會就要多練習,有什麼好哭的?」   這幾年,我學習了薩提爾模式,但是持續的學習,並未讓我變成一個不生氣的人,但是累積的覺察力,讓我在情緒升起時,還有念頭出現時,我能馬上辨認出來,不再被無意識掌控我。   看著孩子的眼淚,看著自己的情緒,一些

畫面在腦海浮現:一個無助的男孩,因為成績很糟糕,好多人對他指責,將生氣發洩在他身上,那些人是父親、母親,還有他的老師。   「你有沒有在認真啊?」「花錢讓你去補習,你考這是什麼成績?」「你會不會想啊?」「你沒希望了!」……   大量指責的話語,好多冷漠、鄙視的神情,對著無助的男孩。   那個無助的男孩,正是小時候的我。 名人推薦   畢柳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退休教授)   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普林思頓中小學教學總監)   __專文作序   李境展(新加坡商鈦坦科技總經理)   腦闆 李昆霖(佐見啦生技公司董事長)   林辰唏(演員)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溫美玉(溫

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蔡淇華(作家、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澤爸 魏瑋志(親職教育講師)   __33位「薩提爾見證者」好評推薦 各方好評   ◎畢柳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退休教授)   本書引用了許多對話的例子,來解釋如何用對話探索自己以及他人內在的期待與渴望,進而改善冰山水面上外顯的人際問題與衝突,並且穿插著理論與說明,幫助讀者了解其運用的脈絡。鄭重地向您推薦這本探索自己的內在、改善人際關係,進而增進全家人身心靈健康的寶典。   ◎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普林思頓中小學教學總監)   此書之可貴,就在於崇建把幾十個工作坊、幾千個晤談案例的精華,再加上自己生命經驗的

例證,以冰山為主體,詳加解說「渴望與自我」,非常深刻且精采。   ◎丁敘辰(沐洋心理學院創辦人)   從小確診過動症的我,與它對抗二十多年,一直到接觸崇建老師之後,才從薩提爾與冰山脈絡,接納自己與愛自己,看到過動症所帶給我的天賦。從老師的書中可以學習到如何與孩子建立連結,同時從文字中也療癒了曾經也是孩子的自己,十分推薦崇建老師的書!   ◎方華玲(Shirley Fan)(溫哥華Major Space創辦人)   了解自己,從進入冰山開始。接觸冰山理論,源於想知道「我是誰?」。對於我來說,水面部分的冰山好理解,但水下面的冰山太複雜,我學得雲裡霧裡的,不得要領。直到我看了阿建老師的《薩提爾的

對話練習》,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示範,讓我撥開雲霧,茅塞頓開。阿建老師的新書《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相信會讓渴望幸福的人夢想成真。   ◎田園(新加坡三度成長對話帶領者、新加坡前教育部華文教師)   看崇建老師的《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我想起參與老師的工作坊時,自己的頓悟和豁然開朗,如一股清涼的風,穿透自己的身體,領悟了對話的方向。   我曾在新加坡工作坊問崇建老師:「我怎麼知道我的對話是完整的?」崇建老師說:「當對話連接到對方的渴望,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冰山對話。」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讓對話推向完整,更仔細、更清晰地解釋與呈現。   ◎任珊(大山)(重慶和悅小屋家

庭教育與心理諮詢中心負責人)   我在崇建老師的工作坊中,對「以人為本」真正有了深刻的體驗與理解。老師在人的內在冰山與歷程中,好奇的對話令人讚嘆!本書則聚焦於冰山之渴望,更深入而細膩地,帶領我們更好地獲得幸福感,並能自助助人。     ◎吳麗華(Linda)[美國PCE(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副會長]   我來自紐約,有兩個孩子。老大有亞斯伯格症,內向而敏感,不善交流。之前學過不少子女教育的書,但是一直就是在他外面打轉,走不進他的心。   接觸崇建老師的課以後,慢慢看到孩子孤僻怪誕的行為下面,是一顆豐富而敏感的心。雖然無法很快走近,我開始模仿崇

建老師給孩子寫信,至今已近一年。信中表達我們對他的關懷與愛;他和我們一起做各種飯菜,我們多麼開心;他教我們玩遊戲,不嫌棄我們的笨拙,多麼有耐心;他去參加為窮人做飯的活動,早上六點就起來煎餃子,多麼有愛心。慢慢地,孩子愈來愈敞開。這也讓我深深看到連結渴望之後,生命慢慢綻放的力量。   ◎肖琳(南加大神經科學系博士、多倫多大學生物系行政助理、加拿大經典文化教育基金會理事)   認識崇建老師,是在TED上的演講,後來上崇建老師的線上課,理解幸福圓滿的狀態,即是連結渴望層次,感受宇宙萬物渾然一體,充滿源源不竭愛的能量,以及生命力的狀態。本書就是專門講渴望層次,相信可以幫助人,無論是個人的成長,還是各

