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區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南部區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晁瑋,亦莎寫的 2022郵政外勤30天速成(收錄1518道試題)(附讀書計畫表)(中華郵政專業職二外勤適用)(六版) 和王雅倫的 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南部區域也說明:分類: 南部區域. 包括高雄市、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屏東縣等五個縣市,一起去逛旅遊景點,吃各種美食,落腳在各個角落的紀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輔考 和成大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邊泰明所指導 陳玉嬌的 都市更新推動過程利害關係人互動模式之研究 (2021),提出南部區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更新推動過程、利害關係人、社會資本、外部效果、都市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碩士班 洪啟東所指導 黃姿瑄的 後疫情時代的島嶼城市觀光脆弱與政府策略:以澎湖縣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疫情時代、觀光脆弱、補貼政策、島嶼城市、澎湖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部區域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南部區域-在PTT/MOBILE01上推薦與議題-2022-03(持續更新)則補充:台灣南部區域討論推薦,在PTT/MOBILE01熱門議題,找台南地勢圖,台南地形圖,台灣南部區域在YouTube影片與社群(Facebook/IG)熱門貼文打卡資訊就來台灣玩透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部區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2郵政外勤30天速成(收錄1518道試題)(附讀書計畫表)(中華郵政專業職二外勤適用)(六版)

為了解決南部區域的問題,作者晁瑋,亦莎 這樣論述:

  ★1本內含4科重點:國文、英文、郵政法規大意及交通安全常識、臺灣自然及人文地理。   ★全書共收錄1518道試題,透過大量練習幫助讀者深植應考能力。   【適用對象】   這本《郵政外勤30天速成》適用於中華郵政職階人員甄試專業職(二)外勤。   【常見問答】   Q1:什麼是「速成」,書裡有什麼?   A1:速成是本社專門設計來讓考生短期研讀上榜的參考書,將共同科目及專業科目的重點整理濃縮於一書,並於書末收錄最新一屆郵局外勤共同科目及專業科目完整考題,輔以題題解析,讓考生短期內完成「重點吸收+試題演練」的艱難任務,奠定上考場的基本功夫,可謂:芥子納須彌,一書概精華,CP值爆表!

  Q2:本書包含多少測驗題目?   A2:各單元的精選試題1358道+外勤上次招考(110年)最新試題160道=1518道試題。   Q3:如何做到30天四科速成?   A3:書內附有讀書計畫表,只要能按部就班,照表操課,郵局招考專業職(二)外勤30天破關非難事!   Q4:使用本書後的預期目標?   A4:讀者在使用本書後,能以自習與演練大量題庫的方式,實力呈現跳級式成長,短期內快速提升成績。   【郵局專業職(二)外勤考試簡介】   一、考試科目   1.筆試:分為共同科目1科及專業科目2科,共3科,均為單選題。   (1)共同科目1科:國文及英文   (2)專業科目2科:郵政法

規大意(含郵政法及郵件處理規則)及交通安全常識(含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四章、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臺灣自然及人文地理   2.口試:就下列項目與工作相關之構面及當日繳交資料進行綜合評分:   (1)儀態(包括禮貌、態度、舉止等)。   (2)語言表達與反應能力(包括聲調、言辭、理解、應變、溝通等)。   (3)才識(包括專業知識、技術與經驗、問題判斷與分析、志趣、領導等)。   (4)特質(包括價值觀、自信、抗壓、企圖心等)。   3.體能測驗:搬運郵袋,1分鐘內搬運30公斤郵袋5公尺,按來回搬運次數評分。   二、待遇與福利   1.按中華郵政公司職階人員待遇表第55

級薪級起薪(月薪32,530元)。   2.依實際擔任工作之性質及天數,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兼任工作加給每月應發款額表規定,發給兼任駕駛加給及收投加給(每月約6~8千元)。   3.享有勞保、健保(依勞、健保相關規定辦理)、按月提撥勞工退休金(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相關規定辦理)、全勤獎金及員工年度休假補助等福利,另視公司營運情況核發考核獎金、績效獎金以及年度考核晉薪。     ※正確考試資訊以簡章為準※   【本書特色】   一、四大科目高分速成,重點精華all in one!   「幫考生將時間跟金錢花在刀口上」,是本社開發速成系列書籍的理念與初衷。本書參酌近年中華郵政「專業職(二)外勤

