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郵局總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南郵局總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永欽寫的 紀行:我的旅行原圖卡 世界遺產紀行 和王能祥、張文隆的 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八十回憶暨台灣前途文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南大灣郵局星期、日有開嗎也說明:台南 大灣郵局星期、日有開嗎今天星期六我10:30要去寄郵寄我騎到郵局的時候沒開欸怎麼辦我很急因為 ... 官方網站aa777.net你應該上網郵政總局找就好了,何必來這裡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遠景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事務研究所 洪美仁所指導 王俊曜的 中華郵政組織內外對業務發展之認知落差 (2021),提出台南郵局總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郵局、國營事業、PZB模型、Servqual量表、認知落差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企業實務管理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林燦螢所指導 顏麗雯的 組織變革不確定感、工作幸福感對留任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組織變革、幸福感、留任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郵局總局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市郵局營業時間 - 台灣商業櫃台則補充:局號019146-1; 局名新市郵局(臺南110支); 郵務局號730046; 成立日期. ... 中華郵政台南市新市區郵局營業時間、局號、地址、電話 ... 中華郵政臺南總局, 台南市。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郵局總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紀行:我的旅行原圖卡 世界遺產紀行

為了解決台南郵局總局的問題,作者黃永欽 這樣論述:

《紀行》是本透過原圖卡觀看世界的私藏書。   原圖卡原名Maximum Card,意指將郵票貼於風景明信片的圖案面,再於圖片風景就近郵局進行銷戳而成的紀念卡片。其中,郵票、明信片圖案、郵戳的協調性與美感,正是原圖卡的製作、搜集及趣味所在。   它不只是旅遊與集郵的結晶,亦深具時代意義、藝術性與個人風格。最早的原圖卡約於19世紀末誕生。當時遊客渡海參觀吉薩金字塔時,寄贈明信片給親友。由於郵票圖案為人面獅身像與大金字塔,剛好與明信片圖案配成一對,遂將郵票直接貼於圖畫面,註明T.C.V.,法文 Timbre côté vue 的縮書,意為郵票資費在圖案面,避免被郵務人員誤認欠資而耽擱。

這種郵票小明信片大的T.C.V.紀念卡片,深受收信人喜愛與珍藏。   二次大戰期間,原圖卡蔚為風行,各國始有集郵社團組成。台灣於1998年成立原圖卡社團,成為同好者交流、發表的園地。本書是創社會員黃永欽先生的嚴選收藏,內容為他多年來拜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世界遺產時,細心製作、搜集或交換而來的原圖卡及其紀錄。郵跡遍及歐洲、美加、日韓及東南亞諸國,組成遊記與集郵冊兼具的圖文20 篇,既是原圖卡收藏的紀念,亦是台灣出版品中稀有的印記。  

中華郵政組織內外對業務發展之認知落差

為了解決台南郵局總局的問題,作者王俊曜 這樣論述:

郵局作為一間與民眾接觸頻率相對高的國營事業,近年來因社會需求趨勢轉變,從專營郵務、儲匯、壽險等三大主流業務,逐漸轉為多角化經營,以維持競爭與獲利能力。然其各項業務之調整,能否使外部民眾滿意,並讓基層員工接受且確實落實,這點是相當重要的。本研究採用PZB模型,與其延伸的Servqual量表,結合認知落差理論,從市場與組織基層的觀點,針對上述該點進行探討。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郵局的一般包裹、快捷郵件、與簡易壽險等三項業務為主要研究項目,並限定範圍於台北市內的郵局支局。用量化問卷詢問主要在台北市內支局使用該三項業務之民眾,對郵局的服務品質認知。並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問四位不同等級支局的經理,其對

民眾認知的猜測、評估郵局在市場中之優劣勢,並就與民眾實際觀點有差異者給出可能的解釋。研究結果發現,民眾對郵局該三項業務,均優先重視PZB模型中的可靠性、保證性、與回應性等三個面向的服務品質。在比較民眾對郵局與民間業者於此三項服務的滿意度上,可發現郵局在一般包裹上有其明顯優勢,民眾認為郵局有優惠的價格與專業的員工。在快捷郵件上,郵局在少部分服務品質細部項目上輸給民間業者,如經營時間、個人化的服務。在簡易壽險上,郵局除形象良好外,其他項目均輸給民間業者。而經理的部分,除了他們均高估以低廉價格為代表的關懷性面向,在民眾心中的重要度與滿意度外,大致還是有掌握到民眾認為重要的面向與不滿意者,如經營時間不