種關係的連結。   ◎李境展(新加坡商鈦坦科技總經理)   我在崇建老師的工作坊中,對「以人為本」真正有了深刻的體驗與理解。老師在人的內在冰山與歷程中,好奇的對話令人讚嘆!本書則聚焦於冰山之渴望,更深入而細膩地,帶領我們更好地獲得幸福感,並能自助助人。   ◎李詩琪(藝樹村人本幼兒學園園長、藝樹村生活學習空間執行長)   二○一五年開始在柔佛巴魯承辦阿建老師的「冰山工作坊」,在辦理工作坊的同時,一邊反覆聽老師分享「薩提爾」。這幾年的學習,最大的收穫就是,逐漸有了「自我覺察」的能力。情緒出現時,若有一分「覺察」,就能更好地將自己的心安頓好,再繼續處理事情,讓我在教養和教育工作的路上,能和孩子

有更好的連結,也更懂得如何陪伴成長中的孩子。   這本書除了覺察,也深化了人的渴望連結,對於遠在柔佛巴魯的朋友們來說,這像是一個「充電飽」(行動電源),大家像是充飽了電力,帶著老師給予的溫暖、能量和愛,繼續向前行!   ◎李昆霖(腦闆)(佐見啦生技公司董事長)   因為資訊透明流通,現在的時代,當父母不容易。一個不小心用了說教的方式,就會讓小孩躲在網路社群中跟同溫層取暖,以逃避父母。   我們都會用舊有父母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因為那是我們從小到大成長的模式,是我們唯一可以學習的借鏡。我很幸運接觸了李崇建老師的工作坊,他讓我發現,原來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有新的可能。   我媽從小教我

的是,在學校如果被欺負、被打了,就一定要打回去,而且絕對不能打輸,打輸了就不准回家。於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不准認輸的思想,如果要打架就一定要打贏。這樣雖能培養起所謂社會讚賞的「堅毅」的美德,但同時也讓我心中底層充滿了憎恨易怒的習性,日後要花很多心力才能淨化這股暴戾之氣。   如今,我成了父親,希望能用更有愛的方式教育我的小孩,去克服在學校被霸凌的困境。從崇建老師身上我真的學到了許多,這本書有大量的對話範例讓我看了拍案叫好,我都有應用在跟兒女的對話,也因此跟孩子們的感情更好了。甚至,因為崇建老師的影響,讓我反思在親子關係中是否能做得更好,於是我在去年底停止工作四十天,也讓兒子停課四十天,我

們父子二人展開了四十天徒步環島之旅。那真是一趟永生難忘的父子之旅,我讓兒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讓他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是有價值的。他回到學校後,功課突飛猛進,專注力變好,變得對自己更有自信,真是不可思議的轉變。   就像崇建老師在書中說的,自我價值被肯定後,只要他想要,自然會取得成功。我很慶幸自己因為受到崇建老師的影響,提醒自己專注活在當下、跟孩子們連結,讓我的孩子們可以有一個被愛的童年,讓他們能在日後好好地成長為可以自我肯定的大人。   這世界不缺乏道理,也不缺乏知識,而是缺乏如何跟自己連結的方法。要先學會了解自己的冰山,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他人。這是一本教你如何關懷人,讓人變得更好的書

,我從中獲益良多,希望你也可以。   ◎沈邵蘭(六月初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經由崇建習得薩提爾六年,影響最深為覺察,以及一致性的溝通。人與人的情緒往往各自闡述,無法交流底層的渴望,導致心靈受苦。若不能覺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便容易產生溝通障礙。若能透過薩提爾體會美好的情感交流,更能展現真實的自己,便能得到幸福。   ◎林敏祺(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主席暨全體同仁)   阿建老師於二○一五年第一次來馬來西亞的薩提爾協會帶課,一直到今天,帶給我們最大的感動,是他活出愛人愛己的渴望。老師以一致性的溝通啟動我們對自己的覺知,連結彼此愛的能量,為全馬各地在親子教養與自我成長道路上的人們,點燃

