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櫻花旗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南洋櫻花旗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房雄寫的 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全新修訂版) 和瓦歷斯·諾幹的 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瓦歷斯·諾幹散文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陳芷凡、林以衡所指導 簡明玉的 日本殖民統治的探索與反思:以魏清德散文作品為觀察中心 (2017),提出南洋櫻花旗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魏清德、散文、日治時期、殖民、記者、同化、同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梅家玲所指導 馬翊航的 生產.禁制.遺緒:論台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1949-2015) (2016),提出因為有 戰爭書寫、準戰爭體制、二戰經驗、反共小說、八二三砲戰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洋櫻花旗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洋櫻花旗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全新修訂版)

為了解決南洋櫻花旗木的問題,作者林房雄 這樣論述:

◎日本戰後右翼經典——《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全新修訂版◎ 「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傑作,行文風格充滿詩意。 像這樣的史書,是我最近從未得見的。 它真正鮮活地捕捉到了日本與日本人的生命。」 ──三島由紀夫 面對戰勝國史觀的壓迫, 日本人為肯定自己而建立的大東亞戰爭史觀,能夠說服我們嗎? 中文世界又該如何理解,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 ======================   █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不是為了合理化日本至今所走的腳步。   只是為了抵抗『歷史偽造』與『全面否定、醜化民族精神』而書寫。」   關於大東亞戰爭,台灣長久以來習慣在「日本逐步侵略中國」的框

架下來理解,但是這只不過是歷史的其中一個面相而已。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的結果,它並不是一場單獨的戰爭,而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漫長戰爭」中的一部分——林房雄稱其為「東亞百年戰爭」。   這場「東亞百年戰爭」起自於幕末,終於大東亞戰爭,其核心是日本為「抵抗西方列強入侵亞洲」而發起的反擊戰爭。   面對西力東漸,日本奮起反抗,選擇開國、展開明治維新,卻依然不被列強重視,幕末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始終無法修改;為了鞏固朝鮮、增加國防戰略縱深以抵禦列強,日本悍然出擊,在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以小搏大,卻沒有獲得實際利益;面對列強持續在亞洲的壓迫,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發動日

中戰爭、進攻南洋,破壞了列強建立的殖民地結構,但代價卻是背負所有侵略東亞的戰爭罪行,日本的民族精神更被醜化。   在這場日本被迫發動的「東亞百年戰爭」中,從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兼併朝鮮、到滿洲事變、日中戰爭、進攻南洋,日本就算曾在戰爭中取勝,卻不是最後的贏家,歐美列強在東亞的壓力依然巨大。看似逐步進展的「帝國主義侵略」,不過只是「受挫的出擊」,導致日本一步步走向悲壯命運的結局。   本書寫作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的同時,也喪失了國家意識,隨著大日本帝國的崩潰,其所擁有的一切都被認為是壞事。因戰敗而進行的「一億總懺悔」使得明治維新到戰爭結束為止的歷史都受到強烈反省、批判,因此導

致日本被迫接受來自美國、蘇聯、中共立場的二戰史觀。因此,林房雄在1960年代即主張:日本應建立屬於自己的「大東亞戰爭史觀」。   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並非全然是負面的,其背後隱藏的意義十分深遠,因此才要「肯定」這場戰爭。如果將其論述放回戰後1960年代的時空背景,他對於「大東亞戰爭」的「肯定」,存在著以日本自身主體為出發點,屏除外國「進步」思想、建立專屬日本的戰前史觀的意義;而這也是來自明治時代的老人,對當時「戰中派」中年與「敗戰世代」青年的反擊。   重要的是,林房雄讓日本有肯定「惡」的勇氣——肯定了「過去的惡」,才能繼續向前。我們也可以藉由這個「肯定」,從另一個視角了解日本。因此,林房

雄真正想「肯定」的,不只是「大東亞戰爭」,而是「日本」這個國家。也難怪三島由紀夫會發出由衷的喟嘆:「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傑作,行文風格充滿詩意。它真正鮮活地捕捉到了日本與日本人的生命!」   ======================   █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屬於「日本的」悲壯命運?   關於大東亞戰爭,你必須要瞭解「東亞百年戰爭」的始末   ◎第一步「改變」:面對「西力東漸」,日本為「攘夷」而「開國」   日本在幕末與西方列強的衝突裡,薩摩、長州兩藩雖然在薩英戰爭與馬關戰爭中敗北,卻展現出超乎西方預料的強烈抵抗,使得列強明白不可能以武力占領日本,無法像對待亞洲其他國一樣直接將日本殖民

