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國宅有哪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台北市國宅有哪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和柯文哲的 白色的力量2—改變成真:柯文哲的城市進化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重本書店Weight Books」以設計選書及名家甜點打造的 ...也說明:座落於台北市伊通街的「重本書店Weight Books」近日開幕,由平面設計師 ... 調設定,他們從「如果有一天要太空旅行,你會帶哪些書到你的太空船上?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三采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徐千偉所指導 蔡湘汝的 我國社會住宅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嘉義縣及嘉義市為例 (2021),提出台北市國宅有哪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住宅、住宅政策、居住正義、政策執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曾憲嫻所指導 吳怡葶的 台北市民生社區中層公寓環境、居住品質與再生策略關係之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中層公寓、居住環境品質、都市再生策略、民生社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國宅有哪些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市建案查詢 - 591新建案則補充:591新建案為您提供台北市建案資訊查詢功能,包含新成屋、預售屋,熱門建案的價格、地址、聯繫電話等建案資訊。台北市熱銷新屋資訊,盡在591新建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國宅有哪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為了解決台北市國宅有哪些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無殼蝸牛運動30週年,我們的居住條件有更好了嗎?   1989年8月26日的台北,數萬人聚集在忠孝東路上過夜,抗議受到財團炒作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這是台灣自政治解嚴以來,由人民自發而起、最龐大的一次都市社會運動—無殼蝸牛運動。   隨著時間的過去,房價仍持續升高,「廣建國宅」與「擴大購屋貸款」政策成效不彰。在居住議題上,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人們該怎麼辦?「共同形構都會空間」的概念由此而生。「合作住宅」模式帶領大家尋求另一種住宅的可能。不僅住宅的位置(WHERE)重要,住宅怎麼形成的(HOW)也很重要。人們如何過活,還有他們怎麼住在公寓或樓房裡,表現了他們的習慣、價值觀和願景。住宅形式反映了

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也成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關鍵表徵。   從居住議題更加擴大,合作住宅甚至關注到長者獨居議題、社會福利,更甚至是醫療、教育等課題。這本書是合作住宅運作的指南,提供概念及歐洲各國典範,收錄九個以創新住宅文化聞名的歐洲城市於其中,分別是: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布魯塞爾、哥本哈根、米蘭、斯德哥爾摩、圖賓根和維也納。每個城市與「永續住宅和社區發展」相關的條件都被詳加分析,描述著重在居民組織的方式和他們的經歷,因著這群人和他們投入的精力、資源和能力,每個計劃都長出自己的面貌和性格。   在id22的城市實驗中,他們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住宅合作社的概念是自發

性的,以社區為導向,並且永續發展。居民共同合作去規劃住宅的樣貌,並且共同經營管理,經常舉辦活動,也成為彼此生活上的支援。   我們想透過這本書,提出居住問題可能的解方,為住宅模式提出新方案,也讓你可以想像到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 名人推薦   李修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2014-2018)   林盛豐(監察委員、實踐大學學建築設計學系客座教授)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特聘教授)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黃益中(公民教師、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真誠推

薦 編者簡介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nd)   id22創造性永續協會 執行長     id22以柏林為基地,推動各種創新的地方、社區倡議計畫,至今已執行數百個方案。每個方案就像是小小的實驗室,研究各種創新的都市另類行動,因此也稱為「城市實驗室」(eXperimentcity) 的計畫。城市實驗室重視自發性的空地與建物再利用,例如生態建築、另類文化中心或社區農耕計畫,使閒置空間透過市民社會的巧思,創造出各種都市空間營造的新方法。     id22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合作住宅通常是自發的、社區導向且永續的住宅,通常與社區產生密切的結合;且常常成為有

理念的建築師的實驗場域。合作住宅的居民渴望社區導向的居住型態,透過合作式的規劃、管理及日常生活的彼此支援,合作住宅的空間通常設計成能夠進行社區活動,鼓勵成員間、或與其他社區的溝通及互動。     此外,合作住宅的產權結構也不同於市場上的自有住宅,因此能夠對抗投機炒作,確保較低的購買價格或是長期維持較低的租金。這些特性讓合作住宅及居民有能力面對當代城市的一些問題,如:社會疏離、氣候變遷,發展出因應的社區策略。 推動出版者簡介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台灣第一個以空間政策倡議、實質環境改造為主軸的非營利組織,長期關注土地、住宅、都市開發、歷史保存等議題。自2011年起,積極投入住宅政

