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青果合作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北青果合作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旺台寫的 蕉王吳振瑞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10年度強化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服務體系觀摩活動也說明:11 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屏東分社. 鄭*維. 葷 v. 12 新北果菜運銷股份有限公司. 陳*伯. 葷 v. 13 新北果菜運銷股份有限公司. 林*彥. 葷 v. 14 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 ...

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高承恕所指導 葉守禮的 世界經濟與山城農業: 長時段中的台灣小農經濟 (2020),提出台北青果合作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世界經濟、地方社會、小農經濟、園藝農業、商品鏈。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系 林崇義所指導 葉明祓的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屏東地方派系、地方自治、恩庇-侍從主義、雙派系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青果合作社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徵才 - Anminail則補充:台北 農產運銷公司徵才 內湖推薦餐廳2017. ... 公司名稱:有限責任高雄市生和青果運銷合作社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人路43-9號公司地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青果合作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蕉王吳振瑞

為了解決台北青果合作社的問題,作者李旺台 這樣論述:

  榮獲 2018 年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獎   那幾年,錢是香蕉的形狀    染滿樹汁的襯衫是好額人的衣裝   那是他締造的黃金時代,也是黃金囚禁了他的時代——   台灣首位農村之神   以水牛的堅毅打造盛世的傳奇故事   日治時期,高雄中學畢業的吳振瑞原是可以保送到台北讀大學的優等生,卻因父親「作詩不如作田」「家用長子」兩句話而留在家鄉務農。隨後,在父親的介紹下,吳振瑞進入了「香蕉試驗所」,學習關於香蕉的種種知識。   戰後,他以香蕉試驗所的經歷成為青果合作社的監事、隨後當選理事。幾年間為蕉農爭取產銷出口的「五五制」,更讓台灣香蕉以超過八成的市占率獨霸日本,在那個年代,香蕉與相關產業

都富了起來。   水牛般的堅持性格讓他帶領南台灣農村起飛,卻也將他帶進了監牢。當政壇流傳著「皇后」和「太子」兩派內鬥的耳語時,吳振瑞以自身專業不斷拒絕李國鼎欲促成的律頓公司合作案,意外成為政治風暴下的犧牲品。媒體不斷抹黑,把曾經的「蕉王」打成自我圖利的「蕉蟲」,更遭大規模搜索、羅織罪名入獄。   「報紙寫的要倒反過來看」,農民都是這樣講「剝蕉案」的——吳振瑞出獄返鄉那天,地方鄉親蜂擁迎接,仍然將他當作恩人看待。然而,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台蕉和水牛的光輝歲月已然流逝,當吳振瑞牽著「馬沙」在田裡緬懷式的「做行」時,耕耘機也已開進了這個時代。 本書特色   ★榮獲二○一八年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

獎   ★從日治時代到中國國民黨時代,台灣農村從發展、富庶到沒落的縮影   ★六○年代「剝蕉案」、「金碗金盤案」主角真人田調、真事改編,詳細記載戰後企業家面臨政權交替的辛酸與勤奮史 名人推薦   詩人 李敏勇      專序推薦   屏東縣縣長       潘孟安   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余昭玟   前衛出版社主編     鄭清鴻 推薦   作者簡介     李旺台   資深媒體人,作家,一九七○、八○、九○「政論雜誌」風行的那個年代,是南台灣最活躍的一枝筆。近年勤於創作長篇小說,已發表《獨角人王國》(二○一五年,春暉出版)、《播磨丸》(二○一六年,圓神出版)、《馬賽這一家》(

二○一八年,鏡文學連載)。   曾獲第六屆懷恩文學獎、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獎、二○一七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獎入圍。   推薦序 隱藏的歷史、冤曲的台灣、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李敏勇 自序 蕉園小子寫了一本蕉王大傳 本書常用福佬台語詞彙   序幕 第一部 日本仔時代 第二部 島嶼的痛 第三部 中國國民黨時代   推薦序 隱藏的歷史、冤曲的台灣、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李敏勇   吳振瑞是我熟悉的人物。從高雄旗山出生,在屏東的小學、初中,到高雄的高中,一九六〇年代正是我懂事之時。髙屏地區的香蕉出口日本,蕉農的經濟傳

