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到任不久的台中市政府警察局副局長劉耀欽,擁有博士學位也說明:記者黃琮定報導) 剛由台南市政府警察局主任秘書升任台中市警察局副局長的劉耀欽博士,學養均優,待人親切,令部屬及洽公的民眾,都非常尊敬。 劉副局長是中央警察大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黃源協所指導 呂美慧的 從「自治法人」到「派出機關」之研究:以桃園市區公所為例 (2017),提出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自治、地方治理、自治法人、派出機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 廖仁義所指導 湯舒晴的 台北市「新舞臺」的歷史脈絡及其當代發展與專業價值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商業劇場、淡水戲館、臺灣新舞臺、新舞臺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黃一平年後掌北市都發局曾任工務局副局長則補充:黃一平曾任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副局長、台船環海風電公司籌備辦公室主任。新北市長侯友宜在2018年上任時的首任城鄉局長,黃一平任內推動新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轉貼動新聞(動新聞)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上任,第一項任務就是拆除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副市長林欽榮下午召開跨局處會議,不到1小時即確定,將今天晚上11點進場進行準備工作,26日晚上10點開始,利用一個晚上執行拆除,27日上午6點可恢復通車。

工務局副局長黃一平表示,林欽榮特別指示會議要快速進行,因此不到1小時就拍板定案,目前該公車專用道站台長約85公尺、寬度3.5公尺,25日晚上11點到隔天6點,相關局處會先進行號誌、路燈等設施遷移及準備工作,並讓一些機具進駐,「有規模性」工程部分會在26日晚上10點開始,會利用一個晚上進行站台拆除,屆時還要鋪上瀝青鋪面、劃設標線,差不多在6點就可恢復路面。

黃一平還指出,屆時現場將進行交通管制,只開放外側兩線道,會委派12名義交到現場進行指揮。交通管制工程處長陳學台表示,整個工程將動員182人,機具、車輛為108台,工程經費約600萬元。

針對柯文哲上任第一天就準備拆除忠孝東西路公車專用道,北市議員王鴻薇、李彥秀今發布新聞稿表示,北市公務、民間單位挖掘道路、施工時,皆需申請施工、挖掘許可,並提送交通維持計畫,但是柯文哲上任首日就要帶頭違法,在未送交維計畫之前逕拆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是典型的「只准柯P放火、不准百姓點燈」。〈陳思豪、郭美瑜/台北報導〉

從「自治法人」到「派出機關」之研究:以桃園市區公所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的問題,作者呂美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政府於改制後各區公所組織定位及業務功能的差異性、同時了解桃園市區公所組織改制區公所人員之調適(轉型)過程及其遭遇問題與影響、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有助於組織轉型後功能發揮之相關實務建議。本研究訪談對象係包括桃園市政府民政局長、桃園市政府工務局副局長(市府內部人員)、各區區長(區級代表)和里長(第一線的執行人員)等關鍵人物(key person)等,進行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研究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一)組織定位與業務功能差異:1.不同法制定位會帶來各種不同制度的選項2.組織內部結構改變3.員額改變與業務壓力的調整4.改制前後的理念爭議與實際效果5.彈性調整與僵固制度權責的平衡

6.制度變革需要磨合期(二)組織調適過程與影響因素1.磨合期需要適應行政程序的改變2.適應行政程序的改變需要有素質的公務人員與彈性3.資源增加與配置效率之間的平衡 (三)組織調適過程的問題所在 1.權責歸屬不明與橫向連結不足2.影響績效的其它因素考量,包括城鄉差距、預算資源錯置,人力資源分配不均等等問題,並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個案問題。3.區公所內人員心態調整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二方面建議:(一)實務建議: 1.檢討區公所「業務調整」與「權限劃分」之合理性 2.區內事務的釐清與統整 3.擴大與落實「區務會議」與區內部的一體化 4.掌握區長的人事權與適切的獎懲制度落

實(二)後續研究建議1. 依據本文所得之質化資料分析結果,進一步擴大研究範圍,並以之修正研究工具;依據本文所得之質化資料分析結果,進一步以量化資料蒐集和分析方法進行研究。2. 建議未來如針對此部分可縮小或針對某項各別的適應項目做單一探討(例如:區長職等與人力資源規劃問題、財政自主與自籌問題,或者行政區域整併和區公所組織改造功能的關聯問題等)。3. 另外,本研究的研究內容只探討訪談對象的區公所組織改革前後的適應問題,並未論及這些受訪者本身的背景屬性,以及其它可能影響回答內容相關影響因素,未來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建議可更深入探討其他外溢的相關因素,使研究內容更為豐富與完整。4. 本研究

著重於由上而下的意見,訪談大綱也以局長、區長,以及里長為研究對象。建議後續研究者除了可進一步以量化問卷調查擴大研究範圍外,也可以以民眾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制度與組織變革和適應問題作深度訪談或直接觀察,獲得進一步的質性佐證資料。

台北市「新舞臺」的歷史脈絡及其當代發展與專業價值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的問題,作者湯舒晴 這樣論述:

「新舞臺」前身為日治時期大稻埕地區的劇場「淡水戲館」以及「臺灣新舞臺」,戰後在台北市信義區重生,是當代台灣最重要的劇場之一,不只擁有悠久的歷史,也擁有獨特的當代意義。常被譽為「第一座屬於台灣人的劇場」、「第一座專為中國傳統戲曲演出而設置的劇場」、以及其作為「『商業劇場』此革新類型的戲劇觀演場域在台灣發展的指標性案例」等。然而西元2013年,「新舞臺」突爆發「存廢爭議」;在眾聲喧嘩中,橫跨政治、商業、文化等社會各界,對於「新舞臺」歷史記憶與劇場內涵之討論隨即展開,也成為台灣近年來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本研究緣起於對於「新舞臺存廢爭議」之好奇,而以「新舞臺」劇場歷史為研究主體,嘗試透過歷史文獻之

耙梳,釐清「新舞臺存廢爭議」的歷史遠因,及「新舞臺」本身作為個案,可能提供給當代劇場環境的啟示。本文首先檢視了「新舞臺」在台灣不同歷史時期的劇場環境、發展情形、精神內涵、以及危機轉機;一方面,透過細讀與整理「新舞臺」的歷史脈絡,有機會梳理台灣劇場史自身脈絡,而得能保存「新舞臺」在台灣劇場史上的成果;另一方面,「針對新舞臺存廢爭議」,雖然「新舞臺」在爭議發展期間似乎深陷民間、企業、政府三方相掣肘之立場,但本研究亦透過收集、比對並分析報章媒體的相關報導發現,這樣的僵局其實仍有許多協商可能,此或許也能提供未來台灣公部門與私部門之間,合作以維繫文化發展的啟發與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