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都發局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南市都發局局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欽榮寫的 再生與創新:台北都市發展議程(上)行動台北2015~2018 和林欽榮的 再生與創新:台北都市發展議程(下)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早上才留任中午就涉貪!台南經發局長狼狽遭帶走檢方公布原因也說明:【劉榮輝、王志弘/台南報導】台南市政府經發局今天(12/21)中午傳出遭檢調搜索,包括局長室、能源科都被查,引發外界震驚,推測可能和議長選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林政逸所指導 蔡彥廷的 探討市場改建對於街道攤販的衝擊與時間性–以東門市場改建暨周邊街廓都市更新案為例 (2021),提出台南市都發局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傳統市場、街道攤販、時間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趙永茂所指導 李新的 師大夜市退出住宅區的困境與對策-以利害關係人治理模式分析 (2012),提出因為有 師大夜市、住商衝突、利害關係人、記點制、地方治理、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市都發局局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學甲88槍擊案2嫌晚上押解回台南檢警表達偵辦到底決心則補充:台南市警局長廖宗山表示,台南市不容許任何不法份子逍遙法外,只要敢在台南市本轄犯案,不論犯罪者逃到天涯海角,台南市警局絕對都有決心與能力將歹徒繩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市都發局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再生與創新:台北都市發展議程(上)行動台北2015~2018

為了解決台南市都發局局長的問題,作者林欽榮 這樣論述:

  全方位數位經濟時代下的城市,如何掌握先機與布局產業創新發展藍圖,並加速都市更新改革與推動公共住宅進行式,啟動都市下一波的新動能   《再生與創新:台北都市發展議程》堪稱是迄今最完整具洞見的一本書籍。處在每個時代的關鍵變革時刻的交口,務必要有超越現有框架,洞見觀瞻的灼見,本書是一位深具實務經驗與學術研究高度的都市發展策略與都市規劃專家,將個人參與的實務操作所累積的見解與反饋發現以及理論驗證,聚焦本書的寫作於都市發展層面所涉及都市策略規劃議題討論,以及都市治理層面所牽涉產業經濟未來發展議程的設定,加以整理付梓。跳脫限制,徐圖城市再生與創新,不僅可供為思考台北後續發展之參酌,也可供為台灣各

城鄉發展與治理之參考、比對或借鏡。   近30萬字,歷時4年寫作,   超過30年的主持都市規劃設計與都市發展策略制定之相關經驗   本書作者林欽榮先生不僅限於學術研究,其實務經驗之豐富,更促使本書超越理論,在在都是實際且寫實寫真的都市發展見證與與治理論述。除任教於大學相關科系外,更以逾30載參與主持與制定臺灣各都市發展政策的實務經驗,從南到北,歷任都發局長、工務局長、營建署署長、副市長等資歷,並於2015年迄2018年間,就任北市府副市長4年內,督導市政經建部門,包含都發局、都市計畫委員會、工務局、產業發展局、資訊局、地政局、交通局與捷運局等公務部門之政策制定以及執行實戰經驗,更以其擅長

之都市發展策略規劃、公共政策、社區營造與城鄉發展、都市設計、建築與景觀規劃等領域專長,完成本撰書本寫。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都市再生:行動台北2015~2018」、「預見台北:都市發展新議程」、「台北的當代性: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係以「城市再生與創新」為主軸,且有鑑於台北市乃台灣城鄉中,之於都市發展與都市治理議題最具實踐性與爭辯性的代表城市,書中以「台北都市發展議程」為申論之主要場域。   「西區門戶計畫」化不可能為可能,使之全然脫胎換骨,   「東區門戶計畫」擺脫南港「黑鄉」,蛻變為國家生技、生醫產業聚落重鎮   對應於新空間與產業的下一波發展影響衝擊時,林欽榮盤點台北市都市發

