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俊義寫的 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 和顏艾琳的 詩樂翩篇:悅讀越厲害,詩人玩跨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吳大學也說明:東吳校徽 · 校園頭條 / Headline News · 通識中心「ESG教師社群」圓滿落幕「美麗新境界」課程創新開設 · 走進文舍明日聚場電影沙龍看盡半熟人生 · 賀! · 影/溪城Online最多幫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華品文創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孔憲法、趙子元所指導 甘雅筠的 都市計畫身心障礙福利設施發展之探討:以臺南市為例 (2021),提出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設施、身心障礙福利設施、深度訪談、問卷調查。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徐昌志所指導 王治文的 以人本城市之思維探討街道綠軸的可能性 - 以新竹市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人本空間、街道介面、綠色環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的解答。

最後網站本校校園場地自5月16日(日)起至5月29日(日)止,全面暫停開放 ...則補充:親愛的里民您好:. 依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11年5月11日北市教國字第1113051478號函規定:為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自5月16日(日)起至5月29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

為了解決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的問題,作者林俊義 這樣論述:

  我因考不上高中而因禍得福,   在英語的教學環境中學習,   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   學習到以人、生命為主體的人文教育。   我因受西方人文教育的薰陶,   鼓勵我探索生命的意義,   瞭解自由的可貴,   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   獻給當代的台灣年輕人   從台灣到美國、再到非洲,   從英美文學到生物科學,   從密訪中國到國民黨的黑名單,   從教書到從政……   前環保署長林俊義教授,是一位混合著文藝、浪漫與叛逆、執著性格的學者,這本回憶錄是他以人文演化的角度,回顧自己走過的生命歷程。   林教授認為:「回憶錄是一種與讀者分享作者生命中發生的有趣、感動與領悟的故事,及生

命中的衝突、困境與解脫,所學習到的片段智慧。」因此,這本回憶錄中除了每個生命階段的闡述之外,更多的是這些階段所帶來的體悟與反省。希望透過他的故事,讓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對生命價值與社會正義有更深一層的感悟。 本書特色   1.前環保署長林俊義教授親自執筆撰寫的回憶錄,以生命演化的概念,敘述自己七十幾年的人生經驗,希望帶給台灣當代的年輕人一些啟發。   2.林俊義教授是生物學家,但原本唸英美文學的他,極富文學造詣,讓這本回憶錄讀來像小說般精彩。   3.作者親身參與時代的推演,非洲經驗、密訪中國、戒嚴、黑名單、環保運動、反核先鋒、參選、修憲、擔任公職等,不但是作者個人的生命故事,更見證

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 名人推薦   1.這本書確是非常生動精彩的好書,我願推薦給每一位想瞭解台灣與熱愛台灣的人。曾經有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認真地生活過,也滿懷著理想為改造我們的社會而奮鬥過。(摘自推薦序文)——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   2.在他那熱血、專注和堅持的外表裡面,卻有著孤獨、淡然和謙卑。我直覺要說,林俊義其實更是「一個歷盡人生波折和不安的仁者」。(摘自推薦序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蕭新煌 作者簡介 林俊義   生物學家、生態環保(反污染、反核等)社會運動的先行者。早年於淡江、台大、師大研讀文哲;赴美轉讀生態學,獲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學位。曾赴非洲擔

任門諾教會義工。回台後於東海大學及台大任教。著有「林俊義文集」等共八本書。   之後從政,歷任台北市環保局長、行政院環保署長、國民大會代表、台灣駐甘比亞大使、台灣駐英國代表、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   退休後居住在關渡。 一個人文演化的生命故事   李遠哲     2 好一個生命故事   蕭新煌     6 前言     10 懵懂、傻勁的少年時期     20   啟蒙的淡江英專五年    25   少年的青春與徬徨     31 榜首插班進入台大外文系     36 台大外文系的再啟蒙     39 休學入伍當兵去     43 初到金門戰地     4

6 戰地的軍旅體驗     51 重返台大校園     56 仙人掌俱樂部與補習班教英文     62 大四這一年     66 讓生命轉折的美國文學課     69 梁實秋讓我考上師大英語研究所     73 發現索引的重要     77 決定留學美國     81 搭上貨輪  航向美國     85 難忘的漢堡滋味     91 九十九天九十九元遊蕩美國     96 開始哥森學院求學生涯     101      從文學轉唸生物     106 放棄哈佛     111 參與美國社運和結婚     116 非洲與史懷哲的呼喚     121 等待前往非洲     125 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129 意外的衝突     134 象牙塔裡學不到的事     139 肯亞,肯亞,我來了!     144 非洲初體驗     149 生態奇景的驚嘆     153 非洲的第一份工作     156 「無中生有」的挑戰     161 非洲教書的啟發     165 第一個孩子降生     170 逐漸安定的生活     175 巧遇變色龍     181 非洲大草原的奇遇     186 攀登非洲第一高山     191 政治意識的形塑     197 對中國文革的浪漫憧憬     202 回到闊別八年的台灣     206 密訪中國     210 回美完成博士學位    

