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孔雀羽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南 孔雀羽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坂野德隆,林丈二寫的 畫家眼中的時代(2冊套書)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文明開化來了 和林丈二的 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南景點】樹谷農場園區內有10多種可愛小動物可以互動及 ...也說明:孔雀 是雞形目、雉科的一類鳥的通稱,一般特指孔雀屬的綠孔雀和藍孔雀,廣義的孔雀則還包含單獨成屬的剛果孔雀。藍孔雀雄鳥羽毛為深藍色,富有金屬光澤,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化學研究所 葉瑞銘所指導 嵇郁婷的 具孔雀羽毛仿生結構之紫外光硬化型電活性聚氨酯之合成、鑑定及其做為金屬防腐蝕塗料上之應用研究 (2019),提出台南 孔雀羽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仿生、疏水、電活性、防腐蝕、苯胺三聚體、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聚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物理研究所 傅昭銘所指導 林書霆的 奈米科技教學模組融入高中物理之成效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奈米科技、彩蝶效應、教學模組、教學信念、學習成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 孔雀羽毛的解答。

最後網站孔雀羽毛花紋地毯則補充:Rugs are made from 100% wool pile with 100% cotton backing, hand-tufted, hand-dyed in custom colors to work in today's interiors. The designs are created by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 孔雀羽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畫家眼中的時代(2冊套書)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文明開化來了

為了解決台南 孔雀羽毛的問題,作者坂野德隆,林丈二 這樣論述: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乘著歷史的時光機遨遊日本時代,   從135張諷刺漫畫看奇妙的臺灣社會。   ◎你可能不知道臺灣人現在使用的語言「臺語」,其實原本沒有這樣的稱呼。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臺語」是日本人在日治時期創造出來的說法。本書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風靡於大正時代的諷刺漫畫,從日本來的無名畫家國島水馬,首次引進報紙的諷刺漫畫到臺灣。在大正民主風潮的全盛時期,激盪的臺灣充滿著矛盾與衝突的素材。國島近二十年的漫畫創作,反映了臺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漫畫家在「大碗」(臺灣)上描繪出矛盾與衝突:臺灣人民族意識的升高、與統治當局的衝突、關東大地震引

起的騷動、原住民的武裝反抗……。   漫畫這個流行文化的產物,是現代普羅大眾的生活享受甚至精神寄託。漫畫從繪畫演變而來,卻有著不同於繪畫的特性,以單純、輕鬆的筆調描繪出滑稽、誇張、幽默、諷刺、荒謬的圖畫,經常伴隨的故事性的台詞,呈現在世人眼前,而諷刺與幽默是其最大的特性。   日本近代漫畫與西方世界有著相當大的連結,1920年代因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大正時期政府控制力較為薄弱,再加上庶民的娛樂生活受到重視,因此大正時代成為文化百花齊放的時期。時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也感受到這股時代的巨流,臺灣人要求改善差別待遇,並且在時代潮流的推波助瀾下,高呼設置議會和實現地方自治制度的運動。   大正

民主風潮對臺灣的社會、政治情勢、風俗等層面帶來十分劇烈的變化,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報紙的諷刺漫畫在臺灣這塊殖民地正式登場,並形成一股風潮。颳起這陣旋風的人是一位名叫國島水馬(本名國島守)的日本畫家,他因緣際會下來到殖民地臺灣,在臺北唯一的日刊報紙《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漫畫記者」。   國島氏以「水馬生」、「水馬」的筆名,繪製或書寫風景畫、人物肖像畫、附有諷刺畫的遊記和文章。其後約二十年間,他是臺灣最大報社《臺灣日日新報》唯一的報紙諷刺漫畫家,針對政治、經濟、風俗、社會百態與國內外各大事件等主題,以詼諧、揶揄的筆法繪製出色的諷刺漫畫,並連載於報紙上。   本書作者坂野德隆以國島水馬的漫畫帶領

我們瀏覽大正時代下臺灣的面貌:當時的臺灣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人對關東大地震的震撼與共鳴;全島面對皇太子來訪的緊張與期待;霧社事件帶來的衝擊與傳染病的橫行,張牙舞爪的臺灣映射眼前;多元的宗教習俗與季節風俗讓人應接不暇;廣播、報紙媒體與交通發達為社會帶來各種希望與夢想。……國島氏對市民生活觀察入微,他的作品成為這本書解讀日治時期臺灣的寶貴史料。   《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   明治維新150週年重磅之作   250張圖片管窺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庶民生活   從大學時代開始觀察人孔蓋的「路上觀察之神」林丈二,研究日本明治文化長達三十五年,他以