策改革推動,特別是在社會住宅的推動落實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後續,規劃以合作住宅作為下階段工作重點,期透過系列性的理念推廣、社會串聯、政策與立法遊說等方式,與志同道合者齊力打造合作共居之願景! 譯者簡介 賴彥如   台大外文系、社會系雙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目前從事社區營造、藝術策展及手作步道推廣工作,和文史、空間、生態有關的事都忍不住想了解。相信城市的偉大來自她包容小眾的能力。自由譯者,作品散見於環境、文化、城鄉領域,合譯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等。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於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義   導讀

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理念 Idea 自發組織、社區導向、永續 歐洲社區導向及自組住宅的政治與文化——類型、定位、緣起   實踐 Practice 柏林——荒廢學校改建:「舊校卡爾斯霍斯特」計畫 這是經由非營利基金會的資助,買下戰後荒廢許久的學校改建為住宅的計畫。由住宅合作社組織找來建築師設計公寓,並管理住宅和公共空間。原本的舊學校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多代共居的社區住宅。   巴塞爾——老房子新生命:合作住宅街區 1970年代,拯救老房子運動從熊菲斯街興起。當地居民、建築師和保存運動者買下老房子或籌組社群,活化老房子、改善居住條件。街上的老房子陸續都發展出共棲居住的模式,熊菲斯特街進而

成為合作住宅的街區。   斯德哥爾摩——中高齡集合住宅:「須盡歡」老年公寓 「須盡歡」是瑞典第一個以「中高齡」為主軸的集合住宅,希望建立一個能讓長者互相支持的住居空間。「一起做些什麼」是住在這裡的日常,社區共餐、舉辦休閒娛樂活動,打造晚年的快樂生活。   布魯塞爾——在城市裡爭取居住權 :希望之家生態建築 因為高漲的房價,反促成希望之家的誕生。兩個協會、一個社會建築公司、十四個居住條件惡劣的家庭和一位建築師結合在一起,尋找自行購屋的替代選項,運用政府資源,並成立住宅基金,在比利時最貧窮的地區上蓋了十四間公寓,打造了名為「希望之家」的社區。   圖賓根——將定價交給成本:市民自組「營建社區」 磨

坊區合作住宅案例與圖賓根的都市發展策略密切相關,將市民變成城市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由民間住宅投資者組成的合法組織,稱作「營建社區」。營建住宅的重要性在於定價並非交給市場,而是以實際的建造成本決定,讓人負擔得起自有住宅。   米蘭——障礙者共融住宅典範:歐林達青年旅館(Olinda Hostel) 歐林達青年旅館是一個給一般人和精神障礙者共居的合作住宅,它原本是精神治療中心的宿舍,當時的經理人認為可以將其轉變為青年旅舍,開放短期訪客入住。這樣的運作不僅讓居民有收入來源,甚至讓精神障礙者因為與客人交流,回歸社會而得到康復。   維也納——女子共居住宅:[ro*sa]22   住宅組織 建築師莎賓‧波

拉克積極參與住宅和女性議題,她在數個女性社團提出相關想法,和獨居女性們共同討論出對家的想像,並成立了[ro*sa]22女子住宅組織。透過政府的協助下,找到了兩塊基地,開啟了計畫,運作八年後,[ro*sa]22拿到新家鑰匙,開始共居生活。   哥本哈根——居民自主典範:「楚德之林」社區 楚德之林社區規劃於1970年代,創辦人買下了車站附近舒適而昂貴的基地,經過民主、開放的討論共同規劃社區空間。後來「開放討論」的形式保留下來,居民「自我管理」成為其重點及特色,它啟發了國際上眾多合作住宅計畫。   阿姆斯特丹——多功能住居/工作園區:自由城堡 這個住宅是透過「集體私人委託」的過程實踐而成,未來住民成

立基金會,基金會的成員就是計畫的實際參與者,以客戶的身份和建築師、顧問及包商互動,並掌管財務。是全荷蘭最大、最完整的集合式自力營建住宅。   結論:他山之石 Lessons Learned 從彼此的住宅學習:差異帶來啟發 共居宣言   參考資料: 資源和聯繫方式 導讀 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作為翻譯出版的推動者,很高興跟大家推薦合作《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這本書。行文初始,有必要先說一下起心動念的緣由。   自2010年起,我跟許多伙伴便投入台灣住宅政策倡議工作,特別是針對高房價問題以及居住權保障相關工作,諸如大家熟知的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稅制

