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業薪資排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各行業薪資排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照寫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和李凱的 假精確時代:大數據的合法詐騙,讓你上鉤還服服貼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軟體工程師薪水多高?台灣網路IT 業年薪行情破百萬?也說明:首先,從台灣最大人力資源網站104 人力銀行的「各行業薪資與工作機會」統計來看,軟體工程師是相對高薪的工作,而且就業市場的人力需求旺盛:平均每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保險金融管理系 黃文聰所指導 吳珮綺的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綠色保險銷售因素之研究 (2021),提出各行業薪資排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計畫行為理論、綠色保險、環境關注、激勵。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周育仁所指導 吳沛璉的 政府與企業互動之探討:以一例一休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一例一休、修正後系統論、政企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各行業薪資排名的解答。

最後網站「薪情平台」月薪6.1萬薪資排名前10% - 公視新聞網- 公共電視則補充:主計總處去年推出「薪情平台」,希望給民眾在選擇職業時的薪資參考,但不少民眾發現只要月薪在6萬1千元以上,就算擠進全台薪資排名前10%。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各行業薪資排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為了解決各行業薪資排名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

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第一冊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第二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第二冊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

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第三冊簡介】   春秋,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服膺「賴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則,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戰國,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人民躲不掉的日常,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   雄辯,是戰國的風格標誌。墨家以「天志」保證兼愛;孟子讓「仁義」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荀子講「禮」的約束訓練;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而在南方的楚文化,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

原。最後勝出的法家,靠的是現實示範,由此建立「絕對王權」的起點。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抗拒死亡、相信久長,是秦始皇的執念;雷厲執行一統、重今賤古,是秦始皇的野心。但法家的「輕罪重罰」,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冊突破看點】   ◆從《左傳》等自殺故事,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戰」,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從兵馬俑考古,挖掘秦始皇「空前」的心事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第四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

。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

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第四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第五冊簡介】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

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第五冊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第六冊簡介】   漢帝國崩落,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軍事的、貴族的、異族血統大舉襲來的時代,也是一個土地關係翻新、莊園經濟崛起、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是這時代的兩本奇書,標誌著「品」高於「用」的品鑑人物態度,名士崇尚清逸、風流,寧為棄才。在虛無生命心態下,佛教依附黃老東來,成為中國思想新鮮的元素。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

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第六冊突破看點】   ◆一次讀懂「中古」中國的獨特個性   ◆深度認識五言詩,以及無可取代的陶淵明   ◆以營造美文的態度,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亂華的不全是胡,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打破朝代史觀,好好看一看北朝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

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

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

」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

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

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

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

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

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

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

,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

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

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

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

(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

,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我的朋友楊照,以十年時光,透過漫長的「民間講堂」,爬梳中國史的層層迷霧,最終要推出一套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我衷心期待,也誠心推薦。   楊照是臺灣典型「公共知識份子」,博雅多聞,見識恢宏,能見人所不及見,敢言人所不敢言。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論述風潮中,他標舉多角度、多面向,客觀理解中國史,才可撥雲

見日,凸顯臺灣史的獨特性。這就是師承胡適之,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自由主義學風!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閲讀這一系列的書,也認為在此時此刻出版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記得三十年前陪伴兒子讀國中歷史時我非常焦慮,因為歷史課本中完全是刻板的,甚至帶有政治立場的中國史,臺灣幾乎是故事裡的路人甲,是不存在的。於是我決定矯正這樣的觀點,為兒子完成了一個「有臺灣」存在的歷史大表格。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歷史敎育中長大,所以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靠大量閲讀可以找到的臺