」甄試出題趨勢編寫而成,彙集「郵政法規大意及交通安全常識」、「臺灣自然及人文地理」、「國文」、「英文」四大考科之濃縮精華,一書抵四書,幫助考生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力氣,讀到最關鍵的考點。各科目的內容要點如下:   (一)郵政法規大意及交通安全常識   分章收錄「郵政法」、「郵件處理規則」、「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四章-汽車裝載行駛)」、「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條文及其相關規定,並穿插精選試題於條文後,研讀後立即演練,反覆強化條文理解記憶;輔以關鍵字劃記,幫助考生從歷年考題反推條文中應熟記之重點,出題趨勢立即掌握!   (二)臺灣自然及人文地理   此考科範圍廣博,自

然地理方面,包含有氣候、地形、國家公園、臺灣特有地理現象等;人文地理方面,則如經濟發展、傳統節慶、歷史地名等。本書以臺灣各區域為經緯,搭配上述主題鋪述而成,化繁為簡,一網打盡常考重點,輔以圖表整理與關鍵字醒目標示,並針對近年時事與議題政策增添內文,再配合相關單元精選練習試題,幫助考生輕鬆拿下分數。   (三)國文   參照近年郵局招考的國文科出題方向,此部分編輯內容如下:「字音字形辨正」,涵括易混淆字形500字、字音250字;「成語測驗」,包含常考重要題辭;「國學常識」,採表格化歸納整理,幫助讀者記憶理解;「書信結構及用語」,條列書信寫作的常考重點;「公文格式用語」,介紹公文基本格式,提示撰寫

要點;「閱讀測驗」,收錄三十八篇經典文章或詩詞,篇篇語譯,並附有相應的精選試題,看完馬上知道題目考法,潛移默化中,閱讀理解能力更上一層樓。   (四)英文   為幫助考生能快速攻克此領域,本書採系統化整理常考文法重點,配合單元練習厚植實力,版面清晰明瞭,搭配圖表幫助理解及活用文法。最末收錄1000個各大相關考試(郵局、公職、國營企業、銀行等)常考單字,大幅提升考生單字量。   二、獨家「30天讀書計畫表」──按表操課,成功達標!   本社特別研發「30天上榜讀書計畫表」,幫考生詳細規畫每日研讀範圍與內容,妥善分配頁數與時數,考生只要按部就班,每天花3~4小時的時間,就能引爆潛力,30天成功衝

刺上榜!此表已造福眾多考生,誠為準備考試,必備利器!   三、最新試題+題題詳解,名師親撰,指點迷津!   本書「最新試題詳解」,收錄110年「中華郵政專業職(二)外勤人員」試題,包含共同科目(1科)與專業科目(2科)考題,並由三民輔考專業名師撰寫解析,題題詳解,以深入淺出的說明,精闢剖析考點與破題方向,讓考生能即刻洞悉考情及趨勢,掌握命題脈絡;且在編排上採題目、答案、解析分開排版的方式,使考生在做題目驗收學習成果的同時,更可以模擬考試實況,增加臨場感,待正式上場時,臨機應變不慌張,難題迎刃而解!   【考生上榜心得】郵局專業職(二)外勤上榜生:陳凱勛   .國文、英文:70分   .臺灣

自然及人文地理:90分   .郵政法規大意及交通安全常識:98分   郵局招考準備方法   【郵政法規及交通安全常識】法規要理解,不能死背,要舉一反三,要練到看到題目兩秒之內反應答案,如果做不到,代表你不熟。我自己的經驗,法規你半個月沒碰,就會開始忘。條號不用背,但是你要練到朋友說前面三個字,就要一字不漏背完整條法條。   【臺灣自然及人文地理】臺灣基本地形、基本產業分布要記好,什麼河流在什麼位置、山脈的特色、五大地形的成因,或是養殖漁業、黑潮、環礁等等之類,諸如此類這些是基本題,要先搞懂。另外還有其他重點包括颱風、焚風、原住民、臺灣國道、省道、基本歷史、地名、國家公園,最後還有時事,臺灣地

理有一定的部分是時事,考試五年內的重大事件都要看。   【國文】國學常識很多都有用到,另外提稱語很重要,考試都有考出來。另外要用規則去判斷,因為你不可能全部都背起來。   【英文】基本國中2000字要會,能背多少單字盡量背,看不懂就從前後文意去猜,總有幾個簡單的單字看得懂。  

