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玉市站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胡寶林所指導 彭梓敦的 「光華商場」之空間、記憶與文化地景回顧 (2008),提出台中玉市站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華商場、光華數位新天地、文化地景、集體記憶、場所精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中玉市站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光華商場」之空間、記憶與文化地景回顧

為了解決台中玉市站壁的問題,作者彭梓敦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光華商場」的場所精神與文化地景的變遷過程。空間上以光華商場及周邊街道區域為研究範圍,時間主要從民國60年光華陸橋興建開始至今。本文採取詮釋學研究觀點,從相關文獻、訪談與實地參與觀察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研究對象包括公部門相關人士、當地鄰里居民、商場攤商、自治會管理階層、一般市民、周圍攤販、盜版小販、文獻作者與土地占用戶等等。研究者透過場所精神與文化地景理論形成自身理解視域,從而詮釋所得到的資料並進行書寫。 本研究首先探討「光華商場」場所精神的歷史性存在。文中關於場所的分析,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回顧、空間實質環境的變化,到日常生活片段的描述與身體經驗的追憶,最後點出場所中社會意義的

表徵。大量的訪談文本透過層層書寫,呈現出光華商場在市民記憶中,各個不同面向的認同與歸屬感,從而歸結出光華商場豐厚的場所精神本質;接著將書寫廣度擴大到都市脈絡中,揭露光華商場在周圍都市地景中的文化意涵。透過其中財富、權力、法律與專業技術等的實際運作資料,印證地景變遷歷程中所牽涉之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空間與心理等多重向度,並揭露其間的權力競逐與意義詮釋的動態過程。 研究結果認為,舊光華商場歷經33年橋下歲月,不論在空間特性、場所認同與歸屬感上,都累積豐富的市民記憶與場所意象,早已展現市民多元旺盛的生命力,並凝聚出動人的場所精神,是台北市中難得的都市文化地景。其場所精神的靈魂骨架是「市集尋

寶式」的「邊緣聚落」的認同感。然而,在歷經兩次拆遷過程後,政府的介入與商場組成成員陸續更替的情況下,原有場所精神不斷流失,消融在更大規模的商業利益之中。新大樓無法延續市集式多樣性的動人特質,在新商場中找到的頂多是商業特色園區的「購物商場式」的中性場所精神。今後如何重新凝聚市民認同與歸屬,將是「光華數位新天地」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