、社會住宅興建等。近兩來,在略有成果後,我們開始思考,除了訴求政府法令機制改革及投入社宅興建外,能否發展民間自我賦權的方式回應居住問題。意即,在市場(購/租屋)與國家(社宅、租金補貼)之外,有無第三模式的可能?因此,我們開始關注歐陸、特別是德國的合作住宅經驗。   去年,透過德國友好團體「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的安排,組織了NPO及政府部門的朋友們去了趟柏林,參訪多個具代表性的合作住宅案例,深受啟發,遂萌生出版合作住宅專書以利理念推廣之構想。   很幸運地,id22正是一致力於推動合作住宅理念與實

踐的組織,特別是他們自2003年起持續性的組織柏林及歐洲其他城市中各類型自發的、社區導向的合作住宅計畫的交流,並於近年先後出版了《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2012)與《包容性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 Self-organized, Community-led Housing for All,2017)兩本專書。基於理念之推展,id22撰寫的這兩本書,有別於一般專業書籍,以活潑圖文編排方式闡述合作住宅共同核心理念,並著重藉由多個真實的案例,描繪出合作住宅多元面向與動人的空間品質。同理,我們認為自然也合適做為在台灣推介合作住宅的入門讀本,經

向id22提出此構想,順利獲得其同意支持,此即本書翻譯出版之緣起。   又考量推展之循序漸進,翻譯出版的規劃同樣比照id22撰寫脈絡,以《合作住宅指南》這本書先行,該書重點是對合作住宅的核心理念--社區自主、由下而上、合作共享—做提綱挈領揭示,並據此說明歐洲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等城市的合作住宅概況,以及多種不同類型取向合作住宅可能,如跨世代、共老、身障者等。   至於《包容性合作住宅》此書,我們規劃作為讀者在《合作住宅指南》基礎上的進階讀本,預計明年出版。該書的重點是強調「包容性」對合作住宅運動推展的重要性,即對歐陸過去若干合作住宅過於中產階級取向做出反省,主張合作住宅除了是合宜且

可負擔的居住空間,更可以是具社會、文化與環境「包容性」的實踐場域,例如跨階級混居、多元族群共融、生態永續等,當然,此書同樣也分享了多個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讀來同樣生動。   雖說這兩本書的撰寫取向與風格易於閱讀理解,然個人作為長期住宅議題倡議者,有必要就兩個可預期的提問做背景的補充,以利台灣讀者更能進行在地思考對話。第一個問題是,台灣為何要推動合作住宅?第二個問題更直接,台灣推動合作住宅可能嗎?   合作住宅約在上世紀70年代始於歐陸,此風潮緣起於特定脈絡,即對既有住宅供給方式與居住型態的反思,強調並追求「意向型社群」(Intentional community)為基礎的居住模式與鄰里關係

。以本書作者id22所處的德國為例,既使有相對合理房價、龐大健全的租屋體系、尚稱完善住宅福利補貼,自90年代起,越來越多合作住宅取向的居住方案不斷出現,他們是自我組織、非投機性的創新住宅,他們可以是不同的合作機制,如合作社、社會企業、社群協會、乃至跨團體的組合,他們更多強調住宅空間的社會性、包容性意涵。初步估計,整個德國已有超過3千個此種取向的住宅計畫,且持續增加中。   德國的經驗說明了,合作住宅要求的不僅是合理可負擔的居住,這是最基本的,而是面向社會與經濟變動下的新形勢,諸如族群多元、高齡少子、人際疏離、環境生態、地產投機..等課題,越來越多的人,傾向邀集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藉由互助合作與

自我管理模式,尋求一種具認同感且無法由市場提供的居住方案。例如。代際住宅、老人住宅、女性住宅、性別友善住宅、障礙者住宅…等等。   就此,回答第一個問題,台灣為何要推動合作住宅?   合作住宅的價值取向與實踐模式,放在當下台灣有其現實感與前瞻性的意義。首先,合作住宅強調的是合作、共享及民主管理精神,藉由成員共同出資、參與興建、並營運管理,生產出符合成員需求的住宅與社區生活。放到台灣的現實脈絡,其最重要也深刻的意義是,省思「所有權」與「地租增值」的房產主流價值,並詰問,除了「向建商買房」外為何沒有其它住宅消費選擇?   以及,台灣刻正面臨高齡少子、高房價、青年低薪資的社經情勢,而另一方面,

非著重血緣關係之多元居住型態也不斷湧現,如:非血緣關係之混齡混住、一人家庭、青年共住、社區居住、銀髮共老等。合作住宅,可做為回應這些課題的民間自我賦權之空間實踐場域。   至於第二個問題,推動的可能性何在呢?   坦白講,作為社會議題倡議推動者,樂觀是必要的。然而,面對台灣的真實房產市場結構、住宅政策條件、以及社會主流價值,於合作住宅的倡議推展,應架構在歷史給定的社會條件基礎上,亦是樂觀以外當有的清醒。個人認為,應可緊扣以下原則基調:   一、就社會溝通面,訴求合作住宅作為一種住宅消費者運動,即爭取除了「向建商買房」外的其它住宅消費選擇?進而思考有無可能跳脫單純消費者角色,參與住宅的規劃