「街頭視線」觀察明治時代的插畫,在時光旅行中回到明治時代,從那裡看到了「日本的現在」。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他跑遍日本的國會圖書館、江戶東京博物館圖書室,閱讀明治時代新聞記事、插繪與廣告,並參考江戶明治時代以來的「風俗誌」、「生活世相史」、「文化史」等參考文獻,然後整理資料及輸入電腦,建立起自己的資料庫。本書的書寫即是以這個龐大的資料庫為基礎,透過當時報章雜誌連載小說的插畫,來解讀和推測明治初期到中期,100到140年前日本人的生活樣貌和變化。   那時曾出現「附插畫的報紙」,如《東京繪入新聞》、《繪入朝野新聞》等,從報紙名稱「繪入」(插圖)可知,是以「畫」為賣點。林丈二利用明治初期到1

930年代日本的新聞(報紙)、雜誌裡的「插繪」和「廣告」,配合報紙社會新聞紀事,發揮豐富的想像與聯想,以「偵探」般的觀察力找出插畫裡的蛛絲馬跡,仔細探究和挖掘其中各種物品和潛藏的故事,並深入分析那個年代的特徵與社會氛圍,從而建構其獨樹一格的「丈二流」日本明治時代的文明開化史。   本書開頭是幾篇關於理髮、洗髮的文章,當時日本有句話「拍拍散切頭便會聽到文明開化的聲音」,於是「斷髮=散切頭」成了文明開化的象徵。當時民眾剪掉丁髷後,感到頭部有些空蕩,因此日本男子開始流行戴帽子,但穿著卻仍維持原本的和服,而呈現「和洋混搭」不協調的模樣。可知在文明開化(=西洋化)的過程中,不少日本人感到相當困惑和遲疑

,也做了各種「和洋折衷」的嘗試,譬如使用有色眼鏡、口罩、蒙面、圍巾、手帕、腳踏車等。   值得一提的是,林丈二的視線也投向貧窮階級,書中幾個章節描述「裏長屋」的生活樣貌,如〈長屋的保母〉、〈貧窮與病人〉、〈貧窮中的餘裕〉等,藉此強調並非所有的人都能立即享受到文明開化的結果。可見林丈二嘗試從各種視角重新詮釋「文明開化」,呈現庶民的多元樣貌。   這個年代正是文明開化的過渡期,一些鄉下出身的日本人從未體驗都市的文明生活,依然生活在舊時代的環境裡。譬如日本人對裸體的認知,也是在明治維新後出現了變化。當時在日本的西方人常在文章中提到,當他們看到日本無論男女都大剌剌地在戶外裸露身體,無不感到驚訝。而

事實上,日本開始統治臺灣後兩個月,也就是1895年8月,當局曾對在臺日人發布命令,明訂「禁止露出胯下外出」,可知早期來臺的日本人當中,仍然有不少人維持著原本的生活習慣。   進入明治時代後,不少浮世繪師成為報章雜誌新媒體的插繪繪師。本書中引用的新聞插繪師,如歌川國松、水野年方、松本洗耳等人,即是明治時代的浮世繪師,他們仍然依循江戶時代浮世繪的描繪方式,只不過他們的插繪不再是「錦繪」式的多色彩浮世繪,而是因應明治時代報紙的印製方式,繪製黑白色調的插畫。他們以明治時代一般庶民生活景致作為題材的「浮世繪」風格插繪作品,下筆細膩生動而寫實,正好提供觀察力敏銳的林丈二詮釋明治庶民「文明開化」的最佳史料

。   日本在明治時代歷經文明開化的變革,而逐漸形成今天日常生活的習慣。文明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這是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的日常,我們從明治時代的插畫摸索他們生活中的故事。未知的線索藏在報紙的插畫裡,再次重現在我們的眼前。 名人推薦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吳政憲(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嘉行/焦糖(喜劇演員)   黃震南(藏書界的竹野內豐)   蔡錦堂(師大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鳳氣至純平(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   林承毅(台北路上

