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娜歐蜜‧歐蕾斯柯斯,艾瑞克‧康威寫的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所指導 卓宥阡的 探討我國青年的氣候行動及影響因子 (2021),提出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氣候行動、青年、氣候變遷素養、集體行動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科技大學 建築系 何明錦所指導 謝晉昇的 從循環經濟觀點探討會展裝潢工程廢棄物減量策略 (2018),提出因為有 會展裝潢工程、循環經濟、廢棄物減量、系統裝潢、木作裝潢、會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為了解決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的問題,作者娜歐蜜‧歐蕾斯柯斯,艾瑞克‧康威 這樣論述:

這本極具批判性的小書,將深切影響人類的未來—— ★環境科學類的《動物農莊》、《美麗新世界》, 小說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2093年。這時的世界已經面目全非。   氣候災難的警告,被人們忽視了幾十年。人類持續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地球的氣溫飆升、海平面上升,嚴重的乾旱與水患、傳染病猖獗,最後造成了「2093年大崩壞」(Great Collapse of 2093)——西南極冰蓋的解體,導致大規模的人類遷徙、物種滅絕,全球秩序也重新洗牌。   在大崩壞的300週年(2393年),一位歷史學家提出了這份令人震撼的報告,說明由於先進國家的

政治經濟領袖當初未能採取行動、一小撮科學家與化石燃料集團勾結、阻撓社會大眾了解科學真相,最終造成了地球的崩潰、人類的悲劇。   氣候災難的具體景象:   2060年,北極的夏天完全無冰,大量的物種消失,包括最知名的北極熊。   2073-209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8公尺,20%的人口(15億人)必須遷徙;黑死病再度猖獗、60%至70%的物種滅絕、各民族國家的狀態也發生巨大變化……   這個虛構故事,警世意味濃厚,而且以科學為基礎;它描述了一個因氣候變化而滿目瘡痍的世界。   兩位作者是科學史的專家,他們強調,科學家應該負起責任,更明確傳達氣候變化的真相給大眾知道;並且批判現今的一些

「懷疑論」科學家,在談論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問題時,大多以「科學尚未證實」為藉口。既然尚未證實,就不是個問題,又何必去解決問題?因此大家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燃碳的模式,一邊破壞環境,還自圓其說,認為氣候變遷只是大自然的循環,不需太過擔心。   同時,「科學實證主義」以及「市場基本教義」這兩種意識型態,更是造成2093年大崩壞的兩大因素。   本書融合了自然科學、歷史人文的觀點,提醒大家要珍視地球,起而行動。   人類的文明,是與環境共生的;大自然並非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親。   終究,我們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專業推薦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鴻源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   何榮幸 《報導者》總編輯   南方朔 社會評論家   黃貞祥 清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蔡惠卿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劉瑞華 清大經濟系教授   劉致昕 《商業周刊/報導者》特約記者   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 各界推薦   這本《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實在是一本極為重要的環境哲學作品,它非常扼要的談到了人們對溫室氣體和氣候變遷的思考盲點,那是近代思想史最大的鴕鳥心態。人類的許多問題,起源都是思想問題,而地球暖化本質上就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思想問題。——

南方朔,社會評論家   這是一本有意引起爭論的書,你有各種理由不喜歡書裡的說法,但你不能忽視作者提出的警告。——劉瑞華,清大經濟系教授   如果你不想因為你的「行為」而被打成「地球殺手」的共犯,那麼現在就出門或上網去買這本書吧!——蔡惠卿,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令人情緒起伏、嚴肅卻引人入勝的書,它展現的是在有遠見的領導者帶領下,可能可以避免的未來。凡是在華府工作或想在華府工作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伊莉莎白˙柯柏特,《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歐蕾斯柯斯和康威這本關於未來世紀驚人且幾可亂真的歷史,符合喬治‧歐威爾、赫胥黎以及所有企圖用預言來避免災難發生的作家之。本書的細節

充滿機智,真實性令人不安,述說了人類長期身處的危機,讀過後久久不能忘懷。——金˙史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著有《火星三部曲》(Mars Trilogy)   令人不寒而慄的歷史觀點。愈是忽視它,就愈可能發生。讀這本書,留心書中的警告,或許就可以避免可怕的預測成真。——提摩西˙威爾斯(Timothy E. Wirth),聯合國基金會副主席,前美國參議員及美國眾議員   這本非常有價值的小書中所描述的情節,令人感到害怕,但很可能成真。它召喚讀者採取行動,以避免它真的發生。——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作者   本書內容含有