南部區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大英博物館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漢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當時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後遺留下來的個人藏品達71000件,還有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根據他的遺囑,所有藏品都捐贈給國家。藏品最後被交給了英國國會。在通過公眾募款籌集建築博物館的資金後,大英博物館最終於1759年1月15日在倫敦市區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對公眾開放。博物館在開放後通過英國人在各地的各種活動攫取了大批珍貴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傾向於收集自然歷史標本,但也有大量文物、書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到了19世紀初,蒙塔古大樓已經顯得不敷使用了。於是1824年博物館決定在蒙塔古大樓北面建造一座新館,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樓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館建成後不久又在院子裏建了對公眾開放的圓形閱覽室。由於空間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館將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館再次重新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內容分離組成新的大英圖書館。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
倫敦塔橋(英語:Tower Bridge)是位於英國倫敦一座橫跨泰晤士河鐵橋,因位於倫敦塔附近而得名。倫敦塔橋有時被誤稱為倫敦橋(London Bridge),其實真正的倫敦橋是另一座完全不同的橋樑,位於倫敦塔橋的上游。
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目前是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裡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城堡中的地標之一,也就是被稱為圓塔的建築,實際上外觀一點也不像是圓柱狀,是因為它位在城堡中央的人造山丘上,雖然山丘是不規則但是看起來還是環狀的,所以被稱為圓塔。現在溫莎城堡內建築的分布可以追溯到中古時代時的防禦作用,圓塔將城堡分割成兩個部分,也就是上區及下區。下區包含了聖喬治教堂在內,上區則包括了私人的皇家套房與許多國家外交大廳,也包括了聖喬治大廳。聖喬治大廳是一個巨大的房間,在天花板裝飾著許多過去的紋章與現在的嘉德勳章。聖喬治教堂是王室的禮拜場所,是溫莎城堡中最經典、最豪華的哥德式建築,以繁複豔麗的彩繪玻璃著稱,被稱為“不列顛皇家聖殿”。這裏埋葬了英格蘭10位國王與6位王后,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騎士勳章“嘉德勳章”的授勳典禮也在這裏舉行。禮拜堂規模不大,但其精美華麗程度令人讚歎。兩邊唱經台與上方的那一排醒目的家族錦旗、騎士的徽章紋樣、鬥蓬、頭盔、毛飾,無不透出高貴、顯赫、豪華的皇家氣魄與騎士風度。

都市更新推動過程利害關係人互動模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部區域的問題,作者陳玉嬌 這樣論述:

都市更新於全球都市發展及提高環境之質與量扮演至關重要之角色,未來將持續為都市發展帶來重大變革。都市更新為集體行動過程,與許多複雜之公共議題相同,皆涉及利害關係人,其中,都市更新利害關係人之特質及其互動關係被視為政策和管理系統之關鍵因素,強調合理之利害關係人參與機制為推動可持續性都市更新之關鍵因素,亦為促進都市永續發展之重要路徑。本研究透過都市更新、利害關係人理論及更新利害關係人互動關係相關理論之文獻搜集、分析,並擇定更新範圍內土地所有權人、實施者、更新地區附近民眾及政府等利害關係人互動情形之個案實證研究進行分析,藉以探討影響都市更新利害關係人參與意願之因素,並對現行更新利害關係人之互動模式,

提出建議。此外,盤整臺灣都市更新制度變遷過程發展脈絡,透過2019年都市更新制度變遷結果,以及雙北市推動更新過程成功之個案進行比較與修正後,提出可持續性都市更新利害關係人互動模式之建議。研究結果顯示,都市更新政策係從都市更新(Renew)、再利用(Reuse)、再發展(Redevelopment)、再生(Regeneration)到韌性(Resilience)城市至再郊區化(Re-suburbia)之6R發展過程;臺灣都市更新法制化過程與時俱進、滾動檢討,以滿足實務發展需求,另政府應正視影響利害關係人參與更新意願因素,藉以解決都市更新推動困境,而信任與互惠及合作等社會資本為都市更新推動過程不可

或缺要件,因此,都市更新制度之設計應提高利害關係人合作關係,並降低政策威脅,最後,本研究提出可持續性都市更新利害關係人4個階段互動模式之政策建議。

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修訂版)

為了解決南部區域的問題,作者王雅倫 這樣論述:

  2016年,一批保存尚稱良好的關於臺灣早期,共127片濕版(Wet Plate Collodion)與乾版(Dry Plate Gelatin)的清末明初玻璃版被發現且回到臺灣。其內容是一批清末西方人在臺灣開港後,以南臺灣為主要經商生活所遺留下來的影像,時間約莫是在1865至1916年間。這些玻璃版的圖像價值一方面是增補了臺灣攝影史尚未發現的早期文化資產,從這些攝影師有計畫的記錄過程,揭示了清末臺灣開港後,這塊土地上民眾的寫實日常(尤其以臺南、高雄居多)、族群以及稀有的視覺經驗與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影像美學的判讀,在西方殖民地拓展的年代,一種觀看方式隨著攝影術進入亞洲,它在交換異國