地化,只好退而採取漸進的策略。   而當年「思考的日本人」們知道,以覬覦日本這點來說,英國與法國都是一樣的「夷狄」。把內亂抑制在最小程度,不給他們可趁之機至為重要。為了「攘夷」必得「開國」,開國」就是儲備未來實力的手段,於此同時,也拉開了「東亞百年戰爭」的序幕。   ◎第二步「擴張」:面對持續且強烈的國際壓力,終於在明治維新後展開反擊   明治維新是基於「奮力抵抗英法的謀略與壓力」這份自覺與方針達成的。而在明治維新之後持續的「東亞百年戰爭」,其全部過程不能單純以日本經過維新後「便開始進行對外擴張」來理解——來自「歐美列強」的壓力,才是觸發明治維新這個「複雜的變革」的主因,且沒有因為明治維新

成功而消解。   至於那些一連串所謂「對外擴張」的事件,都是在強烈的「國際壓力」當中所發生的,儘管日本人拼命地反擊,這份壓迫卻逐年增大、然後組織化,最終引發了大東亞戰爭這場敗而無悔、屬於日本的悲壯命運的戰爭。   ◎第三步「敗戰」:大東亞戰爭vs.太平洋戰爭,與美國的正面對決以失敗告終   美國的亞洲政策是建立在「把太平洋變成白人的海洋」的「白色太平洋」構想上。日俄戰爭之後,美國便視日本為太平洋上的假想敵,花了將近三十年布局,一步步稱霸太平洋。相對的,日本則是一直走在抵抗歐美列強侵略亞洲、建立「亞洲人的亞洲」,名為「大東亞共榮圈」的道路上。不過,由於一戰時加入協約國獲得巨大利益,大正時期的

日本靠著與英美調和、加入西方列強的路線,享受了一小段繁榮與「大正自由主義」時光。   但是日中戰爭爆發後,美國對蔣介石政權的援助使日本的輿論開始將其視為敵對國家,認為「不打敗美、英就無法使蔣介石屈服」的意見逐漸擴大。然而,美國的開戰意圖先發制人,在做好充足的戰爭準備之後,美國大膽實施石油禁運,將日本逼入絕境。日本被迫吃下誘餌,發動了珍珠港事變。美國的「白色太平洋」與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正面對決。美國將這場戰爭稱為「太平洋戰爭」,日本則稱為「大東亞戰爭」。   ◎第四步「預測」: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在戰後將傳承給中國   日本發起的「東亞百年戰爭」結束後,許多國家因日本的戰

敗而獨立、加入聯合國。只是獨立並不等於解放與繁榮,那些新興國家是所謂的「低開發國家」,自身也有許多困難;在新興諸國中最大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說亞洲、非洲新興獨立國家的人氣與希望,都集中在這個新帝國,當時的中國也自認是這些新興國家的「希望之星」。為此,中國越來越強調反美主義,同時必須展開反蘇聯鬥爭,這就是「中共的悲壯使命」。   作者認為,今天的中國面對西方國家進入亞洲的態度,恰似戰前的日本帝國。對抗西方勢力入侵亞洲的「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無預期地從日本手中傳給了戰後新崛起的中國。如果未來在東方要發生戰爭,主角已經不會是日本帝國,而是中共帝國。現在以及未來近期的日本,在任何一點上都沒有

成為戰爭主要動力的條件與實力。  

日本殖民統治的探索與反思:以魏清德散文作品為觀察中心

為了解決南洋櫻花旗木的問題,作者簡明玉 這樣論述: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中、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則依約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臺灣人民深知無法改變政治命運後,便開始思索回應殖民統治的方式,從市井小民到菁英階層,對殖民者的認知人人皆異,回應方式自然大不相同。過去研究指出,有人進行武裝抗日,有人歸順殖民政權,也有人內渡中國或退隱。而選擇留臺的菁英階層中部分為受過中國傳統教育的文人知識份子,其所見所聞所想多能透過書寫保存下來,使我們得以從中探究其人對異族殖民統治的思考,以及其眼前新時代、新世界的面貌。這批菁英文人擁有深厚的古典文學根柢,能創作漢詩文,因此日本殖民政府領臺之初便打著「同文」的旗幟,利用共有的文化資源「漢字」來與之進行文藝交流,以期