、興辦、營運管理等。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發展經驗不就正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其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對照的想像。   二、對體制溝通面,強調合作住宅於住宅政策架構下的自我賦權與社會創新定位,即如同前述,不僅只是居住空間,而是突出其因應如高齡少子、人際疏離等社會問題的自我修復潛力與價值,絕非政府財政補貼與行政管理的新增負擔,以利在僵化社會體制重圍中獲得較多的善意與彈性。   三、就推動執行面,採用一種相對較寬鬆的合作住宅認定,重點是「合作」過程與運作,如參與、共享、互助,就產權形式與運營主體上,或先不用過度拘泥是個別產權或集體共有,是自住或是出租,是合作社亦或是其他的組織型態,以利在這片為住宅商

品化宰制的土地上,連結更多的可能伙伴與資源。   住宅,不應僅是單純的消費或是投資財貨,它也可以是實現社會合作、共享生活價值的空間。我深信,合作住宅推展,能為台灣開啟居住文化革命與社會創新活水!我期盼,《合作住宅指南》一書,能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彭揚凱 OURs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於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義   基於以下原因,讓我們重新回顧了二O一二年催生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合作住宅指南》一書的三個初衷。因為這本書的出版,我們得以:   一、討論百家爭鳴的「合作住宅」理論和實踐方法;   二、省思自組住宅(self-organized ho

using)如何作為一種文化過程,將各地的傳統住宅形態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住宅革新做一整合,以因應當前浮現的諸多挑戰;   三、檢視社區主導的住宅,如何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作為基層的民主單元,人們又是如何藉其展現認同,追求「家」(at home)的歸屬感。   1.   關於合作住宅,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學術定義。我認為合作住宅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自我組織、社區主導和永續精神。比方說,合作住宅在一九九O年代於美國之普及,僅是狹義地指涉某種舒適、低密度,且由私人持有的中產階級住宅模型。相較之下,我想談的是國際間越來越蓬勃多樣的住居方法,它們都強調集體共有、社會融合和可及性。   與過

往相比,當今的都會人口異質性更大,住宅(包括合作住宅)不就是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可能性嗎?   合作住宅一直積極發展人們渴求的新住宅範型,這些需求來自家庭、工作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而合作住宅之所以有機會展露頭角,正是因為投機的房產開發商和政府官員都無法推動這些人們渴望的革新。   2.   我同時要強調的是將住宅視為永續發展基礎的地區與文化視角。這代表一個迷人且成功的合作住宅,其必須奠基於當地的住宅傳統。   關於社區住宅和公共空間有哪些在地特殊的實踐方式?不過,即使在乎傳統格局,也得大膽地另闢蹊徑,以新型態的住宅來回應時局的變化。我們周遭的社會和生態情況越來越嚴峻,改變已箭在弦上。就

假設我們不只要維持現狀,還要進一步深化民主文化吧!這表示人們必須更加投入關鍵的決策:   我們究竟希望怎樣居住與生活?諸如車子、洗衣機、廚房、工具、花園,我們願意分享到什麼程度,而非自己擁有一切?我們可以怎麼合作,來打造更包容、更具社會關懷且平價的住宅?要怎麼發展住宅和鄰里街區,讓身邊的環境變得更好?   由公民社會主導的住宅展現了動員人群和資源的潛力,鼓勵、容許社區去探索及表達他們所需的革新。跟永續都市發展這個更大的課題一樣,住宅也應該被優先理解成一種文化層面的挑戰。我們必須從一個特定地方的人群開始,幫助他們認知己身的利益可以如何具有建設性,還有他們該如何善用空間來打造一個家。相較之下,

當代主流的住宅和都市發展策略多始於利益競逐,竭盡所能地網羅各種科技與物質,最後人們便只是庸碌於消費買賣。   3.   都市民主運動長年訴求公眾應有「城市權」(right to the city)和「住宅權」(right to housing),在某些城市,社區組織行動進一步促成了民主化。從這個角度看來,合作住宅可被視為「民主學院」(schools of democracy),提供人們各種機會,發展溝通和集體決策的技能。其中,人們學到如何組織會議、如何透過團體工作的過程順水推舟達成協議。   為讓論點更臻完善,我加上文化的「表達權」(right to expression),這意味著所有