觀察學會會長&林事務所執行長)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蔡錦堂(師大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依姓氏筆劃)

具孔雀羽毛仿生結構之紫外光硬化型電活性聚氨酯之合成、鑑定及其做為金屬防腐蝕塗料上之應用研究

為了解決台南 孔雀羽毛的問題,作者嵇郁婷 這樣論述:

本文的研究主軸是將「仿生」和「電催化」的概念結合起來,製備高效UV硬化金屬耐腐蝕塗層。 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側重於電催化功效產生的鈍金屬氧化物層,第二部分側重於多生物結構表面塗層的製備。第一部分以對二苯胺與苯胺進行化學氧化偶合法,合成胺基封端苯胺三聚體(Amine-Capped Aniline Trimer ; ACAT) ,再進一步與甲基丙烯醯氯(Methacryloyl chloride)合成乙烯基苯胺三聚體(Amine-Capped Vinyl Aniline Trimer; V-ACAT)。將所合成電活性單體利用傅立葉紅外光譜儀(FT-IR)、核磁共振光譜儀(1H-NMR)及離子

阱質譜儀(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進行結構鑑定,並使用循環伏特安培儀(Cyclic voltammetry)進行氧化還原性能測試。接著利用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ethylene diphenyl diisocyanate;MDI)及聚乙二醇1000(Polyethylene glycol 1000;PEG 1000)先合成出聚氨酯(Polyurethane;PU),接者再加入甲基丙烯酸羥乙酯(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HEMA)進一步合成出聚氨基丙烯酸酯(Polyurethane acrylate;PUA),並利用FT-IR進行異氰

酸酯官能基團檢測,及1H-NMR進行結構判定。再將其加入不同比例之乙烯基苯胺三聚體進行紫外光硬化,利用FT-IR確認膜材交聯、藉由CV測試其氧化還原性能,再利用拉曼光譜儀(Raman Spectrometer)證實添加電活性分子有利於鈍性氧化層之生成。第二部分先使用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複製孔雀羽毛的表面結構,得到仿生PDMS模板,再將第一部分之PUA塗料藉由紫外光聚合與PDMS模板進行轉印,複製出仿生電活性聚氨酯塗層,並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觀察其表面結構。最後將第一部分電活性聚氨酯

以及第二部分仿生電活性聚氨酯進行防腐蝕測試,在此利用塔伏試驗(Tafel test)以及電化學阻抗分析儀(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來測試及比較其防腐蝕性能,並利用接觸角(Contact angle)來證明其疏水性及差異。

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

為了解決台南 孔雀羽毛的問題,作者林丈二 這樣論述:

明治維新150週年重磅之作 250張圖片管窺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庶民生活     從大學時代開始觀察水溝蓋的「路上觀察之神」林丈二,研究日本明治文化長達三十五年,他以「街頭視線」觀察明治時代的插畫,在時光旅行中回到明治時代,從那裡看到了「日本的現在」。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他跑遍日本的國會圖書館、江戶東京博物館圖書室,閱讀明治時代新聞記事、插繪與廣告,並參考江戶明治時代以來的「風俗誌」、「生活世相史」、「文化史」等參考文獻,然後整理資料及輸入電腦,建立起自己的資料庫。本書的書寫即是以這個龐大的資料庫為基礎,透過當時報章雜誌連載小說的插畫,來解讀和推測明治初期到中期,100到140年前日本人的生

活樣貌和變化。   那時曾出現「附插畫的報紙」,如《東京繪入新聞》、《繪入朝野新聞》等,從報紙名稱「繪入」(插圖)可知,是以「畫」為賣點。林丈二利用明治初期到1930年代日本的新聞(報紙)、雜誌裡的「插繪」和「廣告」,配合報紙社會新聞紀事,發揮豐富的想像與聯想,以「偵探」般的觀察力找出插畫裡的蛛絲馬跡,仔細探究和挖掘其中各種物品和潛藏的故事,並深入分析那個年代的特徵與社會氛圍,從而建構其獨樹一格的「丈二流」日本明治時代的文明開化史。   本書開頭是幾篇關於理髮、洗髮的文章,當時日本有句話「拍拍散切頭便會聽到文明開化的聲音」,於是「斷髮=散切頭」成了文明開化的象徵。當時民眾剪掉丁髷後,感到頭

