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友善耕作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秉明寫的 綠色旅遊:現實觀點與實際案例 和詹姆斯‧希爾曼的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心靈工坊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廖學誠、譚鴻仁所指導 謝偉民的 臺灣茶油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 (2020),提出友善耕作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品安全、茶油、產業發展、計畫行為理論、社會生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胡家瑜、童元昭所指導 呂憶君的 抵抗與主體性:花蓮港口阿美人的復耕實踐 (2018),提出因為有 農耕、阿美族、土地、抵抗、藝術、食物的重點而找出了 友善耕作例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友善耕作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綠色旅遊:現實觀點與實際案例

為了解決友善耕作例子的問題,作者宋秉明 這樣論述:

  本書確實不認同目前主流社會下的觀光旅遊走向,因為對資源不夠尊重、對環境不太友善、對人文社會的關懷也略嫌不足。   期待有那麼一天,人們口中「那地方已被「觀光化」了……」的現象,能愈來愈少,而那「觀光化」的名詞,也逐漸能被人們淡忘。   其實觀光旅遊的發展,獲取經濟利益是當然,但,是可以不那麼糟蹋資源與破壞環境的,也可以是對人們的身心靈有所助益,更可以對當地居民再溫暖一點。   本書並無,亦無意取代目前生態旅遊發展之精神與方向,但卻必須要闡明在瞬息萬變之今,傳統生態旅遊的內容似已框不住如此快速的全球環境變遷與社會變化,而可以再更「綠」、更「友善」。「綠」是大地的原色

,是自然、安恬、健康與智慧的象徵;「友善」是大地的心,是綠的內蘊。   於是,將「生態旅遊」更新到「綠色旅遊」。  

臺灣茶油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友善耕作例子的問題,作者謝偉民 這樣論述:

歷經多次食安風暴後,食品安全議題受到民眾廣泛的關注。而且,面對逐漸進入超高齡化的社會,養生和休閒觀念已蔚為風行。因此,茶油產業在臺灣頗具發展的潛力。因為茶樹多屬零星種植,加上銷售管道不大,另外面對大陸油茶籽大量進口,與民眾常擔心買到品質不佳的茶油,皆是現階段臺灣茶油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本研究以國產茶油產業的發展策略為主要目的。為了釐清臺灣茶油產業發展之變化趨勢與型態,透過新聞報導內容分析法,研究自1951年到2017年共67年的報導,發現「食農食安」與「保健療效」的內容,最常被人們加以探討。接著採用SWOT模式,就茶油產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進行量化分析。再透過深入訪談的質性研究,以有

系統地檢視茶油產業狀況。研究之區域以客家地區占多數,主因是其環境適合油茶種植。並應用模糊德爾菲法和層級分析法,借助專家共識取得各項指標的權重,遴選出茶油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另外,以臺灣北部地區民眾作為調查母體,進行系統抽樣問卷調查研究。並根據計畫行為理論,建構茶油消費者行為模型,以有效預測及解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分析模式中影響消費者購買的因素。最後,我們探討茶油的社會生命轉型,以突顯茶油的「物的社會生命」。透過茶油的物性轉變、符號價值、品質治理、對抗全球化,以及另類農糧食物網絡等過程,將臺灣茶油的社會生命史分為四個階段。並進一步探討每個階段,在政治經濟作用力影響下,傳統茶油產銷模式與產品角色,

以及符號意義與物性變化。期能提高不同產銷網絡的產品品質,增進其產品價值,為將來產業發展提供指引方向。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

為了解決友善耕作例子的問題,作者詹姆斯‧希爾曼 這樣論述:

冥王黑帝斯的空間如今是個心理學領域,不再涉及末世論。──詹姆斯‧希爾曼   我們慣常將目光投向有形生命、投向清醒意識,忽略了必然伴隨的死亡與睡夢。然而希爾曼認為,所有的靈魂歷程與心靈事件,都走向冥王黑帝斯,人們無法總是迴避心靈裡的暗黑境地。在希爾曼眼裡,佛洛伊德與榮格兩位先驅已率先潛入幽冥,下探了由黑帝斯主掌的地下世界,那裡是靈魂的大本營,也是夢的發源地。但可惜,他們對於夢工作的主張,仍是將夢視為素材,用以服務日間意識自我的成長。希爾曼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一味強調成長、希望等「地上」的概念是無助於靈魂的,相反地,治療師要與黑帝斯合作,讓自我要臣服於夢,才能讓夢工作幫助靈魂。「我們要逆轉