215 改變生命的五年     220 思考未來的抉擇     225 萌生回台念頭     229 近鄉情怯     233 順利在台謀得教職     237 放棄台大教職的傻勁     241 東海校園穩定的教學生活     245 論國內生物學應走的方向     249 寫文章顛覆僵化思潮     254 感嘆科學不中立的危機     258 啟動台灣反核運動的濫觴     263 是友非友,是「敵」非「敵」 我與梅可望校長     267      動粗的遺憾插曲     272 暴力與正義之間的思考     276 高壓戒嚴統治下的荒謬     280 政治的邪靈 《自立晚報》查禁事

件     285 疑惑十五年的真相     290 警總約談     294 被迫離開台灣     299 在美國國會工作     304 一次難忘的談話     309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工作體驗     313 被列入黑名單     318 生命的意義     323 努力學電腦     328 成立「台美環境中心」     333 科技文明的反省     337 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     342 李遠哲旋風     346 渴望回台     351 幾次面臨死亡的經驗     355 再度回到自己的土地     360 搶救森林運動     363 為守護台灣生態而戰  

   367 黎明前的黑暗     371 加入民進黨     376 投入選戰的震撼教育     380 參選後的省思     385 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     390 當選國代,參與修憲     394 讓我大開眼界的國大臨時會     399 看見中國政治文化的醜惡     403 遇見達賴喇嘛     406 達賴的啟示     411 輔選台中區域立委選舉     416 最後一役 台中市長選舉     419 退出政壇     422 平靜生活中的絲絲漣漪     425 接任台北市環保局長     428 想要挽回完整的家     431 環保署長的抉擇     434 走過生

命的領悟     439 後記     444 序 一個人文演化的生命故事  林俊義回憶錄序文   我認識林俊義的三十多年歲月中,雖然沒有很多促膝長談的機會,但我一直欣賞他對台灣社會改革所擁抱的熱誠與所做的努力,也非常欽佩他對一些重要原則的堅持。1986年秋末當他知悉我將獲得年底頒發的諾貝爾化學獎後,便來到加州柏克萊(Berkeley)訪問我,要寫一篇訪談錄。那天我們談了很久,也是我們見面談話最長的一次,我們談到台灣的過去、現狀與未來,對科學、技術與人類發展的一些觀點,以及對改造社會的共同的理想與熱忱。這次的訪談,林俊義教授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在《中國時報》連載兩天的〈立足小分子,

縱情大宇宙〉這篇文章,雖經過審查人的一些刪除,但還是完整地報導了許多從前未能讓台灣老百姓知道的我的一些心路歷程與對當時台灣社會的一些批判,林教授也變成我的一位「知心」的朋友。   去年林教授曾告訴我他正在寫回憶錄,我也答允當他寫完後較有空時,我們可以繼續二十八年前在Berkeley的深談。一個月前當我獲悉他已完成撰稿並向我索序時,我非常興奮,因為林教授雖然比我晚兩年才來到這世界,畢竟也經歷了七十五個年頭,我們在這動盪的世界裡同時生活過,定會有不少「共鳴」。但我也有些惶恐,因為過去的一個月內,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一個包括一百四十個

國家與三十一個國際學會的龐大組織)正緊鑼密鼓地籌備在紐西蘭召開的三年一度的會員大會,我身為理事長(President),又將在大會之後卸任,因此非常忙碌,怕一個月內沒有時間看完這麼厚的巨作並寫序文。但接到文稿後,林教授生動的文筆與精彩的故事完全把我吸引住了,也就在機場候機室、飛行途中、夜半醒來時,在台北、奧克蘭、威靈頓,一路斷斷續續地看完了這本書。但是讀到最後一章以「該是熄燈謝幕的時候了」為標題作為這本書的結束,我確實有些不以為然。雖然每一個人都會走到「熄燈」「謝幕」的時候,但是我們還沒有給下一代留下更美好的地球,熄燈前謝幕後的我們還得把場地打掃乾淨才對的,不能輕易地走下舞台。   林俊義的

一生似乎不斷地在追求不同的未來,從台北商職、淡江英專、台大、師大,到出國留學,後來在印地安那大學的三年、非洲的三年與回到美國修完博士學位的三年,與決定回台服務,與其說是他對當前的處境不能適應或覺得無奈,不如說是太嚮往新的未來、新的挑戰。出國十年之後終於回到自己成長的土地,才又聞到土地的芬芳,也才重拾愛鄉愛土的本能,年輕出國時曾說「再也永不回來」的絕情也消失殆盡,對台灣這塊土地及人民畢竟也感受到很大的責任與牽心。   他決定回國,也不僅是對故鄉的懷念,他懷抱的是「教育」與「顛覆」,他選擇到東海,也深切地體會到好的老師並不在授課,而是在啟發,也把「打造更美好的世界」當作自己的責任。從1978年開

始,他便認真地研究國內生物學該走的方向、台灣生態環境有關的探索,也大量地寫下了不少有關社會的轉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發展,科技文明的反省與科學中立的神話等著述。他的努力發生了影響力,但很不幸的,1984年他在《自立晚報》發表的〈政治的邪靈〉被查禁後,他又被迫出國了。但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工作時,他對國會智庫與對民主的運營有更深入的體會,那段日子裡他對生命是什麼,人生意義是什麼有更深入的醒悟,也對他將來對社會運動更直接的投入有很大的助力。   這本書確實值得細心閱讀。林教授有很好的文筆,他把自己精彩多樣的人生與對許多事務的探索和研究,做了非常細膩的描述,也因為他喜歡閱讀,思想豐富,「愛書如愛妻」,