灣史料。多年以後,我陸續讀過楊照寫的關於臺灣歷史的觀點,有很多的啓發,也更加相信,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中國歷史絶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拋開所有的政治論述和目的,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是我最能接受的論點。想要了解臺灣,我們得先了解中國,這並不違背臺灣的主體性和尊嚴。   期待這一系列書籍的出版。   ──小野(作家)   過去臺灣人所受的教育,總被教導「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近年則以「去中國化」一詞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其實「去中國化」並不是指揚棄漢字(揚棄漢字的是共產黨政權)或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去中國化」去的是「奉中國為正朔,視臺灣為邊陲」的史觀。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能閃避,甚至要深入了解,如此,才能用最高明的態度尋求相處之道。   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歷史是一條延續的長河,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找到方向往哪裡去。問題在於,歷史的詮釋權往往落在政治權力擁有者手上,由此建構的史觀,不僅單一而且偏狹,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偏偏執政者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過去教科書裡所描述的中國史,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應該是思辨的題材,是啟迪人心的寶庫。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放眼中國千古歷史,提供嶄新的視角,給讀者重新省思,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如果我們看鄰近的日本,長期以來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不管在學院或一般知識界都是如此。然而,長期以來,臺灣缺乏引路人帶我們走進中國歷史。   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庫,中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對於中國是何種態度,我們都要理解這個鄰居給我們的影響,透過歷史理解中華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然而,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難懂,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的稗官野史,無法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楊照的這部通史,幫大家補了一堂不一樣的中國歷史課。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在戰後幾代人的體制教育中,我們從未好

好地認識中國史,而過去三十年來,當我們(正確地)典範轉移到臺灣史視角,更不重視中國歷史了。但誠如楊照所寫,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若能認識那漫長文明所留下的遺緒,如何作為一個外在力量與內在因素,影響或形塑了當下在臺灣的文化內涵與自我認同,我們才更能建立起新的主體身分。這個工作或許沒有人比楊照更適合,一位受過專業中國史學訓練又懂得跟大眾說故事的作家與民間學者。   ──張鐵志(作家)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浩瀚紛繁,想要從中梳理,有時望而興嘆,不知從何讀起。楊照先生這一系列《不一樣的中國史》,則巧妙地找到了詮釋的角度與觀點,不僅思辨歷史的意義,也讓過去的歷史鮮明地活在當代。  

 讀歷史學智慧,歷史不是教科書上的教條文字,更需要理解與善解,挖掘它的價值。《不一樣的中國史》就是這樣的好書,值得探閱。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有句話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當中獲得教訓。」   楊照老師以十年時間「說史」,匯集出百萬字篇幅的大作,訴說曾經輝煌帝王將相、熱鬧尋常百姓人家,儘管早已化為塵土,留下的典故依舊震耳欲聾。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   無論從文化傳承、地緣關係或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可惜因為過往糾葛及現勢衝突,中國歷史的價值逐漸在臺灣遭到忽略或誤解。   楊照新著《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逆勢而起,

意義何在呢?   一、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展現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及詮釋。   二、重視意義脈絡的「通」,扭轉目前簡化、割裂中國歷史的學習方式。   三、統整海峽兩岸、日本及西方學術界跨學科研究成果,非一地、一家之見。   要真正認識臺灣,至少得連結中國史及東亞史脈絡來理解,楊照新著做了連結中國史的部分,但還沒結束,後勢值得期待。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授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年來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有限的中學歷史課堂數,加上升學仍然是重要目標,歷史課的進行多半還是偏重於「歷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至於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出的,通常也只是一句「歷史知識是史家研

究的成果」簡略帶過,於是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課本內容就只是一堆看似有系統的知識堆疊。   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欣然看到史家梳理史料、比較推論的過程,在楊照老師的筆下生動展開,「歷史知識」有了活脫脫的生命歷程,而「製作歷史」的曲折和迷人,也讓史家們的經驗成了一部動人的精采人生。這真是一套好書!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從過往的編年史編排,改為主題式的探究學習,雖然能啟發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但也可能讓學生忽略客觀事件的細節與結果。因此在課堂學習過後,若能選擇閱讀楊照先生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

,必能深化學生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   誠摯推薦給大家。   ──曾冠喆(私立薇閣中學教師)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綠色保險銷售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各行業薪資排名的問題,作者吳珮綺 這樣論述:

因氣候變遷造成經濟重大損失,此時綠色保險的興起,提供一個良好的補償機制,政府亦透過「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來積極推動,然而實際之投保狀況並不如預期。保險從業人員為一重要之中介角色,保險從業人員是否願意投入推動,實質影響投保的績效。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試圖從保險從業人員角度探討影響綠色保險銷售因素,期許透過本研究瞭解保險從業人員所扮演角色與影響其投入綠色保險之關鍵因素,並有助於提供政府作為推動相關綠色保險政策建議。實證結果顯示:個人或公司有無販售綠色保險經驗在各構面中存在顯著差異;在年齡和年資方面,顯示對環境關注存在顯著差異;研究構面間相關程度皆呈統計上顯著正相關。所以,保險從業人員

具有越高的環境關注,對於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越有正向的影響,進而對於銷售綠色保險的意圖與行為越有正向影響;且當保險從業人員受到物質的激勵時,對於銷售綠色保險的意願跟行為越有正向的影響。本研究加入環境關注與激勵構面,能更充分瞭解保險從業人員對綠色保險銷售意圖與行為之影響。此外,本研究亦針對政府及保險公司在推動綠色保險的作法,提出具體建議。

假精確時代:大數據的合法詐騙,讓你上鉤還服服貼貼

為了解決各行業薪資排名的問題,作者李凱 這樣論述:

如何讓人相信一句非常荒誕的話?加上一個數字就可以了! 「資料夠多,你想要有什麼結果,大數據就能給你什麼結果。」 你被數據欺騙的次數,可能比你吃的米還多!   ◎人類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宣稱,他為100萬人測量了精確體溫,在統計了體溫結果以後,最終得出結論:正常體溫應該是37℃!   但其實,卡爾測量的是腋溫,並不適用其他部位測量體溫,這就體現出,這一數字結論本身帶有某種偏差。   「正常體溫」的定義並不精確,甚至是主觀臆想,但這種典型的「假精確」,幾百年來人們卻深信不疑。   ◎職場上的加薪陷阱,你看出來了嗎?   老闆有一天良心發現,決定為每一位員工加5%!全體員

工歡騰,覺得自己終於能「出頭天」了,更加賣力上班……   幫員工加薪?小心是老闆的「變相自肥」!   老闆的年薪是2000萬元,以5%計算,老闆能加薪100多萬!   「這一年每個人都能加薪5%」,遠遠比「我的加薪是你的幾百倍」溫柔得多,儘管這兩句話本質一樣!   ◎你看到的,都是對我有用的數據   該網站訪問量日成長率達800%──其實該網站1月3日訪問量只有10,而一月4日訪問量到達90。   有35%的被調查者購買了本產品──這個例子一般會用在公司強調產品的受歡迎程度。但公司顯然刻意隱瞞了另一點,那就是消費者購買後,有80%的人強烈要求退貨!   ◎比詐騙集團更恐怖的,是大數據時代的

合法詐騙   本書全面介紹了各種類型的數據陷阱,剖析詳細生動的案例,最後列出了幾項避免數據陷阱的妙招,幫助大家在工作、讀書學習、購物等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辨識出數據騙局!   在這個假精確時代,你還甘心被騙走這麼多錢跟時間嗎?   作者簡介 李凱   數學與應用數學系,高級軟體工程師,擔任過數據分析師、專案經理等職務。主要從事大數據環境下的商業數據分析,設計酒店、金融證券、建築和行動通訊等多個行業。 前 言 第一章 數字也會說謊 一、數字並不是你看起來那麼龐大 (一)網路上的「大數字」 (二)教育中的「大數字」 (三)生活中的「大」數字 (四)缺乏對比,數字大小未可

知 二、這些數字是捏造出來的 (一)網路造假 (二)票房造假 (三)胡亂預測 三、看穿數字中的「假精確」 (一)廣告中的「假精確」 (二)生活中的「假精確」 四、數字真實,包裝後也會認不出 (一)你看到的,都是對我有用的 1.醫學研究中的「最優選擇」 2.經濟數據中的「最優選擇」 3.商業上的「最優選擇」 4.媒體報導上的「最優選擇」 (二)指鹿為馬,無效的比較 1.生活中的數字陷阱 2.票房中的數字陷阱 3.工作中的數字陷阱 (三)改一改,數據變了樣 1.平均值,典型值? 2.圖表,徒有其表 五、拙劣的數字謊言 (一)廣告中的數字謊言 (二)網路中的數字謊言 (三)投資中的數字謊言 (四)所