展策略與規劃,認為台北市確實有必要大幅進行都市再生與創新的積極作為,在往後仍將面臨持續劇烈變遷的年代中,城市所需要的新型態都市再生,將有待進行制度與機制操作改革與治理創新,並加速調節城市所需要的都市再生發展能量。這些關鍵課題,依據林欽榮分析提出有以下各項,包含:   ★要有協助產業轉型帶動都市經濟力的城市發展策略,以應數位科技席捲而來的革命,以支持產業創新機會及創造就業機會與經濟活力循環。   ★要營造具效能的都市更新機制,促使民間投入都更事業,以改變住居品質與調整都市功能。   ★留住創意人才定居城市,以產生創新活力氛圍,要提供足夠質量的公共住宅存量,以形成合理的公宅服務流量。   ★促進

都市發展與城市流動的緊密、適宜關係,要提升公共運輸與都市發展的綜合效益,強化軌道運輸交通系統服務量能以及TOD策略運用。   ★應對人口與社經條件遽變,要加速優化社福服務系統。   ★需要善用有限資源與對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並提高城市災害應變能力,進而發展出循環經濟轉型與技術創新以及相關社會配套。   ★需要建構出首都圈永續發展與治理的協作機制。   書中實例處處:   ◎國家門戶意象曙光展現-僅用6天時間拆除忠孝橋引橋,讓北門重現,突破「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25年來的開發困境,以正在發生的「西區門戶計畫」,蛻變北車成為民眾有感的國家門戶意象的城市客廳;並全面啟動台北車站區的大型公有地都

更與T.O.D捷運聯合開發。如何克服所有發展窒礙,化不可能為可能,使之全然脫胎換骨。   ◎啟動「東區門戶計畫」,擺脫南港「黑鄉」印象-東區門戶計畫打造南港具備軟體產業中心、生技產業中心、會展中心、流行音樂中心、交通轉運中心等都市中心功能,化為真實。不僅是協助南港從舊工業的「黑鄉」轉型為知識經濟的生產基地,並躍身成為國家生技、生醫產業聚落的重地。加上南港車站變身為高速鐵路的起始站,使得南港的產業發展的下一波段,將更為舉足輕重,並貢獻給台北,深化台北市產業結構成為創意經濟的重鎮。東區門戶計畫更經由「南港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劃定「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驅動了南港地區全面都更,帶動整個南港地區的

再生。發展5大中心功能落實於東區門戶計畫的8項行動計劃。均詳細羅列說明與評析。   ◎突破都更困境的實案說明-臺灣特別是台北市的都更困阻重重,但屋齡老舊導致市容沉沉的現狀,更顯得都市更新勢在必行,且實為城市發展公共建設必要的一環。本書詳述台北都更改革與全面加速推動的關鍵性作法,並羅列幾件原本延宕已久的都更案,如「信義區永春都更案」、「內湖區聯邦合家歡富貴區都更案」,以及公辦都更如「大同區斯文里三期整宅案」等案,在此刻及未來的時間軸裡,深具參考價值。 本書特色   (一)扣緊都市發展的策略創新與都市再生的意涵,視野宏觀,且鉅細靡遺   本書視野宏觀,採取創新策略,政府公權力介入整合以及誘導

開發,一步步來解開城市陷入「一灘止水」的困境,這需要都市治理的高度視野,以及策略規劃的格局,再加上有力道的執行魄力不僅可用之於台北市的創新發展與再生,對應都市發展所面臨或將面臨的課題,並設定議程。將實質課題逐一鉅細靡遺且詳實地書寫,點點滴滴描繪解決與決策過程,足供處於同樣狀況的都市參考酌用。   (二)時間軸完整且脈絡分明,充滿歷史感   從完整的時間軸線上剖析台北市都市治理方法的觀點,將台北市都市發展與都市策略規劃的邏輯歷程,概括切分為幾個階段,脈絡分明,充滿歷史感,任何有興趣研究台北市各方面或各領域發展,均可循著本書脈絡追索。   (三)毫不迴避地書寫成功與失敗面向,呈現完整之知識體系