書中引述了很多大哲大儒的思想觀點,他也有幸與演化大師Stephen Gould從事半年的研究。1992年在里約的環境會議裡,他帶領台灣團隊參加NGO部分的會,在會中他受到美國前副總統Al Gore精彩演說的感動,也與達賴喇嘛有多次的交往與互動,文中對於達賴喇嘛的描述,尤其是關於他的許多文化、思想、環境哲理及學識,是這本書最精彩的一段。我也曾經在許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集會裡見過這一位了不起的宗教領袖,也聽他講過對幸福、教育與科學的看法,他曾問我:六四以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台灣對他們的民主化、自由化也能有貢獻嗎?我告訴他,這確實有很大的可能。   從這本書,我們不只能夠瞭解一個知

識份子的一生,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台灣過去七十五年的歷史與社會的轉變。林教授幾次參選與參與修憲,後來也在執政團隊裡做過許多事,從環保局長、署長,以及後來的甘比亞大使、英國大使與北美事務委員會的主委,書中除了對於當國大代表時的參與修憲的無奈著墨較多外,其他部分提到較少,我們只能簡略地獲悉一些相關的事。在美國長大,陪伴林教授成家立業、遠渡非洲,並在沒有充分準備下回到台灣的林夫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林教授對她的虧欠,流露字裡行間,讀者當亦能體會。   我從這本林俊義教授的回憶錄裡學到很多,這本書確是非常生動精彩的好書,我願推薦給每一位想瞭解台灣與熱愛台灣的人。曾經有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認真地生活過,也

滿懷著理想為改造我們的社會而奮鬥過。                                    李遠哲 2014年9月22日 (本文作者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現為國際科學理事會理事長) 序 好一個生命故事  序林俊義的回憶錄   俊義兄這本回憶錄以「演化的生命故事」做主軸,真不失他身為生物學家的本色。從前言讚嘆自己能有如此神奇的生命,到書的尾聲說道「還能存活,何其幸哉,我只有感恩」,就可感覺俊義兄寫回憶錄時的筆觸是平和的,心境看來也是惜福和感恩的。   記得二十五年前(1989)我為他的「林俊義文集」寫過序,那是他在最意氣風發的歲月裡寫的一百六十八

篇文章大合集,每篇文章都散發著他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的理想主義和社會批判精神。二十五年後這本由九十五篇文章匯集成為的「林俊義生命故事」,確實多了一分私人的感情,和對自己一生大小事的回憶和珍惜。   長年以來,我對俊義兄的印象,就是他的文藝修養、浪漫情懷和理想堅持。讀這本回憶錄,我更豁然開通,原來俊義兄從小就是一位文藝青年,至今也還不改其色。他訴說他「少年維特的煩惱」時代的往事,從中學逃學泡圖書館,到大學愛上英美文學,再到搭貨輪赴美的驚嘆大海美景感觸,到後來的結婚、分離,俊義兄都是以「愛」來看待。俊義也是一個從小就好強和執著原則的男人,他自己也承認他與青年時代的女友會分手,就是過分堅持「不必要」原

則所使然。文藝、浪漫、理想、原則綜合起來,恐怕就變成了俊義的叛逆、挑戰和冒險。毅然決然帶著美籍新婚太太到非洲是一例;從求學到教書再到從政,他一直相信批判可帶來進步,又是另外一例。   「非洲經驗」是俊義兄常談到的往事,可以看出他對那段與太太牽手奉獻肯亞的歲月是既懷念、又得意,這可能也解釋了他為何會在阿扁政府時代請纓外派,前往甘比亞當大使。讓我感動卻又不意外的是他的非洲年代仍不改初衷,對非洲文學和歷史有高度興趣。俊義兄不管在哪裡做什麼,都還是那個浪漫、理想、文藝的林俊義。而他的太太Kathleen更是一位「樸素、務實、獨立、勇敢、奉獻」的女人,俊義兄自白婚後二十七年分手,他自責很深。這種對太太

的自責,似乎也改變了一些俊義兄對人間世的看法,他對「悲劇」有另一種感受,對人生的反省更是帶著謙卑以對。讀俊義兄所寫那幾段對太太、孩子的自責和懊悔時,我不禁鼻酸。   這本書首次公開他在1970年代初「密訪」中國的短暫舊事,他對那些在當時「回歸祖國」的台灣保釣熱血青年很好奇,也想多跟他們談,但總是不得要領,而且會面氣氛總是「十分詭譎」。他對時值文革運動的中國也很想多瞭解,但所碰到的中國學術界反應也都是緊張和不語。「中國初體驗」顯然沒有讓俊義兄留下深刻或是好的印象。畢竟台灣才是他的故鄉和祖國。   第一次出走台灣,雖然他在赴美的船上大喊「Sallaba,台灣,永不見面」。但他還是在學成後選擇回