了一盞導航燈。   ◎林瓊蘭(馬來西亞耕讀軒創辦人)   崇建曾為耕讀軒開幕,進行耕讀軒第一場演講,那是特別的經驗。崇建來馬來西亞時摔斷腿,我未能及時接到來電,他忍著劇痛上飛機赴約,完成一星期的行程。回想當時整個過程,講台上他談笑風生,看不出大腿骨裂了。許多參與的學員,不但對崇建老師好奇,也對他推廣的薩提爾模式好奇:是什麼能為人帶來這麼大的生命力?我想,崇建已將薩提爾模式內化至生命深處。這書談的是內在渴望,相信會帶給很多人啟發,並且受用無窮。   ◎林裕丞(台灣敏捷協會創會理事長、《敏捷管理生存指南》作者)   不把情緒帶入工作,是專業的表現。   這是我多年前的信念,彷彿專業就要像是理智

的機器人。數年前我遇到了敏捷管理,才開始接納情緒的存在,但遇到激烈的哭泣和暴怒時,我除了靜靜地陪伴,沒有其他的辦法。   有幸參與阿建老師的工作坊,學習到可以用好奇提問、切入感受、探索冰山等等的方法,讓情緒能量得以流動,也讓我自己在工作上感覺更像一個完整的人,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閱讀《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就像是重溫工作坊中溫暖的體驗,我特別喜歡「經由表達,連結彼此的渴望」一章中的對話案例,阿建老師不但完整地列出對話內容,也說明當時的心路歷程,值得慢慢品味。推薦《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給所有充滿愛、感受愛、帶來愛給周遭的朋友。   ◎林學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前台中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法官)  

 法律人給人愛講道理的印象,超理智的應對看似能解決事情,卻往往忽略他人、忽略自己,最後流於在情境中爭辯說理。因緣際會跟著崇建老師學習對話與溝通,看見人的行為在冰山深層的脈絡,透過調整應對姿態的對話模式,連結了自己的內在,也連結了他人的價值與渴望,讓我在工作上因為豐富的眼光而靠近了年輕徬徨的非行少年,與家人的關係也因為一致性的表達而變得更和諧無礙。   本書集結了助人成長與幸福的關鍵,以及許多學習者的轉變,邀請您與我一起看見。   ◎林志明(福智義工)   學習薩提爾的冰山對話,原是想找尋心理學與佛法相通的助人之處。參加阿建老師工作坊,卻驚豔於他自在的心,助人探索內在的渴望。阿建老師將實務經驗

與他的深刻體會寫成書,帶領讀者透過表達連結自我,實屬珍貴與難得,值得反覆閱讀,細細體會。   ◎林辰唏(仔仔)(演員、藝術家)   在學習行走冰山時,我體驗到「渴望」,就像是清澈透明的湖泊,充滿愛與自由,溫暖接納。湖泊反射出的天空、星辰、月光,像是豐盈的感受,蘊涵著不同層次的力量及更多可能。在抵達渴望之前經歷的種種,我們是否願意看見其中的禮物?一起搭上這艘船,跟著阿建船長一起出發吧!每一個面貌中的我們,都是真實且美好的。無限地祝福阿建以及讀者自由、喜悅。   ◎林宜臻(Roxy)(「薩提爾生命滋養」發起人)   原來「正向好奇」不需要答案,答案根本不是重點。「正向好奇」會讓對話者停頓,得到

間隙專注自己與辨識自己,貼近而深刻地感受底蘊的生命之流。連結渴望的瞬間,注入了高能量的意識,幸福感就這樣豐盈而通透。   ◎阿禧(See)(IAM個案執行師)   中立臨在,全然傾聽與接納,只是如此,便能創造出療癒的空間。所謂療癒,是協助人們認識自己,看見內在無意識的結構,透過自我接納連結生命力,體現內在和諧與愛的本質。這是崇建與他極力推廣的冰山,因他,我清晰地看見生命可以全然自由。   ◎洪芬郁(Candy)(雨果幼兒園負責人)   「Candy老師,你一定是一個生活幸福的人,才有那麼大的愛心,去照顧別人家的孩子!」Leo的奶奶如是說。   「是這樣嗎?我幸福嗎?」從小,身為家中五個小孩