記憶的活動中成為一種特殊的視角、一種距離感的對比。這一批由多位攝影師和傳統相機所記錄下的倖存圖像,成為今日我們梳理臺灣近代發展史時一份科學上的證據,為百年臺灣歷史史料再添一筆視覺藝術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0年指出「文化遺產」為所有藝術的源頭,它匯集了來自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和社會的觀點,並影響人們的創造力。本書採用文獻法、圖像風格比較法、攝影技術及田野調查法,費時三年考掘這段從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所帶來的經濟、宗教與醫學等歷史的影響,並如何投射在臺灣攝影史的黎明光影中。   本書特色     內容包括古籍收藏家徐宗懋由國際所購藏的127片影像玻璃版,其震撼

性內容改寫了臺灣攝影史。   聯合推薦     李乾朗 臺灣傳統建築研究權威教授   沈  冬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暨語言訓練測驗中心主任   吳嘉寶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創辦人   莊  靈 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陳立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張照堂 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攝影家   黃明川 電影導演   黃子明 影像工作者   劉益昌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各界好評     莊靈(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

學會創會理事長)   作者專力親為對這批玻璃版影像詳加考證、逐片比對、甚至親赴多處原拍現場進行踏勘,以及諮詢當地耆老或相關專家獲得結論後,才下筆論述。這本書的出版,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這批珍稀影像老照的早期臺灣攝影史專著而已(其實隨著作者的深入研究,本書已經為早期臺灣影史上多幀影像作者不明的疑義,考尋出確切的答案);實際上本書還可以說是一本透過百年前多位外國和本國攝影者及被攝者(包括人、物、景)所釋出的各項可貴資訊的研究所得。     劉益昌(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無論是史前或者是17世紀前後臺灣和外界的交往、互動,大都只能從留存的文字記錄、圖像、建築結構以及保

存在地層中的遺跡和遺物,透過文獻以及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建立過去歷史的情況。王雅倫利用了這一批難得的資料,對於19世紀中葉以來和臺灣貿易體系具有密切關聯的臺南安平、高雄打狗的人物、風景做了充分的考證詮釋,可說完整的地呈現了當時的臺灣南部區域作為貿易體系一環的重要面貌,不但可以當作歷史書來閱讀,更可以作為南部區域歷史地景的重要參考與依據。     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在建構臺灣美術史的浩大工程中,攝影研究的起步,無疑較晚,但攝影藝術獨特的科技與史實特色,卻在起步伊始,即展現強力的分量;王雅倫於1997年出版的《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攝影與歷史的

對話》,即為經典代表。24年後,王雅倫再以臺灣藏家所藏塵封的127塊玻璃版(Wet/Dry Plate),抽絲剝繭,重建五位(組)攝影家在19世紀臺灣的足跡與攝存影像,考掘西方經濟、宗教、醫學在這個島嶼交會時迸發的火花;將是在重構臺灣美術史的工程中,再添一堅實礎石。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研究權威教授)   臺灣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以後,成為東亞及南亞之間的重要航線中點,有許多機會接觸東西方文明。19世紀後期的西方攝影家以尋奇的眼光為臺灣留下少數的影像,成為非常珍貴的歷史紀實資料。近年來,19至20世紀初期的臺灣古照片漸被發現,猶如地下珍貴文物經考古出土,雖是古老的攝影照片,卻

給予我們極新鮮的感受。每每看到從未見過的歷史影像,都使我們的眼睛無不為之一亮!每張攝影作品都能夠被發掘新事物。我特別注意照片中的建築物,其中有些今天仍健存,可以古今對照,特別有價值。無法辨識的建築可能已毀失,也可能尚未被認出,又成為另一件懸案,吸引人們繼續探索。古照片中的臺灣建築不易判讀,因為它們的特徵要自建築的構造細節才易指認,何況攝影家未在照片中標示地點,這又增加辨認的困難。這本新書的出版,作者著實花費很長的時間考證,諸多困難下難免有遺珠之憾,但本書無疑地是一本具有極高價值的臺灣史料。     沈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暨語言訓練測驗中心主任)   王雅倫是臺灣少數長於影

像研究的學者,在《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一書中已充分展現了她的深厚學養,這一本《臺灣攝影史的黎明》可謂又一力作。透過收藏家提供的老照片,作者溯源探流,以文獻和影像參照互補,深入而細緻地呈現了一百五十餘年前鏡頭之下的南臺灣風土民情。她考證了照片的來源及流傳,勾稽了參與其事的洋人及臺人攝影師,以飽滿的筆觸詮釋了鏡頭之下南臺灣的商業、海關、買辦、教會及庶民生活,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臺灣史及攝影史著作。     吳嘉寶(1985年行政院文建會百年臺灣攝影史料整理小組召集人/視丘攝影藝術學院、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創辦人)   就像操作影像軟體修圖的人,最需要精煉影調控制等暗房工藝