許多科學成分,有明智的推測,偶爾還閃現辛辣的幽默。——《自然》雜誌   這本融合了科學與歷史的幻想之作,能引發人們思考,但是,它描述的真的會成真嗎?——《科學美國人》雜誌   雖然這本書很輕薄短小,但十分詳細檢視了我們如何搞砸了我們的環境——而且呼籲大家一起來挽救它。——《Discover》雜誌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永續城市對話峰會,台灣德國城市領袖對談
由西門子公司,德國在台協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德國經濟辦事處聯合主辦
德國杜賓根市長帕爾默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台中市長林佳龍,桃園市長鄭文燦分享城市永續­發展的思維與作法

探討我國青年的氣候行動及影響因子

為了解決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的問題,作者卓宥阡 這樣論述:

近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皆指出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不容小覷,為此揭示氣候變遷是具高度危機性的全球問題。面臨氣候危機,青年世代未來將會擔負更大的角色,為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力量之一,且青年採取的氣候行動對於人類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此外,近年有越來越多國外文獻,針對氣侯行動之影響因子進行探究,甚至著手有別於過去傳統聚焦在個人化的氣候行動因子,而是以其他的框架與模型,詮釋現今影響氣候行動的因素。為此,本研究結合多個模型與架構,進而更全面性探討我國青年採取氣候行動的確切原因。本研究以我國青年為研究對象,採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發放,共回收1,566份有效問卷。藉以氣候

變遷素養、集體行動之社會認同模型(SIMCA)以及健康信念模型(HBM)為架構,以瞭解青年氣候行動的現況,並探究影響青年採取氣候行動的關鍵因子。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青年具有相當高的氣候行動意願,但實踐層面較著重「軟行動」層面,包含搜尋氣候相關資訊之技能、採取氣候說服行動、實踐氣候友善消費等。此外,影響青年採取行動的因素有知識構面中的內容知識、情意構面中的自我效能,以及集體模型中的恐懼和社會認同,故提升青年採取的氣候行動,可以透過增加氣候相關的內容知識或是強化自我效能感與社會認同感,進而促進其採取氣候相關行動。

從循環經濟觀點探討會展裝潢工程廢棄物減量策略

為了解決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的問題,作者謝晉昇 這樣論述:

國家的會展產業發達與否,可視為該國國際化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正因為會展產業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促進國際合作,為當前發展經濟的重要策略之一。但是會展裝潢工程產程的廢棄物亦逐年增加,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負擔加重,亦屬當前環保的重要議題。依據台北世貿展覽檔期表公布資料,南港展覽館每月平均會舉辦四個以上會展,一年有48個會展,頻繁且密集產生大量且不可重複使用之裝潢物廢棄物,在當前推動循環經濟之政策下確實值得吾人關注。本研究之主要在於探討會展生命週期過程中,裝潢工程所產生的廢棄物種類、過程及其影響因子,並利用循環經濟的觀點,提出相對應之減量對策。藉由蒐集國內外綠色會展與循環經濟相關推動政策與法規,以及標

準系統裝潢與木作裝潢之構成與產生的廢棄物比較分析,得到初步影響因子與減量策略後,再經由與專家問卷與深度訪談,歸納修訂「會展裝潢工程廢棄物產生之影響因子與減量策略」,以回應並落實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提出之「推動臺灣會展產業發展計畫-綠色會展產業整體計畫」,減少會展裝潢工程不可回收之廢棄物,作為相關單位及業者在未來推動會展計畫之參考。綜合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一、探討會展裝潢工程廢棄物生成原因與影響因子。二、探討會展生命週期各項決策與裝潢廢棄物產生之關聯性。三、從循環經濟觀點,探討會展裝潢工程廢棄物減量策略及建議。本研究透過調查分析與專家訪談意見彙整,發現會展佈展過程中,產生不可重複使用裝潢廢棄物之主要

影響因子,係為策展決策採用系統裝潢或木作裝潢為主因。並提出儘量採用系統裝潢、堅固且易於拆組之展架展版、增加組裝工程技術之熟練度,以及教育工人惜物敬業之正確施作態度,並以導入循環經濟觀念,以「重複再使用-Reuse」、「重製再利用-Recycle」、「廢棄物源頭減量-Reduce」具體減少會展裝潢工程之最終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