台灣。而且回台灣後,他說「我的每個細胞好像都活化起來,充滿精力,像一隻動物回到他成長熟悉的環境,奔奔跳跳、自由自在,我好像變了一個人。我不再像十年前那樣,接受那種『立足台灣,遙指神州』、違背『生物地域主義』法則的政治口號」。大概只有生物學家才能寫出這麼「生動」的回家感言。而且他到今天也都沒一丁點後悔選擇了東海,拒絕了台大。他說那是傻勁和直覺的決定,也是違逆世俗傳統價值觀及流行風潮的選擇。我想真的沒錯。   回台灣以後的林俊義,對許多讀者可能就比較熟悉了,我在前述「林俊義文集」的〈良知煎熬後的抉擇〉序裡,重點寫的就是他回台十四年決定加入民進黨並參選台中市立委的另一種重大決定的觀察。說老實話,俊

義兄一生「選擇」的「決定」和「抉擇」,都有「驚人之舉」,更是「異於常人」的約定俗成行為,這也正突顯「林俊義是林俊義」的原因。   俊義兄的公共知識份子角色,在他回台後一展無遺,除了專攻的演化生物學之外,他寫了不少有關哲學、社會科學、文明、環境、政治的文章,堪稱1970年中後期重要的台灣作家和良心。他抒發正義、批判時事的立場,也讓他遭到威權國民黨政府的反制,不但刁難他出境,最後因一篇在《自立晚報》的〈政治的邪靈〉專欄而被國民黨「上面」透過警總迫他「實質放逐」滯美三年,不准返台。   在回憶錄的最後,他自評後半輩子做了三次重大的生命抉擇,一是加入民進黨,投入三次選舉,這讓他對台灣政治生態愈來愈

失望;二是加入阿扁的台北市府團隊,這讓他全力投入環保行政,確有工作成就感,但卻逼得愛妻無法再接受他;三是加入阿扁的中央行政院團隊,先是環保署長,接著三項外交公職,直到2008年8月退休;這也讓他終於一個人單獨從公共生涯走回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平靜。   我看俊義兄的一生,有太多起伏、不安和波折,也有很多名聲和光環,但我始終覺得他似乎從來沒有自己或與家人好好地一起享受那些有過的浮世榮華,說來有點感傷,不過這也恐怕是不隨波逐流的性格所要付出的代價。   俊義兄在回憶錄中稱他摯友陳明澤是「一個歷盡人生滄桑和悲痛的智者」。讀完這本書後,我也看到一些過去我不知道的林俊義的內心深處;在他那熱血、專注和堅持

的外表裡面,卻有著孤獨、淡然和謙卑。我直覺要說,林俊義其實更是「一個歷盡人生波折和不安的仁者」。   俊義兄,多保重,祝福你! 蕭新煌 (本文作者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前言談自己,我總覺得怪怪的;寫自己,心中總有一種排斥感。我也自覺自己不是什麼成功的榜樣,可以為自己寫自傳。事實上,對任何偉大政治人物的傳記或自傳,我總有一種排斥感。我有這種排斥感,來自科學、政治、歷史哲學家Karl Popper(卡爾.波普爾)的啟示。他在一部鉅著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開放社會及其敵人》,1954)中曾說:「Civilization is t

o survive, we must break with habit of deference to great men. Great men make great mistakes.」(文明如要生存,我們必須拒絕對偉人崇敬的習慣。偉人製造重大的錯誤。)換言之,世上實在沒什麼偉人,有的話,都是編造出來的。在民主的社會裡,政治人物都是我們選出的僕人,包括總統等。退休後,這些政治人物的傳記或回憶錄絕大部分都是吹噓自我的偉大。在西方民主社會,任何人的傳記或回憶錄總是會受到不時地評論及批評,難以蓋棺論定。但在中國的政治人物,都是永不做錯的偉人;殺人如麻的毛澤東或蔣介石永遠都是偉大的人物,批評他們還會

遭受到牢獄之災,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受害者,雖未入牢,卻受到放逐三年的黑名單之禍。在一生忙碌的生命中,我未曾動過寫傳記的念頭。但為什麼我會在退休後,花了三、四年的時間來寫這本書呢?2002年中,我在西非甘比亞共和國擔任大使時,我的三個孩子及老大的未婚妻來信,要來甘比亞看我。我求之不得,高興地歡迎他們。這是他們第一次訪問非洲;老大出生在非洲肯亞,兩歲多時才離開,所以他特別感到興奮。我也特別安排他們到各種不同的景點,及難以到達的地方,讓他們多瞭解甘比亞。

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智翔的議會質詢-社會局、體育局(10/9)】

【社會局排富標準要制訂 微型公托設備要完善】

桃園市的社會福利的支出金額偏高,甚至被主計總處列為預警項目多年,桃園市府更曾承諾會研擬相關排富條款,至目前為止仍未看到相關規定,社會局應該檢討並加速研擬效率,增加排富條款才能讓真正需要幫助的民眾受惠。

另外桃園區七月份新開設的慈文社區微型公托家園,智翔指出微型公托建築本身是由既有建築改建,七月份的開幕就發生跳電、悶熱的情況,因此智翔要求往後針對既有建築改建的公托或是其他場館,內部的管線與電路應該要全面檢修,才不會讓政府美意大打折扣。