中的第三個女兒,總以為自己的出生,是為了下面的弟弟、是多餘的,才會造成家裡的負擔。   雖然爸爸媽媽都說:「五根手指頭,咬哪一根,都疼!」但看著父母為撫養五個兄弟姊妹,從早忙到半夜,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我就自我期許:「一定要努力用功,證明給別人看:女生也能光耀門楣的。」   二○一九年的十月,崇建老師在工作坊上,帶大家一起冥想「父親」。正值七月底剛失去父親,我不覺淚流滿面。坐在爸爸的腳踏車後座,吃著剛從蒜頭糖廠買來的紅豆冰棒;爸爸因為擔心我洗澡摔倒,而出現在門禁森嚴的大一新生宿舍門口的笑容;潔癖的爸爸發現我偷偷讓狗狗睡在被窩裡禦寒時的微笑……一幕幕的畫面滑過淚濕的眼簾,那一刻,我驚覺:「天啊

!我是被愛的,我是父母的寶貝,我不是多餘的!」頓時覺得沉重的肩膀,輕了。   崇建老師說,渴望層次以下,每個人都一樣,想要被愛、被接納,感受到價值與自由;面臨挫折時,可以調動「愛」的資源。原來,外表堅強的我可以獨立面對種種的挑戰,支撐自己的,即是從小父母給予的愛與接納。無關家境的「富」與「貧」,我是幸福的!   所以,大人必須幫孩子從小建立「愛」的資源。是天性也是本然,孩子是被動的、沒有選擇權的,一切操之在大人的手中。而這些大人,除了爸爸、媽媽、兄弟姊妹,還有「老師」。特別是孩子們學涯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幼兒園老師。身為幼兒園的負責人,除了當初的「父母心」、「愛小孩」之外,更要協助老師們連結自己

的渴望、安定內在,才能有穩定的熱情去愛小孩,建立孩子渴望層次的資源。   ◎秦戈(浙江金華「李崇建對話與自我覺察」社團帶領者)   崇建老師對我的生命、我的家庭影響巨大。影響我的對話與成為一個人。   薩提爾女士說:「善良和真誠一致,先於一切治療方法。」   薩提爾的對話,有深刻的魅力,崇建老師的對話亦如此。親見崇建老師對話的夥伴,都會驚豔於他的對話,如庖丁解牛般的深刻、順遂,而感到意猶未盡。這應是對話者如本書所呈現:連結了自己的渴望,進而連結了他人的渴望。   ◎徐承庚(NLP訓練師暨沐洋心理學院創辦人)   鮮少人知道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的原形是從薩提爾模式發展出來的,在阿建老師的

工作坊及書籍裡,承庚在教學及親子教養上,都獲得莫大的幫助。阿建老師的這本書,讓冰山深處撥雲見日,更讓世人容易明瞭。   ◎曹敬唯(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祕書長、西安家和愛心理諮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   二○一二年偶遇《給長耳兔的36封信》,翻山越嶺終於找到崇建。崇建在西安舉辦多場大型講座與對話課程,尤其在全球薩提爾大會的精采演講,為眾人留下了深刻、睿智、實用的印象。如今出版《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一書,照亮溝通與教養的管道,我想把這本書送給我認識的每一個人。   ◎陳郁菁(Kate Chen)(美國舞象基金會課程組組長、薩提爾模式個人成長與親職教育助人工作者)   閱讀本書和青

少年的對話,我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有很多的觸動。我曾在成長的路上迷失方向,曾經多麼渴望有一個人,能夠了解我、接納我。閱讀這本書,我再一次陪伴當年的我。透過探索內在的冰山,我慢慢和自己靠近,愈能接納也欣賞多樣貌的自己。   推薦所有愛孩子的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這本書讓我們療癒自己的同時,也為孩子給出理解、接納與愛,如同在黑夜迷途點亮一盞暖燈。   ◎陳盈君(諮商心理師、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與自我連結、與渴望連結,是心理助人工作中最關切的,更是對話過程中的重要核心。我們一輩子都在尋找一個途徑,而與自己連結的方式,不是向外尋找,而是內在探尋。走入自己的冰山底層,在渴望層次進行工作,感受到自

我價值、被接納,與愛連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有生命力的、擁有選擇的自由。阿建老師的文字溫暖又深刻地感動我,每一個問話,都再次帶領我的心流動著,回到與自己連結之境!   ◎陳嘉珍(賽斯基金會教育長)   愛自己、連結渴望,是多麼深刻的內心狀態。經歷重重考驗後的人生,我最渴望連結的是:單純的愛。卸載多餘成分,當下即是的直觀體驗。拜讀阿建老師這本冰山實踐的新書,心中共鳴不已的就是他面對案例時所震盪出來的,單純的愛的能量,讓我們得以進入內在,療癒彼此。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有人說,心理晤談像是帶著一個問題去找助人者,卻帶著更多問題回來。我很同意。對話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而是透過