部有些空蕩,因此日本男子開始流行戴帽子,但穿著卻仍維持原本的和服,而呈現「和洋混搭」不協調的模樣。可知在文明開化(=西洋化)的過程中,不少日本人感到相當困惑和遲疑,也做了各種「和洋折衷」的嘗試,譬如使用有色眼鏡、口罩、蒙面、圍巾、手帕、腳踏車等。         值得一提的是,林丈二的視線也投向貧窮階級,書中幾個章節描述「裏長屋」的生活樣貌,如〈長屋的保母〉、〈貧窮與病人〉、〈貧窮中的餘裕〉等,藉此強調並非所有的人都能立即享受到文明開化的結果。可見林丈二嘗試從各種視角重新詮釋「文明開化」,呈現庶民的多元樣貌。         這個年代正是文明開化的過渡期,一些鄉下出身的日本人從未體驗都市的

文明生活,依然生活在舊時代的環境裡。譬如日本人對裸體的認知,也是在明治維新後出現了變化。當時在日本的西方人常在文章中提到,當他們看到日本無論男女都大剌剌地在戶外裸露身體,無不感到驚訝。而事實上,日本開始統治臺灣後兩個月,也就是1895年8月,當局曾對在臺日人發布命令,明訂「禁止露出胯下外出」,可知早期來臺的日本人當中,仍然有不少人維持著原本的生活習慣。   進入明治時代後,不少浮世繪師成為報章雜誌新媒體的插繪繪師。本書中引用的新聞插繪師,如歌川國松、水野年方、松本洗耳等人,即是明治時代的浮世繪師,他們仍然依循江戶時代浮世繪的描繪方式,只不過他們的插繪不再是「錦繪」式的多色彩浮世繪,而是因應明

治時代報紙的印製方式,繪製黑白色調的插畫。他們以明治時代一般庶民生活景致作為題材的「浮世繪」風格插繪作品,下筆細膩生動而寫實,正好提供觀察力敏銳的林丈二詮釋明治庶民「文明開化」的最佳史料。   日本在明治時代歷經文明開化的變革,而逐漸形成今天日常生活的習慣。文明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這是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的日常,我們從明治時代的插畫摸索他們生活中的故事。未知的線索藏在報紙的插畫裡,再次重現在我們的眼前。 名人推薦   林承毅(台北路上觀察學會會長&林事務所執行長)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蔡錦堂(師大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依姓氏筆畫) 作者簡介  

  林丈二   文字工作者、隨筆家、明治文化研究者、路上觀察學家。   1947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他從小學開始便已流露出調查迷的特質,大學時注意到水溝蓋,從日本為起點觀察全世界的水溝蓋,後來集結為《水溝蓋(日本篇)》、《水溝蓋(歐洲篇)》等書。   他是「路上觀察學會」的發起人之一,近年與「青年文京建築會」合作舉辦街頭散步和展示等活動。著有《走在義大利》、《走在法國》、《型錄.有點陳舊的生活雜貨》、《明治破銅爛鐵博覽會》、《騷動東京的動物們》等。此外,他與林節子一同負責一些著作的註解插畫,包括:筑摩書房的《明治的文學》(共二十五卷)、あすなろ書房的《希望小學時期就讀過

的文學》(共六卷)、《希望中學時期就讀過的日本文學》(共十卷)、《希望中學時期就讀過的哲學》(共八卷)。 譯者簡介 鳳氣至純平   日本橫濱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現為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失去故鄉的人:灣生的戰前與戰後》(2019),合譯有《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傳說的高砂族》、《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等。 許倍榕   台南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現為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

員。合著有《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2018),合譯有《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傳說的高砂族》、《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等。   導讀 蔡錦堂 譯序 鳳氣至純平 前言 開化的外行人   說到文明開化,就是散切髮啦 ◆明治四年的散髮店?   女梳頭師完全沒變 ◆各種牛奶廣告   在簷廊上洗髮 ◆關於湯屋   夏季客人的款待之道 待合的置帽處 ◆明治男子喜愛帽子   冰店的季節 ◆冰店─夏天的樂趣