謂的「公式」 第二章 風險中的數字陷阱 一、虛假的「小」風險 (一)科學中的「小」風險 (二)金融中的「小」風險 二、虛假的「大」風險 (一)科學上的「大」風險 (二)生活上的「大」風險 三、風險也分相對與絕對 (一)科學上的風險 (二)生活上的風險 四、科學謠言扎根於數字陷阱 (一)「大」數字 (二)風險「相對論」 (三)關聯不是因果 (四)毫無意義的比較 (五)離開劑量談毒性?請不要耍流氓 第三章 注意:迴歸分析也有陷阱 一、數字相關≠因果聯繫 (一)醫學上的數字陷阱 (二)網路上的數字陷阱 1.機緣巧合產生的相關關係 2.聯合變動 3.顯著相關性,變量之間毫無影響 二、A和B,哪個是

因?哪個是果? (一)科學界的因果倒置 (二)經濟上的因果倒置 (三)學習上的因果倒置 (四)廣告上的因果倒置 (五)教育上的因果倒置 三、遺漏變量,分析有誤差 (一)學校考試成績中的數字陷阱 (二)健康上的數字陷阱 (三)機率上的數字陷阱 1.環境謬誤——假設整體的機率就是個體的機率 2.獨立性謬誤——需要證明獨立性,卻假設獨立性先驗存在 3.檢察官謬誤 四、無關變量太多,結果無意義 五、預測趨勢胡亂分析,結果很可笑 第四章 統計調查,數字陷阱的重災區 一、樣本數據不足,離正確結論失之千里 二、資料不相配,何談正確結論 (一)媒體的不相配數據 (二)廣告中的不相配數據 (三)醫學上的不相配

數據 (四)公司營運中的不相配數據 三、樣本選取錯誤,系統誤差不可避免 四、人性弱點,被調查者不一定說真話 五、問題問得好,被調查者才會答得好 第五章 廣告中的數字陷阱 一、徵才廣告有隱情,虛假薪資誘人心弦 二、商品折扣增加四〇%,你是否心動? 三、裝潢陷阱玩弄低價數字遊戲,你能看清嗎? 1.展開面積≠投影面積 2.單位不同,小心有詐 3.外牆面積與內牆面積 4.圖紙與預算書中的尺寸要一致 四、公司產品滿意度九九‧八%,幌子不少 五、廣告中的辛普森悖論 (一)藥物 vs 安慰劑 (二)考試成績 (三)吸菸與健康問題 六、數字形式巧變樣,感覺不一樣 (一)模糊字眼 (二)「大」數字 (三)精確

數字 七、價格就怕比,弄得消費者沒主意 (一)第一個數字 (二)消費者的中庸之道 (三)我們只是缺少一個購買的理由 八、特價房屋,特價可能只是錯覺 第六章 網際網路的數字陷阱 一、婚戀網站陷阱多,機器人帳號遍地開花 二、網路金融,產品收益說得不可靠 (一)年化收益率一六%?零風險? (二)貨幣基金收益八%? (三)高收益吸睛,文字遊戲? 三、你的粉絲究竟有多少是虛假的? 四、網際網路的KPI,內幕真不少 1.用戶註冊數 2.活躍用戶數 3.用戶瀏覽數 五、網路上有排行,灌水太多不可靠 (一)品牌榜 (二)暢銷榜 (三)信譽榜 (四)排名應有准入門檻 (五)網路平台當擔責 六、直播平台很熱門,