一個又一個深刻的提問,引領對方覺察與連結自我,問題自然就不是問題。每回讀阿建老師的作品,都能引發我深刻的反思,字裡行間似有一種包容一切的力量,令人多打開自己一些,多接納自己一點。閱讀這本新作亦然,除了對冰山各層次有更多的理解,同時,更看見連結渴望時所帶來的生命力量。   ◎楊惠如(台東寶桑國中教師)   認識崇建已經十個年頭,猶記那是個陽光耀眼的午後,崇建與被稱為四大天王的學生談話,讓我有個機會,重新看待這群學生。平時老是闖禍、不受教的孩子,與崇建展開一場精采的對話,我才發現:孩子們調皮的背後,充滿了觀察力與創造力。   兩年後,其中一個孩子還是中輟了。當孩子回到班上卻無法跟上進度,我請他去

書櫃找本書看,孩子挑了《給長耳兔的36封信》,我問孩子怎麼會挑選這本書呢?孩子才告訴我,崇建要了他們的地址,一人送了他們一本書。這讓我體驗到:在孩子們的心中落下一顆美好的種子,總會有發芽的一天。   時至今日,因為學習,讓我面對生命痛苦的孩子時,有機會用全然不同的眼光看待他們,深深感受這些孩子的不容易;孩子犯錯時,也可以更穩定地接納。崇建的新書,將冰山的層次梳理得更加清晰,案例可以在練習時,提供模擬參考,從自助到助人,都可以透過刻意練習,更熟練地在冰山層次中悠遊。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崇建全身心投入學習薩提爾,擁有了自己說了算的人生。他不斷透過各種形式引領個體尋找

生命,故事生動精采亦迷人。怎麼讓薩提爾流動的問答、姿態、口吻、話語等,在日常中也能具體可行?崇建的《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縮短了學習的距離,讓真實自我的淬鍊更在眼前。   ◎劉惠慈(新社國小志工媽媽)   在崇建老師這本書中,創造幸福與助人成長的實例操作,每一個步驟,脈絡清晰且清楚明瞭,透過探索做出改變,進而表達連結的渴望,讓愛流動。此刻的我心中充滿感激,一再翻閱,與愛同行,攜手陪伴孩子向前邁進。   ◎蔡淇華(作家、台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用「愛」來「報復」創傷   我一直知道崇建是有故事的人,但看完這本書後,才知道他有那麼「創傷」等級的故事。崇建用一篇篇跌宕的生命故事,帶我們走一

趟薩提爾冰山之旅;再用一則則驚心動魄的網路成癮、親子情結、師生衝突等案例,帶我們進入冰山成長歷程圖。他帶領我們從害怕、恐慌的「感受層次」,走到思考的「觀點層次」,最後走到冰山底層的「渴望層次」與「自我層次」。   崇建很會說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人;人的核心,是渴望的連結。而連結的核心,是愛。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是崇建所有薩提爾書中,故事性最高,也最好看的一本。讀完這本書,我們真的能慢慢學會用「愛」,來「報復」所有的創傷。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開啟我探索冰山之旅的那三天,永生難忘。   還記得是在崇建老師的工作坊,他邀請我上台,問了我一句:「你覺得老婆愛你嗎?」我想了想,肯定

地說:「她是愛我的。」崇建老師又問:「她做了什麼事情,讓你認為她是愛你的呢?」我說:「在我生日的時候,老婆與我的孩子們一同準備了禮物。」在講述的過程中,崇建老師問著細節,也核對我的感受,不自覺地,我的眼眶泛紅了。   崇建老師覺察到了我的淚水,一陣停頓之後,帶著溫柔的聲線問道:「瑋志,你的眼淚是什麼?」我哽咽地說:「似乎有點忘了,我真的好愛好愛我的老婆。」   原來,崇建老師在帶領著我,體驗愛的過程。   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老婆一個深深的擁抱。之後的幾天,老婆覺得我不一樣了,更懂得表達愛,夫妻的連結更加緊密了,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周而復始的生活中,一天過著一天,而忽略掉「關愛、價

值、理解、接納」才是我們內在的能量來源。   在如同當頭棒喝的點醒後,我也開始了自我對話,探索自己與家人的冰山,試著連結到彼此的渴望。這段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內心非常平靜,就像是此書中所寫的「幸福感」。   謝謝崇建老師,帶領我認識了冰山。   ◎羅鈞鴻(小虎)(知名講師、聲音教練)   人的內在力量,存在於「連結」裡,不僅是人與人的連結,也在於與自己的連結。我在阿建老師的文字中學到:開口表達,是為了與他人連結,而停頓,則是與自己連結。希望閱讀本書的你,也能透過表達,更好地「成為自己」。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崇建老師彷彿是時空旅者的嚮導,帶領每個人體驗屬於自己的冰山之旅;