人都該能夠透過他們的居住環境來表達自己是誰,而不獨厚手握資源的中上階級。合作住宅對應的正是普世人類的渴望,來形塑、管理我們的家園與地方環境,並與之產生連結。   出版這本書很費工夫,但所有人都從中受益良多。我們始終感激德國柏林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和Jovis出版團隊;所有貢獻其中的專家、行動者和社區。此刻,我們也要誠摯感謝我們充滿雄心壯志的台灣夥伴,尤其是位在台北的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願意承擔起挑戰,將本書翻譯成中文並推廣給大眾。我們很榮幸能夠協助跟本書的出版相關的行動:幫助人們自行尋找他們住得起且帶來滿足、由社區主導並永續長遠的住宅。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

nd) 巴塞爾的熊菲斯街(Bärenfelserstrasse)是個利用妥善的公共空間,四十年來都備受讚譽。這裡的街區發展之所以成功,一部分要歸因於一九八四年一位叫作蕾吉娜‧博塞特(Regine Bossert)的女士,她買下了熊菲斯街三十四號(Bärenfelserstrasse 34),想要以活化這棟一九六〇年代的老房子的方式,作為一種文化資產的投資。蕾吉娜不畏挑戰,將建築從典型的「生財工具」轉化得更有意義。這棟建物設計於繁榮的一九六九年,有六層樓、十五間單人房、兩間雙人房、九間三人房。完工前曾作為辦公室使用,到了一九七四年才終於恢復住宅功能。租金持續飛漲,居民換過一輪又一輪,最

後房間就空了下來。一九八四年大樓易主,加上原物業管理單位的試用期滿,租戶們一致決定要自主管理,也獲得了屋主的同意。起初,決策以共識決的方式產生,但這種方式造成了很多爭端。經過一番調整,最後在一九九四年改成委員會的形式,由屋主、屋主的顧問,以及兩位長期租戶組成四人委員會。二〇一二年屋主過世,便由剩下三位委員會成員來決定新的住客。 從一開始,蕾吉娜就花了許多心力在改善有感的居住條件,所以將一間單人房改造成公共空間,並且「凍結」租金。外觀上也可以看出差別,建物外牆長滿了美麗的植物,住戶們也將公共區域和花園整理得疏落有致。同時也慢慢合併了幾間公寓,讓家庭型住戶也能有足夠的居住空間。之前,這棟建物主要的

住戶都是沒有小孩的單身族,現在則已經有多代共住在一個屋簷下。此外,這裡的房間都不會空太久,也很少會有租戶異動。 二〇一〇年,建物產權被移轉給艾迪瑪麗昂基金會(Edith Maryon Foundation),以利於此住宅的長期存續。最後一波的租金調整是在一九九〇年,之後就「凍結」。由於貸款的利息降低,能夠彌補因通膨增加的支出。過去十一年,原本百分之四點六的抵押淨值回升,除此之外,日常維護、增值投資和修繕都有足夠的資金,不需要再額外借貸。 三十四號只是兩百五十公尺長的熊菲斯街住宅群裡的其中一戶。跟周遭的街道相比,這裡非常不同:孩子們在街上玩、時不時有慶典、長者和年輕人能在舒服的長椅上相會;這份鄰

里感既非義務,也不是規定。

台北市國宅有哪些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柯市府四年成績單
有哪些還沒完成?又有哪些是未來要做?
這是柯市長這屆任期最後一次總質詢,本質詢組總結柯市長這四年的施政表現,第一年:跌跌撞撞,市府出包連連、新任政務首長或學者適應不良、只好靠事務官救火!第二年:佈滿荊棘,五大案雷聲大雨點小,政策形成過程未竟周延,影響市民信任度,尤其是大巨蛋。第三年:漸入佳境,世大運成功舉辦凝聚台灣人心,民調支持度回升!第四年:穩健務實,厭惡藍綠對決與意識形態治國的台北市民依然願意支持沒有私慾的市長。

從70%高滿意度掉到四成,到世大運成功凝聚台灣人心、白綠分手、到成為台灣最大尾,市長創造台灣政治奇蹟,從沒有一個人掉下去可以再爬起來,這場變革,還在持續發生!

台北市長柯文哲成為民調支持度最高的台北市長候選人,在於執政沒有私慾或私利,沒有政黨的包袱或壓力!

台北市政府四年來做了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公務員累壞了,城市進步了!

