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育類蛇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灣保育類蛇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元龍寫的 百步蛇傳說 (DVD)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珍稀保育類高砂蛇驚喜現身大雪山- 生活新聞也說明:記者王文吉/台中報導珍稀保育類高砂蛇。在端午節除了划龍舟、吃粽子、正午立蛋,還有浪漫的白蛇傳,近期,大雪山也應景的出現了珍稀保育類的高砂蛇, ...

中華大學 旅遊與休閒學系 朱達仁、蔡燿旭所指導 黃柔瑄的 苗栗縣民宿與觀光遊憩景點之空間分布及熱點分析 (2019),提出台灣保育類蛇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克利金分析法、核密度推估法、空間自相關、熱點分析、觀光遊憩景點。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生命科學系 林良恭、林千翔所指導 戴逸萱的 金門地區歐亞水獺(Lutra lutra)食性組成與季節及棲地相關變化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金門、歐亞水獺、排遺、食性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保育類蛇類的解答。

最後網站「山神」百步蛇臺東出沒,遭民眾「熱心」打殘! - 窩窩則補充:百步蛇是二級保育類,屬於珍貴稀有動物,受到法令保護。近年來百步蛇因為盜獵、路殺、棲地減少等威脅,現已十分罕見。 在排灣族、布農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保育類蛇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百步蛇傳說 (DVD)

為了解決台灣保育類蛇類的問題,作者陳元龍 這樣論述:

  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對蛇類的描述一直處於邪惡、陰毒的刻板印象,因此對於蛇類的保育推動,常遭遇許多阻力,事實上,蛇類與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都是建構整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份子,不應被排除在保育潮流之外,更何況蛇類在經濟、文化、科學及醫學等諸多領域,貢獻不凡,因此,加強民眾對蛇類有更正確的瞭解,對其保育絕對有正面助益。本影片鎖定瀕臨絕種保育類百步蛇為主角,以台灣原住民族對百步蛇的敬畏、感情等文化議題為經,百步蛇的相關生物學知識為緯,交互鋪陳出百步蛇在文化及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進而喚起大眾對蛇類保育的重視。

