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別國語歌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吻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也說明:《吻別》是香港歌手張學友發行的第五張國語專輯,也是其第17張錄音室專輯。 ... 以同名主打歌曲《吻別》最為知名,其他歌曲則為其在此前所唱的粵語歌曲重新填詞的國語 ...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謝靜國所指導 曾夢娜的 對唱:解嚴後台灣流行歌詞中的政治與社會 (2019),提出吻別國語歌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解嚴後、流行歌詞、國族意識、性別、台北。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時銘所指導 隋利儀的 當代臺灣國語流行歌曲之詞曲關係研究(1949-2017) (2016),提出因為有 音樂與文學、詞曲配合、倒字、押韻、換韻、詞曲意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吻別國語歌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吻別(國) – Musik und Lyrics von Jacky Cheung - Spotify則補充:Streame 吻別(國) auf Spotify. Jacky Cheung · Song · 2.009. ... 吻別(國). Jacky Cheung. 愛與交響樂/ 音樂無疆界演唱會20096:32 ... 紅日(國語)Hacken Lee.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吻別國語歌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吻別國語歌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每天愛你多一些》原曲為《真夏的果實》(真夏の果実),由日本樂隊南方之星演唱,作曲者為該樂隊的主唱桑田佳祐。在香港,該曲經林振強填詞、杜自持編曲後,更名為《每天愛你多一些》,通過歌手張學友出色演繹,此曲逐漸成為華人地區廣為人知的著名流行歌曲之一。
在專輯《情不禁》推出后,《每天愛你多一些》成為廣受歡迎的一首單曲,在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排行榜」上榜多達32周。
1993年,臺灣填詞人姚若龍重新以國語填寫歌詞,而歌名依舊為《每天愛你多一些》,也由張學友演唱,收錄于《吻別》專輯中,但國語版本的影響力卻始終不及粵語版本,包括一些擅長國語的歌手在翻唱時仍舊選擇演唱粵語版本。
《每天愛你多一些》(粵語版)在推出后不僅迅速搶佔香港市場,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及中國大陸等地廣受歡迎。在推出《每天愛你多一些》(國語版)前的數年時間裡,《每天愛你多一些》(粵語版)為粵語流行音樂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普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對唱:解嚴後台灣流行歌詞中的政治與社會

為了解決吻別國語歌詞的問題,作者曾夢娜 這樣論述:

本研究在社會變遷的大框架下,以台灣解嚴後的流行歌曲,包括國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言歌曲的歌詞和部分MV為文本分析對象,綜合運用形象學、媒介學與跨學科研究考察解嚴後流行音樂中的國族與族群意識、性別意識以及都市(台北)敘事。解嚴後,台灣流行樂壇興起新台語歌運動,積極加入台灣化的浪潮。福佬人在新台語歌謠中頌揚福佬族群的歷史、文化和生命經驗。這啟發了原住民和客家族群,他們也紛紛創作流行歌曲發展族群想像。台灣意識空前發展。然而,進入新世紀,為了迎合中國大陸市場,台灣主流樂壇刮起具有「泛華人意識」的「中國風」。至於1990年代新台語歌運動累積的巨大能量進入新世紀後則被獨立樂團接收,他們堅持台語創作、挖

掘在地文化、紀錄在地經驗。另外,解嚴後台灣流行歌曲一方面通過舊手段(性別氣質、性別角色與空間的定型)來鞏固異性戀父權秩序;另一方面又呼應性別平權運動,書寫自主意識崛醒的女人、不夠man的男人以及同志的婚戀故事來解構異性戀父權體制。最後,解嚴後台灣流行歌曲中的台北敘事一方面延續60年代開啟的「流浪」主題,聚焦外地人的思鄉之情和無助茫然;另一方面,隨著市民團體對都市空間規劃的積極參與發展出「在地人之聲」,通過權力地景、消費地景、情慾地景的呈現提醒聽眾空間是社會的產物,並通過佔領、城市漫步和「假髮」的日常空間實踐展示都會人的主動性。

當代臺灣國語流行歌曲之詞曲關係研究(1949-2017)

為了解決吻別國語歌詞的問題,作者隋利儀 這樣論述:

歷來研究流行歌曲無論就押韻、意境探討,多半僅著眼於歌詞,鮮少將詞、曲共同進行討論。然,歌詞乃音樂的一部分,脫離音樂的歌詞僅具文字形式,它可能只是詩、散文,與音樂無關。本文將從傳統韻文及戲曲理論為基礎,以一九四九年至二○一七年間國語流行歌曲為範圍,探討詞曲之間的關係,內容分別為倒字現象、押韻、換韻、變格押韻情況及流行歌曲之聲情意境,結合二者共同進行論述,研究方法由歌譜蒐集、聽覺調查、分析現象並解釋現象。所探討的譜例皆做詞曲分析,並於最後提出研究成果,說明流行歌曲仍有遵循古代韻文及戲曲的運用技巧,目的是讓歌曲和諧動聽。另一方面,亦對流行歌壇於詞曲創作與演唱上提出建議,以提昇流行歌曲的講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