一樣,自問「我要往哪裡去?」的人,更需要徹底掌握「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兩問題的答案。身處「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影像早已完全自由」;攝影4.0版時代的今天,臺灣社會更是刻不容緩地需要釐清一百八十幾年前就已誕生的「圖像自動科技:攝影術」是如何進入臺灣的。王雅倫所著的這本《臺灣攝影史的黎明》來得正是時候。把晚清時期在臺灣拍攝的127張玻璃版底片影像裡的人事時地物底細全都弄清楚,確實是耗費腦力心力;無比艱鉅浩大的工程。     陳立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作者爬梳歷史文獻資料詳細,逐一釐清拍照者與照片中之人事時地物與攝影材料。攝影在當年並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過程中多少

帶有任務性並有其限制性。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幾乎考證出每一張照片的拍攝者,在百年後的今天重建了大部分的資料並初步將它還原。閱讀過程中宛如回溯一部臺灣攝影黎明史的索引書,按圖索驥過往早期臺灣攝影活動,更有趣的是最早臺灣攝影卻是從南臺灣的臺南、高雄與屏東開啟濫觴。     黃明川(電影導演)   臺灣最早期攝影影像再取得已經展開新的途徑,著者王雅倫解析早年除歐美攝影家、博物學家、傳教士及洋商拍攝之外照片來源的多樣性,依此本書顯示了更多未知或知之不深的拍攝者與照片收藏人,並深入各別研究;而事實上將玻璃版攝影術引入臺灣的並非專業攝影家。有趣的是,洋商依《天津條約》入住打狗、安平港通商,吻合約翰

.湯姆生來臺的第一張玻璃版照片拍攝打狗港,使西洋影像風潮無意中先從臺灣南方吹起。     黃子明(影像工作者)   影像作為人類文化活動與自然演替的記錄,甚至觀念的傳達,歷史不過百餘年,但如今已成最重要也最普及的媒介,在許多議題上的話語權更具有主導地位;1980年代就負笈法國研究美術史的王雅倫,對早期臺灣影像研究著力甚深,本書延續她長期鑽研領域,書中相關影像的考證,連建物部分立柱、樹木種類都請文史學者耆老再三確認,足見嚴謹程度,相信這批塵封百餘年的影像,對我們認識先民生活及社會發展將有極大助益。

後疫情時代的島嶼城市觀光脆弱與政府策略:以澎湖縣為例

為了解決南部區域的問題,作者黃姿瑄 這樣論述:

本研究首先探究千禧年後,臺灣島嶼城市澎湖縣其觀光發展背後產生的環境外部性衝擊及產業空間蔓延現象,並以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作為契機,觀察城鎮觀光產業於疫病兩年間的脆弱性本質,驗證產業對於“社會災難”的高度敏感性。特別的是,2020年初期因疫病對於觀光市場的不確定發展,衍生後續的國旅大爆發的產業振興景象,以及2021年5月中旬疫病再爆發,對外交通系統的供給需求減低及防疫優先政策考量因素,致使當地觀光、旅宿產業近乎停擺甚至轉為衰退,前述疫病兩年間的“兩樣情” 景況,不啻突顯在地政府與本地產業的觀光脆弱性(tourism vulnerabilities),並扣合在地政府在振興、

紓困手法的應用與對比性。研究論述的建構在於透過實地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及文獻蒐集、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疊圖分析,發現:(1).島嶼觀光發展下的空間發展癥結與矛盾:水資源、垃圾處理方式的隱憂,加上旅宿業在「農變建」土地使用模式上的潛在災害危機與房產價格的合理性;(2).疫情時代的島嶼觀光脆弱性:澎湖資源有限性及觀光產業經營時效性,延伸疫病發展下本地產業營運限制與加重原先觀光外部性因子,兩年間的興盛與蕭條現象,更間接導致後續地方市場規模的縮減與旅宿業拋售情形;(3).疫病兩年期的補貼措施應用:臺灣離島縣在地政府的補貼機制解析與比較,無

不圍繞於各地方獨特的政經體制與財政能力的思量。最後,期盼本研究案例論述,能夠裨益於現況及未來疫病的(再)發生,產業應對模式與在地政府補貼政策上的思量,降低疫病所帶來的(觀光)產業與地方性環境、經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