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橋效應觀察紀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陳建州、吳文華所指導 李安隆的 根據現地微振量測評估人行吊橋之振態參數變化與環境因素效應 (2017),提出吊橋效應觀察紀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隨機子空間識別、人行吊橋、微振量測、活載、質量變化、邊界條件改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建築藝術研究所 曾旭正所指導 邱榮漢的 大學與社區的藝術營造台南大崎社區營造經驗的啟發2007-2009 (2009),提出因為有 行動經驗、社區觀察、藝術營造、環境計畫、社區認同、藝術農村的重點而找出了 吊橋效應觀察紀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吊橋效應觀察紀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根據現地微振量測評估人行吊橋之振態參數變化與環境因素效應

為了解決吊橋效應觀察紀錄的問題,作者李安隆 這樣論述:

經由提出改用時間延滯參數為縱座標的改良式穩定圖與建立三階段的篩分程序,本研究團隊最近發展出一套足以精準識別結構各振態頻率、阻尼比與振形的隨機子空間識別機制。本研究乃根據這個新開發隨機子空間識別法於土木結構應用的基礎,針對人行吊橋的振態參數變化與環境因素效應進行深入探討。我們以碧潭吊橋為目標進行連續24小時的現地量測,包括橋面的多點微振量測、主纜背斜段鋼鉸索的單點微振量測、吊橋垂度量測、空氣溫度量測以及活載(橋上人數)紀錄。利用橋面多點微振量測,便能精準識別出橋面重力向撓曲振態的頻率;而透過主纜背斜段鋼鉸索的單點微振量測,則可依弦理論有效估算其索力。關於環境效應,本研究主要分析空氣溫度、活載以

及平均振幅反應對橋面振態頻率、主纜背斜段鋼鉸索振態頻率(索力)以及吊橋垂度的影響。吊橋垂度與三項環境因素的相關性皆在0.8以上。橋面振態頻率BV1與環境因素相關性皆不高,BV2與三項環境因素呈現強負相關,相關性都高達0.8以上,尤其是平均振幅反應;鋼鉸索振態頻率(索力)只與活載有高度正相關性。由此可推論,人行吊橋重力向撓曲振態頻率的變化主要可能來自於活載增加所帶來的質量變大或邊界條件趨向鬆散。為明確判斷垂度變化來自於何項因素主控以及BV2變化到底主要是來自質量或邊界條件改變的影響,本研究進一步建構碧潭吊橋之有限元素模型以進行詳細分析。經過模型分析,垂度可明確看出是由溫度控制。另一方面,有限元素

分析結果證實潭吊橋因活載產生的質量改變確實足以對重力向撓曲振態頻率造成影響,但變化幅度卻比實測所觀察到者來得小。因此在考慮活載質量後,進而將不同橋面邊界支承條件下的振態頻率值與實測值進行比較後可以得知,邊界支承條件在幾乎沒有活載的情況下相對接近鉸支承,但隨著活載的增加卻會逐漸趨近滾支承。所以對於橋面本身質量相對不大的人行吊橋而言,活載所伴隨的質量變化以及邊界條件改變都明顯對其振態頻率產生影響。

大學與社區的藝術營造台南大崎社區營造經驗的啟發2007-2009

為了解決吊橋效應觀察紀錄的問題,作者邱榮漢 這樣論述:

摘要「大學與社區的藝術營造」從居住環境與人文藝術的關懷開始,當政府與民間同時大力推動社區環境美化與公共藝術營造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大學與社區在各地域性上所能發揮的實質影響力,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中我們也不能放棄深耕在地文化的重要性。從過去的推動經驗上來看,大學資源投入地方發展課題方向多屬於學術上的貢獻,而漠視校園師生充沛的創意思考與行動活力的發散,尤其面對報告式的短暫停留與校園封閉式的象牙塔觀,阻斷許多大學與社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價值,在台灣大專院校林立的現況裡,可及性高的開放式校園政策,夾帶軟、硬體資源將被視為未來社區發展與提昇區域生活環境品質的重要角色,所以本研究以「大學與社區的共同營造行動」

為我們所追尋最佳結合,探討在互為主體的營造過程裡,創造社區與大學有機合作的循環關係並更進一步提出期待「大崎藝術農村」可能性的發展構想與願景。筆者自2007至2009年於台南大崎行動參與社區營造工作期間引發經驗的省思,在研究過程中分成三個部分:一、將「行動經驗特徵」與「社區觀察特性」上提出指認作為研究的基底,二、從內、外部條件中分析可能性的合作方式與發展願景,三、於生活實踐範疇裡構思行動方向,四、最後冀望在論述中找到「大學與社區藝術營造」的共同價值。關鍵字:行動經驗、社區觀察、藝術營造、環境計畫、社區認同、藝術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