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行政區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北市行政區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邱莉燕,張玉櫻,楊倩蓉,劉宗翰寫的 疫無反顧:亞東醫院做對的事 和Arya.S.H,StellaTsai,吳亭諺,張均安,游姿穎的 在地 real local:北投・天母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北市行政區域圖(全市摺頁地圖) - 國家網路書店也說明:書名:臺北市行政區域圖(全市摺頁地圖),語言:中文,ISBN:9789860339017, ... 本市主要街道名稱、已立案宗教寺廟團體、各區戶數、人口數等相關資料(印製圖例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編集者新聞社所出版 。

銘傳大學 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林青蓉、葉明功所指導 林政彥的 新設立醫學中心對當地社區醫療影響之研究--以內湖地區為例 (2000),提出台北市行政區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門診、醫院、健康狀況、醫療需求、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量、醫療資源、健保資料。

最後網站人口統計 - 基隆市政府民政處則補充:主題服務 · 人口統計. ::: 民政處Logo(Footer).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236號4樓. 電話:(02)2420-1122. 傳真:(02)2462-7358, (02)2462-7337.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行政區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疫無反顧:亞東醫院做對的事

為了解決台北市行政區人口的問題,作者邱莉燕,張玉櫻,楊倩蓉,劉宗翰 這樣論述:

面對院內感染的挑戰 亞東醫院先蹲後跳,展現精實與效率 縫補疫情破口,守護台灣   在免疫學的理論裡,病人自癒後,體內免疫系統會保存對這個病毒的記憶,   當同樣的病毒再次入侵,抗體會被迅速召喚、集結,然後消滅病毒。   亞東醫院抗疫的點點滴滴,勢必會成為台灣未來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免疫抗體,也會是傳染病防治最重要的一堂課。   ──邱冠明 亞東醫院院長   二○二○年,COVID-19席捲全球,如今已造成全球兩億人感染、四百多萬人病逝,對經濟與醫療體系都造成巨大衝擊。   台灣去年防疫有成,阻絕境外疫情蔓延至國內,大家過了一段平靜的歲月。然而,今年隨著本土疫情升溫,考驗的不只是政府

及傳統大型組織,如醫療機構的應變能力,也考驗著社會的道德勇氣。   亞東醫院在這波疫情中,一度因院內感染事件而失去部分戰力,但迅即以「亞東速度」應變,展開院內「清零計畫」,先後成立戶外急診室、戶外藥局、戶外門診篩檢站,將病毒阻絕境外,另方面也在院內進行全面疫苗接種與普篩,將防護做到滴水不漏,更迅速整備人力與病房,成為全台收治重症病人最多的醫院。   在艱苦處理院感事件的同時,亞東醫院彷彿化身為板橋土地公,有求必應,承接深陷疫情熱區的新北市各項防疫任務,如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並深入各地及企業進行快篩、疫苗快打任務。   醫者的使命,讓亞東醫院在這次抗疫作戰中負重而行,走出一套獨特的「亞東模式

」,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   亞東醫院堅守醫療體系最後防線,締造一樁又一樁的「神奇紀錄」:   ‧院感事件妥善設置防火牆,病毒無法擴散,於兩週後平安度過   ‧開設專責普通病房至145床,使用治療輕症的單株抗體經驗,全國醫學中心第一   ‧開設專責加護病房58床,收治重症病人人數為全國第一   ‧新冠重症病人應收盡收,占全國的11%,全國第一   ‧PCR採檢量在疫情暴發前約占全國九分之一,全國第一   ‧一日快篩火線上的市場群聚感染,總計逾萬人,效率第一   ‧亞東醫護進駐負責全國最大的集中檢疫所,收治超過1,200位輕症確診者   ‧單家醫學中心疫苗施打服務,累計破20萬人次,全國第一

  ‧配合67歲以上長者疫苗施打作業,創下單日完成10,369人的疫苗接種服務 齊聲讚譽   ‧亞東醫院的志業,是在提升全民健康。亞東醫院的執行力,是為了守護全民免於病痛的焦慮。亞東是企業創辦的醫院,是在善盡社會責任。我們出自內心的要向亞東醫院全體工作人員說:大家正在分享您們專業的貢獻與人性的光輝。──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亞東醫院勇於肩負使命,透過滾動式調整防疫策略、結合IT力量,不僅成為全台收治重症病人最多的醫院,更踏出院外,承接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並深入各地及企業進行快篩、快打任務,獲得各界及政府的高度肯定。──徐旭東 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董事長   ‧天職