奇被傳頌,香蕉大王吳振瑞更是傳奇中的傳奇。越戰在遠方,只一些美國軍人來台度假,在高雄港區街頭的酒吧街——七賢三路,異國的放蕩況味或說美國情調,襯托在鹽埕埔的大溝頂、賊仔市,形成某種舶來意味。髙中生的我們看《文星》雜誌,但彭明敏和兩位台大學生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事件,並不那麼被一般人關切。戰後台灣,像是從二二八事件的夢魘走過來,在美援、經濟成長的社會情境,走向另一個時代。香蕉經濟在高屛除了致富的農村傳奇,也引發一些紙醉金迷的鄉野景況,像是郷土小説的情節——而吳振瑞無疑是焦點中的焦點。   流亡來台的國民黨中國蔣氏政權,拜韓戰之賜,已在冷戰時期鞏固了統治權力,更在越戰的共同防禦條約連帶中,形成

反共體制,確保了政權的穩定。五〇年代的白色恐怖,似已在穩定的政權暫時住。但蔣氏體制的蔣介石、宋美䶖、蔣經國,形成三角構造,後蔣介石的權力角力在宋美齡、蔣經國之間拉扯,或明或暗的鬥爭從來不斷。一九六四年的彭明敏事件壓制了,以䆁放特許權籠絡台灣新興資本家,形成附庸財圑,成為蔣氏政權的新統治手段。香蕉出口日本的暢旺形勢是台灣農業經濟的某種榮景,但背後的政治學錯綜複雜。   吳振瑞以香蕉合作社理事主席主導出口日本,既是台灣與日本的國際貿易,也在地方的政治權力、更在中央政治權力的體系,捲入政治經濟學的糾葛。吳振瑞的蕉王傳奇、金碗事件,本質上就是蔣氏政權、宋美齢與蔣經國權力鬥爭現象引發的效應。吳振瑞的故

事,突顯二二八事件、五〇年代白色恐怖之後,蔣氏政權黨國體制的內部權力鬥爭。這樣的鬥爭,阻礙了台灣香蕉出口日本的經濟榮景,蕉農受損自不待言。在香蕉產業一直無法再現奇蹟的現在,回顧已消失的時代傳奇,吳振瑞故事的歷史書寫在經過半世紀之後,出現在一些書册。   小說的歷史的書寫比一般歷史書寫,更引人興味。歷史小說將歷史虛構化,以小說的形式,更具大眾文化條件。歷史被失 憶化的台灣,認同的形成必須經由記憶的恢復。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台灣歷史小說獎興辦,具有這樣的旨意。李旺台以《播磨丸》這本終戰時台灣人日本兵從中國返台的故事,在首奬從缺時,與另一人作品,同獲佳作。《蕉王吳振瑞》也是李旺台在歴史小說奬、首獎出

缺的佳作,在決選會議獲得許多佳評。   李旺台是我同世代,一樣成長於高屏,並是我短暫新聞記者工作的同僚。他的在地閲歴,熟悉吳振瑞,他也在一九六〇年代,親身體會香蕉出口的蕉王傳奇。新聞工作的歷練,蘊藏在腦海、交織著經濟與政治、穿插蔣氏黨國體制權力鬥爭的台灣人悲情歴史,在他的作家之路、以歷史小說呈現,有其特具的條件。歷史小說既有歷史、也有小説,新聞之眼和文學之心必須兼備。李旺台透過吳振瑞的人生經歷和香蕉出口貿易,以及蔣氏政權統治台灣政治控制、權力鬥爭,彰顯活生生的台灣人被殖民的戰後史。      李旺台說他以自傳體寫成這本小說。他的孩童時代正是家中種植香蕉,父親也是吳振瑞以理事主席領導青果合作

社、社?的代表,經歷香蕉而改善經濟的記憶,讓這本小說的作者性帶有特殊的感情。以一九七三年,在台北成立屛東同郷會的一幕,揭開吳振瑞經歷牢獄之災的世態炎涼、穿插擡面地方人士的形色,小說的裝置以日本時代、島嶼的痛、中國國民黨時代,以他記者身分與同鄉旅行團在日本東京陋巷見到吳振瑞之面的引子,再回敍自己成長時期所見,所思,具有台灣人水牛精神的吳振瑞行止,意氣風發的時代、落難經驗、流亡遁世形影,交織蔣氏政權權力鬥爭禍及台灣精英的戰後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像。戰前被日本殖民,戰後國民黨中國殖民,特殊歷史構造下台灣人的歷史隱含各種故事,正是台灣歷史小說源源不絶的傷痕之土。台灣人的歷史意識,或要因此而覺醒、

