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風景日治太平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原風景日治太平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子展也寫的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和張哲銘的 蘭陽畫卷(含書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宜蘭縣太平山見晴懷古步道見晴懷舊步道 - 立立二手書店- 痞客邦也說明:宜蘭縣太平山見晴懷古步道見晴懷舊步道 ... 日本女人在台灣日治生活史明治篇1865-1911 時報出版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翻譯,2009年三版.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步步所出版 。

銘傳大學 觀光事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余尚恩所指導 翁合益的 烏來風景特定區觀光永續發展及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 (2018),提出原風景日治太平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烏來風景特定區、觀光永續發展、生態旅遊、社區總體營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林美容所指導 楊金源的 宜蘭「文化立縣」的經驗及其民俗過程 (2017),提出因為有 民俗過程   、文化立縣、宜蘭經驗、文化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原風景日治太平山的解答。

最後網站《原風景,日治太平山》新書1/7 臺灣博物館土銀辦發表會則補充: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力邀知名作家李瑞宗老師合作出版《原風景,日治太平山》新書,讓讀者有機會看見許多未曾公開的舊太平山林場工作、生活故事及影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原風景日治太平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為了解決原風景日治太平山的問題,作者金子展也 這樣論述:

最強田野調查! 神社VS產業,還原台灣50年近代史。   ★全台第一本,從台灣在地日本神社探究日治歷史的調查記實。   ★450幅史料照片珍貴收錄。   ★耗時15年,查找超過400所,作者親自走訪並考證梳理全台從南到北230所,日治時期建造神社其來歷和現狀。   從明治28年(西元1895年)到昭和20年(西元1945年),   日治時期50年間,台灣興建了大大小小的神社,奉祀日本神明。   本書完整收錄230所神社來歷和現狀:從地位最高的官幣社、國幣社,到學校、企業、軍隊內神社、移民村或原住民聚落的祠堂......   是全台第一本結合日本神社&台灣產業的珍貴歷史書,   更是

神社迷及舊跡歷史巡禮的必備攻略。   歷史可以從很多角度審視,透過「神社」這樣的宗教設施與思想觀念,引領我們深入了解,台灣日治時期神社與產業和社會所產生密切的關連。   金子展也先生派駐台灣工作後,從2002 年開始愛上台灣神社調查,耗時15 年光陰,從南到北查找超過400 所神社,除了親自走訪考證梳理出230 所神社(其中203所為台灣總督府認定),更蒐羅各時期的歷史文獻、學術論文、報社新聞、風景明信片、老照片⋯⋯一步一步建構並還原當時官營事業中的林業、半官營事業的水力發電、公賣事業的樟腦、酒廠、製鹽,以及民間事業的製糖業與礦業(黃金與煤)等各產業的部分珍貴歷史。   【一定要了解的台

灣神社12問】   (1)到底建造了多少座神社?   (2)神社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狀況下,選在什麼地點建設?   (3)為什麼許多神社沒有得到總督府認定?   (4)為什麼部落神社或企業神社能夠成為總督府的認定神社?   (5)供奉的是哪些祭神?有什麼必然性?   (6)為什麼台南州斗六郡建設的神社特別多?   (7)為什麼原住民部落建造了那麼多神社?   (8)戰後如何處理神社?此外,隨著戰爭結束,「御靈代」如何處理了呢?   (9)為什麼近年來那麼積極的保存、修復、復原神社?   (10)神社社殿何時改作忠烈祠使用?又在何時改建他用?   (11)神社是被什麼人拆除,拆除的原因是什麼?   

(12)為什麼台灣留下大量的神社遺構和遺物? 名人推薦   ★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黄士娟(北藝大副教授兼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台灣回憶探險團   ★小淇-日本神社寺院中毒者   熱烈推薦  

烏來風景特定區觀光永續發展及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

為了解決原風景日治太平山的問題,作者翁合益 這樣論述:

社區觀光已成為國內外許多社區轉型與活化的重要策略途徑,並努力透過良善經營以求朝向觀光的永續發展。本研究乃著眼於價值創新的研究觀點,用以探究國內知名的新北市「烏來風景特定區」的觀光永續發展及社區總體營造,藉以再次檢視價值創新與觀光永續間的細微關聯,並期望從該經驗中探索建立社區永續觀光的價值創新模式,以供各界參照。 本研究採用多項分析方法暨量化研究方法與質性研究方法,對於遊客與景區的經營業者進行問卷調查,另外針對觀光管轄機構與社區兩方面受訪者做深入訪談,再以敘說分析法做詮釋書寫。本研究認為烏來風景特定區的觀光發展約可歸結為四個發展歷程,分別是觀光基礎奠定的「災驗期」、專業深化的「品牌建立期

」、沉潛反思的「營運停滯期」與多元發展的「擴大營運期」。這些不同歷程的發展,因為具有「生態體驗」、「重建經驗」與「文化創意」三大觀光價值內容的持續創新,而不斷累積其豐富多元的生態旅遊魅力。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持續不斷的社區觀光價值創新乃係因為背後有一套烏來風景特定區經驗所特有的「多元協同的社區永續創價模式」。此一社區觀光之創價模式包含有「核心價值建立」、「形成學習社群」、「開放性輔助」、「利害關係人協商」與「社會企業精神」等五項價值創新機制。正是因為這樣的機制與模式,不斷導引「烏來風景特定區」進行各個階段的價值創新,也促成了「烏來風景特定區」觀光的永續發展。 研究結論指出,烏來風景