但是,我們還是要監督,柯市長四年來有哪些事情還沒完成,或是外界有所質疑還沒說清楚的?又有哪些是這四年已經完成的政績?以及未來四年本質詢組期望柯市長要做的事,這三個面向將是這次總質詢的重點。

黃珊珊議員表示,所謂五大案,大概只剩下大巨蛋了,其他三創、松菸、雙子星以及美河市都有一定進展,但還是有很多人在外面說三道四,市府應該提出完整的說明。就拿松菸來說,柯市長上任以後重啟談判,營運權利金自104年9月10日起,每年增加645萬元,另外再爭取到一項文創回饋金,104~107年這四年約增加1368萬元。清楚的說明以釋眾疑。尤其是大巨蛋,現在都依市府要求的方式進行中,通過審查就同意建照變更,沒通過審查就不可能復工,現在施工的部分是法院裁定同意施工的,不是市政府偷跑,這一點可以說得更清楚一點。

再來就是柯市長這四年做了哪些事。老實說,這四年我們質詢組提出不少市政建議,而市府大部分也幾乎都完成:
1. 行動支付繳納停車費,可以省下大筆手續費
2. 幫市府找公宅用地,許多機關用地解編已規劃為公宅、
3. 要求訂立更合理的公宅租金補貼政策,從健康公宅開始適用新的租金補貼,健康公宅最低每月6110元、興隆公宅最低每月2100元就能入住、
4. 增取私幼補助擴大到3歲,107學年度開始每學期補助13660元、
5. 增取圖書分館康寧分館,確認落腳康寧所後方空地、
6. 敲定雙北吃到飽月票1280元,並要求推廣記名保障市民權益、
7. 要求捷運車站編碼,讓外國及其他縣市旅客更方便、
8. 推廣臨時托育與假日托育,讓父母有喘息時間、
9. 拆除公安海砂屋,讓苦等10多年的聯邦合家歡終於動工、
10. 麗山國小、胡適國小電塔遷移等。
以上幾乎全部完成也落實了!

黃珊珊議員指出,這近四年來市府其實很認真地幫很多議員解決了很多事,這部分有很多外界都不清楚,市府真的需要在宣傳上多用點力。

但還是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就是這屆任期內,柯市長還沒做到的有哪些?

1.內湖焚化廠除役的問題,在市長剛上任之初就曾帶著市長、環保局長以及附近幾個里長,到焚化廠內聽取簡報,就目前台北市垃圾減量有成的狀況下,是有條件讓台北市從三座焚化廠降為兩座。而內湖焚化廠是最老、焚化量最少的,如果除役後,現地可以規劃為環保生態公園。關於這個建議,市長在這屆還沒有答案!

2.民生汐止線也是。在上次總質詢中,市長及捷運局曾諾會在年底前完成民生汐止線市區段以及替代路線的環評作業,接下來就是何時送中央核定路線。另外在8月31日市長也敲定東環段將走瑞光路這一方案,也宣示希望能在2021年動工。黃珊珊議員表示,民生汐止線能否在2021年前完成路線核定以及動工,市長也要給個答案!

3.還有就是內湖三總對面的6座球型瓦斯槽。這個問題也是柯市長上任之初就提了,市長也要求產發局針對安全性及替代方案進行評估。但結論就是安全沒問題,遷移的話,大台北瓦斯要花很多錢,所以就這樣又擺在內湖3年多。問題是這六座球型瓦斯槽是屬於大台北瓦斯,而大台北瓦斯又沒有供應內湖地區,為什麼其他行政區瓦斯供應商的儲氣槽要放在內湖?黃珊珊議員表示,大台北瓦斯之前在光復北路也有一座球型儲氣槽,1998年市長選舉時,黃大洲市長政見之一就是遷移光復北路的瓦斯槽,雖然黃大洲市長沒當選,但繼任的陳水扁市長繼續協調,終於在他任內把光復北路瓦斯槽搬走。柯市長,你能比照陳水扁市長魄力,也協調大台北瓦斯把內湖這6座瓦斯槽也搬走嗎?

4.另外就是敬老卡以及愛心卡的擴大使用。以目前敬老卡實際使用狀況,每個月把480點用光的比例大約只在10%,雖然政策的目的是在鼓勵老人家出來走動,但不可諱言有些老人家根本就走不動,套個廣告詞「我為什麼不願意走,我雙腳都麻了是要怎麼走」,柯市長一直強調每個月有480點,每年5760點,遠比重陽敬老金好,對這些老人家來說無感的。據了解,敬老卡部分開放小額使用仍在研議中,年底前應無法完成相關配套作業。但,至少開放運動中心這可以先做吧。雖說目前12區運動中心有開放公益時段給老人家使用,但老人家非公益時段難道就不能使用運動中心嗎?敬老卡也能在運動中心使用,不正是符合鼓勵長者出來走動政策目的。