達到安撫綏靖之效。也由於這批文人備受殖民政府禮遇,其對殖民者的認知以及雙方的互動亦變得耐人尋味。本論文欲研究的臺灣傳統文人魏清德(1886-1964),長期在日治時期最大官報《臺灣日日新報》擔任記者,本身具有深厚的漢學根柢,也曾擔任過許多公職,可說是在當時文壇與政壇都據有一席之地。而身為漢民族的魏清德,又在與日本殖民政府關係密切的媒體發表言論,其人對殖民情境的詮釋頗教人好奇。過去有關日治時期傳統文人的研究,部分是採取民族主義的角度切入觀察,而魏清德表面上看來所處的較為親日的發言位置,因此容易招致批評,但是這樣的視角毋寧是過於僵化的,因此本論文將從較能貼近作者思想的散文作品著手,並輔以相關史料著

作,嘗試梳理他在殖民情境下所作的思考。本論文主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先將《魏清德全集》中的兩卷《文卷》作品進行分類與分期,以便能更清楚的掌握魏氏創作散文的類型與偏向。採行的方式是先評估若干前行研究的散文分類方式,再從中揀選合適的分類架構。而分期的部分則以魏氏創作之空窗期作為斷限,共分為五期。第二部分則是探討前述的論題。首先,在十九世紀即開始流行於西方的文明進化史觀亦經由殖民政府引進臺灣,將殖民統治合理化。透過魏氏散文中呈現的不同種族、群體的形象,來理解其人對文明進化史觀的吸收程度。其次,則將焦點拉回殖民地臺灣,源於殖民政府操作的風俗論述,以及殖民政府在臺實施的各項建制,皆是殖民政府對臺灣的

改造工程,從他對這些改造工程的評論,可以觀察到他如何參與其中,而殖民政府對臺人的差別待遇,又會否令他失望。最後,則以魏氏的漢文觀來觀察他對殖民政府提出的「同文同種」、「同化」進而到亞洲主義論述的回應。本論文發現,身為官報記者的魏清德,政治立場頗為曖昧模糊,可說是有著流動的身分認同。然而,魏清德自始至終都在關心臺灣的教育和文化議題,希望臺灣人能在弱肉強食的競爭世界中免於被淘汰的命運,而這一貫的堅持,才是造成他在政治立場上反覆不定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本論文認為,應了解此一本質上的問題,才能跳脫認同議題的爭辯。

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瓦歷斯·諾幹散文詩

為了解決南洋櫻花旗木的問題,作者瓦歷斯·諾幹 這樣論述:

  就如同書名《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瓦歷斯・諾幹以樸實而又溫暖的筆觸寫下家族、理想、現實,乃至國際時事。在瓦歷斯・諾幹的散文詩裡,保留了散文明確、清晰的敘述,卻又蘊含著詩的意象,在領略瓦歷斯・諾幹眼中世界的同時,仍舊為讀者保留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生產.禁制.遺緒:論台灣文學中的戰爭書寫(1949-2015)

為了解決南洋櫻花旗木的問題,作者馬翊航 這樣論述:

台灣文學中與戰爭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多不勝數,台灣文學史的發展遷變,也與台灣的戰爭歷史經驗互為表裡。本文試圖以「生產.禁制.遺緒」為出發點,重新討論1949年之後的台灣文學,在「準戰爭體制」與多重戰爭歷史經驗的匯合下,戰爭書寫的複雜面貌。「生產」與「禁制」的概念,協助本文切入國民政府遷台之後,「準戰爭體制」與文學生態之間的互動關係。包含國家以戰爭、軍事治理為由,對文學生態的動員與管制,也涉及主流戰爭意識與認知框架下,戰爭記憶的建構、壓抑與排除;「遺緒」的概念,則有助我們理解台灣作家是在何種書寫資源(或限制)下,以其美學選擇回應其所承繼的戰爭記憶、歷史債務,進而形成不斷連鎖、延伸、變異的現象。本

文主要以1949年之後,與戰爭主題相關的小說作品為分析對象。從反共小說、殖民地時期的二戰經驗書寫、八二三砲戰的相關作品,到晚近長篇小說對戰爭記憶的對話與超越,都與戰爭背後「生產」、「禁制」、「遺緒」的現象,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這些問題包含了反共小說在主流戰爭敘事生產下,內蘊的「不安」性格;殖民地時期戰爭記憶的禁忌與重構;金門戰地「禁制」與「神聖」帶來的衝突與轉化;以及90年代後戰爭書寫中,複雜的哀悼敘事工程。本文的論述,突破過往圍繞單一族群、戰爭經驗的研究,使得處在多重戰爭經驗下的台灣戰爭書寫,有了彼此聯繫、互動,再生產的可能。