將夢翻譯成自我語言的習慣程序,反而是將自我轉譯成夢語言……找出它隱喻的夢,看透它的真實。」   希爾曼認為,神話即是古代的心理學,因此在本書裡,他磅礡援引神話,解析黑帝斯幽冥地府裡各個角色隱喻的心靈原型。他開啟了屬於「深度心理學」的夢工作典範,也顛覆著我們對生死、夢境與自身存在的既有認知,帶來看待生命的嶄新眼光。   終點是黑帝斯,終極目的也就是黑帝斯。   於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更深入,   以可見的聯繫走向看不見的部分,透過死亡而有了生命。   當我們弄錯了夢,便弄錯了靈魂。 ──詹姆斯‧希爾曼 本書特色   ‧造訪靈魂居所,看透心靈本質。   ‧前所未見的解夢觀點,顛覆佛洛伊德與

榮格,翻轉生命與自我。   ‧循黑探訪幽冥地府,和黑帝斯、波瑟芬妮、戴奧尼索斯、荷米斯、赫克力斯等眾神打交道。   ‧原型心理學大師詹姆斯‧希爾曼繼《靈魂密碼》、《自殺與靈魂》之後另一顛覆之作。 聯合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IAAP 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IAAP榮格分析師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抵抗與主體性:花蓮港口阿美人的復耕實踐

為了解決友善耕作例子的問題,作者呂憶君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關於一個台灣阿美族社群在外來政經權力衝擊下如何再造自身的民族誌。其中探究的是港口阿美人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下面臨土地流失危機時,如何以農耕(水稻與菜園)重新定位主體,由下而上地實踐出在原鄉生活的願景。我從水田與旱田耕作形式、作物種類(水稻、糯米)、土地抗爭運動及復耕行動、野菜種植與女性扮演的角色及身體感官美學、農耕與藝術發展來分析港口的主體認同建構,並與主流現代性論述對話。 港口阿美人選取稻米農耕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原因之一在於在百年以來的水稻農耕並沒有完全取代山田燒墾和旱田耕作。在旱田與水田耕作的轉變過程中,港口阿美人以糯米取代旱田種植的小米,巧妙地銜接小米與水稻兩種作物的更迭。水田

農作的普及也影響其他非主食類作物的生產。雖然野菜比生產水稻耕作更接近傳統的山田燒墾和旱田耕作,部落裡的女性將有些水田改耕為菜園後,菜園農作便以定耕的形式確定下來。另外,我們也可以從港口阿美人的野菜消費裡體察出他們崇尚苦、鹹、黏、滑順等體感的身體感官美學。當地人的身體感官美學呈現出理想的阿美文化特性,而藉著檢視這感官美學,我們亦得以將當地阿美人與塑造全球化體感(如甜味)的資本主義之間隱約的對話較清楚地呈現出來。 在介紹過港口阿美部落的歷史、文化、政經背景後,本論文接著述敘當地的土地流失問題以及後來當地人如何在現代境況下藉土地抗爭運動與復耕行動重新定位港口的主體認同。簡言之,1990年代回流的港

口族人的離散經驗幫助重新形塑港口認同。在這個形塑過程裡,面對國家力量,港口阿美人既抵抗又合作。他們抗爭要求歸還土地,但同時也與相關政府單位合作,以水稻復耕來留住土地。不只如此,港口阿美人捨棄慣行農法,以友善農作生產稻米,並擷取傳統互助倫理mipaliw營造港口阿美意象。如此作為一方面自創品牌,讓自己擺脫全球化市場裡被邊緣化的稻米生產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則讓稻米生產重新連結傳統文化。復耕行動不只重新連結人與土地,還帶來當地藝術發展,這是港口阿美人在因應社會變遷下創造出的生活方式與未來生活的想像。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回應現代性論述下原住民離散及其社會適應的斷裂性描述。有別於政府由上而下的發展觀,港口

阿美人回歸原鄉重新自我定位的實踐,則向我們展示一個在當代由下而上的另類發展如何可能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