5.至於愛心卡也有同樣480點使用率不高的問題。尤其是愛心卡搭公車能扣點、搭觀光巴士能扣點、搭愛心計程車能扣點,卻不能扣抵搭捷運與復康巴士,這邏輯是說不過去的。況且北市府還編列預算補貼身心障礙者停車優惠,以路邊停車為例,前四小時免費。沒道理政府預算補貼開車出門的身心障礙者或陪同者停車優惠,卻要求身心障礙者如果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只能搭公車,不能搭捷運,否則沒補貼。愛心卡開放扣點搭捷運何時能上路呢?

最後則是柯文哲市長如連任成功,未來四年應該做些什麼?

本質詢組有幾點建議---
一、都更加速。東、西區門戶計畫基本架構都已完整,剩下的就是更細部的執行計畫。尤其是在東區門戶計畫中的「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自細計通檢案公告實施日起6年內須向市府提出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報核,逾期則回復至原工業區。因此這部分目前是訂有落日條款的,產專區專案工作站責任重大,要盡到說明、溝通以及釘緊進度的責任。
二、捷運路網進度。捷運南北環、東環段以及民生汐止線,相關可行性研究報告、綜合規劃作業以及環境影響評估、路線核定等,都要跟時間賽跑,才有機會在下個四年有個眉目。
三、住宅政策。柯市長在興建公宅的同時,更應照顧到經濟更為弱勢族群排隊等候的出租國宅。台北市有一批苦苦等候出租國宅的市民,平均等一個出租國宅都要等個七~八年,好不容易終於等到了,卻讓承租戶傻眼,不僅租金沒有比公宅便宜到哪裡,屋內不但沒有任何家具,還毀損老舊,跟公宅完全天差地遠。

(萬美出租國宅) (興隆公宅)
萬美出租國宅 興隆公宅
23坪6400元,管理費550元 24坪最低9300元(含管理費)
32年房子 剛完工
租期最長12年 租期最長6年
沒家具
衣櫃、窗簾。淋浴設備、免治馬桶、洗臉臺、化妝鏡、毛巾架。廚具、流理臺、抽油煙機、瓦斯爐。鞋櫃、曬衣架、燈具。
試問一下柯市長,如果是你會選擇哪一邊?
黃珊珊議員表示,過去的確因為出租國宅租期最長可達12年,市府希望由租客自備家具,但時代在變,市府的住宅政策也應該跟著改變。柯市長應該趁此機會好好重新整理一下台北市現有的出租國宅,至少從現在起也應比照公宅提供一些基本的家具。(以前的陋規、柯市府不該延續)

四、下一個世大運或國際活動?
台北有很多重大建設,硬體設備不斷興建、但是更需要的是人心的凝聚,體育賽事或國際性的活動,可以帶動產業發展與商業活絡,最重要的是讓世界看見台北,台北走向世界,世大運爭取多年才成功,市長下一個四年將為台北市爭取甚麼振奮人心的活動或賽事,需要市長好好思考及規劃!
五、台北未來的電力需求檢討?
內湖山區紅白相間的高壓電塔已經蓋好很久了,到現在核四不
商轉、松湖變電所未興建,那些電塔之間沒有任何電線相連,
國際友人笑稱台北真進步,有高壓電塔沒有電線,以為我們的
電力是無線傳送!不但破壞台北市山區景觀,數十年前規劃的
電力設施與路線應該重新調整,市府應善用自己的權力,對於
台北的電力設施配置徹底檢討,如果沒有電力運輸的需求,要
這些高壓電塔何用?

台北市長應該站在101大樓頂端俯瞰這座城市,心中有一個主要的計
畫,再落實在每一個行政區的都市計畫,進一步引領這座城市的區域發展,台北除了讓市民安居樂業以外,還需要與世界其他城市競爭,台北居本不易,本質詢組希望在剩下的80多天裡能看到柯市長提出更多未來四年的規劃,尤其在開創商機能有更多著墨,畢竟不管東西區門戶計畫多成功,如果沒有國際投資與商業活動支撐著,一切努力也會被打了折扣。