【體育局相關場館建設進度要落實 運動中心盡快申請AED安心場所認證】

※中路足球場完工遙遙無期
智翔指出桃園市從事足球運動的民眾越來越多但是苦無場地,唯一的期望就是原訂今年度七月完工的中路足球場,但到目前為止足球場外仍是圍籬,工程標示牌上的完工日期已模糊,體育局應該檢討並盡速改善,讓桃園市的民眾可以盡快享受運動及足球的樂趣。

※三間運動中心 僅南平運動中心通過 AED安心場所認證
智翔說明依照目前法規公共場所須依規定放置AED,但是安心場所認證的重點在於,會要求70%員工完成CPR+AED的訓練,並不定期抽檢,甚至對放置的位置及標示都又一定規範。桃園市政府所屬許多局處都已經通過認證但桃園市三座運動中心(桃園、中壢、南平)竟然只有南平運動中心通過安心認證,體育局應該要求承包廠商盡速申請,保障民眾生命安全。

※友善長者 運動中心應增加樂齡證照持有數
智翔表示樂齡證照的用處在於持有證照的健身教練可以指導長者、孕婦甚至是身障人士從事運動及訓練,運動中心都設有公益時段,這些公益時段不能只是讓長輩或身心障礙人士去泳池泡水,增加擁有樂齡證照的專業人力才能提供給長輩或身心障礙人士更多資源,也讓他們能安心運動健康生活。

※校園體育場館對外開放 增加民眾運動場地
智翔舉例台北市雙園國中籃球場及游泳池是開委外經營,開放民眾租借使用,不僅增加使用率也讓民眾又不一樣的選擇。智翔更補充說明體育局應該更努力讓校園的運動場地包含操場、球場及泳池等,增加民眾的運動空間才能增加民眾運動的意願。

※相關體育園區進度 體育局應按照時程辦理
最後智翔提醒,桃園市五大體育園區以及長青運動中心的規劃及安排,體育局應該按照時程辦理,不論是土地徵收的進度或是設計規畫的進度,都應該遵守計畫期程並對民眾公告及說明,智翔也表示會密切關心進度,希望體育局可以做得更好。

都市計畫身心障礙福利設施發展之探討:以臺南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的問題,作者甘雅筠 這樣論述:

身心障礙者總人口數於我國逐年上升,對於友善環境營造相關議題之探討愈趨值得關注。2015年《都市計畫法》為回應持續發展之身心障礙人口、高齡者等對於社會福利設施使用的需求,修正第42條及46條內容,將社會福利設施納入公共設施用地之項目。無障礙環境之營造除硬體環境與空間改善外,也開始納入社會福利於空間整體配置之思維。社會福利之需求與提供方式不斷變遷,《都市計畫法》對於社會福利設施之規範卻較為指導性原則且未有明確定義。考量人口特性,本研究以都市計畫法之發展是否足以回應社會福利發展需求,及社會福利設施納入都市計畫法後應如何發展之觀點進行探討。本研究之實證研究內容:(一)以文獻回顧為基礎探討《都市計畫法

》所指之社會福利設施項目。(二)以身心障礙福利服務體系發展之要素訪談臺南市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住宿機構、日間服務機構及輔具資源中心四類身心障礙福利設施之相關產官學人員,探討身心障礙福利設施的發展。(三)以問卷分析身心障礙者使用感受。實證研究結果:(一)身心障礙福利設施發展受法規與政策影響,共有三個發展時期,目前為穩定發展時期。(二)實務上身心障礙福利設施以服務屬性在區位影響因素較有差異;目前營運發展所遇之困境為人力不足及法規適用性。臺南市身心障礙福利設施可服務人口尚小於實際身障需求人口。例如住宿機構及日間服務機構多設置在市中心及周邊行政區,但可服務人口遠小於身障需求人口,以安南區、永康區最為

缺乏。(三)問卷結果顯示,身心障礙者在居住地區無障礙環境的使用感受與社會參與有顯著正向影響,以「步行空間是否安全且無障礙」為最顯著的因素;身心障礙福利設施提供充足服務亦與身心障礙者社會參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四)公部門回應到法規政策的推動中,以事業目的主管機關為主要的操作單位,空間規劃領域對於身心障礙福利設施的規劃掌握度並不高。最終討論與建議:(一)身心障礙福利設施目前的設置發展原則並未依據設施特性而不同,又《都市計畫法》社會福利設施未有明確定義,易使身心障礙福利設施發展集中在同一地區導致資源未能有效利用。(二)無障礙環境感受、輔具等服務與身心障礙者社會參與有正向影響,未來空間規劃宜了解身心障

礙者需求,以符合友善空間之規劃。(三)空間規劃部門對於不同單位及身心障礙者的資訊掌握度仍不足,建議政府應對於設施有明確定義與規範,並持續加強對資訊的掌握與跨部門的合作。

詩樂翩篇:悅讀越厲害,詩人玩跨界

為了解決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的問題,作者顏艾琳 這樣論述:

  沒有詩,我那些奇怪的想像可能會被人說是瘋言瘋語;沒有詩,我的人生也許不會走到今天這條充滿創意跟挑戰的路;沒有詩,我的閱讀樂趣想必會減少很多;沒有詩,我的快樂跟悲傷情緒要如何宣洩?沒有詩,我如何跳躍到抽象的繪畫、音樂、文字上的賞析跟創作呢!因為詩的引導,我在藝文方面的感受力特別敏銳,後來還引導我跨界到不同的領域,從事一般人覺得較具難度的工作。比如,新聞宣傳、公關企劃、裝置藝術、創意文案、即興表演、書籍評論、藝文講師、編輯總監、活動策展……而我總是一邊正常上班,一邊還抽出時間,去完成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我願以一生的實際行動來回饋「詩」。 作者簡介 顏艾琳   台灣台南下營鄉人,196

8年出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肄業。擔任台北縣政府顧問、耕莘文教院顧問、韓國文學季刊《詩評》台灣區顧問等;曾獲出版協進會頒發「出版優秀青年獎」、創世紀詩刊40週年優選詩作獎、文建會新詩創作優等獎、全國優秀詩人獎等多種獎項;並擔任重要文學獎評審與藝文課程講師、文藝活動策劃人、主持人、官方藝文活動諮詢委員等。2010年7月獲本土重要創作獎項--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年度得主。中華民國100年五四藝文節,獲頒中國文藝文學類新詩獎章。   著有《顏艾琳的祕密口袋》、《已經》、《抽象的地圖》、《骨皮肉》、《晝月出現的時刻》、《漫畫鼻子》、《黑暗溫泉》、《跟天空玩遊戲》、《點萬物之名》

、《讓詩飛揚起來》、《她方》、《林園詩畫光圈》、《微美》等;重要詩作已譯成英、法、韓、日文等,並被選入各種國語文教材。自2005年起以專業人士身份受聘元智、世新、原住民部落大學、新竹教育大學等講師,駐校跟駐地藝術家、讀書會老師。

以人本城市之思維探討街道綠軸的可能性 - 以新竹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校園場地開放的問題,作者王治文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目次 III圖目次 VI表目次 X第1章:緒論 1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1 研究動機 11.1.2 研究提問 11.1.3 研究目的 21.2 區位概述與研究範圍 21.2.1 區位概述 21.2.2 研究範圍 21.3 相關文獻回顧 31.3.1 Ron Herron:A Walking City 31.3.2 Carlos Moreno:15 Minute City 41.4 研究方法與架構 61.4.1 研究方法 61.4.2 研究架構 7第2章:人本城市發展脈絡 82.1

人本城市之發展與想像 82.1.1 人本城市的起源與空間布局演變 82.1.2 人本都市現代化之過程 92.1.3 都市發展全球化所面臨的人本環境課題 182.2 人本城市案例之梳理與評析 192.2.1 韌性城市發展下的荷蘭經驗 192.2.2 生態城市發展下的澳洲經驗 222.2.3 落實跨領域之街道整合策略 272.3 小結 27第3章:實質環境的人本街道之規劃概念 283.1 如何解讀人本街道之現況 283.1.1 人對於街道的認知與需求 283.1.2 以人為本的街道之基礎設施 323.1.3 人們所期待的街道之想像 363.1

.4 街道的想像逐漸形成共同價值觀 383.2 人本街道的實質空間課題 393.2.1 人本街道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393.2.2 人本街道系統之改造案例梳理 443.2.3 建構認同的催化劑與有效的規劃方式 473.3 人本街道規劃原則之形成 473.3.1 人本街道規劃可能性之擬訂 473.3.2 人本環境之特性作為規劃街道依據 513.3.3 循序漸進落實並深化人本之觀念 533.4 小結 53第4章:新竹市作為人本城市的想像 544.1 新竹市-人本都市發展概況 544.1.1 新竹市發展歷程之演變 544.1.2 新竹市相關研究文獻

之回顧 574.1.3 新竹市各項計畫類型之回顧 594.1.4 新竹市的城市轉變與經驗傳承 664.2 新竹市-實質環境課題之探討 674.2.1 以人為本的街道環境之梳理條件 674.2.2 落實人本街道之想像 774.2.3 人本環境公共空間生活不斷再現 874.3 新竹市-未來的可能性 884.3.1 人性化的都市發展願景與常民生活之想像 884.3.2 以生活為軸線的創造與實踐 944.3.3 人本街道作為城市的載體 1074.4 小結 108第5章:結論與建議 1095.1 新竹市人本街道的整體定位與闡述 1095.2 後續研

究建議與未來展望 109第6章:參考文獻 1106.1 論文與期刊 1106.2 專書 1106.3 政府出版品 1126.4 數位資料 113新竹市相關參考文獻 1146.5 論文與期刊(新竹市的部分) 1146.6 專書(新竹市的部分) 1146.7 規劃報告書(新竹市的部分) 1146.8 數位資料(新竹市的部分) 115圖 1.1:區位概述與研究範圍示意圖 .............................................................................. 3圖 1.2:1964 年 R

on Herron-A Walking City ........................................................... 4圖 1.3:2020 年 Anne Hidalgo-15 Minute City 概念圖 ......................................... 5圖 2.1:雅典衛城整體區位圖(左) ................................................................................... 9圖 2.2:雅典衛城整區配置圖(右) ...