救人的使命感,讓醫護團隊捨命對抗疫情。其中,關鍵中的關鍵,是亞東醫院。──侯友宜  新北市市長   ‧本書可以看到,亞東醫療團隊面對本土疫情升溫後,如何應變與抉擇,如何與病毒搶命,做出快速果斷的決策,在疫情最困頓時期,也從不忘對弱勢者伸出援手。──王孝一  遠東集團公益事業執行長   ‧我深深以亞東醫院全體人員的表現為榮,以他們「不忘醫者初心,牢記天使使命」的表現為榮。──朱樹勳  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   ‧我們在疫情漸緩的此刻,仍需積極部署從容應對,為了見證這些日子以來的夙夜匪懈及汗流浹背,回首記錄這段風雨的路程,謹此向勞苦功高的醫護戰友致上崇高的敬意。──林芳郁  徐元智先

生醫藥基金會董事長特別顧問   ‧是所有人義無反顧的傾力投入,擋下這疫情的第一波,才能使社會重回相對靜好的歲月。在逆風中颺起,我們要更保持警覺、戒慎恐懼,朝最好的方向努力。──邱冠明  亞東醫院院長

台北市行政區人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智翔的議會質詢-社會局、法務局(9/24)】

#公共托育事項布建進度

在市長施政報告當天,智翔有提到桃園市0-2歲人口數大於台北市與高雄市,但托嬰中心數量卻不及,截至去年底候補代收托人數尚有1338人,且在桃園區、龜山區、蘆竹區的候補人數皆突破百人,量能不足的現況是事實。

但回到政策面,我們得先重新檢視「一區一公托」的進度,根據社會局的工作報告,公托家園尚有五處待建,若要達成局長所稱的一區一公托,則正在興建中的復興區公托家園在明年初開幕後便可完成。

儘管我們知道,「公托中心」與「公托家園」在收托的數量上還是有明顯的差距,但以先求有、各區都有公托設施的前提下,公托家園覓地較公托中心容易,經費、時間成本也較低。

#公共托育需求平衡

但接下來就是智翔想點出的問題,儘管在未來各區都有公托設施,但依現況來看,公托資源的分配是桃園馬上就得面對,且是緊鄰而來的重大挑戰。根據審計報告另一項指出,桃園市公托收托率約6.9%,但其中只有中壢、桃園、蘆竹高於平均,其餘十區未達平均,龍潭、大溪、復興則未達2%。

甚至今天局長有提到,觀音區新開幕的草心富林公托中心,是完全沒人候補的狀況,顯示城鄉差距十分明顯,人口密集區除了公共館舍難尋,還得等待諸如社宅完工後、公益設施回饋等,才有更多空間來辦理。

總括來說,考量各行政區的人口組成與需求,盤點每一個區域需要的公托設施為何,將資源優先投注於公托需求龐大的行政區,是智翔的建議,期待社會局未來的規劃。

#日照中心收托成效偏低

桃園市截至去年十月底,日照據點的收托比例僅69.4%,屬成效偏低,而運用戶籍資料畫出需求人口的熱區圖來比對可發現,八德、大溪、復興、龜山等區的據點明顯偏離需求人口,對此社會局有什麼改善的方式?

社會局長則回答,考量移動距離與方便性,未來日照中心會改以國中學區作為劃分,以桃園市內有59所國中為例,未來學區內至少要有一處日照中心,智翔只希望能讓日照設施更符合需求人口的位置,以學區來劃分確實有所依據,期望社會局多加努力,執行上若有困難我們再來討論如何改進。

#社會福利政策標準不一

根據審計報告指出,桃園市公益彩券的盈餘,原作為擴充社會福利功能、照顧弱勢民眾基本尊嚴的用途,卻被拿來補助許多財力充裕的宗親會、同鄉會、校友會、國際同濟會、青商會、扶輪社等社團,計有63案,且每案金額介於3~61萬不等,與社會福利政策的意旨相違。