夠便民、簡易壽險的保單種類太少等。分析民眾與經理意見後,可知郵局的經營時間屬於共通性的問題,民眾在三項服務上均就該點對郵局表示不滿意。不過,郵局的i郵箱若能有效推廣,應能解決郵務服務在營業時間上的限制,提升民眾滿意度與郵局競爭力。而簡易壽險的部分則較為複雜,因受限於特定法規,故僅能提供有限的保險商品與服務。致使郵局在保險業務上,與民間業者相比明顯欠缺競爭力。此外,因郵局員工並未專業分工而須熟悉所有業務,致其負擔過大容易造成鼯鼠五技,可能無法確保其服務品質,進而使民眾滿意度降低。為此,基於民眾與經理觀點,本研究亦建議郵局嘗試將壽險業務獨立。最後,本研究建議未來若有相關研究,在量化分析的部分可嘗試

增加民眾問卷回收量,並調查不同地區之民眾認知差異,以減少可能的數據偏差;在質化分析上,可以增加經理的訪談數量,並增加訪問經辦,以獲得更全面且飽和的內部意見。

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八十回憶暨台灣前途文集

為了解決台南郵局總局的問題,作者王能祥、張文隆 這樣論述:

  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王能祥」是一個可敬的名字。他由鄉下小鎮出走,一路北上進入全台最高學府,接著乘著西風的吹撫跨洋留美,成為最頂尖的華府會計師。但物質環境的提升與外在成就的滿足,並沒有因此使他前進的步伐停駐,他有更宏大的志願──效法猶太人「浪跡天涯,根留母國」的精神,縱身海外台灣人的民主運動!   他數十年如一日,苦心經營與美國聯邦政府行政及立法部門的關係,並積極與柯林頓總統建立溝通管道,終為台灣的未來尋獲一條融入世界的康莊大道。他一路走來的行跡,恰似台灣人近五十年來走出台灣、走進世界的寫照;他為民主犧牲了家庭、友誼、個人生活,也是許多為台灣民主奮鬥的人們共同流淌的血淚。本書是寫王能祥

的故事,同時也是在為台灣的民主寫故事。   書後更附有王能祥累積數十年的心血之作《台灣前途文集》一輯,讀者可藉由作者鞭辟入裡的主張理論,了解台灣民主運動的一頁頁歷史與深沉內涵。 作者簡介 王能祥   於1933年出生於台灣高雄一個基督教家庭。小學讀到三年級時突然被退學。三年後(1946年)以同等學歷考取高雄商業學校,翌年發生228事件,他參與其中,並深深影響他的一生。從大學到赴美進修(1965年),乃至到華府(1972年),他都將台灣前途看成是人生的第一順位。1977年到1985年擔任郭雨新先生首席助理,從事台灣民主運動。其成就包括召開三次國會聽證會以及與柯林頓總統建立溝通管道。王先生因從事台

灣民主運動,導致第一段美滿家庭離散。1980年他再婚,並自1984年起迄今,於華府開設會計師事務所。膝下育有二子一女。 張文隆   1968年生於宜蘭。自幼即受同鄉前輩郭雨新先生影響,高中時期開始從事學生運動,1993年擔任師大校務會議研究生代表,1994年完成不見容於主流學界的碩士論文─〈郭雨新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海軍服役期間,再完成《台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1997年起在三重、蘆洲地區的三民高中,透過反思歷史、針砭時弊,啟蒙眾多青年學子。另一方面繼續文化傳承工作,保留可觀的心靈資產,代表著作為《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

組織變革不確定感、工作幸福感對留任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郵局總局的問題,作者顏麗雯 這樣論述:

  台灣金融業為順應金融科技(FinTech)的創新模式出現與快速的轉變,必需有要有應因策略。即是不斷創新與發展的新興產業,將金融產業帶入數位金融領域,其發展領域包括行動支付,大數據應用、P2P借貸、機器人理財等新興模式,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及更優質之金融服務。過去從Bank 1.0實體銀行;Bank 2.0網路銀行;至目前Bank 3.0行動銀行,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增加,促使行動業務增加,行動支付及錢包盛行,讓金融服務更多元。組織在進行變革間,應同時重視員工幸福感,讓員工感受在工作中得到快樂與滿足感,增加員工對組織的認同度並為組織創造價值,本研究是以銀行員工為對象,採便利問卷方式邀約及發布

,發出問卷共計32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264份,回收率83%。透過統計分析、驗證後所得結論如下:  一、組織變知覺對留任意願具有顯著影響。  二、組織變知覺對工作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  三、工作幸福感對留任意願具有顯著影響。  四、工作幸福感對組織變革知覺與留任意願具部份中介效果。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理論及實務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