................................................................................ 9圖 2.3:古希臘集市圖 ...................................................................................................... 9圖 2.4: 1866 年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地區(左) .............................................................10圖 2.5: 1898

年田園城市的架構圖(右) .....................................................................10圖 2.6: 1893 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鳥瞰圖(左) .........................................................11圖 2.7: 1901 年華盛頓之規劃圖(右) .........................................................................11圖 2.8: 1924 年柯比意-光輝城市規劃配置圖(左)

...................................................12圖 2.9: 1924 年柯比意-光輝城市規劃模型(中) .......................................................12圖 2.10: 1929 年鄰里單位之概念圖(右) ...................................................................12圖 2.11:1894 年制波士頓公園到富蘭克林公園規劃圖 ...................................

.........14圖 2.12:基本元素概念圖(由左而右為路徑、邊緣、區域、節點、地標) ................15圖 2.13:1961 年波士頓的視覺結構圖 .......................................................................16圖 2.14:1962 年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著作 .............................................................17圖 2.15:多面向考量之基礎圖(左) .............................

..................................................20圖 2.16:國家整體空間結構圖(右) ...............................................................................20圖 2.17:水倍恩特姆廣場(由左至右為空拍照、配置圖) .............................................21圖 2.18:鹿特丹水廣場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使用示意圖 ..........................................2

2圖 2.19:1960 年代規劃的花園郊區計畫配置圖 .......................................................23圖 2.20:由上至下分別為可建築空間、景觀區、基地邊界、容積率管制圖說 ......24圖 2.21:綠色網格構成圖 ..............................................................................................25圖 2.22:都市街道規劃圖 ............................................

..................................................25圖 2.23:帕拉瑪塔城市河流計畫平面配置圖 ..............................................................26圖 2.24:帕拉瑪塔城市河流計畫(由左至右為全區模擬圖、環境模擬圖) ................26圖 3.1:1943 年馬斯洛需求理論圖 ..............................................................................30圖 3.2:

街道區域分布說明圖 ........................................................................................31圖 3.3:步行系統設置斷面示意圖 ................................................................................33圖 3.4:曼哈頓克里斯托弗街和格林威治街景圖 ........................................................34圖 3.5:布魯克林大軍廣場街景圖(

左) .........................................................................34圖 3.6:曼哈頓哥倫布大道街景圖(右) .........................................................................34圖 3.7:都市街道設計指南 ............................................................................................38圖 3.8:人行道上的變電箱街景圖

(左) .........................................................................39圖 3.9:種植黑板樹竄根之現況圖(右) .........................................................................39圖 3.10:騎樓高低差之現況圖(左) ...............................................................................40圖 3.11:施工圍籬未預留步行動線之現況圖(右

) .......................................................40圖 3.12:混凝高壓磚圖(左) ...........................................................................................41圖 3.13:混凝土地坪圖(右) ...........................................................................................41圖 3.14:瀝青 AC 鋪面圖(左) .

......................................................................................42圖 3.15:鐵木之木地板圖(右) .......................................................................................42圖 3.16:預鑄式水溝結構圖(左) ...................................................................................43圖

3.17:組裝式金屬欄杆結構圖(右) ...........................................................................43圖 3.18:排水草溝斷面示意圖(左) ...............................................................................43圖 3.19:帶狀樹穴示意圖(右) ....................................................................................

...43圖 3.20:樣板街道之改造前街景圖 ..............................................................................44圖 3.21:方案 A 縮減車道寬度再利用之街景圖 .........................................................45圖 3.22:方案 B 街道路口路緣擴建之街景圖(左) .......................................................45圖 3.23:方案 B 馬路中段路緣擴展之街景圖(右

) .......................................................45圖 3.24:複雜街道路口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 .....................................46圖 3.25:共桿系統整合圖(左) .......................................................................................48圖 3.26:內照式牌面圖(右) ...............................................

............................................48圖 3.27:街道斷面之檢討示意圖 ..................................................................................49圖 3.28:變電箱降低彩度示意圖 ..................................................................................50圖 4.1:1753 年乾隆-台灣輿圖 ..............................

......................................................55圖 4.2:1898 年台灣堡圖-明治 31 年(左) ..................................................................55圖 4.3:1905 年新竹市街區改正計畫圖-明治 38 年(右) ...........................................55圖 4.4:1936 年新竹市都市計畫圖-昭和 11 年(左) .....................................

..............57圖 4.5:1935 年新竹市鳥瞰圖-昭和 10 年(右) ...........................................................57圖 4.6:步行城市與微笑水岸之架構圖 ........................................................................59圖 4.7:步行城市計畫(由左至右為系統架構圖、計畫內容圖)....................................60圖 4.8:經國綠園道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

.........................................60圖 4.9:東門國小通學步道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61圖 4.10:微笑水岸計畫(由左至右為系統架構圖、計畫內容圖) .................................61圖 4.11:新竹左岸水環境改善計畫位置圖(左) ...........................................................62圖 4.12:頭前溪柯子湖人工溼計畫(右)(由上至下為斷面圖、現況圖)....

...................62圖 4.13:新竹隆恩圳千甲段水環境改善計畫(由左至右為空照圖、配置圖)..............63圖 4.14:隆恩圳千甲段規劃斷面圖 ..............................................................................63圖 4.15:新竹市水系分佈圖(由左至右為河川、水圳分佈圖) .....................................64圖 4.16:新竹市地質地理與植物群(由左至右為分佈圖、關係剖面圖) .....................65

圖 4.17:新竹市植物群分佈圖 ......................................................................................65圖 4.18:新竹市河川與水圳之分佈圖 ..........................................................................70圖 4.19:新竹市綠資源分佈圖 ..................................................................................