我國社會住宅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嘉義縣及嘉義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國宅有哪些的問題,作者蔡湘汝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我國社會住宅政策執行,以嘉義縣及嘉義市社會住宅為個案進行分 析,探討政府於社會住宅的出現在政策執行層面上有哪些變化,分析社會住宅與 過去公共住宅運作模式有何差異,以及有哪些因素會影響社會住宅的政策執行。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法兩種研究方法,首先回顧文獻中對於居住 正義與我國居住政策的探討,並以政策執行理論作為研究基礎,分析我國社會住 宅的現況,及可能影響執行嘉義縣及嘉義市社會住宅政策的因素;再以研究架構 四個變項,依序為「執行機關」、「相關資源」、「標的團體」與「外部環境」, 與政府單位、民意代表、不動產仲介業者及一般民眾共 15 位受訪者進行訪談。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由內政部成立

的行政法人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以公平分 配政策資源至各縣市之原則,規劃嘉義縣及嘉義市之社會住宅。在規劃政策內容 階段,中央機關透過與地方政府溝通,使嘉義縣與嘉義市之社會住宅得因地制宜。 研究發現標的團體變項,為影響嘉義縣與嘉義市社會住宅政策執行最重要的因素, 中央單位於規劃政策內容時必須配合標的團體之需求,對於弱勢族群,需加入地 方社會福利單位之協助;對於一般民眾,社會住宅可減輕年輕人之生活壓力與年 長者的照護問題;而當嘉義縣與嘉義市擁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將使社會住宅有需 求性,在解決人民所面臨的居住問題,大家會進而對社會住宅表示支持。另外, 影響民眾承租社會住宅之意願為租金及生活機能,因此政府

單位在選擇嘉義縣與 嘉義市之社會住宅建築基地上,努力在土地成本和區位間取得平衡,並在日後釋 出合理租金,且生活機能便利之社會住宅吸引民眾承租。茲將訪談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後,於本研究文末提出四項政策建議,作為未 來政策執行之參考。

白色的力量2—改變成真:柯文哲的城市進化論

為了解決台北市國宅有哪些的問題,作者柯文哲 這樣論述:

因為距離夠近,才能聽見微弱的吶喊, 看見問題,才有解決與改善的機會。   「不一樣,所以能改變!」   這場選戰一開始,我就和別人不一樣,   既是素人參政,也不藉任何黨派之勢,   只為了堅持從政的初心,用白色的力量,超越藍綠,   用文化,打造一座公平正義的城市!   過程中,我展開城市小旅行,   花時間,走訪城市的每個小角落,   撫觸每一面斑駁的牆,去認識在地故事,   從每一張市井小民的口中,去聽見他們的需要。   正式投入選戰前,我走了一趟大甲媽祖遶境,   遠離一級戰區,從行走中感受社會底層的力量,   反省知識份子的傲慢,也成為我找回自我的旅程。   這是一

本勇敢突破窠臼的夢想家全紀錄,   此刻,就是改變成「真」的開始!

台北市民生社區中層公寓環境、居住品質與再生策略關係之探討

為了解決台北市國宅有哪些的問題,作者吳怡葶 這樣論述:

四到五層樓的中層公寓為我國北部地區普遍的住宅,發展至今面臨老舊、不敷現代使用、環境窳陋等問題,拆除重建成為近年來常見的解決手段,但在重建的過程中,往往破壞既有的居住環境、鄰里關係、商業機能等,違背都市再生的永續性目標。基於此發展背景,欲了解在中層公寓代表性社區中,具備哪些特殊空間環境特徵?以及這些空間環境中的居住感受為何?其是否應在都市再生過程中受到保存與延續,並且探索空間環境滿意度是否影響居民對潛在再生策略之看法?實證地區選定台北市的住宅社區典範-民生社區,社區內中層公寓建築密集,近年來也面臨再生壓力。實證過程共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透過田野觀察盤點實證地區內的社區空間,了解這些在1960

-1970年間因政府推廣而大量興建的公寓,在街廓、街道和建築三個層次上有何空間特徵與類型;第二階段對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以空間、社會與機能三大面向,了解居民對於社區內的居住環境品質感受,以及對於潛在都市再生策略的認知與傾向。研究架構結合居住環境滿意度評估與都市再生策略選擇兩大領域進行探索性分析,探討空間環境滿意度對都市再生策略選擇的影響,同時強調延長建築生命週期的可持續性都市再生策略,冀望未來社區在進行都市再生工作時,能延續並保存形成社區良好場所感的空間。研究成果發現民生社區內的居民大多同意整體社區環境良好,並且一般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開放空間是影響居民認同環境的主因,說明形塑社區良好感受的

是社區中散佈的公園和街道景觀。又空間環境感受是否會影響居民的都市再生策略態度,典型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對建築環境和開放空間兩種空間環境的滿意度,對於居民的再生策略選擇的確會產生影響。此外私有建築物的滿意度或個體屬性(如居住年數、年齡)仍是影響居民認為是否有再生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