  從成功與失敗面向,或從尺度與規模的面向,針對都市發展策略的結果,無論是有成功且大幅影響城市宿命的改變,或有不成功而失敗的例子,整理出一個城市所積累出來的資產。爬梳台北市發展邏輯,以及其都市發展綜效,記取城市治理迴圈的經驗,俾使能有效運用,且挹注研究量能,推測城市未來即將挑戰,而又進一步掌握新挑戰,轉為新經濟的創造能量。   (四)「知故」且「創新」,特別在產業發展上洞燭先機   討論創意經濟生成與都市發展脈絡兩者間,如何相互影響以及演進,並透過台北市案例的考察並描繪台北市於近30餘年來所形成的創意空間網絡型態,進一步分析在地理空間與地景的形式變遷、都市產業模式變革、智慧城市、創新產業形

成與創意城市治理的全球倡議,以及創意經濟崛起等因素與脈絡對比下,探究台北市都市創意空間網絡形態是如何透過受政策影響,並結合產業與空間特色,形成創新創意生態群聚與相關聯互動的創意經濟產業鏈,進而創造出不同色彩的創意空間網絡樣態。  

台南市都發局局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旺詮質詢時指出,臺南市府帶頭哄抬地價,區段徵收的土地標售案,起標價與得標價遠遠高於附近地區平均地價,直呼地政局與都發局成了「土地開發局」?
下午質詢時,旺詮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切入,分析市有土地標售的問題,蔡旺詮提到,政府應該承擔整個社會的責任,看看如台積電、奇美等大廠,都在強調企業社會責任(CSR),撰寫年度報告書檢討今年為社會做了什麼,甚至有專門部門在規劃回饋社會。反觀我們市府,卻在以標案哄抬地價,逐漸財團化,不覺得格外諷刺嗎?
另一方面,雖肯定地政局長陳淑美的專業與努力,也知道標售案價格問題是一脈相承的,不過還是必須請地政局規劃相關因應措施與檢討機制來遏止歪風。陳淑美回應,非常認同社會責任的觀點,並會積極演研擬相關措施。
而關於市有地用途的問題,他以正在落實中的台南市青年社會住宅為例,目前興建目標是2,000戶,預計2023年完工。然而這些青年社會住宅用地全都來自國防部,當中完全沒有市府用地,這點也由都發局長莊德樑親口證實。而本該回饋市民的市有地,都拿去標售了,根本是將臺南市的責任轉嫁給國防部,自己的土地拿來標售,別人的土地拿來承擔社會責任,可形容「相當傑出的一手」。
此外,旺詮也提及鐵路東移的照顧住宅,其中市府不願用市地做公共空間,周邊竟然沒有任何戶外停車場,對住戶來說極為不便。而且原本承諾住宅一樓的店面會有道路經過,後來發現完全沒有通道,店面無法經營,動線阻礙連當倉庫都有困難,到底是市府騙人還是建商騙人? 最嚴重的是安全問題也有隱憂,店面與圍牆(區段徵收土地範圍)過於接近,空間不夠寬敞,雲梯車無法進入,若發生火警或急病等意外事故,誰來負責?
建議,將該處與店面相鄰的20M長的帶狀區段徵收地,拿來做公共停車場,益處有三其一,提供住戶停車空間,解決居民不便。其二,可以提供一旁店面的通行路線,履行原本對住戶的承諾。其三,增加車輛通行空間,讓救災車輛可以順利通行,解決安全隱憂。呼籲金錢不應該是市府唯一衡量的指標,面對目前市有地用途的問題,應該要有檢討機制以及相對的措施來因應。也應趁此機會弭補市民,拿幾塊市有地來蓋社會住宅或公有停車場等設施,如永康區公墓遷移後的區域被規劃成商業用地,他認為就應該拿來做為綠地或停車場回饋市民,展現市府的反省理念。千萬不要再拿市地來標售了,只會使地價飛漲,應多多關注市民的安全與方便,才是市府的應有的作為。

探討市場改建對於街道攤販的衝擊與時間性–以東門市場改建暨周邊街廓都市更新案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市都發局局長的問題,作者蔡彥廷 這樣論述:

傳統市場改建計畫為近年來臺北市政府的重要政策,針對市場的軟硬體設施進行全面性的整頓,期望能夠藉此改變市場老舊的意象,提升整體的環境品質。然而,既有文獻指出,對於市場改建此種建成環境的研究,缺乏對於權力與時間的探討。故此,本研究以「東門市場改建暨周邊街廓都市更新案」為研究案例,透過時間性的角度,探討市場改建推行過程中所存在的「計畫的時間」和「攤販的時間」,以及彼此之間的抗衡。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進行,透過觀察研究法、訪談研究法及次級資料分析法作為資料收集的途徑,並以時間地景作為研究分析架構。本文的結論有三:第一,規劃下所存在的不同時間政治,反映了不同利害關係人所擁有的權力,以及對於時間的控制程度

;第二,計畫的時間性不僅受到利害關係人的影響,亦牽扯於其他銜接計畫;第三,快速的規劃使計畫缺乏彈性,當面臨意外的變革時,將迫使計畫停滯。在基於本研究之結論,並參考過往學者所提倡的緩慢規劃,提出未來發展與治理之建議,以促成更具包容性的都市規劃。

再生與創新:台北都市發展議程(下)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

為了解決台南市都發局局長的問題,作者林欽榮 這樣論述:

  全方位數位經濟時代下的城市,如何掌握先機與布局產業   創新發展藍圖,並加速都市更新改革與推動公共住宅進行   式,啟動都市下一波的新動能   《再生與創新:台北都市發展議程》堪稱是迄今最完整具洞見的一本書籍。處在每個時代的關鍵變革時刻的交口,務必要有超越現有框架,洞見觀瞻的灼見,本書是一位深具實務經驗與學術研究高度的都市發展策略與都市規劃專家,將個人參與的實務操作所累積的見解與反饋發現以及理論驗證,聚焦本書的寫作於都市發展層面所涉及都市策略規劃議題討論,以及都市治理層面所牽涉產業經濟未來發展議程的設定,加以整理付梓。跳脫限制,徐圖城市再生與創新,不僅可供為思考台北後續發展之參酌,也

可供為台灣各城鄉發展與治理之參考、比對或借鏡。   近30萬字,歷時4年寫作,   超過30年的主持都市規劃設計與都市發展策略制定之相關經驗   本書作者林欽榮先生不僅限於學術研究,其實務經驗之豐富,更促使本書超越理論,在在都是實際且寫實寫真的都市發展見證與與治理論述。除任教於大學相關科系外,更以逾30載參與主持與制定臺灣各都市發展政策的實務經驗,從南到北,歷任都發局長、工務局長、營建署署長、副市長等資歷,並於2015年迄2018年間,就任北市府副市長4年內,督導市政經建部門,包含都發局、都市計畫委員會、工務局、產業發展局、資訊局、地政局、交通局與捷運局等公務部門之政策制定以及執行實戰經驗

,更以其擅長之都市發展策略規劃、公共政策、社區營造與城鄉發展、都市設計、建築與景觀規劃等領域專長,完成本撰書本寫。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都市再生:行動台北2015~2018」、「預見台北:都市發展新議程」、「台北的當代性: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係以「城市再生與創新」為主軸,且有鑑於台北市乃台灣城鄉中,之於都市發展與都市治理議題最具實踐性與爭辯性的代表城市,書中以「台北都市發展議程」為申論之主要場域。   「西區門戶計畫」化不可能為可能,使之全然脫胎換骨,   「東區門戶計畫」擺脫南港「黑鄉」,蛻變為國家生技、生醫產業聚落重鎮   對應於新空間與產業的下一波發展影響衝擊時,林欽榮盤點台

北市都市發展策略與規劃,認為台北市確實有必要大幅進行都市再生與創新的積極作為,在往後仍將面臨持續劇烈變遷的年代中,城市所需要的新型態都市再生,將有待進行制度與機制操作改革與治理創新,並加速調節城市所需要的都市再生發展能量。這些關鍵課題,依據林欽榮分析提出有以下各項,包含:   ★要有協助產業轉型帶動都市經濟力的城市發展策略,以應數位科技席捲而來的革命,以支持產業創新機會及創造就業機會與經濟活力循環。   ★要營造具效能的都市更新機制,促使民間投入都更事業,以改變住居品質與調整都市功能。   ★留住創意人才定居城市,以產生創新活力氛圍,要提供足夠質量的公共住宅存量,以形成合理的公宅服務流量