針對這一題,審計部提出建議,請桃園市政府盡早研議修訂公益彩券盈餘的補助要點,將「社會服務優先補助」、「弱勢服務」、「參與對象應含弱勢族群」等要點納入其中。

既然今天社會局有答應改善,智翔也會持續盯緊修法的進度,希望讓公益彩券的本意有所發揮。

#預售屋定型化契約審查

最後則是一題過去質詢地政局的老問題,預售屋定型化契約的審查。

買房是人生大事,民眾在面對複雜的定型化契約以及與建商的糾紛過去質詢時提到許多,這邊不再贅述,智翔也了解,依目前桃園新建案的數量以及局處的人力,確實難以做到全面審查預售屋定型化契約。

之前智翔曾建議地政局,是否可以將審查定型化契約的業務,外包給民間的事務所,今天也將同一題,來詢問法務局對審查預售屋契約的立場為何,局長表示,將思考更有效率的方式,也期待能朝全面審查的方向進行。

智翔必須重申,以桃園市的新建案數量來看,若不改進相關措施,定型化契約的違規只會長年居高不下,買房民眾權益若一再受損,只會降低政府的威信、建商的形象與民眾在桃園置產的意願,有效的解方則有賴法務局同仁的努力了。

🎞完整質詢影片請看:
https://youtu.be/jaoy_qOTV0Q
🎞youtube頻道請搜尋: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新設立醫學中心對當地社區醫療影響之研究--以內湖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行政區人口的問題,作者林政彥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針對三軍總醫院搬遷至台北市內湖區前後,當地社區醫療服務供給面與民眾就醫需求面加以分析,並進一步探討該地區之門診醫療資源分佈及民眾之就醫流向。第一部分就台北市之醫療資源耗用及分布情形加以分析,並與行政院衛生署訂定之醫療網目標數做比較分析。第二部分為台北市內湖區民眾醫療需求探討,針對十八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民眾就醫流向及醫療利用之情形,前測問卷調查於八十九年十二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617份,後測問卷調查於九十年五月一日至五月三十一日止,完成1,549份有效問卷。第三部分為民眾至個案醫院滿意度之調查,為九十年四月一日至四月十五日止,測量共計回收2,00

0份有效問卷,做為日後個案醫院改善之依據。重要發現如下: 一、醫療供給面: (一)內湖區醫師人口比偏低: 台北市行政區中,個案醫院投入內湖區之前,每千人口醫師數以中正區為最多(9.33人),內湖區每千人口醫師數為最低(0.54人),若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之標準,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人,及衛生署「建立醫療網第三期計畫目標」,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33人相比較,均呈現內湖區醫療人力的貧乏。 (二)內湖區醫院數量偏低: 內湖區在個案醫院投入前有兩家醫院、80家西醫、診所,區域內以國泰醫院內湖分院及康寧

醫院較具規模,且無區域級以上醫院,該區內仍以診所最多。台北市政府急救責任醫院共計23家,多集中於中正區、信義區、大安區、士林區,而內湖地區於個案醫院搬遷前並無醫療網責任醫院之分佈。 (三)內湖區醫院救護支援偏低: 以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登記有案救護車數量統計分析,個案醫院搬遷至內湖區之前,以內湖區及萬華區救護車數量為最少;個案醫院搬遷至內湖區之後,將使內湖區救護車數量提升至全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之第六順位。 二、醫療需求面: (一) 根據前後測問卷比較分析,個案醫院遷入內湖區後,民眾在認知上有以下顯著差異:

1、 就醫便利性增加。 2、 醫療資源充沛性增加。 (二)居民門診流向之比較: 前測中發現居民以選擇北投區榮民總醫院及振興醫院就醫者最多,其次為松山區、大安區、中山區、士林區。後測結果發現,內湖區居民選擇區內就醫比例增加,資料中亦發現,個案醫院設立後,內湖區居民,原本赴區外就醫者有就近選擇就醫的情形,其中以前往北投區、松山區就醫民眾回流最多,且經由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結果發現有顯著差異(p<0.05)。整體而言,區內就醫之人數增加,而赴外就醫的人數呈現系統性的減少。 三