台灣保育類蛇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跟柳丁哥哥探索大自然!看更多【好好玩自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M5nuSRzV5AX6HOdrb6fxN
坪林除了出產有名的文山包種茶之外,還是一個有著特別生態的地方喔!因為位在翡翠水庫上游的關係,坪林的生態十分豐富,約有900多種的動植物,因此不僅僅是「茶鄉」也是一座「大自然博物館」喔!
1.台灣石賓:是台灣的特有種生物。身體略呈圓柱狀,最大可以長到60公分。有一對鬍鬚,小的時候身上有七條明顯的黑色「橫紋」,但長大以後會漸漸模糊。主要生活在湍急溪流的中游,會躲在石縫中,雖然是雜食性,但主要以石頭上的藻類以及水生昆蟲為主食。
2.溪狡蜘蛛:溪狡蜘蛛是一種大型的蜘蛛,身體大約12~30公分,棲息在台灣中低海拔各地的溪流、溪澗等有流水的地區。牠很特別的地方在於,雖然牠是蜘蛛可是它是不結網的,牠靠著感應溪水的水波震動來捕食,每當昆蟲、蝌蚪或小魚擾動水面時,溪狡蜘蛛便會一躍而上,快狠準地咬住獵物並且注入毒液,讓對方再也無法掙扎。
3.中華花鰍:喜歡棲息有泥沙堆積底部的河川或湖泊,所以又有「沙溜」的別稱。中華花鰍身體呈現扁長狀,身體側邊以及背部有明顯的縱向黑色斑塊,而且牠們眼睛和嘴巴都小小的,以濾食砂中的植物碎屑、藻類維生。值得一提的是,牠們需要很乾淨水質,因此在戶外發現牠們的身影,就可以知道這個區域的環境品質很好喲!
4.明潭吻蝦虎:是台灣特有種。因為臉部有兩條顯眼的紅色線條,又被暱稱「大花臉」、「狗甘仔」。牠們主要住在在台灣東北部到中部溪流或水庫的中、上游河段,肚子的腹鰭有類似吸盤的作用,可以用爬的方式溯溪到上游。明潭吻蝦虎體型小、數量少,再加上顏色跟石頭很相近,所以一般不太容易觀察。
5.河烏:河烏生活在溪澗,因為全身都是深褐色所以灣被鳥友戲稱為「巧克力」。牠的翅膀和尾巴都短短的,於滾滾的體型十分可愛,還有著很像眼影的白色瞬膜。河烏以捕食河中的魚蝦為主,牠獵食的模樣很特別,會用趾爪抓緊岩石,然後把頭埋進急流中。在捕食的時候尾羽或上或下的擺動,很像「蘿蔔蹲」。河烏是重要的河川生態指標鳥,有牠在就代表這裡的河川是不受汙染的!
6.鉛色水鶇:鉛色水鶇是三級保育類動物,牠們的棲地主要是在中低海拔的山區溪流和溪澗。牠們有辨識度很高的栗紅色尾巴,雄鳥的身體是藍灰色的,而雌鳥則是鉛灰色。牠們有很強的領域性,會驅趕其他溪鳥。鉛色水鶇常常停在棲於溪邊的石頭上,時不時抬頭搜尋看看空中有沒有飛蟲,一但發現便會馬上起飛來前去捕捉,抓到之後再飛回原先的寶座繼續等待。
7.翠鳥:翠鳥因為有著美麗的翠藍色羽毛而得名,牠的嘴吧和雙腳都是漂亮的赤紅色,遠遠地看很像啄木鳥。屬於中型水鳥,常常停在近水的樹枝或岩石上,以魚類為主食,因此又稱魚虎、魚狗。
8.褐樹蛙:是台灣特有種,因為常常棲息在樹上或石縫中,又被稱為「壯溪樹蛙」。體型稍大,約4~7公分,身上的體色會隨著環境改變,從淡褐色到黑褐色都有。到了7、8月份,牠們會在黃昏的時候跳到岸邊水流較緩的地方進行繁殖。雌蛙產卵前會先伸腿交互踢幾下,然後產下一團一團的卵粒,雄蛙也會配合地伸長身體,提高授精率。
9.白腹游蛇:是典型的溪流水棲蛇類,常出現在溪流、稻田或排水溝附近,不僅是水質好的指標蛇,也是台灣才有的特有種生物。有著黑棕色的身體以及灰白色的腹部,最大可以長到100公分,以蝌蚪、蛙類和小型魚類為食。當白腹游蛇發現風吹草動時,會馬上潛入水中躲藏,但只要耐心地等一下,就會發現牠浮出水面的身影。

★★寶貝學習推薦★★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0cB0juF4WI5P00JvTKmKCC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fdrM6k3Rrhl7nKwtFiao
YOYO點點名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_y1faazG7_6paODoAHwxZ
碰碰狐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2L-H5_Qw7QoIoYm8YfKuEn
超級總動員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bvjX60EZ0y3aTkcYpbIe3m3kDCKlsuh
YOYO卡通綜合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HRxCf93QGb3svALfuirk

【訂閱YOYOTV】►►https://www.youtube.com/user/yoyotvebc?sub_confirmation=1

苗栗縣民宿與觀光遊憩景點之空間分布及熱點分析

為了解決台灣保育類蛇類的問題,作者黃柔瑄 這樣論述:

民宿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民宿遍布台灣各地,苗栗縣為台灣第一個建立合法登記民宿,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觀光產業的發展,苗栗縣本身就擁有相當豐富的觀光資源,但過去少有關於民宿與觀光遊憩景點的空間分布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地理資訊系統蒐集民宿與遊憩景點的相關資料,整理並透過兩者的克利金分析法、核密度推估法、空間自相關、熱點分析的方法,探討出民宿與觀光遊憩景點相關性的因素,提供民宿經營業或觀光相關業者參考。研究結果顯示:(1)由克利金分析了解苗栗縣民宿高密度核心主要分為三區,但本研究發現苗栗縣民宿較多集中在南庄鄉、三義鄉、大湖鄉行政地區,表示該區及境內處有最豐富的民宿分布。相對來說苗栗縣觀光