隱情很多,湊成堆出現 七、流傳二十多年的假數據,是時候拆穿了 八、網路數據造假為何頻頻出現? 第七章 企事業單位營運的數字陷阱 一、學校考生真是不同凡響,你關注上榜人數的背後了嗎? 二、藥價下降了,你覺得醫藥費真的會少嗎? 三、霧霾減輕了,真的是車輛限行的原因嗎? 四、電視收視率有那麼簡單嗎? (一)收視率的玄機 (二)收視率為零? (三)收視率 vs 收視占比 五、上市公司融資額,造假危險且愚蠢 (一)上市潛力股公司 (二)上市企業所投公司 六、高鐵上座率大於百分之百,有的車廂還沒人? 七、可恨的誘餌式標題,死亡率可不能這麼對比 第八章 生活中的數字陷阱 一、攤販找你小錢,先不要著急走開

(一)耍賴裝傻 (二)障眼法 (三)墊秤 (四)耍秤 二、步數多,健康也不一定會來 1.步數≠運動強度 2.生活步數≠運動步數 三、有折扣就便宜?可沒有那麼好的事 (一)折扣陷阱 (二)贈品陷阱 四、體重減輕,減肥就成功? (一)越減越肥 (二)失戀減肥 (三)紋絲不動的體重數字 (四)瘦卻乾癟著 (五)身材好,體重卻沒變 五、視力度數就一定可靠?小心近視 六、葡萄酒看年份,這種常識不可輕信 七、前面有坑,小心掉入中獎陷阱 八、二手車看里程數,多長心眼別被糊弄 第九章 避免數字陷阱有妙招 一、大數據的困局,N≠所有 二、大數據,用小規模實驗求證 三、尋找偏差,不要被權威迷惑 (一)有意識的

偏差 (二)無意識偏差 (三)將資料與權威人士劃清界限 四、問自己,是否遺漏了什麼? (一)缺乏比較 (二)遺漏原因 五、拆穿偷換概念的把戲 (一)統計口徑不同 (二)口頭回答不可靠 (三)目的不同 (四)無理比較 (五)標榜第一 (六)文字遊戲 六、用提問將毫無意義的數據打回原形   前言   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   首先要掌握事實,然後你可以隨意歪曲它們。 ——馬克‧吐溫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大爆炸的年代,周圍充斥著越來越多的資訊。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儲存與提取資訊。資訊如此之多,真假莫辨,好多人全盤接收,結果吃了虧。不過,吃一塹長一智,人們對周圍的資

訊越來越有免疫力,質疑聲從來沒有斷過。   應了那句老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虛假資訊總會在不知不覺中侵入我們的大腦,影響我們的決策。   數字作為資訊的一種,其中蘊藏的陷阱不知有多少,數都數不清。這些數字陷阱隱藏得很深,如果稍不注意,就會掉入其中,損失慘重。   當看到我說的這句話時,你可能會驚呼一聲:「對,我就遭遇過一次數字陷阱!」   當我問你時,你可能會提起你在商店購買蔬菜時的缺斤短兩,也可能會提到在商場購買商品的時候遇到的折扣陷阱。你會後悔,太不應該追逐眼前的小利了,結果落入商家設計好的陷阱中。   你可能只是遇到過少量的數字陷阱,並不清楚這大千世界數字陷阱何其之多。在

看完本書之後,不要害怕,但請在今後擦亮你的眼睛,找到我提出的這些陷阱,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數字陷阱整體來說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人為故意製造的陷阱,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欺騙大家,增加自己的利益。另一種就是人們無意中製造的數字陷阱。可能是因為認知能力不夠,也可能是在哪一方面有所疏忽,數字陷阱就悄無聲息的來到我們的面前,我們再走一步,就會落入其中,而結果往往正是那樣。   數字一出現,往往會讓最冷靜的頭腦發熱,做出衝動的事情或者不理智的決定。二十世紀發生在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觀點。   一九五〇年二月九日,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宣稱美國政府徹底被共產黨黨員滲透。他偽造了

一份名單,上面有兩百零五名隱藏在美國政府裡的共產黨黨員,但他並沒有給出準確的名字,只是拿出了一個看似確切的數字。   不僅如此,這個數字不是一成不變的。他一開始聲稱名單上有五十七人,在二月二十日他又改口說有八十一個不忠誠的隱患人員。麥卡錫很明顯沒能一次性編造出這些數字來。事實上,早在一九四七年,美國政府就對國會中的一百零八位職員進行了「忠誠度調查」。他們的忠誠度備受懷疑。至一九四八年,僅有五十七人仍受僱於國會。   我們可以試想是這份調查洗清了這五十七人的冤屈,也可以像麥卡錫一樣說他們是「政府承認的共產黨員」。「八十一人」這個數據正是從這份涉及一百零八人的調查中得出的。與此同時,另一份一九