、民眾醫療滿意度: (一)民眾選擇個案醫院看診原因,有18.3%的民眾,因為距離個案醫院較近而選擇前往就醫,為各選項中第一順位。 (二)等候時間:民眾於個案醫院就醫時,在等候時間的部分以平均候診時間(41.81分鐘)為最長,其次為等候檢查時間(10.33分鐘)、掛號時間(6.49分鐘)。 (三)就醫滿意度: 民眾就醫滿意情形,以對環境清潔整理之滿意度最高(83.9%),其次為等候領藥時間(71.9%)、商店街的服務品質(70.85%)。而民眾就醫不滿意情形,以檢查時個人的隱私維護滿意度最低(46.35%),其次為等

候醫師看診時間(29.50%)、醫師實際看診時間(10.2%)。 四、個案醫院提供醫療服務情形: 個案醫院成立以後,仍以內湖區就醫患者最多,占台北市病患來源的62.68%。以鄰近的台北縣病患來源觀察,台北縣廿九個鄉鎮市中,前來個案醫院就醫病患數以板橋為最多,其次依序為永和、貢寮、烏來、鶯歌等。由地理位置圖分析,發現個案醫院病患來源仍以周邊社區民眾為主,其次再以放射狀的方式向外擴展。 整體而言,透過醫療服務供給面與實際執行社區健康照護服務需求面之研究,將現階段內湖現況之分析結果與個案醫院實務經營作一對照,可提供醫院管理經理人有效

掌握醫療市場訊息及社區醫學脈動,亦可做為落實社區醫療保健服務之參考。

在地 real local:北投・天母

為了解決台北市行政區人口的問題,作者Arya.S.H,StellaTsai,吳亭諺,張均安,游姿穎 這樣論述:

文化觀察者深度走訪在地 重新探索北投及天母的真實面貌 拓展對於城市生活的全新想像與可能性     《在地 real local》系列刊物,延續《本地 The Place》系列刊物精神,深探小區域的真實生活面貌,走進藏身城市空間的街頭巷弄,重新梳理歷史脈絡,透過編輯團隊對於地方的編輯採訪與價值取捨,跳脫傳統經濟導向的思維,挖掘出屬於地方「最野最現代」的一面。無論你是剛接觸地方創生的入門讀者,或是想再進一步探尋生活意義的進階讀者,《在地 real local》透過富有質感的內容,替你找出在地生活的機會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有感於北投擁有在大台北獨樹一幟的歷

史發展及自然景觀,而緊鄰的天母則以多元的人口組成著稱,文化樣貌格外紛呈,本次由在地方深耕多年的在地人吳思瑤領頭策劃,編集者新聞團隊與北投、天母地方人士共同合作,展開尺度較小、卻同樣高密度的圖文內容採集;同時,邀集藝文領域書寫者李明璁、李清志、吳書原、褚瑞基、韓良憶、張鐵志、Hally Chen等人共同參與在地探索,發掘那些在北投、天母努力實踐與定義美好生活的人與事物,引領讀者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感知能力,並進一步開啟對於生活的全新想像。     本書特色   • 透過有別於以往的觀看角度,以及有系統的採集報導,讓地方生活在頁面上促成讀者的知識旅行能力再提昇,並提出不同的生活選項,創

造讀者對「人」和「地方」的全新認知和想像   • 由長期關心藝文領域的文化人吳思瑤發起策劃,邀集北投與天母在地藝文團體攜手參與內容規劃,貼近在地生活,紀錄真實面貌   • 知名藝文工作者李明璁、李清志、吳書原、褚瑞基、韓良憶、張鐵志、Hally Chen 共同參與採集,從在地人 / 移居者 / 外地觀察者的角度,由各自的核心關懷及專長領域出發,深刻書寫在地   • 由《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創辦人李取中擔任總編輯,繼《本地 The Place》系列刊物後,再度引領編輯團隊深度尋訪在地   • 由平面設計師葉忠宜擔任藝術總監與封面設計,本書以全彩印刷全書,如實

呈現採訪路上的精彩攝影圖像與設計版面,提升紙本書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   • 全書文章皆附上英文摘要,提供給外文讀者認識台灣在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