。   ★促進都市發展與城市流動的緊密、適宜關係,要提升公共運輸與都市發展的綜合效益,強化軌道運輸交通系統服務量能以及TOD策略運用。   ★應對人口與社經條件遽變,要加速優化社福服務系統。   ★需要善用有限資源與對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並提高城市災害應變能力,進而發展出循環經濟轉型與技術創新以及相關社會配套。   ★需要建構出首都圈永續發展與治理的協作機制。   書中實例處處:   ◎國家門戶意象曙光展現-僅用6天時間拆除忠孝橋引橋,讓北門重現,突破「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25年來的開發困境,以正在發生的「西區門戶計畫」,蛻變北車成為民眾有感的國家門戶意象的城市客廳;並全面啟動台北

車站區的大型公有地都更與T.O.D捷運聯合開發。如何克服所有發展窒礙,化不可能為可能,使之全然脫胎換骨。   ◎啟動「東區門戶計畫」,擺脫南港「黑鄉」印象-東區門戶計畫打造南港具備軟體產業中心、生技產業中心、會展中心、流行音樂中心、交通轉運中心等都市中心功能,化為真實。不僅是協助南港從舊工業的「黑鄉」轉型為知識經濟的生產基地,並躍身成為國家生技、生醫產業聚落的重地。加上南港車站變身為高速鐵路的起始站,使得南港的產業發展的下一波段,將更為舉足輕重,並貢獻給台北,深化台北市產業結構成為創意經濟的重鎮。東區門戶計畫更經由「南港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劃定「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驅動了南港地區全面都更

,帶動整個南港地區的再生。發展5大中心功能落實於東區門戶計畫的8項行動計劃。均詳細羅列說明與評析。   ◎突破都更困境的實案說明-臺灣特別是台北市的都更困阻重重,但屋齡老舊導致市容沉沉的現狀,更顯得都市更新勢在必行,且實為城市發展公共建設必要的一環。本書詳述台北都更改革與全面加速推動的關鍵性作法,並羅列幾件原本延宕已久的都更案,如「信義區永春都更案」、「內湖區聯邦合家歡富貴區都更案」,以及公辦都更如「大同區斯文里三期整宅案」等案,在此刻及未來的時間軸裡,深具參考價值。 本書特色   (一)扣緊都市發展的策略創新與都市再生的意涵,視野宏觀,且鉅細靡遺   本書視野宏觀,採取創新策略,政府公

權力介入整合以及誘導開發,一步步來解開城市陷入「一灘止水」的困境,這需要都市治理的高度視野,以及策略規劃的格局,再加上有力道的執行魄力不僅可用之於台北市的創新發展與再生,對應都市發展所面臨或將面臨的課題,並設定議程。將實質課題逐一鉅細靡遺且詳實地書寫,點點滴滴描繪解決與決策過程,足供處於同樣狀況的都市參考酌用。   (二)時間軸完整且脈絡分明,充滿歷史感   從完整的時間軸線上剖析台北市都市治理方法的觀點,將台北市都市發展與都市策略規劃的邏輯歷程,概括切分為幾個階段,脈絡分明,充滿歷史感,任何有興趣研究台北市各方面或各領域發展,均可循著本書脈絡追索。   (三)毫不迴避地書寫成功與失敗面向

,呈現完整之知識體系   從成功與失敗面向,或從尺度與規模的面向,針對都市發展策略的結果,無論是有成功且大幅影響城市宿命的改變,或有不成功而失敗的例子,整理出一個城市所積累出來的資產。爬梳台北市發展邏輯,以及其都市發展綜效,記取城市治理迴圈的經驗,俾使能有效運用,且挹注研究量能,推測城市未來即將挑戰,而又進一步掌握新挑戰,轉為新經濟的創造能量。   (四)「知故」且「創新」,特別在產業發展上洞燭先機   討論創意經濟生成與都市發展脈絡兩者間,如何相互影響以及演進,並透過台北市案例的考察並描繪台北市於近30餘年來所形成的創意空間網絡型態,進一步分析在地理空間與地景的形式變遷、都市產業模式變革、