而深化。   從《播磨丸》而《蕉王吳振瑞》,李旺台的歴史小說家之路,逐漸印拓出形跡。 自序 蕉園小子寫了一本蕉王大傳   那時我只有十三、四歲,正在讀初一還是初二,家裡突然變成「香蕉家庭」。父親把兩大塊水稻田改種香蕉;還不夠,另外又去找地契作;這樣還不夠,還當起「香蕉單集散處」。蕉農把香蕉運交到合作社的集貨場,磅秤之後拿到的是一紙香蕉單,一個半月後才能領到錢,村內有急需用錢的農友,可以持單到我家先兌現。村民也可以先來我家借貸一筆錢,拿去向散農收購香蕉,割交後持香蕉單來依價折現還款。   那其實就是小農村裏簡易的「蕉農銀行」,只是我不想使用那麼堂皇的名詞。   我們家的小孩放學回家,

尤其是在週末假日,常被父親指派去這裏那裏的蕉園鋤草,那時還沒有除草機和除草劑,農夫與雜草對抗的工具,就是一把鋤頭,外加一支鐮刀。烈日當下要鋤,下午雷雨過後也不敢休息。學校要月考或期末考什麼的,全都沒有比照顧好香蕉園更重要。   真正做過農就會相信,草長的速度比人工鋤草要快很多。南台灣溫潤多濕,我家蕉園面積又大,因而,我的青少年光蔭很多是花在蕉園與草為伍又與草為敵,一些實際與不實際的幼時夢想,也多在一鋤一鏟中升起又幻滅。   香蕉使我家富裕起來。父親那些年渾身的幹勁和臉上的興奮,至今猶歷歷在目。我也受到鼓舞。一個禮拜有兩天或三天,在半夜三點多會被父親叫醒,跟他去蕉園。父親摸黑將香蕉樹上的香蕉

一串串割下,由母親和我負責用扁擔將它們一串串挑出蕉園。扁擔一頭吊掛一串,走在狹窄的田埂上,還要跨越一座小橋,才能挑到馬路邊,輕放在預先鋪好的棉被上。我一趟一趟的擔挑,通常要挑到天色微曉,再挑到天光大亮,然後快步回家,草草吃早餐,匆匆趕赴學校,那時我上學經常被記遲到,多是這個原因。   我曾向父親抱怨,為何總是要半夜爬起來幹活;他回答說,集貨場人車洶湧,大排長龍,不搶早不行。   那個年代,農家子弟都視幫忙家務為天經地義,沒人叫苦,也不知道應該訴苦。我一個蕉園小子,後來漸漸知道,原來那些年我是處在一個從未有過的「香蕉盛世」;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每一期都用很好的價格收繳香蕉,愈多愈好;也從長輩口

中知道一個名叫吳振瑞的理事主席。我父親後來出馬競選合作社社員代表,連選連任多屆,以作為吳主席的下屬為榮。   那時台灣農村尚未脫貧,是吳振瑞讓幾十萬蕉農先富了起來。   吳振瑞當然不會知道,在他創造的「香蕉盛世」中,有我這個小小的參與者。   在完稿那一刻,我起身在書房漫步,心裏想著,寫好這本書,對我青少年時期在香蕉園裏的那些歲月,算是有交待了。   長大後我在報社工作,有一個好機緣,在東京鬧區一條弄巷裏的小旅館內,見到吳振瑞本人,做了一次長時間的訪談,一老一少斷斷續續談了兩夜三天。那時他已年邁,想像中一位香蕉大王應有的樣貌和風華不見,只有在談起香蕉時,才精神上臉,健談起來。我把自己在