  雨天的裝扮 ◆下雪天的傘   長屋的小保姆 ◆洗耳筆下的狗   貧窮與病人   貧窮中的餘裕   裏長屋的玄關是廚房 ◆長屋的門禁   哇,手槍吔! ◆明治時代的手槍   身穿襯衫的書生 ◆書桌上的孔雀羽毛   圍巾與手帕 咬手帕! ◆hankechi 或 hankachifu 的廣告   女學生與腳踏車 ◆飆啊!飆啊!洗耳的腳踏車   有色眼鏡是什麼顏色呢? 蒙面女 ◆頰冠賊   謎樣的黑色口罩  ◆阿染感冒與印振圓左衛門   護士的室內拖鞋  

外行人的後記 譯註 參考文獻   序 開化的外行人   開化的外行人來了!「像我早餐喝咖啡和牛奶、吃兩顆雞蛋;午餐是ソップ(soppu);晚餐吃牛排和喝點洋酒。」結果吃壞了肚子。明治九年的《東京繪入新聞》 刊登了這樣的文章。「ソップ」(soppu)就是「スープ」(soup,湯),「チョビ助」(chyobisuke) 指的是不懂裝懂的外行人,也就是我的同類。到底會出現多少這種我不懂卻裝懂的話題呢?請先往下看看。   本書介紹明治時代的報紙插畫。運用「插畫」這樣的時代投影器管窺大約一百年至一百四十年前日本人的生活。從中可以看到現今已相當罕見,可謂日本人根柢的民眾樣貌與生活。此

外,也希望能鉅細靡遺地探討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對於進入生活的「西洋」,自然地或不自然地吸收的樣子。   ◆社會版新聞發展為新聞小說   先看過來這裡吧!明治時代曾經有「附插畫的報紙」。從報紙名稱便可以知道的,有《東京繪入新聞》、《繪入朝野新聞》等,因為是「繪入」(插圖),所以是以「畫」為賣點。   明治八年四月十七日發行第一號的《平假名繪入新聞》(《東京繪入新聞》的前身),刊登了一張插畫。這是以「插圖」為賣點的報紙上首度出現的插畫。換言之,該報是以這張畫賭上自身的前途。確實像畫面上的情景,若以照片報導的話,就算是現在也會有人衝去買吧!總之,那是一個沒有其他媒體報導這些事件的時代。   明

治九年,日本當局發布禁止帶刀的廢刀令。當時有這種揮舞日本刀的男人(吉岡某,二十一歲)是可以理解的,畫中警官穿著洋服和鞋子,而年輕男子已經是散切頭。也就是說,當時日本已經有這種程度的「西洋」進來了,而且看到警官只拿著木棒對抗日本刀,讓人不禁懷疑,「喂喂,沒問題嗎?」光是這樣,這張插畫便已潛藏著各種耐人尋味的話題了。   話說回來,這個姿勢很像在演戲。總之就是要擺出帥氣的姿勢,這是當時插畫的特徵。因為只用一張圖片來說明當時的事件,因此大都不會畫背景。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也會描繪相當於戲劇舞台裝置的背景,看起來資訊量更加豐富了。如此一來,除了文章內容之外,也會看到當時的日常風景,像是那時習以為常的物

品,或使用的日用品等,這些東西宛如時光機將那個時代投影出來。   ◆社會版新聞是講談   《繪入朝野新聞》在明治十六年一月二十二日發刊,比《東京繪入新聞》晚了八年。我們來看看創刊號中〈女士出席演說會〉這篇文章的插畫吧。內容是越後國(現日本新潟縣)蒲原郡柏崎的西福寺舉行政談演說會時,一位名叫西卷開耶的美麗女子,因為朗讀祝賀文章而立即被逮捕。她到底有多美呢?(以下請以講談師的口吻朗讀)「因為名叫開耶,她的前額讓人聯想起朝霞裡浮現的富士山峰,芙蓉般的眼尾,丹花般的雙唇,肌膚恰似越路之雪。當時她十七歲,會場又剛好是佛寺,彷彿仙女下凡,朗讀祝賀文的聲音清越玲瓏,宛若迦陵頻伽鳥的鳴叫聲……」差不多如此