除了開路,也溫柔提醒旅者別掉入假性接納的陷阱,唯有誠實回溯才能體驗澄澈美好。這套書展現崇建老師穿梭冰山上下的各種路徑,我們能跟著崇建老師在不同情境、不同議題中學會連結渴望,冰山就是我們安定自己的修練場。

母愛的傷也有痊癒力量:說出台灣女兒們的心裡話,讓母女關係可以有解!

為了解決哭完第二天頭痛的問題,作者南琦 這樣論述:

  在受傷的母女關係中喊卡 因為,放棄也不是壞事 不再努力就是放過自己!   共感大推◎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序文力薦◎黃惠萱/臨床心理師、《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作者   =====   「媽媽說,那是為我好。」 「媽媽說,聽話準沒錯。」 「媽媽說,都是因為我。」 媽媽說的,都是對的嗎? 母親,是愛的進行式,還是愛的破壞式?    那些母女之間以愛為名、在彼此關係上的種種挫折與傷害,作者南琦絕對是不在話下的過來人──母親不重視她的需求、常對她說NO,她只能用憤怒、冷漠與特立獨行去應對從小的不平等待遇……,文科背景的她甚至為此再念心理學,就為找出自己與母親之間到底怎麼了;而也因為

她看懂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愛恨情仇,更能同理且心疼有相同經歷的女兒們。  所以她在書中說了一些故事,跨及童年、青少年、成年到老後的台灣女兒,也呈現了部分本土母親的樣貌;她不將「母愛傷害」與「母親」分類或貼上標籤,也不談「修復」或「把愛找回來」的信念,而是盡力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提供不一樣的思考面向。母愛創傷對各階段的女兒有不同狀態的影響,母女關係的議題及困境或許也因人而異;然而作者期許的是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從書中有所省思、好好沉澱,帶著現在的成熟與智慧,從可能已經破壞的母女關係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痊癒力量」,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簡介南琦 文字工作者,本名劉南琦。 國家高考合格臨床心理師,現任耕

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醫院業務包括個別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親子議題、人際互動議題講座。 相關著作超過二十本,近期著作有:  ♥《爸媽何必太正經!幽默溝通,讓孩子正向、積極、有力量》(橡樹林 2015) ♥《網路社群讀心術:按讚、討拍拍、秀美照的背後,網友想怎樣?》(好優文化 2016)  ♥《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遠流 2017) ♥《當我們滑在一起:與手機世代孩子共處》(活泉 2018)相關著作:《爸媽何必太正經!幽默溝通,讓孩子正向、積極、有力量》   推薦序 走過破壞、看懂傷害、學習愛/黃惠萱 開場 從關係而來的傷 前言 受

過的傷也有痊癒的力量 第一部分  當年的孩子有些苦澀 第一章  為何在母女關係中受苦? 無法擺脫的命運,無法挑選的家人 無法不在乎的母女關係 第二章  母親「應該」是慈愛的嗎? 血緣關係≠天然的愛 我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第三章  當無法靠近母親時 童年的不愉快回憶——無法滿足的需求 常說NO的母親 第四章  供需不平的愛,一切自己來 關係放一邊,自我擺中間:屬於我的叛逆 情緒獨立後,自己更自由 第五章  母親的傷害該如何止血? 被體罰的自己,以後絕不打小孩:阿孺的故事 累積出走的能量:阿孺的圓夢計畫 第六章  若沒有母愛,該如何長大? 家庭破碎,我該怎麼辦? 我是自己長大的:健身房先生的故事

不去掌控、過度控制家人,而要祝福家人:黑皮的故事   第二部分 走過苦澀的青春歲月 第七章  所謂的叛逆,其實是被傷害、誤解 叛逆的女兒,不被了解的青少年:小柔的故事 第八章  我不是你們想要的樣子 只能在夢裡的甜點店:小希的故事 我是小提琴家+滑雪選手:陳美的故事 第九章 不典型的力量 以孝順為名的傷:女人不該man,男人不該娘 假兒子真女兒:長褲女的故事 這就是我的聲音:花美男的故事 性別議題,早晚要面對 第十章 沒有母愛還是可以學到愛 情緒是雙面刃,傷了母親又傷了孩子 失控的母親,失落的親情:小芷的故事 第十一章 都是為你好:社會期待的破壞力 堅持自己,拒絕相親:女醫師畫家的故事 「你