....71圖 4.20:新竹市水環境與綠資源之分佈圖 ..................................................................72圖 4.21:新竹市公園綠地、學校與步行系統之分佈圖 ..............................................73圖 4.22:新竹市道路系統之分佈圖 ..............................................................................74圖 4.23:新竹市大眾運輸系統之分佈圖 .........

.............................................................75圖 4.24:新竹市人本步道系統之分佈圖 ......................................................................76圖 4.25:公道五路迎賓景觀人行空間改善計畫之位置圖 ..........................................78圖 4.26:公道五路公車彎與消防栓地下化規劃改善之說明圖 ..................................78圖 4.27

:公道五路人行道鋪面規劃改善之說明圖 ......................................................78圖 4.28:公道五路北側加油站旁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 .....................79圖 4.29:公道五路北側東勢街旁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 .....................79圖 4.30:東大路道路人本環境改善計畫之位置圖 ......................................................80圖 4.31:東大路街道平面配置圖(由左而右為規劃前、規

劃後) .................................80圖 4.32:東大路街道剖面圖(由上而下為規劃前、規劃後) .........................................80圖 4.33:東大路道路之改善後現況照片 ......................................................................81圖 4.34:汀甫圳通學步道改善計畫之平面配置圖 ......................................................82圖 4.35:沿圳步道的休憩

平台之現況照片 ..................................................................82圖 4.36:汀甫圳通學步道之現況照片 ..........................................................................82圖 4.37:新竹市府纜線下化與共桿系統之空照圖(左) ...............................................83圖 4.38:經國路街道與行人庇護道之空照圖(右) .........................

..............................83圖 4.39:新竹市交通號誌桿件基礎地下化之說明圖 ..................................................83圖 4.40:步行城市為架構之指標系統分佈圖(左) .......................................................84圖 4.41:指標系統之樣式說明圖(右) ...........................................................................84圖 4.42:指標

系統之實體照片(左) ...............................................................................84圖 4.43:指標系統之網站說明圖(右) ...........................................................................84圖 4.44:新竹市騎樓順平計畫之分佈圖(左) ...............................................................85圖 4.45:新竹市騎樓順平計畫之施工改善

圖(右) .......................................................85圖 4.46:新竹市騎樓內劃設出兩公尺寬行人空間照片 ..............................................85圖 4.47:臨時性公告之施工告示說明圖(左) ...............................................................86圖 4.48:常態性公告之說明圖(右) ......................................................

.........................86圖 4.49:新竹市指認潛力區之分佈圖 ..........................................................................89圖 4.50:南寮漁港休憩區之潛力區域範圍圖 ..............................................................90圖 4.51:南寮漁港休憩區之開放空間分佈圖 ..............................................................90圖 4

.52:南寮漁港休憩區之熱點分佈圖 ......................................................................91圖 4.53:南寮漁港休憩區之大眾運輸系統圖 ..............................................................91圖 4.54:南寮漁港休憩區之計畫盤點分佈圖 ..............................................................91圖 4.55:清交大學城之潛力區域範圍圖 ...............

.......................................................92圖 4.56:清交大學城之開放空間分佈圖 ......................................................................92圖 4.57:清交大學城之熱點分佈圖 ..............................................................................93圖 4.58:清交大學城之計畫盤點分佈圖 ..............................

........................................93圖 4.59: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之現況圖 ..........................................................94圖 4.60: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之現況剖面圖....................................................95圖 4.61: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A 情境圖 .................................................95圖 4.62: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

善計畫方案 A 平面配置圖 .........................................96圖 4.63: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A 剖面圖(由上至下為 A、B、C) ..........97圖 4.64: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B 情境圖 ..................................................98圖 4.65: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B 平面配置圖 ..........................................99圖 4.66: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B 剖面圖(由上至下為 A、

B、C) ........100圖 4.67: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之現況圖 ......................................102圖 4.68: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之現況剖面圖 ..............................102圖 4.69: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A 情境圖 ..............................103圖 4.70: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A 平面配置圖 ......................103圖 4.71: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

方案 A 剖面圖(由上至下為 A、B)...........................................................................................................................................104圖 4.72: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B 平面配置圖........................105圖 4.73: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B 剖面圖(由上至下為 A、B)...................................

........................................................................................................106表 1.1:研究架構流程表 .................................................................................................. 7表 2.1:近代都市計畫理論與實踐時期表 ..........................................................

..........13表 2.2:花園城市價值觀和應用原則表 ........................................................................24表 3.1:街道區域分布說明表 ........................................................................................31表 3.2:維護管理之建議表 .........................................................................

...................50表 3.3:人本環境相關議題表 ........................................................................................51表 3.4:行道樹樹種建議表 ............................................................................................52表 4.1:新竹市各地理分區行道樹與生物多樣性樹種植栽建議表 .............................66表

4.2:新竹市公共建設設計執行原則表 ....................................................................87表 4.3: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A、B 彙整表 ...........................................101表 4.4: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A、B 彙整表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