農村底層的「香蕉經驗」告訴他,他也詳述他的一生榮辱給我聽。我的經歷只是一小條香蕉,他的是長長的一大串。   因而,本書所述各節,泰半是既存在腦中,現成的,真實的。   這是一本傳記體小說,在真實的情節中,也虛構了一些人事物。虛構是為了能更真切地刻劃書中幾位要角以及他們所身處的那個時代,使那段歷史更好地被書寫,更容易被記住。   有時我會感到自己很幸運。我生長的那個時代,是日本列車己經離去,火車隆隆隆餘音餘緒猶在,而中國列車已然抵達,正在忙著下車卸貨。我的腦袋裏裝著一座月台,月台上本來就會有許多悲歡離合,而吳振瑞他們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我這一代人走過從貧窮到富裕,從刻苦到逸樂的全程

,以前刻鋼板印刷滿手油墨,現在一根指頭瞬間複製傳輸;以前戒嚴森嚴朝會三呼萬歲,現在民主自由眾聲喧嘩。不是每一個世代都能完整閱歷這些變遷,有這些經歷是幸運,它們幫我順利記錄下本土精英在面對外來統治權貴時,那些刻進骨頭噴出血淚的生命故事。   本書為了還原故事發生時地的語言情境,在處理人物對話時,使用了許多福佬台語,但未必選用標準的台語文,有時刻意寫成半台半中,或只取其音,以方便不能使用福佬台語的人閱讀。   最後,在成書之際,要感謝幾位朋友:蘇天珍先生,他是一位老農夫,我稱呼他「牛博士」,是寫作本書時,經常請教的對象;林純美小姐,一九八九年為吳振瑞平反的推手之一,她為本書提供了若干珍貴資料;

黃旭初先生,他著述的﹁金蕉傳奇﹂是經常查閱的書籍;林翠儀小姐,現為自由時報駐日特派員,我在書中須要用日文表達時,總是找她;余昭玟小姐,屏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在出版前審閱此書,提出寶貴意見。還要感謝﹁鏡文學﹂編輯和我太太李錦珠,他們仔細校閱本書,不時指出疏漏之處。 李旺台 二○一九年二月 寫於屏東 一九七三年八月底,颱風剛剛來過,風尾還在輕輕搖擺的上午,一名年輕記者步入台北火車站前的王凱大飯店,逕上三樓。大廳裏的活動已經開始,最重要的來賓台北市長張豐緒正在講話,一會兒低頭讀稿,一會兒抬頭看看台下賓客。他的國語不標準,也不流利,那記者已經習慣他的演說風格。幸好他很快結束致詞,坐回台上右側

貴賓席,一朵胸花在他西裝右上方無風自動。 那記者站在舞台左前側,招待人員請他入座,他微笑站著不動,認真凝望台上台下賓客的眾生相。 這是台北市屏東同鄉會的成立大會。籌備小組成員之一的蔡秀雄是那位記者的好友,上前寒喧:「嘿!阿誠仔,你今仔日慢來哦!」 「歹勢!歹勢!不過,大會剛剛開始,張市長的致詞稿,我已經有啦。」 兩人只聊了兩句,台上司儀開始介紹創會發起人。「第一位,宋丙堂先生,是日本早稻田大學高材生,現在華江女中任教。」 「其次,徐傍興博士,我們屏東的外科名醫,徐外科醫院院長。」(註一) 「戴炎輝先生,我們屏東的才子,現任司法院副院長。」 「劉兼善先生,省府委員、考試院顧問。」 「吳文華先生,

從竹田來的實業家,萬家香醬園的董事長。」 司儀每介紹一人,被介紹者即起立,或點個頭或鞠躬,接受會眾的鼓掌。 唱名繼續。接著介紹「林菊瑛女士,中興大學副教授」「林成子先生,實踐家專教授」,接下來,當司儀喊完「蔡西坤先生,我們屏東來的大律師」時,阿誠記者瞄見蔡秀雄與舞台邊一名男子對看一眼,輕輕點個頭,之後,唱名的麥克風突然沒有聲音,只有站在舞台旁邊和坐在第一排的人才聽得見,阿誠記者隱約聽到的介紹詞是:「吳振瑞先生,屏東頭前溪人,前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因為幾乎全場沒聽到司儀的聲音,阿誠記者沒有看到一個名叫吳振瑞的人起立致意,全場也沒響起掌聲。 唱完吳振瑞的名字,麥克風像人深呼吸後閉氣幾秒鐘又吐

