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 全國工商服務資訊網也說明:公司登記資料. 統一編號, 03795101. 公司名稱,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負責人, 黃耀興. 登記地址,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2段88號6樓. 公司狀況描述, 核准設立.

明道大學 環境規劃暨設計研究所 林文賜所指導 陳玉妹的 集水區泥砂敏感區位回收效益之評估 (2006),提出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泥砂敏感區位、集水區分析、回收造林、模糊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張勝彥所指導 蕭景文的 平溪地方經濟之歷史考察 (2001),提出因為有 平溪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테이블의내용環盟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則補充:台灣北斗生技股份環盟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統編:28486953,地址:桃園市桃園區新埔六 ... 技術絨紫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興發精準生技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集水區泥砂敏感區位回收效益之評估

為了解決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的問題,作者陳玉妹 這樣論述:

台灣因為社會與經濟快速發展,農業活動已經往高山地區移動,對於山坡地過度開發、不當及違法之土地利用,原本做為造林使用之土地,現已被人為利用於種植水果與蔬菜,不適當之農業活動將會嚴重污染水源。以農業非點源污染來源,例如山坡地農業之泥砂產量等,已被證實是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Kuo et al., 2000; Lin et al., 2004)。近年來,台灣許多集水區污染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整合數值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集水區分析、坡面泥砂產量評估(Sediment Yield Estimation)、植生緩衝帶(Vegetated Buffer Str

ip)及高遞移率之泥砂敏感區位概念,輔以衛星影像資料與地理資訊系統技術,評估七家灣溪集水區之土地利用方式及泥砂回收造林之效益。評估結果顯示,超限利用之農地大都分布於低遞移率區位,其回收造林之效益較低,因此建議回收之高遞移率泥砂敏感區位約為35.98ha,若將高遞移率區位及超限利用之農地進行泥砂回收造林評估,兩者回收之泥砂量分別可減少15544.01 tons/yr及6339.61 tons/yr;而建議回收區位之泥砂回收率為超限利用農地之2.41倍,因此該集水區回收之相關政策,仍有值得探討及重新評估之空間,本研究成果可做為集水區植生緩衝帶及回收造林之參考。

平溪地方經濟之歷史考察

為了解決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的問題,作者蕭景文 這樣論述:

位於台北盆地以東的平溪鄉,是基隆河發源地所在,同時,地質構造中的古老沉積岩地層中富含的煤炭,是二十世紀的平溪地域賴以興盛的重要資源,且平溪地域尚因具有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層而得以「石底層」為代表性地層之命名。此外,來自南北兩側山地的河流匯流,豐富了與台北盆地生命史密切相關的基隆河水源,並由於河流與地層構造不停作用的結果,在地域內形成超過30座以上的瀑布,其中以「台灣的尼加拉瀑布」-十分寮瀑布最為著名。乾隆中葉以後,由於台灣各地平原地區已幾乎開闢殆盡,持續移入台灣的移民開始進墾淺山丘陵地帶。嘉慶25年(1820),以前汀州教諭胡克修為首組成的「金協福」墾號,正式在平溪地域內展開拓墾事業,其向擁有地

域內地權的平埔族金包里、大雞籠、毛少翁三社承墾以十分寮為中心,東北至瑞芳苧仔潭、東至三貂山、石壁坑、西至石碇大湖格、南至平溪南端竿蓁林大山(伏獅山脈)、北至暖暖、中心崙的廣闊區域。漢人入墾後,利用邊際土地種植作物,同時保留屬於原地貌特色的稱呼,以「坑」及植物命名之地名為多。清末台灣與對岸行郊貿易興盛時期,大菁藍染產業利潤大好,平溪因地形、氣候條件合宜,居民遂廣植大菁、製造藍靛,也因此吸引更多移民移入。但北部地區的藍染產業很快變為茶葉種植所取代,平溪山區緩坡地也更廣泛被闢為茶園,並成為台灣優良茶產區之一。日治時期開始,殖民政府在台灣展開許多農業改革工作,包括肥料使用、作物種類及品種選擇等,其中最

重要的一項為蓬萊米的引進。但是,平溪地區的蓬萊米種植面積及產量在日治時期並未見提昇,其真正為平溪農民接受並普遍種植,在面積產量上超越在來米,要到戰後1970年代以後。二十世紀初,平溪煤礦業開始發展,尤以台陽顏家在1920年代進行台陽礦業線鐵路建設後,展開鐵路沿線礦場進行大規模開採的發展。但整體而言,平溪煤礦業是在殖民政府與外地資本家結合下開始發展的,平溪本地僅有極少數人曾經參與地方內的煤礦事業。而即使是煤礦業興盛時期,大量從事礦坑基層工作的平溪居民,只是被動地出賣勞力換取工資報酬,至於地方產業及整體發展,並未曾因礦業的榮景而得以轉型或提昇。地方精英或有力人士除了在地方的基礎教育事業及寺廟的建立

上有使力點之外,並無法造成其他方面的改變。這樣的侷限則造成戰後平溪地方發展的窘境。戰後六、七○年代開始,台灣農業部門在政府長期以農養工的政策下,導致農業破產的惡果顯現,農民失去力農意願,同時,平溪又遭遇煤礦業衰落的衝擊,原本賴以維生的農礦業基礎同時失去,加上大台北地區在政府經濟政策扶植下展開高度的工商業發展,平溪人口於是大量外移。在台北都會圈因經濟發展而「昇」的對比下,強烈突顯出平溪因產業型態、人口組成、交通條件等限制,成了一個沒落的、未被編入區域經濟分工中的都會邊陲的無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