四六年呈遞給國會的報告得出共有兩百零五個共產黨黨員,那份報告證實兩百八十四個有潛在安全隱患的人員中已有七十九人被裁。   美國政府加緊防禦,匆忙要求麥卡錫證實他的數字來源。麥卡錫卻絲毫不在意這件事。他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我不回應指控,畢竟我才是控方。」   他的名單影響如此重大,以至於這種效應形成了一個專有名詞「麥卡錫主義」,專用於指製造冤假錯案的慣用做法。麥卡錫作為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也告訴了我們數字可以怎樣被濫用。他只是隨意的扔給擔驚受怕的大眾幾個數字,就使他們恐懼起來,並引起一場政治迫害。   本書意在揭開數字陷阱的面紗,還你一個真實的數據世界,爭取將生活中、廣告裡、單位機構營運,

乃至現今最炙手可熱的網路世界,將各個方面的數字陷阱一網打盡,幫助你遠離欺騙,維護自身的利益。數字陷阱不可怕,它就是一隻紙老虎,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方法,堅持理智,這種陷阱很快就會被填平,讓我們一馬平川的大踏步前進。   在即將到來的大數據時代,數字陷阱還會有其他更加隱蔽的表現形式,應用本書所講述的方法,我們一起來辨別,並提高我們的「數字免疫」能力。  

政府與企業互動之探討:以一例一休為例

為了解決各行業薪資排名的問題,作者吳沛璉 這樣論述:

勞資議題在台灣社會越顯重要,2016 年蔡英文政府推出「一例一休」,著重在「工時」與「休假」兩部分加以改善,美意希望提升勞權,卻遭致勞資雙方的反彈,惟實施不到一年的時間,經歷兩次修法。多數勞工團體反對政府刪除七天國定假日,以及加班時數、例假與特休雖有一定的保障,卻同時造成許多勞方與資方在工時調整上的困擾。企業則因為制度僵化,以致成本提高不少,連帶影響民生物價的調漲,間接造成社會諸多問題,加深勞資對立。2017 年政府著手第二次修法,調整「一例一休」相關的規定,原先勞方的權益不再有法定約束力,也增加企業營運的彈性。兩次修法對勞資雙方皆有影響,涉及社會團體與政府之互動。本研究透過「一例一休」立法

程序,了解勞資團體與政府間的關係如何影響決策,以及何種政企模型適合解釋我國政企關係?企業對政府的影響力是否大於勞工的影響力?影響政府二次修法的因素是什麼?本文透過檢閱勞資關係與「一例一休」相關文獻,發現鮮少以角色互動為出發點,因此透過政府與社會關係研究途徑及政企相關文獻建立研究架構。進而運用M. G. Roskin(2010)等學者針對David Easton 系統論所提出的「修正後系統論」探討兩次修法過程,並以Anna Ni&Montgomery Van Wart(2015)提出的三個政企模型,分別為企業中心模型、戰略模型與利益相觀者模型,分析兩次修法政府與企業關係之變化。研究方法上,本文主

要採以質性研究,透過文獻回顧了解「一例一休」修法歷程,此外,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勞工、企業、勞資學者及立法委員對修法之觀點,進而釐清兩次修法政府與社會團體之關係,從中觀察政企關係如何影響政府決策,而使兩次修法結果截然不同。研究結果發現:(一)勞資交集不密切,勞工代表性不足,企業更具組織性。(二)「一例一休」兩次修法主導者皆為政府。(三)勞資關係不對等,勞工與企業對政府表達訴求方式不同。(四)二次修法主因在於內閣重組、考量選票利益。(五)在全球競爭市場中,國家追求經濟發展,與企業多在「合作」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