氣說話,全場清楚地聽到:「鍾德鈞先生,高等法院庭長」「蔡潔生先生,樂馬大飯店董事長」。(註二)

世界經濟與山城農業: 長時段中的台灣小農經濟

為了解決台北青果合作社的問題,作者葉守禮 這樣論述:

不同的研究尺度,可能帶來不一樣的詮釋意義。本研究希望透過「世界經濟」與「地方社會」兩個重要的觀看尺度,重新詮釋「山城農業」的經濟特質與社會基礎,討論台灣農業1960年代以來「園藝農業轉向」與「園藝作物爆炸」的歷史意義,拓寬我們對於台灣小農經濟的理解。「山城」是一個台灣中部重要的高附加價值多樣化園藝作物產區,也是一個客家人的生活圈,橫跨東勢、石岡、新社、和平和卓蘭等五個鄉鎮。通過對於「地方農業經濟圈」的長時段歷史考察,我們可以瞭解世界經濟與地方社會的辯證運動,如何一次又一次帶動農業商品鏈的組織、斷裂與轉移,反覆重塑這個地區的農村地景與作物面貌。我們希望指出,由於農業流通與生產網絡中介機制的不同

,小農經濟也可能展現出不一樣的社會經濟意義。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青果合作社的問題,作者葉明祓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相較於台灣其他縣市,屏東縣的地方派系,自1951年第一屆縣長選舉形成之後,對立情形相當明顯,因此屏東縣一直是許多地方派系研究注意的焦點。1997全國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所提名的縣市長候選人,一舉拿下十二席縣市長寶座後,臺灣的政治版圖形成「北藍南綠」,民進黨在屏東縣各項公職選舉皆以勝選收場,尤其2008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single-district two-votes system)後,屏東縣原有中國國民黨的地方兩大派系張、林兩派已潰不成軍,派系勢力式微,而2000年後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下,政治資源豐沛對原舊有的屏東縣政治勢力,採

取合緃連橫的另一新侍從模式,來拉攏地方上政治勢力與派系互為結盟,演變成今日的屏東縣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及其他小黨略似在陪襯著民進黨的地方政治型態。許多地方派系研究學者的研究中,有關屏東縣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地方派系權力結構的轉變與運作、以及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相關學術研究比較多,但是,並未見地方派系對縣政發展影響之討論,是以本文首先以文獻史料與口述訪談,分析派系對地方自治與縣長施政的影響。另外,本文引用新恩庇-侍從主義來論述,政黨政治中當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中央執政後,歷屆的屏東縣縣長如何利用新恩庇-侍從主義模式來經營地方政治勢力。 根據本文的研究,在第一至第八屆縣長

時期(1951∼1977),因為地方派系的惡性鬥爭,往往造成阻礙縣政之推行與地方政治之順利運作。第九至第十二屆縣長時期(1981∼1997),屏東縣的派系趨於緩和,但仍維持原有的組織與動員系統,在各級選舉中發揮影響力,在縣政發展方面,由於1970年代臺灣政治經濟環境丕變,中央政策的帶動與補助款,對縣政推行而言,是一大助力。第十三屆至第十八屆等六屆縣長時期(1997∼2020),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民進黨三位縣長皆注重文化、社區、社福及科技等建設。特別是2000年到2008年以及2016年至2021年,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的時期。於是,原來效忠國民黨的兩大地方派系─張、林兩派逐漸喪失原有的

行政資源與共同利益,不但在組織網絡產生鬆動現象,從對立走向共治共榮。屏東縣的派系政治,理應主導府會關係的發展,但根據本文參審縣政資料的結果,派系鬥爭在府會關係上,並沒有造成太負面的影響。因為透過田野訪談發現,派系出身甚或民進黨籍縣長會以互惠政治、幕僚政治、利益共享的方式,取得府會和諧,派系對府會關係而言,發揮了一定的穩定作用。1997-2018年民進黨的蘇嘉全、曹啓鴻、潘孟安三位縣長皆勝選連任,象徵民進黨在屏東縣一黨獨大,國民黨張、林兩派回歸政黨基調,在未來各級選舉中,派系與政黨合縱連橫的結合將是致勝關鍵。兩黨互相制衡、監督,推舉優秀的人才參政,派系將成為選民與政黨之間的仲介團體,在臺灣地方政

治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