智慧城市、創新產業形成與創意城市治理的全球倡議,以及創意經濟崛起等因素與脈絡對比下,探究台北市都市創意空間網絡形態是如何透過受政策影響,並結合產業與空間特色,形成創新創意生態群聚與相關聯互動的創意經濟產業鏈,進而創造出不同色彩的創意空間網絡樣態。  

師大夜市退出住宅區的困境與對策-以利害關係人治理模式分析

為了解決台南市都發局局長的問題,作者李新 這樣論述:

文人墨客筆下富涵深厚巷弄文化的師大文教社區,在市府、媒體的積極行銷下,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觀光夜市。當市府仍陶醉於掌聲與鎂光燈的同時,師大夜市卻爆發了全國矚目的住商衝突,市府也才尷尬的發現,之前大力輔導行銷的師大夜市,居然大部分商家都位於住宅區,且一半以上的商家都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規定。在依法行政的原則下,市府理應立即順應師大三里里民「違法商家退出我家」的訴求,依《都計法》規定裁罰觸法者,但市府的處置作為卻左支右絀,似是失了方寸而搖擺不定。由於筆者身為師大夜市所在選區的市議員,對師大夜市住商衝突事件引發了研究的興趣與動機,因而在趙永茂教授、劉坤億教授、王宏文教授等三位老師的指導下擬定本研究

,冀望以利害關係人治理模式為研究途徑分析師大夜市退出住宅區的困境與對策。在世界政治思潮演進及民主先進國家已累積的豐富經驗下,「治理」、「地方治理」、「網絡治理」、「公民參與」、「利害關係人」與「審議式民主」等理論內涵也日益豐富,不僅符合本研究的需求,且為本研究提供堅實又具有相當可操作性的理論基礎,因而被本研究所大量運用。此外,基於研究需要,筆者還結合實務,回顧了「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夜市管理」的相關法規和現況,以及參閱大量市政府及市議會的歷史文獻。筆者在本研究過程中發現,市府的政策產出確實深受多元利害關係人及行為者基於自利動機的角力運作影響。在師大夜市巷弄文化廣受讚美揄揚時,市府致力行

銷;當居民們奮起自救,要求市府取締違法商家後,市府宣示依法行政的決心,嚴修《台北市政府處理建築物及其基地違反都市計畫法第79條第1項裁處作業程序》並對部分商家開罰;迨商家集結媒體、房東、投資客、房仲業者、學者、文化人反撲,要求「共存共榮」、「就地合法」後,市府復推出「記點制」三原則「依情節、分階段、漸進式」因應;「記點制」推出之後已逾一年,市府仍在多元利害關係人和行為者的角力下左右為難、政策方向不明。本研究除驗證市府的政策產出確實深受多元利害關係人及行為者影響外,還發現《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在住宅區允許使用和附條件允許使用的規定太過寬鬆,大量的商業行為侵入住宅區,使得住宅區和商業區

幾無差異。且台北市的「社區參與」與「公民參與」機制嚴重不足,使居民們難以在體制內維護生活環境和居住品質;此外,夜市治理的紊亂及怠於執法,亦助長土地使用的住商混亂,更讓地下勢力有機可乘,介入夜市管理。基於前述的研究發現,筆者對台北市政府做出下列政策建議:一、 住商混合制度應建立「相容性指標」標準,加入社區參與機制並考慮改採負面表列。二、 廢止1998年市府組織編制小組第四次會議決議回歸法制並明訂土地使用分區為申請商業許可之強制審查要件。三、 夜市及商圈之管理需專法與專責機關,並考慮合併市場處與商業處。四、 建立保存「巷弄文化」的機制,避免因行銷而日漸消失。五、 迅速制定「台北市公民參與

自治條例」以提升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動機與誘因。六、 加強市府官員民主治理的專業知能教育。師大夜市的住商衝突,被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定義為「民國百年之市民起義」,也勢必將被廣泛研究。礙於筆者學養所限,雖不敢冀望本研究可以藏諸名山,但在力求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方面,筆者確已竭盡全力,敬俟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