。(艱澀的單字請自行查閱字典)   藉由這種講談風格的文章,和畫家猶如親眼見過般的插畫,將妙齡女子在眾人面前演說的不像話情況如實報告。對於當時的庶民,這是一個讓人不禁發出「喔!」的驚呼且興奮不已的事件。   當時的插畫報導很有趣,這也難怪,執筆者大都是舊幕府時代的戲作者,也就是現在的小說家。若事件內容稍微複雜一點,戲作者的想像力與表現力便會交織在一起,根本無法一次寫完。於是出現了連載作品,將一個單純的事件報導寫成長篇,進而演變為「新聞小說」。   本書的主角便是新聞小說的插畫。一張插畫到底有多少資訊呢?就由我這個裝懂的外行人來介紹吧!敬請期待。     女學生與腳踏車(節錄) ◆腳

踏車與藝妓 雖然有各種說法,但腳踏車大約是在明治三年左右首度進入日本。當時有人描述「踩腳踏板便會慢慢啟動」。在此僅列舉腳踏車與女性相關的事情。 在上述那位千金小姐車禍的新聞之後,就沒有再看到其他女性騎腳踏車的報導了。然而,根據明治三十一年七月十一日《讀賣新聞》的投書內容:「在新橋很著名的小松屋阿越 ,近日不知怎麼地開始練習騎腳踏車,束髮配上紫色袴,發出驚人的號令聲 ,在狹窄的巷弄裡騎來騎去。聽說腳踏車練習場在河邊市場的河內屋前面。」 下一幅畫應該便是這位「新橋阿越」,訪日的法國畫家畢戈(Bigot)在同年九月畫了一張圖,描繪背著三味線、撩起和服裙尾,以這種「難看的姿態」騎腳踏車的新橋藝妓。我想

實際上沒有背著三味線,但因為阿越是十分出名的藝妓,因此當時應該相當轟動吧。 包括藝妓在內,一般庶民練習騎腳踏車時,通常一開始都是先尋找空地,或在專用練習場繞來繞去。這些設施都備有租用腳踏車,而且在明治十二年左右已經有腳踏車出租店,因此出現了租車後馬上騎到大馬路而造成問題的人。 ◆藝妓的挑戰精神 新橋阿越年齡不詳,但應該是十八至二十歲之間。和前述的良家子女「花子」年齡相仿,正可謂「當代女子」。不僅如此,這個時代的藝妓認為標新立異也是才藝之一,因此不時抱有這種挑戰的精神。 例如明治五年二月的《新聞雜誌》第三十二號記載:「這陣子柳橋的歌妓(即藝妓)阿亭進入橫濱高鳴的學校學習英學。在遊樂圈子裡出現這種

奇特的女性是很稀奇的。」此處的英學,是指英語會話。同年一月的《日要新聞》也報導了橫濱穿西服的藝妓,不難想像會引起不少話題。 抱著標新立異心態的藝妓,她們的挑戰之一便是明治三十一年的「腳踏車」。事實上,這一年日本社會也流行騎腳踏車,當時出現一篇令人在意的投書。和這位「阿越」挑戰騎腳踏車的同年,明治三十一年十月一日的《讀賣新聞》記載:「江副商店販售的卷煙CYCLE盒子背面,印有外國女性騎腳踏車的圖案,仔細一看,是男性的騎車方式。──煙草愛好者」報紙上經常刊登「CYCLE」(明治三十年十二月開始販售)的廣告,但廣告欄並沒有登載背面的圖片,也只能想像了。

奈米科技教學模組融入高中物理之成效研究

為了解決台南 孔雀羽毛的問題,作者林書霆 這樣論述:

奈米科技融入課程教學有助於將新興科技介紹給學生,並且增強基礎科學概念的理解。有鑑於此,本研究將以奈米必教核心概念─彩蝶效應/光子晶體進行重試,以蝴蝶、九孔等物為例,了解高中物理教師對奈米科技融入課程的教學信念,並探討在經過教學活動後,學生在奈米科技成就測驗的表現。此外,為了解教材的平移性,本研究將透過另一高中物理在職教師進行教學,探討教材平移的可行性。本研究量化部分採單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南市某高中二年級學生一班,及彰化市某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兩班。本研究質性部分主要為學生的半結構式晤談,透過晤談方式,更深入了解本教材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重要結果與發現如下:一、在職教師大多數認為奈米

科技融入高中物理有其必要性,但是必須考量時間因素及選擇合宜的教材。二、根據實際教學研究結果,學生在教學後對彩蝶效應/光子晶體概念的理解及相關應用皆有顯著的提升。此外,對波的相關概念理解亦有顯著提升,並達到複習高一課程之效果。三、學生的學習成效不會因教學者不同而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