開心就好」是真的嗎?   第三部分 成年之後更多的理解,改變與關係重建 第十二章 不良夫妻關係,母愛大扣分 抱怨老公的母親,無法盡的孝道 父母的樣子,自己的影子 第十三章 擺脫中產階級的家庭包袱 丟開家暴的包袱:背包小姐的故事 簡單的愛與社會地位無關 第十四章 擺脫傳統倫理的枷鎖 挑戰舊有的「應該」,重新思考 女人的折損,女人的心理病 跨越禁忌,邁向現代新女性 第十五章 擺脫角色的束縛 擺脫角色的義務與責任 主婦的強迫症,唯有看清才能解脫 第十六章 和解是可能的嗎? 女人不一定要嫁掉:小敏的故事 只要讓步就沒有衝突 第十七章 如何向關係喊卡 設下停損點,停止被剝削與踩踏 不能說的秘密:高教授的

故事 情緒的苦,身體最知道   第四部份  當自己也成為母親。母親的老後與老女兒 第十八章 老女兒的舊傷痛,漫長的療癒過程 還好沒有遺憾:帶母親去旅行 第十九章 新的親密關係:在過去中學到的事 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從母女關係到婆媳關係 想成為不一樣的母親 第二十章 不讓自己活在遺憾裡 表達需要,不拐彎抹角 理直氣壯的付出與爭取 第二十一章  不複製破壞性關係 母親的夫妻關係 努力不要成為過去的妻子與母親:小柔的續集 第二十二章 如果愛可以重來 陌生的媽,陌生的愛 用耐心化解對立 第二十三章 女兒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未來仍要繼續 關係界線進可攻、退可守 【後記】不容小覷的關係 被點燃的母女地雷 大

病之後選擇放下 走過破壞、看懂傷害、學習愛/黃惠萱(臨床心理師、《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作者)  「心理師,妳會不會覺得我很好笑,到了這個年紀還在為了這些小事痛苦?」、「其他正常人都是怎麼面對這些事啊?像心理師妳呀!妳是怎麼做的呢?」這類的問題我在晤談室裡常聽到。深陷痛苦的人總是感到自己非常孤單,想像別人(特別是坐在一旁表情平靜的我)跟自己不一樣;他們認為心理師應該有神奇的力量,默默在心裡嫉妒我可以倖免於這些凡俗的痛苦。  人們常需要理想化自己的照顧者。就好比年幼時的我們會想要相信父母是完美的,如此一來才會感到安全;又像當我們踏進治療室、邁向辛苦的療癒之路時,孤獨而脆弱的狀態也讓我們

需要理想化自己的心理師,好像這麼做才能保證自己可以從創傷中復原。然而,唯有漸漸走出幽暗的人,回想起來才會真的明白,從理想到幻滅的過程是心靈健康的必經道路,不論是對父母,或是治療師。  在晤談室裡,求助者帶來的故事與難題才是焦點,所以心理師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部分的自我袒露,於是在一般人的心裡,我們是披著神祕面紗的「魔術師」。本書的作者是擅長描述故事的說書人,也是位勇敢揭開迷霧的心理師,她娓娓道來許多受苦於母女關係的故事,同時剖開自己的心,將個人爬梳療傷的過程書寫下來,讓讀者一窺心理師如凡人一般的苦楚與頓悟。  即使同為心理師,我也很難有機會看見另一個助人者以赤誠袒露的姿態分享自己的內在經

驗。如作者在書中一開始所說,她原本沒想過將自己在母女關係的療癒過程出版,而最後因著許多人的需要(我想也因著她自己的修復逐漸圓滿),決定將這些紀錄集結成書。  在晤談室裡我常陪伴那些帶傷長大的女兒,幫助她們消化成為妻子與母親後,和丈夫小孩相處時的內心糾結。一直到這幾年,自己成人妻為人母,也深刻地經歷了這些複雜的心境。  懷第二胎時,我一直很擔心大寶的情緒和適應,很擔心讓孩子感受到媽媽被弟妹搶走的心情,因為我自己是個長女,也曾經非常嫉妒自己手足;後來二寶出生,在小嬰兒的龐大身心需求之下,即使我非常努力,仍然無法時時兼顧大寶的需要,這對我來說是很挫折的經驗,我不但要負擔雙寶媽媽的疲憊,還深深因為