資源卻是以竹南鎮最多,表示該區及境內處有最豐富的觀光資源分布。(2) 核密度分析中,民宿高密度值主要有三核心區,苗栗縣民宿高密度值主要有兩個核心區,分別第一落在南庄鄉,第二則是三義鄉、大湖鄉與銅鑼鄉交界區,表示該區民宿設立較為密集。觀光資源高密度值主要核心區,分別落在竹南鎮一區,表示該區觀光資源設立較為密集。(3)民宿空間自相關分析顯示Moran’s I值為0.80(>0)呈現正相關群聚現象;Z值結果顯示為顯著群聚模式。苗栗縣合法民宿得以判定為顯著群聚類模式。觀光景點空間自相關分析顯示Moran’s I值為0.48(>0)呈現正相關群聚現象;Z值結果顯示為顯著群聚模式。苗栗縣合法民宿得以判定為

顯著群聚類模式。(4)民宿熱點分析顯示,熱點主要有三個地區,分別落在南庄鄉、三義鄉南端、大湖鄉南端。觀光景點熱點分析顯示,熱點主要有三個地區,分別落在竹南鎮、三灣鄉與造橋鄉交界處、獅潭鄉東端、大湖鄉與泰安鄉交界處、三義鄉南端。藉由本研究之調查分析,顯示民宿與觀光遊憩景點兩者間空間分布有所差異,此結果可作為觀光相關業者作為民宿或觀光遊憩景點發展、開發之參考依據。未來也可以提供觀光相關業者作為民宿或觀光遊憩景點開發之參考依據,並提供觀光發展之資訊。

金門地區歐亞水獺(Lutra lutra)食性組成與季節及棲地相關變化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保育類蛇類的問題,作者戴逸萱 這樣論述:

歐亞水獺(Lutra lutra)為半水棲食肉目哺乳類動物,分布範圍遍及歐亞大陸,但受到棲地破壞等影響,在IUCN 紅皮書中被列為近危險(Near threatened)等級,在台灣亦列為極危等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目前僅金門保有少量族群。近年來金門島上的歐亞水獺族數量持續下降,推測與開發及棲地破碎化有關。食性分析是了解動物生活史和制定保育策略的重要項目之一,亦可了解環境改變時對動物的可能影響。本研究透過分析金門地區歐亞水獺的排遺成分,討論季節變化與不同水域棲地間食性組成及生物量差異。分析方法為排遺定量取樣,烘箱乾燥後以解剖顯微鏡區分取食物種,並計算出現頻度(FO值)、獵物所佔比例(S

BE值)與生物量(Biomass)並以SBE值和獵物生物量比較食性組成與生物量差異。2018年6、7、9、10、12月至2019年的2~5月共收集233個排遺樣本,研究結果金門地區的歐亞水獺整體食性組成為魚類(FO:98.2%,SBE:93.5%,Biomass: 98.3%)、甲殼類(FO:42.5%,SBE:4.6%,Biomass: 0.7%)、鳥類(FO:2.6%,SBE:1.3%,Biomass: 0.6%)、蛇類(FO:0.9%,SBE:0.5%,Biomass: 0.4%)與腹足綱(FO:0.9%,SBE:0.04%,Biomass: 0.01%),顯示魚類為水獺主要食物來源。結

果中僅發現瓊林水庫食性組成與其他樣點有顯著不同,其餘樣點間則無顯著差別。推測瓊林水庫儲水能力低落,高度優養化水域使水域生物資源少,造成水獺必須多取食替代食物來源以滿足其需求。其餘棲地間食性組成與生物量皆無顯著差異,推論金門島面積小且水域全經過人工整治,島上各水域棲地食物資源對於水獺無明顯差異。另外,排遺內魚類耳石進行細部鑑定後,發現水獺主食魚類物種為鯉科(52.4%)、慈鯛科(27.0%)、蝦虎科(12.7%)、鱧科(4.8%)、鱂科(1.6%)與鰻鯰科(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