特定區之觀光價值創價模式具有「自明性與系統性」、「自主性與開放性」、「階段性與持續性」等內在特性,使其能呼應社區觀光的永續發展。同時,此一模式乃是一個以社區共同體利益為基礎的創價模式。其所不同於一般企業之創價模式者,在於它必須促成多元價值之間的協同共創,創新動力不是來自簡單的經濟利益而是某種社區的認同感與榮耀感,這使其恆久保有價值創新的動力而助益於其觀光的永續發展。

蘭陽畫卷(含書盒)

為了解決原風景日治太平山的問題,作者張哲銘 這樣論述:

繼《菜市》、《夜市》之後,張哲銘長軸畫卷又一精采呈現! 以空間為經,以時間為緯, 一幅畫卷,遍歷蘭陽的人文風采與歷史嬗遞。   繼《菜市》、《夜市》畫出羅東夜市的生活之美後,台灣知名畫家張哲銘再次以蘭陽為藍本,創作出《蘭陽畫卷》。這部長達880cm的原作,以絹布、墨、壓克力及水彩等媒材繪製。畫中內容,是作家經歷無數次在蘭陽平原上采風、踏查,之後與文史資料相互參照,最後將蘭陽的地景結合歷史融合在畫面當中。   本畫作從鐵路宜蘭線的舊草嶺隧道開始,終於南澳山林之間。以地理為經,以歷史縱深為緯,以畫面以不同色調區塊表現不同的歷史發展,挑選具代表性的地景來加以表現。以烏石港為例,前景為頭城搶孤

是清朝時期即有的活動,中景為頭城老街是日治時期興起的商業街,後景為蘭陽博物館則是近代宜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每一個畫面都可以獨立說一段故事,都是一段精彩的地方史。   畫卷整體以長軸拉頁表現,全書展開後長達512公分,背面則是畫家的紙上導覽,由他來向讀者介紹心中重要的蘭陽地景,以及他在畫中埋藏的趣味創意。跟著畫家一起走一趟蘭陽的古今穿越之旅吧!不僅看見蘭陽之美,也重新喚起我們對於腳下這片土地的關懷! 本書特色:   1、特殊裝訂法,可將整幅打開仔細閱讀,也可以一段一段欣賞不同地區的人文采風。   2、獨創以色調區分時代,呈現一個空間裡不同時期的歷史地景。   3、背面以紙上導覽的方式,詳細

解說重要地景的發展與歷史。   4、圖像中藏有畫家精心放置的彩蛋,享受讀圖的樂趣。 傾心推薦:   方素珍(兒童文學作家)   吳靜吉(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   黃春明(文學大師)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宜蘭「文化立縣」的經驗及其民俗過程

為了解決原風景日治太平山的問題,作者楊金源 這樣論述:

本研究聚焦宜蘭復振與應用民俗元素,建構「文化立縣」經驗的民俗過程為中心。以公共民俗學及本土人類學等綜融研究取徑,設定台灣解除戒嚴令前夕,陳定南在宜蘭以本土價值及地方主義,開創政治抵抗與文化轉向的階段為背景舖陳;進而深入揭露1989年12月以降,游錫堃承續地方自主路線膺任宜蘭縣長後,以民俗主義為中心的地方文化重建過程與文化治理邏輯,藉以探討地方社會的可能範式。1980年代以降,宜蘭的發展路徑與特質有了與台灣社會殊異的發展理路,研究從游錫堃運用政治資源,旗幟昂揚的經由民俗資本的轉化應用,力推「開蘭195週年紀念」定義宜蘭生日,開拓文化政治場域的「文化立縣」傳統的策略脈絡展開,探討其以民俗作為本土

化、地方化重建經驗模型的新民俗屬性與結構紋理。本研究架構,從第二章宜蘭地方主義的興起與「文化立縣」經驗的形成背景入題,溯尋陳定南所啟動的新政治風格、新治理思維的本土化策略基礎,再以第三、四、五、六章正式進入本研究的核心主題,探討宜蘭如何經由傳統節日的復振,重塑地方集體記憶;如何透過空間記憶與再詮釋,形塑地方認同;如何承續傳統戲曲,成為地方識別符碼;如何重修地方史及動員社區基層社會,進行社區鄉土化的營造等文化治理政策。實徵研究成果歸納,宜蘭「文化立縣」經驗,主要係藉由民俗資本通過民俗過程發展新文化,形成抵抗政治的發展邏輯與社會特質。這地方性的建構,是一個體制外而體制內的文化穿透過程;是掌握地方文

化領導權的黨外菁英,循著特定的價值策略,展開民俗資本採擇、干預與創造的民俗過程。這漸進演繹的價值策略,有力形構了屬於宜蘭的地方知識、地方意義系統與地方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