讓大寶體會到和自己小時候一樣的感受而內疚。    陪兩寶入睡永遠是讓人頭痛的事。當時兩歲多的大寶還捨不得和我分房睡,但是看著我側身餵小寶寶母奶,她總感到很寂寞;有一次她直要我轉過身來看著她,不要背對她,但是如果我面對她,在喝母奶的小寶必定夾在我們中間,大寶還是會傷心。在我與她爸爸的軟硬兼施下,她安靜地在旁邊等我哄小寶入睡。    等到我可以回過身陪她入睡時,她反而退到床邊不讓我親近;當下錯愕、疲累、生氣、委屈……等感受,全都浮上我心頭。回想起來,我當時沒有大發脾氣,都要歸功於多年來我被治療的經驗(是的,你沒看錯,心理師也需要自己的心理師),對於自己的議題我已有多次的覺察與處理,但痛苦終究是

痛苦呀!  我對大寶說了一串話,最重要的一句是:「你是不是怕媽媽只愛妹妹不愛妳?」大寶聽完就大哭撲到我懷裡,於是我緊急召來爸爸抱走睡著的二寶,我則好好的抱著大女兒,聽著她用自己的語言跟我傾訴她的害怕,陪著她哭完,再心無罣礙的入睡。那一刻,我為自己流下眼淚,「我當時一定也很想要媽媽這樣抱我吧!」而我終於成了可以給女兒擁抱的母親。    如果說心理師真的有什麼比一般人厲害,不是因為我們不會經歷母女關係裡面的各種掙扎,不是因為我們超凡脱俗,不是因為我們有魔法神力,不是因為我們心靈比較進化完美。要說真的有那麼一點點差別的話,就像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說的,「助人者最

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願意持續內省,我們願意養成不斷覺察的習慣,勇於接受不完美,將這些技巧和經驗帶到專業工作上,我們幫助來晤談的求助者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從愛的破壞力裡倖存,活出自己的樣子。」    也許你沒有自己的心理師,但是看著一個專業心理師,坦然接納自己生命中母女關係裡的傷痛與破壞,看她裸露直白地道出人生中許多不完美和遺憾,看著她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活出自己想要的樣貌,你會想到自己的經驗,你會覺得自己其實不孤單,你會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想,你會知道你可以活得更自由。不管是出於對母女議題的關注,或是對心理師的生活感到好奇,相信這本書都可能讓你得償所願,收穫滿滿。 打破母女關係的刻板公式,迎

向自己新關係的未來進行式! 這是屬於台灣女兒們的受傷心事, 從社會氛圍中省思、產生思維,尋找屬於我們的痊癒力量!【開場】看懂傷害才有辦法愛#本書的緣起這是我第一本足足寫了六年多的書,從得知母親癌末開始,便一點一點整理自己心情、直到現在還在進行的療癒書。 一開始無意出版,因為我不確定這樣的私領域讀者會有興趣,直到開始與周遭朋友一點一滴的分享,朋友,甚至不認識的朋友的朋友反應出乎我意料的熱烈,紛紛很主動表示想跟我傾訴自己的母女關係故事,我才發現這樣的女兒竟然那麼多。 我們的分享不是為了指責母親,不是用來內疚,而是想回顧這段關係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和自己的母親都沒有做錯什麼,只是我們無法彼此相愛。 

母親用她的方式守護這個家,也用她的方式照顧我,我想靠近她,只是我沒辦法。小時候的我不懂自己為什麼這樣被對待,我要不到答案,只能用憤怒、冷漠、特立獨行來表達,後來漸漸理解了一些事,也理解母親有自己的苦與問題,但過去累積的挫折、傷心與對母愛的絕望感已經存在,我有辦法消化嗎?這會對我與自己的家庭產生什麼影響? 念心理學的動機曾經以為「只是」對人的問題感興趣,這不就和許多人對心理學感興趣的理由一樣嗎?但我無法解釋這個「只是」,居然讓我願意克服過去數學理化都不及格的障礙,硬著頭皮修完所謂「高等統計學」(天知道我連低等統計學也學不會⋯⋯),花了足足八年的時間,在高手如雲的學術領域中低空飛過,然後又在臨床領

域中硬是生存了下來,讓原來文科背景的我吃足了苦頭。 若不是背後有強大的動機驅使,我就無法咬著心理學不放。那麼我一定在心理學中找到了什麼,或者用心理學來服務他人,一定也得到了什麼,這些加起來就足以讓我十分感恩與喜樂的做著臨床心理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